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合集下载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註:學術界認為,在《魏略·西戎傳》 裡提到,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約西元前2 年﹚大月氏使臣 伊存向西漢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的記載。
2
2. 佛經的翻譯是從何時開始的?
Ans:佛經的翻譯是在 東__漢__桓___帝__建__和__二_ 年 ( _公__元__一___四__八__年_ )開始的,譯者是____安__世。高
他不但把佛經由 __梵__文__ 譯成漢文,而且把 ____ 老著子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 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既“須_求__真__,__又___須”喻,俗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
忠實、通順
8
2019/9/23
4
4. 誰首先設置譯場?
Ans: 以往的翻譯活動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 了符秦時代,在 __釋___道__安__ 的主持下首先設 置譯場。
註:佛教傳入中國後,雖有 大量佛經譯出,但由於佛經 文體艱深,加上翻譯者程度 不一,有鑑於此,道安大師 廣泛搜求各種譯本,加以篩 選整理後,道安大師建立了 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 先河,為整飭佛典,保存佛 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 貢獻。
英漢翻譯教程
第一章 我國翻譯史簡介
林席如 老師 Dr. Lin, Shih-Ru
1
1. 我國翻譯事業的歷史有多久?
Ans: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約 ___兩__千__年__ 的光輝燦 爛歷史。早在 ____西__漢__哀_ 時帝代 ( __________ ), 有個西名元叫前2__年____ 的人到中國口伊傳存一些簡短的 佛經經句, 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
譯的經典都是非常正確的。 6
鳩摩羅什漫畫
/comic/j mls.htm

中国翻译简史-文档资料

中国翻译简史-文档资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 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 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 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 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 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 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 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 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 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 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 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 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 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 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 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 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 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 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 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 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 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 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 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 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 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7)参 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 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 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二)理解逻辑关系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 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有时原文里的一个词、一个词 组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细推 敲,估计实际情况,根据逻辑推理来决定哪一种是 确切的译法。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 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 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 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玄奘: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他在唐太宗贞观 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 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比过去组织制度更加 健全的译场。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 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 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第二部分:“五四”之前的近代翻译 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部分:佛经翻译 安世高 三支 释道安 佛教三大翻译家

安世高:

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 八年)开始的,安世高是当时的译者,也是 佛经翻译的创始人。
三支:

支娄迦谶(支谶):月支国人,译了十多部佛经, 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 支亮:支谶的弟子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 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 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 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 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 我国翻译史简 介)【圣才出品】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 我国翻译史简 介)【圣才出品】

第1章我国翻译史简介1.1 复习笔记一、我国翻译的早期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最早开始的是佛经的翻译,翻译家有安世高、号称“三支”的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竺法护。

二、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是从隋代(公元五九〇年)起到唐代。

这一时期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的贡献为:①玄奘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字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②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

三、明清时期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清林纾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1et)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 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等。

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四、五四时期至今“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中国翻译历史概况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古代翻译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中国近代的翻译中国近现代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清末.1894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善译"的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能"心悟禅解,振笔而书".简言之,译者在翻译时应做到内容与风格的高度统一.此后不久,严复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的翻译标准,也就是"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活动和理论建树后来成为这一时期的翻译成就的代表.翻译的标准我国学者所创立的本土翻译标准如前所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翻译标准的提出者是严复.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号几道.1853年生于福建侯官.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攻船舶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做军舰驾驶工作.1876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879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同年归国并执教于母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纳21年病逝于故里.从1898到1911年13年间是他译介生涯的鼎盛时期.严复译介的作品多系西方资产阶级著名思想家的代表作;内容涉及进化论,哲学,社会政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他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本是他本人关于翻译的感慨,但也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今天虽然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严复之后,又有许多文学家,翻译家提出自己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人.伟大作家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实践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题未定"草》1935)著名翻译家傅雷根据自己的文学翻译实践,在1951年提出翻译"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我国通学大儒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比傅雷更进一步,他的标准(毋宁说是方法)是一个"化"字.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1979)在我国有影响的国外翻译标准同我国一样,西方在翻译上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一公元前43).他在一部著作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继西塞罗之后,西方历史上又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以下几位.英国人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ion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前苏联的费道罗夫提出了等值的翻译思想: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2)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奈达(Eugene A.Nida)是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美国翻译学家.他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奈达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相对应,另一位翻译理论家英国的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提出真正的翻译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并根据原文所使用的语言种类来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从而确定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观点.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虽各不相同,但都旨在提高翻译水平,使译本精益求精.这也是每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所努力的方向.大学英语学生应掌握的翻译标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理解正确"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基本信息,译文达意"就是要求译文基本通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要求就是译文"基本忠实"和"基本通顺"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忠实,再通顺的译文也不是好译文;但是如果译文不通顺,让人不能卒读,同样达不到翻译的目的.所以在翻译的实践中,如何掌握这两个尺度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种倾向:既不要"宁顺而不信",也不要"宁信而不顺".大学英语的学生的译文两种倾向都有,但往往在"顺"的方面更不合要求,表现在不敢放开手脚,被原语的形式锁链紧紧套住,结果造成诘屈聱牙之病.如何学习翻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轻视翻译的心理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技能,经常受到某些学习者的轻视.有的人认为理解就等于翻译,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严复的翻译标准来自于他"译事三难"的慨叹,他还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话,可见翻译之难.对于外文的正确理解只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才是最费心神的一步.这个表达的过程需要打破两种语言的藩篱,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是行不通的.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知识翻译理论技巧是前人在翻译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技巧知识是必要的.它可以在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的翻译工作:一是"监督"的作用,翻译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的翻译做到尽量正确.二是"指导"的作用,在我们翻译实践中,翻译的一些技巧可以引导我们少走弯路,多取捷径.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课是实践课,只有理论技巧的讲解是很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印证所学到的理论和技巧,加深印象,从而进一步为以后的实践服务.在翻译实践中还可以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寻找新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技巧知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才能最终把翻译工作搞好.最后我们提倡学习者在学问方面不拘泥,不胆怯,根据翻译标准,敢于怀疑,敢于实践,敢于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有译文和自己的译文的不同以及各自的长处或不足,从而促进自己翻译能力的提高.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echniques词汇的理解一词多义同汉语一样,英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根据搭配,语境等要素判断一个词的意义.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打破头脑中的一些机械对等的模式.如"chair"一词,其词义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电刑,主席,教授等;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其词典的词义价值与其在上下文中所体现的词义价值是不等值的.正如英国伦敦语言学派创始人弗思(Firth)指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不同的."(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例子:1. book1) the Book《圣经》2) a book 0f matches一盒火柴3) Her face was an open book.她心里有什么事就表现在脸上.4) It's a sealed boo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5) She is a book—keeper.她是管账的.6) Have you booked your passage to New Y ork and arranged for a cabin你到纽约去的船舱位订好了吗2. steal1) We are completely in the dark as to who stole the coffin and why it was stolen.谁偷走了棺材,为什么要偷棺材,我们一无所知.2) Edward,later Duke of Windsor,rather steals the b00k.爱德华,就是后来的温莎公爵,成了本书的主角.3) The morning light was stealing through the shutters.晨光悄悄地穿过百叶窗.3. story1) 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is generation.这场战争正演化成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2) It i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现在则是另一回事了.3)Last December,the Post first reported that probes were beingmade in each of those cities,but officials refused to confirm thestory.去年12月,《邮报》首先报道了那些城市正在进行搜索,但官员们拒绝对该报道加以证实. 4) The story about him became smaller and by and by faded out from the American television.对他的报道越来越少,并且渐渐地从美国电视上消失了.5) The Rita Hayworth story is one of the saddest.瑞特·霍勒斯的遭遇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个了.4. appreciate1) He can appreciate modern music.他很欣赏现代音乐.2) I do not appreciate fully what he means.我没有完全听懂他的意思.3) 1 appreciate the regard you have for me.but I'm not qualified to take on the job.多谢您的关照,可是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5. work1) Pushing or puling,however,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doing work.推拉物体不见得就会做功.2) The works of these watches are aU home—produced and wear well.这些手表的零件都是国内制造的,性能良好.3) It's a gas works.这是一家煤气厂.4) Shakespeare's original works are not understandable to today's most readers.今天的读者大多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6.develop1) His plane developed engine trouble only seven miles after taking 0ff.他的飞机起飞后刚刚飞行七英里,发动机就发生了故障.2) Modern aircraft are so heavy that the wings must develop a very large lift force in order to sustain the aircraft.现代飞机重量很大,机翼必须产生巨大的升力才能使飞机升入空中.3) Inspired by these ideas,in 1752 Franklin developed a practical lightning rod.富兰克林受这些想法的启发,于1752年发明了一种实用的避雷针.4) A hypothesis is a specific statement developed by a scientist from observation.假说是科学家从观察中得出的一种特定的论断.5) Most of the money came from selling the secret of a new type 0f potato he had developed.大部分钱是靠出售他培育出的一种马铃薯新品种的秘诀而挣得的.词汇的色彩一词多义的概念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仍无法概括两种语言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即使是在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两种语言的两个词的涵义和使用习惯也难以重合.比如说,英语中不论什么场合都可以用"wife",和汉语中的"妻子"大致相当.但是鉴于不同的语气和语境,"wife"可以分别翻译成"夫人","爱人","老婆","内人","老伴","女人",甚至是更随便的"我们那口子","家里的"等等.由此可见,不同词汇的语义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相同的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语义密度也并非完全一样.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词汇的色彩问题,力图在译文里找到恰当的表达法.具体来讲,我们把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别归纳为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气轻重和语体色彩等几个方面.比如surprise这个基本概念,有astonish,amaze,astound,shock,electrify等轻重的不同;也有catch with one's pants down这样的文体和形象意义的不同;再比如wise,它的近义词如intellectual较正式,not born yesterday语气诙谐,cunning有感情色彩上的贬义,wise as a serpent 有联想意义和贬义,wise as Solomon有联想意义和褒义.汉语也是如此,比如聪明,狡猾,"鬼机灵","高智商"等等.词汇所具有的色彩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炼字",以求在信息上和原词做到等值. 感情色彩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工具,所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它们或褒扬或贬低,或热烈或冷峻,以供人们说话,写作时候驱遣使用.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也要认清这一点,充分把握作者的情感,准确使用具有相应感情色彩的词汇.例如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lf you are a man,you can point out that most poets and men 0f science are male,if you are a woman,you can retort that so are most criminals.如果你是男子,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性;如果你是女子,你可以反驳说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人.此句中关于man,male和so(male)的译法分别为"男子,男性和男人",男子是比较尊敬的口气,男性表中性,而男人用在这里则带有蔑视口气.译语在选词上体现了男女双方对待性别歧视的偏见.下面是其他一些例子:1.thanks to1) Throughout that period we and other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have survived and prospered to a large degree thanks to the help and prot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整个时期内,基本上多亏了美国的帮助和保护,我们和其他西欧国家才得免于遭难并获得极大的繁荣.2)Thus,in the Far East,thanks to the Japanese fascist imperialists,there also arose the first seat of war.这样,由于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作祟,就在远东形成了第一个战争策源地.2. committed1) If there are those who don't want to vote for me because I am a deeply committed Christian.I believe they should vote for someone else.如果有人为了我是一名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不投我的票,那我认为他们就该去投其他人的票.2)He said,"I feel that my existence in the world is completely mine,more than when 1 was a committed Nazi."他说:"我现在感到我今天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这与当年我是一名死心塌地的纳粹分子时的情况大不一样."形象色彩所谓词汇固有的形象色彩是指词汇的原义是对一个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的描述,后来被引申用做抽象意义,而且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一般也不再想到它的本义.这是一种理据丧失现象.比如在《诗经》的《卫风·淇奥》里,有这样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的"琢磨",意思本是对玉石进行雕琢,研磨,后来人们就用它指对一件事情进行反复考虑."切磋"与此类同:加工骨器谓之"切",加工象牙谓之"磋",后来被喻为"研讨".实际上,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此类的词汇.比如英语中的spring,它用于指一年里的第一个季节是因为spring的原义是rising into existence.而我们日常说的good—bye则来自God be with you.现在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如此丰富的形象联想呢可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会经常见到作者积极使用词汇的形象意义从而为表达服务的情况.这属于作者的修辞手段,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译者就要努力把它翻译出来.比如下面的例子:1.The inspector,Frost by name and by nature,came into the kitchen,stood beside me.这位警官姓霜,生性冷若冰霜.他走进厨房,站在我身旁.2.He wolfed his jam roll,wiped his mouth,and said,"I move we have our teas."他把面包酱卷狼吞完毕,擦了擦嘴巴,发了话:"咱们吃茶吧!"3.He electrified the audience by an unexpected announcement.人们听到他宣布的意外消息,都像电击了一样一动不动.4.He stood still with an angry glare.他两眼喷火,僵僵地站在那里.5. "Y ou stupid girl!" thundered Li.李像打雷一样咆哮道:"你这个蠢丫头片子!"6. "Old fool,1 was trying to reason with you,but you dare to insult me,eh "he hissed through clenched teeth."老蠢物,我还说和你理论理论,而你竟敢侮辱我,嗯"他咬着牙,冲他咝咝示威.值得一提的是,当形象由于民族差异不能直译时,为了忠实于原文的寓意,同时不失表达的生动,译文常常将原文中的形象替换为另外一个形象.如:If the Times prints that Watkins story in tomorrow's paper.along with today's attack,the Leader will look like hell.如果明天《纽约时报》在刊登今天的袭击事件同时又登出沃特金斯事件,《导报》就要见鬼去了.在这里,"like hell"如果直接翻译成"像地狱",会使读者难以理解.译文"见鬼去了"通过改变形象,使意思更加明确.更换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交际效果,但新形象必须符合作品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译者从原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出发,了解形象的特定寓意,在尽可能传达原文形象的文化涵义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努力保持原作的民族色彩.以下将介绍英译汉常用的技巧:拆分转换换序增补正反重复减省合并译法转态译法一,拆分译法拆分译法主要用于长句的翻译.英语中有很多长句是由众多的从句,分句或短语组合而成的,这类句子是翻译中的难点.因为汉语句式多半简短,所以,在翻译这类句子时,经常用拆分法把一个长句译成几个短句.下面是几种最常见的类型.(一)拆译复合长句英语语篇中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长句比比皆是.翻译时,常常根据译语行文的需要,把从句拆分出来,使其单独成句.如:1.It is fairly well known that wild animals survive from year to year by eating as much as they can during times of plenty the summer and fall, storing the excess, usual in the from of fat, and then using these reserves of fat to survive during the hard times in winter when food is scarce.野生动物得以年复一年地生存下去,主要依靠在夏秋生长旺季尽量多吃.它们通常将多余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到了冬季食物稀少的艰难时期,它们就用这些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这种情况几乎是尽人皆知的.(拆译主语从句)2.We must clear away this biggest obstacle,the removal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我们必须扫除这个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的扫除要靠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拆译定语从句) 3.It depends merely on the not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of the cost—and it is not very important,though I mention it incidentally.这件事只取决于并不十分重要的费用问题.费用问题的确无关紧要,我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拆译状语从句)4.When reports came into the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伦敦动物园接到报告,说伦敦以南45英里的地方发现一头野山狮,当时这些报告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拆译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二)拆译含有各类短语的长句英语长句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五花八门的短语,其中包括各种非谓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等.它们在句子中除了不能单独作谓语外,其他什么成分都能充当.在汉译时,那些较长的句子中所含的短语,往往需要单独处理.见例句:5.In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testing whether the new nation would win fame for or add shame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这场战争将检验这个新生国家是给世界文明带来荣誉还是增添耻辱.(拆译现在分词短语)6.It was pleasant to review the past without anger or bitterness,although God knows he had cause enough for bitterness;the Theatre going to the dogs as it was and all these inexperienced muttering young actors playing leading parts in the West End.在既不生气,也不难受的情况下来回顾过去是愉快的,尽管他心中有足够使他感到难受的地方,不过不为人所知罢了.例如,看到戏剧界堕落到现在这个样子,一些毫无经验的,连台词都念不清楚的年轻小伙子,却在伦敦西区的大舞台上当起主角来.(拆译分词独立结构)7.Thus it happened that when the new factories that were springing up required labor,tens of thousands of homeless and hungry agricultural workers,with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were forced into the cities in search of work, any work, under any condition, that would keep them alive.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当新办的工厂纷纷成立,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成千上万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携妻带儿,被迫流入城市:他们要找活儿干,不管什么活儿,不讲什么条件,只要不让他们饿死就行.(拆译介词短语)虽然英语长句多,汉语短句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见到长句就一定要拆译.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二,转换译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形成和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机械地逐词逐句对译,是根本行不通的.很多词语在翻译时都需要经过"转换"处理,也就是改变原文的词类或句法结构,使之符合译语的语法规范和习惯用法.(一)词类转换词类转换非常复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所有的词类(包括名词,介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相互转换,有些甚至非转换不可.名词的转换1.The teacher gave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老师进一步解释了那个句子的意思.(名词转换成动词)2.She covered up her embarrassment with the enthusiasm of her hospitality.她用热情的款待掩盖自己的窘态.(名词转换成形容词)介词的转换3."Coming!"A 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up the path,up the steps,across the veranda,and into the porch."来啦!"她蹦蹦跳跳地跑了,越过草坪,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介词转换成动词)当代汉语语法家大都认为,现代汉语口语中并没有真正的介词,差不多所有的英语介词译成汉语时看起来都像动词.例如:with一般译作"用","拿","同","跟"等;by译作"用","通过","乘坐"等;against译作"依","靠","反对"等.动词的转换4.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whole people will increase step by step as production grow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masses is improved.随着生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将逐步增长.(动词转换成名词)5.I couldn't wait to get back home and read his letter.我急着赶回家来读他的信.(动词转换成副词)形容词的转换6.There was a steady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in this factory.该厂生产稳步增加.(形容词转换成副词)7.She was gazing across the sea,apparently ignorant of him.她在眺望大海,显然没有看见他.(形容词转换成动词)8.They expect us to show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oblem.他们期待我们对他们的问题表示同情和理解.(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副词的转换9.Our proposal was warmly welcom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委员会全体成员的热烈欢迎.(副词转换成形容词)10.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evening今晚放映什么电影(副词转换成动词)(二)句法结构转换句法结构转换主要指句子成分之间的转换.见例句:11.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since he became the Mayor.自从他就任市长以来,该市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语转换成宾语)12.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华盛顿州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公路交通和空中航线都已陷入停顿. (状语转换成定语)。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1中国翻译的历史

1中国翻译的历史

二、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就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 内容用本民族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 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 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 的形式(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 Word-for- 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南北朝 梁武帝 真谛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 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代表人物:玄奘。 主要方向: 佛经的翻译 提出的主张:“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忠实、通顺)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在 佛经翻译呈现颓势时,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化、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 原本》Elements 林纾翻译160多部作品。
3. 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
After lunching in the basement of the Medical School, Philip went back to his rooms.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
(二)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够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sense-for-sense, lib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必自寻烦恼)

2-中国翻译简史

2-中国翻译简史
第5页,共17页。
▪ 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在 天演论 卷首的译例 言 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八九八年)
▪ 《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一八九四年提出了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一、译 者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 语气,把它表达出来;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经》。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他 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 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他 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译著文字优美、畅 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鸠摩罗 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他 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 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 一也是从他开始的。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 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 鲁迅译《毁灭》、《死魂灵》等。他的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反对胡译乱译,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原 则。他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不同于“死译”。
▪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翻译工作在党的领 导下不断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
《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写道;“译事三 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主次突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字尤其是对“雅”字的解释存在着 分歧,但许多年以来,“信、达、雅”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 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总之,严复 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
唐代
❖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梵文译成汉语
1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2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3主持的译场 4“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忠实""通顺“ 5运用了翻译技巧: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宋代
❖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 ❖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
• 《天演论》《原富》《法意》 •"信、达、雅"翻译标准
徐光启
林纾
严复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共产党宣言》
鲁迅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瞿秋白
▪ 占全集的一半
法捷耶夫的《毁灭》 果戈理的《死魂灵》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 思考题1: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 思考题2: 谈谈你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 看法。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 我国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汉代-秦符时期; 2 隋-唐-宋时期; 3 明清时期; 4 五四时期; 5 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好像他的情人,他的独子.他性情本有些狷介,
但为了立达,也常去看一班大人先生,更常 去看那些有钱可借的老板之类。他东补西凑 地为立达筹款子,还要跑北京,跑南京。有
一回他本可以留学去。但丢不下立达,到底
没有去。他将生命献给立达,立达也便是他 的生命。他办立达这么多年,并没有让多少 人知道他个人的名字;他早忘记了自己。现
得青年成见还少,希望最多;所以愿意将自 己的生命一滴不剩而献给他们,让爱的宗教 在他们中间发荣滋长,让他们都走向新世界
去。互生不好发议论,只埋着头干干干,是 儒家的真正精神。我和他并没有深谈过,但 从他的行事看来,相信我是认识他的。
在他看来,人是可以互相爱着的,除了一些成见之深, 不愿打开窗户说亮话的。
唐代达到顶峰,玄奘 考察翻译的历史一般都从佛经开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第二大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以传教为主,同时介绍西方学术,客观 上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从延续时间以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 前的佛经翻译。最重要就是翻译了天文、 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得中国 人首次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 阔了眼界。
唐代 玄奘(玄奘、鸠摩罗什,真谛被 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提出翻译的标准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东汉至唐宋时期
梁启超把佛经翻译又分为三个时期: (1)外国人主译(自东汉至西晋)。译家为安清、
支谦、竺法护。 (2)中外人共译,又可分为前后。前期包括东
晋、二秦,译家有鸠摩罗什等,而道安与慧 远则是组织翻译的元勋;后期自刘宋元魏至隋, 译家有真谛、彦琮等。 (3)本国人译,自唐贞观至贞元。此为佛经翻译 的全盛时期,而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其 后则有义净、不空等。
想不到这么快就殁了。 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早点去。 Going earlier。 他一定不甘心,不瞑目。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 从月支来到洛阳的译师。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 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 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 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 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
娄迦谶 支亮 支谦
《安般守意经》
• 1、3 竺法护:月支人,译175部佛经
2、1释道安:设置“译场”
2、2 鸠摩罗什:天竺人 (即印度)主张“意 译”,他的译著为我国 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 3、1 真谛:印度佛教 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 到中国,他译了49部 经论,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影响。
❖4、1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 安世高年幼时,即以孝行闻名全国,禀性聪敏仁慈, 又勤奋好学,因此,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 理、医药、异术,没有不通达,甚至还擅长飞禽走兽 的语言。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头看见一群飞 翔的燕子,忽然转身告诉同伴说:‘燕子说,等会儿 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 众人都感到非常奇异,一传十、十传百,安世高俊逸 的美名,遍传整个西域。安息国王逝世后,安世高更 深深地思惟人间苦空无常的道理,更厌恶色身的系缚, 服孝之后,就让王位给叔父,专心致志出家修道。安 世高出家之后,精进不懈,于是博通经藏,并常常讽 诵修行禅经,能穷尽其中的奥妙。不久,便四处云游, 度化有缘,历经许多国家,最后来到我国。他的才华、 悟性高人一筹,凡是听闻过的事物,皆能通达,居住 在我国,很快即通晓华语。于是,他展开翻译佛经的 工作。
• 就译文的内容而言,纯粹译出他所专精的经典; 就译文的形式而言,偏重于直译,力求保存经典 的本来面目。安世高既通晓华语,又采取直译的 方式,故能正确地掌握经文的原意,且说理明白, 措辞稳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从安世 高翻译的经典中,所呈现的学说思想,几乎是属 于部派佛教上座部的系统。安世高在我国共二十 余年,译有《八大人觉经》、《安般守意经》、 《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大比丘 三千威仪》、《坚意经》、《处处经》、《道地 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 一卷)。不过,关于安世高的译经内数,历来的 经录家各有不同的说法。
•8、1辛亥革命之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 开创了白话文的新 纪元,也开创了白 话翻译的新纪元。
• 8、2 鲁迅和瞿秋白在1931— 1932年关于翻译的通信对翻 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 义。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 定·草》里,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
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在支谶从事译经的年代中,有一批月支的侨民
数百人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国籍(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支谶
传》)。月支人信仰佛教较早,他们依照原来的习俗,
立寺、斋僧,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其中有支亮(号纪
明)从支谶受业,发扬了支谶的学说。佛学的初传虽
然依附了道家,使它外观混同于方术,可是在已入
汉籍的月支民族中仍旧保持其传统和特点。这对后
主讲人:王 秋 媛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 1、东汉桓帝建和两年 • 2、符秦时代 • 3、南北朝 • 4、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 • 5、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 • 6、“五四”以前 • 7、“五四”以后 • 8、辛亥革命之后
• 1、1 安世高:安息人(即波斯)
• • 1、2 三支 • •
❖4、2 • • 佛经三大翻译家 •
鸠摩罗什 真谛 玄奘
• 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5、1徐光启 ✓5、2林纾(琴南) ✓5、3严复(又陵)
• 5、1、1
•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了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 本》、《测量法义》 等书。
• 5、 2、 1林纾和他的合伙 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 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 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 事》、《黑奴吁天录》、 《块肉余生记》、《王子 复仇记》等。
• 6、1“五四”运动是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以前最显著的 表现是,以严复、林纾 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 和文学作品。
• 7、1“五四”以后,我国翻 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 学作品,《共产党宣言》 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 时期。
• 安世高大师(约西元二世纪),安息国 人,名清,字世高。系安息国太子,博 学多闻,信仰佛教,后让位给叔父,出 家修道。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148 年),行经西域诸国,而来到我国洛阳, 从事译经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 (西元170年)共二十余年。其翻译的经 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 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 第一人。
• 5、3、1严复:清末新兴资 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 “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 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 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 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 为译事楷模。
• 5、3、2马建忠:《拟设翻译 书院议》中发挥了他所认为 的“善译”的见解。他的善 译标准包括了三大要求:第 一、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 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 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 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 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 安世高来自安息国,是王族出身,因此,凡是 从西域来我国的人都称他为安侯,故我国经录 家也就沿用这种称呼。天竺国(印度)人自视 甚高,自称书籍是天书,语言是天语,其音调 字义诡奇拗折,与我国的文字语言有很大的差 别。因此,佛经初传来我国,译述方面错误百 出。由于安世高精通华语,对于佛经的翻译, 有很高的造诣,可说是居各种译经之冠。当时, 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在宫廷内 和社会上都有许多信仰的群众。他们信仰佛教, 虽然偏重于祭祀祈福,但也有切实修行的需求。 因此,安世高就为他们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 种经论,而这也正是安世高所专精的部分。安 世高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 形式都有特色。
来佛学传布而逐渐接近真相,起了相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