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第七天读后感中学生优秀范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8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8篇)余华第七天篇1《第七天》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于20__年初出版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主人公杨飞在七天内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房屋强制拆迁,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等等,大多数还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并从这些末梢中提炼出了很多东西,有爱情,亲情,社会情,当然,还包括一些很暧昧的,我们都说不清的东西,比如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还有很多,下面请我一一道来。
以前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全面阐释21世纪社会的作品,现在,我找到了。
并且不负所望,这部小说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所以从我读完这部作品,到现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我在想,我们社会的这些变化,还有相对应的我们个人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这部小说,阐释了三大主题:亲情,爱情和社会情。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面对一个雾气朦胧的世界。
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人出了车祸,有商场发生火灾,还有人跳了楼……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之中,主人公杨飞回忆了他的养父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
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掉了下去,而单身汉杨金彪捡到了他,从此他就养着这个孩子。
把这个孩子放在自己胸前的肚兜里,给他喂奶粉,喂水,甚至于织毛衣。
让我最感动的是其养父为了他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个善良的人不忍心把杨飞丢在河畔街,所以当他看见这个小小的人儿用树叶把自己全身都盖住,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他反悔了,自责了。
这种对良心的检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禁受的了的,可以说,这种品质,是弥足珍贵的。
这种爱,是大爱。
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
主人公还回忆了自己生前的爱情。
李青是他的妻子,确切的说,是前妻。
他们曾经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青是他们公司最善良最有气质的女孩。
杨飞靠着自己的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博得了李青的芳心,二人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如昙花一现的生活。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5篇(一)看完《第七天》这本书,心情是压抑的。
或浓烈,或清淡,却也怎么都逃不出压抑的罩。
《第七天》反射着的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太多的内容,有上层建筑的黑暗,也有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
对于制度里的灰色地带,我们却也无能为力,自身的绵薄之力,说实话,还是难以对付发庞大的体系。
由于自己是法学生,基本的公平正义感在两年的法学教育中还是有的。
但是人也不能太过于天真,也不能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
对此,我只能祈祷,祈祷新时代的中国能够很好,仅此而已。
对于社会问题,我确实感到十分愤怒和厌恶,厌恶那些人的丑恶嘴脸,厌恶那些人欺压穷苦百姓。
但是我抑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
毕竟,即便你再怎么激动和愤怒,好像都是那样,无法改变。
那就要无动于衷吗?也不是。
那就只能祈祷中国法治健全吧。
毕竟,现在的中国,还是有温度的,好人还是大多数的。
书中关于儿女情长的描述最直击我的心灵。
这本书的语言无辞藻之饰,无华丽可言。
但是,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令人揪心的情感,这也许就是文字最初的的灵魂吧。
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终于三观不合。
其实说“终”并不正确——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向她挥了挥手,她上来紧紧抱住我,对我说:“我仍然爱你。
”我说:“我永远爱你。
”感情仍在,但是因为彼此不是所谓的一路人,选择了分开。
但李青真的去追随到自己的未来了吗?并没有,最终她选择了自杀,并与杨飞在“这个世界”里相遇。
对杨飞和李青的感情,确实会有很多人去进行不一样的评价。
欲望,对女人来说,是贬义词吗?我认为并不是。
其实我都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别人的,我们真的无法对其评价太多。
真的。
我们可以在别人处于迷茫时给人家意见,但是并不是说你的意见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第七天》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2)
《第七天》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10篇(2)《第七天》读后感范文七如果问我现代中国写小说的,我喜欢谁。
在我18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梁晓声,那时候我渴望长大,渴望了解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岁月。
如今,我想起两个人的名字。
拧巴的刘震云能让人笑,平和的余华能让人哭。
不到两日,无需通宵落夜,用闲时看完了购于网络的余华新作《第七天》。
按我平日阅读的速度,13万字的文字一天就能读完。
也许是出于好吃的糕点要放一放不舍得一口吃完的心态,我读得比较慢。
尽管读得比较慢,两天也读完了。
是的,对于识字的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部读得进去的小说。
甚至对于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而言,会夸言说,这样的小说我也可以写得出来。
他的自信可能来源于小说所涉及到的人物故事,你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一对应的素材。
比如孤儿千里寻亲,比如女朋友卖淫男朋友负责交易,等等不一而足。
唯一体现小说家艺术技巧的可能就是,用“七天”的叙述结构,用死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活着的世界。
也许,你可以偷取作家的灵感,复制出比《第七天》更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
但你无法复制出余华一贯而有的描述灰色现实天生具有的审慎情怀,只是这一次,异于先前的作品,也许是基于主角为死去的人的叙述需要,语言颇为冷静、情感相对克制。
余华在一次文字采访中说,这是他最接近于现实的一次写作,以后再有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我很庆幸,作家找到了这样一种方式,去嵌入现实,让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作品。
在阅读刘震云描写的那个我不了解的农村生活时,我会发出是这样么的质疑,而对于《第七天》而言,我会自信的说,是哦,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你可以认为,小说应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我想说,也许余华有这样的野心,这部小说是留给后世的人阅读的。
在那个时候,包括弃婴行为、冤假错案、嫖娼卖淫、社会等级深严等小说涉及到的类似见闻,都会让当事人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他们可以通过小说了解前世现实,让人明白时间流过的痕迹。
诚如,谈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家族七代人密集生活的场景。
《第七天》阅读感想
《第七天》阅读感想《第七天》阅读感想1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
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
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
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
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
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
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
《第七天》读后感4篇
《第七天》读后感4篇《第七天》读后感4篇 篇⼀:第七天读后感 花了三个多⼩时⼀⼝⽓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
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篇⼩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乎就像微博⼤V⼀样将这些事件进⾏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公福贵是⽣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第七天》中的⼈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
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葬⾝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
《活着》更多地体现了⼀种⼈⽂关怀,⽽《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活的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天都遇到不同的⼈,发⽣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贵与渺⼩、荒诞与真实,接触到⼈间的炼狱。
主⼈公的幽灵杨飞,⼀路⾏进,从殡仪馆出发,⼀路跌跌撞撞,见到⼀群和他⼀样死⽆葬⾝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邻居,也有陌⽣⼈。
他们都是⽣活在底层的⼈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的⾝世,杨飞的母亲在⽕车快进站时上厕所⽣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杨⾦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情深的故事,读之⽆不为之动容。
杨⾦彪对杨飞倾注了⽆限的爱,上⼯他将⼩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杨飞吃。
他能够根据⼩杨飞的声⾳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孩,终⾝未娶。
当杨飞要与亲⽣⽗母相见时,他将⾃⼰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装。
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持杨飞到北⽅城市⼯作;当他得知⾃⼰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离家出⾛。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
《第七天》读书心得五篇《第七天》读书心得1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
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
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关上了。
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
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
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第七天》读书心得2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余华笔下的《第七天》是个极为荒诞的故事,但荒诞底下的人性依然闪烁着点点星辉。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第七天读后感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从篇幅来看,这是一个中长篇,然而书中并未给读者描绘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凌乱芜杂包罗万象的短篇故事集。
余华借一个死人的口讲述了一系列深黑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绝非鬼狐夜谈或者道听途说,故事中的事件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故事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虽然将这些故事以魔幻和荒诞的笔触串连在一起,却仍是不加掩饰地给作品一个写实主义的基调,余华想展现给读者的就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浓缩,一个类似薄伽丘《十日谈》般有批判讽刺又有美好温情的现实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
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
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个充满悬疑的开头也就变得真实刻骨。
毕竟死后还能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啻为我们思考自己死亡的一次机会。
当然这是唯心主义,但在曾以“先锋”闻名的余华笔下,七天,是能提供一次不长不短的生死体验。
的确,死亡的亡灵怀着对人世的眷恋在七天里游荡,在亡灵与亡灵的对话中,又能重构或者还原起尘世的善良与罪恶。
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不再以局外人的视角推进故事,而是置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与故事开始奔赴殡仪馆火化的亡灵杨飞融为一体,记录亡魂七日的癫狂际遇。
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他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七天》延续了余华一贯的直白残酷风格,本书甚至将这种风格贯彻得更加彻底。
无需繁琐的结构,摒弃复杂的技巧,没有矫饰的语言,除了“父亲”,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塑造书中其他任何一个人物的面貌。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
余华第七天读后感(精选21篇)余华第七天篇1这应该算是有生以来读的余华的第一本书了吧。
说来也惭愧,作为一个文科生,余华先生的诸多名作只知名字,从未深入拜读,看过《第七天》这部小说,便已经抗拒不了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作者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的作品在快餐式的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
看过很多热门IP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第七天》,刚读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的遗憾,这样充满矛盾的情节如果想要搬上荧幕,广电大佬们肯定会对此火冒三丈,费劲全力的阻止它的面世。
毕竟,余华所讲述的世俗规则,对普通人来说,是义愤填膺,对于为官为商者,却是无地自容。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我想余华应该是厌恶这个社会的,所以他才会觉得死去才是生活的开始,可能原本我们所谓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死亡才是纯净的活着。
余华把死去的灵魂的人性描绘的无比善良美好,好像每个灵魂在他们的空间里是没有仇恨和纷争的,这也许是对的,毕竟人心原本都是善良的。
小说主人公杨飞不幸去世之后,并没有去往安息之地,而是飘荡在若隐若现的虚幻世界中,他将自己过往四十一年的的人生浓缩成了七天,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回顾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重现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死也就像片叶子,出生到坠落,朴实无华,却总有一个根让你有生之年都附着在那,亲情,或爱情。
小说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是天空飘扬着雪花,中间混杂着滴落的雨水,周围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
杨飞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孤零零的游荡,任凭回忆席卷而来。
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在小说中,他死后的第一天,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连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世上更无人为他买一块安息的墓地。
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且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注定只能漂泊。
《第七天》读后感3篇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精选3篇(一)《第七天》是由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本书通过描写主人公杨飞在死亡边缘意外清醒,回到都市生活中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贪欲、苦难、无奈和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不禁为人类的尊严、生活的价值以及真实的情感所震撼。
整个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个由千篇一律、单调而又细致入微的城市里。
在这里,人们过着重复、机械的生活,缺乏自由和希望。
杨飞是这样的一个人,平凡的工作、平庸的生活,他仿佛是一个机器人,一天比一天虚度。
然而,在一次出于命运的安排下,杨飞在一个医院病床上清醒,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判了七天死刑,他有七天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在这七天里,杨飞像一只被连根拔起的草木,彷徨、迷茫、无助。
他走进了无数个人的生活,见证了各种贪欲、冷漠和欺骗。
他的朋友、家人、同事纷纷展露出他们真实的面目,他的财物被亲朋好友们争夺,他的亲人被蛇蝎般的心机所伤害。
在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里,杨飞感到无法呼吸,感到自己变得像一个可怜的生命的残骸。
然而,正是在这濒临绝境的时刻,杨飞逐渐觉悟,他用一颗平凡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在这七天里,他发现生活并不是那么绝望,生命有着无尽的可能。
他帮助一个受伤的老人,他与一个孤儿相拥而泣,他用无私的爱去温暖他的亲人。
在他的眼中,生命是如此的珍贵,每个人都应该用真心去对待。
《第七天》通过提醒人性的丑陋和美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深化的反思。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沉迷于金钱、地位和权利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他们为了私欲而不择手段,伤害别人,丧失了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
然而,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刻,真正珍贵的的东西才会浮现出来。
人们在死亡面前,会考虑生命的意义,会珍惜眼前的亲人和朋友。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人们可以绽放出真实的情感,用爱去温暖别人、改变别人。
通过杨飞的故事,余华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平凡而真实的考虑方式。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或许仅仅是短暂站在世界的边缘,但我们可以用一颗真挚的心来绽放,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妙的改变。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4篇)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4篇)《第七天》篇1最荒诞的小说最严肃的现实我是余华作品的忠实拥趸者,《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令我刻骨铭心。
前年,同事看完他的新作《第七天》后打算随手扔掉,我赶紧让她送给我,却由于种种原因束之高阁。
最近,我翻开这部小说,一下子被其吸引。
它讲述的是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内发生的故事。
这期间,和杨飞关系亲密的人也纷纷离开人世,杨飞既回忆了和他们的生前往事,也和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续写了篇章。
如此看来,《第七天》构思不可谓不荒诞。
可一转念,作者和每一个读者一样,都未曾到过"那边",而他小说中描写的暴力强拆事件、医院死婴野蛮丢弃事件、商场火灾人数瞒报事件等,又都是当今社会真实存在的阴暗面,我不禁感到,这部小说是我见过的最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在《第七天》里,余华一方面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即用冷峻的笔触描绘残酷乃至惨烈的生存现象,让人欲哭无泪。
另一方面借助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尝试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比如在冥界,那些买不起骨灰盒和墓地的人都汇聚到一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所在,他们死而平等,友好相处。
其中还包括一对生前的冤家:一个警察和一个男扮女装的卖淫者。
卖淫者由于被警察抓住了,失去谋生手段,最终伺机杀死了警察,自己也被判处死刑。
他俩却没有让彼此的仇恨跨越生的界限。
警察的家人因为没有替警察申请到烈士觉得警察死得冤,就一直没替警察买墓地;卖淫者明明有钱买墓地却宁愿陪着警察不安息。
他俩天天一起下棋、悔棋,真吵不息。
小说着墨最多的是杨飞和养父杨金彪之间的深情。
杨金彪为了杨飞,放弃了婚姻,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灌注到杨飞身上,读来感人肺腑。
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文学大师语言总是极为朴素、生动的。
不信?我摘录余华本书中的一些佳句供朋友们欣赏:她们的闲言碎语对于她只是无需打伞的稀疏雨点。
我父亲痛苦不堪,他就像是一条情感湿润的毛巾,我和这位姑娘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绞着,直到把里面的情感绞干为止。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篇1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
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余华第七天优秀读后感篇2——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
《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6篇)
《第七天》读后感《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精选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天》读后感篇1“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余华在《第七天》一书中的最后收尾,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嘲讽与悲哀。
《第七天》是一篇比《活着》更艰难的文章,是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是在挑衅社会的底线,余华用他最锐利的武器——笔,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嘲讽,划开了当下那些看似光鲜实则腐烂的皮囊。
《第七天》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他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做垃圾处理,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等等,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浑身发冷,也许是被作者冷峻的笔触所感染,以至于合上书时,还是久久不能自己。
我不知道余华在写这本书时是不是也怀着这种情感。
大都人都说《第七天》太过黑暗,把社会剖析的太过透彻,但这正是小说的意义啊,用最简单的文字写出最深刻的文章。
有人说余华给这本书取名为《第七天》参照的是中国人死后的头七,他的这本书和其它的几部经典长篇小说相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但我却认为,这本书里说发生的故事却最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大部分事件我们甚至见怪不怪。
生不所致,死所长思。
这本书连接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我们用生前的视角去写死后的世界,死后的世界里依然有金钱权力的划分,但从中也有喜悦的分享,为寻见亲人永聚而喜,为死后世界清明和善不再污浊而喜,为得知真相不再误解懵懂而喜。
也许社会有种种不公,种种不如意,但生活中总会有阳光温暖我们。
文章用杨飞在人间最后七天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加入了太多太多有政治暗喻的事件,但如果余华只是写这些事件就结束,那余华便不是余华了,除了这些事件以外,他还写出了这本书得到的提升的关键——人性。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最近余华老师的小说《第七天》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们也在观看与赏析,那么写一篇真挚的读后感也不再话下。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第七天》读后感范文(一)余华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很独特,既有鲁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钱钟书似的幽默。
最早接触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时看根据他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后来上大学第一次买小说,就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旅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
距离他创作出长篇小说《兄弟》后的七年,他精心酝酿出了《第七天》这部在“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说。
有人说:余华把七年的光阴浓缩为七天来度过,未免也太短暂了!但我个人觉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总能在短时间的表演中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一生的思考和触动。
今天下午我大块朵颐的读完了《第七天》,觉得它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以至于有些评论者认为它很荒.唐,并认为它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
“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
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个人理解是余华创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巨作《活着》这部代表他人生高峰的小说后,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而《第七天》无疑就是一个新的尝试。
它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独的,死后也是孤独的,但死后当孤独与孤独相遇,大家围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且人人平等时,那便是永生!《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同时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芸芸众生的图像。
余华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近十年来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极像一个冷静而又客观的旁观者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写的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直面生活,如拆迁、墓地涨价、女强人的孤独与爱情、死婴、卖肾、iPhone4s、理发店洗头工凄美的爱情、火灾、车祸,枉死的袖管上戴着黑纱的老人。
《第七天》读后感
《第七天》读后感【必备】《第七天》读后感3篇《第七天》读后感1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
从人过世以后的角度讲述了生命的幸福与苦难,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世间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与贪婪。
在这样的世界里,亲情和友情是我们生活里唯一存在的依靠。
余华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七天里每天都遇到不同和他一样在生活底层的人们,时时刻刻有人遭遇不同的事故导致死亡,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
这里聚集着没钱买墓地的亡灵们,他们都存留着遗憾和生前的后悔,不过终究可以在这里获得他们所渴望的安宁,并与之前死去的家人、朋友们相汇直到在世的家人有钱帮助买墓地。
我对这本书的感触特别深,被爱感动的同时也为世间的不平等和残酷而感到恼怒。
第一天,杨飞从轰然倒塌的废墟中爬起,带上预约号前往了殡仪馆。
殡仪馆里竟然还分成了普通区、贵宾区和VIP区。
余华展示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有钱人都趾高气扬的走向进口焚尸库,拥有着价值连城的墓地,且能确保自己的遗体完好无损。
然而普通人静静的等侯着,走向国产的焚库炉。
杨飞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并没有墓地,不知去何方。
余华运用讽刺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社会中其实也是如此。
第二天,他回忆了自己过去的婚姻。
上流社会的李青死心塌地的跟在他的身边两年多,之后她却厌倦了平凡、清平的生活,为一个海归博士而跟他离了婚。
后来李青第二次的婚后生活过的极其不幸福,结果自杀了。
人们总是会被金钱所迷惑、对自己生活感到不满,贪婪的追求更多,然而最后变得一无所有。
杨飞和李青的爱情被现实所隔绝,但是两人之间的挂念和爱一直存在着。
第三天,杨飞讲述了自己的出身。
出生时,从厕所洞里掉落到了火车铁轨上,被杨金彪即时发现并辛苦拉扯长大。
他年幼在杨金彪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在阅读这一章节时,我被他们的父子情深深地感动了,使我热泪盈眶。
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他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杨飞!在工地工作时还把他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喂杨飞喝;为了照顾好他终身未娶;毫不犹豫地支持着他的工作事业;得了不治之症离家出走为了不拖累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第七天读后感中学生优秀范文小说第七天读后感初识这本书,不过是在书店里的偶然一瞥,只是余华的名字让我驻足,出于对他作品的信任,便买下了这本书。
但他的书总有种魔力,让你彻底投入其中,不读完绝不罢休,走进它的世界,你会发现:浓雾笼罩,雪花纷扬,压抑黑暗的环境氛围烘托着故事的一步步走向,七天里的所见所闻,将社会黑暗的一角撕开,以最平淡的方式给以读者最深切的观感。
本来只是想去追寻自己生命中那个重要的人,却无意牵连出种种身边人、耳边事。
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最终的归宿都是无处安葬,虽然历经了生前的不公,但死后理想的“乌托邦”给了他们最好的慰籍。
“死无葬身之地”听起来好像可怖,但在余华的笔下却成为了最幸福最美好的地方,它收留了死后逗留在世间无所去处的灵魂,营造了没有纷争,互相帮助的庇护所。
人世的黑暗与无助,“死无葬身之地”的美好与洒脱,让人们不再害怕死亡。
这大概是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但即便讽刺的是世间的不公,作者也没有将美好彻底搁浅:在这7天内,他走过了亲情、爱情、友情,看到了承诺、善良、付出。
他的文笔总对人心刻画的入木三分,大概身历其境下我们也会做出那样的抉择。
这也是我认为此书最珍贵的地方,不在于讽刺,不在于揭露,而在于美好从未被泯灭,哪怕社会那般黑暗。
感动总在不经意间,父爱如山,友谊似光,爱情高于一切,人心温暖善良。
这或许是那个社会太过刻薄,方能使其凸显的更加立体到位。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真的好大,真的能让我去感叹,去落泪,去为之倾倒。
灵魂的视角,七天的时间,借死去人之口诉生之人痛苦。
也是在这短短七天,道尽了社会现实,人情冷暖。
真的很难想象作者是如何将人的一生浓缩为七天又载于薄薄的书页,或许这就是余华吧!(曹文哲)小说第七天读后感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一度销量排行第一的《第七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余华所讲述的故事情节震撼到了,故事内容的荒诞和绝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些故事又都似曾相识,很多来自于曾引起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的新闻,只是作者通过以这样虚幻的手法集中编排出来,还是让我一下子感觉透不过气来。
《第七天》故事取材于一些当今荒诞的社会新闻,很多人在各种悲剧中受伤或死亡,而这些人在这些事件之后有怎样的经历和想法?余华的这部《第七天》就是来写这部分内容的,从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患难与救赎。
和余华的《活着》相比较,从故事的取材上来说,《活着》写的是历史,《第七天》写的是现在,人对当下的绝望肯定要比已经过去的更深。
《活着》里面死去的人都还有个地方安息,而《第七天》里面却是“死无葬身之地“。
看过这本书的人不会不熟悉,这些悲剧时时刻刻发生在网上和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
悲剧有的是纯突发自社会:被强拆致死的郑氏夫妇,车祸身亡的李月珍,有的是因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李青因为杨飞的贫穷出走但陷入骗局自杀,鼠妹的为情自杀,伍超为鼠妹的墓地卖肾筹钱而死,张李二人的凶杀以及张刚父母的挟儿子以令警察局等等。
死后的世界同样是分等级的。
在殡仪馆里,有钱有权者享受vip待遇,普通人只能耐心等待,让领导先烧。
没有墓地的亡灵们只能去往“死无葬身之地“。
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亡灵们都带着悔恨或是遗憾,但在这里却抛开了这些,获得了真正的平和安宁,就连生前针锋相对的仇家也在这里结成了不离不弃的伙伴。
这个地方让这部小说有了一些温暖的色彩。
虽然是一部描写死亡的小说,我却觉得它是余华作品中最温暖的一部。
作者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但如果只是讲这些,那就是社会新闻杂集了,咋能成著作呢?是的,余华让善良和真情在这些沉重丑陋的现实掩埋中伸出了一双手,杨金彪与杨飞的父子情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虽然杨飞是捡来的,但杨金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位养子。
杨飞与李青的爱情,也因为一个是“永远爱“,一个是“仍然爱“,而被隔绝在美好的未来想象之外,当一个漂亮姑娘想要去看世界的时候,再好的男人也挡不住。
即便如此,两人之间还是有爱有挂念,这也许就足够了。
鼠妹的感情虽然幼稚,但余华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怜悯和同情,让她在死后了解到真相,净身并第一个离开了“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说是一个祝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
“这是谭家鑫对女儿的宽慰,还有张李二人的吵闹作伴,以及鼠妹与婴儿们的歌唱……通过这些,作者想要表述的可能就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去信任亲情、友情与美好,是我们生命仍然存在的依靠。
小说第七天读后感这个时代的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毫无节制的毁坏大自然,最不可饶恕的是毁坏世道人心!我选择做一个边缘人,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我漠视社会,害怕大都市,远远地避开人群。
唯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
用我自己的方式告别平凡却并不优秀。
很多时候,我如梗在喉,想说想呼吁,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到底哪里不对了,真要有人要静下来听我诉说,我说不出,责怪一切都是自已的偏执,大家都这样,大家都生存在同一个社会,大家都活得挺好,而你自已也不赖,每个人活在自已的世界里,痛并幸福着!可是,我还是认为这个社会真的有问题,于是我明白了,是人心,是人心被毁坏了,是人心向这个滚滚的机械化的宠然大物妥协了,佛家说,一切皆空,全在一念之间,心妥协了,关进坛子里也能快乐,何况还有这么一个精彩的五光十色的大社会,所以芸芸众生麻木的过着自已的一生,很多不合理,很多古怪荒谬,都可以视而不见,当下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的生活是自主的,这样就够了,变态的社会自有变态的生存道理,自有合乎生存的爱的准则。
看吧!我唠叨了那么一大段也说不明白心中明了的那一个道理,相信读者也看不明白,这就是读者和作家的区别,时常对某一位作家怀着感恩的心理,他们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走在我认知和行动的前面。
比如眼下我要说的余华和他的《兄弟》。
《兄弟》上部,我的眼泪一直都没有停过,几次哭出声来,要放下书,扑在桌上痛哭出声,余华的小说就是这样,憋着一口气,悲伤的喘不过气来,读完一气呵成,那个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那个年代给我切身的体验只是,我埋怨那个年代没有让该受教育的我的妈妈得到应有的教育,我的妈妈在该读书认字的年龄学校不开课只教唱红卫兵之歌,因此我的妈妈是个文盲不会读书认字,因此我的妈妈总是给不了我想要的爱,她的爱令到我喘不气来,却一丁点都不是我想要的,这就是余华第七天读后感代沟,互不理解!读完上部,我禁不住骂道:这帮文~时的畜生,人性本是丑陋的。
我想余华也完成了对我的一次教育吧,尽管文~年代的事我早就从各种海外文章中有过更多的了解,也早已和余华一样有深刻的认知。
上部尽管人性都被扭曲了,混世太保当道,人的精神都被摧毁了,多恐怖的年代!可以想像在那个物质贫乏心灵又被极度摧毁的生活里面,人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之久,人们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只是一场错误,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以为这就是生活,每天被人,忍受非人道的身心刑罚这便是生活,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谁能想到那只是一场十年浩劫呢,人们以为就那样一辈子了。
可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恐怖没有一丝希望的年代,我在《兄弟》中,仍能时常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善良,李兰和宋凡平那动人的爱情,李兰在丈夫死后七年不洗头的忠诚,宋凡平为了信守爱的承诺要去上海接李兰拼了命;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读着读着时不时也令读者感动。
对比下部吧!上一代人的人间惨剧我们都明白那是时代犯的错误,那是政治的迫害。
而在下部里,兄弟两人各自不同的悲剧又是因为什么呢?是谁给造成的呢?我们说这兄弟俩的命运真是悲哀呀!哀哉!哀其不幸也哀其不争,不争气的争!我用差不多与上部相同的时间读完了下部,因为余华在下部里,省略了很多细节的刻画,更多的是在平平的叙说整个时代的故事,几乎是一目十行了。
余华用黑色幽默的写作方式再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古怪滑稽和丑陋的现实世界,他所描写的现实恰是我眼中的,所以我感激他道出了我想说的话。
哦!所谓亿万富翁就是这样发家的,余华用李光头这样一个人因为捡垃圾发家真是妙极了!这个社会的财富是过剩的,不停的生产,商品过剩,就是这个商业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有些人没有饭吃,有些人为了孩子的学费要去卖血,有些人却富得钱对他的意义只是一个数字。
富足的人们把完好的商品扔进垃圾箱,而穷人的孩子还要忍受寒冷和饥饿。
这就是现实世界。
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只是在余华的笔下放大了,爱情铜臭化了,红灯区普及化了,美女都一个样了,单纯的女子变成虚荣的追逐富贵的荡妇,金钱决定着一切,人们像苍蝇追逐腐尸一样扑向金钱,种种的种种让曾经坚不可摧的兄弟情谊千疮百孔,爱情何尝不是?评论说《兄弟》的社会意义胜过了文学意义,我很赞同,而这正是我尊敬余华的主要原因,一个作家若是没有引导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不可能是一个好作家,好作家不会脱离社会埋头写作,好作家所应作的事就是洞穿这个社会的千疮百孔,引导人们更清楚地去看,去感知,我们都是迷茫迷失的一代。
小说第七天读后感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
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
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
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
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
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
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
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