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释: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探秘《三字经》中很少人知道“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历史来源
《三字经》上所记载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
历史来源圣公山的传说圣公山坐落在碑廓镇北,东有韩家山,西有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有山下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公庙,自古以来,游客众多。
圣公庙是为纪念孔子的“师傅”项橐而修建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自从项橐在竹子崖落草归家,项橐的父母就觉得屋内异常,他的家除几样简单工具以外,别无其他华丽器皿,更无金银珠宝,但总觉得屋内好象有瑞气祥光,夫妻俩有时啦呱说,咱家的孩子可能有福,日后必坐高官,到那时可能要托孩子的福。
再说仲尼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谓众多。
这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夜深人静,仲尼与得意门生到院中闲游。
仲尼抬头望空中一望,突然发现东南上空有一巨星生辉,星光直射齐地,仲尼对徒子说:“天下又有才子出现,你们看巨星之光直射齐地,齐地定有天才之人出世,地下又有祥光接应,两光相照,定不是非凡之辈,我等不及于他。
”众门徒听后,俱抬头仰观天庭,果然发现一巨星之光辉,随问仲尼:“以此星光之定,此人久后如何?”仲尼曰:“国家之栋梁,天下第一才人,胜于我等也。
”停有片刻,接着又说:“教书人以善为本,不免我等东行一趟,一来遊学,二来访访此人,如有幸,可与之交文共勉,若才超于我等,也可求教未免不可。
”众徒弟曰:“师傅之言极是,您乃天下圣人奇才,但这样好学,访贤求教,况我等之辈,安敢不勤奋乎。
”倾意随师东游,求知长才之主意已定,师徒几人收拾行装、书箱车马、盘缠等,择良辰吉日起程东游,此时正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候适宜,草木青翠,杨柳轻摇,随同仲尼东游的有子路、颜渊等人。
一路上免不了饥餐渴饮,夜宿晓行,非止一日,来到齐鲁之地。
有一天他们正行之间,子路抬头观望,只见前面不远有一座大山气派非凡,便随口喊出:“好座大山。
(三字经)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三字经中的故事之三难孔子
三字经中的故事之三难孔子三字经原文: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及注释《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49、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
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50、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51、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52、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53、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54、若梁灏,八十二。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三字经(昔仲尼)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 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 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 仍坚持读书。 〖启示〗朱买臣和李密,一个打柴一个放牛, 生活都非常贫苦,但能自己发奋读书。后来 都成为很出色的人。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 境,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 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 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启示〗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的努力 和奋斗是不可中途终止的。活到老、学到老,一 个人应该好学不倦,直到死为止。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 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 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 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 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 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náng
如囊萤,如映雪。
chuò
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 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启示〗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在那 样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 影响、努力学习。今天我们有方便舒适的环境,如果不 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
三字经
tuó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 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 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 呢? 〖启示〗孔子曾经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 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 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 的”。
三字经解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导语】孔⼦曾经拜郯⼦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学⼈⽣哲学。
孔⼦曾说过:三个⼈⼀起同⾏,其中⼀定有⼀个⼈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下⾯是分享的三字经解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欢迎阅读参考! xīzhòngní 昔仲尼 shīxiàngtuó 师项橐 gǔshèngxián 古圣贤 shàngqínxué 尚勤学 【注释】 仲尼: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
项橐:七岁为孔⼦学琴⽼师。
【解释】 从前,孔⼦是个⼗分好学的⼈,当时鲁国有⼀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这样伟⼤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呢? 【启⽰】 孔⼦曾经拜郯⼦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学⼈⽣哲学。
孔⼦曾说过:三个⼈⼀起同⾏,其中⼀定有⼀个⼈值得我向他学习和效法的”。
【故事】 春秋时代,有⼀次,孔⼦与学⽣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
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孩在道路上独⾃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的弟⼦便⾛到⼩孩的⾝边,告诉他车⼦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项橐理直⽓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听了⼩孩的话,便对他说:“你⼩⼩年纪,却懂得很多吗!”“⼩鱼⽣下来⼏天就可以在⽔中⾃在地游来游去,⽽兔⼦⽣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听到项橐不服⽓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没有⽯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没有烟吗?”“⼟⼭没⽯头,枯树没树枝,萤⽕⾍没烟。
”项橐这个⼩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赏析】 孔⼦是圣⼈,是中国的万世师表。
孔⼦⼀⽣勤学好问,孜孜不倦,学⽽不厌。
⼦⽈:“⼗室之⾢,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有⼀次进⼊太庙,为了不失礼节,事事都要问太庙的⼈,“⼦⼊太庙,每事问”就是这件事情的记录。
“孔⼦师项棄”来源于⼀个有趣的两⼩⼉辩⽇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更多三字经相关阅读请关注。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三字经》典故之孔子相师
《三字经》典故之孔子相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师项橐的传说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不过,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要不耻下问。
《三字经》译文
《三字经》译文译文: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有一次孟子逃学,孟子的母亲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育孟子。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原文: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原文: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原文: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原文: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原文: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
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国学经典——三字经(含译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刚刚出生的时候,禀性原本天真无邪、善良。
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对孩子不进行良好的严格的教育,孩子会迁善为恶,改变禀性。
教导孩子的方法,还应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成,曾经三次搬家。
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以些告诫孟子不要自弃其功、半途而废,只在经年累月,不断努力,才能有进步、有成就。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窦禹钧弃恶从善,中年得子,他积功累德,以“义”训教,使五个儿子个个成材成器,五子登科,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养子女却不加以教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却不严格要求,这是为人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时候不经过玉匠的精心琢磨,就不可能成为精美的饰物玉器。
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懂得道理,成为明理知义的正人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匠的精心琢磨,就不可能成为精美的饰物玉器。
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懂得道理,成为明理知义的的正人君子。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为人子弟,正值少年之时,应当亲近明师良朋,习得做人的基本礼仪。
香姓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黄香才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在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褥枕席温暖之后,再请父母睡下。
孝顺父母是儿女们应该做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孔融才四岁,就懂得逊让之礼,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留下小的。
做弟弟的对于兄长,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
三字经:孔子虚心请教项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意思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意思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
已经是圣贤的孔子,还这样勤奋的学习。
此句出自《三字经》。
附原文: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原文译文: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孔子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
已经是圣贤的孔子,还这样勤奋的学习。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这句话的意思是:北宋的赵普曾担任中书令,他经常读《论语》,虽然他已经做了高官,但是依然勤奋好学。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代的路温舒由于家里贫穷,砍下蒲草编成书册,抄书读书。
西汉的公孙弘同样是出身贫寒,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勤学苦读。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人孙敬读书时把头发系挂在房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疲倦时用锥子刺大腿。
他们不用别人的督促,自己就知道勤奋学习。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借着白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依然没有停止读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汉的朱买臣一边担柴一边读书,隋朝的李密骑牛出行时,边走边读书。
他们的身体虽然很辛苦,但是仍然刻苦自强,发奋读书。
《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
《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三字经》历史典故:孔子相师《三字经》原文:昔仲尼,师项。
古圣贤,尚勤学。
【故事】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露出微笑。
项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项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就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求教问题,给后人搞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童子说道:“城池在此,车马恩能够通过?”孔子调转道:“城在何处?”童子说道:“pear之者。
”孔子上车观赏,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排成的“城”中。
童子问:“就是城使车马,还是车马使城?” 孔子苦笑道: “不好聪慧的童子!答你叫做什么名字,多小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怒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求教您三个问题,请问的出我就要城李超军,没完出就恳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道:“天地人为三才,夫子所述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存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求教什么水没鱼?什么火没烟?什么一棵没叶?什么花掉没枝?”孔子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存有鱼;柴草灯烛,就是火就存有烟;没叶未成一棵,没枝又哪里存有花呢?”项橐听到后伸着脑袋说道:“不对,就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胡,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解释: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xīzhòngní
昔仲尼
shīxiàngtuó
师项橐
gǔshèngxián
古圣贤
shàngqínxué
尚勤学
【注释】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
项橐:七岁为孔子学琴老师。
【解释】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
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
普通人呢?
【启示】
孔子以前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
孔子曾说过: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值得我向他学习和
效法的”。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很多
孩童在路边嬉戏。
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项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
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你小小
年纪,却懂得很多吗!”“小鱼生下来几天就能够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
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
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赏析】
孔子是圣人,是中国的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勤学好问,孜孜不倦,学而不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有一次进入太庙,为了不失礼节,事事都要问太庙的人,“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这件事情的记录。
“孔子师项棄”来源于
一个有趣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一日孔子出游,见两个六、七岁的儿
童在戏耍,为了一个太阳中午时近还是早晨近的问题在争吵,稍小一
点的儿童说:“早晨太阳离我们最近,中午远,因为早晨太阳大,近
的看着大,远的看着小。
”稍大一点的儿童说:“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中午近,因为近的感觉热,远的感觉凉。
”孔子对此不能分辨,两小
儿笑了。
《战国策》说:“夫项棄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后世都以项
橐为早慧儿童的代称。
以孔子圣人的身份,如日的名声,尚且向一个
七岁的儿童求教,真是“古圣贤,尚勤学”呀。
孔子认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刻苦而好学,不耻下问,终于成为学富五车又德高望重的圣贤,受到世人千载的顶
礼膜拜。
现代人就缺古圣贤这种谦虚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见贤思齐,向古人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