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与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①
地面性质 北半球大陆 北半球海洋 气温最高月 7月 月 8月 月 气温最低月 1月 月 2月 月
②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 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 其影响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2)海陆 ) (3)气候(天气) )气候(天气) (4)地形 ) (5)植被 ) 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陆地大于海洋 晴天大于阴天 平原大于山区 裸地大于绿地
影响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纬度(太阳高度变化) (2)海陆 ) 陆地大于海洋 (3)气候(天气) )气候(天气) 晴天大于阴天 (4)地形 ) 平原大于山区 (5)植被 ) 裸地大于绿地
日较差问题分析: 日较差问题分析: 天气(云层)或大气密度, 天气(云层)或大气密度,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晚上大气逆辐射。 作用,晚上大气逆辐射。 如青藏高原日较差大分析
例: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大气多年平均热量收入和 支出年内变化示意图,回答: 支出年内变化示意图,回答:
热量收入
1)曲线A表明了_____年内变 1)曲线A表明了_____年内变 曲线 _____ 化,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 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 的变化一致; 的变化一致;正午太阳高度
热量支出 气温 2)曲线B表明了_____年内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__ 2)曲线B表明了_____年内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______ 曲线 _____年内变化 的变化一致; 的变化一致; 盈余 3)阴影 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 阴影C _____, 3)阴影C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所以此时段内平 均气温呈_______趋势; _______趋势 均气温呈_______趋势; 上升 亏损 4)阴影 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______ 阴影D ___________, 4)阴影D反映了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______,所以此时 段内平均气温呈__________趋势; __________趋势 段内平均气温呈__________趋势; 下降 5)曲线 曲线A 的两个交点E 5)曲线A、B的两个交点E、F表明当地近地面空气的热量 ____, ______、_____出现的时候 ____ 它们分别是一年内______ 最高温出现的时候。 最低温 收支平衡,它们分别是一年内______、___温年较差图” ,回答: .(16分 北美洲平均气温年较差图” 回答: 16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1。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
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
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
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1、气温的日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太阳高度变化
太阳高度变化在天空中,太阳每天都在不断的升起和落下,但你注意到了吗?太阳在它的运动过程中其实是有高度变化的,而且这个高度的变化还是非常有规律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如果你在凌晨时分或者傍晚时分看太阳,你会发现它的位置非常低,几乎落到了地平线上。
然而,在正午时分,它的位置则是最高的,达到了天空的顶端。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太阳的高度在一天中是有周期性的变化的,这个周期性的变化对应着我们所说的“日周运动”。
具体来说,太阳的高度变化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完成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所以,太阳每天都必须完成一圈,也就是说每天要运动360度。
那么这个运动对应到高度上,太阳每小时的高度变化约为15度。
在白天,太阳的高度从日出时的0度逐渐升高,到达正午时的最高点,然后逐渐降低,到日落时又降到了0度。
在晚上,太阳的高度则从-90度开始升高,到达半夜时的低点,然后逐渐升高,到天亮时又回到了0度。
这样的周期性变化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日周运动”。
虽然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很简单,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在下一节中将会有更详细的探讨。
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影响,包括气温、光照、能耗等等。
下面我们来逐一探讨。
首先,太阳高度变化对气温有很大的影响。
在夏季,太阳高度较高,可以辐射更多的能量到地表,导致气温升高;而在冬季,太阳高度较低,能量辐射较少,气温则较低。
这就是为什么夏季比冬季更热的原因。
同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昼夜的温差大小。
其次,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的生物钟。
由于人类脑部有一个生物钟体系,这个生物钟会受到光线的刺激而作出反应。
在早晨时分,太阳高度较低,光线较暗,人们的生物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容易昏昏欲睡;而到了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最高,光线最强,人们充满活力;到了傍晚时分,太阳高度又降低,光线逐渐暗淡,人们的生物钟又开始变得困倦。
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清晨,通常在清晨,太阳尚未升起,气温最低。
这是因为地表在夜晚向外散发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同时,大气层中的水汽也会凝结成露水或者霜。
上午,随着太阳升起,地表开始受到阳光的照射,气温开始上升。
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到上午中期。
气温的上升速度取决于太阳的高度、云层的厚度以及地表的特性。
中午,正午时分通常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这是因为太阳高度最大,直射地面的能量最强。
此时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
下午,下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因为太阳开始偏离正午时的位置,照射角度变得更小。
地表和大气层继续向外散发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傍晚,傍晚时分,太阳开始落山,地表再次向外散发热量,气温开始下降。
这一过程会持续到太阳完全落下地平线。
夜晚,夜晚气温持续下降,直至清晨。
在没有云层的情况下,
地表向外散发的热量会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形成夜间的低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律是一般情况下的气温变化规律,实际情况会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可能会更大,而夏季则可能相对稳定。
另外,气温变化规律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可能会有所不同。
太阳高度角全年变化情况
太阳高度角全年变化情况太阳视位置指从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的位置,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两个角度作为坐标表示。
太阳高度角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其值在0°到90°之间变化,日出日落时为0°,太阳在正天顶上为90°(万年历中显示的高度角均已进行了蒙气差的订正,蒙气差值取自天文年历)。
太阳方位角即太阳所在的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可近似地看作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直线在阳光下的阴影与正南方的夹角。
方位角以正南方向为0,由南向东向北为负(-),由南向西向北为正(+),如太阳在正东方,方位角为-90°,在正东北方时,方位为-135°,在正西方时方位角为90°,在正北方时为±180°。
实际上太阳并不总是东升西落,只有在春分秋分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正西方落。
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在西偏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而从秋分到下一年春分的冬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0°之间),在西偏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0°到90°之间)。
太阳高度角与地面的太阳光强弱密切相关。
早晚与中午的光强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
在晴天条件下,太阳光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
因此了解太阳高度角对分析地面的太阳光强、紫外线的强弱有重要的意义。
正午时(指当地真太阳时的正午。
不是北京时间的中午12点,也不是地方平时的12点,而是太阳中心正好在子午线上的时间,也即太阳方位角由负值变为正值的瞬间)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除极地部分地区外),夏季这个值较大,冬季较小,夏至时最大,冬至时最小。
太阳方位角决定了阳光的入射方向,决定了各个方向的山坡或不同朝向建筑物的采光状况。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太阳高度必背知识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他知识点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诲拔高度与气温气压的关系
海拔高度与气温气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气温和气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
因此地理学上把这一规律称做“垂直递减率”。
具体说来:近地面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约0.6度。
由此可知,在海拔6000米的雪山上,气温比当地基准海平面低36度,当然也肯定比平原冷了,因为平原的海拔在200m以下。
而夏天的中午多数平原地带温度都会有三十几度,所以在海拔6000米的雪山上温度在夏天时可能有大于0度的时候,大于0度当然积雪就融化了。
不过其它季节这些雪山上温度都是0度以下的。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1.由於太阳短波辐射从地面反射到空气的加热是越接近地面越显著的,因此随高度增加,气温亦越来越低。
一种和此情况相反的,温度随高度增加,称为逆温现象;受逆温现象影响的一段垂直厚度大气则称之为逆温层。
2.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所引起。
因此,受高压脊(如副热带高压脊、大陆性反气旋南下)或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区支配下,都有机会出现逆温层。
逆温层通常出现於对流层低层,厚度较薄,大约几百至千馀公里左右。
3.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於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随寒潮所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引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而聚积而使空气的质素变得恶劣。
首先要明白,大气的热源是地面,才会有“垂直递减率”的说法,就像烤火一样,离炉子远了获得的热量就时候好了。
所以海拔高的地方都要比同纬度的海拔低的地方温度要低。
所以海拔6000米的雪山温度要比同纬度的平原要低。
乞力马扎罗海拔5895,它虽然在赤道附近,但地面绝不会有50度的极端高温。
也就30多度,所以按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6度算的话,山顶应该低于0度。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光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因子,它有很多方面的作用。
气温的三条分布规律
气温的三条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三条:
1. 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气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
的变化,一般春季开始温度逐渐升高,夏季气温最高,秋季气温逐渐
下降,冬季气温最低。
当然,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可能略有不同。
2. 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空气的压强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温度的降低。
因此,在山区中,高山气温一般比低海拔地区气温低。
3. 随距离赤道远近变化而变化:距离赤道越近的地区,气温越高。
这是因为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更加强烈,而温室效应也会加强这
种现象。
因此,南北半球的气温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气温度变化和高度的关系
大气温度变化和高度的关系――对高二物理必修课本一则阅读材料的补充说明内容提要:引起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绝热变化和辐射变化。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在平流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温度变化状况复杂,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状态。
关键词:大气温度物理地理Key words:air temperature phyhics geography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大家都知道:在不考虑逆温现象①的情况下,高度越高,气温越低。
站在高山顶上明显的就要比山脚下冷,暑假去登泰山的人,出发时穿的是短袖,到顶上恐怕就得着毛衣了!这个道理人们自古就明白,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民谚有云:“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都反映了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情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要从气体的性质谈起。
大家知道,底层近地面空气由于受到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共同作用,温度上升、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因而上升。
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递减,上升气流由于周围气压逐渐减小,导致体积膨胀,排挤周围大气,对外做功,致使自身内能减少。
由于上升气流多呈现为体积很大的气团状,气团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传递对整个气团的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粗略的考虑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种情况下,气体内能的变化就只取决于整个气团与外界之间相互做功的多少。
由于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气压一直是逐渐降低的,因此气团总是在对外界做功,它的内能也随之不断减少,温度不断降低。
这种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仅由于空气本身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块空气温度的变化称之为绝热变化。
在近地面,大约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降低6― 7℃②。
那么,是不是在整个大气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个结论都成立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得介绍一下大气层。
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气体所包围,这就是大气层。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上界可溯到距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
气温、日温差、年温差
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通过影响昼长变化、太阳高度变化影响气温变化2.大气运动:暖气团影响增温,冷气团影响降温3.下垫面3.1海陆: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不同,所以气温变化的速度,日温差等在海和陆两种不同的下垫面状态下差异明显3.2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3.3地形(重难点)从大尺度上讲,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年温差越小,日温差越大。
小尺度:①地形阳坡温度高与同海拔的阴坡,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作用显著例:太行山东坡冬半年的干热风②地形走向:地形走向与移动空气垂直,对空气运动产生阻挡作用。
例:我国东西向山脉秦岭、南陵、阴山、天山对冬季风的阻挡地形走向与移动空气平行,形成狭管效应,气温变化据移动空气的性质降温/增温加剧。
例:山西省长治盆地冬季历经寒潮天气的频率多于盆地两侧的高原山地③地形类型盆地地形易于冷空气下沉积聚,同理暖空气在此也不易散去往往会成较周围地区极冷、极热的地区例:马拉开波盆地是南美洲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同样也是中国夏季最热的地方世界第三极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东、西、南三面被契尔斯基山脉和维尔霍扬斯克山脉包围,中间形成谷地,北冰洋南下的冷气团于盆地中堆积,成为北半球最寒冷的永居地之一。
3.4.人类活动,人类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城市化发展等活动改变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影响气温变化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因素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前后,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般而言,白天温度变化幅度大于夜晚。
影响气温日变化最常见的三个因素:1.天气:晴天˃阴天晴天白天的削弱作用弱,夜晚的保温作用弱2.海陆:越靠近内陆,气温日变化越显著。
例:新疆深居亚欧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说。
3.地形(重难点)大尺度的地形区海拔越高,日温差越大。
例: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天。
白天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
小尺度的地形部位:日温差大小从小尺度讲应为:谷˃平˃峰例:谷地地形中,谷底的日温差大于山顶。
一年四季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一年四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理解地球的轨道和倾斜来解释。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并且地球的轴倾斜约23.5度。
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由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的。
在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上,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随着时间和日期而变化。
在北半球: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加。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太阳高度角最高。
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太阳高度角最低。
在南半球,这些情况正好相反。
因此,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的高度角会有所改变。
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
这也是导致不同季节气温变化的原因之一。
对于赤道地区来说:春分时,太阳正午时刚好位于天顶,高度角为90度。
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北回归线上,高度角最高,最大可达到约66.5度。
秋分时,太阳正午时再次位于天顶,高度角为90度。
冬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南回归线上,高度角最低,最小可达到约23.5度。
对于其他纬度的观察者来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的幅度会略有不同。
通常情况下,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角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是近似值,实际观测可能会受到地理、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虑到地球的披头士现象(precession)和章动(nutation)对太阳高度角的微小变化。
总的来说,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季节的幅度来描述。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以及日期和时间都会影响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
对于大多数观察者来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太阳从日出到正午之间的高度角逐渐升高。
在正午时,太阳达到最高点,位于天顶上。
然后,从正午后直到日落前,太阳的高度角逐渐降低。
换句话说,太阳的高度角在一天中呈现一个上升-达到最高点-下降的曲线。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带来了日出、正午和日落等不同的时间节点,从而导致太阳的位置和高度角发生变化。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应用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1. 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如下图甲)。
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值为各点对应纬度上的最大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其变化特点是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乙)。
其值大小由如下公式决定:H=90°-|φ±δ|(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某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若φ与δ在赤道同侧取“-”,不同侧则取“+”)(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3)极点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时期,太阳高度全天都不变(如下图甲),始终等于直射点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解于0°~23°26/。
(4)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的太阳高度的变化: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零度,其中极圈上在0点时刻有太阳高度为0的时刻(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大于零度(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半球是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增大,南半球反之,其最大值由公式H=90°-|φ±δ|决定。
(5)其他纬度的太阳高度变化:都是日出日落时为0,12点最大,12点前递增,12点后递减。
特殊之处是:赤道上的太阳高度是6点和18点为0(如图丁),其最大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范围是[66°34′,90°]。
2.太阳高度的应用(1)推算纬度:根据公式: H=90°-|φ±δ|,可求任意地点的地理纬度。
(2)推算地方时:一天中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处的地方时为12时;春秋分时,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赤道上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
(3)推算城市的楼间距:若某地楼高为h,楼间距s,纬度为φ,则该楼与处于其背阳一侧房屋的楼间距s=cot(90°-φ-23°26′)。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一、介绍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天文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和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半球地区的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全面评估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并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二、南半球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 季节性变化: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面的大约23.4度以南的地区被称为副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呈现季节性规律。
在阳历的12月至1月,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太阳在中午时分的高度最高。
而在6月至7月,也就是南半球的冬季,太阳在中午时分的高度最低。
2. 经度和纬度的影响: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在同一纬度上,位于东经的地区太阳高度会比同纬度上位于西经的地区更高。
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原因所致,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经度上有所变化。
3. 近赤道地区的多样性:近赤道地区是太阳高度变化较小的地区。
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倾角的存在,导致赤道附近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较小。
这也是为什么赤道地区气候相对稳定,一年四季温暖的原因之一。
三、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1. 气候和季节:太阳高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南半球地区的气候和季节。
夏季太阳高度的升高,使得南半球地区降水增加、温度升高,气候变得炎热潮湿。
而冬季太阳高度的降低,使得南半球地区降水减少、温度下降,气候变得寒冷干燥。
2. 生态系统:太阳高度变化对南半球的生态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受到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夏季太阳高度的升高提供了更多的阳光和能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而冬季太阳高度的降低则减少了可利用的光合作用时间,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运转产生影响。
3. 人类活动:南半球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都受到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较高的太阳高度使得农作物在夏季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温暖,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
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1.引言1.1 概述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是指太阳在一年中运行轨迹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变化范围。
回归线的概念最早由古代天文学家提出,用于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气候和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的高度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的倾斜角度。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太阳在一年中的高度变化。
此外,地球的倾斜角度也会对太阳高度产生影响。
当地球的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更高,而当地球倾斜离太阳时,太阳的高度较低。
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对于气候、季节和农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的高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温度分布,引起季节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不同,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差异。
太阳高度的变化还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产生影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的概念、定义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运动的规律,为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来探索太阳运行轨迹对地球的影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文将按照下面的结构展开讨论:第一部分,引言,将首先概述本文的内容,简要介绍回归线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将详细描述本文的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大致的阅读脉络。
第二部分,正文,将从回归线的定义与原理入手,为读者介绍回归线的概念和运行规律。
然后,重点探讨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球自转的倾角、太阳的赤纬以及地球的位置等,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解释太阳高度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
第三部分,结论,将分析回归线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的重要性,阐述为何研究太阳高度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和天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冬至太阳高度角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冬至太阳高度角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角会发生变化,这对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它决定了太阳光照的强度和角度。
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太阳光照会相对较弱,对地表的加热作用也较小,这会导致气温降低。
随着冬至的到来,太阳的高度角逐渐降低。
在南半球,冬至是夏季的开始,太阳高度角最低,气温最高。
而在北半球,冬至则是冬季的开始,太阳高度角最低,气温最低。
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与地球轴倾斜度相关,地球轴倾斜度决定了太阳光照的强度和角度,进而影响气温。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导致太阳光进入大气层经过的路径增长,光线相对较长,散射和吸收的过程增多,进而使得地表的加热效果减弱。
这就是为什么冬季气温较低的原因之一。
而当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光照更直接,地表受到更多的能量输入,气温相对较高。
其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影响着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而大气则向地表释放辐射能量。
这使得地表的散热速度快于吸热速度,导致地表温度下降。
而当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大气则从地表吸收辐射能量,使得地表的吸热速度大于散热速度,地表温度上升。
除了太阳高度角,冬季气温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形、云量、风向等。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地和平原之间的温度差异。
山地由于地形的升高,其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会较平原少,进而导致山地气温较低。
云量的变化会影响太阳光照的强度和角度,密云会阻挡太阳辐射,使气温降低,而晴朗的天气则会有利于太阳光的照射,使气温升高。
风向的改变也会对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风向带来的气团性质有所不同,从而影响气温的变化。
综上所述,冬至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气温有着显著的影响。
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太阳光照相对较弱,地表加热减少,导致气温降低;而当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太阳光照相对较强,地表加热增多,气温相对较高。
冬至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冬至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在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达到其南方极限,即南回归线,同时北半球的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冬至太阳高度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思考。
太阳高度与气温在冬至这一天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在不同时间的直射点位置会有所偏移。
在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这意味着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将会最低。
太阳光照的角度越低,光线会经过更长的大气路径,导致光线的散射和吸收增加,使得地面上的能量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其次,冬至这一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由于北半球的倾斜度,冬至时太阳升起的位置比其他时候更低,日照时间也因此更短。
这就使得地表和大气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导致地表温度上升的时间减少。
同时,夜晚的时间更长,地表向大气辐射的能量损失更大,使得夜间气温更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冬至太阳高度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在实际观测中,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类型、海陆分布等。
同时,气温的变化也需要考虑短期和长期的趋势。
在冬至前后的天气变化中,气候系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总结起来,冬至太阳高度与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非绝对。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较低,导致太阳光照的角度更小,
从而使得能量辐射减少,气温下降。
此外,白天时间更短,地表温度
上升的时间减少,夜间温度更低。
然而,实际的气温变化还受到其他
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观察。
气温沿高度的分布曲线
气温沿高度的分布曲线:
气温沿高度的分布曲线通常被描述为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这种曲线描述了大气中温度如何随高度变化。
根据不同的气温分布特征,温度层结有四种基本类型:
1. 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气温随高度递减。
2. 中性层结: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3. 逆温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这种层结的存在会阻碍气流的垂直运动,因此也被称为阻挡层。
4. 等温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拓展资料
气温是衡量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一般定义为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百叶箱中的温度)。
气温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如某天的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为25℃。
在气象学中,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对于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高度和温度的关系
高度和温度的关系
高度和温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会下降。
这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层不是均匀的,而是由不同的层组成。
大气层离地球表面越远,气压就越低,气体分子的密度也越低。
在低海拔地区,大气层的密度较高,气体分子之间的撞击频率也较高,因此温度较高。
而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层的密度较低,气体分子之间的撞击频率也较低,因此温度较低。
此外,高海拔地区的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因为它们受到更强的太阳辐射和更强的辐射冷却的影响。
总之,高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怎样变化?
(3)当太阳高度渐渐下降的时候,气温又怎样变化?为什么?
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选择一、两种测定方法,进行测量练习。(最好组织室外测定活动)同时做好实验卡记录。
学生注意观察:
比较灯光直射和斜射时,桌面光斑面积大小和亮度的不同。
(3)提问:大家已经发现手电筒灯光斜射时,桌面光斑面积大,亮度弱。这相当于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高度?这时的气温怎样?
第课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教学内容:
太阳高度与气温变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仪器测定并记录一天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和气温。
2.通过绘制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图,引导学生找出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和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
学习目标:
教学具准备:
学生课外完成一天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及表格填写。
放大的本地区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表格.曲线图。
典型错例摘记:
八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各小组完成
课前作业情况。
2.小结测量的太阳高
度、气温及记录写情况。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一天中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关系。
(1)提问:大家已经认真
3.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
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1)谈话:为什么太阳升高以后,气温就随着升高,太阳高度渐渐下降,气温就随着下降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1)教师示范演示:完成
手电筒直射和斜射时,桌面光斑面积大小和亮度的比较实验。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一天中,太阳高度较低时,
气温怎样?
作
业
设
计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推想一年中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板
书
设
计
太阳高度与气温变化
放大的本地区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表格、曲线图
教
学
后
记
经验:
为什么“气温会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我首先加强对实验的示范、指导。引导学生把电筒当太阳,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移动电筒时,应尽可能对准一个点;电筒的高度要合适。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着重比较电筒垂直照射时桌面的光斑和斜射时桌面的光斑,在大小和亮度上的差别,并以此联想太阳在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光亮度也不同。光亮度强则温度较高,反之,光亮度弱则温度较低。
完成了一天中太阳高度和气温的观测记录。经过观测记录,你们发现什么?
(2)谈话:大家已经发现
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有关系,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个关系。(板书课题)
2.绘制太阳高度和气温
变化图。
(1)师生共同完成绘制
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图。
(2)师出示放大的太阳
高度和气温变化表格和曲线图。
(3)提问:请同学们对照
教训及措施:
在第一次教学时,只安排了一课时,结果时间明显不够。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我试着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准备课,要求学生在完成对太阳高度测定的同时,完成对相应时间气温的测定,并做好方法的指导。第二课时则从对表格填写情况交流开始,引导学生从时间、相应的太阳高度及当时的气温变化上,寻找出规律。而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把太阳高度数和当时的气温数,从表格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点上点后,连成曲线。并把制成的曲线较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太阳高度变化和当时的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的能力是关键。
(3)小结:太阳高度较低
时,地面照射的阳光不强烈,地面温度就较低;太阳高度较高时,地面照射到的阳光强烈,地面温度就较高。
三、巩固总结:
以一天中太阳高度和气
温的变化规律,推想一年中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
手电筒斜射时(太阳高度小),桌面上光斑面积大,但不够明亮;手电筒直射时(太阳高度大),桌面上的光斑面积小,但明亮。
一下你们作的图和老师的图,大家能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讲清基本方法后,学生分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比较、讨论。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可能会发现画出的都是一条形状相似的曲线。
3、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
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变化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
论。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1.初步学会利用仪器测定并记录一天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和气温。
2.通过绘制太阳高度和气温变化图,找出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和气温变化之间的联系。
3.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认识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气温会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训练项目: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认识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