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修改不是将错就错》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连贯(排序)题专项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连贯(排序)题专项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连贯(排序)题专项练与答案解析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

①固有的传统会有所增减直至发生变异②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融合的过程③承载着历史的惰性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④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⑤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⑥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A.③④②⑥⑤①B.③⑥⑤②①④C.⑤①②③⑥④D.⑤④③⑥②①答案 B解析根据横线前“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此相对应的只能是“惰性”“不随顺时俗俯仰”,这是传统“天然生就的品格”,③⑥是对横线前“相对稳定的结构”的具体阐述。

⑤中的“但”表示转折,领起另一层意思。

①是⑤②的结果。

④中的“更新”照应①中的“发生变异”,且和横线后的“更新”联系紧密。

据此分析可得出答案为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极端走到一起,焉有不发生冲突之理?________,说的也是整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谁也不是窝囊废,结果也就成了窝里斗。

①市民强调情理而忽视法理②究其原因,往往与双方的情法失衡有关③你持情理,我持法理④执法者强调法理而忽视情理⑤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⑥你用情理攻击我,我用法理回击你A.⑤④①②③⑥B.②④①⑤③⑥C.②①④⑤⑥③D.⑤③⑥②①④答案B解析阅读语段,了解这段文字讲的是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原因。

该语段有三处空缺,根据语段的内在语意关系,把备选项分为三组,②①④为一组,⑤单独为一组,③⑥为一组。

第一处根据首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接下来应是为这种现象找原因,所以其后应紧接②,由首句确定法排除A、D两项。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题组提升测试13

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题组提升测试13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 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 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 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 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题组提升测试13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 时间:40分钟 满分:3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2020·改编四川重点高中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据报道,临近高考,一些所谓的“聪明药”又开始________。这不禁令人十
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神药,能让人秒变聪明,令莘莘学子________,把对未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湖南长沙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 10 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 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 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 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解析 本语段共 6 个句子,中心话题是“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第 1、2 句一 问一答,引入话题——“评判诗歌与诗人的标准”,是文段的总领句。第 3~6 句分别 阐述评判诗歌和诗人的标准,是分述:第 3、4 句是分述的第一层,第 5、6 句则是分 述的第二层。语段第 1 句中提到“评判诗歌与诗人”,第 4、5 句中均出现“在我看来”, 第 5 句中打头的词是“至于”,种种暗示都指向①处要填写与“评判诗人的成就”相 对应的“评判诗歌的成就”。但出于连贯的考虑,还应对句子进行适当调整,让它作 “存在争议”的主语,即“如何评判诗歌”。第 5 句写“至于如何评判诗人的成就…… 不能看……”,与“不能看……”相搭配的只能是“而要看……”;且②处之后又有 “这样的作品”,“这样”是指示代词,表明前文肯定要提到“作品”。综上分析, ②处要填写“而要看他写出了什么样的作品”。第 6 句还是在阐述如何评判诗人,③ 处之后提到“而不是诗人的名字”,与“而不是……”结构相搭配的是“是……”, 与“而不是诗人的名字”相联通的就是“是诗人的作品”或“是诗作本身”。确定下 来之后,填入横线处就会发现缺少了主语,联系“几十年之后”,就不难猜出主语“人 们记住的”。综上分析,③处要填写“人们记住的是能够留下来的诗歌”。

材料选择不当命题规范失衡——201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指瑕

材料选择不当命题规范失衡——201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指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谬 误 百 的 悲 痛 ” 何尝 不也是 一种风 格 。 t U : 的 儒 家 文 化 与 道 家 文 化 是 中 同
出 。 不 合 逻 辑
上 文字 , 向来 写 泪 容 易 , 谁 没 有 几 本 土 之 上 产 生 的 文 化 。 严 格 意 义
悲痛 , 实际上近 于买椟还 珠 。
作 品背后 隐伏 的悲痛也 忽 略了 。 ”
成 语 是 语 言 文 化 的精 华 , 是
因其精 练 传神 、 ( 2)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是 一 座 巍 “ 我 作 品能够 在市 场上 流行 , 实 际 民族文 化 的瑰 宝 , 峨 的 高峰 , 不 管 我 们在 儒 、 释 、 道 上 近 于买 椟 还 珠 ” , 这 句 话 是 有 语 通 俗 易 懂 成 为 汉 语 中 特 有 的 文 化
的 三 个 成 语 分 别 填 人 三 个 句 子 来 “ 买椟 还珠 ” 一 说 ? 这 一 句 是 由 第( 3) 句 “ 集 团 首 席 执 行 官
中 ,就 会 发 现 这 三 个 成 语 的 使 用 沈 从 文 《 习作 选 集 代 序 》 中 的材 料 就 感 觉 自 己 如 履 薄 冰 ” 有毛病 , 应 及 句 子 本 身 都 有 问 题 。 我 们 先 来 改 编 而 来 : “ 我 作 品能够 在市 场上 改 为 “ 集 团首 席 执行 官就 如履 薄
事, 却 忽略 了蕴藏 的热情 , 欣 赏 文 品 背 后 隐 伏 的 热 情 却 忽 略 了 , 你 要 是 讲 “ 危机感 ” 的, “ 如履薄冰” 字 的 朴 实 , 却 忽 略 了 作 品 隐 伏 的 们 能 欣 赏 我 文 字 的 朴 实 , 照 例 那 不 合 语 境 。

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新课标)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新课标)参考答案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新课标)【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范围扩大,“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错误。

依据“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可知,选项将“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改成了“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所以该项错误。

B项,正确。

C项,强加因果,“……因此他……”错误。

文中写“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垒块”是“不平”的意思,并非痛苦;依据“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

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可知,心中“不平”却要“至慎”“忍耐”所以才“痛苦”,才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

“阮籍的狂放行为更具有反礼教的社会批判意义”同样是因为他心中的“不平”,所以“阮籍的狂放行为更具有反礼教的社会批判意义”与“他的内心极度痛苦,‘须酒浇之’”并非因果关系。

该项错误。

D项,因果倒置,依据“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

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可知,“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的根源。

该项错误。

故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B项,“是为了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错,依据“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

高考语文(福建)二轮限时规范训练【6】(含答案解析)x

高考语文(福建)二轮限时规范训练【6】(含答案解析)x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6(用时:45分钟满分:32分)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3)闾阎扑地,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4)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5)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6)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答案(1)岂余心之可惩(2)榆柳荫后檐(3)钟鸣鼎食之家(4)别有幽愁暗恨生(5)干戈寥落四周星(6)以中有足乐者二、语言文字运用(17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动画片何以越来越成人化?何以越来越充斥“儿童不宜”的情节和语言?这固然有粗制________(làn)造、制作不严谨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为利是图思想主导下的逐利冲动,催生出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应的“票房观”,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体现。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分)答:答案(1)滥(2)“为”改为“唯”解析第(1)题要求考生正确书写汉字,避免写错字、别字。

第(2)题是对字形的考查,考生平时应注重常见易错字形的积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6分)十年前刚刚来到福州的时候,高大的合欢树衬着的光禄坊,飘着葱肉饼香味的安民巷,因鱼丸而闻名的塔巷口,还有南后街坎坷的路面和满街寿衣、花圈铺子,就是我对这个城中最大明清民居群落的全部印象。

十年间,它先是沉寂破败,继而却又忽然被加以格外的宠眷。

近一两年来,每次寒暑假回家,都看到它又新翻一个模样。

连片仿古砖木小楼起来了,高挂着串串艳红灯笼,路面也铺上平整石板,三坊七巷的牌坊都焕然一新,其中的重建____①____(xiū shàn)工作更不曾停过。

浙江附答案与解析

浙江附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明星因造假露(lòu)馅而带来“人设崩塌”的情况并不鲜见。

我们亟待明星们“返璞(pǔ)归真”,将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B.当风在长长的叶子上歌唱,茎秆(ɡǎn)中央就长出思想的穗子,沿着脉管流向高处,也像火焰在风里噌噌蹿(cuān)向天空,然后走向成熟。

C.遭遇“35岁现象”,让白领们倍感压力。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个体要未雨绸缪(móu),增强终生学习能力,积极去纾(shū)解职业的困境。

D.文过饰非的人,极其容易在改革的道路上趑(zī)趄不前;闻过则喜的人,即使食不果腹、踽(yǔ)踽独行于荆棘遍布的征途,他也安之若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返璞归真”的“璞”读音为pú,“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C.“终生”应为“终身”。

“终身学习”,侧重指一直学习不间断连续进行,直到去世。

D.“踽踽独行”的“踽”读音为jǔ,“踽踽独行”意思是孤零零地独自走着。

形容非常孤独。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中国传统工艺中,长期并存着两种追求——错彩镂金的美与清淡典雅的美(也被形容为“芙蓉出水”的美),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升华或“否定之否定”而达到的境界,是更高的追求。

[乙]这种清淡典雅在宋瓷中表现得最为典型:釉质莹润,光泽内含,将美的意境荟萃于温润如玉的釉质和洗炼古雅的造型之中,把静穆含蓄之美推到了极致。

其中汝窑、官窑皆以温润精美的釉质取胜,其造型线多是弧度较小的曲线,较少锐利的转折,更少妆饰性附件,显得洗炼劲挺。

这些作品虽然出神入化,但绝不炫耀技巧,而是追求含蓄、天然,于淡中见浓、平中见奇,令人亲近,发人遐想,这也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丙]中国传统哲学倡导自然(天道)与人(人道)相通一体,而传统工艺由错彩镂金到清淡典雅,将工巧和物性乃至心性完美结合起来,充满智慧与自然,体现的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 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 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 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 似穹庐,笼盖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 空的力量。
听了权威的“也许”,却依然让人“担心”。“审音表”的征求 意见稿,已经出笼两年多,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而这些看似 荒唐的“别字”上位,“也许”不会有,然而“也许”会有啊!征求 意见有没有广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眼下的“哗然”,正是提醒国 家语委的“正式发布”文本,一定要慎之又慎。
语言文字从来都是变动不居、与时俱进的,当然不能抱残守缺, 全依祖宗,一字不能易。否则,我们“也许”仍在之乎者也和繁体字 中呢喃沉浮呢!鲁迅当年吐槽过一位名人说错成语,把“每下愈况” 错说成“每况愈下”,所表达的意思也满拧。眼下,“每况愈下”早 已成为正确的成语了。这也说明,“约定俗成”确实可以成为语言规 范新创的重要因素。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北京日报:汉字读音,约定俗成不是将错就错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 cuī 而不读 shuāi;“远上寒 山石径斜”的“斜”要读 xiá 而不读 xié……这些曾经语文老师千叮 咛万嘱咐要注意的读音,近日却传出消息即将反转。虽然教育部迅速 表示此类“改读音”尚未通过审议,但因之引发的讨论久未平息。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与时俱进是汉语永葆青春的生存密码。回顾 3000 多年汉字发展史,无论是字义的新增、字形的流变,还是句读 的加入、音律的变迁,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 新的内容,可以说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但这番引发舆论波澜的读 音修改方案,却并非此类合理流变,而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 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 如此“一刀切”显然过于任性草率。“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的倾 向,尤当警惕。 对于此次汉字读音修改,舆论场上也有些许赞同之声。一些人认 为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多音字读写是一 个难点;比如古诗词里的一些特殊读音,限制了诗句的传播。还有人 更进一步,提出汉字“字数多、笔画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 难写、难用”,认为这“三多五难”阻碍了中国语文教育。诸如此类 的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若以此作为修改读音乃至吐槽汉字的理由却 是相当不负责任。若是为了“方便学习”就可以让别字统统“上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9理情节明作用突破情节类题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9理情节明作用突破情节类题

专题强化训练(九)小说阅读情节类题一、(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老秤收藏家凌鼎年梁歆臣是锦溪镇土生土长的老住户。

他这人不抽烟不喝酒,就一爱好,喜欢老物件。

在镇上,他也算资深的收藏家了。

不过,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不收藏书画,不收藏瓷器,不收藏玉器,不收藏铜器,也不收藏石头,他单单收藏老秤,即杆秤。

梁歆臣偏爱收藏杆秤,与他的外婆有关。

他外婆家有一杆老式的红木秤,堪称杆秤之王。

外婆轻易不拿出,每到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这天,外婆就把那杆老式的红木大秤拿出来,挂在房梁上称孩子的重量,据说是个古老的风俗:胖了,谓之增添;瘦了,谓之消肉。

梁歆臣记得很清楚,称男孩时外婆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称姑娘时外婆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

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外婆临终前,把那杆大秤送给了梁歆臣,对他说:“这是外婆唯一能传给你的东西,好好保存,留点念想。

”后来,锦溪镇上最后一个做杆秤的范老伯过世了,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回来处理他老爸的遗物。

对于老屋的那些杆秤,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准备廉价处理掉。

梁歆臣凑巧遇上了,一看大大小小有百多杆秤呢,有红木的,有柞栎木的,都是上等木质,梁歆臣越看越喜欢,一咬牙就包圆儿了,回去后,被他老婆一顿臭骂。

不过从此后,他开始收藏杆秤。

每次出差,他一有闲就跑古玩市场,见到好的杆秤就买下,还去乡下寻觅老式杆秤。

一晃三十多年,他的藏品中,有金杆秤,有银杆秤,有铜杆秤,有玉杆秤,有象牙杆秤,有骨杆秤。

大的几米长,小的半尺不到,叫戥子秤,是用来称金、称银、称中药材的。

梁歆臣收藏杆秤,他老婆一直是反对者。

她认为收藏书画、瓷器、玉器等,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收藏杆秤这种淘汰货,既占地方,又浪费钱,如果把这些钱放在股市,说不定早翻了几番了,但他依然沉湎其中。

有记者来采访他:“杆秤为什么是十六两一斤,而不是十进制的?”梁歆臣答曰:“相传杆秤是范蠡发明的,他采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做标记,共十三颗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就是十六颗星,一颗星代表一两。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9语言文字运用之补写语句题不注重上下文内容或逻辑照应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9语言文字运用之补写语句题不注重上下文内容或逻辑照应

易错题29 语言文字运用之补写语句题——不注重上下文内容或逻辑照应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语言文字运用之补写语句题易错原因——不注重上下文内容或逻辑照应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整体阅读,明确补写语段话题内容。

【攻略二】瞻前顾后,注意前后语意承接照应。

【攻略三】总观全局,明确要补写句子的性质。

【攻略四】上下齐观,通过标点提示进行补写。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语言文字运用之补写语句题补写语句题是高考语言文字题中的常考题,该题属于情境式主观题。

补写的具体要求:一是根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要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根据与上下文相关的词语、句式推导出所要补写语句的句式线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易错原因——1.没有把握补写语段的话题内容。

2.没有注意补写语句的上下照应。

3.没有注重补写语句的句式结构。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

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

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江苏省2020年新高考百日冲刺模拟卷 语文试题02(含答案+全解全析)

江苏省2020年新高考百日冲刺模拟卷 语文试题02(含答案+全解全析)

江苏省2020年新高考百日冲刺模拟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国内博物馆,连接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涵养着中国人最根本的自信。

近年来,深谙这个道理的博物馆人,在馆藏文物上做文章,不仅推出了一系列观众的活动,还将文物与百姓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一方面给博物馆增加了营收,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

这种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

A.喜笑颜开与日俱增底蕴B.喜闻乐见与时俱进底蕴C.喜闻乐见与日俱增底气D.喜笑颜开与时俱进底气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3.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农历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枯蝉傍在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

A.①春分②立夏③白露④立冬B.①春分②立夏③立冬④白露C.①立夏②春分③立冬④白露D.①立夏②春分③白露④立冬4.下面对“学习金字塔”中所反映的规律,归纳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相同。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汉字正音要从众,但不能流俗北京日报:汉字读音,约定俗成不是将错就错“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cuī而不读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要读xiá而不读xié……这些曾经语文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的读音,近日却传出消息即将反转。

虽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类“改读音”尚未通过审议,但因之引发的讨论久未平息。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与时俱进是汉语永葆青春的生存密码。

回顾3000多年汉字发展史,无论是字义的新增、字形的流变,还是句读的加入、音律的变迁,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可以说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

但这番引发舆论波澜的读音修改方案,却并非此类合理流变,而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如此“一刀切”显然过于任性草率。

“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的倾向,尤当警惕。

对于此次汉字读音修改,舆论场上也有些许赞同之声。

一些人认为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多音字读写是一个难点;比如古诗词里的一些特殊读音,限制了诗句的传播。

还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汉字“字数多、笔画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认为这“三多五难”阻碍了中国语文教育。

诸如此类的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若以此作为修改读音乃至吐槽汉字的理由却是相当不负责任。

若是为了“方便学习”就可以让别字统统“上位”,那还分什么正误,何不干脆对“错别字”不管不问?学习本就存在门槛,丧失原则不断让步,还谈何对汉字的尊重。

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

汉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

石径“斜”读xiá不读xié的背后,是抑扬顿挫的平仄神韵;小篆“章”字由“音”和“十”两字组成,寓意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也正是从一个个方块字中,许多人获得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2022届新高考语文(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2022届新高考语文(含答案)

2022届新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

据《周易》载,早在上古伏羲时代,就在天、地、人三才万物之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并根据“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基本思路,始作“八卦”,初创了中华文明。

《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

后来,“比兴”含义逐渐变化,多转指诗篇命意的讽喻作用和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成为《诗经》学的概念。

《礼记·春官》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中国最早解释诗歌章句含义的学者当是东汉时期的王逸,其代表作是《楚辞章句》。

他在《离骚经序》中,对楚辞创作中所采用的比兴隐喻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在这种比兴理论的基础上,王逸建立了一个“香草美人”的楚辞阐释系统。

这个系统虽然沿用儒家对《楚辞》的研究手法,难免有偏颇之见,但对后世直至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

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

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将错就错,我们一再读错的这些字终于改读音了

将错就错,我们一再读错的这些字终于改读音了

将错就错,我们一再读错的这些字终于改读音了之前有一则新闻,台“教育部”重编的“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尴尬”的读音念成“jian ji ”(“监介”)。

一时间,网友各种讨论,嘲笑台湾同胞念字怎么念半边。

其实,台湾收录了“尴尬”2种音读,“gan ga ”,又音“jian jie ”,并表示“国语辞典修订本”系历史语言辞典,以保存文献数据、词语使用历程为编辑立场,兼收现代及传统音读。

咱们也做过这样的事儿啊,读的人多了,不如就“将错就错”。

比如道别的时候。

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

“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

确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què)(zuò)。

后因从俗改为:确凿quèzáo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还记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女主“楚雨荨”吗,当时我们都嘲笑电视剧中念错了字,现在真的念xun了,还真是有点“监介”呢!“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

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兵。

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

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

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qí一个读音。

(旧读“jì”、“jí”,2005年起,统一废“jì”、“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11版)没办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坚持旧的,否则就是错的。

如上文提到的“呆板”“确凿”等都是如此.另如“斜”,古读xiá,现在统读xie(二声)“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而不是“shuì f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5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5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项对点练35 “表意不明〞与“不合逻辑〞(时间:25分钟分值:24分)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A.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这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C[“信息过载成为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句式杂糅,应改为“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或“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

“文艺生产传播〞不是“隐患〞,是埋下隐患的对象,应将“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改为“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排除B、D两项。

A项中的“这〞指代不明,可以指代“信息过载〞,也可以指代画横线局部的前半句,应排除A项。

]2.(XXXX·湖南六校联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鸟类携带的流感病毒,有1/4都是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病毒株。

病毒之间互相交换基因,就有可能获得新的适应性状,通过这个机制,它们就能从野生鸟类传到鸡,甚至传到哺乳动物如马或者猪的身上。

A.身上携带流感病毒的鸟类,有1/4都同时携带着两种甚至更多种病毒株。

B.携带流感病毒的鸟类,身上有1/4都同时携带着两种甚至更多种病毒株。

C.有1/4的鸟类身上都同时携带着两种或者多种流感病毒株。

D.有1/4的鸟类身上携带的流感病毒都是两种或者多种的病毒株。

A[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流感病毒都是两种或者多种的病毒株〞不搭配,排除D项;二是“有1/4都是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病毒株〞不合逻辑,可排除B项。

必修五第三单元阅读训练(教)

必修五第三单元阅读训练(教)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阅读训练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1.下面不属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更有味原因的一项是( D )A. “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省略去了必须有的附带语,语气更强。

B.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是惊叹语,表达着对宋玉的极端憎恶,情感更强。

C. “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D. “你是什么”并不只是单纯的叙述,也并非如郭沫若所说“没有更多的含意”。

2.下面对“咬文嚼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咬文嚼字”的涵义通常不很好,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坏习惯。

B.“咬文嚼字”是在阅读和写作时必须有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C.“咬文嚼字”是调整文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非斟酌文字的分量。

D.“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细心玩索,它需要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

3.下面不是用来表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B )A.更动文字的同时就更动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为了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今人借传为美谈的“推敲”来代替它要表达的意思。

C.“推”字表明寺里只有一个和尚,足以显出寺里的冷寂,也可表现和尚的胸襟气度。

D. 韩愈对“推敲”的修改未必妥当,因为他未必知道贾岛当时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意境。

4.下面对第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因为字的意义有两种:一是直指的,一是联想的。

B.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它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联想的意义虽然难用,但它可以使意蕴丰富,因此,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5.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从俗修改不是将错就错》,完成各题。

从俗修改不是将错就错
①“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要读cuī;“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要读xiá;“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要读jì……这些曾经语文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的读音,却在近日传出即将反转的消息。

虽然教育部迅速表示此类“改读音”尚未通过审议,但因之引发的讨论久未平息。

②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与时俱进是汉语永葆青春的生存密码。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

”回顾三千多年汉字发展史,无论是字义的新增、字形的流变,还是句读的加入、音律的变迁,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可说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

但这番引发舆论波澜的读音修改方案,却并非此类合理流变,而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如此“一刀切”的做法显然过于任性草率。

“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的倾向,尤当警惕。

③对于此次汉字读音修改,舆论场上也有些许赞同之声。

一些人认为这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多音字读写是一个难点;比如古诗词里的一些特殊读音,限制了诗句的传播。

还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认为这“三多五难”阻碍了中国语文教育。

诸如此类的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若以此作为修改读音乃至吐槽汉字的理
由却是相当不负责任。

若是为了“方便学习”就可以让别字统统“上位”,那还分什么正误,何不干脆对“错别字”不管不问?学习本就存在门槛,丧失原则不断让步,还谈何对汉字对母语的尊重。

④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

汉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cuī不读sh uāi的背后,是用“衰”替“缞”的假借用法;“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不读xié的背后,是抑扬顿挫的平仄押韵;“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读jì不读qí的背后,是灵活多变的词性对应……也正是从一个个方块字中,许多人获得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规范汉字乃至读音皆无不可,但整个修改过程,兹事体大,需要饱含敬畏之心、慎之又慎,充分做好与历史的映照、与习俗的和谐、与大众的交流,才能无愧于凝聚在皇皇汉字中的文化之魂。

否则,若干年后,汉字的读音表意、语法字形皆面目全非,我们如何面对下一代?
⑤作为仍在使用的世界最古老文字,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奇迹。

守护并传承好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2月22日第3版,作者鲍南,有删
改)81.题目中“从俗修改”和“将错就错”分别是什么意思?
8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用古诗读音改变的例子引出汉字读音修改应当从俗、从简。

B.第②段通过回顾汉字发展史论证将错就错的“一刀切”过于草率任性。

C.第③段例举支持汉字读音修改的想法,是为了论证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可以作为修改汉字读音的理由。

D.第④段论述的重点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

83.对于汉字改读音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从一名中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81.“从俗修改”指的是汉字发展流变过程中根据生活实际,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进行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合理读音修改。

“将错就错”则是贸然忽略每个特殊读音背后的历史、文化、音韵等元素,仅因为很多人都读错于是干脆将错就错,任性草率地从俗、从众、从错,不负责任的非合理流变。

82.B
83.示例:我不支持汉字改古音。

我认为作为中学生有责任守护并传承汉字文化。

比如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古音体现的押韵和平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体会汉字读音承载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