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成为正统-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13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
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7分)(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
(6分)【答案】(1)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2)相同之处:正君心。
(2分)具体要求: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社会政治应符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可知正君心;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知大一统;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材料二中“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2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2 儒学成正统【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一、“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应”是用。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弘扬。
【历年真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必修3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 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 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 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 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分析其 主要历史作用。 (3)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该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思 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吸 收外来文化,阐释儒家思想”,可以排除①,《春秋 繁露》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代表作,董仲舒继承儒 家“仁政”学说,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合理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家体 系,并未吸收外来文化。所以答案只能是B或者D。 《四书章句集注》由南宋朱熹编著。在魏晋南北朝时 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而佛教 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隋朝儒学家进一 步提出“三教合一”,②正确。故B符合题意。
(3)“ 君 权 神 授 ” 、 “ 天 人 感 应 ” 、 “ 天 人 合 一 ” 、 “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充满唯心主义色彩,是不可取 的。
(4)“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有利于封建经济的 发展,对今天缓解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5)“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开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 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其中的 “信”更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 切需要。
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高二历史必修3_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向往用儒学治理国家。
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政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而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因此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
2.汉武帝兴办太学〔材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④。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⑤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⑥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课⑦,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⑧掌故⑨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⑩。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一《汉书·董仲舒传》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解答实质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2.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学思想的自我更新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专采法家思想,推行残暴统治最终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是指为了重新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所以儒学地位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是孔子的思想主张,②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③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④是战国时代孟子的主张,所以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③②,故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时间排序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成为正统1.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2.《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4.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6.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3)
1
1.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
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思想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2.李贽作为明朝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
他生前曾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而他的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
李贽著述被禁毁的主要原因是其
A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B .抨击孔子思想体系
C .批判现实社会,倡导功利主义
D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
3.黄宗羲指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他主张
A .工商皆本
B .反对礼教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注重实学 4.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高中历史(3)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二)、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三)、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
(四)、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五)、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二、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点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重点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守旧而又创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纲常礼教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
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所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尤其注意,学生须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概念,深入分析和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内涵。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精选文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3.如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困B. 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 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 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5.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A. 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B. 把克已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C. 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D. 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6.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 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7.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下列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宇宙自然进行了深层思考B.使儒学的地位有了重大改变C.继承了历史上三纲五常学说D.认为皇帝是天子权力不可约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学独尊,所以选B.使儒学的地位有了重大改变。
ACD和题意关联不大。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是儒学再一次发扬光大,也挽救了儒学。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子权力是可约束的,就是天人感应学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
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的提出迎合了汉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答案】D【解析】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如果顺天而治,施行仁政,则长治久安;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将灾与天子,所以“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2019年备战高考历史专题训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2解析版全国通用
-9-
概念阐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1)“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学思想 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是人和自然在 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 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2)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 洪范》,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 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 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 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 鼓励。
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西晋时对私拿养子财
产的处理方式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
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D
解析
关闭
答案
-6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名师点评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内涵,是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课标全国卷中 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大多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融入了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于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7-
一、历史背景 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 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 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教材补遗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形成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 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 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法、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 治”。“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高二历史练习1: 汉代儒学人民必修3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 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A.“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答案】A【点拨】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君权神授论竭力为君权的合理性作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起到了神化皇权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2.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点拨】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是有意识的,通过灾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3.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答案】B【点拨】“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的确立早于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目的“后世”之限定。
4.“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答案】C【点拨】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至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点拨】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
”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
解答时要注意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法家思想在治国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儒学也是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故A、B、C符合史实,D项错误,这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材料“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体现了这一观点。
实际上是对君主的行为有所限制,提醒君主要“施行仁政”。
材料体现不出②、④的观点。
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3.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答案】A【解析】“覆露”即荫庇、养育,“持载”即承载。
据此,题干材料可翻译为:君主是天,荫庇臣民,臣民是地,承载君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 2 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 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 德主刑辅B. 独尊儒术C. “天人感应”D. 重视伦理3.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 “仁”是“天”的精神, “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 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 外儒内法,大一统C.仁为本,为政以德B. 无为而无不为D. 礼法并施7. 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会降下 “灾异 ”以“谴告”人君。
孔子及早期儒学-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必修3)
1
(2018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四次联考)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中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
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
这体现了
A .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
B .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
C .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D .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参考答案】
A
【解题必备】孔子及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
时间 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
民”;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
张“有教无类”
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 战国时期 发展了孔子的“仁”,主张实行“仁政”;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上主张“性
本善” 学@科网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强。
会考复习-必修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占主导的原因: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发展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4.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
它是董仲舒依《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主张:1.大一统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天人感应”(新儒学的基础)、“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4.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5.三纲五常
影响:①积极: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消极: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7—2018学年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常→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 .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C .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 .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政治上: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上: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并付诸实施。
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