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一言九鼎的意思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那么一言九鼎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带来的一言九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言九鼎的典故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的解释[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

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写作“日”。

[近义] 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反义] 人微言轻[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用一言九鼎造句1) 诚信是诗圣李白的“一诺千金”;诚信是古代皇帝的“一言九鼎”;诚信是儒家学中的“事实求是”;诚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坚守原则;不是固执死板,而是仁爱负责。

2) 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3) 你的话一言九鼎,只要您说一句话,我就可以获得这份工作了。

4) 你的话一言九鼎,我们相信。

5) 能不能参加校合唱团,您是一言九鼎,您就同意了吧!6) 的话一言九鼎。

7) 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8) 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爱戴。

9) 永恒机械遍布全国矿区的营销网络,稳固的营销团队,一言九鼎,诚信服务;高素质专业服务人员,快速高效的专业服务车队,是您坚实的后盾。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以下是 7 条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介:1. 战国时,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

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都没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声说:“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大怒。

毛遂握紧剑柄,继续说:“大王仗着楚国强大,难道就不想一统天下吗?如今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危急,若是楚国出兵相助,那楚国的威望不就如日中天了吗?”楚王被说服,答应出兵。

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就像你在困难时,有人挺身而出,一番话就能改变局面,这可不是一言九鼎吗?结论:毛遂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展现了一言九鼎的力量。

2. 从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他非常讲信用。

只要他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有一次,季布受汉王追捕,很多人暗中帮助他。

为什么呢?就因为他言出必行啊!这难道不像是一言九鼎一样有分量吗?就好比你答应朋友一件事,然后你拼命做到,朋友会多么信任你呀!结论:季布以其言而有信诠释了一言九鼎的价值。

3. 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决心推翻他。

姜子牙给武王出谋划策,每一个主意武王都非常重视。

最终,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武王成功灭纣。

姜子牙的话在武王心中那可是一言九鼎呀!就像在团队里,有个特别有智谋的人,他说的话大家都奉为圭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一言九鼎呢?结论:姜子牙用智慧和谋略让自己的话有了一言九鼎的份量。

4. 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管仲总是给他出主意。

桓公对管仲那是言听计从,管仲说啥他都觉得对。

这不正是一言九鼎吗?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对他极其信服,他说话是不是特管用?结论:管仲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了一言九鼎。

5. 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面对秦王的威胁,他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秦王被他的气势所慑。

一言九鼎典故

一言九鼎典故

一言九鼎典故
"一言九鼎"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故事背景是战国时期,宋国国君哀公对即将被诛杀的大夫子赏赐赐物,赏赐物有一种叫鼎的大铜器,哀公问大夫子:“你说一句话,我就赏给你这个鼎。

”大夫子深感危急,于是回答:“请陛下赐我去死的机会。

”哀公被他的坚决所感动,不但赐给了大夫子鼎,还因为他的勇敢而让他保住了性命。

"一言九鼎"指的是一句话的分量或威力之大,比喻极具决定性、重要性或影响力。

形容一个人的话语能够承载重大责任,具有极高的分量和权威性。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特色之一,它们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历史故事。

其中,有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万分,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些“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治理国家有方,深得国君信任。

有一天,齐国国君要出征,担心国家内部的事务无人处理,便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孟尝君。

孟尝君说,“陛下,我一言九鼎,足以应付国家大事。

”这句话意思是说他的一句话就有九鼎之重,足以应对国家大事。

国君听后非常放心,果然在他出征期间,孟尝君处理国家事务得当,国家安定。

后来人们就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言出必行,十分重要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讲述“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伍子胥的大将军。

有一次,楚国要派他去征伐齐国,伍子胥在出征前对国王说,“臣愿以一箭双雕,为国王尽忠。

”意思是说他愿意在一箭之下射中两只雕,来表达他的忠诚。

后来,伍子胥果然在征战中取得了双倍的战果,于是人们就用“一箭双雕”来比喻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事情。

再来说说“一举两得”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名叫王勃的诗人,他在写诗的时候,常常能够一举得到两个诗题的灵感,因此他的诗作很受人喜爱。

后来人们就用“一举两得”来形容一举多得,一举两得的事情。

最后,我们讲述“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名叫苏轼的文学家,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一字都像千金一样宝贵。

有一次,他在一家茶馆写诗,被人看到后,便把他的诗卖了一千两银子。

后来人们就用“一字千金”来比喻一字就有千金之价,形容文章或者言辞非常宝贵。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更能够体会到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们既是语言的符号,更是历史的见证。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成语,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一言九鼎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率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将信将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造句】⑴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⑵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一言九鼎”、“驷不及舌”、“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讲究诚信则是理想的高等境界,它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条件,亦是人们几千年来的强烈追求。

⑶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为人之本。

⑷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铜是源于母语和历史的精华,古代就有“一言九鼎”的精华,“一尺青峰,正气凛然”更是将语言文化的精炼推向一个后人无法触及的高峰。

⑸也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⑹要说起俺班的“辣子”班长,那可是了不得啊,说起话来,可说得上是一言九鼎,班主任出差,她的话,我班的“虾兵蟹将”个个惟命是从。

⑺我们不是名人,没有政界的一言九鼎,力挽狂澜;没有商界里的富甲一方;没有歌星影星的流光溢彩。

⑻“大家一起干嘛!快,快去。

”听了一言九鼎的妈妈的话,我们纷纷动起手来。

⑼我很风光,能一言九鼎,所有人,都对我称臣。

()可,那不是我的现实,只是我单独的幻境。

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

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

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Ⅰ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1)一言九鼎的故事启发扩展阅读一、引证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译: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士兵军士。

我不敢再小看相士。

二、一言九鼎近义词1、一诺千金[ yī nuò qiān jīn ]【解释】: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译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到季布一句承诺。

2、一言为定[ yī yán wéi dìng ]【解释】: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出自】: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Ⅱ 一言九鼎故事感悟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求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公元前746年,周宣王在位。

宣王有一个宠臣,名叫管仲。

管仲聪明智慧,深得宣王的信任,被封为相国,掌管全国大政方针。

宣王曾听说过一位名叫孔板的贤士,听说他能够一言九鼎,十分神奇。

宣王对此十分好奇,便命令管仲前去拜访孔板,试问这位贤士的真实能力。

管仲依照御旨前去,见到了孔板。

刚开始的时候,孔板不愿意多说话,之后管仲一再请求,终于孔板开口了,说道:“九鼎之事,不敢保证,但一言当真!”管仲听了,非常惊喜,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宣王。

宣王听了也很高兴,并决定邀请孔板来到朝中,为大臣们讲解经义。

孔板来到朝中,一开口就深得众人的好评,不仅能够发表精妙的治国策略,还能诠释经史典籍,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孔板的学识,让大家佩服不已。

有一次,孔板出门前却突然感冒了。

宣王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命令朝中大臣去探望他,询问他近况,希望他早日康复。

朝中大臣见到孔板,都十分担心他的身体状况。

孔板看到众人关心自己,十分感动,便说道:“谢诸公的关心,我身体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这时,管仲忽然想起孔板当初答应宣王“一言当真”的承诺,便急忙问道:“孔先生,您是不是说话不算话啊?”孔板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深情地说道:“先生,九鼎之事实在难以承诺,但孔某一言当真,所以我说我的身体已经好得差不多了。

”众人听了,纷纷向孔板鼓掌,赞叹他的才智和诚实。

从此之后,孔板被皇帝和大臣们更加钦佩,成为治国的重要干将。

此故事以“一言九鼎”作为比喻,意为一句话说出来需要用九个鼎一般的分量来衡量,形容人言必信,诚实可靠。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国君名叫汉武帝。

他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但是却常常为了应对内外的困难而苦恼。

有一天,汉武帝听说有一位智者名叫文中子,他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和大智慧。

于是汉武帝派人将文中子请到了宫廷。

文中子进殿后,汉武帝恭敬地请他坐下,然后问道:“老师,我经常面临很多困难,您能不能教教我如何应对呢?”文中子微笑着说:“国君,我有一句成语可以帮助您,它就是‘一言九鼎’。

”汉武帝有些好奇地问:“什么意思?”文中子解释道:“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话语可以比九个铜鼎还要重。

铜鼎是古代称重量单位的容器,非常沉重。

所以‘一言九鼎’意味着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语可以有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汉武帝听后,陷入沉思。

他明白了文中子的意思,国君一旦说出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将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解决很多问题。

他开始努力遵循这个原则,对待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之后再发表意见。

不久之后,汉武帝面临了一个犯罪事件。

有人谋害他的亲信大臣,犯罪嫌疑人非常狡猾,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指证他。

汉武帝心生一计,召集大臣们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上,汉武帝严肃地说:“我听说有人谋害我最亲信的大臣,这是对我国家的不尊重。

我不会容忍这种犯罪行为。

如果有任何人有相关的线索或证据,请告诉我。

我保证,你们的成果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汉武帝言语间透露出的决心和庄重使得大臣们震惊。

虽然没有人站起来指认罪犯,但这个消息迅速传开,罪犯渐渐感到恐惧。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侦查之后,罪犯主动投案自首,向汉武帝坦白了他的罪行。

这件事情让汉武帝深受启发,他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诚实和有魄力的领导者。

他继续遵循“一言九鼎”的原则,在处理政务的注重言语的影响力。

他的威严和公正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标志,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得到了保证。

最终,整个帝国都因汉武帝的明智而获得了和平与繁荣。

人们开始把“一言九鼎”成语传颂开来,作为对汉武帝智慧和领导力的最高赞美。

至今,“一言九鼎”仍然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话语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语文知识点】一言九鼎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语文知识点】一言九鼎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语文知识点】一言九鼎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接下来分享一言九鼎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一言九鼎的主人公是毛遂。

毛遂,战国时期荥阳郡阳武人。

年轻时游赵国,为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在平原君门下三年没有名声,不被人所知。

江南毛氏始祖毛宝是毛遂的第三十世孙,毛遂是毛伯郑的第二十二世孙,毛姓因姬郑封毛国而得姓,毛国的封地在今河南原阳县。

因此,原阳不仅是名人毛遂的故里,还是毛姓的发源地。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从夏开始,象征九州。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学习成语儿童故事使让孩子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恰当地运用,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说话妙语如珠,有声有色。

下面小编给孩子们带来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海角天涯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续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简短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非常重。

它的来源和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有关。

有一天,楚庄王得到了楚国叛乱的消息,于是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经过商讨,楚庄王决定亲征,平定叛乱。

然而,一位叫唐狡的大臣表示反对,他说:“大王您应该先调查清楚真相,再决定是否出兵。

如果调查清楚,确实是叛乱的话,那么您一句话就可以平定叛乱;如果不是叛乱的话,那么您的一句话就可以息事宁人。


楚庄王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去调查真相。

结果发现,原来是一场误会,并不是叛乱。

于是楚庄王返回都城,宣布不发动军队,只凭一句话就平定了这场动乱。

从此以后,人们用“一言九鼎”来形容一句话的分量非常重。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中国有许多成语,其中有一些成语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含义而被人们广泛使用,其中就有“一言九鼎”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故事,讲述了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留侯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这个故事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们从中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将留侯贬斥到了边远的地方。

留侯深知国家的危难,他决心要回到都城劝谏国君,帮助国家走向正道。

在他即将启程的时候,留侯的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去,称齐景公已经听信奸臣,如此危险的时候去劝谏国君简直是自寻死路。

留侯却淡定地说,“我一言九鼎,必能说服国君。

”。

留侯的朋友们听了都感到惊讶,他们不明白留侯为何如此自信。

然而,留侯却告诉他们,“一言九鼎,并不是说我的一句话就能有九个鼎重,而是我说的话,要有九个鼎重的分量。

”留侯的这番话,让他的朋友们恍然大悟。

他们明白了留侯的用意,他并不是自大狂妄,而是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

最终,留侯果然一言九鼎,他通过自己的劝谏,成功地说服了齐景公,让齐国走上了正道,国家也因此安定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九鼎并不是空洞的夸夸其谈,而是要求我们在言行之间都能够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留侯一样,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他人带来正能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谨言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一言九鼎的精神。

总的来说,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言行要有分量,要有责任感,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句古代的格言,更是一种处世的准则,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一言九鼎的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成语】:一言九鼎一言九鼎是个中性词。

通常用以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通常指:许下的诺言,就象九鼎那样坚定,不能更改。

形容说话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

一言九鼎,鼎:古代国家的重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上面刻有烹煮食物的文字,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分量。

一言九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i yan jiu ding,形容说话算数,极有分量。

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非常礼贤下士,尤其尊重有才能的人,因此十分受人爱戴。

信陵君曾经救过一个落难的赵国人,那人后来当了赵国的上卿。

有一天,这个赵国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魏国都城大梁的南门外,遇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第二天早晨,这个赵国人在街上碰到了信陵君,于是把自己做的那个梦告诉了信陵君。

信陵君说:“您不要担心,我马上派人前往赵国,让他们把那位贵人给请回来。

”赵国人不明白信陵君为什么不自己去,便问他的理由。

信陵君说:“您和我都知道,大梁城有南门、北门、西门和东门,四扇城门,但只有南门是正门,象征着国家的权威。

您看到了吗?这个人昨晚梦见了自己在南门外遇到了救命恩人,说明他希望得到南门以外那个人的帮助。

如果你今天去找他,无异于赶走了那个人;而如果我亲自前往,就表示我还是把您当作最要好的朋友。

”张仪出于对秦王的怨恨,多次毁约出尔反尔,可是他在别人眼里却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有一天,楚国大将军项燕率领二十万楚军,攻打秦国的武关。

秦王命令大将蒙恬带兵抵抗。

这时候,张仪在秦国做了官。

秦王问他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张仪说:“楚军势力强大,如果两国交战,必定会打败仗。

不如就此求和,不仅可以使楚军退兵,也可以趁机消耗楚国的实力。

”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向楚军提出了求和的条件,这才让楚军退了兵。

在秦王问他们是否继续合作时,张仪以退为进,首先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接着又顺水推舟地为自己辩护:“如果您能够任用我,那么我也可以保证您与楚国的联盟一定会更加牢固。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毛遂的人,他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口才,成功地说服了楚王出兵救援赵国。

这个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逐渐演变成了一言九鼎这个成语。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然而,他的口才却并不是很好。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当时,赵国被秦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王派遣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援兵。

平原君在楚国说了很久,但是楚王并没有答应出兵。

这时,毛遂突然站了出来,他向楚王分析了赵国的重要性和局势的紧迫性,并且还以自己的口才和聪明才智说服了楚王出兵救援赵国。

毛遂的言行让楚王十分感动,他也因此被任命为赵国的宰相。

从此以后,毛遂的名字开始传遍天下,他的口才和聪明才智也成为了人们所敬仰的对象。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毛遂的故事。

它比喻说话有份量,能够影响大局。

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口才能够决定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公元前290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

事后
平原君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典故】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不敢复相士。

《史记·平原君列传》
【释义】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
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重信用
【相近词】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
【相反词】人微言轻
【成语例句】
◎ 新闻媒介具有强大的宣传性和舆论导向作用,记者一言九鼎,一但出现误导,其
恶劣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1):一言九鼎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1):一言九鼎

Yīyán jiǔdǐng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的事情,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近义词
金口玉言、驷马难追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

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反义词
人微言轻
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造句示例
1、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爱戴。

2、他是个说话一言九鼎的人,值得信任!。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话说东周有镇国之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

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九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公元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

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

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

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

当初周武王伐商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话说长安城中,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名叫张良,他聪明能干,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他每日忙碌于政务之中,处理着各种繁杂的事务,但却总能游刃有余,从不出差错,甚至有时候还能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有一天,皇帝在朝廷上听说外面的百姓都感到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心中感到非常满意。

便命令张良为宰相,当时有许多人都感到惊讶,认为张良还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担任这样重要的职位,但皇帝却深信张良早已有了执政的能力,才让他担任此职。

张良就开始了他的宰相生涯,他果然处理一切事务的能力非常卓越,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百官也都心服口服。

而他为宰相的风采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天,一位来自西域的使臣前来朝见皇帝,带来了一封重要的书信,书信中写道:“贵国西域近来有一支来自北方的强大军队,希望贵国能够出兵助阵,共同抵御这支来犯的敌军。

”皇帝陷入了沉思之中,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决定的,要经过详细的思考和分析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决定召集百官商议,共同商讨对策。

张良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于是他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但是在百官商议的时候,却有一些人提出了许多争议和疑虑,没有一个明确的决定方案。

张良见状,沉思片刻后站了出来,对众人说道:“此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们必须思虑再三,不能草率决策。

我觉得我们应该派遣使者前去西域了解清楚敌人的实力和来历,并且谋划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百官闻言,一个个都沉吟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张良的建议。

皇帝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深知张良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一定能够为国家择取最为明智的决策。

于是,张良带领着一支使者团前往了西域,详细了解了敌人的实力和来历,最终以一份详细的报告呈给了皇帝,提出了明智的决策方案。

这个决策方案因为涉及到国家的安危,张良决心把决策方案做到极致,当天他连夜加班修订报告,一直修订到天亮,确保报告的准确无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

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

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

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

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

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

当初周武王伐商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

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

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由此可见,九鼎的分量之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先生(毛
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

后来,人们渐渐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语。

——《战国策东周策》
相关人物介绍:
1、颜率
颜率(lǜ),战国策中第一位出场的谋士。

生卒年不详。

颜率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嘴之一。

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众多名嘴,我们无限景仰。

真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

大名鼎鼎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忠心耿耿智慧过人的邹忌就不必说了,单是张仪和苏秦那六寸不烂之舌,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

2、周王
周王,一为古代西周﹑东周统治者的称呼,即周天子。

二为中国古代王爵,属于一字王,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

主要以隋唐之后诸朝分封较多。

其中"周天子"周王共30代37王(一说38王)。

后代分封以唐李元方为首,唐武德四夏四月甲寅(公元621年5月23日),唐高祖李渊封第九子李元方为周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分封周王。

一共有24位周王(包括起义自立及追封),其中李氏2人,刘氏1人,曹氏1人,赵氏3人,元孛儿只斤氏1人,周氏1人,朱氏15人。

3、齐王
田齐始于田完。

田完,本名妫完,又称陈完。

其先虞舜之苗裔妫满封于陈,遂以国为氏。

陈厉公次子即妫完,避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

妫完
到了齐国,因为古时候陈跟田,音相近,遂以田为氏,故称田完,谥号敬仲,史称田敬仲。

传五世至田桓子,"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始大。

田桓子的孙子田厘子乞,事齐景公。

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厘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

田厘子的儿子田成子常与与监止为齐简公左右相。

于是田氏与阚氏相争,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田常的曾孙田和,相齐宣公。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

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於海上",不久,通过魏武侯,田和顺利让周天子承认自己是诸侯,"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田氏代齐,成为大国,都临淄。

田氏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

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

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

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

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

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

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田忌争政。

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

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

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

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

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

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
求和。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

又次年,齐灭宋。

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

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

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

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

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

双方相持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

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