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鼎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

它讲的是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期间,为了避开与楚国的正面冲突,选择退避三舍,最终让晋国赢得了战争。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2.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成语。

它讲的是楚庄王北伐晋国,晋军大败,楚庄王得知晋军内部不和,就派人与晋军谈判,试图达成和解。

但是,楚庄王并没有直接与晋军交涉,而是派使者到周王室去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

这个行为被视为不敬,因为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就意味着想要夺取天子的权力。

因此,“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3.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之恨,就每天卧在薪上,尝胆。

最后经过努力,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打败了吴国。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讲的是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但因为路不熟悉,迷路了。

这时,他们遇到了一匹老马,这匹老马凭借自己的记忆,把他们带出了迷路。

后来,“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被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处事不迷茫。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清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30个寓言成语故事

30个寓言成语故事

30个寓言成语故事(一)【买椟还珠】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二)【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成语小故事_1

成语小故事_1

成语小故事成语小故事11.一言九鼎【释义】一句话就有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

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2.抱柱之信【释义】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

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

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

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匡鼎解颐的成语故事

匡鼎解颐的成语故事

匡鼎解颐的成语故事《匡鼎解颐也有趣》匡鼎解颐这个成语,我可是知道的哟!说起它背后的成语故事,还真挺有意思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匡衡小时候很爱读书,但是家里穷得连灯都点不起。

不过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匡衡,他竟然想到了“凿壁偷光”的办法,借着隔壁的灯光努力学习。

匡衡在学习的时候,特别喜欢和别人讨论诗书,而且他口才超好,每当他说出巧妙恰当的解释,总能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

每次想到匡衡凿壁偷光的那股劲儿,我就觉得特别佩服。

想想我们现在,晚上灯火通明,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得很,可有时候还是会偷懒不想学习。

和匡衡一比,那我们可真是差得有点远呀!没准匡衡要是穿越到现代来,看到我们这学习条件,都得惊掉下巴呢!不过我也在想,匡衡那么能说会道,肯定是肚子里有真才实学。

这也提醒我们呀,光靠嘴皮子可不行,还得有扎实的知识储备。

不然,就算再会解颐,说出来的也是些没营养的空谈。

匡鼎解颐这个成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光会读书还不够,还得会表达,得把自己的知识用有意思的方式讲出来,让别人也能听懂、也能喜欢。

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如果老是说些干巴巴、毫无趣味的话,那谁愿意听呢?但是如果你能像匡衡那样,讲得生动有趣,让大家都能开怀一笑,那效果可就不一样啦!我还觉得匡鼎解颐有一种很积极向上的能量。

匡衡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都能努力学习,并且还能带来快乐,这不就是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方式去克服困难,并且给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嘛!总之,匡鼎解颐的成语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的道理却不少。

它让我既佩服匡衡的努力和才智,又提醒着我要更加认真地学习、更积极地表达自己、更乐观地面对生活。

下次要是再有人提到匡鼎解颐这个成语,我可就能滔滔不绝地跟他讲出一大通来啦!。

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一言九鼎是一个常见的,你知道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吗?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言九鼎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言九鼎的意思【成语】一言九鼎【拼音】yī yán jiǔ dǐng【解释】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用一言九鼎造句1) 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一言九鼎的人,所以我无条件相信你。

2) 九九重阳节到了,我祝你事业九转功成,我祝你财运十拿九稳,我祝你万事九月大吉;我的祝福一言九鼎,祝你重阳节快乐!3) 八一到,送八一,愿你有一叶知秋的睿智,一语中人的眼光,一针见血的见解,一言九鼎的诚信,一心一意的专一,一笑千金的财气,一泻千里的文采,一望无际的幸福!4) 一言九鼎守诚信,两袖清风扬正气,三思而行勤思考,四处求知陶情操,五爱记心践于行,六德为绳严律己,七彩人生勇攀登,八方新风颂文明!5) 党务工作一把手,廉政自律两袖风。

高风亮节你为先,职工有难亲过问。

为人师表当自强,只办实事无花招。

一言九鼎言必行,群众口碑你最高。

春节快乐!6) 讲文明一心一意,树新风一丝不苟,讲诚信一言九鼎,倡低碳一生一世,促和谐一马当先,传经典一字一句,扬正气一脉相承,爱祖国一往情深!7) 奥巴马现在是黑人文化的教父,一言九鼎。

8) 我身分卑微,所说的话也许无法一言九鼎,但我一定说到做到。

9) 我的承诺一如契约;我一言九鼎。

10) 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

11) 我们不是名人,没有政界的一言九鼎,力挽狂澜;没有商界里的富甲一方;没有歌星影星的流光溢彩。

小学生成语小故事大道理20则

小学生成语小故事大道理20则

导语:下面是一些小学生成语小故事大道理,爸爸妈妈们可以阅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多动脑,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这样宝宝们的大脑会变得更加聪明噢!成语一《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

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

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

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

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

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中国有许多成语,其中有一些成语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含义而被人们广泛使用,其中就有“一言九鼎”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故事,讲述了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留侯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这个故事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们从中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将留侯贬斥到了边远的地方。

留侯深知国家的危难,他决心要回到都城劝谏国君,帮助国家走向正道。

在他即将启程的时候,留侯的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去,称齐景公已经听信奸臣,如此危险的时候去劝谏国君简直是自寻死路。

留侯却淡定地说,“我一言九鼎,必能说服国君。

”。

留侯的朋友们听了都感到惊讶,他们不明白留侯为何如此自信。

然而,留侯却告诉他们,“一言九鼎,并不是说我的一句话就能有九个鼎重,而是我说的话,要有九个鼎重的分量。

”留侯的这番话,让他的朋友们恍然大悟。

他们明白了留侯的用意,他并不是自大狂妄,而是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贡献。

最终,留侯果然一言九鼎,他通过自己的劝谏,成功地说服了齐景公,让齐国走上了正道,国家也因此安定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九鼎并不是空洞的夸夸其谈,而是要求我们在言行之间都能够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留侯一样,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极大的分量,能够为他人带来正能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谨言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一言九鼎的精神。

总的来说,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言行要有分量,要有责任感,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句古代的格言,更是一种处世的准则,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一言九鼎的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大全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大全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大全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公元前606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到了周王朝的首府洛阳的郊外,并在周国的地盘上进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想要让周天子看看楚国的实力,来震慑住周天子。

即位不久的周天子心里当然非常害怕,忐忑不安,担心楚国对周国进行开战。

于是,便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出面去安抚楚庄王,讨好楚庄王。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王孙满:“你们的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就是要与周天子来比一比自己的权力和力量。

王孙满面对他的提问,委婉地说:“国家的安危不只是光靠鼎就够了,主要靠的是德义的支撑,鼎的大小轻重并不是那么重要。

”楚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来搪塞他,就直接告诉王孙满楚国折下的锋刃足够能铸成九鼎了。

言外之意就是说楚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就算你不告诉我九鼎的大小,楚国也能铸成九鼎。

于是,王孙满对楚王说:“大王你不要忘了,夏禹是因为有德才能受诸侯的拥护,通过各地进贡的铜材方能铸成九鼎来象征万物。

但是之后夏桀的昏庸,鼎就传给了商。

商纣暴虐,最后鼎传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义,鼎再小但是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没有德义,鼎再大也可以轻易移动。

周国的国运还没有完结,所以鼎是不能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

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个朝代,历代来都是把九鼎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象征天子的尊严,王位的神圣不可侵犯,从来都是像神明一样来进贡的,不容许任何人过问。

楚庄王即位之后,楚国的实力不断的强大,楚庄王对内进行改革政治,多外进行讨伐叛乱者,不断向中原地区用兵,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

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标题:诚实守信的成语故事正文: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许多成语故事都反映了这一观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成语故事:1. 一言九鼎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的事迹。

管仲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他有一次在与楚国的外交活动中承诺帮助楚国攻打齐国,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

齐国的君主齐桓公非常生气,认为管仲欺骗了他。

但是管仲向齐桓公解释说,他承诺帮助楚国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迷惑楚国,真正的目标是让楚国和齐国开战。

最终,齐国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管仲也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一言九鼎,就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2.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蔺相如的故事。

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璧玉,秦国为了得到这块璧玉而威胁赵国。

但是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将璧玉完好地带回了赵国,得到了赵王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坚守承诺,就能够化解危机,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 退避三舍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一个流落他乡的王子,他在外流亡了 19 年,最终回到了晋国继位。

在重耳的统治下,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重耳流亡期间,他曾经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排斥和追杀。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也就是在面对敌人时,先退让一步,然后再图谋反击。

这种策略最终帮助重耳成功地回到了晋国,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够获得成功。

拓展:除了上述的三个成语故事,还有许多其他的诚实守信的成语和典故,例如“狐假虎威”、“一诺千金”、“木已成舟”等等。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也是人们必备的道德品质之一。

成语问鼎中原是在讲谁的故事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成语问鼎中原是在讲谁的故事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键入文字]成语问鼎中原是在讲谁的故事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公元前606 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到了周王朝的首府洛阳的郊外,并在周国的地盘上进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想要让周天子看看楚国的实力,来震慑住周天子。

即位不久的周天子心里当然非常害怕,忐忑不安,担心楚国对周国进行开战。

于是,便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出面去安抚楚庄王,讨好楚庄王。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王孙满:“你们的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就是要与周天子来比一比自己的权力和力量。

王孙满面对他的提问,委婉地说:“国家的安危不只是光靠鼎就够了,主要靠的是德义的支撑,鼎的大小轻重并不是那么重要。

”楚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来搪塞他,就直接告诉王孙满楚国折下的锋刃足够能铸成九鼎了。

言外之意就是说楚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就算你不告诉我九鼎的大小,楚国也能铸成九鼎。

于是,王孙满对楚王说:“大王你不要忘了,夏禹是因为有德才能受诸侯的拥护,通过各地进贡的铜材方能铸成九鼎来象征万物。

但是之后夏桀的昏庸,鼎就传给了商。

商纣暴虐,最后鼎传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义,鼎再小但是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没有德义,鼎再大也可以轻易移动。

周国的国运还没有完结,所以鼎是不能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个朝代,历代来都是把九鼎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象征天子的尊严,王位的神圣不可侵犯,1。

楚王问鼎的历史典故及成语出处

楚王问鼎的历史典故及成语出处

楚王问鼎的历史典故及成语出处楚王问鼎是指取得王位的意思,大家知道楚王问鼎有什么典故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楚王问鼎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楚王问鼎的典故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

前620xx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

前620xx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

"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

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

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楚庄王问鼎质疑》(载《夕阳刍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楚王问鼎的意思取得王位的意思楚王问鼎的出处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问鼎中原的历史故事背景楚国是南方一大国,经济、军事力量都很强。

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 年)要求隋国向周王请求,提升他的爵位。

染指于鼎成语典故

染指于鼎成语典故

染指于鼎成语典故
染指于鼎是指被卷入某种权力争夺或者利益纷争之中。

典故源于《左传·襄公四年》的一则故事。

公元前534年,晋
国君主晋昭公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因此王位继承权备受争议。

昭公母亲之弟骈献了一鼎给晋国,希望借此机会能为自己的儿子鲂争得王位继承权。

然而,他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实施。

故事中的鼎是一种象征权力和统治的重要物品,他带来的是权力的争夺和政治派系的斗争。

因此,“染指于鼎”成语的意思就是指被卷入权力斗争之中,并且因此受到了一定的牵连和损害。

这个成语后来也引申为被卷入任何利益或者纷争之中,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商业竞争等等,都可以用“染指于鼎”来形容。

问鼎中原成语故事

问鼎中原成语故事

问鼎中原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问鼎中原成语故事,供各位阅读。

问鼎中原成语故事:春秋末期,西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各诸侯王之间争霸不断。

位于南方地区的楚国,经过长期的改革和战争,逐渐强大起来。

后来,楚国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

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

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

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

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

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

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

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问鼎中原”来比喻人有篡权谋逆的野心。

问鼎中原成语知识点:[读音]wèn dǐng zhōng yuán[释义]鼎:一种青铜器,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后来成为了国家权力的象征;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语出]《左传·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正音]鼎:读作“dng”。

[辨形]鼎:不能写作“目”。

[近义]逐鹿中原、问鼎轻重、野心勃勃、群雄逐鹿。

[用法]形容某个人野心很大。

一般作谓语。

[例句]春秋战国时期,多少诸侯王野心勃勃,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企图问鼎中原。

成语解释: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四字成语故事-牛鼎烹鸡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牛鼎烹鸡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牛鼎烹鸡成语故事牛鼎烹鸡指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那么这个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牛鼎烹鸡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牛鼎烹鸡成语故事“牛鼎烹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

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

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

”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

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

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齐大非耦成语故事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

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

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就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

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所以我们就用忽第一次拒绝的理由:「齐大,非吾耦也。

」师出无名成语故事公元前220xx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不久,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秦朗的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

[作文素材]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作文素材]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作文素材]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拼音】bá shān gāng dǐng【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

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释义】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反义词】软弱无力【示例】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短20字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短20字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短20字
一言九鼎的故事简短20字: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成功促成合纵。

故事简述:
一言九鼎的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被任命为使者,前往楚国游说楚王达成合纵的盟约。

然而,在挑选随同前往的20名门客时,平原君只选中了19人,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自己也要一同前往。

当平原君将毛遂的情况告诉楚王时,楚王非常傲慢,对毛遂说:“我听说有能力的人在世上,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锐利的锥尖会马上露出来。

你的尖嘴还没刺透我的尖皮呢。

”毛遂回答道:“那是你没把我放在口袋里。

你把我放在口袋里,不仅会扎穿你的尖皮,还会扎破你的尖皮。


楚王听了毛遂的话后,觉得他说话很有力量,便让平原君带着他去了。

毛遂在游说过程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最终成功说服了楚王达成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意思是说毛遂的游说使得赵国的地位更加重要,就像九鼎大吕一样有分量。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有力量,能够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也因此成为了成语,用来形容说话的分量非常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染指于鼎成语典故

染指于鼎成语典故

染指于鼎成语典故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成语“染指于鼎”的来源
2.“染指于鼎”的含义和用法
3.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
4.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正文
【成语“染指于鼎”的来源】
“染指于鼎”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四年》。

这是一则古代历史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原文为:“鼋羹 simon,染指于鼎。

”这里的“鼋羹”是指煮鼋鱼的汤,而“染指于鼎”则是指在汤里蘸了一下手指,尝了一下味道。

【“染指于鼎”的含义和用法】
“染指于鼎”这个成语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尝味道,它引申为插手分取非分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和政治斗争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企图分一杯羹、捞取不义之财的人。

这个成语一般用作贬义,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批判。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人公是齐国的国君宣公。

故事中,宣公听说有人献上了一道鼋羹,非常高兴,于是让人把鼋羹端上来。

宣公的臣子们看到国君高兴,也想尝尝这道美味的汤,于是纷纷伸出手指去蘸汤。

宣公看到这一幕,很不满,于是批评他们:“你们这些家伙,怎么可以染指于鼎呢?”
【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染指于鼎”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惜插手别人的事务,企图分取不义之财。

这种行为,正如“染指于鼎”这个成语所表达的,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可能触犯法律,给自己带来麻烦。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鸣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古代乐器。

鼎:古代炊具。

指吃饭时敲钟奏乐,列鼎。

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

[言重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东西用的三足两耳式的器物。

九鼎:比喻力量重。

说话的分量,有如九鼎之重。

形容说话极有份量。

[笙歌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幕燕鼎鱼]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动的鱼。

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三分鼎足]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一般圆形三足。

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

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举鼎拔山]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的青铜炊器,大且重。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

比喻力大气壮。

[击钟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金属制打击乐器。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古代高官显贵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

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豪华。

亦作“击钟陈鼎”、“钟鸣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

[鼎足之势]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势:局势。

局势像鼎的三个足一样。

比喻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亦作“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峙而立”,“鼎足三分”,“鼎足而三”,“三分鼎足”。

[鼎镬刀锯]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铜器物,三足两耳。

镬:大锅。

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

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因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春秋鼎盛]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春秋:年龄。

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

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一言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比喻份量重。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

形容言语极有份量,能起决定性作用。

亦作“一语九鼎”、“片言九鼎”、“九鼎一言。


[问鼎中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人声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两耳。

沸:沸腾。

人声嘈杂,就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三足鼎立]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青铜制的炊具,一般是三只脚。

像三只脚的鼎那样立着。

比喻三种势力的并立对峙。

亦作“三分鼎足”。

[力能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

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

①形容气力特别大。

②亦比喻笔力雄健。

[九鼎大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代表九州,象征着国家政权,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大吕:周朝大钟。

比喻非常贵重的事物。

多指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革故鼎新]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革:除掉。

故:旧的。

鼎:更换。

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

亦作“鼎新革故”。

[鼎鱼幕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幕:帐篷。

在鼎中的鱼,在帐篷上筑巢的燕子。

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而自己不知道。

[大名鼎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鼎:盛大,显赫。

形容人的名气很大。

亦作“鼎鼎大名”。

[尝鼎一脔]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脔:切成小块的肉。

品尝鼎中一块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中食物的味道)。

常比喻由部分可以推知全体,由小见大。

亦作“鼎中一脔”、“一脔知鼎”。

[拔山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拔:拔起来。

扛:两手举起。

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

圆形的三足两耳,方形的四足两耳。

拔起大山,举起鼎。

形容力大无比。

亦作“拔山举鼎”。

拔山扛鼎拔山举鼎尝鼎一脔春秋鼎盛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镬刀锯鼎湖龙去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大名鼎鼎鼎鼐调和鼎折覆餗鼎食鸣钟
鼎食鸣锺鼎折餗覆鼎食钟鸣鼎新革故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负衡据鼎扛鼎拔山瓜分鼎峙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海内鼎沸举鼎拔山九鼎不足为重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禁鼎一脔九鼎一丝击钟陈鼎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鱼游沸鼎一言九鼎一代鼎臣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钟鼎人家钟鼎山林钟鼎之家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扛鼎抃牛匡鼎解颐列鼎而食力能扛鼎龙去鼎湖幕燕鼎鱼鸣钟列鼎鸣钟食鼎牛鼎烹鸡群情鼎沸人声鼎沸染指于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笙歌鼎沸四海鼎沸三牲五鼎商彝夏鼎商彝周鼎三足鼎立调和鼎鼐问鼎轻重五鼎万钟问鼎中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