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哲学_稹文彦
桢文彦
![桢文彦](https://img.taocdn.com/s3/m/28f9c3d03186bceb19e8bb47.png)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桢文彦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城市思考
![桢文彦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城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1be861af1ffc4ffe47ac2b.png)
桢文彦对 现代建 筑的反思及其 对于聚落空 间的 文明 的标志 因此创造 出辉 煌的 超越 前人 的新作 【e ors Ur n(+ct c 0 ru om,r mi 关 注是集群 形巷理 论产 生的两 大背景 现 代建筑 的 K yw 】 a !lci m1Go p r uN t d b ll v F F y 品成 为建 筑师 中广 泛存 在的价 值观 建筑理 论 在
成 整体 话 而且 单体 建 筑和 区域 的 自律 得 以实现 的 起点 聚落 之 中丰 富的 空间感 受强化 了人对 空间 的
那么像 城市这 样的 有机形 式就可 以得到 保证
支配 并 且使人 与特定 地点之 问产生一 种锚 固的 关
从 而形 成场所 感。
从 建筑及准建筑 的集台 角度研究建筑 与城市 的关系 系
理 性主义过 于强调 功能 造成 城市 生活和 建筑实 体 创 造完 美的单体 建筑 这一 目标的促 进下 不断 发
客体 化的 危机 使人 的空 间 体价 值面 临前所未 有 主 展 进 步 然而 除此之外 却是
的挑 战 { 1 而 自然聚落 内部丰 富的空 间形态 以 我们 习’了 建筑作 为 图 ) 惯
作者 单位
收 稿 日期
东 南大 学建筑 学院 ( 京 南
20  ̄ 1 2 0 2-2
2O 9 1 O6
并非 它们彼 此独立 的组合 而是有 意义 的集群 在
这 理 论 中 桢 文彦对 新陈代谢 运动 产生 的巨构形
维普资讯
能 视 觉 空间关 系能 够建立 在简单 的二维 平面 中
桢 文彦 提 出了 带 它使 群体形 态的组 成方 式 群体 之间 的空间形
理论 。他认 为聚 落中基 于单元 组合 的居 式 以及 群体 与 城市 的关 系得 了建筑 研究 的 主体地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勒.柯布西耶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勒.柯布西耶](https://img.taocdn.com/s3/m/859214968762caaedd33d42e.png)
这种主张当然遭到各界的严历批评和
坚决反对。他的致命弱点是完全忽视了 巴黎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存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也是不现实的。受他的影响, 在60年代巴黎也建起了几幢摩天大楼, 但很快就制止了。70年代的巴黎规划对 老城进行了严格的保护。
(3)《阳光城》 (The Radiant City,1933年),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 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 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明日的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1922年)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 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 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 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规划布局中央为中心商业区,有40万居 民居住在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之中,高
层的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周围的环行居
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 宅之中,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 住宅。
(2)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 森规划(Voison):
18幢摩天大楼取代巴黎市中心拥挤的住 宅,下层提供快速的交通、公园、商店 和居民的户外开敞空间。规划在城市的 建筑形态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街廓形式, 而是城市空间向四面八方跨哦站开去。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反映了 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新城市要成为“印度自由的象征,摆
脱过去传统的束缚,表达我们民族对未 来的信心。”
规整有序的布局在50年代受到广泛的 称赞,但明确的功能分区加深了社会的 分化,西方的城市文化显然还不能适应 东方古国的生活模式。城市中心虽规模 宏大,但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城市空间 空旷单调,未能形成亲切宜人的城市环 境。
槇文彦论
![槇文彦论](https://img.taocdn.com/s3/m/8cd3847431b765ce050814ca.png)
的作 品 《 大众 的反叛 》 中就有记载 。“ 事实 是 : 从 6世 纪欧 洲历史 开始 到 1 8 0 0年——整 个 欧洲的 总人 口数量 还不超 过 1 . 8亿 。 现如 今, 从1 8 0 0年 到
1 91 4年 , 仅1 O 0 多年 间,欧洲 的总 人 口已经 从 1 . 8亿 增 长到 4. 6亿 ! ' ’ 【 1 】 …… “ 城 镇里 、房屋 里 、 宾 馆 里、火车 上—— 甚至 沙滩 上都 挤满 了人 。以前 出 行一 般都 没有问 题, 现 在呢 , 每天 的必修课 就是 寻找 空间 。 ”[ 2 人 口急 速增 长 , 人口密度加 大标 志着现代 城市 的产生 , 这在 过去 是从未 存在 过的 。 不断 扩张 的现代 城市 也产生 了各 种各样 的问 题 , I : F ,  ̄ l l 生活状 况 恶化 、交通 堵塞 以及 空气污 染等 。 它 毁灭 了无 数 原先 存在 的亲 密群落 , 使 人与人 之 间 的关系 变得越 来 越淡薄 。诚实 的人 开始堕 落 , 陷入 孤独 的困境 。西方 世界文学 以及艺 术作 品中都反 复表达 出对城 市 的负面 理解 。例如 , 在斯 科特 ・ 菲
在讨论城 市 内个 体的主 题时 , 横文 彦常常提 及油 画 《 大 碗岛的星 期 日下午 》( 《 U n d i ma n c h e a p r  ̄ s - mi d i a I ' f l e d e I a G r a n d e J a t t e ) ) ) , 芝加
布的 一端 到 另一端 , 遍 布约 5 0名穿 着不 同风 格服 装 , 年龄 迥异 的游 玩 者。 尽管 场景 看上去 很繁 忙 , 但 除了画 中间穿 白色裙 子直 直地 望向我 们 的那位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0073919ba1aa8114431d9e2.png)
“ 群集理论 ” :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 的 参考 文献 : [ 1 1 ] 詹妮 弗 ・ 泰勒 . 普 利 茨克奖得 主 系列 :桢 文彦的 建 关 系 ,以 获得 建 筑 的多 重 功 能 。 “ 场 所 形成 ” 观 念是 桢文 彦 筑— — 空 间 ・ 城 市 ・ 秩 序 和建 造 [ M】 . 北 京 :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最基本的建筑 观点 ,即建筑是 向场所开放的。纵 观桢 文彦 的
一
而 受 到 社 会谴 责 。在 美 国这 种 情 况 尤 为 明 显 。与 此 同 时 , 日
本 的新陈代谢运动仍然在赞美技术表 现及超级大型结构 ,而 且E t 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所 出现 难 给 人 留下 具 有 城 市 人 文 背 景 的 城 市 文化 里 ,桢文彦 名列榜首 。1 9 9 3年 ,桢文彦 获得被 称为 国际建 品 质 。 、“ 我感 到那 些 似 乎 起 源 于 美 国式 大 尺 度 的 大 型 城 市 结 筑 界 诺 贝尔 奖 的 U I A 金 奖 和 美 国 普 利 策 建 筑 奖 。 以 全 球 建 构 ,并不 是真 正的 日本现代建筑 ,因为很 难领悟到具有 E l 本 筑 时 代 的视 点 俯 视 世 界 建 筑 潮 流 ,在 多 元 浩 繁 的 建 筑 风 格 间 文 化 的情 感 的 渗透 。 ”桢 文 彦 说 道 。 隙 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这是桢文彦 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 建 筑 学 子 可 能 时常 被 问 道 是 学 什 么 专 业 的 ,回答 :建 筑 数 码 简 练 精致 地表 现 意 匠 、 尊 重人 性 、 传 达 情感 、 形成意境 , 学。 “ 哦 ,是 学 建 筑 设 计 的 啊 ” 。 嗯 ,为什 么 我 说 是 学 建 筑 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 简洁洗练的构成 、 轻快细腻的质感 、 学的 ,而他们 的回复是建筑设计呢?
简述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
![简述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794cfb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a.png)
简述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
稹文彦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类主要有三种:密集市区、杂乱无序的郊区和区域城市。
1. 密集市区:指城市中心区域,特点是建筑物高度集中,地块规模较小,道路狭窄、交通堵塞,人口密集,商业、办公、住宅等各种功能混杂在一起。
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常见于老城区,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2. 杂乱无序的郊区:指城市的远郊区域,特点是建筑物分散,地块规模较大,道路宽敞,交通便利,绿地和户外空间较多,但功能布局混乱,缺乏统一规划。
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常见于城市的扩展区域,有着较低的人口密度和较强的自然环境。
3. 区域城市:指比较独立的城市区域,具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较高的密度和较强的经济基础。
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常见于一些特大城市,具有明确的中心区域、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区域经济聚集效应,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稹文彦认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类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城市形态需要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和管理方法,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https://img.taocdn.com/s3/m/55415e24e2bd960590c677b3.png)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摘要】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关键词】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a2e4e4b8f67c1cfad6b853.png)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桢-文彦
![桢-文彦](https://img.taocdn.com/s3/m/7399bcb7580216fc700afda3.png)
空间分析
• 休息厅是“静”的,一种轻舒 胸臆、云淡风轻的宁静。大 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 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 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 和平伏。室内大量使用温暖 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 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 每一个小节点都不遗余力地 追求精致和简朴,一切无谓 的装饰都被舍去。休息厅的 空间是外向的、明亮的、温 暖的。
空间分析
•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 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建筑 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生与死的纠缠在 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 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 “静”是一种境界,无论表现在建筑师的思想,还是他 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事实上,风之丘火葬场里不同的 空间,功能不同,形态和材料也各异,但是有一点是 共通的,就是它们都表达了不同形式的“静”。
•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 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在 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 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基地是空旷 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 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平面简析
•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 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 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 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每个建筑空间的特点 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 选择。
空间分析
• 随着展室尺度的增加, 活动的内容也随之而丰 富。
• 此外,整个建筑是作为 一个大的流动空间设计 的,力求做到再大的活 动,人们也能来去自由。
[整理版]城市哲学
![[整理版]城市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c705f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7c.png)
第一章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城市规划则是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由社会改造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已经获得学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基本也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均未获得过统一的认识。
城市规划现在所面临着的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明确其对象、内容、范围及可能的方向,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其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及方法,才有可能在社会系统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在研究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开始首先探讨“城市规划”的含义的目的。
城市规划,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将之解释为对城市的规划。
由此,我们就有必要从“城市”和“规划”两方面来予以理解。
这两者为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主、客体的两方面,揭示了城市规划所面对的现象和其环境以及城市规划所凭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但是,“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具体的实践, 自然还有自身所蕴含着的意义,这是它千百年来的发展所积淀下来的,而我们今天所承继的就是这种自身意义的扬弃。
通常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主要是由此而构成的。
因此首先需要研究的是在此意义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的对象,对象的确立是任何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前提条件;其次需要研究的是在此意义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和实际发挥的作用,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城市和城市的分析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
尽管当今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地域上,对城市的定义也有几十、上百种之多, 但由于这些定义往往只是抓住城市的某一特征或仅就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出发,因此很难获得普遍接受的、比较确定的城市的定义。
法国学者P.Pinchemel指出了其中的困难:“城市现象是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 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转引自于洪俊和宁越敏,1983)。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https://img.taocdn.com/s3/m/c57f22749b6648d7c1c746ba.png)
顶峰之作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
合体育馆
成就:
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以此作品为界,划为之 前与之 后两个历史时期。有人甚至认为这
幢建筑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准的 标志。
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赞誉。 结构表现主义时期
原始的想像力: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 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 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 材料、功能、结构、比例,(外部、内部空间手法 和功能与结构)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高张力缆索 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 间(直指人心的力量),激发了运动员的力量。
关于URTEC
1961年成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 究所”(URTEC)。 信息化社会对建筑的要求。用丹下健三 的话来说就是“能够交流的主体建筑”和 “能够成长的建筑”。
山梨文化会馆
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8层,地下2层,面积 18085平方米, 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在考虑 各企业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扩建 的可能。为此,作者采用了四行圆筒形结构作为主要支柱, 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柱子之间架 设办公室、播音室和印刷工厂。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下面 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在各层之间还留出许多 空间作屋顶花园,为将来扩建做准备。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 土的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这幢 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将来的成长。山梨会馆建成之后就 进行过扩建, 这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 交往空间。
“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 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 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 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 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 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 不见踪影……”这一最基本的理念 便是丹下在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 信条。
桢文彦
![桢文彦](https://img.taocdn.com/s3/m/9ef8bebfc77da26925c5b045.png)
YKK研究及开发中心
• 细 部 理 解
YBG视觉艺术中心 (1992)
临街效果
•细部构成
东京市体育馆 (1990)
• 俯 瞰 图
室外小品
幕张博览中心 (1989)
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1986)
70年代末期后的建筑哲学
• 作品中明显的形式主义及灵巧的折衷主义代表了他实质方 向的改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元素就是对形式的重估: 在设计中不只是确定形式的固有价值,而是更加强调将建筑 作为空间构成的体量来处理,这与以前的设计思想相异的。
楨文彦的设计哲学
建筑语言:不是固定的风格,是以“人”为基准的尺度数码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获奖情况 • 主要获奖情况:1993年,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 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理由:楨文彦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间具有设计上 的独自表现;与工程规模相当的尺度得到尊重。
楨文彦的建筑思想 70年代末期前的建筑哲学(代表作:代官山集合住宅)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个人简历 • 1928年,生于东京 • 195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在这个时期,收到后 期包豪斯国际主义的影响。 • 1953年,在美国获布鲁克林美术学院建筑硕士和哈佛大 学建筑硕士 • 1956-1965年,任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 • 1979-1989年,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楨综合设计事物 所代表。
TEPIA宇宙科学馆(1989)
代官山集合住宅(1968-1992)
第三期, 1975年
第五期, 1987年 丹麦驻日 本大使馆 1979年 第二期, 1971年
第四期, 1984年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https://img.taocdn.com/s3/m/bc92c845f01dc281e53af065.png)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1993 年,65 岁的日本建筑师槙文彦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奖,成为到当时为止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是继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两年后,安藤忠雄也获得该奖项。
在日本建筑史上,槙文彦和安藤忠雄的地位相差无几,但两人的求学经历却大相径庭。
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自学建筑,后考取拳击手执照,只为能够在出国比赛时游览欧洲诸国的建筑。
相比之下,槙文彦的求学经历则显得太过平淡。
1945 年二战结束,文彦考取东京大学建筑系,1952 年,他远赴美国密歇根州Cranbrook 艺术学院继续深造,随后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建筑学硕士。
在他求学过程中,还受到丹下健三以及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等多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亲自指导,因此他的建筑哲学融合了日本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双向交叉。
上世纪60 年代,战后重建工作在日本如火如荼地进行,住宅和城市公共场所都显得非常紧缺。
留学回国的文彦开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项目接踵而来,根本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
文彦的作品深受日本与西方建筑界推崇,被尊称为“精致的现代派”。
在许多个案中,他常能运用精致的现代材料或是现代工法,来展现古朴风格或是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建筑风格。
槙文彦从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竞争。
“竞争使我们保持年轻与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槙文彦的设计项目有增无减。
2009 年,由槙文彦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东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以及加拿大渥太华的一栋伊斯兰建筑相继落成。
2011 年,中国台湾将出现两座分别为86 层以及64 层的双子星大楼,新楼竣工后,将成为仅次于台北101 金融大楼的台湾第二高建筑。
双子星大楼的设计权是槙文彦在2005 年通过竞标获得的,他击败的强劲对手包括普利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以及理查德·罗杰斯。
集合体——桢文彦的城市设计观
![集合体——桢文彦的城市设计观](https://img.taocdn.com/s3/m/0101340bb52acfc789ebc9d7.png)
收 稿 日期 : 0 2 4 5 2 0 —0 一l
维普资讯
青 岛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第 2 卷 3
间. 同时 也 担 当 系统 的节点 。 因而具 有 生 命 力 , 它讲 求从 城 市 设计 的角度 来 设计 建筑 的集 合体 . 群造 型 ” “ 的 要 素通 常 是集 合性 的 , 有一 种统 一 的 力 。 是机 能 的 、 会 的 、 间 的要 素 , 个要 素 手 牵 手 一 样 的聚 集 在 一 社 空 每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2 期
Vo . 3 NO 2 2 0 12 . 0 2
青 岛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d oI tt t o r a fQig a nsiu e
o c ie t r n g n e i g f Ar h t c u e a d En i e r n
深层 次研 究 , 文彦 提 出 了 自己 的城 市设 计观 一 桢
对 集合 体 的研 究 .
城 市是 一个 复 杂 的系 统 , 由许 多复杂 多 样 、 态各 异 的 个体 或 元 素 组 成 的. 些 个 体 或元 素 之 问 不 是 形 这 是 孤 立 的 , 是相 互 作用 、 同发展 的. 而 共 它们 相 互 作用 的结 果是 形 成一 个 大 于各 部 分相 加之 和 的有 机 整 体. 桢 文 彦的 集合 体 即以这 一认 识 论 为基础 , 寻求 一种 使 每一 个个 体 或 元素 可 能参 与 到整 体 中的方 法 . 合 体 集 代表 城市 的 建筑 或 准 建筑 的 片段 的组群 , 不 是 一个 无 关 系 的 、 它 独立 的建 筑 集 合 , 而是 有 机结 合 在 一 的 起 建筑集 合 , 以 多元 化 、 并 多层 次 的公 共群 体 的形 象 出 现在 人们 面前 . 在集 合 体 的形 成 中 , 文 彦所 关 注的 中心 问题 是 部 分 与整 体 的 关 系 , 们 之 间 关 系 的好 坏 , 定 了 能 桢 它 决 否形成 一 个理 想 的 集合 体. 他认 为 :对 于每 一 个 部分 来说 , 与 整体 有 着 富 于 意 义 的关 系 , 体 控 制 着 它 “ 都 整 的组 成部 分 . 当部 分 与整 体 之 间存 在着 张力 时 , 以称 之 为 建 筑 的理 想 状 态. 是 这 些 状 态画 出 来 可 但 现 要 容 易的 多. 果整 体过 于 简单 , 分就 会失 去 个性 ; 如 部 如果 部分 太 个性 化 , 整体 就 不 会获 得有 机 的统 一 . ”
桢文彦
![桢文彦](https://img.taocdn.com/s3/m/f37304eb9b89680203d825f3.png)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
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桢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桢文彦一向对建筑技术抱有兴趣。
桢氏作品中具有高技术表现效果的细部及其准确得体的尺度,足可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最优秀作品相媲美。
从桢氏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精细典雅的细部、亲近适宜的尺度以及惊奇振奋的结构形式,并不源于美国和欧洲,而是深深地蕴含着日本传统的文脉和桢文彦建筑哲学的成分,同时有显示出具有国际前卫实验性结构体系特徽。
具有特定文化意义、而又朴实无华的象徽与隐喻手法,为桢文彦在一系列作品中所采用。
桢文彦曾经表明:藤泽体育馆的形象构思受到日本武士头盔、UFO和甲虫的启示,千叶幕张博览中心和东京都体育馆的总体形态构思来源于“风起云涌”的动势......这些作品形象各具特色,使人留下记忆的形象。
不言而喻,八十年代以来桢氏的一系列作品形象打破了现代主义所沿袭的构成形式及规则,从而建立起,立足于日本的心建筑形象。
桢文彦意识到成功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的概念,而是一项文化产品。
与那些从“建筑物”到“建筑物”的建筑师相比,桢文彦将自己关于建筑文化的见解注入于一系列作品的意匠表现中,这正是他成为一位20世纪杰出的建筑师的特长。
桢氏的作品系列使人为之细腻的细部雕琢、富有空间诗学的意境以及明快清纯的风格而倾倒。
新陈代谢派(一)
![新陈代谢派(一)](https://img.taocdn.com/s3/m/da44ab9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a.png)
新陈代谢派(⼀)好⼏年前,我曾经去河南郑州参加过⼀个项⽬的设计顾问⼯作,那个项⽬的规划设计师是⽇本“新陈代谢派”的代表⼈物⿊川纪章。
⿊川纪章设计了郑州的新城“郑东新城”,⼜为中国城市房地产联盟设计了⼀些住宅⼩区,其中有建业集团的“联盟新城”第⼀期,就这个项⽬,我和他打过很多的交道,对他的⼯作⽅法有⼀点了解,也熟悉了他。
“新陈代谢派”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迄今依然影响很⼤,特别是⽇本战后涌现的这⼀批⼈物,后来都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师,⽽这个圈⼦我也先后认识⼏个⼈,因此颇有些感触。
从历史来看,1960年代,世界建筑设计界出现了两个⽐较⼤的前卫流派,⼀个是⽇本的“新陈代谢派”,另外⼀个是英国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
这两个群体从不同的⽅向探索城市发展的⽅向,企图在现代主义开启的现代建筑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这两派后来都出来许多重要的⼈物。
1958年,曾经⼀直领导着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国际现代设计协会(CIAM) 解体,1967年,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逝世,到1969年前后,沃尔特.格罗⽐乌斯( 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洛( Mies Van der Rohe)、阿尔⽡.阿尔托( Alvar Aalto)也都相继去世。
但是这些⼈的影响⼒太⼤了,⼏⼗年来,流⾏的“国际主义风”基本左右了全世界⾼层建筑、民⽤和公建的形式和结构,开始有⼀些年轻建筑师出来,或者是继续⽀持纯粹现代主义建筑,⽐如196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纽约五⼈”(New York Five);也有⼈出来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找寻发展的差异,提出新的思路,⽐如上⾯提到的“第⼗⼩组”(Team X),还有英国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
美国建筑师路易.康(Louis Kahn)⽤粗野⽅式试图突破勒.柯布西耶的影响,似乎有所成就,但是⾛的不算太远,他设计的许多作品,还是让我们联想起勒.柯布西埃的作品来,⽐如他在达卡设计的国会、政府、法院综合体建筑,就很容易联想起柯布西埃在昌德加尔的政府综合体⼤楼;⽽⽇本的“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则合少分多,宣⾔发表之后,成员各⾛各⾃的道路,有⼀些很醒⽬的作品⽅案,但建成的作品却不多。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14216b27284b73f2425056.png)
丹麦驻日本大使馆 1979-1983
故意模仿街线的形状,给人一种 移动的感觉
第四期 1984-1986
第五期 1987-1990
三座建筑的组成帮助与旧代官山集合 住宅街区保持一种比例感
第六期 1991-1992
高度维持 首次向街的外墙置于南侧 庭院采光极佳
钢框给予主体 感,波状铝板, 多孔铝板,冠 状的瓷砖,赋 予建筑物一种 适宜的时代 感……
居住 +商业店铺 +办公室 +大使馆与外交公寓
旧山手街
建筑地段的形状不规则 沿街一面较为整齐 地势向内逐渐倾斜,西南角落差大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區的 基本設計思想架構:
以分階段性的群體建築元素行成具有“故鄉性” 和“異鄉性”的場所感。
街區“場所感”的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複合 型
如何保持分階段設計的連續性? 1.街區邊界形態的明確性; 2.街道(舊山手街)與代官山集合住宅區 廣場聯系節點的清晰性; 3.以日本“連歌”的形式協調不同階段的 建築群 4.分期設計、開發的建築形成都市表層的 層次感 5.建築形態簡潔、關聯、整體、連續
第一期 1968-1970
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已经 暗示出了一种从槙文彦早期的大尺 度的城市思想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局部的转变,并且开始出现了对细 部的关注。“我发现在大尺度的城 市设计中很难去关注细节。”从大 尺度往小尺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伴随 着对单个元素的重视和对当地遗产 中精华的认识而产生的。
设计分期与手法:
沿路空间=沿旧山手路的线性空间+建筑群中临街角的点状空 间(线型街路+雁型建筑+点型广场) 街路空间与底层室内空间渗透 公共的步行者空间以高差限定,与街道连接又自具场所感
城市发展哲学
![城市发展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ae713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7.png)
城市发展哲学
城市发展哲学是一种研究城市发展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它探讨城市如何发展,以及城市发展背后的原则、规律和价值观。
城市发展哲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探讨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使命。
城市发展哲学认为,城市应该为居民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城市应该是人民生活和工作的理想场所,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的文化活动等。
其次,城市发展哲学研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它关注城市发展的长期影响,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以确保城市的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也不会给后代留下不可弥补的问题。
此外,城市发展哲学强调城市的包容性和公正性。
城市发展应该考虑到所有居民的需求和权益,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城市应该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最后,城市发展哲学重视城市的创新和协作。
城市应该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鼓励创新和创业。
同时,城市之间也应该进行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解决跨城市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哲学是对城市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
它涉及城市的目标、可持续性、公正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旨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和进步发展提供指导。
后现代建筑设计师
![后现代建筑设计师](https://img.taocdn.com/s3/m/c420624610661ed9ad51f37a.png)
火葬厅和门廊之间是一个小门厅。门厅的本身很简单,只是一个“ 空房子”,四壁和屋顶的混凝土也同样细致地保留了木模板的木纹。顶 上开一个天窗,天窗伸下一根小立柱。然而整个空间的焦点也正在这个 天窗和立柱上。空间本身并不黑暗,所以天窗投下的光线形状并不太清 晰,但是光线本身很明确。在这里,天窗让空间呼吸起来,压抑的心情 得到放松。至于那根在天光里显得尤其突出的立柱有没有一些宗教上的 考虑,这里无从考究。然而它的效果却是显著的,它使整个空间的中心 和意蕴得到加强(图10)。
世界现代设计史
后现代建筑设计师 ——桢文彦
199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桢文彦
桢文彦简介
1928年生于东京 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 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 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 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 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二、TEPIA宇宙科学馆
三、YBG视觉艺术中心
四、藤泽体育馆
五、饭店的设计
未来的作品
曼哈顿重建的世贸双子星塔
在2001年9月11日遭恐怖攻击摧毁的世贸双塔殒落后,造成纽约市曼 哈顿的天际线,回到二十世纪七○年代初期的光景。如今在双塔原地,重 建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建成之后标高1776英尺的“自由塔”将是纽约 除了曼哈顿中城的帝国大厦及艾利斯岛上的自由女神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地 标
图8 葬礼厅与休息室之间的连廊
休息厅和火葬厅之间是一个小交通厅,有小踏步的楼梯和平 缓的坡道。地板的材料延续了休息厅的暖色木地板,而墙面的材料 则与火葬厅一致。在光线的安排上,这里有窗户,却用混凝土隔栅 细细过滤外来的光线;也有天光,却经过多次的折射才进入室内。 这样处理的效果是,这个小交通厅的光线强度介于休息厅和火葬厅 之间,暗示了一种空间的过渡(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