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2012级《心理学》试卷(A 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012级《心理学》试卷(A 卷)
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25×1=25分)
1.下列心理现象,表述全面的是()。
A、个体心理和认知
B、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D、认知过程和人格
2.下列心理活动,属个性倾向是()。
A、气质
B、能力
C、动机
D、性格
3.马斯洛是()理论创始人。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4.()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A、情绪
B、兴趣
C、价值观
D、个性
5.()心理学理论特别重视潜意识在心里活动中的作用。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机能主义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
A、同时对比
B、即时对比
C、适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7.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心里现象的重要特点。
A、注意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8.人在感知事物时,会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所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解析说明,这是知觉的()。
A、集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9.“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品质。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10.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都称()。
A、识记
B、保持
C、遗忘
D、回忆
11.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均衡发展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时快时慢12.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的不同,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C.想象可客观反映现实
D.想象的内容不能超前于现实
13.下列不是思维特点的是()。
A、概括性
B、直接性
C、问题性
D、创造性
14.发动指引和维持个体好的内在心里过程或内部动力是()。
A、注意
B、动机
C、记忆
D、想象
15.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状态,它是人脑对社会要求反映()。
A、注意
B、记忆
C、思维
D、需要
16.由过去经验所引起的心里活动的准备状态,称()。
A、定势
B、问题情境
C、功能固着
D、需要
17.“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所表现高尚情操是()。
A、美感
B、激情
C、理智感
D、道德感
18.下列心里现象不.属于个性范畴的是()。
A、意志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19.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分散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0.最早发展起来的心里分支是()。
A、实验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心里测量学
D、发展心理学
21.马斯洛认为需要最高层次是()。
A、安全需要
B、生理需要
C、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
22.下列不.是人格评鉴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自陈问卷法
D、投射法
23.下列不.是心理异常时的表现是()。
A、机能紊乱
B、我向关注
C、饥饿感
D、异常心理固着
24.在人交往中,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会对后续的人际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这是()。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标签作用
25.下列沟通方式不.属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是()。
A、对话
B、写信
C、目光
D、窃窃私语
二、判断正误,若是错误请说明理由(10×1=10分)
1.心理学有着漫长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2.动机强度越大,适动效率就越高。
3.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4.外向型性格的人,情绪反应深刻持久,恢复心里平衡的过程较长。
5.人格独特性说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风格,在各面都与众不同。
6. 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7.聋哑人“以目代耳”正是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8.高智商的人也是高创造力的人。
9.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所以不必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10. 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三、名词解释(5×2=10分)
1.心理学
2.观察法
3.人格
4.自我意识
5.心理健康
四、简答题(5×5=25分)
1.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思维有哪些类别?思维过程经历了哪些复杂过程?
3.简述情绪调节策略。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谁?为什么?
5.哪些是常见的社会认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