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水土保持学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土壤侵蚀原理
近年来美国主要研究内容为研制评估、预测
和监测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资源变化的新技术。
日本
17世纪后期,学者河村瑞贤提出荒山恢复建议, 要把造林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被政府采纳。1897年 为防治山区灾害,制定了《森林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重又开始治山工作, 并于1953年设立水土保持对策协议会,制订基本对 策。 尽管日本防止土壤侵蚀的工程措施、工程施工 方法较为先进,但其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较为滞后。
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 蚀、混合侵蚀、化学侵蚀和生 物侵蚀等类型。
生物侵蚀类型
按土壤侵蚀发生时间划分
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 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 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古代侵蚀(ancient erosion);
另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
本科生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 教学、管理和生产实践人员的参考书。
1.2 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关系
1.2.1 课程涉及范围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涉及到水力学、水文学、土 壤学、气象学、生态学和岩土力学等学科内容。
在理论教学中,以讲授土壤侵蚀侵蚀形式、土壤侵
雨滴击溅侵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
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 drop
splash 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
1.3.2 土壤侵蚀危害
破坏土地吞食农田
西北黄土区、东北黄土区和南方化岗岩“崩岗”地区 土壤侵蚀最为严重。黄土高原的侵蚀沟头一般每年前进
1~3m。辽宁省12个市建国以来由于土壤侵蚀已损失土地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探讨各组成部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 土壤的性质学习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研究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学习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技巧。
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采样点对样品采集的影响。
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了解土壤样品的处理步骤,包括干燥、研磨、过筛等。
掌握处理过程中注意事项,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学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如重铬酸钾滴定法、燃烧法等。
探讨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2 土壤养分的测定了解土壤养分(氮、磷、钾等)的测定方法,如凯氏蒸馏法、钼锑抗比色法等。
掌握不同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4.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学习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如土壤质量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
探讨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4.2 土壤监测与管理了解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土壤样品的定期采集、分析等。
探讨土壤健康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改良、施肥等。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5.1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学习土壤污染的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
探讨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等。
5.2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了解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探讨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效果评估。
第六章: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理解土壤肥力的内涵,学习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探讨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土壤肥力分级。
6.2 植物营养与土壤关系学习植物所需主要营养元素(N、P、K等)的生理功能和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探讨土壤供应营养元素的能力及土壤-植物营养系统的平衡。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质地1.3 土壤的剖面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养分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转化2.3 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调控2.4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第三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3.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分布3.2 土壤水分的测定与调控3.3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3.4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第四章:土壤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4.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4.2 土壤污染的测定与评价4.3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4.4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保护第五章:土壤农化分析方法与技术5.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2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5.3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5.4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六章: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态学6.1 土壤生物学的概述6.2 土壤生物的分类与作用6.3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4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第七章: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与操作7.1 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介绍7.2 土壤样品处理设备与操作7.3 土壤养分测定设备与操作7.4 土壤污染物测定设备与操作第八章:土壤农化数据处理与分析8.1 土壤农化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8.2 土壤养分数据的统计分析8.3 土壤污染数据的的风险评估8.4 土壤农化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第九章:土壤农化研究方法与进展9.1 土壤农化研究的基本方法9.2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与进展9.3 土壤污染研究方法与进展9.4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方法与进展第十章:土壤农化分析案例研究10.1 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评价案例10.2 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案例10.3 土壤肥力改良与提升案例10.4 土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营养的关系11.1 土壤养分的植物吸收与利用11.2 植物营养诊断与土壤测试11.3 土壤-植物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11.4 植物营养的平衡与调控第十二章:土壤改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2.1 土壤侵蚀的控制与土壤保持12.2 土壤盐碱化的改良技术与方法12.3 有机农业与土壤有机质管理12.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保护第十三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13.1 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3.2 土壤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13.3 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3.4 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与实践第十四章:土壤农化技术的应用与管理14.1 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及其应用14.2 土壤污染物去除与修复技术14.3 土壤水资源管理技术及其应用14.4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用第十五章:土壤农化分析的未来趋势15.1 土壤组学与土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15.2 土壤与数字土壤地图15.3 土壤纳米技术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15.4 土壤农化分析的挑战与创新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包括不同质地的土壤及其剖面结构。
《土壤学》第十章土壤调查
调查路线间距
1
2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1:200000
150 375 1200 1800 4500 1.1万
120 300 975 1560 3750 9000
3
90 270 750 1320 3000 6750
4
75 225 600 960 2250 5350
4.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资源评价。
5.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包括分区的目的、原则及分区各论。 6.其他
每100公顷的剖面数
每剖面控制的公顷数
1:2000 1:5000
1:2000
地形 航片 地形图 航片 地形 航
图
图片
1:5000
地形 航 图片
1
30 17
7
4 3 . 8 6 14 25
2 26 20 9
5 3 . 3 5 11 20
3 39 25 11 7 2 . 5 4 9 14
4 50 35 14 9 2 . 0 3 7 11
森林罗盘仪
经纬仪 花杆
三 、土壤剖面挖掘与观察
剖面挖掘
1.点数及布点:符合精度、均匀性、典型性、 代表性
2.挖掘: 不可在沟边、路边、房边、树边等 长1.5-2m、宽1m、深1.5m或地下水或母质 观察面朝阳。 表层土和下层土分放。
每个主要剖面代表的面积及调查路线的间距
比例尺
每个剖面代表亩数
第十章 土壤调查
• 土壤调查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土壤和利用土壤
一 土壤调查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明确任务、组建队伍、确定 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 标准及成果要求,收集基础资料与图件、研 究前人的工作成果;准备调查工具、仪器和 计算机软件,做好物质准备
第十章 河流泥沙计算
2.沙量平衡法
W s ,下 = W s ,上 + W s ,支 + W s.区 + ΔWs
W s ,区 ——可由分区图法或经验公式估算;
ΔWs ——河段冲淤量,河床比较稳定时可以不计
3.经验公式法估算
二、多年平均推移质年输沙量计算 (一)具有长期推移质资料时 直接用长系列资料计算其平均值 (二)具有短期推移质资料时 常常由建立的推移质输沙量与悬移质输沙量关系推算 (三)缺乏推移质资料时 1.用多年悬移质输沙量资料估算
L 1.8 s 3 M s = 0.01P I K ( ) ( ) CB 20 5
0 .9 1 . 3 30
§10-3 多年平均输沙量计算
多年平均输沙量→年际变化→各代表年的年内分配 一、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的计算 (一)具有长期实测泥沙资料时 资料审查与年径流类似,然后并按下式计算
1 n W S = ∑ W S ,i n 1
→
坡地侵蚀→河道冲淤
图10-1
图10-2
二、影响流域产沙的主要因素
1. 降雨强度与地面净雨 (径流)量,如图10-3 2. 土壤地质特征 3. 植被特征 4. 地形特征 5. 人类活动措施
图10-3
三、流域产沙量预测 1.弗莱明(G..Fleming)公式 Ws=aQn (10-1)
Ws——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t;Q——年平均流量,m3/s; a、n——系数,与流域植被情况密切相关,如表10-2
(二)实测泥沙资料不足时:将短期资料插补延长为 长期资料,插补延长的方法如 1.年悬移质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相关 2.年悬移质年输沙量与汛期径流量(或汛期雨量) 相关 3.以年悬移质输沙量与年径流量之比计算
(三)实测泥沙资料缺乏时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有哪些?地理的知识内容是非常广博的,但我们在学习和高三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幺杂乱无章,而会十分有趣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有哪些?》,我们一起从这部分知识点开始进行思考。
1土壤侵蚀的人为因素若说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那幺人为因素则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人类出现以后,其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程度不断扩大加剧。
由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破坏而引发或激发的侵蚀,其侵蚀速率多为自然侵蚀的数十倍、数百倍以上。
人类不合理的耕垦、毁林开荒、过渡放牧是间接的加速了土壤侵蚀,而近代城镇、工矿建设的发展,又引发了新的人为侵蚀,不仅导致了侵蚀量增多、地区生态景观的改变,而且危及江、河、湖泊的常态运行。
土壤侵蚀导致土地破坏,农田被吞食,坡耕地表层土壤侵蚀后,使土地日益瘠薄;而被水带走的土壤沉积在下游河道,削弱了河床泄洪能力,会加剧洪水的危害,淤积在水库中导致水库、山塘、湖泊面积减小;洪水、泥石流等土壤侵蚀发展的极端事件,还会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10年2月3日在悉尼举行的澳大利亚碳农业大会上,与会科学家警告称:全球肥沃土壤正以比自然补充更快的速度消失,最后导致表层土壤变得贫瘠。
每年大约有750亿吨土壤流失,世界上80%的适合耕作的土地都遭到中度或者严重侵蚀,全球肥沃土壤将在60年内消失,人类因此将面临新的粮食危机。
其中中国土壤的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欧洲高17倍,美国高10 倍,澳大利亚只有5倍。
而人类的管理不当和过度耕作导致的侵蚀、气候改。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一章(yī zhānɡ)绪论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土壤侵蚀是指地表覆盖层被雨水、河水、融雪等冲刷、冲刷而流失的一种自然现象。
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资源流失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措施,对于减缓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我国发布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该标准是根据土壤侵蚀的程度、类型和影响等因素制定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标准,土壤侵蚀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侵蚀程度和影响程度。
首先,轻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轻微的冲刷和流失,通常表现为地表被冲刷出浅沟、浅坑,土壤流失量较小。
这种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轻。
其次,中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中等程度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较深的沟壑、坑洞,土壤流失量逐渐增加。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地表植被受损,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
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面积的深沟、深坑,土壤流失量巨大。
这种侵蚀会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最后,特重度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受到极其严重的冲刷和流失,地表出现大片的裸露土地,土壤流失量达到极大程度。
这种侵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彻底丧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除了侵蚀程度的分类外,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还考虑了侵蚀类型和影响程度。
侵蚀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冻融蚀等,不同类型的侵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有所不同。
影响程度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综合考虑了侵蚀的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2017是我国对土壤侵蚀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地理学 第10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这就是李自 成的家乡—
米脂
红壤水土流失
土壤流失的防治
一、 要宣传和树立全民的“国土危机”意识 二、 以防为主,标本兼治 ① 严禁乱砍乱伐,加大植被保护的力度 ② 尽快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严格限制利用强度; ③ 按自然规律利用和开发土壤资源;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④ 实施科学的耕作法,如土壤保护耕作法。 ⑤ 加大水土保护的工程投入
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农田工程、生物工程等
小流域治理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 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 过程。
1.类型
(1)现代盐渍化 (2)残余盐渍化 (3)潜在盐渍化
我国盐渍土总面积约 1 亿公顷, 其中
现代盐渍化土壤 0.37 亿公顷, 残余盐渍化土壤 0.45 亿公顷, 潜在盐渍化土壤 0.17 亿公顷。
土壤荒漠化的防 治
1 、营造防沙林带 2 、实施生态工程 3 、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 式 4 、合理开发水资源 5 、控制农垦
防风固沙
(二)土壤流失
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
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主要类型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流水侵蚀为例,分面蚀和沟蚀两种主要方式。
前者含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等不同发展阶段; 后者为径流集中为股流而对地面土壤的冲刷,表现为
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形式。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 里,严重的11万平方公里
水
土
流 失 重
长江中上游丘陵
南方12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150万平方公里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土壤学)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土壤学部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土壤作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对象,其土壤组成、理化性质、剖面特性、地域差异及分布格局等均对土壤侵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全面了解土壤及其地面组成物质的特性并深入认识水土流失规律,对揭示土壤侵蚀机理和设计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考试是为招收林学一级学科生态工程方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土壤学基本概念、重要机制和理论体系等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与植物学共同构成林业基础知识综合(150分)的考试科目,卷面分值各为75分。
为帮助考生明确本考试科目的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熟悉本专业研究对象的基础属性,具有运用本课程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分析土壤侵蚀机理、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卷面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绪论土壤的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与土体、土地概念的关系与区别;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科学发展趋势。
第1章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概念;矿物质颗粒分级及其属性;土壤颗粒组成和质地分类体系;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调控途径。
第2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其特点;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作用。
第3章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因素;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水平分布、剖面分布、共生等)。
第4章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空袭度);土粒种类与粒级;土壤机械组成、质地及分类制;不同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途径;土壤结构及分类;团粒结构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第5章土壤水土壤水的类型(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相互联系及土壤水有效性;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的运动(饱和流、非饱和流、水汽运动);土壤水的再分布(渗透、蒸发)。
土壤侵蚀的估算方法
2.3 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水土保持效益的指标体系
阎文哲、常茂德、陈国良、 阎文哲、常茂德、陈国良、李中魁等
水土保持价值评价方法
条件价值法
理论效果评价法
市场价值法
环境损失评价法
3 水土保持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已有的研究模型来看 从模型的适用范围来看 USLE模型的各因子看 从USLE模型的各因子看
植被覆盖度 生态参数 NPP 叶面积指数 空间结构 平面覆盖状况 两者之间 三维空间结构
• 3S等空间技术的发展 等空间技术的发展—— 技术保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服务功能 • 明确云南省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地域
2 水土保持及其价值研究进展
2.1 土壤侵蚀模型
经验统计模型 国外: 国外:
•USLE模型 模型 •RUSLE模型 模型
国内
•中国土壤流失模型 刘宝元) 中国土壤流失模型(刘宝元 中国土壤流失模型 刘宝元) •小流域宏观产沙模型(尹国康) 小流域宏观产沙模型( 小流域宏观产沙模型 尹国康) •未治理流域暴雨产沙预报模型(江忠善) 未治理流域暴雨产沙预报模型( 未治理流域暴雨产沙预报模型 江忠善)
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
•SHE模型 模型 •IHDM模型 模型
2.2 USLE模型因子研究进展 模型因子研究进展
降雨侵蚀力因子( ) 降雨侵蚀力因子(R)
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动能和强度有关。 与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动能和强度有关。可 分为经典法和简便法。 分为经典法和简便法。
土壤侵蚀力因子( ) 土壤侵蚀力因子(K)
根据土壤保持量和土壤表土平均厚度(0.6m)来推算 因土壤侵蚀而造成的废弃土地面积,再根据机会成本 法计算因土地废弃而失去的年经济价值。 Es=Ac÷P÷0.6×B÷10000 式中,Es,减少土地废弃的经济效益(元/a);Ac, 土壤保持量(t/a);P,土壤的容重(t/m3);B,林 业年均收益(元/hm2)。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壤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土壤调查与评价1、前言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习是在农业科技公司进行的土壤调查与评价实习,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当地土壤的质量和特性进行了全面评价和分析。
本报告将从实习目的、方法、结果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2、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和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掌握土壤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实习方法首先,我们根据实习导师的安排,选择了一块农田作为调查点,进行了土壤质地的初步观察和采样。
然后,我们利用土壤采样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取得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并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基本指标的测试,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速效磷酸根含量等。
最后,根据样品的测试结果,我们进行了土壤质量的评价和分析。
4、实习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土壤pH值:调查点土壤pH值呈酸性,为6.2左右,适宜作物生长。
(2)有机质含量:调查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土壤肥力较好。
(3)全氮含量:调查点土壤全氮含量为0.1%,属于较低水平,需要添加氮肥。
(4)速效磷酸根含量:调查点土壤速效磷酸根含量为12mg/kg,属于较低水平,需要添加磷肥。
5、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土壤调查与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调查方法,掌握了土壤采样和实验室测试的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我还认识到土壤的质量评价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合理调整土壤肥力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6、不足与改进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只能对一小块土地进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在土壤调查与评价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土壤的自净作用
➢ 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群落的降解、转化及生 物固定作用; ➢ 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 ➢ 土壤中有机、无机胶体的吸附、配位和沉淀作用; ➢ 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 土壤的机械阻留作用; ➢ 土壤的气体扩散作用。
两个基本概念
土壤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等引起 的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⑤ 根据污染物的数量、性质、环境特点、土壤性质、环境标准, 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规律,分析污染物积累趋势、 估算土壤容量、预测土壤质量变化及规律;
⑥ 给出明确结论和污染防治措施
6-1 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 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主要特征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占据着特有的空间地位:处于大气圈、 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交接地带;
不均匀的水型污染土壤的田块,一般取10个以上样点; ▪ 蛇型取样和随机取样: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块,采样
点较多; ▪ 扇型采样:适宜于在工厂周围的大气型污染的田块。
(3)样品制备: 土样运回实验室,摊在塑料薄膜或搪瓷盘内,风干后,去
除杂物,用木棍在木板上碾细,过10目尼龙筛。将过筛样品 用四分法取100g左右,用玻璃研钵研磨,再过100目尼龙筛, 然后分装,备用。
占用土地资源; 采用被石油烃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挥发进入大气的
石油烃通过沉降作用进入土壤等造成土壤的污染。
END
Thank you!
6-3 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现状调查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土壤退化现状评价
现状调查 1、土壤环境调查的范围 ▪ 包括水、大气等污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一般包括水、
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第十章 水土保持效益估算与评价
(3)林草措施改善水质的效益
P W (C1 C2 ) N
P 林草措施改善水质的效益; W 某地区的用水量; C1 未治理时该区的水处理费; C2 治理后该区的水处理费; N 实施措施的时间。
5. 经济分析
一般只进行静态评价,一些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的 项目规划需做动态分析。 (1)静态评价:
① 从竣工开始计算效益的有:梯田、保土耕作措施和小型蓄水保 土工程的保水、保土效益;保土耕作措施的增产效益;采用工程措施造林 种草的保水、保土效益; ② 没有整地工程时,灌木第三年,乔木第五年,种草第二年开始 计算效益,其经济效益应在开始有果品、枝条和饲草等收益时;
③ 封禁治理第三年开始计算。
多项措施的效益要分摊。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和效果确
② 提高土地载畜量,节约牧业用地;
贵州在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羊、种植花椒
(3)造林的间接经济效益
造林的直接产品有:花与叶、枝条、果品、木材。 加工转化提供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如下几方面: ① 编织; ② 加工;
③ 药用。
计算转化效益要注意:① 当地有转化条件,转化多 少计算多少;② 必须扣除转化中的投入;③ 只计算一 次转化提高的产值和投入,而且只限于在当地农村就地 加工转化。
③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
④ 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⑤ 提高环境容量等; ⑥ 其他效益分析。
4. 生态效益计算
(1)农田防护林效益
体现在农作物的增产和减少土壤风蚀的价值上。
(2)固沙林防护效益的计算
① 固住沙源,避免流沙吞没农田、牧场、村庄的价值或固住 沙源扩大耕地、草场的价值; ② 促进防护范围内农田牧场的增产价值。
6
(1)水保法
应用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来综合计算全流域的蓄水保土效益。假定流域水 土保持措施减流、减沙总量等于各单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流、减沙量之和。 流域实施治理后蓄水、减沙量计算: ① 蓄水量的计算
土壤侵蚀规律PPT课件
③ 沉积:泥沙来量>挟沙能力
8
第8页/共68页
① 水流的冲刷作用
a -初期
溯源侵蚀
河谷发育初期:下蚀、溯源 侵蚀,河谷加深和延长,这时 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河谷多为V型河谷。
下蚀
第9页/共68页
① 水流的冲刷作用
侧蚀
河谷发育中期:V型河谷形成 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 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 现连续的河湾。
40
第40页/共68页
第三节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潜在因素
水文气象 地形
第6页/共68页
② 坡面水流
水流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雨水和雪水 的补充,一般顺坡流量会逐渐增大。当流量增 大到一定值后,成层的流动便不再能够保持, 变成紊流(R>500)。
③ 沟槽水流
沟槽水流均属于紊流。
第7页/共68页
(2)水流的作用
① 冲刷:水流的侵蚀作用 下蚀(深向侵蚀) 侧蚀 (旁蚀) 溯源侵蚀
按2008年1月4日发布的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 分级标准》(SL 190-2007)进行。
38
第38页/共68页
三、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行业标准SL 190-2007)
级 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滑坡形成条件
a. 降水:增加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
度
b. 地质: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
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
c. 地貌: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土壤地理学 第10讲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第二节 黑钙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土壤剖面构型为 Ah-AhB-Bk-Ck。腐殖质 层( A ) (30-40cm) ,呈黑色或黑灰色
,多为粒状和团粒状结构。腐殖质舌状
淋溶层(AB)(20~50cm),呈灰棕夹暗 灰色,腐殖质舌状下伸明显,并有暗色
动物穴填充物,结构以团块状为主。钙
积层(Bk)多出现在50~90厘米处,碳 酸钙淀积形态多呈粉未状、菌丝状或斑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二节 黑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 -1~ 5
℃,均年降水量
350~450毫米,年干燥度小于0.9-1.2 。
代表性植被为旱生菊科蒿类和禾本科草类为主的
草原和草甸草原。
成土母质为黄土状沉积物和各种岩石风化残积、
坡积物,松嫩平原多为砂性淤积物。
第二节 黑钙土
黑钙土
第二节 黑钙土
(五)利用与改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主要教学目标:阐述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调查步骤、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和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及课下自学,参阅课外书及野外实习为辅。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调查目的、手段及步骤第二节不同种类侵蚀调查第三节调查报告与结果分析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调查目的、手段及步骤土壤侵蚀调查就是依据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将调查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一定面积的调查单元进行土壤侵蚀调查。
一般情况下划分土壤侵蚀调查单元所遵循的原则是土地利用现状和该土地所处的地貌部位相一致。
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制定出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的判定指标,并形成判定指标体系。
进而根据制定的土壤侵蚀强度判读因子,判定出每种土壤侵蚀形式的潜在危险性(强度)。
根据调查得到的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形式及其分布特点、土壤侵蚀发生程度及其强度,对调查范围内的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特点、主要影响因素等作出评价。
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壤侵蚀调查评价报告;二是与土壤侵蚀相关的图面资料,包括土壤侵蚀形式分布图、土壤侵蚀程度图和土壤侵蚀强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面坡度图、沟系分布图等。
一、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1.调查目的我国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的自然条件复杂,土壤侵蚀类型和形式多样,通过土壤侵蚀调查,可查明调查地区土壤侵蚀特点、发展规律、形成原因,以及调查范围的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等。
归结起来,土壤侵蚀调查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为防治措施规划设计提供依据(2)为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供依据2. 调查手段土壤侵蚀调查常用的手段有野外现地实测与访问、遥感资料人工判读解译、计算机判读解译等。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到有关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和查阅档案材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二、土壤侵蚀调查步骤根据土壤侵蚀调查内容,常常将调查工作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主要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调查目的这个总目标服务的。
一个完整的土壤侵蚀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土壤侵蚀调查、土壤侵蚀分析与评价等几个阶段。
1. 资料收集与整理影响土壤侵蚀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各种活动。
因此在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时也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方面,其中包括有关土壤侵蚀的文字及相关的图表。
同时对已有土壤侵蚀情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也应作为资料收集的对象。
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整理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供土壤侵蚀调查分析使用。
(1)自然条件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条件一般包括气象、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
另外,该地历史上发生过土壤侵蚀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情况也应作为资料收集的范围之内。
(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包括调查区所属行政区划(省、地、县、乡、村),人口、劳力、农村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产业情况、土地总面积及其利用现状、劳动技术装备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
土壤侵蚀危害及已有防治措施,土壤侵蚀防治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
(3)土壤侵蚀资料有些地区可能作过土壤侵蚀调查方面的工作,此时应收集前人的工作成果,包括调查范围(有时可能是调查范围内的一部分)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形式,各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程度及其发展强度,不同土壤侵蚀形式的分布等。
第二节不同种类侵蚀调查一、水力侵蚀调查我国水力侵蚀面积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水力侵蚀基本上涉及到农、林、牧等各业用地。
因此在进行水力侵蚀调查时,分为溅蚀和面蚀、沟蚀、山洪侵蚀3大类进行。
由前述可知,溅蚀是面蚀的初期形式,溅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表处于裸露状态,溅蚀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面蚀,因此,进行调查时溅蚀不单独作为一种土壤侵蚀形式,而将它归并到面蚀之内。
1.面蚀溅蚀和面蚀是我国山区丘陵区土壤侵蚀形式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两种形式。
由于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的阶段不同,面蚀又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4种形式。
因此,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查。
2.沟蚀程度调查与强度判定沟蚀的发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彻底破坏,也是山洪、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对侵蚀沟道调查,了解沟蚀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对控制沟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沟道发展阶段的调查,确定沟蚀的发生程度和其发展强度。
3.山洪侵蚀调查山洪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一旦发生将对下游造成冲掏或沙压等危害。
对山洪侵蚀进行调查,其一是查清以往发生山洪的条件、发生规模、发生频率、造成的危害范围及危害程度;其二是判定今后发生山洪危害可能性的大小。
(1)以前发生山洪情况的调查调查以前发生的山洪常使用的方法有洪痕调查法、访问当地群众和山洪资料查询等方法。
实际中具体采用的方法视可供调查的条件而定,有时也常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并相互印证其结果。
调查的主要内容为集水面积、发生山洪时的降雨情况、集水范围内的植被、地质、地形、土壤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并分析山洪形成的原因、山洪历时、洪峰流量、淹没范围及其危害等。
了解山洪对沟岸、河岸及沟(河)床的侵蚀情况、在山洪沟道下游及沟口开阔处,调查泥沙淤积量及淤积物组成等。
(2)今后山洪及其灾害预测通过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调查,预测当地可能发生山洪的气象条件、地质地形条件、植被条件及山洪灾害范围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风力侵蚀调查风力侵蚀调查包括封山发展历史与现状、风力侵蚀发生的程度并判定其发展强度、风蚀危害和造成风蚀的原因。
风力侵蚀调查可通过野外定位、半定位量测来进行,或者采用不同时期的航片和卫片判读解译来完成。
1.输沙量及风沙流结构调查2.沙丘移动状况3.风蚀成因调查风蚀是风对疏松沙质地面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的结果。
风蚀成因调查就是要查明风成地貌类型(风蚀地貌或风积地貌)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三、重力侵蚀调查1.重力侵蚀形式及程度通过野外实测或遥感资料室内判读解译,调查重力侵蚀形式、发生的地貌部位和发生规模,调查不同重力侵蚀形式发生的气象(包括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地质(包括岩石种类、风化特性、透水性、硬度、层理等)、地形(包括坡度、坡型、坡长等)、水文条件(坡面水源和入渗情况、地下水埋深及储水结构等)、土壤(包括种类、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孔隙度、含水量、内聚力等)、植被等条件和人为活动对重力侵蚀的影响,同时调查重力侵蚀导致的危害及危害程度等。
2.重力侵蚀发生发展强度根据重力侵蚀发生形式、发生条件的调查,分析坡面土石体的稳定性和今后发生重力侵蚀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四、混合侵蚀调查混合侵蚀的发生要有大量地表径流,同时还要在沟底或坡面上有大量处于被冲状态的松散固项物质。
一般情况下,混合侵蚀所流经的区域可分为侵蚀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对其调查时一般采用现地实测和调查访问当地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1.混合侵蚀发生条件对已发生过的混合侵蚀进行调查时,首先应调查其发生的具体形式,如高含沙山洪、石洪、泥流或泥石流等。
可通过实测沟底固体物质堆积数量、搬运过程、堆积位置和其物质组成等来推定当时所发生的具体混合侵蚀形式、发生时间和发生频率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
根据已有图面和文字材料,调查混合侵蚀发生时的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沟道弯曲状况、地质条件、流域内松散固项物质的数量及其堆积情况等。
2.混合侵蚀发生发展趋势判定通过对已发生混合侵蚀沟底或流域情况的综合调查材料,分析目前流域和沟道中松散固项物质的堆积情况和其他土壤侵蚀形式,尤其是重力侵蚀发生发展可能性的大小,判定混合侵蚀再次发生的机率,明确指出是否可能发生混合侵蚀、发生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大小等。
五、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调查1. 冻融侵蚀调查冻融侵蚀作用主要出现在多年冻土区。
虽然季节性冻土区也有冻融侵蚀作用发生,但与这些地区的其他外营力相比是次要的。
2.冰川侵蚀调查冰川侵蚀的范围较易确定,凡是冰川覆盖区域均有冰川侵蚀作用发生。
利用航空像片、卫星像片或在地面上都可容易地勾画出冰川侵蚀区的范围。
但冰川侵蚀量的测定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冰川侵蚀主要是在巨厚冰层的底部发生的,现在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冰川底部实测冰川侵蚀量,一些关于冰川侵蚀量的数据都是间接测定的。
六、化学侵蚀调查化学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岩溶侵蚀、淋溶侵蚀和土壤次生盐渍化。
1. 岩溶侵蚀岩溶侵蚀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气象(主要包括年降水量及平均气温等)和地质构造(主要包括岩石种类、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下水分及其循环运动特征等),尤其是调查地层组合中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类、石膏及卤素岩类等)的分布状况和岩溶现状等。
2.淋溶侵蚀淋溶侵蚀是在降水后,随水分下渗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离子被淋溶至土壤深层,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的过程。
淋溶侵蚀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降水量调查(包括年降水量、降水年内分配等),采用剖面法调查土壤中淀积层物质种类、埋藏深度、厚度,进而分析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同时还要进行表土和淀积层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对照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对比,分析淋溶侵蚀发生后对土壤形状的影响。
3.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水分蒸发而使盐分在表土聚积的过程。
其调查内容包括次生盐渍化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形成条件。
第三节调查报告与结果分析一、土壤侵蚀调查报告经过整理分析上述资料后,提交土壤侵蚀调查报告,要求能够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反映调查成果,包括必要的数据表格和简图等。
土壤侵蚀调查报告的编写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土壤侵蚀的综合分析过程。
土壤侵蚀分析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归纳总结调查区域的土壤侵蚀形式、各种形式的面积、平面分布、发生程度和其发展强度。
根据土壤侵蚀发展规律结合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分析,找出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自然因素中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并分析其对土壤侵蚀的作用。
分析人类生产活动与该地土壤侵蚀间的关系,包括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土壤侵蚀对当地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农林牧各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生存的环境危害,并指出当地防治土壤侵蚀的措施体系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图面资料整理大面积的土壤侵蚀调查应完成土壤侵蚀分区图(或水土保持工作分区图)和重点治理流域分布图,图形比例尺根据调查区域面积而确定,一般为1∶50000~1∶100000或1∶500000~1∶1000000。
小面积的土壤侵蚀调查需完成土壤侵蚀分布图(包括土壤侵类型、土壤侵蚀形式及其程度和强度)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现状项结合),根据具体要求还需完成各种专业图(如土壤图、植被图、沟系图等),其制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1∶10000。
三、土壤侵蚀图的制备目前土壤侵蚀图的制备主要有手工和计算机辅助制图两种方法。
计算机制图的效率、质量、成本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应用和普及四、调查结果分析1.信息源评价土壤侵蚀调查通常采用的信息源主要有实测数据、地形图、航空照片、卫星影象、其它专题图等判读解译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