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 绪论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与卫生基础PPT

食品安全与卫生基础PPT

风险排序与比较
将不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风险进行比较和排序,以 便优先处理风险较高的食 品。
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并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符合 要求。
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卫生水平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提高生产过程的清洁度和卫生水平,降低有害物质污染的 风险。
食品安全与卫生基础
• 食品安全概述 • 食品卫生管理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 食品质量控制 •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 食品安全与卫生案例分析
01
食品安全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 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 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重要性
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基础,关系到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保 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 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食品卫生培训与教育
01 02
食品卫生培训与教育的意义
通过食品卫生培训与教育,可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 卫生素质,增强其遵守食品卫生法规的自觉性,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 生。
食品卫生培训与教育的内容
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详细描述
某食品企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 行生产和质量控制。同时,该企业还注重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 全水平。
案例三:某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实践
总结词
食品安全管理、卫生规范、员工培训
详细描述
某餐饮企业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首先,该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卫生规范和操 作流程,确保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和安全。其次,该企业注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此外,该企业还定期进行食品安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食品安全学》章节笔记

《食品安全学》章节笔记

《食品安全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安全的概念与意义1. 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通过预防措施,确保食品在整个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含有害物质,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状态。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食品内在的质量安全,即食品本身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二是食品外在的环境安全,即食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受污染。

2. 食品安全的意义(1)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健康,是维护生命安全的基石。

(2)促进经济发展: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消费者信心,促进食品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3)维护社会稳定:食品事故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秩序,因此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4)提升国际形象:食品安全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议题,高水平的食品安全能够提升国家形象和产品竞争力。

二、食品安全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食品原料的安全性:研究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生物毒素等。

(2)食品加工与储存的安全性:研究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添加剂使用、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等。

(3)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研究添加剂的毒理学特性、使用限量、法规标准等。

(4)食品包装与运输的安全性:研究包装材料的迁移性、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防污染措施等。

(5)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研究国内外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6)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管理策略、应急处理机制等。

(7)食品安全事故与应急处置:研究事故的原因分析、应急处理流程、事故调查与报告等。

(8)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研究教育内容、宣传手段、公众参与等。

(9)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监测网络建设、预警系统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等。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2)现场调查与观察:通过现场走访、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3)流行病学调查: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学各章重点

食品安全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1.【了解概念】食品安全食品安全(food safety)一般是指食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2.食品安全的含义(1)食品数量安全——要求既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2)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3)食品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3.【名词解释填空】安全食品定义:安全食品(safety food):安全食品是指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并经权威部门认定,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食品。

目前,中国生产的安全食品广义的可包含四个层次,即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其中,后三者为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倡导的安全食品,属狭义范畴的安全食品。

4.常规食品(conventional food)常规食品是指在一般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经县级以上卫生防疫或质检部门检验,达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这是目前最基本的安全食品。

常规食品的管理和认证由国家质检系统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5.无公害食品(free-pollutant food)无公害食品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一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的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所加工的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6.绿色食品(green food)绿色食品是在生态环境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限定使用允许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

绿色食品必须经专门机构认定,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它是一类无污染的、优质的安全食品。

7.有机食品(organic food)有机食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和一定的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

有机农业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有机食品是最高级的安全食品。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资料整理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食品质量特性:食用特性;内在特性;时间性;营养特性;感官特性;卫生安全性。

食品质量管理:对确定和达到食品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职能和活动。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品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WTO,《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性是首位的。

⏹食品安全属政府强制范畴,食品质量属政府倡导范畴、具有商业选择性。

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相比而言,前者更关注“管理”,后者更关注“技术”。

⏹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有所区别二者侧重点不同。

▪食品卫生注重的是食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环境。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深入到食品内在的安全因素。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之间有一定的因果逻辑关系。

不卫生的食品生产和加工方式、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必然会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影响食品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食品内在因素⏹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维生素及相关生长因子矿物质⏹水分活度一般而言,细菌是微生物中要求水分活度最高的,霉菌要求最低,而酵母处于中间。

a W为0.85时被认为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a W在0.6以下的食品,不需要冷藏,有较长的货架期。

⏹pH值绝大多数微生物在pH7.0左右生长得最好。

酵母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霉菌能耐受较宽的pH范围,但是在酸性条件中生长得更好;细菌通常喜好近中性。

⏹氧化—还原电势需氧微生物在较高的ORP时生长更快;微好氧菌在略还原的ORP条件下生长;厌氧菌的生长则需要较低的ORP。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件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件

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说明一课程性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食品、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它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为先行课的一门课,是食品系两个专业的任意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解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安全的定义、影响食品安全的三大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熟练应用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现代管理与控制体系:GMP、 HACCP、SSOP、 ISO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法规及条例;为以后从事相关方面工作、研究、科研、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包括食品生产与消费链中危害物质和因素的分析、检测、安全性评价以及控制与管理等;主要讲授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危害物质、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因素;简单介绍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法规及条例。

四教学时数按照学分制教学计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同时附以一定的幻灯片。

食品安全与卫生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何计国,《食品卫生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杨洁彬,《食品安全性》,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年第二次印刷。

钱和等译,《食品卫生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次印刷。

陈炳卿,《食品污染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次印刷。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基本概念(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热点(理解)教学时数:本章内容拟用2学时讲授教学内容:一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三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四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的评价与管理、安全食品的开发五展望考核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要求学生识记几个基本概念;领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综合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的评价与管理、安全食品的开发。

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与卫生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基本概念(掌握)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理解)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热点(理解)
教学时数: 本章内容拟用2学时讲授 教学内容: ㈠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㈢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㈣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的评价与管理、安 全食品的开发
科技部已将食品安全列入“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并联合卫生部、质检总局 和农业部 ,投入6亿元以上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实现“从农田到餐 桌”的全过程控制。
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性 小结 ① 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② 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比利时的疯牛病事件,中国的 非典) ③ 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㈤展望
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要求学生识记几个基本概念;领会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综合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 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的评价与管理、安全食品的开发。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食品:指各种①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②成品和原料以及③按
第一章
绪论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
2、理性阶段
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现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诞 生与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1837年施旺(Schwamn,1810—1882,德国生理学家,细胞理 论的创立者)与1863年巴斯德(Pasteur,1822—1895,法国化学家, 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分别提出了食品腐败是微生物作用所 致的论点;
1855~1888年,沙尔门(Salmon,美国细菌学家)等人发现了沙门 氏菌。这些都是现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早期发展的里程碑。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一、性质与任务“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到消费整条链中的各种危害及其传播规律、致病机理、防治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以确保食品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到微生物学、分析化学、毒理学等学科,是从事食品生产、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

一基本要求通过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的介绍、食品污染的主要形式和来源分析、国内外主要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案例剖析,借鉴国际组织、发达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和欧盟在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督体系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卫生的要求进行探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卫生与安全保障制度有所了解,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初步识别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并能够对其进行社会监督。

二、本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内容1、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定义2、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趋势3、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及应对策略4、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重点1、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前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发展史;熟悉食品卫生与安全学定义、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理解掌握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及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基本内容1、腐败变质与发酵2、影响食物腐败变质的因素3、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生物化学过程及其产物4、食物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危害及其控制重点1、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2、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化学过程及产物难点1、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的营养成分的变化及主要鉴定指标教学难点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与食品腐败变质有关的主要微生物;环境和食品因素在腐败变质过程中的作用;熟悉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和发生原因、食品卫生学意义及预防处理原则;掌握低温保藏、高温保藏、电离辐射保藏食品的原理;理解掌握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主要鉴定指标。

食品卫生学考点

食品卫生学考点

食品卫生学考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食品卫生学:提高食品卫生质量,防止食品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科学。

食源性疾病:是由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第二章食品的污染与控制概述食品污染:指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食品污染的分类1、按污染源性质的不同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2、按污染途径的不同分为: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指食品受到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其中细菌及其毒素污染最常见)。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的来源1、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污染物(农兽药、有毒金属、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杂环胺、二噁英、三氯丙醇)2、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3、食滥用食品添加剂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的有毒物质;5、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物理性污染来源1、食品产销运储的污染物2、食品掺假3、食品放射性污染造成危害1、影响食品感官性状2、造成食物中毒3、引起机体慢性危害4、三致作用内源性污染:指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自身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物而造成的污染,也称为一次污染;大致有三类1、内源性生物性污染⑴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⑵致病性微生物⑶寄生虫2、内源性化学性污染3、内源性防射性污染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外界环境微生物的污染,也称二次污染;外源性生物性污染来源1、通过水污染2、通过空气污染3、通过土壤污染4、生产加工过程污染5、运输过程污染6、保藏过程污染7、病媒虫害的污染外源性化学性污染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土壤中有毒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水中有毒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运输过程造成有毒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生产加工有毒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及预防致病微生物可引起急性中毒;相对致病微生物通常不致病,但在特殊条件下对人体致病;非致病微生物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但常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一、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的过程;(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1微生物:在微生物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但通常细菌更占优势;2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酶、营养成分、水分、理化性质、抑菌成分、生物结构;3环境因素:温度、氧气、湿度;(二)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2、食品中脂肪的酸败:后果是产生带有特殊的刺激性臭味;必需脂肪酸的破坏;维生素和色素的破坏;3、碳水化合物的分(三)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1、感官鉴定: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组织形态对食品卫生质量的鉴定;2、化学鉴定:挥发性盐基总氮;三甲胺;组胺;K值;pH的变化;过氧化值和酸价;3、物理指标:食品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率;冰点;黏度等;4、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四)食品腐败变质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感官性质发生改变;营养成分分解,营养价值严重降低;增加了致病菌和产毒真菌等存在的机会,可引起人体不良反应或食物中毒;(五)食品腐败变质的处理原则:必须确保人体健康为原则;其次也要考虑具体情况;(六)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食品的化学保藏:盐腌法和糖渍法、酸渍法、防腐剂保藏;食品的低温保藏:食品的冷藏、冻藏;食品的加热杀菌保藏:常压杀菌加压杀菌等;食品的干燥脱水保藏:日晒、阴干等;食品辐照保藏;二、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一)概述真菌毒素:指真菌在其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食品或饲料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引起急性或慢性危害;1、真菌产毒的特点:真菌产毒只限于少数产毒真菌,而产毒菌种中也只有部分菌株产毒;同一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有可变性和易变性;产毒菌种所产生真菌毒素不具有严格专一性;产毒真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基质、水分、湿度、温度、通风情况等);2、主要产毒真菌:曲真菌属、青真菌属、镰刀菌属、其他菌属;3、真菌和真菌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1)真菌污染引起的食品变质;真菌污染食品(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呈现异样颜色、产生霉味等异味、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真菌污染原料(食品原料的加工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出米率降低、粘度降低)(2)真菌毒素引起人畜中毒:没有传染性;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临床症状表现多种,较为复杂;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致畸;5、主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6、黄曲霉毒素(AF或AFT)(1)AF的性质;耐热,在280℃裂解;毒性大小顺序:B1>M1>G1>B2>M2,G2(2)黄曲霉的产毒条件和对食品的污染产毒条件:黄曲霉生长产毒温度范围是12—42℃,最适产毒温度是25—33℃,最适Aw值为0.93—0.98;黄曲霉在水分为18.5%的玉米等作物上生长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