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的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注重全面、系统地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信息,并结合其病史、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特点、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机,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思想。
2. 辨证分型:中医诊断注重将疾病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证型(病情特点)来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预后。
3. 综合分析:中医诊断强调综合分析,将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诊、舌诊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完整的疾病诊断。
4. 个体化诊疗:中医诊断强调个体化诊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理反应等都有所不同,因此诊断和治疗应当因人而异。
总体而言,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辨证论治、辨证分型,并个体化地确定治疗方案。
这种诊疗方式强调整体观察和细致辨别,注重病史、症状表现和体征特点等综合信息的分析和理解。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勺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
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
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I令闭”。
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中医诊断的原理
中医诊断的原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诊断方法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问诊、闻问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诊断的原理。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患者的外貌、肌肤、舌苔、舌质等进行观察,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病情。
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诊和脉诊。
1. 面色中医重视面部的观察,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等。
中医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因。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舌象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等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阳气、阴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而指导中医治疗。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月经情况等,以便进一步了解其病情和病因。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问诊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在问诊过程中,中医医生会细心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部位、痛感性质、发作时间等。
同时,中医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了解到的信息,进一步判断病情和病因。
三、闻问闻问是中医诊断的另一重要环节。
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臭等,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
中医认为,口臭可能与胃火旺盛、肺热等有关,通过闻问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另外,中医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排泄物、尿液等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例如,尿液的颜色、气味可以反映出肾脏的功能。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相较于西医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中医注重对患者整体状况的观察和了解。
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技巧,因此,中医医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进行准确的诊断。
中医诊断原理
中医诊断原理
中医诊断原理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其中,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而中医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脉诊。
中医诊断的第一步是望诊,即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的外貌、精神、气色、舌质、舌苔、面部色泽等,掌握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变部位。
其次是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口臭、呼吸音、心音等,掌握患者的气机状况。
再次是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色、口味等,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
最后是切诊,通过以手指按压人体某些穴位,观察或感受其反应,从而掌握患者的脉搏情况,进一步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患者的因素、表现和体质,对症下药。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两个方面。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脏腑关系进行分析,在总结出四大诊断方法观察后就可以判定。
辨证施治是基于辩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目的是针对病因病机,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总的来说,中医诊断原理的核心是望、闻、问、切四诊法,强调辨证论治,对人体整体和局部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
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观察、询问和触诊等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详细介绍中医四诊的生物化学原理: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指甲等外在表现,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情况。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舌苔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指甲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气血的状况。
2.闻诊: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呼吸声等,了解患者的内脏功能、气血状况等。
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病史和症状可以反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生活习惯可以反映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
4.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情况。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
5.脉诊:脉诊是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强弱等,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脉搏的节律和速度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脉搏的强弱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
6.脉象:脉象是通过分析脉搏的形态、特点等,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7.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等,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舌苔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气血的状况。
8.舌象:舌象是通过分析舌苔的形态、特点等,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等。
不同的舌象可以反映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如红舌、白舌、黄舌等。
9.面色:面色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
10.指甲:指甲是通过观察指甲的颜色、形态等,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指甲的颜色和形态可以反映气血的状况,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表现(症状、体征等),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观察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如面部色诊分候,独取寸口诊全身之疾,耳诊,舌诊,目诊等。
以常衡变又称以常达变,是指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是指诊断疾病时,要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同时,还要将病人与其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地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是指医生临证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判断,参照互证,以全面、准确地作出诊断。
病证结合中医在诊断时,辨病与辨证常交织在一起,它既要求从纵的方面去辨别该病全过程的病机变化规律及临床特点,又要求从横的方面去辨别患者现阶段的证候类型。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B.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脉症合参C.症候真假、症候错杂、四诊合参D.症候转化、病证结合、辨证求因E.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答案:A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望舌的方法顺序是先看舌质,再看舌苔,最后观察舌下络脉。
从部位观察,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
刮舌法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后向前刮五次。
揩舌法用消毒纱布裹于手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刮舌与揩舌此二法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若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多为里有实邪;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
望舌的注意事项光线影响饮食或药品影响口腔咀嚼的摩擦、自洁作用而使舌苔由厚变薄。
多喝水可使舌苔由燥变润。
进食辛热食物,舌色偏红。
多吃糖果、甜腻食品,使舌苔变厚。
服用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
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见黑腻苔或霉腐苔。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四诊的基本原理
中医四诊的基本原理
详细说明
望诊:
神:观察病人的精神、神气状态,判断其脏腑功能的强弱和病情的轻重。
色: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色等,了解五脏气血的外在表现,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形:观察病人的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了解其体质状况和抗病能力的强弱。
态:观察病人的动态表现,如行走、坐卧、站立等姿态,以及四肢、皮肤等的变化,以判断其病情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邪所在。
嗅气味:通过气味的不同,辨别病邪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例如,口臭可能表示胃热,痰涕腥臭可能表示肺痈等。
问诊:
询问病人的起病时间、病因、病情变化、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全面了解病情。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获取更多关于病人的信息,为辨证施治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切诊:
脉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如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等变化,判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以及气血的盛衰等。
触诊:通过触摸病人的体表病变部位,了解其体温、硬软、压痛等情况,以辅助诊断。
例如,触诊腹部可以判断有无包块、压痛等病变。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四种诊法,。
中医诊断的原理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的原理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法,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患者体质和疾病的诊断和判别的过程。
中医诊断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观察:中医诊断注重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舌苔、脉象等自然表现,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观察的重点包括患者的面色是否红润、苍白或发黄,舌苔的颜色、脉象的弦弱、滑数等表现。
2. 问诊:中医诊断强调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询问,了解其病史、症状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包括患者的病因、表现、感受等方面的问题,以便辨明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3. 望诊:中医诊断需要通过对患者的面部、舌苔、口唇等部位的观察,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望诊的重点包括患者的面目是否神情恍惚、舌苔的形态、形色等表现。
4. 切诊:中医诊断的一项特色方法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血气运行的情况。
切诊的重点包括脉象的有力与否、均匀与否、快慢等表现。
5. 体质辨识:中医诊断强调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体质特征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对其体质进行评估和判定。
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医将人体分为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等不同类型,以便指导调理和治疗。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强调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将患者的病症归纳为相应的证候,以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将疾病归纳为阳证和阴证、虚证和实证、寒证和热证、气滞和血瘀等不同类型,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原理内容,通过对患者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诊断结果,并指导中医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和调理。
中医诊断注重综合分析和个体化的方法,强调对患者整体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阴阳、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运用,有助于指导中医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
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
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
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八纲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八纲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测知内在脏腑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见微知著”主要是指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正确答案』B重点:复习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亡阴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真假)概述重点:八纲的包含的内容。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表里重点: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寒热重点: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实(重点: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阴阳(重点: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阴阳(重点: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证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阳证阴阳(重点: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证候错杂——表里同时受病,而表现出寒、热、虚、实性质相反。
如: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实里虚证、上热下寒证。
证候转化1.表里出入:表证入里、里证出表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证候真假——多出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寒热真假鉴别要点真——内部、中心(胸腹冷热最关键,胸腹灼热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为寒证)假——四肢末端、外部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胸腹灼热,口渴,便黄,舌红苔黄,脉有力;四肢厥冷,面色紫暗,脉沉迟。
中医诊断四大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四大基本原理咱今儿个来唠唠中医诊断的四大基本原理,可有趣儿啦。
第一个原理呢,叫司外揣内。
啥叫司外揣内呀?就好比你看一个苹果,你不用切开它,光看外面的颜色、大小、表皮有没有瑕疵啥的,就能大概知道这个苹果里面是啥样的。
中医也是这样,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像面色啦、舌头啦、脉象啦,就能推测出身体里面脏腑的情况呢。
比如说,一个人脸色发黄,中医就会想到是不是脾胃不太好呀。
这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外面的蛛丝马迹去推断里面的真相。
你想啊,身体是一个整体,里面的脏腑有啥毛病,总会在外面露出点马脚的。
就像有的女孩子来大姨妈的时候,脸色可能会有点苍白,这就是身体内部气血变化在脸上的体现。
这司外揣内可神奇了,中医大夫就像有一双透视眼,能透过表面看到身体内部的小秘密。
再来说说见微知著这个原理。
这就像是从一滴水看大海。
有时候身体上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就预示着身体的大问题呢。
比如说,你舌头尖上长了个小溃疡,这看起来是个小事情吧。
但是在中医眼里,舌尖对应的是心,那可能就是心火有点旺了。
再比如说,指甲上有个小月牙,这个小月牙的大小、颜色也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就告诉咱们,身体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忽视。
就像家里的小物件,别看它小,可能它出了问题就预示着家里有更大的状况呢。
咱们平时要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小变化,说不定就能早点发现健康隐患。
而且呀,中医大夫就是能从这些小细节里发现大问题,就像能从一颗小石子看出河流的走向一样。
还有一个原理是知常达变。
正常的情况咱们得知道,这样才能发现不正常的变化呀。
就像咱们知道正常人的体温大概是多少,心率是多少。
如果一个人的体温突然高了或者低了,那肯定是身体出问题了。
中医也是这样,知道正常的面色是红润的,舌头是淡红舌薄白苔,脉象是平和的。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个人的面色黑得像锅底一样,那肯定是不正常的。
这时候就需要大夫根据这些变化,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判断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
这就好比你知道一条路平时是平坦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坑,你就得去探究为啥会有这个坑,是被车压的还是地下有啥问题。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即通过诊察其反映
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以常衡变以常衡变又称以常达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整体审察,是指诊断疾病时,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同时,还要将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地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病证结合中医诊断包括辨病和辨证,中医的诊断结论由病名和证名组成。
病与证是疾病诊断的两个不同的侧重点,辨病是探求病变全过程总的发展规律,认识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识别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理症结,抓住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
中医历来既强调辨证,也不忽视辨病,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B.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脉症合参
C.症候真假、症候错杂、四诊合参
D.症候转化、病证结合、辨证求因
E.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方面。
2.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关键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本质,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四诊合参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4.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发病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5. 预防和治疗相结合:中医强调预防和治疗相结合,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三因制宜和预防治疗相结合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目的。
最能说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最能说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这门古老而又神秘的学问,像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坐在百年树下,慢慢为我们讲述身体与自然之间的深厚联系。
要说中医的诊断原理,简直就像是揭开了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书,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津津乐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诊断的那些事儿,听着,别走神哦!1. 观察——看懂身体的“语言”1.1 看、闻、问、切的四大绝招中医的诊断,最重要的就是那“看、闻、问、切”四招。
这四招听起来简单,但可是一门大学问。
就拿“看”来说吧,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甚至是眼神,想知道你身体的“小秘密”。
比如说,你脸色苍白,可能就是气血不足的信号。
而舌头上如果一层白苔,医生可能就会猜测你肠胃有点不舒服,真是“舌尖上的科学”!1.2 听与问的细腻之处接下来就是“闻”和“问”了。
闻,主要是听你的声音和气息。
比如说,你咳嗽的声音很干燥,医生可能会心里一算,你的肺部是不是有点问题?而“问”就是直接询问你的症状啦,像是“最近睡得好吗?”“吃东西有没有不舒服?”这些问题都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你的身体状况,简直就像是在参加一场身体的“小调查”。
2. 理论——阴阳与五行的和谐2.1 阴阳平衡的智慧说到中医,就不能不提阴阳理论。
中医认为,阴阳就像一对欢喜冤家,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就拿夏天和冬天来说,夏天阳光普照,热情似火,而冬天则寒风刺骨,阴冷无比。
如果一个人长期在阳光下待着,可能会出现中暑,反之,长期待在阴冷的地方又会受寒。
这阴阳失衡,身体可就不爽了!2.2 五行相生相克的奥妙再来说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就像是一支精妙的交响乐队,彼此配合得天衣无缝。
中医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比如,肝属木,心属火,肝气郁结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健康,这一串关系简直让人脑洞大开,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人际关系网”。
3. 实践——中医诊断的神奇之旅3.1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在中医看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像是不同的星星,闪烁着各自的光芒。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有哪些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有哪些第一,望。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舌体形态、舌下脉络等,以及肢体形态、皮肤状况、眼睛、耳朵、鼻子、口唇等外观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病程。
例如,面色苍黄可能与脾胃虚弱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肝脏热盛有关。
第二,闻。
中医通过闻患者的口臭、气味、汗臭、尿臭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变。
例如,口臭可能与胃火旺盛、脾胃虚弱等有关,尿臭可能与湿热内蕴、肾气亏损等有关。
第三,问。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情况,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并结合望、闻的结果,综合分析疾病的病机和症状。
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便秘可能与肝胆湿热、脾胃湿滞有关。
第四,切。
中医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经络、脉搏等,来判断患者体内的气血流通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例如,脉搏的弦、滑、涩、迟等特征可以反映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功能的异常情况。
此外,中医诊断疾病还需要考虑病因、病机和病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包括气虚、血瘀、湿重等;病性是指疾病表现的特点,如寒热、虚实、上下等。
中医诊断疾病时会综合考虑病因、病机和病性,以确定治疗的方针和方法。
总之,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倾听患者的症状、询问患者的病史和按压患者的穴位脉搏等,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和病性,以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疾病注重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非常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个体差异,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具有一定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就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就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望神,就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与光泽,重点就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与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与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就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
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与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
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
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2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4)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蛾。
为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25)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26)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
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等所致。
27)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黄,寒湿阻遏所致。
28)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29)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可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疹: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等所致。
斑疹鉴别:不论斑或疹,在外感热病中见之,若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使邪去正安,为顺;若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现后仍壮热不退、神识不清者,使邪气内陷,为逆。
30)舌的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31)诊舌的方法:望诊: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先瞧舌(质)色,再瞧舌体舌态。
刮舌验苔;询问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感觉、舌体运动情况等。
3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3)望有神与否,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与灵动方面。
(荣舌:为气血充盛的表现,见于正常人;枯舌:气血衰败的表现)34)望舌色及其各类临床意义(略)35)舌形有: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体大而厚,伸舌满口,为胖大舌。
36)望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37)望苔质:舌苔的质地、形态。
苔质变化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方面。
38)薄厚苔:薄苔,透过舌苔可隐隐见到舌质者,又称见底苔。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39)腻腐苔: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为腻苔。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不去,为腐苔。
40)判断真假苔的标准:有根无根。
苔质的润燥使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41)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凅;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
均属病危难治。
42)病理小儿指纹:应注意其纹位,纹态,纹色,纹形。
要点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43)望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颜色淡或白、质稀者,多属虚证、寒证;颜色深或黄、质稠者,多属实证,热证。
44)金石不鸣、金破不明:金石不鸣,新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所致。
金破不明,久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
45)谵语、郑声: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多因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46)呕吐:饮食物、痰涎等胃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
实为就是与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47)主诉:患者对于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哭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48)寒热四大类: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实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机理为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等。
49)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50)潮热的类型:阳明潮热、阴虚潮热、温湿潮热。
51)自汗、盗汗: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多见于气虚与阳虚证。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者,自汗盗汗并见。
52)战汗: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
53)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作痛灼痛——火邪窜络(实)、阴虚火旺(虚)刺痛——淤血至痛重痛——湿邪困阻气机冷痛——寒邪阻滞经络酸痛——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绞痛(真心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寒邪凝滞气机所致空痛——气血精髓亏虚隐痛——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走窜痛——气滞固定痛——瘀血掣痛——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游走痛——风邪偏胜54)心悸:患者心跳不安的症状。
包括惊悸与怔忡。
55)渴不多饮:患者有口干口渴的感觉,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
就是轻度伤津,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
56)消谷善饥:又称“多食易饥”,指患者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的症状,多由胃热炽盛,腐热太过所致。
57)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夹有很多未被消化的食物,多属脾肾阳虚或伤食。
58)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常见于痢疾。
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59)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
统称癃闭。
实性多为瘀血、结石等致,虚性多因久病或年老气虚阳虚所致。
60)脉象要素: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脉律、流利度、紧张度。
61)正常脉象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62)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63)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多见于痰湿,食积与实热等病证。
64)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胃气衰败。
65)八纲辨证:就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表、里)、疾病性质的寒热(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与病证类别的阴阳(阴、阳)的方法。
66)表里辨证:表、里就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深浅的两个纲领。
67)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级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68)八纲之间的关系:证的相兼、证的错杂、证的转化69)阳虚证与阴虚证的表现:阳虚: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编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阴虚: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70)气虚类证(略)瞧书71)气滞的疼痛特点就是:胀闷,疼痛。
72)气逆: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表现有:咳嗽,喘促;或呃逆,嗳气,恶心,呕吐;或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呕血。
73)血虚证: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74)血瘀证: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为表现的证。
75)饮证:指饮邪停聚与腔隙或肠胃,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稀痰、肋间饱满,舌苔白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76)心脉痹阻证:指瘀血、阴寒、痰浊、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
分为:瘀阻心脉——刺痛、痰阻心脉——憋闷、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减痛为特点、气滞心脉——胀痛。
、77)肺气虚证:肺气虚弱,主气、卫外机能失职,以咳嗽、气喘、自汗以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78)风寒犯肺证:由于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寒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79)风热犯肺证:由于风热侵犯,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热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80)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清肃失司,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81)大肠湿热证:湿热壅阻肠道气机,大肠传导失常,以腹痛、泄泻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82)肠燥津亏证: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难下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83)脾虚四证的鉴别84)胃阳虚证:胃阳不足,胃失温养,以胃脘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85)胃阴虚证:胃阴亏虚,胃失濡润、与降,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86)肝郁气滞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肝郁气结证。
87)肝阳上亢证: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88)肝风内动证:以眩晕、抽搐、震颤、麻木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证89)肾阴虚证: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