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8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8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8篇《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也是一种长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能够帮助教师积累经验并且变得更加专业和富有经验。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1)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学习了数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是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和周长的知识。

学生对于两种图形的特点了解很好,有些学生对于两个图形周长知识的理解不太好。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数学公式,有些学生学生不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前,我就预想到有些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中的困难,所以,关于图形周长的学习,我作为重点讲解,课上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力争每名学生都理解周长的概念,然后在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可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蒙圈状态,有一部分学生理解2条长与2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对长与宽和的2倍就不理解了。

其实他们就同一种方法,公式是他的简便形式而已,怎么就不理解了呢?对此,我想还是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吧。

于是,结合着本节内容,我们进行了一节练习,在实际的问题中加强了学生对两个公式的应用。

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反思自我。

对于这样的图形教学内容,图文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

在解决问题时,我教学生不理解时尽量画图,帮助自己理解。

数学公式的使用不要硬搬硬套,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后要加强练习巩固,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2)学习几何图形,对低年级同学来讲是较困难的。

为此,鼓励并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机会,是重要的教学组织策略。

本节课的设计重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能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的:1、创造性使用教材。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授课之前我借鉴了谢老师上课的经验,又请同组的周老师帮忙听课,最后请朱校过来指导,徐老师帮忙改课件,可以说这是我们数学组团队在合作,感谢数学组的成员给予的帮助。

这节课我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发,观察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两个活动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朱校给我的课提出了几点宝贵的意见,首先对导入部分进行指导,让导入更流畅,接着从数学的用词方面进行指导,刚开始我使用的是猜想这个词,改成观察更规范。

最后活动加入了摆小棒的过程,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凸显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并为下节课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铺垫。

通过这次磨课我的收获颇多,平时要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朱校对教材有很深刻的理解,在组里教研我们也应该多学习,另外也要多向同事请教,学习别人的优点。

这节课也不足之处,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课堂出现了生成性的资源,这时候我没有能够处理好生成的资源。

另外在验证正方形这个环节过得有点快,之后我会利用课后时间弥补操作活动不足。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6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学问的教学根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熟悉。

这局部学问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头,是比拟深入讨论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洁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就是这看似简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

正由于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熟悉,我细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

去试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

经过两个星期的劳碌,本单元的教学完毕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到达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回忆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熟悉要遵循详细到抽象的熟悉过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阅历。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外形观看,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熟悉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

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忙学生逐步熟悉面、棱的。

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准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刚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

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可喧闹了,人人都想当我的教师。

我干脆让他们相互先说个够,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精选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精选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精选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整理与复习”课是以整合、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

整理课一要体现“理”,即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二要体现“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三要体现“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是零散地一个一个的呈现,缺乏系统整理。

因此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用提纲法、列表法两种整理复习常用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归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

本节课虽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以及计量单位进行归纳整理,但是我设计的侧重点是对表面积的教学,主要通过三个动作“刷”、“切”、“拼”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表面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课堂练习我设计了从大正方体上拿走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是围绕着本节的教学重点展开的。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温故”而“知新”,进一步达到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

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不过知识点零碎,本节课要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把以前零碎的知识与经验整理归纳,要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多边形有准确的认识,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各种图形。

重点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时,我注重以下几点:一、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围绕情境图,联系植树节。

让学生回想自己做过的树木保护牌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不是立体图形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氛围活跃,有的说树枝比较细,如果用长方体做保护牌太沉了,容易把树枝压断,有的说长方体保护牌上的顶点容易刺伤树皮,等等。

大家众说纷纭,都是站在保护树木的角度出发,和预想的一致,同时也复习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视动手实践,积累知识经验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究得发现。

特别是自主练习中的剪一剪,把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成四个相同的图形,有几种剪法。

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操作中丰富了对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周末,安排学生自己做课外实践,用七巧板做拼图游戏,通过摆、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造美丽的图案,也可把自己拼摆的过程和感想写成数学小博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让学生乐学。

教学中学生知识薄弱点:一、学、用分离。

部分学生知识点学的牢固,可不会活学活用。

例如分别给出一个长方体的一条长和宽的长度,不会利用长方体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直接得出另一条长或宽的长度,部分孩子存在用尺子量的情况。

同时学生区别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有困难。

课堂注意把握探究活动的细节。

教师折纸演示,充分揭示对边就是上下两条边为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为另一组对边,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即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为上边和左边不相等,上边和右边也不相等,同样道理下边也一样,这叫做对边相等,对比正方形,动手折一折,让学生自己汇报什么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说一说,同桌交流自己的认识,巩固知识。

课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课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本次教学活动的课文主题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是一篇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文章,属于小学数学的必备知识点,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次活动中,我担任了课程的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认为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探究趣味性维度与实用性维度相结合的数学教学路径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教学准备和环节设计为了能够顺利开展课程,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教学准备,认真准备课前教学资料,包括课件和课堂随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掌握程度以及薄弱的知识点,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主要将课堂探究活动分为了三个环节,分别是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巩固环节,针对不同的阶段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1.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认真的预习。

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形成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孩子们能够开口和同伴们交流,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大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本次课程的重中之重,我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游戏、PPT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全面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深刻领会学科内涵,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探究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围绕着特定主题讨论,探究更多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渐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形状,提高他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我还做了一些趣味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的互动体验,主动探究更深入的概念和知识。

这样做不仅富有趣味性,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周五早上,我上完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感觉到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就像之前其他数学老师告诉我的: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1、较充足的课前准备本课我运用到的学具教具较多,不仅有我亲自呈现给学生的图形、文字等。

还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目的都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在看中学,还要自己动手摸索观察。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出示我让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目的是唤起他们对长方形正方形一些知识的记忆。

专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

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

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7篇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7篇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7篇成功之处: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

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

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

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

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

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精选篇1)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

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

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

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

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我设计了四种题型。

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

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

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

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

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

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在教授这节课以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要求他们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怎么使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就是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了!要把这节课上得形象,上得有声有色,上完以后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学具并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想学、要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也为以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因而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识别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观察才能和初步的归纳概括才能。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尹始,老师出示灯片:由假设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

然后老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忆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老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吗?为什么?[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拟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

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老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

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②老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

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老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机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老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明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过程中,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够将其准确地归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搭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他们能够动手实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1. 导入与引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并让他们自由观察和思考。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引导他们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区别,并向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2. 概念讲解与示范在概念讲解环节,我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并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几何体的特点和形态。

接着,我通过投影仪和黑板,向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示意图,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我还用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比如酒瓶和骰子,向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 操作练习与游戏互动在概念讲解之后,我组织了一系列的操作练习和互动游戏,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我分发了一些纸板和彩纸给学生,让他们合作起来,根据给定的尺寸和要求,亲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叫做“找不同”。

我将两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放在桌面上,每组模型上有一些小的装饰物(比如贴纸或小旗帜)。

我请学生们依次观察两组模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能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4. 总结与归纳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带领学生对刚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回忆和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特点、区别以及操作制作模型的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两者的异同。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慢,导致最后部分拓展任务没有完成。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教学反思4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教学反思4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教学反思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教学反思4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教学反思4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长⽅形和正⽅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数学《长⽅形和正⽅形》知识点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

3、长⽅形的特点:长⽅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都是直⾓,对边相等。

4、正⽅形的特点:有4个直⾓,4条边相等。

5、长⽅形和正⽅形是特殊的平⾏四边形。

6、平⾏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相等。

②平⾏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 长⽅形的长=周长÷2-宽 长⽅形的宽=周长÷2-长 正⽅形的周长=边长×4 正⽅形的边长=周长÷4【篇⼆】⼩学三年级数学《长⽅形和正⽅形》教案 教学内容:⼈教版教科书第85页例题4及做⼀做练习⼗九第1、2、3题。

教学⽬标: 1、让学⽣探索长⽅形、正⽅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形、正⽅形的周长。

让学⽣学会解决有关长⽅形、正⽅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的观察⽐较、分析推理能⼒和空间想象⼒。

2、经历探索活动,进⾏归纳,概括出长⽅形、正⽅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体会数学与⽇常⽣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常⽣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形和正⽅形周长的计算⽅法,会求长⽅形和正⽅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形和正⽅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导(3分钟) 1、(课件出⽰长⽅形和正⽅形图⽚)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图形吗?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形和正⽅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起来探究长⽅形和正⽅形的周长计算⽅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知识点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85页例题4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教学过程:一、导(3分钟)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图形吗?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二、思(10分钟)(一)探究长方形周长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精选10篇〕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精选10篇〕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根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根本特征,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络与区别。

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历,因此一开场让学生在校园建筑中找出图形,有助于唤醒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已有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之后的揣摩,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把握。

对于教材的把握是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把握教材不仅是把握当堂课的教材,本课前后以及想关联的知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和层次,这些都是需要把握好的。

在充分把握教材熟悉教材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融入课堂。

其次是做为数学老师,很多数学上科学化标准化的语言值得我们推敲。

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很多出乎我们意料的口语化的语言词汇,我们应怎样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描绘上去,也值得我们推敲。

上课前概念明晰,思路明确,这是必要的条件。

第三,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表达?一节课,在重难点上花的时间有多少,采取的手段是否多样,是否合适学生,这点很值得我推敲。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在重点难点上花的时间不够,以为学生都会了,这样往往会忽略一些后进生。

因此应该在重点难点上做足功夫,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让教学为目的效劳。

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画长方形时,发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

首先,我在备课时认为这节课没什么难度,因为画线段和画垂线的才能学生们掌握的还不错,只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行了。

可是,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第三步画左宽时,一些同学不知道怎么摆放三角尺了,结果就画的不垂直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先前的画垂线没有掌握扎实,到实际运用时就蹩脚了。

经过单独摘出讲解后,第一个问题扫除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富裕小学:刘建利
我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教后颇有感想,现做如下反思: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

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
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

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