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小--王桃香-语感论文《自主感悟 披情入文》

合集下载

披情入境时,妙笔自然来——抒情类记叙文写法指导之我见

披情入境时,妙笔自然来——抒情类记叙文写法指导之我见
认 识 世 界 、 识 自我 、 行 创 造 性 表 述 的 过 程 。写 作 能 力 是 语 文 认 进
于 细 微 之 处 挖 掘 动 情 点 。 引 导 学 生关 心 身边 那 些普 普 通 通
的人 和 平 平 常 常 的 事 , 细 腻 的心 去 寻 找 真 善 美 , 挖 掘 生 活 中 用 去
【 文章编号 】6 1 1 7 (0 O0 — O 3 0 1 7 — 2 02 1 )3 0 6 — 2
不 觉 得 已泪 眼 婆 娑 。
真 实是 文学 作 品 的生 命 , 情 是文 学 作 品 的血 肉 。 文 新 课 感 语 标 指 出 》 “ 作 是 运 用 语 言 文 字进 行 表 达 和交 流 的重 要 方 式 , :写 是
逝斟需 艚希
Vo . No 2 3 LI BERAL ARTS FANS
教育教 学 3
披 情入境 时 , 笔 自然来 妙
抒 情 类记叙 文 写 法指 导之 我见
吴 爱 萍
( 金华 市 婺城 区安 地 镇 初 级 中学 浙江金华 3 10 ) 2 0 0
【 摘
要 】 实是 文 学 作 品 的 生命 , 情 是 文 学 作 品 的 血 肉。 抒 情 类 记 叙 文 的 写 作 中 , 指 导 学生 在 平 时生 活 中感 受 生 活 , 累写 作 真 感 在 应 积
章 给人 留下 了深 刻 印象 。 篇 文 章 , 能 感 动 自己 、 动别 人 , 一 若 感 那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 如 0 又 9年 金 华 一 考 生 写 的 《 , 生 活更 爱 让
美 好 》 , 小 作 者 就 以生 活 中 的 细 节 : 爸 在 “ 闹 中 ” 找 到 ” 中 被 爸 喧 “ 我 , 快 步 ” 走 来 ” 我 披 衣 的细 节 动 作 , 画 出父 爱 的 形 象 ; “ “ 给 勾 从 味 、 、 、 , 角 度地 细致 地 对 妈 妈 给我 房 中插 上 一 枝 栀 子 花 色 形 感 多

三小李建香优秀教科研论文

三小李建香优秀教科研论文

山东省2010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申报评审表强化阅读教学,彰显文化魅力姓名:李建香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上口镇三中小学部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不能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古以来就借助语言实现沟通与交流。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阅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阅读去引导人生。

一、让文本发挥智慧,彰显文化魅力语文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一篇篇课文中深深地去感知世界,认识人生,它是对人的道德修养培养过程。

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是在语文阅读的实践中,对语文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去阅读,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的内涵,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表现出小男孩心中的自豪感和急于表现自己的心情,引导学生了解切苹果前后“我”由平静、不屑一顾到惊奇,感叹不已的情感变化。

再如在这一课里,在指导学生阅读最后一节时,注意联系“深有感触”“魅力”和三个“传”等词语,反复体会表现出“我”内心的感触与兴奋之情。

经过这样反复阅读,使学生能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自己提出疑难,教师抓住主要问题,相机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拘泥于旧的准则,不循规蹈矩,从而打开通向想象的大门,昭示多样文化,让文本发挥智慧,彰显文化魅力,让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每一篇课文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在诵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让文本闪耀光辉,构建阅读课堂文化“从长远看,语文交易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上拓展,从人的发展高度把握,才能领悟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

由披情入文到出语文味

由披情入文到出语文味

由披情入文到出语文味
——听陈少云老师执教何其芳的诗《秋天》后随笔听了陈少云老师执教的《秋天》,我似乎就曼妙在某个农家的院子里,悠闲的享受瓜果,又似乎正架着一页青鳊鱼似的小舟上,聆听着天外来的音籁,做着少女时代才有的瑰丽的梦……一句话,极舒服的感觉。

陈少云老师用诗一样的环节串联起整个课堂,说秋、读秋、想秋、品秋、韵秋,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每个环节中的诵读就是水面上跳起的鱼儿,诱惑着学生深入文本这个渔塘,到处摸索,终于抓到了鱼儿,欣喜之余,或许还捉了几条泥鳅,甚至鳝鱼……
归结起来,这堂课最大的特色是解决了怎样让学生披情入境深入文本中挖掘诗歌的内涵,怎样让语文课运用信息技术回归语文本位。

入文:指广泛的与文本深入交流,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其中依托的途径是变着法子诵读,变着法子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与文本融为一体。

入境: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到作者的心境和文本的意境,尽最大的努力还原文本原来的画面。

入情:能够还原文本原来的画面,就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自己的体验,产生自己的情感。

入理:如果我们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我们能还原文本的本来意境,我们能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那些语文知识也就在这种赏析与品读中迎刃而解,我们自然就走入了语文的理趣。

出味:课堂结尾,语文味道也出来了,这让师生如沐春风,如听音籁,如品香茗……。

披情入境时,妙笔自然来

披情入境时,妙笔自然来

披情入境时,妙笔自然来作者:吴爱萍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在抒情类记叙文的写作中,应指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作文时,注重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写出真情实感;掌握融情入景、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真情;材料;细节;情理结合;寓情于景【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063-02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真情最动人心。

中考作文在内容上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心灵成长,彰显人文特色,着眼于关注社会、人生、自我,注重考生的生活经历,自我成长、情感修养等。

纵观2008、2009年的中考佳作,那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篇文章,若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那无疑是一篇佳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除了平时勤奋刻苦外,还要关注生活,积累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一、感受生活,选好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平时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我们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的美妙乐章,用我们的鼻子去嗅出生活中的馥郁芬芳……就像茅盾说的一样:“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的警觉。

”有了生活得积累,在写文章前,还要先列出几个备选材料,然后从中选取自己最熟悉、最令自己感动的材料。

选取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不会胡编乱造;材料能够触动自己,才会有真情可抒,才不会矫揉做作。

作文时,我们不妨从写至情之情入手,学习名家的写法,把笔触伸向心底,选择触及灵魂的东西,感动自己的材料,将某个片段、细节或某一句话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品文悟理批文入情——“悟”读,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品文悟理批文入情——“悟”读,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品文悟理批文入情——“悟”读,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发布时间:2022-01-14T07:41:35.737Z 来源:《教育学》2021年9月总第261期作者:吴小艳[导读] 阅读,不止是提升知识的力量,更是获得阅读的技能。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611730摘要:阅读,不止是提升知识的力量,更是获得阅读的技能。

语文教学需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静心“悟”读,由言及文,品文悟理,批文入情,全面展现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内生力,培养学生想象力、思辨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关键词:感悟文本悟读心灵阅读本真阅读“悟”,从“吾”从“心”,二者密不可分。

它不断调动我们的知识积累和生命体验,让我们通过联想、想象,产生新的生命体验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面对自然山川、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参悟世间万象,升华为关注自我、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财富。

不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中学语文教材关注文化、生命、人文,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想象思辨能力,重视“以人为本”主体性建构。

教材大部分篇目具有深刻的哲理、丰厚的情感、缜密的文思和隽永的语言等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静心“悟读”、想象思辨,让学生在“悟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用书》从教学方法上做了明确提示:“1.要注意思考的深度;2.鼓励个性化的思考;3.重视心灵的体验。

”教材编者刘真福提出了五点教学建议:“(1)抓细节;(2)理线索;(3)品情味;(4)学语言;(5)悟精神。

”“悟”性,是每个人具有的天性,它是我们对学生开展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目标。

作者感悟生活、关注社会的真切体验和深入思考所呈现出的文字成果,对读者而言,可通过阅读把握作者在生活层面留下的印痕、非功利的审美,以及高层次的思想文化传承,不断培养自我的情感品质和历练提升自我的“悟”性。

情动辞发披文入情——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若干思考

情动辞发披文入情——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若干思考

235文|谭春祥——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若干思考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这些都需要老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很好的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中,才能给语文教学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上,不是说把教学内容一口气讲完就了事,老师也要学会反复运用,因为这样可以在反复的回顾中发现一些更加有帮助于教学的方法,既然改善其教学行为。

本文就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交流探讨;灵活在如今很多的课程教学中,都体现出了情感教育,正式因为这些科目采用了情感教育,才会使得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越来越有优势[1]。

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学会把教学内容用更灵活的方式设计出来,把教材很好的组织起来,然后采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把情感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而这样的教育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效果,它需要在同学们体验的这个过程中慢慢浮现。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所谓情感教育,从最基本上来定义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去考虑到同学们在情感中的认知情况以及是如何运用这些情感的,这种教育大多都是来达成老师教学的目的,让教学更加的有成效。

而情感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的情商和智商,让他们可以进行全面发展,这样才会让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更有意义。

在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中,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同学们当成社会,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的有趣,而这些都是教学的组成部分[2]。

现在很多的老师把情感教育看的越来越重要,不管是简单的散文还是赋有深意的文学,亦或是拥有趣味的小说等,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提炼出来的,这里面可能包含了伟大的爱情、无私的亲情、真挚的友情等,这些感情都是非常的纯正。

老师一定要让同学们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诠释,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浅谈情感体验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浅谈情感体验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浅谈情感体验法在语文教学中的
运用
孔泓春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境界.在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
【总页数】2页(P121-122)
【作者】孔泓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江苏,苏州市,2051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情动以辞发,披文以入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熏陶 [J], 姜建强
2."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r——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J], 王旗
3.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记叙文中如何使情感表选更真挚 [J], 蒋华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文学欣赏的方法 [J], 贺义宏
5.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J], 朱琳; 张东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感悟”之钥,开语文学习之门

用“感悟”之钥,开语文学习之门

性的内涵和 时代 的气息 , 是值得我们认真 们 要 把 它作 为 重 点 进 行分 析 , 着 重 追 寻 作 理解。接着引出新课 : “ 那么 , 真正 的幸福
在 哪里 呢 ? 今 天我 们 来 学 习 一 篇关 于幸 福
如教学《 “ 扫一室” 与“ 扫天下” 》 , 我着
重从 “ 你 连一间小小 的屋子都 不扫 , 又 怎 么去 扫 天 下 呢 ” 这 句话 引导 学 生 去理 解 感
的语文课 堂 ,如何拨 开披在语 文课 身上 重点。课文中“ 有一定 内涵 的词句 ” , 必定 播放 “ 幸福在哪里 ” 的歌 曲 , 让学生谈谈歌 “ 感悟 ” 感性 的外衣 , 真正赋予“ 感悟 ” 以理 是作者有感而发的重点部 分 , 在教学 中我
研 究 的一 个 课 题 。 关键词 : 感悟 参读 “ 语文课程 标准 ” 强调 , 阅读 教 学 “ 应 让 学 生 在 主 动 积极 的 思 维和 情 感 活 动 中 , 阅读 识 兴趣 者 的 认 识过 程 。
悟 。师 : 课文的原题 是什 么?你知道 “ 扫一 室” 与“ 扫天下 ” 的含义吗 生 : “ 扫一室 ” 指
生活 中 的平 常 小 事 , 而“ 扫天下 ” 指轰 轰烈
加深 理解和体验 , 有所 感悟和 思考 , 受到
情 感 熏 陶 ,获 得 思 想 启迪 ,享 受 审 美 乐 趣。 ” 由此 可 见 , “ 感悟” 是 学 习语 文 的风 向
有关 的“ 道理 ” 。


识 — — 感 悟 的 前 提
局表达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模版。 在教 阅读 ,从 中发现不 同语 言文字 之 间的异
南宋严羽 的《 沧浪诗 话》 指出: “ 学者

从语感到“语文品质”王尚文.docx

从语感到“语文品质”王尚文.docx

从语感到“语文品质”——漫话“语文品质”之一(语文学习>2014年9期)王尚文我的《语感论》初版于1995年,至今头尾二十年了。

尽管我仍然坚信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的教导,但后来逐渐认识到,我的有关论述和语文教学实践确实还有点“隔”。

为此我心里时时感到愧疚和不安。

去年总算有机会腾出一段时间思考和关问题,“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在一天夜里脑子里蹦出“语文品质”这四个字, 从此这四个字便一宜纠缠着我,挥之不去。

任何语言作品无不都是作者语感的投射,或者说是对象化,而语文品质的优劣高下实际上也无不取决于作者语感的敏度、广度、深度、美度。

但是两者相比,语感属于人的主观感知层面、精神层面,说起來比较抽彖,甚至似乎还冇点神秘,难以捉摸;而语文品质则总是表现于具有物质性的语言作品,有“口纸黑字”作证,因而比较容易把握。

由“语文品质” 入手,也许能够冲破语感于语文教学之隔,使语文教学真正完成它“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这一想法与好儿位刖友讨论多次,得到了他们一致的鼓励和支持,于是下决心作一次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语文品质与语感虽然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血肉相连,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一切我都得从头开始。

首要的当然就是何谓语文品质的问题。

这,我在已经发表的两篇知攻屮有所描述,且引一段;而且有趣的是我的原稿有一处和后来的改动之间的对比,还真是说明“语文品质”这一概念的典型例了:和其他客观对象一样,対于语言作品,我们也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它的品质(尽管目前好像没有相应的测量仪器),例如从内容看,可以看它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描述是否混乱,说理是否充分,等等,以上这些可以统称Z为语言作品的内容品质;也可以从它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看它语言表达方面的品质,而这就是我所说的语文品质。

最后一句小的“这”指什么?当然就是上文所说的语言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当然不包括语言作品的内容品质。

《浓浓的书香校园 幸福的随笔世界》新教育实验课题阶段总结

《浓浓的书香校园   幸福的随笔世界》新教育实验课题阶段总结

《浓浓的书香校园幸福的随笔世界》新教育实验课题阶段总结我们三门峡市外国语小学承担的全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的实验》子课题《浓浓的书香校园,幸福的随笔世界》于2007年7月正式立项。

《浓浓的书香校园,幸福的随笔世界》下设五个子课题:教师专业阅读的研究、随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日记与学生成长的研究、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英语经典诵读研究。

从立项前的4个月,我们就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现将2007年课题工作汇报如下。

一、研究学习学校组织老师分别到吉林市一小、山西运城人民路小学、新安县新城实验小学等新实验课题学校参观学习。

我们和两校的课题老师从具体的资料准备到实施过程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3月份在新安县新城实验小学,我们有幸聆听了当时的新教育实验总秘书长储昌楼教授的讲座。

此次讲座使我们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

2007年7月我们到山西运城参加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第七次年会,通过年会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亲耳倾听了朱永新等教育专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方向,对开展实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7年7月,我校又邀请新教育专家给我校教师做了《走进新教育实验》的专题讲座,为扎实有效地把新教育试验课题工作开展下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规范组织任何工作的实施,组织都是第一位的,有了组织,工作起来才有条有理。

为此,我们尽快组建课题组,确立课题总负责人樊建州校长、余粉娟书记,组长强苏鸿,副组长张丽娜、曹冰、卫彩霞及组员38人、档案管理、通讯员电教负责人员等。

我们还在最快的时间成立了新教育实验工作室。

按照新教育实验的要求,学校新购买了电脑、图书、书柜、会议桌、椅子等,花费两万余元,把工作室装扮一新。

同时,我们还把课题的资料进行归类摆放。

工作室不管从设备还是资料都很齐全,为新教育试验的开展奠创造了条件。

三、实验开展(一)教师方面新教育实验提倡的是构建学习型的学校文化,它已成为了中国教育实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披文入情剖文本,寻微探典解真情

披文入情剖文本,寻微探典解真情

披文入情剖文本,寻微探典解真情作者:苗顺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9期苗顺芳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经典作品的教学,其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价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使文本和师生之间展开多维度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经典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感悟文本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通过情感共鸣走入文本,知人论世,解读和体验经典。

文章就以朱自清的《背影》教学为例,剖析经典作品中情感的深刻内涵。

一、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散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对话,并逐步深入文本的本质,教师要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课堂问题的预设生成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和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

作者的“情意”一般会在文本中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会“意”呢?可采用铺垫法和直入法,采用铺垫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之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意”。

比如在学习文本之前提供一些关于《背影》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材料,烘托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并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直入法则不作任何的铺垫,而是采用直截了当的问题作为引领,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解读[1]。

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背影”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文本之“意”,并和文本之间建立互通的枢纽,补充和所学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对其“意”的有效学习。

《背影》的教学可首先让学生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儿子情感的变化,比如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等,然后说出自己的直观情感体验。

其次让学生自主鉴赏本文中蕴含深情的简朴语言,促进学生自身的选材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散文教学的重点是要分析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回忆往事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贯穿全文分析的整个过程中。

阅读悦人生书香润博野征文

阅读悦人生书香润博野征文

读书与梦想起飞南陶墟小学杜娟与书结缘,是在童年。

小时候,家里有个园子,园子除了有几畦菜地,还有一棵杏树,一棵梨树,几棵槐树,几棵枣树。

每到夏日,一畦一畦的蔬菜舒展出一畦畦碧绿,彰显着生命的活力。

杏树开始结出金黄的杏子,梨树也挂上了青绿的梨子,槐树上一串串玉雕般的槐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最可爱的应该是那几颗枣树开出的一树一树的枣花,米黄色的细小花瓣散发出阵阵幽香,让整个园子都浸透在馥郁的枣花香中。

这时候我便常常拿着父亲给我买的《唐诗三百首》,坐在枣树下诵读:“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清亮的童音把家里的老黄狗也引来了,它趴在石头边上,脑袋伴随着读书声一摇一晃的。

一阵风过,枣花便簌簌的落在书页中,芬芳了书中的每一个字,也芬芳了我多梦的心。

偶尔会有一片绿叶飞下来,我将它轻轻地夹在书里,也埋下了我梦想的种子。

到了晚上,我会因为梦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而笑醒。

伴着美丽的诗句,就在这花香弥漫中我度过了童年。

出于对文学的偏爱,我选择了文科。

徜徉书间,我明眸流动,欣赏蓝天白云,我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我咀嚼味蕾,尝世间百态;我翕动鼻翼,嗅百花芬芳。

从此我的生命开始变得丰厚而不浅薄,多彩而不苍白,芬芳而不乏味。

我似乎看到那个短褐穿结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 戴月荷锄归”的身影,还看见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黄色的菊花撒一路芬芳,穿越千年的岁月,弥漫至今。

我似乎看见橘子洲头,一袭青衫,意气奋发的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抒“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感慨,那份豪情,随湘江水滚滚而流,荡涤着我的心胸。

“静对好书成乐趣,闲看云物会天机。

”就这样与书相伴,我踏上追寻梦想的征途,走进了小学校园,再次让生命的旅程与书相伴,让孩子们的阅读悦人生之舟缓缓启航。

情由心生,披情入文

情由心生,披情入文

情由心生,披情入文作者:朱丽萍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9年第11期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名师孙双金也曾提出: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是情。

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仅有理性的思维是不够的,还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煽情”——语境还原,入境入情文章是作者在特定的语境下言语活动的结晶,而阅读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成的逆向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就叫“语境还原”。

教学时,让学生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描述,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就能最大限度地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逼仄的屋子里缝纫机、人、货物一个挨一个;母亲弯着极其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神情专注;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这些镜头一般的画面,无不展现着母亲在极端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对孩子读书无私的支持和爱。

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进行语境还原,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你想对母亲说什么?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的瘦小,其实是对母亲的心疼;“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意味着“我”买书的强烈渴望已经变成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感。

“补情”——展开想象,入文入情语文教材通过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通过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培养以及是非的辨别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和发挥,引导学生从作品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抓细节、抓人物,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情感画面,爱作品之所爱,憎作品之所憎,去感受情感,体悟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

披文入境感悟文字的魅力

披文入境感悟文字的魅力

披文入境感悟文字魅力我的教学反思——课堂观摩给我的启示今天观摩了一节课——《三亚落日》。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作者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紧扣文字的内容,结合图画,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言,把学生引领进恬静、令人如痴如醉的、如仙境般的天地,这样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欣赏三亚美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反复朗读、品味、推敲,领悟体验三亚落日之美、作者使用的语言文字之美,激发了学生的神往之情。

例如:引领学生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入水”来感受日落的整个画面,并抓住“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又抓住“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来指导朗读,体会到三亚的自然风光之美。

最后,抓好对落日三个比喻的理解。

作者把太阳比作是“一个快乐的孩童”、“红灯笼”、“跳水员入水”,让读者整体感知日落的动态过程。

从“下沉→停住→蹦跳→弹跳→入水”这个过程来体悟落日似孩童般的“顽皮”、“任性”,体会作者多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赞叹。

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美。

《三亚落日》这篇文章,用优美而富有色彩的语言,给阅读者体现出充满诗意的落日美景。

学生的朗读时配上动听的音乐,并且实行丰富的想象,这些看似线性连接的文字背后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之美,它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持续的品读文本中美妙的文本,三亚落日的诗意之美自然会表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体态上,表情里。

通过看课,也带给自己在教学中的反思,语文教学要紧扣标准,每篇课文都要认真研读,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有效果?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披文入境中体悟文字的魅力。

以诗化文披文入情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以诗化文披文入情优秀科研论文报告

以诗化文披文入情优秀科研论文报告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运用古诗句评点文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诗是人创造的艺术美,它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充满了诗情画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中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容易产生强烈的美感。

利用诗句形象感人、节奏和谐的特点评点文本,往往能使学生陶醉于生动形象的评点之中,极易与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当结東《祝福》,讲到旧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时,我们就吟诵唐代张籍的《离妇》:“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同样是对封建制度下妇女血泪生活的高度概括,这首诗以它鲜明可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沉浸于课文所渲染的悲剧气氛之中,去体味蕴含在形象之中的道理。

诗和文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在某些方面又是相通的,一致的。

不同时代的作者往往在描写对象和采用手法等方面暗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精心选择的诗句,可以帮助学生咀嚼其哲理,体会其意境,与文本内容互相印证。

如讲到朱自清的《春》里写的“鸟儿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就引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怡啼”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进行评点,来体会这幅春鸟图所表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和人情味,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受。

评点文本可以是题目、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句子、主旨、艺术手法等等。

试举例如下:1.运用于解题。

在解析《别了,司徒雷登》这个题目时,可引用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这样分析:这个题目,既写出了司徒雷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感,也写出了中国人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欢欣。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課文题目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又如在讲解《(指南录)后序》时,引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育休”的诗句,说明他把诗集命名为:“指录录”的含义,再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作者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用心感悟笔下生花

用心感悟笔下生花

用心感悟笔下生花
王素英
【期刊名称】《黑河教育》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抱怨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其实,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是语文.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如果对生活缺乏感悟,就不会被生活感动,自然也就写不出动情的文章.
【总页数】1页(P18)
【作者】王素英
【作者单位】孙吴县第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用心倾听用心感悟
2.用心感悟用心捕捉用心表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
移民大搬迁采编札记3.用心去感悟用心去聆听r——由《沧州"追"光》看深度报道采写4.用心感悟收获精彩——初中数学课堂注重感悟之我见5.笔下生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情悟情抒真情

以情悟情抒真情

以情悟情抒真情
王祥芳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09(000)031
【摘要】要使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语文老师就必须以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并以此为突破口,或用深刻而丰富的情感煽起学生的热情,或巧设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页数】1页(P22)
【作者】王祥芳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1
【相关文献】
1.畅所欲言悟真情,随堂练笔抒真情r——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初探
2.畅所欲言悟真情,随堂练笔抒真情——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初探
3.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小学生真情
作文指导“五部曲”4.读中悟情激情抒感——《妈妈的爱》教学设想5.让写作成为一种真情表达--谈“写真话,抒真情”写作教学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披文入情”古典文学教学策略的探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披文入情”古典文学教学策略的探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披文入情” 古典文学教学策略的探究作者简介:肖亦婷(1990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孝感,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小说叙事技巧、议论文写作有序说理。

摘要:古典文学的赏析属于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但部分教师教学古典文学经典篇目时呈现一种碎片化、平面化的特点,出现一种见字词句之“言”不见情感志趣之“文”的现象。

因此本论文以《长亭送别》为例,提出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披文入情”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从“情”出发,按照“进入情感;理解情感;审美情感;升华情感”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言及文地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思想、情感、意境及文化之美。

关键词:古典文学鉴赏核心素养披文入情一、“披文入情”教学策略的背景及实践反思在当下高中语文古典文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把古典文学当文言文来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教学上,而忽略了作为文学文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文化美上。

这使得学生在学完一篇古典文学后虽懂得如何去解释文学文本的重点字词句,却不知如何去欣赏一篇古典文学。

本论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发的背景下,从“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基础出发,探究教师在教学古典文学时如何通过“披文入情”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文本。

(一)背景:新时代语文学科课标的新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一栏中指出,学生要在语言运用情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本论文正是在新课标颁发的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从语言理解,感情分析,审美鉴赏,文化传承这四个角度,探究“披文入情”的教学策略,用以引导学生鉴赏古典文学文本。

(二)理论基础:历久弥新的文艺理论“披文入情”理论是指,作者在创作时其个性化的思想意愿、志趣情感、精神文化等一切内心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则要通过咀嚼语言文字,由言到文地了解和评价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以读促悟披文入情

以读促悟披文入情

以读促悟披文入情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6课。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味较浓的文章,因此本设计力图表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腕”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方式的朗诵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包括的人文精神,体会人们爱惜动物的博大爱心。

教学目标:1.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

2.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如此写的表达到效。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爱惜环境、爱惜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文句的明白得,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爱惜环境、爱惜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会描述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和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如此写的表达到效。

教具预备:CAI课件。

教学进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专列”,学生齐读。

“专列”。

——燕子专列。

板书“燕子”,生齐读课题。

4.明白得课题。

设计用意: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得什么是“专列”,从而明白得课题“燕子专列”的含义。

过渡:让咱们一路去看看那是一趟如何的列车。

二、感受送别场面1.课件出示: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预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师:同窗们看看,这是一列如何的列车?你还看到了什么?2.生汇报:这是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站台上还站满了送行的人。

指导朗诵这句话。

3.你们明白他们送的是谁吗?(板书:燕子)4.质疑:燕子是候鸟,能远程飞行,却要用这么漂亮舒适的专列来送,而且还有那么多人来送行,是什么让燕子受到如此贵宾般的待遇?设计用意:通过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三、感悟燕子碰到的麻烦1.自读第二自然段,试探:燕子碰到了什么麻烦?画出相关的句子。

2.抽生读:本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感悟披情入文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王桃香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

”①可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它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很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联系。

换句话说,善于积累语言材料,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我们在学习时,常会在纷繁复杂的思绪中突然灵光一闪,眼前豁然开朗,各种信息融会贯通,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喔!原来是这样!这是知识、情感、经验在某一点上的交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悟。

而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虽然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将语感能力视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加以训练。

往往教师漠视阅读主体的主观差异,用既定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阅读体验,消磨了孩子们阅读的灵性和激情。

即便是读写结合的训练,也只是仓促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照猫画虎地仿写一遍——纯技能操作、技艺炒作。

这就把原本很有灵气的阅读课变成了呆板、僵化的东西。

长此以往,会造成心灵斑斑锈迹,精神家园荒芜萧索。

导致人文精神的萎缩,导致整个语文教育的“少慢低费”,最终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只有以学生为本,在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点,指导学生披情入文,才能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我在实践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分步品读,读中感悟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

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

1、初读课文,感悟语句的连贯性。

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

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读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

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细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思。

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

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

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这样,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

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情和毛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和情感。

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二、精读品味,披情入文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他们感情契合,培养敏锐的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揣摩,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

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

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

”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

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

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

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2、想象中创新,感悟语句的意境宝贵的课堂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的体验的天地;而不是老师表演感悟的舞台,教师的讲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感自悟。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敏锐地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

如《荷花》一课中,挨挨挤挤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浪漫的钢琴曲中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我问:“你们想到了什么?”这时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这个说:“原来荷花也是有生命的,你看,它们多美。

”那个说:“荷花冒出水面,与蜻蜓谈天,与小鱼戏耍呢!”一个还没说完,另一个又站了起来:“我多想也变成一朵荷花啊!静静地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来,我就随荷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学生们发言踊跃,切身感到语言的魅力,形成他们心灵中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

3、品评中深化,体验语句的情感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这个句子的中心句,还是全文的贯通点。

此时,我就抓紧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通过琢磨,学生从“爱戴”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拓展升华,深化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感悟,而且能提高感悟的效率。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悟”的要求。

但学生只有在宽松的心态下,才会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的思维才会向四方辐射,才会有发散性火花的迸现。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

如教学家喻户晓的老故事《坐井观天》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大多数学生都是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知道自己错了,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

显然,这种想法与本课的寓意相符合,也与老师的期待相合。

可是有个学生却偏偏认为“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

我先对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示肯定,然后微笑着请这个学生说说理由。

原来,他想象中的青蛙从井口跳出来后,发现周围的河水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河面上漂着不少死鱼,而且自己的很多同伴惨遭人类的毒手,被活生生地捉在菜市场上,或变成美味放在饭桌上。

青蛙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哪!多么切实而又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不是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吗?2、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模型感悟。

如教学《林海》一文第二自然段“……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时,我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月光曲》中描写茅屋内清幽的氛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批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的学法,让学生精读、诵读这一段,揣摩与品味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文章中描绘的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3、联系作者与文章的时代背景感悟。

教师在教学行进中,应根据课型和学生实际,适时地扩大独创性成果,,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如《丑小鸭》这一课,在主题的挖掘上,我引导学生去关注丑小鸭和安徒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丑小鸭和安徒生的经历给人的启迪,使《丑小鸭》的精神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命。

在孩子们读完《丑小鸭》后,我给孩子们一份《安徒生的故事》的阅读材料,孩子们发现,安徒生的经历和丑小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备经磨难,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读了《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请写下来。

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读了丑小鸭和安徒生的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磨难,但只要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成功就会来到你的身旁。

”“是金子总会闪光。

我仿佛听到安徒生在对我说:孩子,相信自己吧,幸福的那天一定会来到。

”“我忘不了丑小鸭经历过的种种磨难,也忘不了丑小鸭成为天鹅时的快乐和幸福,更忘不了丑小鸭战胜磨难、取得成功的秘诀——相信自己,就能成功!”这是情感的浪花,是孩子们感悟的浪花,更是他们生命的浪花!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

”我想,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甚至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