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大阅读语文教学”课题确立的依据、背景和内涵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学习是未来人生存的基础”已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命题。
今天的课堂里,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能否造就出有能力终身学习以求发展完善的潜力性人才,将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
在新的世纪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语文学科,该如何承担自身的责任,在二十年来的成功与失落中深刻反思,寻找并实现自身的价值,走出一条更为理想的语文之路,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求索的重大课题。
语文学科多年来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无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
其一,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花费了相当多的学时,但语文能力的低下仍甚为明显,普遍的情况是语言贫乏,知识面窄,见解浮浅,思维板滞。
阅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阅读品味低俗,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近年来,这些状况得到了较大扭转,但仍需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做变革性的改进,以实现大面积的突破。
其二,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
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
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
其三,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微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微山东省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体芳【摘 要】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大阅读教学观念受到更多人的推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落实大阅读教学观念,讲究阅读氛围的打造以及阅读范围的拓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技能,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阅读学习平台,才能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品质有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利用大阅读观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更新,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大阅读观的指导之下,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环境,培养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对阅读没有较大的兴趣,其原因无非是觉得阅读难度较大,且有一些阅读内容看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对于调动学生阅读热情非常不利。
但是,在教师创设的具体的阅读环境中,可能会改变这样的阅读现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依据阅读内容创设具体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阅读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阅读《风筝》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来,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潍坊风筝节的记录视频,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他们对要阅读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如此便可以降低他们阅读的畏难情绪,从而逐渐引导他们在阅读之前对阅读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这样长久下来,便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辅助教学的工具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给学生创造具体的阅读环境,从而引导他们爱上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兴趣是学生不断阅读的源泉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1.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阅读的内容给学生进行相应的、类似的阅读书目拓展,从而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大规模书目的基础之上,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作者:高岩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7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期望最终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下是从事教学实践研究中的一些体验和思考。
一、重视阅读,尤其倡导“大语文阅读”“大语文阅读”是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阅读方式。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一)影视激趣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对语文失去兴趣。
所以,实施“大语文阅读”,必须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实施大阅读。
影视欣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趣”之法。
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阶段,精选一批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片,如《三国演义》《窦娥冤》《钢琴师》《美丽人生》等;二是配以有关生命、环境、自然科学的科教片,如《帝企鹅日记》、《微观世界》等;三是穿插一些有关古迹名人的史料、纪录片,如《孔子》《孙膑》《毛泽东》等。
这种直观的欣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一种“大语文观”。
(二)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教学就不应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
“大语文阅读”要的不单纯是文学阅读,而是融合音乐美术,交织哲学历史,渗透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深入社会生活。
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一种真正的语文素质。
为此,我们确立了一种策略:创设情境,边缘渗透。
在各种文化的纵横交织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在讲授《短歌行》时用《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出人物,沉雄苍凉又大气磅礴的音乐会迅速带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学习《孔雀东南飞》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渲染铺垫;学习《春江花月夜》中不时以音乐作品来引导启发学生的理解;有的古诗词还可以通过配唱,配画等形式引导学生研讨文本。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三)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三)作者: 木棉“大阅读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二)重视自主体验木棉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站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暴露得最明显的弱点还是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10分钟的占11.9%,有5分钟的占35.9%,仅有2分钟的占29.71%;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
课堂读书少于5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99%,初三占90.82,读书呈递减趋势。
*⑺这个调查结果代表了目前课堂的普遍情况,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表现越严重。
无疑,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养成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如此教学,要实现其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困难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只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其存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充。
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读者的释义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其成为“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
*⑻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换回直觉经验。
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在同一教师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主体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 *⑼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些特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师生间是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关系,是师讲授徒接受的绝对服从的关系。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六)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六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六)作者: 木棉“大阅读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五)落实阅读积累木棉阅读量的积累,是高中学生语文能力质的飞跃的重要前提。
周一贯先生在其《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⑾一书中,把学生成绩达到某一程度时质量难于提高,处于一种停滞状态的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亦即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遇到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出现平面滞留状态。
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教学中明显地感觉到一点,许多学生刚上高一时成绩并不差,一段时期后发现其并无长进,甚至会有退步现象。
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汲取的语文养分单薄了。
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成长需求量大,忽视阅读积累,仅是课堂上那点例子研磨,就显得容量小,范围窄,不足于促其能力的质的飞跃。
要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高原现象”,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大语文”储备量。
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不满足于教师的一杯水,而是尝试到大江大河里遨游,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大阅读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模式的结果是有力地保证了课外阅读的实现,语文教学就有时间和精力来突破另一重大课题了――向课外扩展: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形成课内课外两个支架并行的状况,有力地支撑语文教学,各不偏废,齐头并行。
在课题实践中,新学期的第一课,我就让学生参观图书城,让他们感受书籍的丰富,知识的无限,明白自己不去阅读,不会阅读,对于学习、对于成长、对于人生,将是一个怎样的缺憾。
第一个专题是“筑建精品屋”,让每个学生把假期精心挑选并阅读的一本好书拿来介绍推荐给同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小主人寄语”,入库到班级精品书柜里,利用课外时间借阅。
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语文大单元教学为背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旨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念。
语文大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人类命运,树立全球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文进行教学。
2. 课外阅读:推荐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活动设计: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
2. 总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六、实践案例以“家乡”这一主题为例,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
1. 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何开展语文大阅读教学
如何开展语文大阅读教学如何开展语文大阅读教学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然而,课外阅读往往被教师、学生不自觉地弱化、忽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语言表达材料贫乏。
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
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
“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大阅读。
二、课外阅读探索:(一)确定阅读方向这个环节由教师在阅读前做好准备,以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定向阅读(专题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也可以成为“以读引读”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另有一番滋味。
这种方式是课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课本某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或某个知识点,搜集与此相关的课内外读物,或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探究创造,最后交流探讨,归纳总结。
例如,在学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阿长与〈山海经〉》后,组织学生定向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2、自由阅读以各种名著、中学生读写、语文读本等内容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扩大知识面。
在阅读活动中,主要向学生推荐了教学大纲中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篇目、《中学生读写》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
另外,鼓励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买书,以备自由阅读时人人都有书可读。
浅谈小学语文“大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大阅读”的实践与探索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将成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人会不会阅读将决定其向社会获取智慧量的大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实践表明,多读书就能使我们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状况不容乐观:一是课外阅读的氛围淡薄,约占50%以上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二是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时间少,15%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零;坚持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30%左右;三是阅读缺乏指导,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不足6%,坚持自觉写读书笔记的不足10%;四是阅读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其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大阅读”活动,初步取得些许成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建和谐氛围营造书香班级开展语文“大阅读”活动,必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此,我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努力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共建书香班级。
1、创建图书角。
学校每个学期向各班提供图书100本是书籍来源之一,其次是鼓励学生踊跃献书,将自己家里的藏书带来充实图书角,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们很是支持这种做法,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图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张贴读书标语。
高年级的学生懂得的读书名言很多,每个学期我都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在教室里张贴他们喜欢的读书名言,这比老师直接贴上去更有激励性。
如本学期,我们的教室里张贴的就是学生自己筛选出来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走“大语文阅读教育”之路
走“大语文阅读教育”之路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学科。
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让学生突破语文课堂限制,获取多元信息、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更新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要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
教师是“导航员”,要让学生学会圈点法、评注法、摘抄法等读书方法;要指导学生精读、泛读、速读。
要设计好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可结合课文教学进行阅读,可适当安排专项阅读课时,也可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要将阅读融入社会与生活,要借助信息技术扩大阅读面,并通过阅读同步沟通其它学科,全面系统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将阅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
关键词:课外阅读系统指导策略探索实践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学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丁培忠《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
但课内教材每册仅有20多篇课文,阅读量较小,加之现在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普遍不够理想,阅读兴趣不高,要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光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努力拓展课外阅读空间。
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量,才有可能实施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进行了课外阅读系统指导研究。
一、课外阅读的时代现状分析审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不尽合理的教学体系、单薄乏味的教学内容、呆板沉闷的考试制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轻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得语文整体水平提高较为缓慢。
在这其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的狭窄、量的不足、能力的缺失,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不想读: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
大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和延 伸 , 在 大 量 积 累 语 言 成 品 的 堂 密 码 同时 , 培 养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综 合
大 阅读教学的实践探 索
雷 燕
能 力 . 运 用 多 于 理 解 实 践证 明 , “ 三 轨运行 ” 教 学 模式 的 实施 。 学 生 的 语 文 自 主 学 习能力 、 阅 读 水 平 均 有 了 较 大 幅 度 的提 升 。十多年 来 . 这 项 改 革
研 究 . 于 l 9 9 8年 秋 学 期 提 出 了 “ 小 学 语 文 ‘ i 轨
性反馈” . 是 “自 检 ” 和“ 他检” 相 结 合 的活 动 。“ 小 结” 就 是 本 次 学 习 活动 结 束 时 老 师 的 总结 , 是 学
生学 习过 程 巾呈现 出 的学 习状态 、 效果 的总结 。 虽 然 自 读 自 练 过 程 中 因 学 生 自 身 构 建 能 力 的 薄弱 . 有 时 学 生 的理 解 浮 于 表 象 , 难以深入 本质 , 但
运行 ’ 教 学 模 式 的研 究 ” 这 一课 题 , 在 全 校 中 高 年
级 中 的 1 6个 班 级 展 开 . 由 2 0 位 语 文 骨 干 老 师 和
1 0 0 0名 学 生 参 与 , 旨在 培 养 学 生 的 读 写 能 力 。
所谓 “ 三轨 运行 ” 的教 学 模 式 , 是 指 变 单 一 的课
不 少 于 1 5分 钟 。 “ 反馈 ” 就 是 自 读 自 练 后 及 时 向 学 生 反 馈 学 习 的效 果 , 这 是 教 学 过 程 中的 “ 即 时
深 入 调研 . 发现教师教得辛苦 , 学 生 的 学 习 效 果 却不 太理 想 , 部 分 学生读 、 写 的状 态令 人堪忧 。 面 对这 样 的现 状 。 我 大 胆 地 进 行 语 文 课 程 的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1. 引言1.1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构建全科大阅读理念,可以提升语文课程的整体品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阅读能力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构建全科大阅读理念构建全科大阅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大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
在构建全科大阅读理念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选材,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经典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要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精读、扫读等不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要注重阅读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心得体会、读后感、书评等形式对所读作品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构建全科大阅读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2 提升语文课程整体品质提升语文课程整体品质对于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其品质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影响到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提升语文课程的整体品质需要从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入手。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计划,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语文课程的整体品质还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课堂氛围营造。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注重与学生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育界也在不断探索更加全面、多元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全科大阅读实践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
全科大阅读实践是以语文为主线,全面贯通其他学科,通过读书引领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来阐述这一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全科大阅读实践的目标是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这一实践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能力。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把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养成热爱中华文化的习惯。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可以融入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跨学科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写作加深对文学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社会、历史的书籍,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培养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全科大阅读实践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策划。
在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可以结合课程要求,融入历史、地理、数学、科学等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可以引入一些名家名著,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引入一些当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结合数学和科学知识,引入一些与数学和科学相关的阅读内容,比如《数学的故事》、《科学小百科》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数学和科学的发展历程,开阔思维,培养跨学科能力。
小学大语文阅读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大语文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小学大语文阅读活动一、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4.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活动内容1.阅读周活动:每周选择一本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并提前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在周末阅读,并在周一进行分享交流。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书评、角色扮演、绘本读物等形式的分享。
2.课堂阅读活动: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
老师可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阅读角活动:学校图书馆或班级内设立阅读角,放置丰富的阅读资源,包括绘本、读物、百科、故事集等。
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学校或班级可定期组织阅读角交流、展示及评选活动。
4.阅读会活动:邀请专业的语文老师或儿童文学作家来学校举办阅读会,为学生讲解阅读技巧、分享阅读心得,并现场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5.阅读挑战活动:通过设置阅读挑战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设立读书驿站,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完本书籍,并写出心得体会。
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或荣誉称号。
6.综合素养展示活动:结合学校其他课程,开展文学剧演出、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校还可组织图书交流会,学生可以交流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心得。
三、活动组织与开展1.学校组织:成立阅读活动策划组,由学校语文教师和图书馆管理人员组成,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3.资源准备:学校图书馆加大采购力度,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绘本、百科等阅读资源的购买数量。
学校还可以与当地图书馆、出版社等合作,争取获得一些免费或优惠的阅读资源。
4.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和总结。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阅读观”的实践策略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阅读观”的实践策略分析近年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阅读观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
大阅读观强调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以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下面从课堂教学、阅读指导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大阅读观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
课堂教学是大阅读观实践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讲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读书角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阅读指导是大阅读观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教会他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提供相关的阅读导引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进行阅读导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评价文学作品的优劣,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评价是大阅读观实践的必要环节。
在评价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通过定期的阅读测试、阅读笔记和阅读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交流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报告等,让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提升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场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长期坚持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一、引言二、语文教育的全景视野下的特点1. 多元化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等。
也需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形成全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2. 多样化的形式语文教学的形式也需要多样化,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语文节活动等形式。
而且,需要将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3. 多角度的思考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三、全科大阅读实践的内涵与实践全科大阅读实践,顾名思义,是指将大阅读理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科整合在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各学科之间需要进行整合,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贯通。
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形式将历史知识进行再现。
2. 阅读表达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读书习惯。
学生还需要进行阅读表达,比如写读后感、绘图、演讲等形式进行阅读表达。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科拓展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学生的学科能力也需要进行拓展。
通过阅读科学文献,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通过阅读历史小说,拓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全科大阅读实践,比如校园读书会、课外阅读小组、读书报告展示等形式。
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2.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表达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表达,比如写读后感、制作课外读书心得展板等形式。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因为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文字学科,而阅读是语文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阅读为主线,结合不同科目的内容和形式,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实现学科的综合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环境中,通过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使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综合素质。
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不仅是在语文课上进行,还可以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同样进行。
比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一些环绕数学概念的小说和科普文章,让学生以阅读来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在科学课上,可以借阅一些关于科学的好书和科技杂志,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和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强调阅读的任务性和实践性。
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阅读,如何阅读,阅读后如何实践。
2.注重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筛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经验和接触面广度,有针对性地筛选或开发相应的阅读材料。
3.注重问题与思考的提出和引导。
在阅读材料中穿插一些问题或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4.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全景视野下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读书报告、课堂演讲、交流讨论等等。
5.注重与课堂实践的结合和延伸。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的结合和延伸,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
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是指将不同学科的阅读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各个学科知识,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一个全新的视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施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要求,选择一些有趣且有价值的阅读材料,如科普书籍、故事书籍、文学作品等。
这些材料不仅涵盖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思考。
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有关材料的问题,并进行跨学科的探索。
学生可以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数学的角度解决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探索自然规律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得的知识和思考,应该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材料相关的活动或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然规律,或者写一篇作文讲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实施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其中的收获和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将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大阅读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水平。
在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还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科学、历史、地理等。
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和书籍,探索不同学科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实践活动。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起丰富的内容体系和综合素养。
全科大阅读实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而全科大阅读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全科大阅读实践的实施还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式阅读,提供跨学科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批评,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的思考语文大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大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形式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
在课内阅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朗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阅读素材,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认知水平。
课外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图书、阅读报纸、杂志等,拓展阅读广度,提高阅读深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对阅读的热爱。
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校园阅读节、名著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也可以通过日常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定时阅读、读书笔记、阅读心得等。
三、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大阅读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的提升,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总结。
只有教师本身是一个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人,才能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
四、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做好大阅读教学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WordCount: 588】。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1. 引言1.1 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探索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材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科大阅读实践应运而生。
全科大阅读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各科知识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科大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全科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介绍全科大阅读实践的方法和策略、评估全科大阅读实践的效果,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小学语文全景视野下的全科大阅读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还将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2000字】2. 正文2.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课外阅读欠缺。
由于课业繁重和家长过度关注成绩,很多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习惯,只注重应试教育,导致阅读量不足,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二、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课本内容,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导致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有限。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语文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师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有限。
五、教学资源匮乏。
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学生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限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期望最终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下是从事教学实践研究中的一些体验和思考。
一、重视阅读,尤其倡导“大语文阅读”
“大语文阅读”是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阅读方式。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进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一)影视激趣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对语文失去兴趣。
所以,实施“大语文阅读”,必须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倡导实施大阅读。
影视欣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趣”之法。
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阶段,精选一批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片,如《三国演义》《窦娥冤》《钢琴师》《美丽人生》等;二是配以有关生命、环境、自然科学的科教片,如《帝企鹅日记》、《微观
世界》等;三是穿插一些有关古迹名人的史料、纪录片,如《孔子》《孙膑》《毛泽东》等。
这种直观的欣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一种“大语文观”。
(二)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么,阅读教学就不应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
“大语文阅读”要的不单纯是文学阅读,而是融合音乐美术,交织哲学历史,渗透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深入社会生活。
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一种真正的语文素质。
为此,我们确立了一种策略:创设情境,边缘渗透。
在各种文化的纵横交织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在讲授《短歌行》时用《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出人物,沉雄苍凉又大气磅礴的音乐会迅速带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学习《孔雀东南飞》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渲染铺垫;学习《春江花月夜》中不时以音乐作品来引导启发学生的理解;有的古诗词还可以通过配唱,配画等形式引导学生研讨文本。
(三)自主阅读
在教学中,整体感知是我们必备的一个阅读环节,在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其个性阅读。
同时教学
目标是随机应变的,尤其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
变讲解为对话。
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教学以及名著体现“自主阅读”较为充分。
比如《边城》《祝福》《荷塘月色》《赤壁赋》等的教学,大都遵从“自主阅读”理念。
在每单元示例教学之后,通常都会安排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的进行口头交流,有的进行书面交流,“读书报告”常常成为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启发,双方都是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课堂不在是老师一人的“地盘”,而成为师生互相提升,一同探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场所。
二、专题拓展,引发思考
“大语文阅读”的一个目的便是要优化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作辅垫。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联想,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从联系、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为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专门设计了“专题突破”这一拓展模式。
如讲古诗词时,在分类学习了作品后,专门阅读一组解读这些诗人的文章,像梁衡的《读柳永》《把栏杆拍遍》《战乱中的美神》《柳侯祠》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走向诗人,体味诗人的精神世界,阅读理解互相生发,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更提供写作的借鉴。
再如,讲授孔子时,我设置了“孔子的三大弟子”,“孔子的仁”,“孔子的义”,“孔子的礼”,“孔子的友”等几种专题研读,虽说耗费了好几节课,但学生却在交流中扎实地领悟了孔子的思想及形象,同时也参悟了古典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三、探究写作
探究写作是学生从自己面临的实际任务中提出问题,在探究中主动激活已知,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写作。
它把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书面表达、丰富知识体验等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的探究写作活动有四种形态。
第一种是课堂探究中的随堂写作。
比如《赤壁赋》中的人物评传、《诗经》中爱情的比较等;第二种是专门性的作文训练,比如第一单元的“打动心灵的往事”主题作文,是在探究交流后的收获;第三种是解读类写作;第四是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比如读书小组合作完成的书评等等。
正是这些资料、札记,丰富了学生的头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锤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这种阅读,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表层认识,而是愿意也善于更多的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了很多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如学习了《鸿门宴》后,学生有的探究项羽之死,有的探究刘邦、项羽谁是英雄;《祝福》学后,有的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有的探究鲁迅小说画眼睛的艺术,有的探究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各种短评札记,可谓角度多样,题目新颖,立意深刻。
如《让我成为你》,《一路有你》;《何谓悲壮》――解读项羽与刘兰芝;学习《边城》后,同学们写出了《今生不能不去》《哦,翠翠》;诗歌解读中的佳作《李杜的另一种友谊》《我的春江》等文章,无论立意还是思想认识,都有长足的进步。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二十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