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龄增长而降低。
编辑课件
18
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 在zh、ch、sh、z、c、s上,还有g、n、r。 3-4岁幼儿常常发音不准,口齿不清。
原因: (1)生理构造:舌头太大;舌系带太紧 (2)生理成熟:言语听觉和运动觉分化不足 (3)语言环境 其它:脑瘫、弱智等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各类句子中,简单陈述句占97%; 疑问句、否定句、复合句寥寥无几。 句子长度不断增加:1-2岁说1-2字句子;2.5岁: 3-4字句子;3岁:6—10字的句子。
编辑课件
9
2、 词类范围的扩大:
(1)儿童掌握不同词类的顺序 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多,虚词少。 实词中,先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
“妈妈抱”、“爸爸班”
词汇: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其它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较 少,但逐步出现并增加。
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词类的出现是语言表达上 的进步。(“妈妈真好!”)
编辑课件
7
三、完整句阶段(2-3岁)
1.能说完整句(简单完整句);复合句萌芽; 2.词汇量迅速增长:1000个词(有争议),掌握词
---副词、代词、数词 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掌握的较 晚。
编辑课件
10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 (50%),其次是动词(20%)、形容词 (10%)、数词、量词
连词: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思维的逻 辑性,思维的清晰程度有关。
(2)词类的运用(词频)
①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②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第一节 言语获得理论
一、强化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积极的 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 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 所以,婴儿期的咿呀学语也越来越朝着正确 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的发展

11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2,当代的游戏理论 学习理论 –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 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 – 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12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二,游戏的种类 从认知水平分:机能游戏,建筑游戏,假 装游戏,规则游戏 从社会化水平分:无所事事游戏,单独游 戏,旁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 作游戏.
41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 会性的发展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同伴关系的作用 1.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 重的需要; 2.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 会; 3. 同伴是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 同伴是情感支持的来源.
42

29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两种记忆策略的形成 – 儿童复述策略的发展 –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 活动.包括(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 的知识;(2)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 知识;(3)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 识.
30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的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 或表象来进行,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 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5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二,语法的掌握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头表 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晚期能较清楚,系统,绘声绘色地讲 述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或故事.
26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认知的发展就是人的信 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 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 展. 幼儿的认知活动更多依赖感觉,知觉和表象, 抽象概括的能力差. 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幼儿认知从具体形象性向抽 象逻辑性过渡,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为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做准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 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 思维

用同样的方法帮助认识了“狗”,“猫”。
2、通过语言获得概念(成人讲解、科学概念) (1)什么是小鸟?
身上长着羽毛,在天中飞的动物。
(2)什么是人? 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三、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 念的发展。
概念的结构
上级概念(内涵):反映事物的本 质特征
如何培养幼儿的数概念?
1、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 数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鼓励幼儿通过数数比较两样东西的多少。如数数 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
2. 利用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 概念。
结合游戏,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如从球框里拿出几个球和小朋友一起玩等。
推理是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推导出新判断 的过程。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讲卫生的小朋友不随地吐痰 小华比小贝高,小东比小贝矮
随地吐痰的小朋友不讲卫生 小华最高,小东最矮
2、学前儿童推理的特点
(1)抽象概括性差
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黄木球、火柴棍漂浮在 水上,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而只会 说:“红的”、“小的”东西浮在水上。
2、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发展
数序指的是每一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 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 4 岁:幼儿多数能按物点数 5 以内数量的物体, 但问起“ 4 个”和“ 5 个”哪个多时,相当多的幼儿 并不知道。
4 ~ 5 岁:幼儿大约有一半能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
5 ~ 6 岁:幼儿一般都能顺利地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 小
这个父亲的做法如何?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 联想进行的。
◈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扮演角色 遵守规则 按照主题行动
具体形象思维举例
• 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 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 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 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 算出结果的。
丹尼 - 七岁
3、 “爱就是在妈妈把最好的零食给我的时候。”
伊莱恩 -五岁
4、"爱就是你一整天扔下你的小狗狗不管,而它却 仍然舔你的脸的时候。"
玛丽·安 - 四岁
5、“爱就是妈妈看到爸爸一身臭汗的样子却仍然说 他很帅。"
克莉丝 - 七岁
情境分析
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去,教师 生气的说“去去去,都去”,这时幼儿一拥而去了。 教师很气愤的说“回来再给你们颜色看一看”,幼 儿回到教室后,高高兴兴地围着老师说:“老师看 什么颜色?在哪个地方”?
父母做的对吗?
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你要怎么做?
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不对,因为小明才3岁,正 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思维离不开 自身的动作,并且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小明的 行为是正常现象。
建议:
小明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一行为的合理性
遵循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并多提供小明活动 和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小明思维的发展。
兔子 狗 老奶奶
小白兔 小花狗
白头发
•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特点:
•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 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绝对性) • 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泛灵论、经验性)

心理学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教学课件

心理学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教学课件
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让学生处于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 创设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绪和情感与高 尚情操的熏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形成良 好的学习心态和好学、乐学的人格品质。 (4)重视教学过程的情绪和情感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一般规律
一、情绪和情感的特性
1. 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 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
人的情绪和情感经常由什么性质的 事物引起和趋向什么性质。它是情 绪和情感品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情 绪和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
一、情绪和情感的特性
2. 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
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绪 和情感在思想和行动中所表现的深厚程度。
特别拓展
测测你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展示一组测试心理承受力的图片,图片本身是静止的。不过由于视觉 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你会看到它们在动。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转动越慢。
特别拓展
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 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1] 。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 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 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一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如高考被录取,实验获得成功,作品初次问世等),在一段时期内会使人处于 积极、愉快的心境中。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 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事过境迁不再考 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容易耿耿于怀 。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孩子的某些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物质滥用,与父亲的行为有着更 高的相关(Tamis-LeMonda & Cabrera, 1999, 2002; Veneziano, 2003; Parke, 2004)
• 婴儿可能不仅和母亲,也和其他很多人发展出依恋关系
– 婴儿似乎在5个月时就能区分出快乐和悲伤的声音(Soken & Pick, 1999;
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2)
– 4个月后,婴儿可能已经开始理解隐藏在面部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 绪意义 • 喜悦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喜悦和悲伤的声音 • 当表情和声音匹配时,婴儿会更多地注意
– 儿童和其依恋的个体在一起会感到愉快 – 依恋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
• 动物的印刻(Lorenz, 1965) •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源于母亲满足儿童口唇需要的能力 – Harlow认为依恋来源于舒适感 • 幼猴大部分时间攀附在用布做出的猴子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
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取食(Harlow & Zimmerman, 1959) – 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
– 记忆的发展 – 预期事件 • 个体差异 – 有和陌生人大量接触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陌生人焦虑 – 面对女性和儿童时,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5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 出来的紧张情绪 • 文化普遍性:7,8月开始,14个月达到顶峰 •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 母亲的报告:兴趣和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 – 采用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最大可识别面部编码系统” 发现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学龄儿童期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学龄儿童期的发展

同伴关系重要性
在学龄儿童期,同伴关系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同伴关系定义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年龄相仿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学龄儿童期的同伴关系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对同伴的评价和认同,开始形成同伴群体,并在其中寻找归属感。
父母榜样
家庭教育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02
01
情绪表达
情绪调节
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学龄儿童逐渐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能够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学龄儿童开始使用一些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的社会化
学龄儿童逐渐学会根据社会规范和情境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会环境。
同伴关系
家庭关系定义
01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
家庭关系对学龄儿童的影响
02
家庭关系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良好家庭关系的特征
03
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亲密、支持、理解和尊重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
自我概念定义
学龄儿童期的自我概念开始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
形成过程
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
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

儿童发展心理学6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6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简答: 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P132)
目录
解的词,牙牙语出现率开始下降。
2、儿童的语音学习和语音规则
*1-1.5连续音节和近似词的音节增多,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减少。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二节词汇发展 一、儿童词汇的增加 *1岁后开始说出第一批词 *学前期词汇量发展迅速 二、儿童早期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 *儿童早期词汇的一个特点是词的使用范围扩大 *在词义发展中,词的使用范围缩小,对事物作
的句子。 二、句子的理解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2、理解策略 3、非语言策略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四节 语用技能的发展 一、选择和调节 *2岁儿童已经表现出巧妙的交流能力 *4岁儿童已能适应听着的能力而调整其谈话内容。 二、会话和连贯 *首先要引起对方的注意。 *在交谈中,保持同一话题,具有共同的语言形式。 *在交谈中,保持连贯的另一手段是省略。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五节 语言获得理论 一、学习论 1、模仿说 2、强化说 二、先天论 1、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2、语言的可学习理论和否定证据问题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2、社会相
一、名词: 单词句(P135) 电报句(P136) 复合句(P137)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胡晓莹
目录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语音发展
一、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的敏感,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
二、语音产生
1、反射性发声和牙牙学语
*反射性发声: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
*牙牙学语:5个月左右开始,9个月达到高峰10个月开始分化,1岁左右产生被理

发展心理学6

发展心理学6
10
个月) (3)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9/10 个月) )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
典型行为:够物能力、 典型行为:够物能力、重复动作
婴儿兴趣
婴儿动作
动作结果
动作产生的某一种结果会强化婴儿的行为, 动作产生的某一种结果会强化婴儿的行为,对简单 行为多次重复,慢慢习得有目的的动作。 行为多次重复,慢慢习得有目的的动作。
13
B
2、前运算思维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 岁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 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其思维更敏捷、 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其思维更敏捷、更 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 灵活、更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这时思维 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或限制) 即专注于直觉状态, 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或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 外表而非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外表而非潜在实体,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12
经典实验之一: 位移群” 经典实验之一:“பைடு நூலகம்移群”实验
主观定位——>客观定位 客观定位 主观定位 示意图: 示意图:
A 婴儿 C
在“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位移群”实验。 客体永久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位移群”实验。 空间定位能力从主观到客观: 空间定位能力从主观到客观:开始只是简单复制的一种表象 动作更可靠) 后来可将表象与实际的情景结合起来。 (动作更可靠),后来可将表象与实际的情景结合起来。
(1)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 )自我中心化(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 自我中心化 儿童 : 认知能力(思维发展)的限制 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成人:道德上的自私 )成人: 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 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动作上的现象,而不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 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对他人的信念、愿望 )能力:对他人的信念、 和意图的理解能力。 和意图的理解能力。 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任务 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方法:错误信念任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01讲初中生发展的概述、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目录1.初中生发展的概述2.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3.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初中阶段正好出于个体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到来,使初中生在生理上产生急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外部特征上,也表现在内部机能上。

(一)身体的发展1.身高;2.体重;3.身体形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

具体表现为:男生主要是喉头突出、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女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等。

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的发展;(2)肺功能的发展;(3)肌肉力量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一,存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动需要显著增强;第三,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学习内容上,科目明显增多,内容加深,开始学习学科的基本规律,学科体系也接近科学。

学习方法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善于听讲、记笔记并积极参加老师的教学活动,还要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

学习动机上,出现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注重作业质量,但对作业的认真态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此外,初中生对待分数的态度要更加客观和正确。

学习兴趣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兴趣的范围扩大;第二,兴趣出现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初中生有偏科现象,第三,学习兴趣的深刻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某种现象的原理感兴趣;第四,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增强。

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初中生感觉发展的特点是:①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②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③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最早使用描述物体特征的形容词,其次是描述动作 和人体外形的词,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性品 质的词。 讨论: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3.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4.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
7、量词
儿童量词的掌握特点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关系 , 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 公式 。
4岁儿童已能运用这一公式 ,但只使用量词中的 高频词“个”、“只”,并表现出对个、只的高 度概括 ,在任何名词前都加上个或只作为量词。
∆ 5岁左右儿童虽已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 ,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搭配方法。
二、语音产生
反射性发声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 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 那些音节的重复。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牙语 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具体的发某个 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 发音器官的活动。
语言产生的准备
∆ 儿童到6岁时才能较好理解常见的被动语态句,11 岁时对各种类型的被动句都能理解。
∆ 儿童4岁前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否定句,但对基本的 双重否定句则要到6、7岁才能理解。
∆ 儿童对各种复合句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国内一 些研究表明,4岁儿童能理解并列复句,6岁儿童 基本上能理解递进复句,不过还不能理解选择复 句。稍后,他们能理解条件复句和因果复句。让 步复句要到7、8岁时才能理解。
∆ 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 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说话语用技能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发展心理学之认知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认知的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要把成人传授的现成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造。
问题解决能力
希格勒(天平实验)
4、元认知结构
布朗
认知的知识+认知的调节
弗拉维尔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
国内学者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调节
元认知知识: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运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最大成就是获得了守恒;
儿童通常通过可逆性思维、补偿性思维、同一性思维达到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
(命题运算阶段)
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形式运算阶段的2大特征:假设—演绎推理(单摆振动实验)、命题思维。
(元理解知识+元理解监控)
元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学习能力。
5、
心理理论
含义★
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元认知体验:伴随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元认知能力
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主体对记忆活动和以及过程的知识和监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幼儿游戏、听故事、听音乐、绘画、搭积木、 各种造型活动等等,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的形象 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想象的 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极具夸张,常与现实混淆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A.以无意 想象为主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不系统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5)想象的过程受情绪、兴趣的影响
三、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力发展的策略
案例导入
她在撒谎吗? 春季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孩子们谈 一谈假期见闻,菲菲说妈妈带自己去美国 的经历。老师跟妈妈提起,妈妈说没有去。 老师大感惊诧,难道菲菲在撒谎吗?如果 你是她的老师会怎么做呢?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什么是想象?
想象的含义
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A.再造想象中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成分比 较小;
B.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
【案例】:
某美术学院举行考试,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 舟尽日横”,要求考生必须把这两句诗中的意境在画 上确切地表现出来。结果,三名考生分别画了如下三 幅画(见图5—2):
(2)创造想象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
(4)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表象。
想象的构成方式:
1.粘合
4.典型化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想象的构成方式:
⒈黏合:
在头脑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 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起来,从而构成新 的形象的方式。
如美人鱼、飞马等
⒉夸张与强调
在头脑中,通过改变客观事 物的正常特点形成的新形象的 方式——突出某些特点、略去 另一些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二)亲社会行为
1、定义及研究的产生 2、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 (2)移情 (3)社会学习 (4)情境因素 (5)被帮助者的特点 3、训练: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 大脑结构的发展
– 脑重继续增加 – 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 – 脑电波的变化
•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反映 2、游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二)游戏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四)记忆策略的发展 实验研究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五)对周围世界知识的发展 是指幼儿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积累起来的对周围世界各
种客观事物的知识。 1、故事结构知识:是指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有开头 、结尾。 2、程式知识:是指日常生活情景或事件的心理表象 。 3、心理地图:指在某一个地点中各种物体空间布局 的心理表象。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总体特点
➢ 1、主导活动是游戏。 ➢ 2、各方面发展迅速,但心理特征尚未分化,
心理过程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 3、个性开始形成,家庭和幼儿园都起到十分
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幼儿园也是一盏重要的“引航灯”。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三)从认知和社会性两个维度的研究
(伯根和杰瓦斯克)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第三节、言语的发展
• 自学幼儿语音、词汇、句法、言语表达 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思考:根据幼 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如何促进其言语的 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1、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语(p234) • 2、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 3、自我中心言语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自传体记忆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三、幼儿思维的发展
– (一)具体形象思维 – (二)思维的逻辑性开始萌芽 – (三)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四、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的发展
➢ “心理理论”一词的使用最初是源于两位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力差,坚持性差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道德认知的发展
– 皮亚杰-道德对偶故事 – 前道德阶段 (行为结果) – 他律道德阶段 – 自律道德阶段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 (一)侵犯行为
1、定义 2、理论 (1)本能论 (2)挫折-攻击假说 (3)社会学习论 (4)信息加工论 3、影响因素——遗传、激素、文化背景、 环境、个人心理特征 4、如何控制
觉醒理论 元交际理论
行为适应说
发展心理学知发展的角度研究 (二)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研究 (三)从认知和社会性两个维度研究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一)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皮亚杰)
• 练习游戏(0-2岁) • 象征游戏(2-7岁) • 规则游戏(7-11、12岁)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心理学家——普利马克和伍德洛夫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能理解自我和他人 的行为可以由心理状态引发,能够理解 其他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能依 据这种理解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大多心理学家将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看作 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发现 儿童大约4岁获得心理理论。
(二)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研究(帕腾)
1、无所事事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个体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系游戏:共同玩一游戏,其间虽有言语交流, 但不受统一目标约束,也没有角色之分。一般属幼儿中期 和末期的游戏。 6、合作游戏:有组织地进行游戏,有一定的目的, 儿童之间彼此协调合作。这种游戏始于幼儿中期。
• (2)3岁后,能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对而羞愧。 • (3)小班、中班儿童在成人面前感到羞愧,大班
儿童在同伴(尤其是本班)面前感到羞愧——集体 舆论。
• (4)随年龄增长,羞愧感的范围在扩大,越来越“ 社会化”,但外部表现范围在缩小,体验加深。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只有形成个人自尊感、理解自己的 各种品质,哪些是优良的,才能认识自 己的过失,才能从道德角度对自己作出 评价,才懂得哪些行为引起成人不好的 评价,并为之羞愧。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第五节 幼儿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一、情感的发展 1、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 例如,引发害怕的刺激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2、情绪稳定性逐渐增加 3、情绪不断社会化:(1)情绪反应的社
会性动因增加;(2)情绪中交往内容增 加;(3)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 理智感、美感。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自我评价:p262 ➢自我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
体验向社会性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发展 ,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库尔奇兹卡娅关于羞愧感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 (1)3岁出现羞愧感萌芽,但未从“惧怕”中摆脱出 来;这种情感往往与难为情、胆怯交织一起,并不 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而是因为成人的直 接刺激(如责备)而产生。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经典游戏理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三)当代西方的游戏理论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经典理论
复演说 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松弛说(娱乐说) 生活准备说(练习说) 天赋本能论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现代理论
精神分析论
发泄论 掌握论
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当代西方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 一、知觉发展
➢ 形状知觉:4岁是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 方位知觉:3岁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辨
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 左右方位
发展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p244-245 )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 发展 (二)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 展 (三)形象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