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专题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
先秦-荀子《劝学(高中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荀子《劝学(高中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劝学(高中课文版)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君子曰:君子说:学不可以已。
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高一语文劝学荀子原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劝学荀子原文及注释【导语】《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劝学》是高一语文上册的课文。
作者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劝学荀子原文及注释》,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篇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擅长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原文及解析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高中语文必背课文《荀子劝学篇》评析、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必背课文《荀子劝学篇》评析、原文和译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评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原文】1.1君子曰①:学不可以已②。
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④,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⑤,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②已:停止,终止。
③蓝:即蓼(liǎo了)蓝,—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④糅(rǒu糅):通“燥”,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
⑤有:通“又”。
槁(gǎo搞):通“熵”,烤。
暴(pù 瀑):古“曝”字,晒。
⑥参:检验。
省(xǐng醒):考察。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原文全文及注释与翻译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原文全文及注释与翻译《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课文《劝学》原文全文及注释与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劝学(节选)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之《劝学》的赏析
荀子之《劝学》的赏析荀子之《劝学》的赏析先秦诸子百家的哲理文章,通常都较为难懂,荀子这类谨行、质朴的写作技巧,对协助协助把握每一段文章内容的基本內容,是非常有效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荀子之《劝学》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荀子《劝学》赏析《劝学》中心论点突出,层次井然,说理透彻,善于运用比喻,将议论引向深入,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
在《劝学》里较全面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
中学教材一般是从其中的十五段中节选第一段和第六段的前一部分。
这篇节选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学习态度。
指出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用心专一。
全文共有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下面的部分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中心论题和各部分之间是总分的关系。
文章开篇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学习的作用。
他在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措辞以示郑重,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是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针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因而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阐述,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文章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
用比喻的手法告诉人们,任何人通过发奋学习,都能进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日的自己可以胜过昨日的自己,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使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催人奋进。
文言文《劝学》赏析
文言文《劝学》赏析文言文《劝学》赏析(精选5篇)文言文《劝学》赏析篇1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劝学(节选)》教案2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附:《劝学》作者是____,名____,字卿,_____末期赵国人,先秦____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三、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学》原文赏析10篇
《劝学》原文赏析《劝学》原文赏析10篇《劝学》原文赏析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学: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轻视,轻松放过。
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阶:台阶。
梧:梧桐,落叶乔木。
赏析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
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
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
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此诗。
语文必修1苏教版2.1《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的第一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
在端正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3、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复习初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
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赏析:《荀子·劝学》是一篇鼓励人们学习的文章。
荀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劝学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追求进步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积累。
在文章中,荀子通过比喻和实例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他指出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明智和成熟,同时也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荀子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积累性。
他指出,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的多样性,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在文章中,荀子还提到了学习的困难和挑战。
他指出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总之,《荀子·劝学》是一篇关于学习的经典文章。
它鼓励人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2专题 《劝学(节选)》课文简析
答案:D
精选教育课件
5
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
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
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
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
解析: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 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答案:C
精选教育课件
退1出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
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
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精选教育课件
9
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 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 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 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答案:B
精选教育课件
2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
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
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
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示例,
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答案:A
精选教育课件
8
6.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劝学》翻译及赏析
《劝学》翻译及赏析《劝学》翻译及赏析《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劝学》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劝学朝代:先秦作者: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讲解与例题第二专题劝学节选451
劝学(节选)问题导学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本文写于两千多年前,它所阐述的学习观现在还有价值吗?自主探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现在我们也讲究终身学习,你是怎样看待荀子这一观点的呢?文法导析1.比喻论证。
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为了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譸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运用对举。
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相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或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从行文方式看,有许多好处。
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
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剖析
《劝学》赏析编辑祖铨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后来到楚国,被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另为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任命为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等,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二、作品简介《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用心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
所以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三、作品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赏析
荀子《劝学》赏析荀子《劝学》赏析【原文】与【译文】:【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劝学(节选)原文及赏析
劝学(节选)原文及赏析劝学(节选)原文及赏析劝学(节选)荀子〔先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是什么
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是什么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是什么《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篇,希望大家喜欢。
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
赏析一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
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
”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
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
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