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fùxí)要点1.传播模式(móshì):分为单向(dān xiànɡ)传播模式双向传播(chuánbō)模式互动(hù dònɡ)传播模式三种2.批判学派登上学术舞台的年代为20世纪60年代3. 麦克鲁汉指出的“高清晰度”的媒介是指热媒介4.“知识鸿沟论”起源时间:1970年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作者:拉扎斯菲尔德6.西方第一台手摇活字印刷机的发明者是:约翰·古登堡。

7.以心理学“刺激—反应”为基础的受众模式是: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

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因此,传播学者要善于了解、利用来自受众的经验、态度、立场等,并从尊重受众的角度来进行传播活动,认为人们对宣传信息的反映千差万别,主要是由于个人在以下态度和性格方面的差异造成的:(1)心理构成(2)先天条件与后天知识(3)个人在立场、价值观念、信仰 (4)个人所处社会环境 (5)个人成见在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来的差异。

因此,这种理论认为,受传者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芸芸众生,而是主动、自信并带有成见的活生生的个体。

8.提出并完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学者是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论)是一种兴起于本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的受众研究理论。

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一至九章)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传播学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有哪些特性?1、形态多样性2、时空遍布性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1、二分法:1、亲身传播2、大众传播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团体)传播4、大众传播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五、传播“二功能说”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七、传播“四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一、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与5W模式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

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

(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

)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

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

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

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

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

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

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

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

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

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社交网络、公共关系、广告和市场营销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播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以复习资料的形式,系统梳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媒、信息技术、传播渠道、受众等。

传播学的定义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方式。

其中,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理论将传播过程分为传输模式和交互模式,传输模式强调信息的线性传播,交互模式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

2.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其中,拉鲁斯菲尔德的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过程。

其中,斯图尔特·霍尔的理解与解释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

三、传播学的分支领域1. 传媒研究:传媒研究主要研究传媒的运作和影响。

其中,媒介内容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了解传媒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2. 社交网络研究:社交网络研究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行为。

其中,弗里曼的社交网络理论认为社交网络是人们相互联系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3. 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研究主要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关系管理。

其中,格鲁姆斯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型提出了公共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广告和市场营销研究:广告和市场营销研究主要研究广告和市场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其中,艾尔伍德的传播效果模型认为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传播学重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个)课程复习重点:大纲: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模式内容:传播要素传播效果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技巧具体重点: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人类应用一定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一定社会效果的发生。

特点: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使用传播媒介(口语、印刷、电子、网络媒介)信息的交流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2、传播的要素(5+3)(如果是简答题,则每个要素要有浅层次的展开)传播者who:传者、信源(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传播效果,但只是短暂的)受传者to whom:受众、信宿(受众个性意见领袖群体规范)信息Sayswhat:传播内容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意图实现结果(受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技巧的影响(如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如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 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 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决定传播频率、范围)信息组织与传输的机构(决定传播内容的倾向、意识)新增3要素:传播原因探讨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目的及意图(why)传播技巧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

(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传播环境自然环境(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定义)(按传播范围分)自我传播:个体的我与主体的我之间的信息互动。

(本我、自我、超我,慎独)大众传播:1 媒介必须专业化、职业化;2必须接受国家监督与管理;3改变传统观念、工作及生活方式国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按传播内在本质分)文献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4、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各层次的定义、层次关系)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注意特点:选择知觉刺激性信息选择观点吻合而避开抵触信息选择性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去理解所选择的信息原因: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作用:主观意识参与下信息发生有利于接受者变化主观意识过分参与会造成符号价值消失,积累无意义(风动幡动)选择性记忆根据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且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特点:①主动“拷贝”,但是片面的(口述历史)②强烈主观色彩,取决对记忆主体正向肯定性的心理认同③短暂,还应选择除人脑外的其他记忆载体5、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是指拥有一定传播手段并能实现一定目的将自己拥有的信息传达给受传者的人或组织把关即信息的加工与过滤,其必要性如下:信息的差异性——筛选与过滤垃圾信息、冗余信息传播目的的差异性——因传播者目的不同,在信息选择上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内容受众的差异性——由于受众生理、心理、职业、爱好差异,因而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把关人定义: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案例:①标语口号:笔比枪更强。

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②广告新闻③互联网与手机:博客、牛博网、论坛。

④书籍⑤影视歌曲2、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

(2)反应说。

(3)互动说。

(4)进程说。

(5)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本质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3、传播的特点:(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史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者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共同”在一个群体内进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传播。

离开社会,不存在传播行为。

②传播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指传播的内容方式等,体现着传播双方的社会角色。

③传播不仅维持既有社会关系而且简历新的社会关系。

(3)传播是一种双向德社会互动行为。

在本质上来说,传播应该是相互的,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受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传播研究的起源和发展1、修辞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2、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符号学、文化研究3、欧洲思想源流(1)马克思①提出精神交往理论,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②提出近代新闻业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③新闻传播中时效的重要性。

④提出异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商品理论等概念。

(2)托克维尔①报纸产生联系,联系产生报纸,个体通过报纸被联系在一起。

②对民主制的论述,对思考媒体与民主的关系有启发意义。

(3)达尔文①从非语言传播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

②群体生态学(4)佛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论》①传播批判理论②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chuánbō)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zhòngdiǎn):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tèxìng)与本质传播学,研究(yánjiū)“传播(chuánbō)”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shèhuì)传播”的特点(tèdiǎn)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fāzhǎn)(重点:施拉姆)一、传播(chuánbō)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dànshēng)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信息活动;(2)社会信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4、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⑴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⑵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⑶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⑷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1、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人类依靠什么手段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体外化和社会化的信息系统4、人类传播四个发展阶段:⑴口语传播时代;⑵文字传播时代;⑶印刷传播时代;⑷电子传播时代5、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文字;⑴文字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⑵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⑶把信息传到遥远的地方;⑷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6、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7、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⑴出示的媒介系统;⑵再现的媒介系统;⑶机器媒介系统。

8、“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并在1995年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第三章1、信息、符号、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第⼀,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第四,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第⼆章、⼈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媒介:①⼝语传播时代(⼝语、约定的事物或图形符号)②⽂字传播时代(⽂字)③印刷传播时代(报纸、书籍)④电⼦传播时代(电视、⼴播)2、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第三章、⼈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存在,并和另⼀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分为:1)语⾔符号的伴⽣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2、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1、内向传播——也称⼈内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指的是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2、⼈际传播——是个⼈与个⼈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3、⽶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德认为⾃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作为意愿和⾏为主体的“主我”,⼆是作为他⼈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3.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要素
2.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传播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评估
1.传播效果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2.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传播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四、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
1.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
2.传播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责任
1.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3.传播伦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
六、传播战略与传播管理
1.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传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3.传播管理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
1.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2.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和策略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问题和解决方案
八、传播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
1.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设计
2.有效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科学论文写作的结构和格式要求
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今后的传播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深入理解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1.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的是传递信息,是⼈与⼈之间、⼈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传播译⾃英语Communication, 源⾃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

该词的中⽂意思可以有⼗⼏种解释,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统计有126种之多,它们有着各⾃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论是从哪个⾓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建⽴共同的意识”。

我认为所谓传播,实质上是⼀种社会互动⾏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关系。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类社会传播还有以下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2.请⽤传播的思想分析⽣活中常见的⼈际现象: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传播的信息是什么?它所使⽤的符号有哪些?它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是什么?最终是否达到效果?为什么?商家进⾏促销活动,最⼤⽬的就是吸引顾客,提⾼销量,销售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销售的⽬的的⼿段。

使⽤了语⾔符号,如利⽤⼴告、海报、条幅上的⽂字描述来吸引顾客。

也使⽤了⾮语⾔符号中的伴⽣符,如特别的pop设计、使⽤了⼀⾯⽤“奖”字装饰的“红墙”、在宣传海报上将“5折”“⼤抽奖”这样的⽂字放⼤加粗,形成醒⽬的视觉效果。

还使⽤了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语⾔符号,⽐如新品和奖品展⽰、⽂艺表演、放烟花礼炮、剪彩等⽅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在热烈的活动⽓氛中促成消费者的冲动购买。

传播学复习 史上最全

传播学复习 史上最全

传播学复习史上最全传播学原理复习1、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对象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③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现象、人类传播的规律、社会传播的系统、传播的开展。

2、人类传播经历的开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开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创造的根底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兴旺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4、符号的定义和根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根本要素。

②根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传播学的定义:凡是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研究都可以成为传播学,这是从⼴义上来讲的。

传播学,是⼀门探索和揭⽰⼈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年对⼈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有普遍性和⼴泛性。

它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类传播既包括⼤众传播、组织传播,⼜包括内向传播、⼈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传播学的宗旨:从⼈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探究⼈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传播的本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传播本质具有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或特点。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盾诸⽅⾯的联系和⽃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在于不以⼈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传播媒介发展的五⼤规律:⑴由低到⾼的螺旋规律;⑵波浪起伏的浪潮规律;⑶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⑷互动互助的共进规律;⑸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信息接收的规律:⑴循序渐进的规律;⑵由浅⼊深的规律;⑶认知协调的规律;⑷意向选择的规律;⑸惯性类化的规律。

·传播⽣态规律:⑴传播⽣态位规律;⑵传播⾷物链规律;⑶传播⽣物钟规律;⑷传播最⼩量规律;⑸传播适度性规律。

传播学的学科的特点:⑴整体性⑵互动性⑶开放性⑷综合性⑸发展性传播学的理论框架:⑴传播科学论⑵传播过程论⑶传播主体论⑷传播客体论⑸传播载体轮⑹传播对象论⑺传播⽅法论⑻传播环境论总之,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和确定,是以科学论、过程论为统辖,以主体论、对象论为中坚,以客体论为核⼼,以载体论为渠道,以⽅法论为辅助,以环境论为参照,同时也估计传播效果及评估。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研究简介⼀理解传播(P2-6)传播是⼈类的⼀种社会⾏为。

“传播”译⾃英语communication交通、沟通、传通、传意等拉丁⽂communicare,“共⽤”、“共享”P5“传播”的定义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种社会活动。

具体理解“传播”:1.传播的基本元素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者2.传播的基本内容是信息3.传播的基本性质是通过信息运动⽽展开的社会活动1.传播的基本元素: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受传者是传播活动的对象;信息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信息通道(信道)是传播所依赖的媒介形式和渠道信息: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就是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的功能是反映事物的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2.传播的基本内容:信息内涵: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即适合于这⼀概念的所有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成反⽐3.传播的基本性质:通过信息运动⽽展开的社会活动传播在阶级社会中既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凝聚⼒,同时⼜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重要⼯具。

⼆理解传播学1.含义2.研究对象3.基本问题4. 学科定位5.学科体系6.⼏种错误认识1.含义传播学:研究⼈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类⼀切传播⾏为和传播过程发⽣、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研究⼈类如何运⽤符号进⾏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称传学、传意学等2.研究对象第⼀、⼈类传播的发⽣与发展。

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等。

第⼆、⼈类传播的形态。

⼈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第三、⼈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动态的过程或静态的结构传播活动是—个⾃组织和他组织结合的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第一章传播概述一、“传播”有哪些特性?1、形态多样性2、时空遍布性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1、二分法:1、亲身传播2、大众传播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团体)传播4、大众传播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五、传播“二功能说”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七、传播“四功能说”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一、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与5W模式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

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2、勒温(库尔特。

卢因)与“把关人”理论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提出了“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1940年与卡兹等人用宣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称“伊里调查”;出版了《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后被传播学者称为“工具制作者”5、李普曼与《舆论学》贡献:提出“议程设置”;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二、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的著作有:1949《大众传播学》、1954《传播过程和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一、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二、口语传播的特点1、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

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二、文字传播的特点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三、互联网特点1、信息量巨大惑不解、2、技术融合、3、信息双向流动、4、超载时空限制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英尼斯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1951媒介偏向:时间偏向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空间偏向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能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还认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在,往往能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

因此他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传播学办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学者1、媒介即讯息(核心观点):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接受并发展了英尼斯关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身人体自身的感官知觉,引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他认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3、媒介的凉热之分“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演讲等“凉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

4、地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用部落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化(拼音字母和印刷文化)、重返部落化(电子媒介文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他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和英尼斯一样,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

威廉斯的批评重在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最后,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

六、詹金斯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1、技术融合: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

2、经济融合:指娱乐行业横向的整合。

3、社会或组织的融合:指消费者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而采取多任务处理策略。

4、文化融合:即多种媒体技术、行业以及消费者的交叉部分,发掘新的创新形式。

5、全球融合:可视为源于媒介内容的跨国界流动而带来的文化杂交现象。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一、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内容或特点:1、通过公开报道,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2、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支持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播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媒介发源保证人民通过舆论监督享有更广泛、平等和真实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听取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

二、传播与社会互动关系1、传播寓于社会之内2、社会对传播的影响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3、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协调社会关系;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三、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1、集权广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内容:1)报刊是国家的仆从,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当前的政治领袖、现行措施,以及对政府提出异议;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4)对散布不得政府的消息或意见书的人,法院可依据叛乱罪、煽动罪对其提起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总之,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1644年《认出版自由》一书中,弥尔顿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趔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3、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前提: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应承担起作为当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一书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继《报刊的四种理论》后的又一本重要理论著作。

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阿特休尔将自己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1)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3)所有的新闻体系无不以信仰议论自由为基础,但各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

4)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宣称它们为了民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并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闻。

5)在所有的三种新闻模式中,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

6)新闻院系总是传播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最终无不帮助当政者维持他们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雅克-保罗-蒂洛提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5条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公正(公平)原则;说实话或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1908年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新闻伦理准则的文件。

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一、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2、大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二、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2、湮没文化节独创性和个性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三、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2、监督市场秩序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四、经济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动作方式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一、人际传播的特点1、社会性2、互动性3、灵活性4、个体性二、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