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德意志的统一
1.原因和条件: 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 核心力量:普鲁士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核心人物: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统一的方式和过程: 方式:王朝战争 过程:普丹战争(1864年) 普奥战争(1866年) 普法战争(1870年) 3.统一的影响:
3. (2009全国文综二,19)美国历 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 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 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 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 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 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4、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
进步性:
①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德国历史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②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 主义强国。
局限性: ①确立的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②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资 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君主立宪制,君主 都是世袭,终身制。 不同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在皇帝 权力中心 在议会 统而不治, 皇帝凌驾于议会之 君主权限 无实权 上,掌握国家实权 内阁产生 议会产生, 皇帝任命, 的途径 对君主负责 对议会负责
第五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20课 德意志Fra bibliotek国的君主立宪制
中世纪的德意志
962年意大利占领德意志,开始了德意志神圣罗马 帝国。自中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整个欧洲的战场。 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 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片土地分裂为 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 1806年拿破仑占领德国,结束 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 德意志人想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并未实 现,取而代之的是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 这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德意志诗人席勒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 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说,没有一个城市, 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 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大国崛起解说词》
高一历史书第20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书第20课知识点高一历史书第20课知识点探究在高一历史课程中,第20课是一个重要的章节,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和文化。
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本文将对第20课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和解析。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如水稻的种植和养殖。
中国古代还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器具,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文学、哲学、艺术和建筑。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和《红楼梦》等。
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有独特的贡献。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个人修养,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
古代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自然之美和艺术家的个人感悟。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注重形式美和空间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
三、科技与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例如,农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造纸术的出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另外,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和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海外贸易和交流。
文化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考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艺术和建筑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
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
学习目标
掌握第二十课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理解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启示,培 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通过对第二十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历 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 史观。
02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概述
课程主题
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的建立 联合国和世界和平
秦朝的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课程总结
汉朝的察举制和科举制。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 难点解析
课程总结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 度的内在联系。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 价值。
思考题与作业
思考题
1
2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Leabharlann 你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思考题与作业
04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点
01
02
03
04
重点知识点1
掌握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 物。
重点知识点2
理解本课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 响。
重点知识点3
了解本课涉及的历史概念和术 语。
重点知识点4
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相 关历史问题。
难点解析
难点解析2
如何把握本课历史事件的发展趋 势和规律。
难点解析4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
目录
• 引言 • 历史必修1第二十课概述 • 课程内容 • 课程重点与难点 • 课程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课程背景
01
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 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 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
02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笔记
第20课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以下是关于第20课的笔记: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冶金、纺织、陶瓷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
2. 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深厚而悠久。
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的制度、诗词歌赋的繁荣等。
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人墨客的地位。
3. 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在国内发展,也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与西方、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科技与文化交流情况,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
佛教的传入等。
4. 科技与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书籍的传播更加便利,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对现代科技的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结起来,第20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科技的成就、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交流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影响
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
与文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伟大与卓越。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历史20课教学和复习提纲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1919 19 9
资 产 阶 级 领 导
1840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1949
无 产 阶 级 领 导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 (1924年-1927年) 1924年 1927年 192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19 地 19 7 1937年--1945 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945年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1949 1949年 1946年--1949年
1936年12月12日 6、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背景 日本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 日本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与张学 良的东北军及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解停战。 良的东北军及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解停战。 蒋介石不放弃“攘外 蒋介石不放弃“ 必先安内”的主张, 必先安内”的主张, 威逼张、杨执行“ 威逼张、杨执行“剿 计划。 共”计划。 (2)结果:和平解决 结果: (3)和平解决的意义 扭转时局 十年内战结束
张学良 杨虎城
?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年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 1945 1、日本全面侵华
(1)标志 (2)日军暴行 (3)统治策略
2、国共合作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建设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 旗 代 表 新 中 国 礼 目 注 行 要 旗 升
《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
田汉
聂耳
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 人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届人大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 和义务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阅读思考: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背景 ①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地理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少数民 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实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二)建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早) 民族区域自治” 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广西 壮族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载入宪法 3、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 (三)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保证国家 统一;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积极性。
高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反射人类过去经验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
高一历史第20课是我们迈向历史深度探索的一次重要的课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思考。
一、普鲁士的工业崛起19世纪初,欧洲的工业化浪潮席卷了整个大陆。
其中,普鲁士王国在工业崛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一阶段的普鲁士工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普鲁士加强了交通运输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铁路网,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和劳动力的流通。
同时,还在河流上修建了许多运河,进一步改善了物流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普鲁士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
政府注重建设和创新,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改良加工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也成为后来德国统一的基础。
最后,普鲁士的教育也为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普鲁士优化了学校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二、印度面临的殖民压力20世纪初,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压迫。
这一阶段印度面临的殖民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英国殖民者通过掠夺印度的资源和商品,大量输送到本国,造成了严重的贫困和经济依赖。
印度的纺织品工业遭到破坏,传统的手工业无法与英国的机械化工厂竞争,导致了大量失业和贫困。
其次,英国殖民者采取了控制和扭曲印度政治体制的方式,确立了殖民地统治。
他们通过设置差别待遇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印度人的管制,限制了印度人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最后,英国殖民者还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试图改变印度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他们强调英国人的优越性,并试图将英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削弱印度的文化自主性。
三、法国大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在政治、社会、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的统治,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即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高一历史必修第20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第20课知识点一、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和价值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一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
公元366年至1368年的千余年间,先后有26个国家和部族在此开凿了约500余座石窟,保存下来的壁画和雕塑大多数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独特的鲜明篇章。
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艺术、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这些石窟中的壁画主要描绘了佛教的故事、宫廷生活和士人雅集等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壁画上的人物造型、服饰、发型等细节,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服饰、美学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二、唐代的盛世文化与敦煌艺术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唐代的文化中,敦煌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
敦煌艺术是唐代盛世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敦煌莫高窟的创作时期正值唐玄宗时期,这一时期以文治政府著称,文人墨客活跃于朝廷和社会之中。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才情注入到石窟艺术的创作中,使得敦煌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而作为佛教艺术的代表,敦煌艺术也对唐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信仰和观念。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场景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信仰场景,传播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崇拜,也反映了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三、敦煌莫高窟的保存与保护虽然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在古代以来就很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人为破坏,敦煌莫高窟的保存状况并不理想。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多方面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首先,人们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加大了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投入,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研究机构。
同时,对游客的管理也更加严格,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以免对石窟造成损害。
其次,科学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要点总结 (20课——完)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诞生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成立新中国条件的成熟:①前提条件: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②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人心所向: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2)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新政协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时间)(P94 本课引言)3、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⑵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三、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①时间:1949年9月②人员组成及其反映的新中国民主的特点: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③内容: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内容: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方针《共同纲领》的性质:临时宪法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政务院总理,决定成立新中国㈢确定国旗、国歌、纪元和首都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临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49——1954年)(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必要的筹备工作。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鸦片战争
小结
1.(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 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 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 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 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 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 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 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 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 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 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消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3.(2011年上海历史卷,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 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 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 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 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 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 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 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 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⑴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 家?(3分) ⑵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
装备精良 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蓬勃崛起
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怎样处 理与中国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为此英国采 取的对华步骤有哪些? 处理: 为了发展工业革命,需要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 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 本质: 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敲门”: 正常的贸易往来 中国出超,白银流入中国 危及统治 “推门”: 走私鸦片 虎门销烟 步骤: 影响健康
高一历史第20课主要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20课主要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在高一历史的第20课,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封建、宗法制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以及科举制度等。
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它建立在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之上,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亲信的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效忠。
这种封建制度使得社会等级分明,上层贵族集权,下层百姓则受其控制和剥削。
贵族享有特权和豪华,而平民则艰难度日。
宗法制度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建立在家族和血缘关系上,规定了家族的职权和秩序。
最高统治者作为天子,其宗族则作为贵族群体,享有特权和荣誉。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保持社会秩序,限制个人权利和自由。
然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可忽视的。
贵族的专横和剥削使得平民人民生活贫困困苦,而贵族则享受奢华和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和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变革的机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选拔士人的一种方式。
通过科举考试,政府选拔合格人才,任用于官府。
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举人、进士和状元,其中进士是最高级别。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并为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历史是我们的根基,了解古代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封建制度、宗法制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以及科举制度等重要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让我们看到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的根源,反思并寻求平等和正义的解决办法。
而科举制度则提醒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才的培养,以及通过公平的选拔程序来选拔合格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关系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一二十课历史笔记
高一二十课历史笔记古代汉字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少康文字”,形成了中国的文字文化。
据记载,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从先秦时期的“大篆(大篆文字)”开始的,大篆文字以象形笔画的形式描绘语音,它使用的文字核心笔画就是今天的基础汉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字形发生了一些变化,“秦书”和“小篆字”出现了,它们是一种“折字”。
随着战国晚期到汉代早期,字形更加成熟,形成了“隶书”和“草书”两种最流行的文字,其中,“隶书”由政府用于官方文书,而“草书”则更加流行,多用于民间书写,两者合称“二十课”。
汉朝以后,毛笔书写技术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字,比如“魏碑”、“晋碑”、“元碑”、“宋体”、“楷体”等等。
这些字体都有其特点,也拥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二、近代近代汉字发展到今天,它们仍然保留着古代汉字的要素,同时受到了近代社会的影响和变化。
19世纪末,上海派提出了“汉字改革”的主张,倡导引入国外的新字,采用权威的汉字标准。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做出了一系列汉字改革措施,其中著名的“康熙字典”是清朝任何一部汉字字典中规模最大的一部,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20世纪中期,毛泽东引领汉字“汉语拼音化”运动,把拼音西文化引入汉字字形,新出现的汉语拼音字母在中国文字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国家又做出了一系列汉字改革,将康熙字典的繁体押韵字形改为简体押韵字形,并在改正方面加强了字形的统一,让汉字更加规范和美观。
三、现代到了现代,汉字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电脑和移动设备技术改变了汉字书写的方式,“汉字输入法”取代了传统的毛笔字体,新兴的网络技术也在影响着汉字字形的发展。
而把汉字转换为符号,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也改变了文字使用的方式,以此来传承汉字文化。
它不仅被应用到国际学术界中,也被广泛应用到商业、文字技术等领域,无论是汉字文化的传承,还是语言交流,现代汉字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一直在发展变化,从先秦的大篆到汉朝的隶书、草书,再到近代的汉字拼音化和现代的汉字输入法,都对汉字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令汉字文化更加丰满、更加完善。
高一历史上册20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上册20课知识点高一历史上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本文将为您介绍其中的一些。
1.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分别为夏、商、周。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中国逐渐由封建制向封建国家过渡。
在这个时期,分封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各个封建诸侯国相互竞争并最终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3.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了赢政权。
秦朝终结了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大部分的土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两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儒家学派的兴起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这个时期因为内外战乱而政权不断更迭。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6. 唐朝的辉煌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繁荣。
唐朝建立了庞大的政权体系,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和贸易。
7. 宋朝的民族融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族融合的现象较为明显。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8. 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朝代,蒙古族在这个时期统治了中国。
元朝政权建立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如设立行省制度和设立蒙古王公。
9. 明朝的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这一时期也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文化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1第20课笔记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912.3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28.东北易帜)(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特点: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对内:专制独裁(解散国民党;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改革总统选举)→复辟帝制(称帝改元)(2)对外:卖国(背景:日本利用一战契机,提“二十一条”;结果:“中日民四条约”)2.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1)二次革命(1913;背景:“宋教仁案”;结果:失败);(2)护国战争(1915—1916;背景:袁世凯称帝;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二)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1.军阀割据的形成(1)概况:★(2)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由不同帝国主义支持;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2. 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4. 护法运动(1917—1918;背景: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结果:失败)5. 对外:参加一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向德、奥宣战,派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3)影响:收回德、奥部分租界;撤销德、奥领事裁判权;付出巨大,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1)原因:外因:西方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内因:(政府)民国成立,扫除政治阻碍,鼓励兴办实业;(群众)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想(2)表现:轻工业发展、民族企业迅速壮大。
(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3)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阶级基础;②产业工人急剧增加,为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二)社会生活1.原因: 共和政体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推动。
2.表现:P116三、新文化运动1. 原因:(1)政治:列强扶植袁世凯,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西方思想传播;对辛亥革命反思2. 兴起: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
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
②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③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④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宪法有1954、1975、1978、1982年版及1988、1993、1999、2018等修正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民族政策)
1、原因:
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
②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引起各族人民不满。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民族原则)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建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了五个自治区(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保证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