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古诗三首》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将学习三首经典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内容涵盖对古诗的字词理解、诗句朗读、诗意体会及作者情感表达。具体包括:《山行》中描绘的秋日山色与诗人情感;《赠刘景文》中友情与景物的描绘;《夜书所见》中表达的书斋生活与志向。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意境感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可能文》中“水落石出”的景象。
-朗读节奏掌握: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往往把握不准确,需要指导如何根据诗句的意义和结构进行恰当的断句和重音。
-作者情感洞察: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那些与当代生活距离较远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韵文体裁,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学习古诗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感受美的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山行》这首古诗。它描绘了秋日山行的景色,通过“白云”、“红叶”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举例:《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君”,学生可能不清楚这是古代对朋友的敬称,需要解释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厚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如,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自然美和诗人情感的探究兴趣。
-作者情感表达:分析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表达的情感,如《山行》中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导入新课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5篇)

最新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5篇)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

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

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

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

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

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

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乐因子呢?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具体可感起来:寒山,悠远的寒山令人心旷神怡;石径,弯弯曲曲直通山顶的石径,倾斜的感觉显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导语】在⼩学的语⽂教学中,古诗是⼀部分⾮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法,从⽽使学⽣清晰透彻的理解古⼈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及反思,供⼤家参考!教案⼀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默写《⼭⾏》。

2.学会本课⽣字认识10个⽣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字“挑”的读⾳和⽤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谈话导⼊。

⼀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三⾸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诗歌《⼭⾏》。

⼆、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字牧之,号樊川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

晚唐杰出诗⼈,尤以七⾔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集》。

⼈称“⼩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李杜”指李⽩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等。

2.听《⼭⾏》的朗读,画出⽣字词,读准字⾳、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由朗读《⼭⾏》: (1)读准字⾳,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对照,作者在⼭⾥⾏⾛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诗歌,指导学⽣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4 古诗三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7古诗三首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

”配合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1)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 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作“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一)《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

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

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

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

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山行》教学反思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一.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

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

“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

”我接着说道。

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二.成功之处: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

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

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

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

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三.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四.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

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

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一.教学效果: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

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

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二.成功之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

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

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

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

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

四.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一.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本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稀疏的篱笆,黄昏的江面,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走进诗人眼中的萧瑟的秋天,走进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

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夜书所见》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

(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树立了小组长的威信,又使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三.不足之处:1、朗读的时间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2、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够准。

四.成功之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

我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儿垂钓》、《所见》、《村居》,拓展了张籍的《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