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设计
《活动课_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导学案》
《活动课_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导学案《活动课_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别》导学案一、导入1. 讲师简要介绍今天的主题:“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别”,并引导学生思考南方和北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 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播放一段介绍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两个地区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别。
2. 探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别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域差别的尊重和包容认识。
三、进修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印象,并汇报讨论结果。
2. 知识讲解:介绍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别,引导学生了解两个地区的特点。
3. 案例分析:以南方和北方某个城市为例,比较两地的气候、饮食、建筑等方面的差别,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域差别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别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分享。
5.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居民,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两地的生活差别,增强对地域差别的理解和尊重。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今天的进修内容,思考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别是多样性的体现,应该怎样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域的文化。
四、教室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两地的文化特色。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历史和人文地理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美食品尝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
五、教室反馈1. 组织学生进行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知识竞争,检验学生对地域差别的理解水平。
2. 让学生撰写感想或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今天进修的内容,写一份关于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别的小结。
鲁教版必修三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和。
(2)有明确的。
(3)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节认识区域
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A.干湿地区B.中国三大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B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域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内蒙古的草原、江南的水乡等,让学生感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会有这么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背后的地域差异性是如何形成的?
3.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性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6.评价与反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自然环境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议,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中国的地理差异”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级初二所需时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3课时;间主题单元研究概述本单元选择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和南方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等内容,把知识重点放在研究区域的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上。
通过研究,了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和区域特征,比较它们的最基本的自然地理差异。
并通过研究,初步掌握比较差异的方法。
本单元设计把这三节内容整合为三个专题,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专题二:北方和南方地区;专题三:西北和青藏地区。
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软件等工具,对展示的各种图进行分析比较,首先从图中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再找出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位置接近的界线,进而明确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
专题二——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也是借助PPT等软件,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南北方的差异,并采用PK赛的形成,让学生感受南北方不同的文化。
专题三——西北河青藏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大量的景观图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北干旱、青藏高寒的特征,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这种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
预期研究功效:提高学生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制作表格比较地理事物;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区域地理;初步感受我国的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2、从图中找出秦岭—淮河线,并根据给出的气温、降水图等说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4、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5、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前置限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属于资料型与案例型前置限定。
“图表”主要指可以反应地域分异规律的图表,如“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等;实例主要指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例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等。
2、行为动词:“分析”“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向、经向、垂直三个维度,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三个维度对地域分异规律加以考察。
3、学习内容:“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差异,无论是纬向、经向、垂直三维都存在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在掌握差异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的教材,辅以鲁教版的相关内容。
教材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境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对地域差异做了相关阐述,系统地介绍了地域差异是什么、有何特点和如何形成等问题,为下文做铺垫,然后分别以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为标题,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地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本节教材共包含四大框题: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除正文内容外,共包括一个情境导入(天山)、六幅图片(一幅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四幅植被景观图、一幅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两个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草原上的盐碱地)、一个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栏目内容功能取舍/二次开发情境导入利用多种景观并存的天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利用垂直地带性表现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故舍弃此导入,利用油菜花开放时间差异进行导入框题一:地域差异正文: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表现(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维度)利用文字解释地域差异,为下文地域分异规律做铺垫地域差异部分辅以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尺度差异在学完整节课后进行说明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解释降水、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生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时的阅读材料框题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图5.7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体现自然地带的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并且辅以鲁教版的两个针对此图的探究任务图5.8苔原景观、图5.9热丰富内容由于不知道图片的地点,故带雨林景观、图5.10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图 5.11温带荒漠景观替换为知道地点的图片框题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垂直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框题四:地方性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地方性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体现非地带性采用案例:草原上的盐碱地体现地方性分异规律采用自学窗从分布特点推测成因开拓视野学生课下自学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气候、植被、土壤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还未将三者联系起来并且放在不同的区域加以考察;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体验、网络、电视等对地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感知,但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图还需要加以引导得出规律。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说课稿
《学会分析区域差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是高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区域差异的表现、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等。
通过实例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但对于区域差异的分析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深入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鲜的事物和实际问题充满兴趣。
但是,他们在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引导和实践来逐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2)掌握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资料收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认识到不同区域的独特性和价值。
(2)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差异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步骤。
区域差异教案
区域差异教案教案标题:区域差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区域差异对教育的影响;2. 掌握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和应对区域差异;3. 提供学生机会,通过学习和探索不同区域的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理解。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一个有关区域差异的真实案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探索区域差异: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特定的区域,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文化传统、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区域,并分享他们发现的最有趣或最令他们惊讶的事实。
讨论区域差异对教育的影响:4. 引导学生讨论区域差异如何影响教育,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差异是否会导致教育不公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跨文化教学活动:6. 学生合作项目:将学生分成跨区域的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比如制作一个关于他们所研究区域的展示或视频。
7.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项目,并分享他们在合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总结和评估:8. 总结区域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回顾学生在这个教案中的学习收获。
9.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合作项目的评估或写一篇关于区域差异的反思文章等方式进行评估。
教案延伸:10.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深入研究。
教案扩展:1. 可以将区域差异教案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比如地理、历史、社会学等,以加深学生对区域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2. 可以邀请当地的教育专家或者外籍教师来给学生讲解不同区域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差异,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教案中的活动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尽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备课组届学科二次备课教师课题认识区域上课时间课时 2 集体备课内容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1、搜集资料2、整理、分析活动(一)贵州湖北上海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人均2855.8 7803.0 37393.0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 2068.8活动(二)绘制三省市的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初中地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单元包括三节课的内容:秦岭—淮河线、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我将其整合为三个专题:专题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专题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专题三:四大地理区域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解决?单元学习的重点是:1、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2、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单元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我国幅员辽阔,如何划分地理区域呢?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说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特别是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专题二——“黄色中国、绿色中国、白色中国、金色中国”------四种颜色的中国分别代表什么地区?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PPT软件等多种信息工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展示、交流,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以及各地因地制宜的发展,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还是学习下一个专题的基础。
专题三——“我的明天会怎样?”-----四大地理区域发展中分别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交流,探讨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后两个专题围绕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预期学习成果:提高从各种图表、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举例和分析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形成人地和谐的地理思维。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单元内容包括三大块:区域、区域差异、区域发展阶段。
测试卷的设计是根据三大知识点,设计了12道选择、两个综合题,第13题是考查东北部分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区位,第14题考查海南、新疆两个区域的自然状况及发展方向。
学生总体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思路不规范,语言组织不规范,卷面布局不调理的毛病,这是整个讲评课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讲评的重点应该是规范学生审题、答题、语言、布局的规范性,所以讲评课学案的设计包括两大块:试题答案和补救训练题目。
补救题目设计两个,一个是区域对比,选择新疆和江苏两个省份;另一个是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间交流。
试题的讲解采用学生为主体、师点拨的思路,把学生的不规范答案做在课件中,让学生自己点评答案,给出得分,体会如何使答题规范。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生为主体,教为引导,探究学习和发现法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区域间的差异性、开放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理解:理解区域内相同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不同,从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案教学、多媒体教学。
采用讲评学案教学,让学生自主纠错基础知识;采用典型错答案为案例,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试题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学会分析问题、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明白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生自己对答案的评判,培养学生答题能力;通过补救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从文字、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加深对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的理解;理解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难点:并探讨其原因。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3.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 .综合的方法: 素进行综合分析。 素进行综合分析。 方法规律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单 元 活 动 学 会 分 析 区 域 差 异 教材深化透析 基础自主梳理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返回
贵州省
湖北省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市 第一产业比 第三产业比 重高,第二、重低, 重高,第二、重低,第二 产业比重高, 矿产、 主要 三产业比重 产业比重高, 矿产、能源 问题 低,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 等资源缺乏 水平低, 较低, 水平低,人 较低,人均 均收入低 收入较低 区域 发展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阶段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第一单元备课教案:教学目标及措施详解
教案是教师备课时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它对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教案起到承接学科标准和教材的作用,既可以帮助教师熟悉、掌握教学内容,也可以协助教师理清课堂教学的布局和组织。
本文将详细介绍第一单元备课教案的教学目标及措施。
一、教学目标第一单元备课教案的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分数的含义和性质,并掌握分数的基本算方法和应用。
1.知识目标(1)掌握分数的概念及其代表的含义。
(2)掌握分数的类型,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3)掌握分数的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4)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
(5)掌握分数的应用,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教学措施1.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概念、带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教学方法本单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1)讲授法。
讲授方法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分数的概念、带分数和假分数等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2)归纳法。
通过大量的例题演练,让学生总结出分数的约分和通分方法、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等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探究法。
采用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差异课教案
初中地理差异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理解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学生能够表达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地理差异,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重点:1. 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
2. 地图:中国地图、秦岭-淮河一线示意图。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哪些差异吗?2. 学生回答:风俗习惯、语言、饮食、服饰等。
3. 教师总结:是的,我国地域辽阔,不仅在风俗习惯、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教学1. 自然地理差异a. 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过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吗?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吗?b. 学生回答: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
c. 教师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
这些地形对当地的气候、植被、农业生产等都有影响。
d. 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 人文地理差异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同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有哪些差异吗?b.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方式、建筑风格、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等。
c. 教师总结: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3. 地理分界线的意义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有什么特殊意义吗?b. 学生回答:地理分界线。
c. 教师总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标志着南方与北方、湿润与干旱、水稻与小麦等许多地理差异。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国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初中地理_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初二孔春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秦岭—淮河线,四大地理区域。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要求第一知道“秦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第二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各区的范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
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教学对象分析:1、地理学习能力: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
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八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秦岭、淮河一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设计Unit 1 unit activity learning to analyze region al differe nces teach ing desig n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骰力: 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目标:1. 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教学重点:1. 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
2. 进行案例教学。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及案例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和合作,网络教学教学过程: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三、活动事例一一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1、搜集资料2、整理、分析活动(一)贵州湖北上海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人均gdp(元)2855.87803.037393.0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 9321. 42068. 8 活动(二)绘制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活动(三)三省市的发展阶段比较贵州省湖北省资源优势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丰富主要问题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交通拥挤居住拥挤环境质量差能源原料不足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问题探究: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1、确定比较因素2、列表3、填写4、发现和提出问题5、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总结:学会区域分析差异1、一般步骤搜集资料一整理分析一差异比较一探索原因2、主要方法定性、定量、综合3、活动事例贵州、武汉、上海------- Desig ned By Ji nTai College -----------。
3.1.4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教案
3.1.4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灵活学习,灵活运用,学以致用的务实态度。
[教学重点]
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活动案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
[教法] 讲授法
[教具] 课本,提纲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第二节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区域差异的一个例子,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特点比较吗?我们如何去分析区域的差异呢?我们来看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附件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90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学习目标]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思考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主要从哪些要素进行说明?答案①地理位置;②自然条件;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资料收集的方法(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活动实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1.收集资料: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上海市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2.整理分析: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对这三个省市区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思考如果你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应对哪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答案(1)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
(3)国防安全等方面。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甘蔗、番薯等农作物,但每年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
”(1)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2)影响该地区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该地区每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答案(1)珠江三角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设计
Unit 1 unit activity learning to analyze region al differences teaching design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
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
差异的分析。
教学重点: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
2.进行案例教学。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及
案例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和合作,网络教学教学过程: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自然条件 :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3、经济条件: 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4、社会条件: 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定性的方法
2、定量的方法
3、综合的方法
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
1、搜集资料
2、整理、分析活动(一)
贵州
湖北
上海
区位条件
长江上游,云
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
长江中游,跨
长江、汉江
位于中部地区
长江入海口
长江三角洲
前缘;腹地
广,劳动力
素质高
自然条件与
自然资源状况
地形以山地、
丘陵为主
生物、矿产和
能源资源丰富
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资源
匮乏
人均gdp
(元)
2855.8
7803.0
37393.0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15.9
321.4
2068.8活动(二)
绘制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活动(三)
三省市的发展阶段比较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省
资源优势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丰富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丰富
人力资源
丰富
主要问题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大产业结构
不合理、第
一产业比重
较大
交通拥挤
居住拥挤
环境质量差
能源原料
不足
区域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问题探究:
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1、确定比较因素
2、列表
3、填写
4、发现和提出问题
5、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总结:
学会区域分析差异
1、一般步骤
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差异比较—探索原因2、主要方法
定性、定量、综合
3、活动事例
贵州、武汉、上海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