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阿富汗问题的启示心得体会
阿富汗问题的启示心得体会阿富汗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总结出一些启示和体会。
首先,阿富汗问题告诉我们,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
阿富汗作为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争夺的奖励。
近年来,恐怖分子、塔利班等极端势力在该地区的活动频繁,给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阿富汗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确保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其次,阿富汗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极端主义的危害。
塔利班作为阿富汗的一个主要恐怖组织,一直以来都以极端的宗教观念和暴力手段来追求他们的政治目标。
然而,这种极端主义对于整个阿富汗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来说是毁灭性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更精准的打击措施,削弱这些恐怖组织的实力。
第三,阿富汗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需要长期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阿富汗长期以来饱受战争的摧残,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
因此,在解决阿富汗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政治层面的问题,要同样重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只有通过长期的投资和支持,才能够在阿富汗重建稳定和繁荣。
第四,阿富汗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在解决阿富汗问题时,单一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和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措施。
只有采取全面施策,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阿富汗问题。
第五,阿富汗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尊重阿富汗人民的意愿。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人民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因此,在解决阿富汗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和否认阿富汗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并在处理事务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权利。
最后,阿富汗问题提醒我们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阿富汗问题的长期存在,表明了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和挑战。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遏制和消除这些威胁,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神秘的战争阿富汗战争的解读
神秘的战争阿富汗战争的解读神秘的战争:阿富汗战争的解读近年来,阿富汗战争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场战争一直充满了各种谜团和神秘,让人们难以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阿富汗战争进行解读,以揭开其中的神秘面纱。
一、历史背景与导火索阿富汗战争并非一蹴而就,它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阿富汗局势逐渐动荡,苏联入侵成为导火索。
然而,阿富汗战争的神秘之处在于外界并未完全了解当时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角力,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种复杂的外因并未被广泛报道。
二、利益纷争与多方博弈阿富汗地处亚洲十字路口,资源富饶,拥有地缘战略优势。
无论是邻国还是国际大国,对阿富汗的利益纷争一直存在,这是阿富汗战争神秘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个伊斯兰武装势力与政府军争夺权力,各国利益纷争,形成了一个神秘的博弈局面。
三、政治与宗教的交织阿富汗战争涉及到政治与宗教的交织,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塔利班的崛起与伊斯兰教的传统观念和阿富汗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
然而,阿富汗战争的神秘之处在于伊斯兰教在其中并非唯一因素,政治力量和外部势力的积极干预也不容忽视。
四、不可预测的长期战争阿富汗战争堪称近代最为漫长、复杂和无法预测的战争之一。
其战争形式多样,焦点不断转移,无论是政府军还是反政府武装,都曾占据优势,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并不如人们预期。
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充满了困惑和疑惑。
五、人道主义危机与难民问题阿富汗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亡,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难民问题也成为战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援助和干预日益增多,然而战争给这个国家造成的伤害和影响依然十分严重。
六、和平与未来展望尽管阿富汗战争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严峻,然而和平解决仍然是最终的方向。
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努力,推动政治解决方案的达成,积极推动阿富汗局势向着和平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阿富汗人民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阿富汗战争的背景和现状
阿富汗战争的背景和现状阿富汗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闹剧不断的国家。
它的生命和历史都被暴力和战争所影响。
而且,近几十年来,这个国家的历史更是一次又一次变得混乱和不安定,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事件就是阿富汗战争。
一、阿富汗战争的背景1、塔利班政权阿富汗战争的背景之一便是塔利班政权。
塔利班于 1996 年建立,其勢力範圍在全國境內蔓延。
卡拉扎伊政府因为拥有过多的派别支持,但是政见分歧又太多,因而被塔利班轻松推翻。
2、911事件9/11发生后,在美国而不是阿富汗的阿拉斯加州宣布“战斗民族”,切斷阿富汗與外界的聯繫。
阿富汗被系统地摧垮,与塔利班时期发生的类似情况不同的地方是,911之后,由于美国开始在阿富汗直接进行抗战,被摧毁的城市、道路、公路和其它基础设施,由于整个国家的形态变得支离破碎,在各地流落的难民数量也随之增加。
3、二战后的政治影响阿富汗战争的另一方面是与其国土位置有关。
它位于历史悠久的中亚交界处,坐落在西班牙和俄罗斯之间,并被波斯湾和印度洋所环绕。
在所有战争中,阿富汗政治的核心是与邻国和国际团体的关系。
在二战后的时代里,由于其国土位置,阿富汗成为苏联,中国,美国和伊朗之间竞争和渗透的地区。
在冷战期间,阿富汗被视为是苏联和中国等国的增强势头和石油路线的重要通道。
阿富汗的经济和政治紧密卷入了这些力量之中,东南亚许多国家在战后时期也经历了若干表现相识的局面,虽说随着西方国家的发达,在那些地方出现也已经比难度了,但是复杂的气氛和政治纷争仍是存在的。
二、阿富汗战争的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富汗战争在发展和变化,但是不幸的是,阿富汗的安全形势目前仍比较危险,民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也偏弱。
现在,美军已经在阿富汗进行了20年,但是战争仍在持续。
根据美国防部统计,从 2001 年至 2021 年,已有两千三百多名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死亡,无数数以万计的阿富汗居民伤亡和残废。
现在,在阿富汗,美军已经从首都喀布尔大面积撤离,阿富汗军人支持其政府独自承担全部安全责任。
从国际法角度解读阿富汗战争
从国际法角度解读阿富汗战争内容摘要:阿富汗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美国推翻了塔利班政权,严重打击了“基地”组织,五角大楼在庆贺战功的同时也背负着滥杀无辜的罪名。
而且法学界人士对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一系列国际法问题的探讨也从未停止,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本文将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引言: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WTC)的双塔楼。
一个多小时后,两座大楼先后倒塌,数千人丧生。
第三架被劫客机撞入五角大楼。
第四架可能是飞往首都华盛顿另一目标的客机在宾夕法尼亚州萨默塞特县坠毁,机上乘客显然在这之前曾力图制服劫机分子……之后,美国将责任推给拉登,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将拉登等交给美国处理,阿富汗塔利班拒绝将拉登等人交给美国,美国随即对阿富汗进行了军事打击。
正文: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的理论是:9?11事件是战争行为,阿富汗不将拉登等人交给美国就是参与了战争,国家有权对战争国进行打击。
我认为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的理由不能成立:首先,9?11事件不是战争行为,而是恐怖袭击。
恐怖主义是个现代名词,包含特定价值体系内的谴责色彩,其字面含义远远不能代替其实际的历史和现实内涵。
如果不考虑价值评价问题,恐怖主义仅仅是一种暴力对抗的样式,往往由极弱一方对极强一方实施。
尤其当弱者获得“信仰”和“正义”(不论哪种价值体系,比如伊斯兰、基督教、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双重支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种非常规的暴力样式。
只要力量悬殊的对抗关系一旦形成,恐怖行为就会出现,强的一方越强,弱的一方也就越趋向采取恐怖手段。
不管人们出于何种情感对它千番诅咒、万般怒骂,恐怖主义就是不按强者规定的暴力游戏规则行事,这是人类暴力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国际法上认为战争行为是国家和国家的武装冲突。
国际法上的战争行为大多数是国家行为,这一点与我们通常对战争的认识是有一些不同的。
国家行为通常由国家代表的行为表现,例如:外交人员、国家军队、政府等的行为,其他个人行为不能认为是国家的行为。
阿富汗战争带给世人的新启示
卷 首 语阿富汗战争带给世人的新启示美军撤离阿富汗后,阿富汗政府军迅速的土崩瓦解引起人们多方面思考,特别是对于马列主义战争观的再认识。
实践证明,马列主义战争观并没有过时。
启示之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当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美国引发的一系列战争都是为了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和霸权地位,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民主价值观。
现在,美国为了摆脱国内政治分裂、抗疫不力的困境,正在向外“甩锅”,如果此招不灵,是否会通过挑动地区冲突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
启示之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凡是正义战争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以及未来必要时进行的统一战争;凡是非正义战争都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厌恶和反对,比如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以及未来有可能准备介入的由“台独”分子策动的分裂战争。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进行的侵略战争,由美国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缺乏民意基础,一旦美国撤军,就树倒猢狲散。
“台独”分裂政权未来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启示之三: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被美国先进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阿富汗政府军为什么打不过以劣势装备武装起来的塔利班民兵?关键的因素是傀儡武装的战斗力一般都是最弱的。
他们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何而战,加之内部腐败、文恬武嬉,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缺乏战斗意志。
要论这些致命软肋,台军比起阿富汗政府军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启示之四: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美国自诩为世界霸主,结果花了 20 年时间,最多时出兵 10 万人,居然没能消灭一个民兵组织,充分暴露出其虚伪性和脆弱性。
美国花 830 亿美元装备的阿富汗 30 万大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它给台独分子敲响了丧钟。
大陆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位,而台湾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也只能排在第七位与第八位之间。
五、阿富汗战争评说及启示_军事理论教程_[共3页]
232军事理论教程米格-21战斗机、10架直升机和40架已失修的运输机。
五、阿富汗战争评说及启示阿富汗战争作为世纪初之战,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地区局势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阿富汗的邻国,中亚地区的利益相关者,认真分析和研究阿富汗战争,可以从中得出许多新的启示。
(一)广泛的国际支持,对实现战争意图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联动性明显增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任何一个重大事件,不可避免地牵动国际战略和地区局势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在重大军事行动中,能否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对实现战争意图具有重要的影响。
尽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但仍然十分重视依靠强大的联盟力量打赢战争。
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都充分依靠原有的联盟力量和积极利用临时的利益相关联盟力量。
这次阿富汗战争前,美国更是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国际反恐联盟。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前总统布什9月 20日在对国会发表的讲话中,强硬地指出:“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现在都要做出一个决定,要么和我们站在一起,要么就和恐怖分子同流合污。
”同时,美国派出政府高级官员到世界各地访问,寻求各国对美反恐战争的支持。
美国不仅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情报支援,而且有89个国家向美国军用飞机授予领空飞越权,76个国家授予美军用飞机着陆权,23个国家同意接纳美军部队,使这些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加入到美国的反恐战争中来。
回顾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虽然在武器装备上占据明显优势,但穷尽10年之力也未能彻底消灭阿富汗反政府武装。
而这次阿富汗战争,美国之所以能迅速取得初步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迅速组建强大的国际反恐怖联盟,使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及“基地”组织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并在美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迅速退出喀布尔。
(二)人心向背对战争的胜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尽管当前世界各种冲突不断,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没有改变,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支持正义的人民力量在不断增长。
战地疾风解读阿富汗战争的游击战术
战地疾风解读阿富汗战争的游击战术阿富汗战争是世界上最漫长的一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
在这场战争中,阿富汗的游击战术被广泛使用,给美军及其盟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本文将解读阿富汗战争中的游击战术,探讨其对战争形势的影响。
一、山地战争与游击战争阿富汗地势复杂,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山和丘陵。
这样的地形给游击队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和优势。
游击战术是一种适应山地战争的战术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机动灵活、分散作战和地形利用。
在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和其他激进组织常常利用山岭、洞穴和森林等地形进行游击战。
他们选择这些地方作为基地,进行培训、储备物资和发动袭击。
这些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对游击队的追踪和定位变得十分困难,给了游击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准备和规划。
二、游击战术的特点及其应用1. 分散作战在游击战争中,游击队员通常分散在各地,组织临时小股力量进行袭击和破坏。
这种分散作战不仅增加了敌方的破解难度,也能有效地减少自身的损失。
例如,塔利班常常利用小股武装游击队在阿富汗各地展开袭击。
他们选择目标精确,避免与正规军发生正面冲突,迅速撤离。
这种分散作战的模式使得塔利班得以长期存在并对美军及其盟友构成威胁。
2. 地形利用山地和丘陵地形给游击队提供了宝贵的掩护和优势。
游击队员能够利用地形来遮蔽自己的行踪,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在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常常选择在山岭和洞穴中进行培训、储备物资和休息。
这些地方往往隐藏在陡峭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之中,避开了正规军的搜索和打击。
3. 突袭战术游击战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袭战术。
游击队员通常在敌方未警觉或不备的情况下发动袭击,快速击败对方后立即撤离。
在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常常选择在夜间或黎明时分发动突袭。
他们利用夜幕掩护行动,选择战术灵活、人员密集的目标。
通过快速有效的打击,塔利班取得了一系列战果,让美军及其盟友防不胜防。
三、对战争形势的影响阿富汗战争中的游击战术给美军及其盟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游击队的分散作战和地形利用使得塔利班能够长期存在,频繁发动袭击。
苏联阿富汗战争主义的困境与失败
苏联阿富汗战争主义的困境与失败引言:苏联阿富汗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争议和复杂性的冲突之一。
这场长达九年的战争对苏联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失败。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导致其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苏联对阿富汗的干预苏联在1979年对阿富汗进行了军事干预,旨在维护共产主义势力并确保该国对苏联的战略利益。
然而,这一行动很快陷入了困境。
首先,苏联对阿富汗局势了解不足,没有深入研究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历史背景。
其次,苏联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导致其在战略上处于孤立的位置。
第二节:游击战的挑战在阿富汗的战争中,苏联面临了来自游击队的持续袭击和游击战的挑战。
游击战的特点是机动性、灵活性和隐藏性,让苏联军队陷入了苦战。
游击队的地形熟悉度远远超过苏联军队,他们能够准确把握苏联军队的弱点,并采取令敌人难以捉摸的战术。
游击队战术的有效性大大削弱了苏联的战斗能力。
第三节:敌对势力的支援苏联面对来自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支持,这些国家向阿富汗提供武器和资金,帮助当地的游击队对抗苏联军队。
国际援助的到来使得接受援助的游击队在战争中更具竞争力,并给苏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
这一援助使得苏联陷入了一个无法战胜的局面。
第四节:内部分歧与士气低沉苏联军队在阿富汗战争中面临了内部分歧和士气低沉的问题。
军队指挥官中存在争斗,士兵们对这场战争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导致了士气的低迷。
军队的分裂和士气的低沉削弱了苏联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使其处于劣势地位。
第五节:经济负担与国内政治压力长期的战争造成了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对国内政治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费开支的不断增加使得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加剧。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迫使苏联最终决定撤军。
结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包括对当地情况了解不足、游击战的挑战、敌对势力的支援、内部分歧与士气低沉以及经济负担和国内政治压力。
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探析
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探析19世纪末以来,阿富汗一直处于周边大国的夹缝中,因而奉行中立外交。
二战后,亲苏势力成为威胁阿独立的重要因素。
阿国内存在着民族、部落和教派矛盾,加上君主制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致1965年以后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1973年君主制被推翻,1978年亲苏势力上台,从而结束了阿富汗中立外交的传统和君主制的现代化努力。
苏联撤军后,阿陷入连年内战,塔利班因此夺权,并接纳了国际恐怖主义势力,阿富汗此后从一个缓冲国演变为对欧亚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
未来阿富汗应当确立一个具有广泛参与的政治结构,维持中立和不结盟的传统。
一、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形成及其危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有限的领土和人口及落后的社会经济决定了其传统中立外交的形成。
作为内陆国的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央、西亚的东端,地处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四大地区之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地缘意义。
尽管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阿自古以来即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取道喀布尔和赫拉特,而佛教和伊斯兰教均经阿富汗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尤其是对南亚次大陆而言,阿富汗成为其最重要的陆上门户,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大帝、迦色尼王朝国王马穆德和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奠立者巴布尔均由阿富汗入侵印度。
因此,阿富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一个缓冲国,周边列强为争夺对阿的控制权而激烈斗争。
13-14世纪,萨非王朝的波斯与莫卧儿王朝的印度为此而争斗不息。
1747年,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创立者阿赫美德正是以波斯将领的身份举兵反叛,在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的夹缝间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普什图国家的。
建国后至1978年,阿富汗中立外交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巩固独立国家的时期(1747-1839年)。
阿赫美德建国后,立即开始向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作出反击。
他驱逐了国内的波斯和印度军队,并多次入侵印度。
他所建立的国家版图辽阔,在南方包括了今天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卡拉奇等地,直抵印度洋边。
阿富汗战争的国际安全启示
阿富汗战争的国际安全启示
1. 手段并不总是能实现目标。
阿富汗的战争是反恐战争的一
部分,其目标是打击与911恐怖袭击有关的恐怖分子。
然而,战争持续了20年,塔利班仍在阿富汗活跃,阿富汗的政治和
安全局势仍然不稳定。
这表明,军事干预并不总是能够成功
实现目标。
2. 外部干预需要建立国内基础。
阿富汗的战争中,美国等国
家对阿富汗政治和安全局势进行了广泛的干预,但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国内基础。
如果外部干预失败,国家将很难自己保持
稳定。
3. 不应低估文化差异。
阿富汗是一个多种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其文化和社会习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
在干预阿富汗
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没有考虑到这些文化差异会如何影响行动。
因此,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是任何干预的成功关键。
4. 军事干预需要综合考虑长期影响。
阿富汗的战争旨在通过
军事打击来消灭恐怖主义,但它的长期影响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战争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导致了大量的流离失所者和难民,这些都会对阿富汗的未来带来影响。
5. 多边合作是实现安全的关键。
参与阿富汗战争的国家需要
更加紧密地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如果这些国家能够跨
越文化差异和利益的分歧,达成一致,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那么将更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和平与安全。
阿富汗战争简介与分析
阿富汗战争简介与分析阿富汗战争分析中文名称:阿富汗战争参战部队:塔利班、基地组织,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战争结果:逮捕、惩罚本.拉登及基地组织成员时间:2022年10月7日地点:阿富汗人物:本.拉登布什奥巴马阿富汗战争详情空袭早在2022年10月7日,美英已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
双方其后达成协议,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权。
并在当天晚上进行空袭,攻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多个据点。
美国在首轮空袭中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武器,据美国军方公布,共动用了50支导弹、15架战机和25枚炸弹。
同时美国还在空袭时投下大量救援物资,据美国声称这是为了赈济空袭中受伤的平民。
2022年11月9日,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开始。
马扎里沙里夫在阿富汗北方是一个大型城市。
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存在。
美国轰炸机地毯式轰炸塔利班部队的阵地。
攻城南下午2时,北方联盟部队攻下了城市的南部和西部,并且控制了城市的主要军事基地和机场。
战斗在4个小时后结束。
到日落时分,塔利班残余部队向南部和东部撤退。
战斗结束后,大批塔利班支持者被处决,在整个马扎里沙里夫开始出现抢劫。
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后,北方联盟迅速拿下了北方地区的5个省份。
塔利班在北方地区的势力开始瓦解。
2022年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抵达喀布尔市。
市区只有炸弹坑和焚烧过的树叶。
一组大约20人的强硬阿拉伯武装分子被发现藏身于市内的公园,随后被消灭。
森蚺行动160th SOAR空降特种团进入山区美军的卫星照片情报显示盖达组织士兵在Gardez山西面高2740米的山脉中出没,特战部队(SOF)称该区为“雷明登屏障”,展开森蚺行动(Operation Anaconda)剿灭山区。
该行动中美军采用了包围战术,首先派兵占领山谷的有利位置及阻止敌军四处逃窜,再陆空合击山谷北端扫荡敌军。
整个行动从2022年3月3日到3月19日结束。
攻城北喀布尔的陷落标志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国的瓦解。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摘要:阿富汗是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价值,使得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加大了对第三世界渗透,力图在冷战中力压对手,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阿富汗战争就是苏联实施全球进攻战略,实现其南下战略,与美国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苏联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弱,美国的实力得到了加强。
在两极对峙越演越烈的同时,美苏争霸胜利的天平逐渐向美国倾斜,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国内民族分离主义的日益加剧,最终使得苏联走向了亡党亡国的不归路。
关键词:阿富汗全球进攻战略两极对峙亡党亡国(一)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力量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美国深陷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泥潭,而苏联在勃列日列夫上台之后,大力提高生产和扩充核武库,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苏联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苏联中央高层依仗苏联日益膨胀的军事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实施全球性进攻战略,苏共领导人认为实施全球进攻性战略可以在处理国际争端中获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随着美国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美国穿梭外交使得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得到了缓和,美国和埃及之间得以谅解,美国在中东国家中的影响力不断得到加强。
在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的同时,苏联在中东的势力却一落千丈,中东国家国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
苏联领导人决定要加强对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控制以及文化渗透,苏共领导人的这种做法,一方面是由于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想通过控制阿富汗从而更好的建立所谓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从而更好的遏制中国,其次美苏在中亚地区的争夺出现了不利于苏联的局面,苏联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落入到美国的怀抱。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战例分析与评价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一、战役背景(一)九一一事件美国总统布什向世界宣布美军要在阿富汗打一场样式很特殊的反恐怖战争,以彻底消灭制造九一一事件的幕后黑手及其同盟者塔利班武装。
(二)塔利班组织和美国互不信任在战争爆发之前大约一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向塔利班政府发出最后通谍,要求他们:1.把盖达高层成员交给美国2.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外国人3.保护在阿富汗的外国记者、外交人员、支援人员4.让美国人员检查所有训练营,证实它们全部被关闭塔利班政府则拒绝与美国对话,并指与非穆斯林领袖对话是对他们的侮辱。
但他们也透过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馆要求美国提供证据让他们自行在伊斯兰法庭起诉拉登。
后来他们提出把拉登移送到中立国。
但乔治·布什拒绝这些条款。
(三)联合国对塔利班发出最后通牒联合国安理会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登到美国或第三国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诉,以及关闭所有武装训练营,否则将会制裁阿富汗。
二、力量对比兵力:阿富汗方面:塔利班:活跃兵力约25,000人(2009年)阿富汗国民军:100,000人多国盟军方面:美军(非多国部队):约48,000人北约:约64,000人三、战役过程(一)空袭早在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
双方其后达成协议,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权。
并在当天晚上进行空袭,攻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多个据点。
2001年11月9日,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开始。
美国轰炸机地毯式轰炸塔利班部队的阵地。
(二)攻城南下午2时,北方联盟部队攻下了城市的南部和西部,并且控制了城市的主要军事基地和机场。
战斗在4个小时后结束。
到日落时分,塔利班残余部队向南部和东部撤退。
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后,北方联盟迅速拿下了北方地区的5个省份。
塔利班在北方地区的势力开始瓦解。
2001年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抵达喀布尔市。
(三)森蚺行动160th SOAR空降特种团进入“雷明登屏障”,展开森蚺行动(Operation Anaconda)。
阿富汗战争
制海权、制空权与国家安全——阿富汗战争结局分析从2001年10月7日美国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到12月7日塔利班放弃坎大哈并决定向阿临时政府投降,共计61天。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这是一场难度大但结局利落的战争。
自19世纪以来,阿富汗是大国必争但却没有那个大国可以打赢的地方。
1838年,英国以阿富汗拒绝和英缔结反对波斯和沙俄的同盟为借口,入侵阿富汗。
次年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1793-1863)弃都北逃。
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立舒加(1816-1845)为王,此后,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次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彻底退出阿富汗。
1878年11月英国以阿富汗拒绝接受其保护而投靠俄国为借口,二次出兵阿富汗,迫使阿富汗于次年5月与之签订《甘达马克条约》,9月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
1919年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即位后,致信英印总督,要求废除英国的外交控制权,英国拒绝并于同年5月出兵阿富汗,阿人民奋起反抗。
8月双方缔结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
1979年12月苏联因不满阿富汗阿明政权,出兵阿富汗并占领喀布尔。
在阿富汗人民的激烈反抗下,1986年7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布从阿分批撤军。
英国和苏联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前的两个世界极的霸权国家。
英国三次出兵阿富汗,除最后一次是当年议和外,其他两次作战时间均在三年之上,且英方损兵折将却无功而返。
苏联依靠其强大的常规作战力量,在阿富汗进行了为时六年的持久战,结果阿富汗战场成了苏联的“坟场”。
如果将英国和苏联在阿进行的这几场战争,与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作一比较,会觉得他们失败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拿破仑入侵俄国到美国入侵越南,再到勃列日涅夫出兵阿富汗,人民战争都无一例外地是大国入侵者的坟场。
但如果再将这些发生传统战争与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相比较,人们也许会说,这是因为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离海太近,没有多少海上力量,而它们面临的对手又是具有强大海上作战力量的美国。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历史中的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是指自1978年起,阿富汗境内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冲突。
这场战争对阿富汗及其人民造成了深远影响,并持续至今。
本文将对阿富汗战争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的参与和战争对阿富汗社会与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1. 社会政治环境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阿富汗国内涌现出多股政治势力,包括改革派共产主义者、保守派伊斯兰教组织以及各类民间武装团体。
这些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2. 外部干涉阿富汗战争中,各类外部势力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以支持成立的社会主义政权为目的。
随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则支持不满前苏联入侵的反政府武装,进一步加剧了战争的复杂性。
二、战争参与方1. 政府军政府军代表左派政治势力,多次更迭政权,并得到前苏联的支持。
然而,政府军在战争中面临来自民间武装及外国势力的持续压力。
2. 游击武装游击武装主要由不满左派政权的保守派伊斯兰教组织组成,其中塔利班是最为突出的一支力量。
塔利班于1990年代崛起,很快掌控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
3. 外国势力前苏联在1989年后撤军,但美国及其他国家继续在战争中对游击武装提供支持。
此外,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也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支持不同的武装团体。
三、影响与后果1. 人道主义危机阿富汗战争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家流离失所。
人道主义危机成为战争的一大悲剧,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援助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2. 社会稳定动荡长期的战乱使得阿富汗社会秩序遭受破坏,犯罪活动频发,社会稳定雪上加霜。
战争也加剧了阿富汗的族群矛盾,各方势力之间的敌对情绪难以化解。
3. 经济困境阿富汗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
战争中的破坏行为、战争经济以及大规模的贫困和失业,使得阿富汗陷入了经济困境。
该国的基础设施、农业和教育等领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结语阿富汗战争在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延续了几十年之久。
浅析战争胜败因素
《军事理论》课程作业浅析战争胜败因素——美、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论文摘要:美与前苏联都曾对阿富汗进行过军事打击。
同为军事强国的他们得到的战争结果却迥然不同。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本文试从战争性质和战争局势出发探讨两场战争胜败的原因。
关键字:阿富汗美苏结果战争性质进程战争格局美与前苏联分别于二十一世纪初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阿富汗进行了军事打击。
在美与阿富汗的战争中,美军伤亡为数不多,但整个进程颇为顺利,并以结束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歼灭“基地”的主体力量为结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前苏联对阿富汗的用兵则导致其陷入战争的泥潭长达十年,军士伤亡惨重,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最终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兵。
而从阿富汗撤兵两年后,苏联也走到了尽头。
首先,两场战争截然不同的结果与战争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对阿用兵源于“9·11”事件。
“定居”于阿富汗、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于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进行了恐怖袭击,美国遂决定对庇护“基地”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
此后,美国政府频繁地进行外交活动,先后有46个国际组织发表了支持美国的反恐怖战争行动,有l00多个国家对其表示理解和支持——这些无疑定义了美国与阿富汗战争的性质:正义。
事实上,美国“以暴制暴”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并非有多么明智,现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着“基地”的恐怖分子,他们对美国的仇视可谓“今非昔比”。
但就当时的形式而言,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确无可厚非。
再反观前苏联对阿用兵的缘由。
自50年代起,苏联就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敲门砖,对阿逐步进行渗透、干涉和颠覆。
七十年代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讧,支持苏联的国防部长兼总理哈菲佐拉·阿明发动政变,成为阿富汗新总统。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担心失去阿富汗的前苏联便决定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
这无疑是一场大国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当然,苏联并非是单纯对这样一个小国感兴趣,其更重要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控制阿富汗入主中亚和中东地区,甚至依此将自己的实力范围延伸到印度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阿富汗战争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问题
阿富汗战争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问题阿富汗战争: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问题阿富汗战争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对于该地区的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恐怖主义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动因之一,而地区安全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阿富汗战争中的恐怖主义问题以及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一、恐怖主义问题1.1 恐怖主义的定义与特征恐怖主义是指使用暴力手段或利用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的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的的行为。
恐怖主义的特征包括组织化、极端化、非国家主体、针对平民等。
在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是主要的恐怖主义制造者。
1.2 恐怖主义的根源与原因恐怖主义在阿富汗战争中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多个层面。
一方面,政治上的不稳定和内外部势力的干预,导致国家权力的真空和冲突的加剧,为恐怖主义组织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另一方面,阿富汗长期以来的贫困、经济发展滞后以及人口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使许多人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从而被恐怖主义组织利用。
1.3 恐怖主义对阿富汗的影响恐怖主义对阿富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恐怖主义活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其次,恐怖主义活动削弱了阿富汗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使其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再次,恐怖主义加剧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更多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最后,恐怖主义对阿富汗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给该国的发展和外交关系带来了挑战。
二、地区安全问题2.1 地区安全的重要性地区安全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都具有重要影响。
阿富汗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地区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周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解决阿富汗的地区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2.2 地区安全问题的挑战阿富汗战争对地区安全产生了重大挑战。
一方面,战争导致了阿富汗的政治和安全局势不稳定,使得周边国家面临恐怖主义渗透和边境安全的威胁。
苏联阿富汗战争反思外交冲突和干涉对地区稳定的影响
苏联阿富汗战争反思外交冲突和干涉对地区稳定的影响1980年至1989年的苏联阿富汗战争成为了冷战时期涉及中东地区的一次重要冲突。
苏联在这场冲突中实施了军事干涉,试图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苏政权。
然而,这场战争不仅对阿富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引发了外交冲突并对地区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苏联决定干涉阿富汗之前,阿富汗长期以来一直是东西方角力的地区。
冷战期间,苏联试图通过干涉来巩固其影响力,而美国则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
苏联认为,如果阿富汗沦为西方势力的势力范围,那么可能会对苏联的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然而,干涉阿富汗的决定使得苏联陷入了军事冒险和长期的游击战。
这场战争不仅无法让苏联在阿富汗取得战略胜利,也成为了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沉重负担。
苏联阿富汗战争对地区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加剧了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在战争期间通过向阿富汗提供武器和援助来支持塔利班抵抗苏联。
这间接地加强了美苏之间的对抗,使得冷战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其次,苏联军事干涉引发了地区范围的冲突和混乱。
战争导致了阿富汗内战的爆发,不同的反对派力量之间争夺权力和领土。
这场内战直接或间接牵涉到了阿富汗周边地区的国家,并且对地区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苏联军事干涉还带来了人道主义危机。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平民伤亡,阿富汗人民遭受了严重的痛苦和破坏。
苏联决策的错误和战略失败使得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增加了平民的伤亡数量。
这场战争还导致大量的阿富汗难民涌入邻国,加剧了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和需求。
应反思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外交冲突和干涉对地区稳定的影响。
首先,冷战期间的军事对抗并不是解决地区争端的正确途径。
通过军事行动来解决外交问题仅会导致更多的矛盾和混乱,对地区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外部干涉应当尊重和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
干涉国应当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合作,以确保其行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减少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良影响。
最后,冲突各方应通过和平谈判和政治解决途径来解决争端。
2024年浅析影响后时代阿富汗局势的三个重要变量
2024年浅析影响后时代阿富汗局势的三个重要变量随着美国的军事撤离,阿富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转变中,地缘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与宗教因素成为了影响阿富汗局势的三个重要变量。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后时代阿富汗局势进行浅析。
一、地缘政治环境地缘政治环境是影响阿富汗局势的首要因素。
阿富汗位于中亚心脏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其周边国家众多,包括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等。
这些国家与阿富汗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首先,巴基斯坦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然而,两国间的边界争端、恐怖主义等问题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不稳定因素。
尤其是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如塔利班等,对阿富汗的安全局势构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俄罗斯和伊朗作为地区大国,在阿富汗问题上也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
俄罗斯希望通过影响阿富汗来巩固自己在中亚的影响力,而伊朗则希望借助阿富汗来制衡其宿敌沙特阿拉伯。
这两个大国的介入使得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环境更加复杂。
此外,美国虽然已经从阿富汗撤军,但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美国通过支持阿富汗的政府军和反恐行动,间接影响着阿富汗的局势走向。
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阿富汗局势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阿富汗一直饱受战乱之苦,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资源匮乏、贫困问题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
首先,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阿富汗的经济发展。
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问题使得阿富汗难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阻碍了其经济发展步伐。
其次,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阿富汗的人力资源开发受到严重限制。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阿富汗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贫困问题是阿富汗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贫困导致了社会不稳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阿富汗的局势更加复杂。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阿富汗政府和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推动阿富汗的经济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学院:农学院学号:***********姓名:***阿富汗战争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 年,是指1979 年12 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 年的战争。
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
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 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
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美国发动的以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 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表现形式。
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所谓“后冷战” 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
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
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9 • 11事件的发生使全球反恐怖问题备受关注,人们的目光也为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所吸引。
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和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成立,阿富汗战争已进入尾声,但人们对反恐怖问题和这场战争的议论并未结束,它的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
阿富汗战争究竟是否是文明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单边主义的抛弃,可谓见仁见智。
一、阿富汗战争是以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阿富汗战争的直接起因是9 -11事件,因而阿富汗战争作为一种对恐怖分子的报复行动,无疑是一场反恐怖战争。
但它在事实上又不仅仅是一场反恐怖战争,而且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偏见引发的以恐怖与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
自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问题后,人们对亨氏的观点褒贬不一。
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文明的冲突问题被再次提起,甚至亨廷顿本人也站出来就此发表看法。
不少人认为,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虽发生在个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但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国际反恐力量对恐怖分子的打击。
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大成文明的冲突。
二、是9 • 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而是针对恐怖分子,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
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
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融合” 的一面。
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理论起来,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
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
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 和“可能” ,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
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控制战争进程。
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大成文明的冲突。
二是9 • 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 而是针对恐怖分子, 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 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
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
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融合”的一面。
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 但真正理论起来, 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
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 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 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
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 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 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 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 和“可能” ,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
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 控制战争进程的是美发展为文明的冲突也就由不得他的个人看法。
其次、布什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正当性的宣传和对穆斯林的安慰,乃至给阿富汗平民以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 都不过是政治上的策略考虑, 目的是为赢得战争胜利寻求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而尽可能减少干扰。
这些讲话和辩白同样不能改变文明之间发生冲突这一事实本身, 他在战前的宣传和战争初期的辩解并不等于战争的进程就不向文明冲突的方向发展。
他在反恐问题上以我划线的做法不仅把伊朗、伊拉克等伊斯兰国家置于其对立面,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着“美国是全世界1 0亿穆斯林的朋友” 的说法。
而当塔利班政权被摧毁,战争进入尾声之际, 美国又在寻找新的打击对象,将目标锁定在伊拉克等国的做法, 不正是亨廷顿所担心的扩大反恐战争进而将其扩大成文明的冲突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战争本身的进程并未像亨廷顿所希望的那样, 美国政府在设法阻止它成为文明的冲突, 而是在扩大战争。
其三、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融合”并不能否认碰撞与冲突的存在,更不能取代它。
“冲突” 与“融合”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 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必然会有碰撞与冲突。
没有碰撞与冲突, 融合也将无从发生, 只有经过碰撞与冲突, 才可能找到文明之间的契合点。
而从冲突走向融合有一个过程, 二者不可能相互取代。
因而以融合重于冲突来说明阿富汗战争不是文明的冲突只能是愿望而已。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当前一些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性质的观点都还缺乏充足的根据。
事实上, 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历史上长期存在, 不仅亨廷顿本人注意到这一点, 就是批评“文明冲突论” 的人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十字军的东征和一些巴尔干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等都是其典型表现。
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掠夺和伊斯兰国家借助伊斯兰教进行的反抗活动同样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原教旨主义思潮的萌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明扩张和殖民掠夺的一种反应。
尽管在中世纪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有扩张倾向, 相互攻伐不断, 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日益走向强势和伊斯兰国家的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千多年来相互间的不断攻伐和对异教徒的杀戮,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兴盛及其优越感和“普世”情结, 伊斯兰文明昔日荣耀的失去,等等,使得相互间的偏见日益积聚, 延及至今。
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伊视,也因此使一些国家间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在上半年还龃龉不断的俄美、中美关系大为缓和,并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合作。
因而一时也有了“后冷战”时代结束的说法。
针对阿富汗战争中的俄美合作, 布什和鲍威尔曾先后明确表示这意味着“冷战后”时代结束。
其突出表现是针对10月17日普京宣布关闭两个海外军事基地所发表的言论。
布什认为“这是冷战已经结束的又一个迹象……”鲍威尔则进一步说这标志着“冷战后”时代的结束,“不仅冷战结束了, 冷战后时期也已结束” , “这是与俄罗斯合作的战略新时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此相应,普京也曾在讲话中表示俄美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
对于俄美关系的重大变化,一些国际媒体也是相当看好,不仅认为普京与美国和北约修好可与1991 年苏共垮台带来的深远影响相媲美,而且认为两国将建立新型关系,俄美事实上已成为盟友。
[4] 我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9 • 11事件改变了传统的国家间关系的方式,俄美间相互以对方为潜在对手的观念已不适应,阿富汗战争是俄美间的一次积极合作,等等,因而“后冷战”时代已经结束了。
上述这些说法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大国关系特别是冷战对手国之间关系的重大变化,这的确也是事实。
尤其是俄美之间的某些相互友好举动和就阿富汗战争展开的合作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中美关系也因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有了很大转机。
这些围绕国际反恐问题进行的必要合作也有利于今后相互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但若因此就说“后冷战” 时代已经结束可能为时尚早。
理由在于:一是9 • 11事件后美俄、美中在反恐和阿富汗战争问题上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暂时的利益需要,能否长期保持这种合作目前看来没有充分根据。
即使这种反恐合作保持下去,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能合作或顺利合作,至多也是为反恐合作的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某些让步。
美俄在阿富汗战争上的合作实际是在反恐问题上各取所需的结果,双方以后能否继续合作和扩大合作领域同样取决于有无共同需要和是否找到了满足共同需要的结合点和方式,而这一切并非易事。
二是美国既未因俄国对其进行阿富汗战争支持和合作而放弃领导世界和建立单极霸权的战略目标,也未对俄的友好举动做出相应的实质性回报。
俄在单方面宣布关闭驻海外军事基地的同时,曾要求美国有相应的举动,关闭其在挪威的电子窃听站,但美方并未响应。
既然冷战是相互的,解除冷战的努力也应当是相互的,然而美国却只说不做,其结束冷战和后冷战的诚意何以体现?后冷战又如何能在事实上消失?三是美国与俄、中之间的一些固有分歧、战略矛盾不可能短期内消除,也不可能仅靠一次反恐合作完全消除,而这正是长期冷战和后冷战持续的症结所在。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俄关系的曲折历程表明,美俄之间在未来世界格局、国际秩序、欧洲安全格局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甚至截然对立。
正是这些分歧和对立使以往美苏之间互视对方为最大现实威胁的冷战活动,演为当今美俄互视为潜在对手和假想敌的后冷战活动。
尤其是北约东扩和导弹防御计划的提出,都不同程度地以俄为假想敌和潜在对手,以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从而在事实上沿袭了“冷战思维” 。
尽管美国为这两项举措多次辩解,但都经不住推敲。
当阿富汗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美国于2001 年12月再次进行导弹拦截试验和正式宣布退出反导条约的举动,为其继续奉行冷战思维作了很好的注脚。
同样,就美中关系发展来讲,相互间的分歧也是多方面的,并未因反恐合作而全面化解。
美中之间不仅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美国的反共意识不会消失; 而且双方在世界格局、国际新秩序、人权、宗教、武器扩散等问题上的分歧也是长期的,尤其是美国借台湾问题遏制中国根本立场没有改变,不断提高售台武器的数量和水平,为两岸统一设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