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生物监测: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
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地下水: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表水:汇集在地球表面的水。
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和沟渠等地的水。
水质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水的性质和组织,影响水的使用价值或危害人类健康,称为水污染.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由于水体自身发生一系列反应(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从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细菌总数:评定水体等污染程度指标之一。
指1ml水(或1g样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h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群总数。
污泥体积指数:污泥体积指数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
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 相应的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时间混合水样: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
瞬时水样: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混合水样: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
环境监测的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的名词解释环境监测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环境监测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环境监测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环境监测的意思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
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信息的过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被称为。
从 60 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包括噪声污染;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手段更多,这个阶段被称作。
进入 70 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这个阶段被称为。
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广度法等),生物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
按照监测对象,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
环境监测造句欣赏1. 拥有更先进环境监测制度的国家会利用气候数据谋取身身利益,他们可以选择不公布暴雨警告或类似方式来消弱对手。
2. 今年一月份,由国家科学院发布的报告警告,环境监测卫星网络有崩坏的危险。
3.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透露,整体橱柜是室内污染的“重灾区”。
4. 通过分析多年的环境监测数据,确定龙岩市城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是TSP。
5. 根据2003年朝阳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朝阳地区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
6. 并以海州湾为研究实例,采用海州湾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别运用熵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海州湾浅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2、瞬时水样: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采集的水样。
3、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
4、水体自净: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水体通过水解、络和等作用使水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反应,导致水体中污染物降低的作用。
5、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或日常活动过程中被人们抛弃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固态或半固态的物质。
6.细菌总数: 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7. 空白试验:用蒸馏水代替样品进行完全相同的操作、试验,目的是检验水和试剂的纯度。
8.计权声级: 在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中设计了一种特殊滤波器,叫计权网络。
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级。
9.等速采样: 在烟尘浓度测定时,采样器进气口进气速度与废气流速相等,称为等速采样。
10.优先污染物:环境优先污染物指将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大和三致类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11.指示生物指对某一特定环境条件特别敏感的水生生物。
12.噪声指凡是使人烦恼、讨厌、刺激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13.控制断面:为了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一般设置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14、TSP:总悬浮颗粒物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颗粒物的总称。
15、飘尘(IP或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um的颗粒物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飘尘(IP)16、硫酸酸化速率:是指大气中SO2 H2S H2SO4 蒸汽等含硫污染物演变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烟雾的速度。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1.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由于水体自身发生一系列反应(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从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生化需氧量生物需氧量(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于水中的可生化降解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
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3. 检气管:根据进入的试样量和试剂变色的深浅或变色部分的长短,借助于标准色阶,检出或测定痕量气体的装置。
4. 静态配气法: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汽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再充入稀释气体,混匀制得。
5.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COD)值称为高锰酸钾指数。
6.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水的浊度是反映水质优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我国规定采用1L 蒸馏水中含1mg 二氧化硅为一个浊度单位。
7.动态配气法::用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地进入混合器混合,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气。
8.空气污染指数:指将空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依据适当的分级质量浓度限值进行等标化计算得到简单的量纲为一的指数,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10.生活垃圾: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
11.化学需氧量:’氧化一升污水中还原性物质所需的氧化剂的量,以以O2的mg/L表示。
12.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
13.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
环境监测第四版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自净能力决定着水体的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污染量)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13.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和街道扫集物等,其中医院垃圾和建筑垃圾应予单独处理14.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的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潜在危害大的、并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外源性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
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凯氏氮: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化学需氧量(COD):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总需氧量(TOD):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化合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总有机碳(TOC):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以碳的质量浓度表示。
总氧化剂:空气中除氧以外的那些表现有氧化性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主要有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
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生活垃圾: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是一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异质混合体。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垃圾、医院垃圾、市场垃圾、建筑垃圾、街道扫集物。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指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生物监测:通过生物(动、植物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长发育状况及生理生化指标和生态系统的变化来研究环境污染的情况,测定污染物毒性的一类监测方法。
指示植物: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
生物指数: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映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变化、用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声功率(W):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单位W。
声强(I):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W/m2。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定期及实时的观测、测量、统计和评估,以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活动。
下面是一些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名词解释:1. 环境:指周围自然和人工条件对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全部物理、化学、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总体。
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 监测:是对特定环境要素或系统进行观测、测量和记录的过程。
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和采样分析等手段进行。
3. 环境要素:指构成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湿降、气体浓度等,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浊度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
4. 仪器设备:用于环境监测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土壤采样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环境要素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记录。
5. 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感知环境要素的设备,通过测量某些特定物理量或化学量,将环境要素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进而用于监测环境变化。
6.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等采集环境要素的数据,并将其记录下来。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手动、自动或远程方式进行。
7.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等方法进行,以得到环境质量评估、预测和预警等结果。
8.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设定的一系列数值和要求。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与环境标准的比较,评估环境是否达到了要求,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
9. 环境监测站:专门用于环境监测的设施,通常设有各种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用于监测和记录环境要素的数据。
环境监测站可以建在城市、工业区、农田等各种环境中。
10. 监测网络:由多个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网络体系,用于实时监测和收集环境数据,并进行传输和分析。
监测网络可以覆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全球。
环境监测是评估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变化、制定环境政策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上述名词解释对于理解和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监测 名词解释
47汞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冷原子吸收法(适用于金属膜富集);冷原子荧光法(锍茎棉富集)20铬的测定方法:在酸性aq中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44CO的测定方法: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定电位电解法非色散红外吸收法原理:CO对红外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光度与CO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25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溶解氧(DO)测定方法:(1)碘量法:原理在水中加入Mnso4和碱性KI,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加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含量(2)修正碘量法:原理水样中含有亚硝酸盐会干扰碘量法测定DO 可用叠氮化钠将亚硝酸盐分解后再用碘量法测定26(水中的)氨氮:指以游离氨和离子态氨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中的PH 27亚硝酸盐氮: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在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亚硝酸盐可被氧化成硝酸盐;缺氧的条件下可被还原为氮亚硝酸盐氮测定方法: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N-(1-奈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酚二磺酸风光光度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28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的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30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的的化学需氧量31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有溶解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生化需氧量的测定方法:稀释与接种法(五日培养法,BOD5法:HJ505-2009);微生物电极法;其他方法。
32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①重铬酸钾法: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其用量计算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需氧量②恒电流库仑滴定法③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④氯气校正法33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环境监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共沉淀: 是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共沉淀现象在常量分离和分析中是应避免的,但却是一种分离富集痕量组分的手段。
2光化学氧化剂:大气中除氧以外那些显示有氧化性质的全部污染物。
通常用能氧化碘化钾为碘的物质,主要是大气光化学反应的产物。
3 色谱流出曲线: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系统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或载体流出体积的曲线图。
4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5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6总有机碳(TOC):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以C的mg/L 表示。
7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8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9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10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11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2.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14.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5.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它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16.准确度:是指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分析结果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环境监测名词解释和简答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环境监测名词解释和简答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2、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二次污染: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4、固体废物:指人们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
5、碱度:是表征水吸收质子的能力的参数,通常用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来标定。
6、化学需氧量: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全部被氧化后,需要的氧的毫克数,以mg/L表示。
7、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
8、水体自净:当污水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这些变化包括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等,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采样效率:是在规定的采样条件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10、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
一般为具有较强的毒害性物质。
11、污泥沉降比:是指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进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沉淀30分钟后,则沉淀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又称污泥沉降体积(SV30)以mL/L 表示。
12、控制断面:为了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2.环境优先污染物: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1.可疑数据: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检验断定其是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2.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样品而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试验完全相同的测定。
3.精密度:是指在一特定条件下,重复分析同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由分析的随机误差决定。
4.误差:由于被测量的数据形式通常不能以有限位数表示,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x)与真值(xi)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5.平行性:系指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的双份或多份平行样品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6 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的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因此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度。
7.偏差:个别测量值( xi)与多次测量均值( x )之偏离叫偏差。
8.准确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9.再现性:系指在不同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设备甚至分析时间都不相同),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第一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得代表值得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得污染物作为监测与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为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得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就是标准中得一类,它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与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得各项工作所做得规定。
第一类污染物就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得污染物质。
第九章真值在某一时刻与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得效应体现出客观值或实际值称为真值。
标准器(包括标准物质)得相对真值高一级标准器得误差为低一级标准器或普通仪器误差得1/5时,则可认为前者就是后者得相对真值。
误差由于认识能力得不足与科学技术水平得限制,使测量值与真实值不一致,即误差。
系统误差(可测误差/恒定误差)指测量值得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得差别,就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得,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得,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
可随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
过失误差(粗差)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得错误所造成得,它明显得歪曲测量结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纠正。
偏差测量值与均值之间得差异。
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准确度就是用一个特定得分析程序所获得得分析结果(单词测定值与重复从测定值得均值)与假定得或公认得真值之间得符合程度得度量。
基体环境样品中,各污染物含量一般在10得负6,9或12数量级,而大量存在得其她物质则为基体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给实际测量带来得误差。
精密度就是指用一特定得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量值得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指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搞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为了环境水体质量,对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事业单位所作的规定。
5.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某一时间或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混合水样:等时混合水样: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间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等比例混合水样: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
适用于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的水样。
综合水样:把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哥哥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
6.四分法:如果样品取得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四分法的做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干净的塑料薄膜上弄碎,混合均匀并铺成四方形,划分对角线,分成四份,保留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保留的土样数量仍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对角的两份达到所需数量为止。
7.湿式消解法:用液体或液体与固体混合物作氧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分解样品中的有机质,此过程称为湿式消解法。
干法灰化是在一定温度和气氛下加热,使待测物质分解、灰化,留下的残渣再用适当的溶剂溶解。
这种方法不用熔剂,空白值低,很适合微量元素分析。
8.氨氮:水中的氨氮是以游离氨(NH3)和离子态氨(NH4+)形式存在的氮。
9.凯氏氮:是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
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氨盐而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采样频率:系指在一个时间内的采样次数。
11.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12.硫酸盐化速率: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进行连续、定量、定性的监测和评价。
它是对环境改善、环境保护以及环境质量监管的必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可以提供与环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判断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影响,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常见的环境监测指标入手,对一些环境监测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加深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了解。
一、大气环境监测1. 空气质量指数(AQI):空气质量指数是用于描述并量化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数。
AQI综合考虑了多种污染物浓度和对健康的影响,并将其转化为一个维度的指数,用于描述当前和未来空气质量的状况。
根据AQI值,人们能够判断当前的空气质量是否健康,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气象监测:气象监测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指标的测量。
通过气象监测,可以了解气象状况,进而预测自然灾害风险,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3. PM2.5和PM10:PM2.5和PM10指的是大气颗粒物的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细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通过监测PM2.5和PM10的浓度,可以评估空气污染的程度。
4. 酸雨: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降落到地面的降水。
酸雨会破坏土壤、水体和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通过监测酸雨的pH值,酸雨的浓度和成分,能够及早发现和控制酸雨污染。
二、水环境监测1.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对水体中化学物质、微生物、营养物质、溶解氧、温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了解水体中的污染程度和水质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中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化学量。
COD可以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和污染的程度。
高COD值通常表示水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
3. 溶解氧(DO):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的含量。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混合水样: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2昼夜等效声级:考虑到夜间噪声具有更大的烦扰程度,故提出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昼夜等效声级(也称日夜平均声级)
是考虑到噪声在夜间对人的影响比白天严重,而对夜间噪声进行增加10dB加权处理后的等效连续A声级。
3可吸入性颗粒物:主要是指透过人的咽喉进入肺部的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那部分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做飘尘
4指示生物:指能对水体中污染物产生各种定性、定量反应的生物。
5质量控制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称为环境质量图。
1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断面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2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3总氧化剂:是空气中除氧以外的哪些表现有氧化性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主要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
4标准物质:为这种物质具有一种或数种已被充分确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作校准仪器或验证测量方法。
5等效连续A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优先污染物: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称为优先污染物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瞬时水样: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适用条件:水质较稳定,组成时空变化不大。
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又称“时间混合水样”,不适于被测组分在存放过程中变化显著的水样。
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控制断面:常称污染监测断面,表明河流污染状况与变化趋势,与对照断面比较即可了解河流污染状况。
对照断面:为水体中污染物监测及污染程度提供参比、对照而设置,能够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水体水质状况。
消减断面:表明河流被污染后,经过河流水体自净作用后的结果真色:除去悬浮物后水的颜色。
表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具有的颜色。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氧化剂的量,表示为O2mg/L,还原性物质种类:有机化、硫化物、亚铁、亚硝酸盐。
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TOD: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TOC:总有机碳量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有机物总量的一个指标,常用于检测水质。
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钾指数,以氧的mg/L 酸度: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物质的总量,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碱度: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包括强碱、弱碱、强奸弱酸盐等残渣: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不可滤残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2、瞬时水样: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采集的水样。
3、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
4、水体自净: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水体通过水解、络和等作用使水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反应,导致水体中污染物降低的作用。
5、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或日常活动过程中被人们抛弃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固态或半固态的物质。
6.细菌总数: 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7. 空白试验:用蒸馏水代替样品进行完全相同的操作、试验,目的是检验水和试剂的纯度。
8.计权声级: 在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中设计了一种特殊滤波器,叫计权网络。
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级。
9.等速采样: 在烟尘浓度测定时,采样器进气口进气速度与废气流速相等,称为等速采样。
10.优先污染物:环境优先污染物指将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大和三致类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11.指示生物指对某一特定环境条件特别敏感的水生生物。
12.噪声指凡是使人烦恼、讨厌、刺激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13.控制断面:为了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一般设置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14、TSP:总悬浮颗粒物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颗粒物的总称。
15、飘尘(IP或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um的颗粒物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飘尘(IP)
16、硫酸酸化速率:是指大气中SO2 H2S H2SO4 蒸汽等含硫污染物演变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烟雾的速度。
17、采样时间: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18、采样频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19、COD:是指水样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消耗氧化剂的量,用氧的mg/L表示。
20、BOD:20℃时5天所消耗氧量,单位为mg/L。
21、凯氏氮:是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
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氨盐而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22、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耗氧量。
23、总残渣: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后残留在器皿中的物质,包括“不可过滤残渣”和“过滤残渣”。
24、总可滤残渣:指将过滤的水样放在称重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蒸发皿所增加的质量。
25、挥发酚:一般多指沸点在230℃以下的酚类。
26、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27、混合水样:只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地点按等时间间隔采集等体积的多个水样,
于同一容器中混匀后得到的样品。
28、是指在不同的采样地点,按照流量的大小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经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
29、空白实验:指用纯水或其他介质代替试样的测定。
30、加标回收率:即向一未知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待测物质,同时测定该样品及加标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计算方法:回收率=(加标样品测定值—样品测定值)/加标量×100℅
31、变异系数:是样品标准偏差在样品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数。
(又称样品相对标准偏差)
32、准确度:试样的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33、精密度: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的各测定值之间相符的程度。
34、检出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35、灵敏度:指通过检测器物质的量变化时,该物质响应值的变化率。
36、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W/m2。
37、分贝:是指两个相同的物理量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并乘以10.
38、等效连续声级:是用A计权声级得到的声能平均值,是用来表征随时间变化的噪声等效量。
3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40、Ldn:社会噪声昼夜间的变化情况。
41、计权网络:在噪声测量仪器——声级计中设计了一种特殊滤波器,叫计权网络。
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级。
42、等速采样:在烟尘浓度测定时,采样器进气口进气速度与废气流速相等,称为等速采样。
43、细菌总数: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44、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连续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