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的论辩作风

合集下载

庄子的文学特征

庄子的文学特征

庄子》的文学特征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1]。

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2]。

曾作过漆园吏[3]。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4]。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5]。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6]。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7]。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刘辰翁《庄子》散文评点略论-文学艺术论文

刘辰翁《庄子》散文评点略论-文学艺术论文

刘辰翁《庄子》散文评点略论文学艺术论文论文导读::所著《南华真经点校》[①]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庄子散文评点。

刘辰翁(1231—1297)。

曾大量评点过诗文。

论文关键词:庄子,刘辰翁,评点刘辰翁(1231—1297),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人,曾大量评点过诗文,所著《南华真经点校》[①]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庄子散文评点,开后世《庄子》散文评点之先河。

与林希逸“条分而缕析”的批评方法不同,刘辰翁的评点较为灵活,主要是以直观感悟、随手批点的方法,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向读者揭示出《庄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他说:“庄子文字快活,似其为人,不在深思曲说,但通大意,自是开发无限。

”(《齐物论》)[②]其评点文字长短不齐,多则几句,少则三言两语,甚至一字,但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很有启发意义。

正因为刘氏的评点表现为即兴随感式的,所以就显得较为散乱,缺少系统性和理论性。

再加上刘氏曾评点过大量诗文,又评点过小说《世说新语》文学艺术论文,因此其《庄子》评点受诗歌和小说评点的影响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显得丰富多彩,使人较难把握。

如他在评点中常使用像“痛快”、“奇俊”、“洒脱”、“清丽”、“气象”、“洁静”等一类的词,如果读者缺乏一定的审美鉴赏经验,就很难体会这些词所蕴含的真正涵义。

但刘氏毕竟长期涵容于评点鉴赏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因此在评点《庄子》的过程中,这些特点又时时反映出来。

仔细推敲其评点,可以发现刘氏主要抓住了《庄子》散文的以下几个特点来进行鉴赏的。

第一,庄子善于描摹人物,叙述故事,体察物情,能画出“不尽之意”。

《庄子》一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既有作者理想世界中的人物,也有现实中的人物;既有帝王将相,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儒家圣人,也有江湖大盗;既有神人、美人,也有畸人、丑夫,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融汇在一起,俨然一幅形态各异的群生图。

他们各有性格,各有口气,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散文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散文特点

庄子散文特点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风格。

这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再如《人间世》、《德允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

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

而故事人物的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养生主》庖丁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

这些文学形象,当然是庄子自己头脑中幻想出来的绝对自由的人物。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
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
《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孟子》;《庄子》;论辩 ;语言艺术 ;比较
[中图分类号] I206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 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宣颖在《南华雪心编》中称赞此段文字道:“写地籁忽 而杂奏忽而寂收,只是风作风济之故。以闻起以见收,不 是置闻说见,止是写闻忽化为乌有,借眼色为耳根衬尾, 妙笔妙笔!初读之拉杂奔腾,如万马奔趋,洪涛汹涌,即 读之,昔微杳冥,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可见《庄子》 之文辞极具文学魅力。再如“旧国旧都,忘之畅然;虽使 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 也,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则阳》)此段文字已 经初具后世写景文的雏形,情貌皆备,词句优美,充满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孟子》文辞质朴,干净利落,《庄子》文辞华 丽,汪洋恣肆
《孟子》与《庄子》文辞的显著差别,同样也显示出 了先秦散文艺术的发展轨迹,即由简入繁的发展轨迹。
《孟子》所言大多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这使得 《孟子》在用语时的选择范围较大,能够在充分选择常 用词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和加工,因此它的文字质朴而 简练。同时,《孟子》所记载的又大多是两方对谈,因此 这也要求《孟子》必须选择最简洁易懂的语言,以便使 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自己的意思。苏洵在《上欧 阳内翰第一书》中形容《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刘 熙载也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艺概·文概》),这 都足以说明《孟子》语言的简约、文辞的质朴。如《滕文 公下》中形容陈仲子“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 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 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段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 将陈仲子虚伪的“廉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日 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交代了不食的天数和状态,文字 简单内容却很丰富,还与后段“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 见”巧妙地扣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讽刺的意味。同时, 《孟子》的文辞简洁质朴还在于它用语的精炼,如“男 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 上》)此处《孟子》只用了两个字便将“男女授受不亲” 和“嫂溺援之以手”的本质差别揭示了出来。虽质朴简 练,却极有深意,体现出《孟子》散文词约义丰的特点。 相同的例子还有 “贼仁者谓之 ‘贼’,贼义者谓之

庄子的辩论技巧论文总结

庄子的辩论技巧论文总结

庄子的辩论技巧论文总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庄子》中提出了许多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辩论技巧和思辨方法。

庄子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批判、反证和讽刺三个方面,这些技巧不仅用于实际的辩论中,也体现了庄子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首先,庄子的辩论技巧之一是批判。

他善于通过批判对方的观点和立场,来揭示其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例如,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嘲笑了当时流行的养生观念,认为追求长寿和身体健康的人都是被俗世的观念所迷惑,而真正的修养应该是超越物质和肉体的境界。

通过批判,庄子揭示了养生观念的虚妄性和短视性。

其次,庄子的辩论技巧还包括反证。

他常常通过构建对立的观点和情境,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反证。

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劳动分工是人为创设的,不同于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通过对比,庄子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人为制度和自然界的无为之间的矛盾,辩证地指出了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庄子的辩论技巧还包括讽刺。

他常常通过揭示他人的荒谬和可笑之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庄子·天下》中,庄子以盗贼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对话来进行讽刺。

他通过对话中的荒诞和反讽,揭示了政府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通过讽刺,庄子显露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庄子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批判、反证和讽刺三个方面。

这些技巧不仅展示了庄子的思辨能力,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通过运用这些辩论技巧,庄子不仅指出了社会现实和人类观念的种种矛盾和困境,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和现实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思想中的一篇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中庄子和惠子在一次游玩中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论辩。

这场论辩充分展现了庄子的思想特点和论辩艺术,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首先,庄子的思想特点体现在他的辩论方式中。

庄子讲究以言喻理,采用寓言、比喻等方式来说明自己的思想,避免直接抨击对手,这是庄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用“梦蝶”比喻了人生的虚幻和不确定性,用“鲲鹏”比喻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性,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庄子的思想。

其次,庄子的论辩艺术体现在他的辩论策略和手段上。

庄子采用“反证法”和“归谬法”等高超的论辩方法,以打破对手的逻辑和思维,让其无从反驳。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用反证法来引出自己的观点,用归谬法来推翻对手的观点,这些手段非常巧妙,更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庄子的论辩思路是以“自我反思”为基础的。

庄子主张“自然之道”,即要顺应自然,去除人为的束缚,重视个体的内在特点,
不拘泥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论辩来反思人生的本质,探讨人类的处境和意义,更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深邃和超越。

综上所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展现了庄子
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辩论方式,更让人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1 -。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域,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成效,但《庄子》如何说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截了当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品味、领会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认真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定的联系。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战胜,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域、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

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终止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域,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

如此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

正因为如此,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读懂文意
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悠闲自得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 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
不知鱼之乐?”
怎么 结构助词,的
怎么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 知 审 美 欣 赏 。 庄 子 注 重 感 情 ,断 。 对 于 事 物 更 多 的 是 一 种 寻 根
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 究底的认知态度,探寻接近事物
界。(巧辩、尚美、超然)
的本源。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
角度看世界。(力辩、求真、拘
泥)
主旨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
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驳论,表现了庄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 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 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 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 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知识链接
诸子百家: 儒家:孔丘、孟轲、荀况;墨家:墨翟; 法家:韩非、商鞅;兵家:孙武、孙膑 名家:惠施;纵横家:苏秦、张仪、公孙 杂家:吕不韦;道家:老聃、庄周、列御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秋水》
2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 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 如敝履,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 不甘寂寞。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 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他们也许不 是钟子期、俞伯牙那样情投意合的知音,但他们是才华相 当的“辩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 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先秦庄子散文的辩论技巧

先秦庄子散文的辩论技巧

先秦庄子散文的辩论技巧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散文中常常运用辩论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庄子散文中常见的辩论技巧:
1. 反问:庄子常常通过反问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他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反问来质疑这个问题的合理性或者挑战读者的固有观念。

2. 比喻:庄子经常使用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

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3. 对立论证:庄子常常通过对立的观点来展开辩论。

他会提出一个观点,然后通过对立的观点来辩证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4. 自相矛盾:庄子有时会使用自相矛盾的论证方式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他会故意使用矛盾的言辞,以此来表达他对事物的看法。

5. 反证法:庄子经常使用反证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会通过否定一个观点的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这些辩论技巧使庄子的散文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对话。

它们帮助庄子表达了他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庄子》散文章法论略

《庄子》散文章法论略

飞 , 翼若垂天之云 。是 鸟也 , 其 海运将徙 于南冥。 南冥
的探讨 。
收 稿 日期 :20 —0 2 09 9— 1
的一切 , 都是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而铺设安排的。
作 者简 介 :梁克 隆, , 男 中华女子学 院公共教 学部 副教 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① 刘熙载 :艺概 ・ 《 文概》 :庄子 文看似 胡说 , 里却尽有 分数 。彼 固 自谓狷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 , 云 “ 骨 学者何 不从 大方 处求之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97 版) ( 18 年 。这里 的“ 分数 ” 可否理 解为 , 庄子思 想明确 , 系严整 , 体 他通过 文章 所要 表达 的是 其 完整 的哲 学思 想; 同时 , 亦指 包括 文章 写作 诸 多特点于其 内的整体 文学风格 。
2009 年 1 2月 第 6 期
中 华 女 子 学 院 学 报
J our l ofChi na na om e S Uni r i y W n’ ve s t
De 2 0 c. 0 9
No. 6
《 庄子 》 散文章法论略
梁克 隆
( 中华女子学 院 摘 公共教学部 ,北京 100 ) 0 11
无 不毕妙 毕 肖 , 帖恰 当 , 似 “ 散 ” “ ” 异 计划 、 排而 言 , 偏 离 文章 主题 则 是 始 终需 要 把 妥 看 形 而 神 却 安 不 常集 中 , 开 阖 自如 , 放 得 当。 于是 , 且 疏 十余 万 言 , 握 的关 键 。
《 逍遥游》 庄子》 是《 散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可 其举 力 甚 切 , 泥不 安 之 状 。究 其 根 由 , 去庄 子 分 三部 分 , 拘 除 即从 “ 冥有 鱼 ” “ 人无 名 ” 北 至 圣 为第 一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论辩艺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味的文章,展示了庄
子的思想精髓和对辩证思维的掌握。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善于通过论辩的
方式,展示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庄子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将鹤子的行为与人生联系起来,从
而表达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鹤子一样,顺其自然,不要勉强,否则会引起反效果。

在他的看来,人生的成功并不
是通过刻意追求而来,而是要在自然之中得到,这个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很大的影响。

与庄子不同的是,惠子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鹤子在飞行时并不
是刻意放弃,而是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表明人类也
应该有目标,有计划地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这种思想更加注重个体的能动性,反映了自由意志和自由发展的观念。

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展示了庄子在辩证思考上的才华和对人生本质的
敏锐洞察。

他通过对鹤子行为的比喻探讨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这
种对人生的思考方式,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

惠子则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反映出自由人格的强调,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历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
要代表之一,他通过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生的真实本质,也展示了他对辩证
思维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人生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今天依然很有启示意义。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老子》,该阶段的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该阶段的特点是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不是整篇采用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

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其特点是形成了典型的说理散文。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孟子》是对话体的论辩文,《庄子》则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一、《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二难推理的方法。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二、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

《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

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等。

其寓言故事大多不以情节的夸张性取胜,而以描写的生动性见长。

《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三、语言上,《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准确。

《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音调和谐而富有诗意。

四、《孟子》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具有充沛的气势。

《庄子》特别是内篇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论庄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影响

论庄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影响

论庄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影响柴砚生【摘要】庄子散文以寓言故事譬喻说理,用文学写哲学,创立了浪漫主义的散文风格;结构上内、外、杂三编各有侧重,又"互见互补",并采用了连锁式等多种结构方式;语言纵横跌宕,富于逻辑力量.庄子的散文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很大,其积极方面主要表现是:清新俊逸、豪放纵横的风格和睥睨豪门、批判现实的精神.【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18)002【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庄子散文;特色;影响【作者】柴砚生【作者单位】合肥经济管理学校,安徽,合肥,23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晋郭象注得三十三篇,即现存之数,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则是其弟子及后学所作。

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它在主体风格、结构态势、语言艺术等方面极具特色,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1]。

要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就不能不了解庄子及其散文艺术。

1 庄子散文的特色1.1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的主体风格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这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德充符》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幻想出来的故事组成的。

他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问答方式来表现的。

而故事人物形象常常描写极为生动,如《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一节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庖丁解牛时娴熟优美的动作姿势以及轻巧进刀的和谐悦耳的声音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从而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潜心于道的庖丁的形象。

而《逍遥游》中的许由敝屣功名形象,《齐物论》王倪口中“至人”的形象,《人间世》楚狂接舆的形象等,《庄子》书中如此之类不可胜数,都写得风姿各异,见骨见心,既富浪漫色彩,也有一定的现实性。

庄子中的论辩

庄子中的论辩

庄子中的论辩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庄子的论辩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庄子论辩的概念、方法、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庄子哲学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庄子论辩的概念庄子论辩是指在辩论中通过言语交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庄子认为,论辩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追求真理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必需的。

因此,庄子将论辩视为一种探究真理的方法。

二、庄子论辩的方法庄子论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比喻、反证和破题。

比喻是指通过类比来说明问题,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反证是指通过反面来说明问题,使人们更容易认识问题的本质;破题是指通过反问来揭示问题的矛盾和不足,从而引导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庄子论辩的特点庄子论辩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思辨。

庄子认为,思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论辩中也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自由。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在论辩中也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第三,强调折中。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此在论辩中也强调了折中的重要性。

四、庄子论辩的意义庄子论辩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庄子论辩强调思辨和自由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由和创新。

其次,庄子论辩注重折中,强调了相互协调和平衡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庄子论辩通过言语交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真相。

综上所述,庄子论辩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通过比喻、反证和破题等方法,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庄子论辩强调思辨和自由的重要性,注重折中,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庄子辩论技巧

庄子辩论技巧

庄子辩论技巧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有着独特的特点。

庄子的辩论技巧也是他思想的一部分,该文将从庄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析庄子的辩论技巧。

庄子辩论的核心思想是保持思想与意见的自由。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这些思想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他的辩论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它充分考虑了人类思想和自由的尊严。

首先,庄子辩论技巧的一大特点是倡导使用比喻和寓言来表达思想。

他使用各种广义的幻想比喻,如“矮之所以非高也,丽之所以非恶也”,也就是说,一件事物可以有其自身的价值。

庄子的幻想比喻并不是普通的语言双关,而更多的是奇思妙想和意象性的比喻。

这种比喻和寓言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思想,同时也能激起人们的思考和感受。

这也是庄子辩论技巧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区别之一。

其次,庄子辩论技巧提倡“忘我”,也就是不为个人利益而辩论。

庄子认为,个人的利益往往会影响人的思考和辩论过程,因此,要勇于放下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思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庄子认为,只有摒弃一切个人诉求,才能得到最好的思考制度,使思想的根基更加稳固。

最后,庄子辩论技巧充分尊重他人意见和意愿,也就是体现了“和为贵”的精神。

庄子认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推动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庄子的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蹂躏反对方”相比要温和一些,但这也是他思想的独特之处。

庄子辩论技巧不仅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哲学的文化特点。

庄子的辩论技巧通过比喻、忘我和尊重了他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思考方式。

在当今世界各种公共事务中,这些方法仍然是富有价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

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