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亚圣”。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先驱。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孟子文化精神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实质,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为了在沉沦的世俗世界中挺立世人的道德主体,他找到了经由文化守成主义达成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道路。
更透彻的了解孟子可以去读读《孟子的世界》,作者以不同观点带你探索孟子之道。
齐鲁书社出版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是在《浩然正气——孟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作者提出,孟子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哲学——观念史进路,而且要重视历史——思想史进路;我们不独需要通过孟子思想研究以凸显“文以载道”的信念依托,还应该经由孟学史研讨去还原“道在史中”的心路历程。
看的是书,读的是世界,养成的是人格。
唯有在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世界相逢的漫漫长路上,才能不断虔诚地体证孟子的教诲。
经学,民国文学,经典文学。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内涵的浩然之气,源于《孟子》。
《孟子》是一套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思想体系,以崇尚爱护人民为总括基调,以“仁、义”等道德观念为思想特色,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一致,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义与仁爱的精神和真谛。
“浩然之气”指的是整体仁爱之气,让人们抱有彼此共同参与、相互尊重和团结一致的理念。
“浩然之气” 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强调有爱心、有智慧的治理,同时也包括坚定的自信与道德的约束,浩然之气旨在维护社会正义,完善公平正义、真理正义和礼义正义,以及对社会问题以和谐解决的政治理念。
孟子深信道德尊严和仁爱高于一切,他认为行政治理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性与仁爱结合起来,不但要制定合理的法律,也要培养一种志士的精神,以一种爱的态度去服务于大众。
不以法律之名,而要以仁爱义道之名,来维护正义真理,将仁义礼智慧的精神植根于百姓的心中;培养惩前毖后的勇气,宣言正义的力量将能够推动很大改变,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能够使政府具有高明的办法和极高的责任感,并以独到的正义思想和明确的道德准则,不仅可以开辟一条共同发展的路,而且可以引领一众志士实现仁爱之心、理智之用、根本之理,实现公义、真理、仁爱能力,实现和谐之美、人性之美、和合之美,如此,“浩然之气”正是智者所盼望的。
孟子:浩然之气与乐为人师
孟子:浩然之气与乐为人师作者:钟文芳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5年第07期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孟轲被后世统治者们尊奉为“亚圣”。
孟子之所以能担得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大师,与其乐为人师、善养浩然之气密不可分。
孟子与孔子很相似,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思想上,虽然他传承孔子的儒学思想,但并不滞留于孔子的观念——在“仁”和“善端”上极大肯定了教育和教师的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带着极乐观的态度施教于人,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展现了其作为“仁师(人师)”的博大胸怀。
其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其在历史地位上的高度,也成就了其大师地位的高度。
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对于自我有着充分而清晰的认识。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这样一段对话。
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善于培养所拥有的浩然之气在孟子自己看来,是其所拥有的长处。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清晰地描绘。
在他看来,浩然之气,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
用正义去养护它,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需要与仁、义、道德相配合辅助,“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所造就的一身正气。
一个人若拥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孟子所追求的君子需要达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乐为人师孟子极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
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是人生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根据齐桓公晋文之事章总结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
根据齐桓公晋文之事章总结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根据齐桓公晋文之事章总结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孟子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通过他的思想和言行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的思想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和借鉴,其中之一就是他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
在《孟子·齐桓公上》中,孟子透露出了他内心强大的道德勇气和对正义的高度追求。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孟子的正义追求正义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一直追求实现社会的公正和个人的道义。
在《齐桓公上》这篇文章中,孟子讲述了齐桓公通过一件事情展现出的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英明决策。
孟子对齐桓公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并认为这是一种正义的体现。
他强调了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正直的领导和善治的经营。
通过对齐桓公之事的总结,我们能够看到孟子心中浩然之气的体现,他对正义的追求既包括了个体层面的追求,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追求。
二、孟子的勇气和坚毅心态除了对正义的追求,孟子还表现出了内外兼修、内心强大的勇气和坚毅心态。
在《齐桓公上》中,当孟子询问齐桓公有关统治的问题时,齐桓公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但是孟子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治的看法。
他坚持认为,人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可以使人民得到真正的福祉。
这种勇气和坚持源于孟子内心深处那种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满腔热情和决心。
三、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孟子不仅关注社会正义和个人行为,他还强调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齐桓公上》的文章中,孟子提到,齐桓公之所以能做出积极正义的行为,是因为他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善良的修养。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种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展示了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他相信通过个体的修养,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总结回顾:通过对《孟子·齐桓公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孟子内心充满浩然之气的特点。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及其影响
由此可见,孟子在其“浩然之气”的阐述中,既重视内心诚意与自省,又没有忽略 客观实践,孟子之知言养气,确立了传统时代实践工夫论的价值维度,拓宽了后世养气 思想的内养与外养、动养与静养、先天之养与后天之养的理论空间,在本质上体现了主 体的价值理想与精神追求。气的涵养包括知、情、意、行诸多方面,养气的过程既是血 气的生理存养,也是情志的心理培养,更是知性的积累,德性的提升,这些学说对于塑 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3、孟子“浩然之气"的影响 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为古代精神之气 的典范,是一种由理智、意志、动机而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个关乎道德、 伦理的价值判断而非生理、心理层面的问题,孟子持理性的态度,以心主气,强调心的 作用,既主张性善,心自然也是善的,志是心之所向,是心的作用,兼有心理、生理、 伦理的多重意蕴。孟子之气还继承了“周孔"文化中的德性传统,进一步细化了儒家君 子品格的德性要求,是周礼重要的价值理想,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塑造、伦 理规范与道德培养、日常生活之道的诸多方面,尤为明显地体现在早期儒家所推崇的“文 王之德’’、“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等理想人格上,以致在古代道德修养的中,“浩然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孟子的浩然之气,必须包含道义,离开了道义就没有意 义。它是道义行为积累而成的,不是偶然的义举就能获得的。南宋文天祥有感而发的《正 气歌》,是形容浩然之气最有名的诗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 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 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 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也只有文天祥这样的正人君子,才配得上浩然之气的 称谓。
(完整word版)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孟子论浩然之气
孟子论浩然之气目录一、概要 (2)1.1 知言 (2)1.2 养浩然之气 (3)1.3 “知言”“养浩然之气”分别映射告子“养心”“养气”功夫 (4)1.4 “守约”与“守气” (5)二、孟子循循善诱人 (6)2.1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7)2.2 两种意义上的“动心” (8)2.3 孟子用心良苦 (10)三、“守约”,是领会孔门之学的关键 (11)3.1请出告子,对话才可以深入下去 (12)3.2 孟子详述北宫黝、孟施舍养勇之道,有深意 (13)3.3 “守约”与“守气” (14)四、须理清“浩然之气”章义理脉络 (16)4.1 “气宁静”与“未发之中” (16)4.2 曾子与孟子,为孔门正统嫡传 (17)4.3 子夏与荀子 (17)五、“一以贯之”与“博学多识”——儒家守不住学之“大本”,就会涌现出一批法家败类 (19)5.1 应结合“恒”与“时”,来领会“守约” (19)5.2 北宫黝与孟施舍 (20)5.3 曾子与子夏 (22)5.4 曾子与孟施舍 (24)5.5 曾子与北宫黝 (26)六、告子养心与养气功夫 (28)6.1 告子不动心之道 (29)6.2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31)6.3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33)七、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4)7.1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35)7.2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6)7.3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38)《大学》论“心”,《中庸》论“性”,孟子兼论心、性。
如果从儒家心性之学的视角研读《孟子》七篇,应该从后向前读,先读“尽心”“告子”两篇。
在“公孙丑”篇“浩然之气”章,孟子点出“知言”与“养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一章文字较长,义理层层深入,也是阐发儒家心性之学非常重要的一段文字,需要高度重视。
一、概要1.1 知言《论语》最末一章,孔子提到“知言”。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虽然主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但还是要学者通过“知言”来识人。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1:浩然之气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1:浩然之气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1:浩然之气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比较难说。
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
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
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2:拔苗助长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
'他的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普天之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帮助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干的人,就是那不锄草的;用外力帮助它生长的,就是那拔高禾苗的人。
这样作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它。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3:专心致志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
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
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4:缘木求鱼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读书笔记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读书笔记
周五晚上吃过饭后,半趟在床上,读起《孟子》一书。
之所以半躺在床上,是因为经过一周的工作,比较的疲惫。
每当想起孟子,首先想起他的那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坦荡。
一个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会产生浩然正气。
孟子认为。
一个人不管得志与否,都要坚定信仰,奉行大道,并能经受考验。
从年少时,就开始读孟子,而孟子里的很多典故,也一直伴随着我,在我思想懈怠的时候,提醒着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着我。
例如,孟子所提到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启发我们要去追求人生中重要的东西与信念。
以及孟子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真的会给予我们每个人以力量。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曾经说起过,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涌现出了无数具有民族气节的有骨气的英雄,他们继承了孟子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孟子的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
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孝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他称为“四端”。
“四端”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而“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
孟子的性善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了重大影响。
在当前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孟子思想对于提升我们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与大学生的精神、使命的
关于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与大学生
的精神、使命的
浩然之气
精神
孟子的“浩然之气”理论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进行了重点论述,“知言养气”是《孟子》一书中最重要而又最难理解的地方,历来注家很多。
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在艰难的情境中,意志不断得到磨炼,仍能坚持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坚持信念,不忘初心,鼓励人们要坚持道义,一往无前,守气、守约,无愧于心,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培养正直刚毅的“正气”。
使命
孟子的“浩然正气”说作为一种人格境界说,在现当代依然有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有益于人们健康人生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孟子讲求人们要敢于担当使命,大义凛然,志气不可夺,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大丈夫精神
精神
以“仁心”为根本,以“大道”为正路,仕途穷达不离道,富贵贫贱甚至生死都不改操守,极大地挺立了中国士人的精神品格,提升了中国文化包括文论的精神境界。
使命
也就是说,孟子也明白,“义”和“利”的抉择问题,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问题。
但是,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就不能对利益过分追求,过度追求利益,最终会导致人欲望膨胀,仁之本性被蒙蔽。
所以,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君子,进行取舍的准则从来都是“义”而非“利”,当“义”和“利”发生冲突后,君子会毫不犹豫舍“利”取“义”,这才是孟子心中合格的“大丈夫精神”。
浩然正气的孟子
浩然正气的孟子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44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迭出,以孔孟、老庄、墨子等为代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和文化百花齐放的年代。
其中,我独爱孟子。
孟子主张性善论。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他以“子产放鱼”的故事,说明“君子可欺以其方”。
孟子提出“君子远庖厨”,因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说的是实际情况,绝非虚伪,因为我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说。
“仁政”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典型的“以人为本”。
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
”这表明了“群众利益无小事”。
可见孟子的“仁政”说至今有借鉴意义。
不过,孟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是“正气”说。
他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
他强调“舍生取义”,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又提出“仁者无敌”“舍我其谁”。
人们很难相信这些豪言壮语出自一个迂阔的儒生之口。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提倡个人修养,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不是为了培养愚忠之臣和愚孝之子。
例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他引用曾子的话:“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赞美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独爱孟子,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演说家和雄辩家。
他的文章语言浅显,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
短文《鱼,我所欲也》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孟子本人也承認自己好辩,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独爱孟子,因为他的“浩然之气”激励着每一代读书人。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喜欢文天祥的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佩服张同敞“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
养浩然之气的例子
"养浩然之气"这个概念源于《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的“浩然之气”指的是正直、刚毅、宽广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
以下是一些养浩然之气的例子:
1.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的侵略,他坚守民族气节,拒绝投降,最后被俘后仍坚持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体现了他的浩然之气。
2. 屈原:战国时期的屈原,对楚国忠诚不渝,即使遭到陷害和流放,仍坚持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热爱,最终以投江自尽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信念,展现了其浩然之气。
3. 孔子: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传播儒家思想,他坚持真理,不畏权势,主张仁爱、礼义、智慧和勇气,他的言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是养浩然之气的典范。
4. 甘地: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他倡导非暴力抵抗,以和平的方式争取印度的独立和自由,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展现了浩然之气的力量。
这些例子中的人都以其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行为,展现了浩然之气的内涵,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追求正义、勇敢前行。
孟子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
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
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这是《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
浩然之气,就是人间一种至大至刚的正气,是一种无往不克的气魄,充塞于天地之间,至高至上,宏大无量。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浩然之气不难养成。
人们只要在心中坦坦荡荡地存着正义公心,
行走在平平正正的世间大道上,哪怕是丝毫的私心闪念也必须立即除去,哪怕是稍微不合公道的事也不去做,长期保持,就自不过然能够
养成浩然之气。
人们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心就不能安定自足,做
事之前就已经气馁了,事情没有不办得崎岖怪异的。
“养气”不是简单地做几件好事就行了,必须从内到外正正当当,从心里就不能有私念。
有的人平常不反思检点自己的思想行为,粗糙
滥行,见好人做好事,见坏人就同流合污,丝毫没有节操,做好事仅
仅为了让人称道,恐怕知道的人不够多,做坏事却想瞒天过海,恐怕
有伤自己的名声,儒家称这种没有骨头的人为“乡愿”。
这样的人可
能会在一时得到不明*的人们的认可,而纵然长久不露馅,他们一生也
都过在幽幽戚戚之中,毫不痛快,这是没有浩然之气的真正悲剧的人生,渺如蝼蚁,万分可怜。
世间若多些浩然之气,少些“乡愿”,则风清世平,事洽人和。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第六章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二)《孟子》的养气说
1、志气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
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 气。’”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 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公孙丑上)
▪ 2、浩然之气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 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 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 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 有不慊於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 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 慈母三迁之教。”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 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 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 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 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 评:这段论述与《孟子 告子上》“牛山之木”的 论述异曲同工。
▪ “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 (昭公九年)
▪ 评:“气”与“志”联动了。
▪ 单子会韩宣子于戚,视下言徐。叔向曰:“单子 其将死乎!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禬,带有结。 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视 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言以命之,容 貌以明之,失则有阙。今单子为王官伯,而命事 于会,视不登带,言不过步,貌不道容,而言不 昭矣。不道,不共;不昭,不从。无守气矣。” (昭公十一年)
▪ (二)三驺子
▪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 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浩然之气”是他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
简要概述了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对其内容性质、修养方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现象进行了大致讨论,最终回归中国哲学史,对其意义进行了阐发。
标签:孟子;浩然之气;道德修养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面对战国时代七雄割据争霸天下的动荡不安和道、墨两家激烈的学术竞争,在继承孔子和稷下黄老学派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伦理道德气论思想——“浩然之气”说。
孟子该观点的提出,既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德意识修养之路,也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比崇高的伟大精神目标,供炎黄子孙世代瞻仰效仿。
一、“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来源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于“气”的思想,早在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国语·周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由此可见,关于“气”的论述最早当归为周代道统。
继周代道统之后,《易传》中的阴阳二气感应说、与古代卜筮活动相关的望气占气说等观点都为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观点中的“气”尚且局限在自然之气的范围内,还未达到精神的层面。
真正为孟子“浩然之气”说提供主要理论思想依据的是孔子的“血气三戒”说和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
《论语·季氏》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关“血气”的观点并不是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其性质也应归为自然之气一类。
但孔子针对于此观点阐发的通过人的理性去控制自然本性的思想,无疑为之加上了一层伦理道德的色彩,对孟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一向是学界公认的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直接来源。
浩然之气的意思文言文
浩然之气的意思文言文
浩然之气的意思是:正大刚直的气势。
“浩然之气”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
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游戏梦幻西游中天宫门派技能也以此为名。
引证解释
正气;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朱子语类》卷五二:“道义在人,须是将浩然之气衬贴起,则道义自然张主。
”
元张可久《寄生草·翻归去来辞》套曲:“美哉之志乐田园,浩然之气冲天地。
”
元·汤显祖《牡丹亭·言怀》: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
孟子三章读后感800字初中
孟子三章读后感800字初中摘要:一、引言二、孟子思想概述1.仁政2.性善论3.浩然之气三、读后感1.对孟子思想的认识2.对现实生活的启示3.个人成长与孟子思想的关联四、结尾正文:【引言】作为一名热爱读书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阅读了孟子的三章著作,深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孟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仁政、性善论等观点,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孟子的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并谈谈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孟子思想概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以下简要概括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孟子主张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富强,民众才能安居乐业。
2.性善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就具备了良知良能。
他通过“孩子落井”的例子,说明了人性中固有的同情心、爱心等美好品质。
人们只需发扬这种天性,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3.浩然之气:孟子提倡培养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充满正义、光明磊落的气质。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具有这种气质的人,不仅能自律,还能影响他人,成为社会的楷模。
【读后感】1.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他博大精深的智慧。
他的思想不仅为古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自我修养的道路。
孟子的性善论让我更加坚信,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我们只需不断修炼自己,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孟子的仁政思想启示我,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只有关心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我还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个人成长与孟子思想的关联: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孟子的思想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的性善论使我更加坚信自己内心的善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8段:
告子的不动心 。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
第9-10段:
公孙丑追问:志为气之师,“持志”即可,
何必又说“无暴其气”呢?。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
第11-16段
专问孟子“不动心”之 法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
“知言”
文章主题
修养中如何处理心与身、志与气的
关系以及如何从别人的言辞中体察 心志等。 “持其志,无暴其气” 洞悉任何言辞和人心。 “文以气为主”。
七、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 说理艺术。
八、对孟子文章的相关评论
苏辙:“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冲呼
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说” 《孟子》七篇 百家争鸣
孟 母 三 迁
孟母断机
孟母林
“心性论”要 点
性善与四端 义利之辨 养气与成德 道德天
四、《孟子》七章及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仁政学说不被采纳,退居讲学 中心思想:“仁义” 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个性修养等 “四书”之一
刘熙载:“文有本位,孟子于本位毅然
不避。”(《艺概》)
赵岐:“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
意已独至。”(《孟子章句· 题辞》)
九、研习与思考
1.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阐论孟子的身 心及心性思想。 2.分析孟子所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一句的含义。 3.阅读下列文字,说说你对文与气的理解。 4.结合课外对《孟子》的阅读 ,分析孟子善 用譬喻的写作特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一、教学要求
1.疏通文意,主要内容、哲学
思想。
2.掌握艺术特色,了解孟子散
文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了解孟子。 部分词语及句式用法。 譬喻论证。 揠苗助长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孟子思想活动 与政治主张 。
三、作者生平:
亚圣;孔孟
“性善论”;“养气
五、艺术特色
语录体散Leabharlann 。 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
论辩有力 论证手法灵活善变 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文辞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
六、课文讲解 文章分析
题目中的“浩然之气”:
各家说法
第1-4段:
“动心与否”之议
以引出“不动心”之 “道”
第5-6段:
“气”
论证思路:
十、延伸阅读
(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二) 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
(三) 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