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第一卷客观题部分一、单选。
(1′×15=15′)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就是()A、581B、587C、589D、618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戍守的就是()A、李纲B、岳飞C、韩世忠D、宗泽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就是()A、李辅国B、高力士C、程元振D、鱼朝恩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就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御史台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A、土木之变B、夺门之变C、庚戌之变D、大礼仪之争6、清雍正帝实行全国的经济政策就是()A、两税法B、诸色户计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7、金扶植谁创建了伪齐政权()A、刘豫B、张邦昌C、石敬瑭D、蔡京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就是()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A、西夏庆历和议B、辽澶渊之盟C、金绍兴和议D、金隆兴和议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A、永乐B、宣德C、正统D弘治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1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A、沙勿略B、马可波罗C、利玛窦D马戛尔尼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B、固山C、甲喇D、谋克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A、永乐B、康熙C、雍正D、乾隆二、填空。
(1′×20=20′)1、隋朝的东都就是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3、____________的失利,使得北宋死守内虚外统治者方针的构成。
4、元朝法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靖难之役的时间就是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位哲学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是指什么?A.规律B.道德C.理念D.自然3、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下列哪位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A.孔子C.庄子D.韩非子4、下列哪一部著作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史记》5、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誉为“理学大师”?A.周敦颐B.张载C.程颢D.王阳明6、“五行学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B.孔子C.庄子D.邹衍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所包含的内容?A.金生水B.水生木C.木生火D.火生土8、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是指什么?A.万物的本原B.宇宙的中心C.天地万物发展的总规律D.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9、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性善论”?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晚的一部重要著作?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荀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请简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12、请简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
一年级数学入学考试试题一、我会填1、找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1,2,3,(),(),(),1,2,3,4,5。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2个苹果重500()。
3、我会算。
4+()=10-()二、我会选。
1、下列哪个数字是偶数?()A. 17B. 19C. 28D. 342、下列哪个图形是三角形?()A. B. C. D.三、我会判断。
1、一个苹果重100千克。
()2、9+8=17()3、下列哪个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四、我会解决问题。
1、小华有6个气球,小红有4个气球。
小华给小红几个气球,他们两人的气球一样多?2、补充问题:我们班有男生36人,女生48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满分值 100 分)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所写各个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 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该时期《易》、《庸》之学的归纳和发挥,其最高的瑞维尼苏桑代讷县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多半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为湖湘流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悟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宋元明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顾炎武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川菜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晴川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自然现象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 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 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自然风景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爱地借鉴了西方内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 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三次重大的转向,使其不得不落实于之中格致心学之中。
申述《尚书•太甲》“性日生而日成”观点的是明末清初的哲学家为王夫之。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复习中国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和价值观,为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提供启示。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回顾相关知识。
题目一: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核心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要描述孔子的思想中的以下核心观点:1. 仁: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
2. 礼:孔子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中庸: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执的思维方式,追求平衡和中立。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题目二:道家思想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核心概念是“道”。
请简要描述道家思想中的“道”的含义和特点:1.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做强行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和平衡。
2. 隐逸: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他们主张隐逸和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通过修炼和冥想来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3. 无形无象: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形无象的,不可捉摸和定义。
他们主张超越表象和形式,追求本质和真实。
他们认为,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提升。
题目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何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请简要描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以下不同之处:1. 价值观念:儒家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1、名词解释一念三千正确答案: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智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江南博哥)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2、名词解释精气正确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还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后来思想家一般把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
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戴震《原善•绪言下》:“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3、名词解释四端正确答案: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4、名词解释大用流行正确答案:1冯友兰用以指理表现为实际事物的过程。
“道体之本然,即是大用之流行。
”又认为,“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个阶段。
旧事物如此灭,新事物如此生。
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
大用流行,亦称造化。
”(《新理学》)2.熊十力用以指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种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说为大用流行。
”宇宙为一切大用之总名,万物即大用所现翕辟、生灭的迹象,“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故“万物与大用本来不二。
”“宇宙万象,唯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设。
故一切物,但有假名,都非实有。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物?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2.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庄子》D. 《孟子》3. “仁者爱人”是哪个思想家的核心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4.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观点与以下哪位思想家的观点相对立?A. 荀子B. 孔子C. 老子D. 墨子5. 以下哪部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黄帝内经》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是儒家的“四书”?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E. 《易经》7. 道家思想中,以下哪些是老子的主要观点?A. 无为而治B. 顺应自然C. 重农抑商D. 以德治国E. 道法自然8.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兼爱B. 非攻C. 尚同D. 重农抑商E. 节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9. 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10. 阐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11. 描述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2. 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分析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五、案例分析题(15分)14. 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答案:一、1. A2. B3. A4. A5. D二、6. A B C D7. A B E8. A B E三、9. 孔子的“仁”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帮助上。
10.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干预,让万物自然发展。
11.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而“非攻”则主张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暴力。
四、12.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
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
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
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题库四1、问答题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正确答案:1、朱熹的“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
朱熹认为(江南博哥),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而人的活动的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
“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
2、程朱把理看作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征。
2、名词解释道南指觉正确答案:在修养工夫方面,杨时十分重视未发的体验,强调静的方法,认为在一种特殊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内向的直觉体验,以体验道心,并保持之,人就可以实现道德境界,这一工夫被称之为道南指觉。
3、名词解释礼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4、名词解释环中正确答案:环,体圆而中空,立于环中,可以周转贯通。
意喻道的枢要。
《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郭象注:“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
”庄子认为人对是非进行无休止争论,好像环之无端一样。
只要把握住道的枢要,犹如把握住环之中空处一样,才能应付无休止的争论。
5、名词解释絪缊正确答案:同氤氲。
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
《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朱熹注:“絪缊,交密之状。
”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
张载《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王夫之注:“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
”6、名词解释一阐提迦正确答案: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或“阐提”。
意为“不具信”、“断善根”。
指被认为断绝一切善根的人。
《大涅盘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
”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
最新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1、问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正确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
所以它在(江南博哥)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
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
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
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
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
这一点双方一致。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
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
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
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
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
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2、名词解释万法唯识正确答案:亦称一切唯识。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
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
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
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名词解释志功正确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
《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荀子认为,人类是以群体性方式生存与生活的,之所以能组成一个群体是因为“分”,即分工、等级分别,有了分,界、权、责、利都变得明晰了。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根据人的能力、需要组成不同的群体才能使人过着一种有序而不争的生活,才能“救患除祸”,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明分使群就是荀子希望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
而要维持“分”靠的是“义”(道德教化)与“礼”(礼法制度)。
“明分使群”是荀子外王学的社会基础。
P181化性起伪:战国时期荀子就其“性恶论”所提出的道德教化观。
,即是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荀子以“天命”之性情为恶,而“善”的本源是人的群体性生活秩序的需要,其建立有待于“心”的作用。
人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当“仁义法正”具有“可知可能”的可知性,心便有了有控制情欲并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的能力,便能人为生“善”。
“化性起伪”是一种经验的路向,在这里荀子将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注重后天的教化,从而成为了其提出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P178也是荀子“性恶论”的一个依据,用来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后天的人为造成的。
人副天数:是由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曾非常具体地去描述过,在他看来,人的生理结构其实就是天的模式的一种复制品;同样人与天具有相同的道德品质与精神意志。
董仲舒以“天”为人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认为人的结构与秩序全看做是与天地之数相副的.这种把天人关系附会到荒唐的地步,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为天人感应、天人相与的理论提供依据,从而为专制皇权服务。
P243性三品:中国古代一种关于人性的学说。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性三品之说受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影响。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
在这里主要叙述董仲舒性三品的观点。
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
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
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
在这里董仲舒不仅通过“反性之名”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理论,更由此推导出与之配套的“承天意,成民性”的王道教化主张。
P246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天人感应:是中国汉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学理论,经过“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三个环节,“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建立起来。
董仲舒把“天”人格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为“百神之大君”。
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以及人类的人事变化都是“天”所决定的。
人是为了体现天意被创造出来的,而君主是天的代表,受命于天,“天人感应”成为当时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依据。
四端:孟子提出的人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四端,又以“仁、义”二德为主;“仁”的一般要求是关系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的内在本质,“仁”的近切要求关系到人从哪里进来;“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实现路径,“义”的切近要求是敬长;“礼、智”从属于“仁、义”的道德规范.二、简述1,简述孔子道德修养方法P36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中,包含着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讲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体现了道德修养的主题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其践行性原则。
具体做法有:(1)求之于己,自省自克: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
“为仁”本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和对象应该是自己而非他人。
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提倡“内省不疚”,认为只要内心反省而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了。
(2)笃信好学:孔子很强调学习,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他对当时学习与道德脱节的风气很不以为然,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批评今人读书只为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的做法。
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吧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否则就是“伪君子”,对之深恶痛绝。
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2,孟子“心性天”关系(1)“心”既指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又指称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性”专门表示人性,指人所独有的道德、精神属性,即性本善。
“天”是境界意义的天,是借以显示主体内在本心本性的善的价值取向的先验性与绝对性的范畴。
(2)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由本心论本性从尽心、知性到知天心与性、性与天、以及心与天是相互贯通的,而起到贯通作用的则是心,心是以心贯通性与天。
(3)由于孟子赋予“天”多个含义, 每一个“天”的含义就对应着一种天人关系。
他的天人关系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说明: 在自然之天面前,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在主宰之天面前, 民心向背可以对天的意志产生影响; 在命运之天面前, 人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只要行仁义就是“正命”; 在道德之天面前,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孟子对义利的理解(1)从整体来说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反对利,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2)从不同的对象来说过“义”与“利”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价值观问题,孟子对于统治阶层内部和百姓的“义”、“利”价值取向的要求是不同的。
一方面,孟子强调统治阶层需要先义后利。
他说如果先讲义而后讲利,用义来规范利,利益的追求就会纳入正确的轨道,这样统治者要带头讲利,从而取得先义后利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孟子强调统治者对老百姓需先利后义。
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认为只有“士”这一知识阶层能做到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仍能坚守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普通老百姓是做不到的。
所以高明的统治者一定会给老百姓以一定的产业,再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
孟子的论述涉及到物质利益同精神价值的关系问题,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带有一定的实用色彩,但仍无法为之接受。
然而这种把精神价值置于人生追求的首位,却成为此后传统知识阶层的基本信念。
4,荀子的天人观(1)作为先秦哲学论争的总结者,荀子对天人之辩这一核心论题作了系统的发展。
(2)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
意识.强调“天职”生物的寻常性和“天功”运化的守律性,同时,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这是荀子天人观的基本立场。
(3)”明于天人之分”。
他否认“天”在意识维度上的存在,也就使得明晓天和人的分际成为必需,但这一认知目标又是在天人之间动态的合一过程中实现的。
“制天命而用之”是在“不求知天”的总体态度之下,发挥人的主观能为以“知天”,并进而在互动与和谐的层面上实现“天人合一”。
“天功”和“人治”是“天人合一”的两翼,不能无视任何一方,或以一方僭越另一方,因此,“明于天人之分”便成了天人和谐的保证。
(4)”天人合一”。
明析天人之间的分际又并不是绝对的,“知天”和“敬己”是内涵于同一人为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天人之“分”也蕴含了天人相“合”的走向。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荀子的天人观是深植于当时的现实的,所以,尊重社会实际并对之加以适恰的“人治”之功,就成为他的天人观的一个深刻内涵,如此的理路决定了他既着力推行礼法相杂的政治方略,同时又以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5)在认识论方面,荀子一方面确认了“天道”的可知性,讲人能通过“天官”对事物的接触形成感性认识(天官当薄其类);另一方面,又讲“心有征知”,认为“心”具有明晰、辨明、取舍等理性作用。
人可以通过“虚壹而静”(虚:虚心,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专一)来达到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大清明”认识境界。
总之,荀子的天人观有着较前贤更为合理的逻辑进路,是天人观在先秦较为完善的发展形态。
5,董仲舒的天人观P242总叙:初步建立一套以天为中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宇宙论体系,(1)由“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全部理论出发点,提出了“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2)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