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些阶段的简要描述:1.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改革。

这导致了文艺界的大规模变革,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和戏剧等领域。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表达,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艺术成为了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的工具。

艺术家们被要求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的作品,强调宣传革命理念和社会主义建设。

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政治控制和限制。

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艺术受到了极端的批判和迫害,许多艺术家被迫放弃他们的创作。

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遭到摧毁,许多文物和艺术品被损毁或丢失。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艺术史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也对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接触到国际艺术潮流和思潮,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观点。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同时传统艺术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和发展。

这些阶段展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和发展方向。

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塑造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 近古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 释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
(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历史的传 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 界的)。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 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 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 性。(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 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 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 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 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 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 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现代性赋予改 变世界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
近现代文学: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现当代文学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 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 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 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 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 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 一直延续至今。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 和专业必修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专升本《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已付加答案,方便自我评测

专升本《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已付加答案,方便自我评测

一1.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

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B、《直报》C、《吕言报》D、《强学报》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B、“打倒桐城妖孽”C、《定庵集》D、“崇白话而废文言”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B、《复庄卫生书》C、《定庵集》D、《弢园文录外编》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B、1902C、1900D、1903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B、《呐喊》C、《仿徨》D、《怀旧》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B、《清代学术概论》C、《夏威夷游记》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B、1912C、1910D、1911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B、新文化C、洋务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B、男女平权C、阶级斗争D、民主论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B、《清议报》C、《新青年》D、《瀛寰志略》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问题: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2.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文学史,我们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在考察文学本身的发展时,也全面考察各种文学不同的发展情况,从文学思潮的嬗变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不平衡的状态中,找出某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所代表的整个文学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文学史的分期;3.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加剧,时代动荡不安,新世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反对模拟,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新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3优秀的民间文学,更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第二讲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流变1.何谓“宋诗运动”“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至首、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2.宋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理论主张如何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宋诗派的理论主张是:1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反对复古;他们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变诗风的理论和要求;2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摹拟复古;3在清代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养功力说;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主张,强调学古创新,反对食古不化;4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在强调“立诚”、“真我”、“不俗”的同时,又强调诗歌必须恪守政教法规,这派诗人在创作大多对社会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诗作内容比较狭窄,形式上存在刻意模仿宋诗,生涩奥衍等通病;3.何谓“同光体”“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佑”的“三元”之说,打破分唐分宋的界线;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内容大多远离现实,思想贫乏,生活空虚,常以一种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延衰败的颓丧情绪;4.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其重要的诗学理论着作是什么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着;5.何谓湘乡派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字,直接从曾国藩学习的就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何师棣、刘痒等,他们尊奉曾国藩、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一项,列为首位,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文统”和他们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界革命”对桐城古文的冲击;第三讲中国近代翻译文学1.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1政治思想上;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肇始于甲午战争前后,这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捩点;在近代社会这一乾坤巨变的年代里,随着世界历史巨大的转折关头,往往是不同哲学学派和文艺流派思想观点以至审美观点纷呈的时代;文化的大量涌进,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冲突与交汇,外国的“舶来品”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等,象博览品一样展销开中国舞台,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副进,一再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以扞卫自己的生存;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2文学观念上;戊戌变法前后兴起的文学翻译热潮,把西方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和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开始被近代作家的接受,并指导创作;中外哲学、文艺思潮的相互撞击,既引起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我国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新的文艺风格;3文学创作上;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冲破了传统的格局,促进了晚清文学的革新、发展和繁荣;2.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影响怎样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原因是:1政治变革的需要;自甲午战争之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中国政治的腐败,积弱不振,正在寻求救国革新的真理,因此,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发生好奇心,便纷纷要求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着作,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许多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着作,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这在当是中国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变法维新的斗争中,有它积极的进步意义;2文学革新的需要;翻译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译介,目的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冲破固有的文学封闭体系,促进中国文学的变革;第四讲中国近代诗歌创作的发展上1.近代诗歌的特点是什么近代诗歌作为近代历史风云的一面镜子,作为从古典诗歌到现代白话新诗的桥梁,它表现出如下特点:一、主变与爱国成为近代诗歌的基本主题;二、诗歌与现实斗争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议论时政的现象极为普遍;异国的山川风情成为近代诗歌的新题材;近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也成为诗歌的题材;四、普遍广泛地采用歌行体,同时受民间歌谣和翻译西方诗歌、歌词的影响,严格的格律受到冲击,出现了散文化、通俗化的倾向;2.近代大型组诗兴盛的表现及兴盛的原因是什么近代大型组诗的兴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代主要诗人中,不少诗人采用过大型组诗这种创作形式;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后十首,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己亥杂诗89首,丘逢甲的离台诗、澳门杂诗以及台湾竹枝词,梁启超的爱国歌四章,秋瑾的题芝龛记,苏曼殊的本事诗十章、东居杂诗,高旭的爱祖国歌等;从上述事实看,不论政治态度,不分诗歌流派,组诗的形式在众多的诗人创作中都出现过;二是近代诗歌中,组诗的规模有了巨大的扩展,大大打破了历史上的组诗纪录;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达315首之多,规模之大为中国诗史上所仅见;又如贝青乔的咄咄吟也没有120首,以诗纪史,以史证诗;黄遵宪法的日本杂事诗达200首,为近代大型组诗中的奇构;近代大型组诗的兴盛,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近代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深刻变化,往往不是一首诗所能容纳表现的,这对大型组诗就有了一种客观上的需要;其次,近代诗人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热情也大大增加,希望以诗歌反映它们的全过程或全貌,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态度,因而纷纷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再次,近代社会的急剧动荡和巨大变化,引起诗人强烈的思想反响和感情激荡,而这在一首短诗中往往不足以抒发和表现,也就很自然地采用组诗这种形式;最后,近代诗歌在格律方面的要求已略有放宽,这也为大型组诗的兴盛提供了条件;3.近代大型组诗的特点是什么近代大型组诗在结构、形式、内容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结构方面,一般都存在一条组织的主线,有些甚至在结构上表现出鲜明的层次,而又形成一个整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组诗,诗前有交代组诗产生的背景、思想情感主旨等情况的简短序言,或者是以组诗的第一首来承担序诗的职能;在形式方面,有用歌行体的,也有用七言律诗的,但较多采取绝句的形式,而尤以七言绝句居多;在内容方面,或选择比较重大复杂的题材,或为一桩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或为一个内容较为庞杂的问题;一般都通过总题,以地域、时间、性质或事物名称来界定组诗内容的范围;4.近代宋诗运动宋诗派的重要诗人和他们的创作特点;清代道光、咸丰之际,程恩泽和稍后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人继承早期翁方纲的“肌理说”,把宋诗派发展成一声颇具规模、影响及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使宋诗在当时诗坛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有一部分作品与当时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抨击列强的殖民侵略,揭露清廷的腐败卖国,反映民生疾苦,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如程恩泽粤东杂感、何绍基沪上杂书、金和盟夷、印子钱、郑珍江边老叟诗、经死衰、莫友芝有感二首等都是;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除了相当大部分学问诗显得呆板枯燥、佶屈聱牙之外,也不乏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他们的一些山水景物诗即是;如何绍基的春江、滩行、郑珍的闲眺等;第五讲中国近代诗歌创作的发展下1、新派诗的代表作家有哪些他们的影响如何新派诗的代表作家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丘逢甲、胡晓岑等;他们大都是维新派政治家、活动家;虽然从诗人、诗作的数量上看,在当时诗坛上还处于少数派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些作品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风貌,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抒发了民主主义意识和反帝爱国的思想情感,而且以崭新的诗斜、解放的精神自觉地反映新世界,创造新意境,因而为晚清诗坛带来了一阵新风,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在晚清诗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重视;2.新派诗的特色是什么新派诗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维新派诗人提倡新派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诗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因而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理想,就成了新诗派的一个鲜明特征;二、炽热的爱国情怀与深沉的忧时忧民之思;在新诗派中,维新派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时忧民之思,表现了鲜明的时代和历史特性,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腐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二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三、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的代表,新派诗人的精神世界是生动活泼的;这样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倾注到诗歌中,就形成浓烈的浪漫主义诗风:强烈的主观色彩、美好奇特的想象、昂扬的献身精神、飞动的气势和大笔淋漓的风格;四、清新的时代气息;维新派得时代风气之先,通过他们的作品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知识和成就,介绍异国的山川风景、风土民情;大量的新思想、新学说、新事物出现在他们的诗歌中,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诗界,那种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色彩也的确使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第六讲中国近代散文创作的发展上1.如何评价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传统散文的终结,现代散文的先导:是中国散文的新解放和新发展;是通向未来的现代白话散文的桥梁与纽带;中国近代散文,与整个近代文学一样,处于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之中;出现了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又一次高潮,这是我国自唐宋以来散文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它以自己强烈的政治倾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内容,爱国与民主的思想,以及散文体式的丰富性,显示出其时代的特色,表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呈现出散文近代化特征;近代新体散文的出现和迅速被社会所接受的事实,使有清一代独据文坛统治地位一百多年的桐城古文,处于无地自容的地步;特别是随着新文体的产生,白话散文也开始被提倡、流行;这无疑成为产生“五四”白话散文的必然过渡;没有这个过渡,就很难有“五四”白话散文的迅速产生;尽管由于近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了他们在散文艺术革新上的不彻底,然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近代散文变革所发生的划时代变化,无疑是对当时居于正宗地位实则僵化空疏的桐城派古文的冲击、批判和否定;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近代散文创作的特征是:1在思想倾向上,散文作家深重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使散文愈来愈贴近时代,变革思想愈来愈强烈;2在文体样式上,显示出空前的多样性、丰富性,新的散文体式出现后,很快便达到极高的成就;3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散文朝着白话化、通俗化、口语化方向发展;4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时代情感的特有的力度和亮气;3.龚自珍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龚自珍的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思考,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广泛深刻的社会批判构成了他的散文创作的最基本的思想内容;揭露和批判“衰世”,呼吁改革,敢于对当时几乎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肌理的分析和议论;正是基本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敏锐、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对当时社会的全貌和历史趋向作出魄力巨大而又极为准确的概括;思想的深刻和敏锐带来了文章的奇警和深切;总之,龚自珍的散文,从整体上把握和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脉搏、趋向和氛围,足以概括和表现历史的真貌和时代的情绪;2艺术表现手法独具特色;龚自珍努力追求文学表现形式上的解放,散文形式不拘一格,他的散文中还注意把直言与曲笔相结合,借古讽今,借题发挥,使文章既充满着一种“狂直”之气,又显现出为表达难言的隐衷而借题发挥的迂回曲折的笔法;龚自珍的散文还巧于形象刻画,善用比喻,富于讽喻性的喜剧色彩;同时,他的文章用语精警,语言尖刻、含蓄、词锋辛辣,奇悍雄辩,锋颖锐利,句式错落有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第七讲中国近代散文创作的发展下1.“新文体”在代近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新文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近代散文变革中的一种创造;它是适应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历史要求而产生的,也是近代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文体”这种维新变法时期出现的散文体式,它力求冲破古文家法,融骈文、散文、单句、偶句于一炉,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内容上直接宣传维新变法与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并且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是文言文发展为白话散文进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新体散文;“新文体”继承和发展了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散文改革的创作实践,更是康有为、谭嗣同等散文家的散文创作的直接发展,同时又吸取了桐城派古文、文选派骈文以及八股文等旧体文言文可以用来表现新生活新思想的艺术手法与文体格调,镕铸百家,自成新体;新文体以崭新的题材、崭新的主题和崭新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文风,对中国散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表现在:1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散文作家的影响;不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成,都影响了后来革命派作家的散文创作,我们从秋瑾、邹容、陈天华、柳亚子等人的散文中,均可以听到新文体的遗响;2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新文体”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散文作家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新文体的成功与失误,都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文体革新提供了经验;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在古代文言文过渡到现代白话文的历程中,起着启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新文体”是现代白话散文的先导;2.康有为、谭嗣同在“新文体”发展中的作用;“新文体”的建立,包含着梁启超的同代人乃至其前辈的共同努力,康有为便是在传统古文向新文体过渡这一转捩点上的关键人物之一,而谭嗣同则足可称作开路先锋和最积极的实行者;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领袖,他能站在历史较高的阶段上,从巨大的历史潮流中吸收思想活力,把文学活动与历史发展的主潮相结合,最终从传统古文中走出来,蔚为散文大家;在当时文坛上,康有为的散文是一种不完全相同于几千年传统的古文,更不同于当时统治文坛的桐城古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起着新变化;他的散文也为梁启超的“新文体”开了先河;谭嗣同为新文体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对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出现的浅显平易、富有号召力和煽动性的解放了的文体极表赞赏;他认为报章文体的好处并不囿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较多地反映出民众的呼声;他的政论散文仁学便是比较典型的“报章文体”,难怪时人惊呼其为“骇俗之文”;谭嗣同本其冲决一切网罗的勇猛精神,为新文体在荆榛丛集中开拓了一条大路;3.“新文体”有哪些特点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从条理明晰、辞句浅显和富有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简明而又恰切地指出了新文体的特点;具体说来,“新文体”吸取了生动的群众语言,把渊雅古典的文言文改造得平易通俗了;运用外国语法,采入新的词汇,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力;行文逻辑严密,形象生动,笔端带有感情,完全打破了古文、骈文、八股文的一切擒纵、开合、韵偶、用事之法,成了由古代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过渡的中间形式;4.“新文体”最后完成的标志;“新文体”最后完成,以梁启超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时期所发表的大量散文为重要标志;第八讲小说创作的发展上1.近代小说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近代小说的繁荣发展,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由于文学刊物的出现,小说自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阵地;二、小说创作队伍迅速扩大;三、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批评时政、反对侵略、振兴中华是这时期小说的中心主题;四、小说理论批评兴盛,小说理论文章大量出现;五、小说创作艺术有了新的变化:表现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在艺术形象审美特征变化上,表现在小说讽刺艺术的运用上,表现在小说语言运用上;2.近代以发表小说为主的着名文学刊物有哪些据现有资料看,同治十年1872年创刊的瀛寰琐记应当是最早的文学刊物;光绪十八年1982年,在上海出现了一个刊登小说的期刊海上奇书;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刊登小说的文学期刊,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新小说;此后,刊登小说和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相继出现,影响较大的有:绣像小说1903、新新小说1940、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小说时报1909、小说月报1910等;3.近代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历史状况,是近代小说繁荣的政治原因,这是小说发展的外助力;第一,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从文学本身看,近代小说的繁荣发展,主要原因有四个:其二,中国古代小说,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题材、品种、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等都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民族气派的小说模式;其三,西方文学的影响改变了人们视小说为“小道”、鄙夷小说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其四,城市的商业化和作家的职业化;其五,近代小说理论的崛起和繁荣,对小说创作也起着促进作用;。

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近代,从1840到1919现代,从1919到1949当代,从1949年至今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

笔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

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

以此为参照,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

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

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

但是,这样使用"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

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

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

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

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

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

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

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

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可单选、多选

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可单选、多选

中国近代文学史一、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1、中国近代文学史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

〔发韧期:1840—1870;开展期:1870—1894;繁荣期:1894—1911;低潮期及新文学萌芽期:1911—1919〕2、在近代文学史上,最先强调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是〔龚自珍和魏源〕。

3、1895年,〔严复〕在X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文章材料〔《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着重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

4、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当推〔裘迁梁〕。

他在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著名文章材料〔《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旗帜鲜亮地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5、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人物专写〔“经世致用〞的散文〕,即他们主张〔“经世致用〞〕。

6、1910年X成立了进化团,这一时期虽然时间只有17年,但是在中国近代文学中,是文学观念更新〔最迅速〕,文学理论成绩〔最突出〕,文学创作〔最繁荣〕的时期。

7、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进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8、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

《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其主体精神。

9、〔周桂笙〕译的〔《毒蛇圈》〕,是当时用白话直译的较好的小说之一。

10、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真正产生和出现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郑观应、陈炽〕等。

11、〔郑观应〕出版的〔《盛世危言》〕,从〔八股文、X派古文和骈文〕中解放出来,它是制造〔新文体〕的一种尝试。

12、“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

这一诗派〔发其端〕的是〔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

这一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开始时颇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气。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时战后文学(1937年-1949年)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战时战后文学(1937年-1949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界抗敌协会(文协)抗敌协会(文协)敌协会(文协)协会(文协)会(文协)(文协)文协)协))中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战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时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期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为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量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而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建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全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国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性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的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文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艺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团体1938年武汉成立体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1938年武汉成立938年武汉成立38年武汉成立8年武汉成立年武汉成立武汉成立汉成立成立立大会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会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通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协会简章》等文件会简章》等文件简章》等文件章》等文件》等文件等文件文件件《简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简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章》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确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定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协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会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宗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旨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在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于“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联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合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全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国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作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本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帝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主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义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侵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略,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完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成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自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由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解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放,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建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设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中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国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民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族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革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命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的文艺,保障作家权益文艺,保障作家权益艺,保障作家权益,保障作家权益保障作家权益障作家权益作家权益家权益权益益文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协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章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下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乡,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文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章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入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伍”,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动作家深入现实战争作家深入现实战争家深入现实战争深入现实战争入现实战争现实战争实战争战争争组织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织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编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写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通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俗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读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物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5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0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多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种,《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战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小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丛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书》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4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0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多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种,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会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刊《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抗战文艺》1938年—1946年战文艺》1938年—1946年文艺》1938年—1946年艺》1938年—1946年》1938年—1946年1938年—1946年938年—1946年38年—1946年8年—1946年年—1946年—1946年1946年946年46年6年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战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争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全国文艺界协会国文艺界协会文艺界协会艺界协会界协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