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6
• 胡风否定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 ,他在 描述作家认识客观世界,表现客观世界的 过程中,有力的突出了创作主体在现实主 义文学中的作用,他把这个创作过程表述 如下: • “文艺创造,是从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 的搏斗开始的,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 斗,是体现对象的摄取过程,但也是克服 对象的批判过程。
•
从这里看,对于对象的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 在作为主体的作家这一面同时也就是不断的自我 扩张过程,不断的自我斗争过程。在体现过程或 克服过程里面,对象底生命被作家底精神世界所 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当中, 作家底主观一定要主动的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 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底真实性来 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底或迎合或选择或抵 抗地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地自我斗争。经过了 这样地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够在历史要求底真实 性上得到自我扩张,这艺术创造底源泉。‛
七月派与路翎的小说创 作
岁涵
• 一、七月派及其理论主张 • 1、七月派 •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一个现实主义文 学流派,其理论具有独异的个性。 • 1937年9月11日,由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创刊于上海, 七月派正是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也是七月派创建的 一个标志。1945年1月胡风主编《希望》杂志。 • 围绕这两个杂志形成一个文学流派。 • 代表作家有:胡风、艾青、田间、萧军、萧红、丘东平、 端木蕻良、绿原、路翎、牛汉等。 • 七月派最大的理论贡献是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建设以及 路翎的小说创作。
• 胡风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建设工作,是从 对左翼文学内部的两种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评开始的。 • 正如胡风在1984年写的《<胡风评论集>后记》 一文中重申:“从我开始评论工作以来,我追求 的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原则、实践道路和发展过程。不久,我就达到了 一个理解;现实主义的发展是在两种似是而非的 不良倾向中进行的,一种是主观公式主义(标语 口号文学是它的原始形态),一种是客观主义 (自然主义是它的前身)。‛ • ‚我以为,现实主义是在和这两种倾向作斗争中 发展的,也是非在和这两种倾向作斗争中发展不 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5
2 随笔、小品文,即美文 周作人所说Essay,可译作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家常 散文、随笔散文。 周作人美文的特点: 谈论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个人闲情逸志的白话体的纯散文。 内容庞杂,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几乎无所不谈,无奇不有。 如《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地方色彩浓郁, 尤喜北京与江浙一带的风俗,以此形成他散文的文化底蕴的 基础,有较为浓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1) “闲话风”
《雨天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 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2)“任心”“随意” (3) 悠然出世之感
如《喝茶》中说: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 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美文多收在他的散文集《雨天的书》 《自己的园地》《永日集》《谈龙集》《谈 虎集》《泽泻集》等中。
这些散文主要表达了他想脱离现实,消极避 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艺术上颇具功力:风格平和冲淡,以平易自 然的态度娓娓道来;形式短小简洁,风格独 特,在当时影响很大,称之为“美文”。
如名篇 《谈酒》 喝酒的趣味在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方:“照我说来,酒的 趣味只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 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 刻罢。”
周作人与美文的 倡导
岁涵
一、生平和创作概况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 的二弟,文研会发起人之一,1908年5月与 日本女子羽太信子结婚。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 的倡导与创作,即小品文。
创作概况 二、对于新文学批评理论建树贡献 1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 一文,代表他建设新文学的主张,是文学革 命的代表性理论著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3
二 《呐喊》《彷徨》小说集:中国 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并 在其手中成熟 。 1 题解: A 《呐喊》集结了鲁迅1918至1922 年15篇小说,后抽出1922年写的 《不周山》一篇改名《补天》,放 入《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 共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短篇小 说集《呐喊》。 为什么以“呐喊”命名?
5、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①旧式知识分子。《白光》 《孔乙己》; ②否定性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形象。《肥皂》中的假道学、 《高老夫子》,《祝福》中的 鲁四老爷; ③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伤逝》 中的涓生的个人主义的失败, 《祝福》中的“我”,《在酒 楼上》中在空虚中妥协成为生 命的空壳的吕纬甫;《孤独者》 魏连殳的以恶抗恶。
4、鲁迅的立人思想、改造国民性思 想。画出国民的魂灵。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独异的个人相 对立于庸众,这两类典型形象是对 现代文学的卓越贡献。 鲁迅有一段经典的对这群“庸众” 的描绘:“群众——尤其是中国 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 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 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 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 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 们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 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 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 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 可看倒是疗救。”(《娜拉走后怎 样》)
(3)多样化的小说文体。几乎 一篇有一篇的形式。 (4)新的白话文学语言。 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现代白话语言上基础上吸取外 来语、古代语、俚语等某些成 分,创造出与现代文学相适应 的新的白话文学语言,“无一 贬词而情伪毕露”,语言简洁 传神,运用自如,具有浓厚的 实验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3
2、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 现人物的灵魂。 3、以漫画夸张的笔法,轻快诙谐的讽刺笔 墨,以速写式手法勾勒人物,揭示华美外 衣下的愚妄与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 虚伪与罪恶。“笑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刀 子”。
5、语言洗练而泼辣、严肃又诙谐是张天翼 讽刺艺术的又一表现。
3、张天翼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华威先 生》,以速写式、辛辣的讽刺笔法,刻画 了抗战时期的一个国民党官僚形象。 1938年《华威先生》的问世引起了长达 数年之久的关于抗战文学“暴露与讽刺” 的论争,为整个40年代国统区讽刺文学开 了先河,率先打破了左翼创作僵化的局面。
三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既不同于鲁迅的冷峻、 深沉,也有别于老舍的含蓄、温婉,而以 明快见长。 1、高度集中的结构方式,造成很强的戏剧 性。
解放后,主编《人民文学》并从事儿童文 学的写作,有《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 的秘密》。 二 小说内容 张天翼写得最多的,是对势利庸俗人世的 敏锐深刻的解剖。其中有: 《脊背与奶子》《砥柱》
2、描绘于动摇中日趋庸俗、仰慕荣达而渐 显枯窘的小公务员、小市民、小知识分子 形象,深刻地描写小市民生活并批判他们 向上爬的心理。如《一年》《陆宝田》。 短篇《包氏父子》是张天翼这方面的代表 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9
岁涵
一、生平简介与创作历程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
京、范思平、王鼐等,生于上海,河北丰润人。 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 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 期。 幼年与求学期 创作鼎盛期
早在1939年(18岁)张爱玲写过《我的天才梦》,应
3、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风格。 她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说,既是通俗的,又是先锋的;既是古
典的,又是现代的。大量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 写作技巧,与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融为一炉, 浑然天成。
个电影剧本,并完成《怨女》、《半生缘》等小说。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後,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 《海上花列传》。此后致力于翻译及考证工作,曾在 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从事《红楼梦》研究,写 出了研究红楼梦的学术专著《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孤身一人病逝于洛杉矶公寓。 享年七十四岁。
创作延亘期 抗战胜利后,改写剧本,有几部优秀的电影问
世,如《不了情》《太太万岁》《南北和》等。 长篇《十八春》以梁京为笔名发表。后来到香 港后做了修改,改名《半生缘》。 短篇《小艾》。 1952移居香港,就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写 成《秧歌》与《赤地之恋》两本小说。
1955离港赴美,同年拜访胡适。 其后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
(3)对男性的贬抑,“反父权书写”。 具有对父权制的颠覆意义。 张爱玲的笔下有大批遭贬抑的男性形象。这些
男性形象分两类:形体残缺与精神残障。 对于男性的贬抑,阉割去势的书写,使张爱玲 的小说叙述构成一种最能颠覆父权的笔法之一, 同时表达了张爱玲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
三、艺术风格: 1、苍凉的格调,参差对照的写法。
近代文学,华师
近代文学重点【题型】1诗歌复原题(10-18分左右)解释:在近代诗歌33首中抽取不同首诗歌各几句,然后将同是一首诗的诗句按照顺序排列组合,拼成完整地一首诗。
目的在于考查记忆、平仄、押韵等能力。
(这个我理解不到位,不敢随便给大家举例。
大家只要看、背熟诗句应该就没有问题的了。
)2.单选多选。
(10-15分左右)解释:这个一般是分开单选题和多选题出(可能性很大),不排除会混合单多选的可能。
重点是33首诗歌和课本教材的知识点,例如作家、作品,尤其是注意“近代的···第一”,凡是带有“···第一”的必看。
反正就是关注那些比较先行的,近代特色的东西,例如“近代报告文学”“五日风声”等。
3.简答题(30-35分左右,5×7或7×5)解释:比如: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
都是一些课本里面找得到的,可以背的。
不会出像名词解释之类的简答。
背书就行。
4.分析论述题(30-35分)1-2道解释:诗文、小说会出大题。
诗歌一般是分析作品,以作品为主。
至于分析什么,老师说得很模糊,可能性极多。
有比较惯性思维的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也有比较秋新思维的,比如“这首诗是如何去描写景物的?重点是描述作者写作的过程”这个涉及写作学的问题,基础写作没学好,所以我不太懂。
不过这只是老师举得例子而已,他举得诗歌例子是今年高考的诗歌鉴赏,还有谈话中提到的诗歌是黄遵宪《轻别离》。
也可以是两个作家之间的比较,或者是两个作家诗歌之间的比较,或者是谈作者的诗学主张等。
散文的话考的就是在近代的发展进程,中国散文史上的高峰。
小说就是谴责小说、苏曼殊、还有革命派小说。
一般来说不会分析散文作品的了,但不排除其可能性。
按照这种思路去准备就没问题了。
【其余谈话要点】1.具体来说,六七八章很重要,第十章不考,第九章不考作品分析,只考基本知识。
第五章不会单独出大题,可能答题时会用到他们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8
三、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自叙传”叙事色彩。 (1)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如作品中的“他”“我”“老郁”“文 朴”“于质夫”“李白时”“黄仲则”“伊 人”等。
(2)塑造了一批“零余者”形象: (3)坦率真实的心理暴露。 2、感伤的抒情 3、结构的散文化 创立了现代小说的崭新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 说。 4、流丽、清新的文笔
(一)表现自我类小说: 1、《沉沦》 线索:自渎(自责)——窥浴——听淫声— —狎妓等。 2、《迟桂花》 (1)人物和主题
单身中年男人:“我”。作者、叙述者、小说主人 公三位一体。 朋友:翁则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二次结 婚。 妹(朋友的妹妹):年青守寡的女人。 (2)主题: (3)“迟桂花”的潜在涵义: (4)艺术上的成熟之处:(与前期小说相比)
三、怎样看待郁达夫小说中的性描写 四、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小说)的深 层文化心理结构: 1、个性主义 2、名士风流:中国传统名士流风余韵。 朱自清:“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 语来代表……有的人纵情于醇酒妇人,或寄情于田 园山水,表现这种情志的是缘情或隐逸之风。这个 得有‘妙赏’,‘深情’的‘玄心’,也得用‘含 英咀华’的语言,这就是‘风流’的标准。”
A 从感性美向理性美转化。 B 在抒情方式上,由“作者,小说主人公、 叙述者”三者合一,直抒胸臆的方式,转向 抒情主人公的客观塑造与诗的意境的营造上。 灵肉冲突——自戕——忏悔——复萌(冲突)
(二)反映社会人生一类 暗社会中挣扎的人物的人性美。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郁达夫与自叙传 小说
岁涵
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样题.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一、诗歌鉴赏:1、何绍基的《春江》:“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万峰螺。
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
”①这首诗是写在作者游历北方和江南之后刚刚回到家乡写下的,在作者的眼中,家乡的山水之美,是无比美的,远比北方和江南一带的山水更加令人陶醉。
②作者不仅仅看到了家乡的美景,也听到了家乡渔夫美妙而愉快人歌声,从中感受到了家乡百姓富足的生活和百姓由此流露出来的欢欣放松的生活心态。
③在作者看来,家乡的山水美景和风土人情就是自己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旦重新回到家乡的怀抱,漂泊的心立刻感受到了归宿感,享受到了宁静,幽雅的文化的氛围,使灵魂彻底安顿下来。
④这首诗系统地调动了听觉,视觉和体觉以及联想等审美方式进行综合的描绘,创造了一幅极其优美的山水画卷,也创造了一个极度优雅的艺术意境。
2、丘逢甲的《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①这首诗是写在作者抗日失败潜回大陆三年之后写下的,作者居住在大陆三年,渡过了三个元宵节,惊异地发现:三个元宵节都没有看到圆圆的月亮,以至于作者深刻地怀疑月亮是否仍然留在故土台湾,或者月亮不愿意追随作者回到内地。
②由月亮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的祖籍焦岭,成长在台湾,在作者看来,这两个故乡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恰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割让了台湾,让台湾落入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魔掌,从此海天相隔,骨肉分离。
③作者从一个侧面愤怒地控诉了清政府的投降主义政策路线,指出清政府在东西方列强面前一味地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是典型的腐败无能,也希望通过广大国民的抗争,触动朝廷,影响朝野,进而振兴中华。
④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日本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对于日军侵占台湾表达了强烈的抗议。
希望全国同心协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将日军赶出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
3、蒋智由的《有感》:“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①这首诗是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之时,作者感受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为中国军队的失败,为割地赔款条约的签订悲痛不已。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11344资料汇总
一、选择、填空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文学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
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
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
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
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1
(三)分期:三个十年及其主 要特征
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时期 (1917――1927),个性的, 启蒙文学,春。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时期 (1928――1937.6),阶级的, 革命文学,夏。
第三个十年:抗战文学时期 (1937.7――1949.9),战争的, 战争文学,秋。
(3)辛亥革命时期 (1906――1916)
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 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
(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 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 渡。
(2)由传统的以诗文为主体的 文学范畴论向现代的诗文、戏 曲、小说并举的文学范畴论递 进。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 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 分界。
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
(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 文学思潮演变
1 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 民族生存危机 封建政治危机 传统文化危机
2 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 变
(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 (1840--1894)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 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 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 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 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3、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 “林译小说”
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 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 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 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 ; 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 灵说”:
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 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7)
可编辑ppt
4
❖ 1919年9月开篇之作《两个家庭》提出了“新贤妻 良母主义”的主张。
❖ 《秋风秋雨愁煞人》、《庄鸿的姐姐》 ❖ 《最后的安息》 ❖ 《斯人独憔悴》 ❖ 《去国》《一个兵丁》写军阀混战的灾难苦难; ❖ 《超人》
可编辑ppt
5
❖ 四、冰心的“爱的哲学”
❖ 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小说集《超人》,诗 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往事》《寄 小读者》。
索人生问题为主旨的小说。这类小说以“人生究竟 是什么”作为思考的问题,探索人生的真谛,想通 过诅咒黑暗现实,鼓吹社会改造,提倡个性解放、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试图回答他们提出的社会人 生问题,但这类小说大都以提出一个问题或说明一 个观念为满足,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通过 这些问题表达了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理解和人生 的感悟。
可编辑ppt
10
❖ 对冰心“母爱哲学”的评价。
❖ 2 童心: ❖ 3 自然美:
❖ 小结:在母爱、童心、自然美中,母爱是核 心、基础,后两者是派生出来的。三者三位 一体统一于“爱的哲学”。
可编辑ppt
11
❖ 4 冰心“爱的哲学”产生的原因: ❖ 大背景: ❖ 个人的独特背景: ❖ 2、散文艺术风格:“冰心体” ❖ “是这般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
可编辑ppt
2
❖ 二、创作概况
❖ 冰心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超人》(1923)、 《往事》(1930),诗集《繁星》(1923)、 《春水》(1923),散文集《寄小读者》 (1926)、《关于女人》(1943)、《小桔 灯》(1960)等。另有不少关于泰戈尔的译 作面世。
可编辑ppt
3
❖ 三、冰心的“问题小说” ❖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出现于20年代初期,以探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13
岁涵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三年后由于家庭经 济辍学,遂于1916年8月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商 务印书馆编译所当校对,旋即升为编辑。
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论文,提出“文学 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茅盾是 该会发起人之一。接手《小说月报》的 主编工作。 1923年茅盾辞去《小说月报》编辑职位, 投身政治。
2、关于吴荪甫的形象: 《子夜》的中心人物,民族资本家的代 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是一个 失败了的英雄。 3、其他人物: 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形象。 屠维岳:资本家的走狗。 冯云卿:爬进资本主义世界的封建地主。
4、《子夜》的艺术成就: 1)宏大严谨的叙事结构:“网状结构” 2)擅长心理描写。 尤其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 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并且明显 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与声响的描写与小 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相映生辉。
3)作品在有概念化的弊病: “他疯狂地在书房里绕着圈子,眼睛全 红了,咬着牙齿,他只想找什么人来泄 一下气!他想破坏什么东西……一切不 如意这时全化为一个单纯的野蛮的冲动, 想破坏什么东西。” 4)作品反映史实的真实性有争议。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参加左 联的活动。在1931年――1932年间,写 了两个中篇:《路》和《三人行》。 以《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 等长篇论文积极参与了当时关于“革命 文学”的讨论。
1932年前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 创作的鼎盛时期。 长篇小说《子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解放崇拜型: 她们是《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 中的孙舞阳;《追求》中的章秋柳。 这类人物中也有男性: C 厌世自杀型:史循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7
❖ 三、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 1、冷静地观察,客观的描写。 ❖ “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 2、同情与讽刺兼备。 ❖ 3、结构谨严、匀称,精于布局,讲究结尾异峰突
起、讲究“余味”。 ❖ 4、语言凝练、朴实、纯正、富于表现力和暗示力。
❖ 叶绍均说“写作是一件苦事情,慢慢写…… 一天一篇的事情似乎从来不曾有过”。“下 笔向来是慢的;写了一节要重复诵读三四遍, 多到十几遍,其实也不过增减几个字或一两 句而已”。
❖ 潘先生之类代表了“在虚惊来了的时候最先 张皇失措,危险过去后就最先哈哈大笑,揉 揉肚子就将理想折扣为零的妥协主义”。
❖ 叶绍钧这一类的短篇小说还有:《饭》、 《校长》、《城中》等。
❖ 例文:
“‘乡亲’还沽了一点酒,向熟肉店里买了一点肉, 回到停泊在万盛米行船埠头的自家船上,又从船梢 头拿出咸菜和豆腐汤之类的碗碟来,便坐在船头开 始喝酒。女人在船梢头烧饭。一会儿,这只船也冒 烟,那只船也冒烟,个个人留着眼泪。小孩子敞口 朝天的空舱里跌跤打滚,又捞起浮在河面的脏东西 929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创作了《多收了三
五斗》等较有影响的小说。 ❖ 二、叶绍钧小说的主要内容: ❖ 1、早期小说:爱与美的泛爱主义。 ❖ 2、叶绍钧的短篇小说成就: “教育小说”与“教
育小说家”。
❖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短篇《潘先生在难中》,长篇 《倪涣之》。
❖ 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
❖ 正如茅盾所说:“在叶绍钧的作品中,我最 喜欢的也就是描写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几篇; 现在还深深的刻在记忆上的,是可爱的《潘 先生在难中》,这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没有 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precaution, 琐屑,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等等 心理描写的很透彻。”
我整理的华师大中国文学史
我整理的华师大中国文学史<一>一.《离骚》的艺术特点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
《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
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
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长篇巨制文学形式;《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学(闵定庆教授)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
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动荡与危机。
近代80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危机之中,这突出地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表现为近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列强与封建中国的强弱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天朝大国”夜郎自大的迷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有识之士纷纷起而探求中国的出路。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探寻民族出路的历史。
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由长期的封建闭关到走向开放的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这种开放,是由不自觉、被迫走向自觉、主动的,这种学习,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明确、深化的认识过程。
3.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
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4.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5.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
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25
3、怎样看待《讲话》?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讲话》始终作为 文艺工作的指导纲领而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十年代出现了一场“大众文艺”的论争。 四十年代以后,毛泽东的一系列理论终于将知识分子 与大众的关系彻底颠倒过来。 首先,毛泽东为何谓大众作出了清晰的定义:“什么 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 级。”
2、文艺整风是全党整风的一个环节和重要组 成部分,意义一致。 3、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的论争。 (1)由此论争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性批 判。 a 周扬在1941年7月发表了《文学与生活漫谈》 一文,重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提出某些精 到见解。
b 丁玲先是写了小说《在医院中》,又发表 杂文《三八节有感》,揭露延安生活中的阴暗 面与缺陷,主张发扬鲁迅先生“为真理而敢说, 不怕一切”的精神,铲除“根深蒂固的封建恶 习”。 c 艾青发表《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一文 d 王实味发表了《政治家· 艺术家》和《野百 合花》两篇杂文,刊登于1942年3月《谷雨》 和《解放日报· 文艺副刊》引起更大的反响。
2、不能用教条化、偶像化对待《讲话》 (1)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2)关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 (3)关于文艺的标准。 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毛泽 东),将二者截然分开 。
(4)关于“人性”的问题。 (5)对知识分子的轻视。 批判“人性论”: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 学; 批判“为艺术而艺术”:从“美的文学”到政 治的文学; 批判“暴露黑暗”:从“启蒙的文学”到讴歌 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填空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文学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
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
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
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
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
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
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24、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
25、光绪末翻译的外国书籍已有533种。
26、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27、林纾一人所译的小说,已刊未刊者加在一起,达183种之多。
28、周桂笙译的《毒蛇圈》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用白话直译的小说。
2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译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
30、“宋诗运动”代表诗人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堤、金和。
31、龚自珍较好地继承了袁枚“性灵”说的精髓。
32、梁启超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辞随录”专栏,在《新民丛报》开辟“诗界潮音集”专栏,在《新小说》开辟“杂歌谣”专栏,作为新派诗的主要阵地。
33、“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于1902年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来的。
34、南社从1909年至1923年为止,共举行雅集24次,出版南社机关刊物南社丛刻22集。
35、宋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36、宋诗派的诗学观点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
37、“曾门四弟子”是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
38、曾国藩打着“中兴桐城”的旗号,选辑《经史百家杂钞》,用以扩充《古文辞类篡》的界域。
39、《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
40、“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宋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
标举“开元”、“元和”、“元佑”的“三元”之说,“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41、“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立三、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
42、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同光体”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43、《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是林昌彝。
44、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同时提出“文界革命”。
45、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
46、在近代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全面的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被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47、魏源不但从正面提出了变法的要求,而且最早从正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论。
他在林则徐编篡的《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增补而成的《海国图志》这一有关世界知识的书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地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
48、黄遵宪的一些诗作,如《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别具风味地表述了自己幼稚的社会和自然的科学见解。
49、在《人境庐诗草序》中,康有为在清醒认识现实的基点上,盛赞黄遵宪的诗作“精深华妙,异境日辟”。
提出“采欧美人之长,荟萃熔铸”。
50、康德、叔本华这些西方哲贤对王国维一生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51、在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日本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介绍,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日本的著作。
如《谈瀛录》、《扶桑日记》、《游历日本图经》、《日本新政考》、《东槎见闻录》、《使东述略》、《使东杂咏》等。
52、黄遵宪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介绍者。
他于1879年和1889年先后完成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
53、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启发了国内维新派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实行变法。
54、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它有助于我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
如《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花歌》、《都踊歌》等。
5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在《新小说》第一号上。
56、梁启超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标明为“政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演述维新派的政治理想。
57、新派诗的主要代表有: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丘逢甲。
58、“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59、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60、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又办《国闻汇编》,所译述的《天演论》,便是在“汇编”旬刊第二期上开始连载。
61、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卷头凡例里提出信、达、雅“三点论”,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
62、马君开是我国最早翻译英国拜伦《哀希腊歌》全篇诗作的作家。
63、曾朴与丁祖荫(初我)、徐念慈(觉我)一起被视为“清末介绍西洋思潮的常熟三巨子”。
64、曾朴特别喜欢法国浪漫派的作品,是介绍翻译法国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65、从曾朴的整个文学翻译活动来看,是以介绍法国戏剧文学为中心。
66、《域外小说集》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67、《域外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直译小说集。
68、《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情圣杜甫》、《屈原研究》是梁启超后期所撰写的。
69、王国维撰写了如《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等论文,首次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美学原理以及科学分析方法引进中国的文学批评。
70、王国维自1907年至1921年期间所著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
71、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72、郭沫若指出:《宋元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被誉为“不仅是拓荒性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73、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真戏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74、鲁迅撰写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未完稿)等宣传科学和文化思想的重要论文。
(即鲁迅早期作品)75、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诗人的反侵略的爱国诗章,如魏源的《江南吟》、《秦淮灯船引》、《寰海十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张维屏的《三元里》,张际亮的《食肉叹》、《浴日亭》,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贝青乔的《咄咄吟》,林昌彝的《杞忧》。
76、黄遵宪的《今别离》以电报、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
77、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政治诗、时事诗,是纪史议政的史诗。
如:《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读他的诗,犹如一部诗体中国近代史。
78、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
79、秋瑾所写的白话诗的尝试,有《同胞苦》、《勉女权歌》。
80、柳亚子说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的天下。
”81、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2、近代主要诗人创作的大型组诗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十章》、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己亥杂诗》;丘逢甲的《离台诗》和《澳门杂诗》。
83、丘逢甲是新派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丘逢甲的作品集有《岭云海楼诗钞》。
84、广东胡晓岑的《火轮船歌》以新事物入诗,融合时事,笔力奇伟,比黄遵宪的《今别离》早了16年。
85、鸦片战争前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乘浙西词派衰颓之机,以比兴寄托相号召,响应者风从,遂有常州词派的崛起。
86、蒋春霖是鸦片战争后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