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辞赋注译析》修订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玉辞赋注译析》修订后记

姚守亮

在2010年10月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方铭教授明确指出:“宋玉是有才气的诗人,是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有政治见解、充满了悲悯情怀、对人生和社会有透彻感悟的哲人……宋玉是襄樊市(襄阳市)的先乡贤,大概也可以认为是襄樊市(襄阳市)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1]而在他任总主编的大学《中国文学史》教材中,还鲜明地体现了宋玉与屈原并称的历史地位[2]。

为了大力宣传宋玉,全面普及宋玉文化,让宋玉文化尽快走进千家万户,2012年初,应襄阳市委宣传部、襄阳市作家协会之约,我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程本兴先生承担了有关襄阳历史文化名人、“赋圣”宋玉作品的编注任务。因其双眼近乎失明,撰稿确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就嘱托我代为执笔。恩师程先生具体负责前言部分的把关、编注体例的设计、书名的拟定、相关工作的联络及统筹等。我具体负责所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融通,对各个篇目进行题解、注译和简析、赏析等。

本书初稿[3]收录了宋玉辞赋15篇,每篇作品包括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简析、赏析等六个部分。还收录了宋玉赋作的4篇异文,每篇异文包括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等四个部分。“题解”主要包括该文篇题解释、创作情况蠡测、大致内容提要、相关成语典故源流等;原文部分一般采用较为通行的版本作底本;“注释”部分根据辞书和各选本的注解,择其符合语境且通俗易懂的义项而从之;“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各篇译文相关层次之后的“简析”,是对各个层次的内容所作的扼要提示;篇后的“赏析”则是对全篇重要内容或精彩片段的鉴赏和分析——这样更便于读者朋友的阅读和理解。

这本小书主要是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的普及性通俗读物,与专家学者们研究宋玉的学术论著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编写时注重对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综合吸收和普及推广,其中参考了朱碧莲、谭家健、袁梅、刘刚、吴广平、金荣权、罗漫、刘玉堂、蔡靖泉、程本兴、曹文心等专家学者的相关著述,在此一并致谢;特别是得到了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主任刘刚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他审阅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附有书面修改建议,若干篇目中“题解”和“赏析”的部分内容,即参考了刘教授的观点。在此我深表敬意。

书稿于当年11月底完成,此后我一直忙于其他事务而无暇顾及。先是着手论文《宋玉辞赋叠音词的多视角研究》的撰写。次年春,论文初稿大致完成,送程先生校阅,并由程先生转呈刘刚教授、金荣权教授和吴广平教授审改。以上几位教授在百忙之中抽暇审读论稿,对我这篇小文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宝贵的修改意见;根据专家高见,我对论稿再三斟酌、增删、润色,尔后才得以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接下来是筹备课题申报。在论稿写作过程中,恩师程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我、敦促我进行宋玉辞赋语法、修辞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而言,这是个全新的挑战。一则笔者才疏学浅,单靠一人之力来完成此类任务确乎勉为其难;二则身处偏僻乡镇,信息闭塞,尤其是专业资料极为有限;三则此前的相关研究似乎还是空白,而可资参照的系统论述又知之甚少,因而研究几乎无从下手。可是

师命难违,我就只好将手头上积累的学习笔记、卡片及其他相关资料梳理一番,草拟了一个简要的写作提纲,然后边研究边做调整,直到2013年暑期结束,才勉强完成全书计划的80%,约16万字。9月中旬,经过修订、充实后的申报课题定名为《宋玉辞赋语法修辞研究》,送交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审核,并报送湖北省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加2013年社科基金项目评审。11月18日,本课题得以通过初评和终评而入围,在湖北理论信息网和湖北社会科学网公示后最终获准立项;后又几经校改、补充,25万字书稿《宋玉辞赋语法修辞研究》总算趋于成型,并于2015年3月出版[4]。

再就是编注通俗性文学读本《千古美文誉襄阳》。我们知道,襄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咏赞襄阳的山水、胜迹及人物等,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搜集、整理、注析这样的佳作以供研习,应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笔者不揣浅陋,从2014年初即开始积累资料,其中此前未见注释的若干篇目,如《襄阳张端公西园记》、《上襄阳于相公书》、《迁都议》、《刘枣强碑》、《二张援襄》、《汉滨赋》、《绪寓赋》、《移龙窝石赠宜城屈母文》、《镜湖记》、《襄阳纪行》(节录)等,均为笔者尝试作注,另有几篇零星的体会文章见诸媒体。特别令人鼓舞的是,这项工作最终得到了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的全力扶持,纳入学院的科研项目,名之曰《千古美文誉襄阳》,实即“历代名人吟襄阳文选注浅析”,也是数易其稿,才于2015年11月出版[5]。

回头再说《宋玉辞赋注译析》。由于上述所有的所谓“研究”,其实只是我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更有赖以养家糊口的本职工作要做;加之本人患先天性近视,色盲,左眼视力0.05,右眼视力0.1,还时不时地流泪,看书、写字、用电脑时鼻尖几乎贴在纸上,显得特别吃力……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等,因而初稿一放就是三年,不曾修订一字。其间我曾自费托人试印少许以征求意见,得到了读者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也收到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近期总算得空儿,能够集中精力对初稿进行一次全面修订[6],在最初编注设想的基础上,力求突出通俗性和可读性,并适当兼顾规范性及学术性。书稿收录了宋玉辞赋16篇,其中包括赵逵夫教授力证为宋玉所创作的《悲回风》[7];而每篇作品的释读则调整为原文、题解、注释、译文、简析、赏读等六个部分。修订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校订原文中个别讹误或脱漏的文字;(2)依据“汉典”网和《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对注释内容加以补充、完善,少数疑惑或分歧较大的字词句解说则另标所依;(3)各篇“译文”均做修改,大多为重译;(4)初稿中的“题解”和“赏析”部分,诸多不合编注要求的文字均予删节并改写;(5)经程先生电话联系,征得赵逵夫教授同意,将其有关《悲回风》的研究成果增补编入书中,其中仅“译文”为编注者所拟;(6)将初稿“附录”中的4篇宋玉异文(伪作)及其相关内容全部删除;(7)前言部分主要综合了程先生的观点,故这次略作改动,直接改由恩师署名。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直到寒假的最后一天才草草画上一个不太圆的句号,而暂时松一口气,所以书中错误和不足仍在所难免,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方铭,《在2010年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职大学报》2011年第01期

[2]方铭等,《中国文学史》,长春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