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实际问题素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合作学习的小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他们一起吃,还剩下多少蛋糕?”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分数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英亩和平方英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英亩和
平方英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英亩和平方英里的定义和用途。
2. 掌握换算英亩和平方英里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2. 教具:白板、黑板、教案、练题、尺子。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知
1. 讲解英亩和平方英里的定义和用途。
引导学生了解英亩和平方英里在土地面积计算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研究换算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了解英亩和平方英里的换算关系。
2. 分组进行练,通过练题掌握换算方法。
步骤三:运用所学知识
1.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某块地的面积是多少英亩?如何将一个平方英里分成几个英亩?
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步骤四:总结与拓展
1. 总结研究内容,回顾英亩和平方英里的定义和换算方法。
2. 给学生一些拓展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们对英亩
和平方英里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参考资料
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手册。
3. 相关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公顷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公顷的概念。
2.掌握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课堂练习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尺子、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新知识:“在我们周围有一种非常大的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学习新知识1.教师介绍公顷的概念,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表示一块地的面积有多大。
2.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公顷的大小及其应用场景。
3.讲解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技巧。
3.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做一些与公顷相关的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4.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公顷这个单位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顷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公顷单位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方千米。
2.能够正确地换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
3.能够使用不同单位进行面积计算。
二、教学重点1.平方千米的认识。
2.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课件:包含相关面积图形的图片。
3.实物:一块平方千米面积的图板。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平方千米的图板,让学生猜测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入新知:通过介绍什么是平方千米,让学生理解这个单位的面积大小。
3.示范操作: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演示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场景下平方千米和平方米的应用。
5.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平方千米的掌握程度。
2.引入新知:介绍如何使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方千米的面积。
3.示范操作: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计算,演示如何将平方千米转换为平方米。
4.练习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行编制一些通过平方千米和平方米进行面积计算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内容,如测量房间的面积等。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简单的面积计算方法。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方千米》教案》的教学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堂教学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一、单元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P34——P37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与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四、单元教学安排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第1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一、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P34——P35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与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1〕师随手拿起一个卡片,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45〔〕.〔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师:刚才同学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1 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分别有多大?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约2〔〕.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二〕探索发现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1、认识公顷〔1〕自学公顷,初步感知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学生看书〕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2〕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3〕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师:关于公顷,老师也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有关资料的图文信息〕a、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b、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大约40〔〕.c、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0〔〕.2、认识平方千米〔1〕师: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2〕使学生明确: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3〕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推导: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4〕那么大约多少个鸟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延伸a、##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平方公里.b、中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公里〕.c、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三〕巩固发散1、单位换算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3公顷=〔〕平方米5平方千米=〔〕公顷20000平方米=〔〕公顷800公顷=〔〕平方千米2、P34 做一做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里面有100个100,因此需要100个.2、P35 做一做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里面有5个20,因此有5个"鸟巢"那么大. 〔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公顷和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千米第2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练习六P36——P37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2、通过练习,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难点: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六、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36——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2、P36——3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3、P36——5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总结:一般城市的面积是平方千米,屋子的面积是平方米,花园、公园、果园、体育场等是公顷.〔二〕指导练习1、P36——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想法.教师指导:先算出游泳池的面积25×50=1250〔平方米〕算一算10000里有几个1250.估算时,先确定是大于5小于10的数.2、P37——7 独立计算,订正后说一说你的感受.3、P37——8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此题要求排列名,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三〕检测评价1、P37——6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活动:P36——1 教师给出学校操场平面图,学生计算后,比较是否达到1公顷,课后再到操场参观,感受大小.3、课后活动:P37——9 回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四〕板书设计练习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公顷》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公顷》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公顷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计算面积,并用公顷作为单位。
3.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公顷的概念。
2.能够进行面积计算,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熟练运用公顷进行面积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2.准备课件和示范图。
3.准备练习题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场景面积,并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面积,不同单位的面积有何不同。
第二步:讲解公顷的概念介绍公顷的概念,解释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第三步:练习计算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引导他们通过例题掌握公顷的运用方法。
第四步:拓展练习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公顷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公顷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引导他们思考公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教学反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加深对公顷的理解和掌握。
八、教学延伸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带领学生实地测算一些场地的面积,并用公顷作为单位进行计算,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进行相关计算,能够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换算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与换算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1.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地的大小,并询问学生这块地有多大,引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顷?什么是平方千米?2.学习视频教学: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 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1.板书笔记:按照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进行板书。
2.示例演练: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拓展练习1.个人练习:布置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拓展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实践应用1.实际测量: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能够发现身边哪些事物的大小可以用公顷或平方千米来描述?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结束。
希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相关运算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角,并学会用度量角的单位。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际物体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度量角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角的概念及度量。
2.难点:学生对角的理解和度量的准确性。
三、教具准备
1.直尺和圆规
2.角度量表
3.模型角
4.教材中相关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什么是角?你见过角吗?
2. 学习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角度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什么是角。
3. 实践
•学生举手说出不同角度的例子,并用圆规模拟出这些角度。
4. 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体会角度大小的比较和度量方法。
第二课时
1. 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角的度量方法。
2. 学习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角度。
介绍角度的定义和符号。
3. 实验
•让学生利用角度量表,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并相互核对结果。
4. 练习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角度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角的度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后的练习,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角的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内容,希朥望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方千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学会用平方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面积大小,以及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平方千米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巩固对面积单位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平方千米这一单位了解较少,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例和生活情境来感受和认识平方千米。
此外,学生对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也较为薄弱,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学会用平方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面积大小,以及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方千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平方千米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这一面积单位,学会用平方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面积大小,以及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平方千米。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对平方千米的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平方千米的生活情境、实例、换算公式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方千米的学习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如公园、操场、农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面积大小如何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量角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三角板、图片等。
2.学具: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各种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一个角的大小呢?2.呈现(10分钟)介绍量角器的结构和用法。
用量角器量出给定角的大小,并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一量身边同学的角。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量角器量各种角的大小,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教室里的角,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之间的联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个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大小。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的度量方法和量角器的用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学会进行单位换算,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以及平方米的计量,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于面积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学会进行单位换算,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
2.突破难点: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表象,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
2.活动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公顷和平方千米相关的实例,如公园、操场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公园、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单位之后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本单元通过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面积大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面积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小面积单位。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样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和平方千米大小的直观认识,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3.游戏教学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图片。
2.学具:学生作业本、尺子、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片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土地,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大小,引发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平方千米的认识》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平方千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平方千米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千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平方千米的概念1. 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关系,掌握换算方法。
第二课时: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1.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方千米进行问题的解决。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平方千米的概念1. 引入: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 练习: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对平方千米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方千米进行问题的解决。
2. 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练习: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对平方千米应用的掌握。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平方千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评价学生运用平方千米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2. 教学辅助工具:地图、计算器、计算机等。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学生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若干人。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蛋糕看作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分得相应的份数。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4=44=1,56−26=36=12。
然后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3=912+412=1312。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2.平方千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平方千米这一较大面积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仍依赖于直观形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方千米的概念,了解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难点: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方千米的使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平方千米概念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平方千米的使用,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方千米模型、公顷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平方千米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平方千米的大小,如城市、公园、农田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进行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1.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若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实际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象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观察、推理和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空中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味到数学与现实糊口的接洽和作用,增强学生进修数学的兴趣。
4.在进修举动中进一步体味数学与糊口的接洽,造就相互协作进修的能力,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诲。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和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研究,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数字10的读法和写法。
2.能够认识数字的大小和大小比较。
3.能够根据拼图图形的数量和大小来辨认数字。
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数字拼图进行数字辨认。
2.能够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数字的读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数字10的读写。
2.数字大小比较。
难点
1.把拼图图形与对应的数字进行匹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数字卡片展示数字10,让学生认识数字10,并让他们大声读出。
2. 讲解新知识
•向学生介绍数字10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巩固学生对数
字10的认识。
3. 拓展练习
•让学生进行数字10的拼图游戏,让他们通过拼图的方式巩固对数字10的辨认。
4. 巩固练习
•让学生互相比较手中数字卡片的大小,然后进行数字大小的排序练习。
5. 温故知新
•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数字,巩固数字的大小比较和读写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数字10的读写,以及数字的大小比较。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写出数字10的中文读音。
2.从家里找一些物品,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写下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好所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将公顷和平方千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场景,如公园、操场、农田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各自的面积单位。
然后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
2.呈现(10分钟)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练习,如将一个公园的面积从平方米换算成公顷,或将一个农田的面积从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估算家庭院落的面积等。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举生活中角的实例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画角的的方法。
学生说角的概念及角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角的写法和角的画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
书
设
计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旁记补充教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二、本单元可用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都是直的
线段是直线的
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
长
直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
后
反
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学生自由发言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
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回答:是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