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doc
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作用
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作用傩是指我国南方地区民间传统的一种祭祀仪式,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老文化,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傩文化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的作用做出一些阐述。
一、傩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傩文化起源于唐朝,而其后的历史中,傩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中国古代,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类型的祭祀活动,而其中傩文化则是在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
傩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
二、傩文化在祭祀中的特点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具有很强的特点,例如:1.跳跃舞蹈跳跃舞蹈是傩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傩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由传统的神职人员(傩神)扮演,以一系列的跃起、下蹲、回旋动作和手势进行舞蹈。
这种舞蹈形式在整个傩仪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2.神具的使用在傩仪式中,神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神职人员需要使用各种符号和物品来表达傩神的存在和影响,例如佩戴面具、手持符文等。
3.有神信仰傩文化还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内涵。
传统傩仪式中的傩神被视为死者的灵魂,用来接受祭祀和开展祷告仪式,并通过祷告获取神的保佑和帮助。
不同地区的傩神形象不一,皆有突出的特性,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作为受人祭祀和祷告的存在。
三、傩文化在祭祀中的作用傩文化在中国古代祭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1.加强信仰傩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信仰内涵的文化形式。
在傩仪式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表达对神的信仰和虔诚,从而加深人们与神存在的关系和信仰的内在联系。
2.增强社会凝聚力傩文化是南方地区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民俗习惯。
在傩仪式中,人们不仅会对神进行祭祀和祷告,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
通过参与傩仪式,人们得以切实感受到自身作为社会一员的身份和地位。
3.弘扬祖先文化傩文化作为一种宗教和民俗文化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也是一种代表祖先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傩文化的概念
傩文化的概念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祭祀、舞蹈、音乐等形式表现,又称为“神傩”、“傩戏”或“傩仪”。
傩文化起源于古代巫术和神道信仰,是一种通过模仿神明或恶鬼形象,以达到祈福、驱邪、祓病的目的的民俗活动。
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中的观音菩萨也被视为中国傩戏的主神之一。
在古代皇帝统治时期,很多宫廷和宗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傩仪仪式。
傩戏一般在农历的正月或五月举行,但也有一些地方会在其他时间进行。
傩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在庙宇中,有时在村庄、市集等场所表演。
傩戏演员通常都是男性,他们会穿着华丽的戏装,戴着面具,以蜡染或描绘出来神灵或恶鬼的形象。
傩仪的仪式通常会持续数天甚至一个月。
在仪式中,演员们会表演各种舞蹈、武术、杂技等节目,同时还会在街头巡游,为村民祈福驱邪,并为他们治病。
有时,他们也会进行扮演神灵与恶鬼之间的对话和戏剧表演,以让人们在欢笑与忧虑中感受到神灵的力量。
傩文化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首先,傩文化反映了人类对于生活的探索和对自然的敬畏。
人们通过模仿神灵和恶鬼的形象,希望能够借助神灵的力量为村民祈福、祓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傩文化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秩序观念。
在傩仪中,演员们以神灵的形象出现,给人们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尊者的地位。
同时,傩仪中也会扮演恶鬼的角色,这些角色代表着人们内心中的畏惧和恶意,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人们借此消除内心的恐惧,平衡好与邪恶的关系。
傩文化还是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将舞蹈、表演、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演员们用独特的舞蹈姿势、戏剧化的表演,配以鼓乐和音乐,使得整个傩仪仪式充满了激情和节奏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然而,在当代社会,受到传统文化衰退和大规模流行文化的影响,傩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首先,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时刻保持其纯粹性和传统性。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源自于中国西南部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主要流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于傩文化的起源,各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但是,傩神降服疫魔的故事流传已久,正是因为这个神话传说,傩文化深入民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形式。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傩文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是一些原始宗教信仰和喜庆祭祀活动的结合。
如唐代陈德昭《西川记》所述:“交州,……戏虞,蛊灶神,扼蛇神,安桓神,一时来会,男女歌舞。
须臾之间,奔泻流盼。
既而解衣而卧,相逢者对食。
”这是傩文化最初的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民间信仰文化。
在宋明时期,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傩文化趋于繁荣。
民间信仰逐渐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傩戏也渐渐形成。
傩戏通常在清明或端午等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时演出,具有祭祀仪式的性质。
到了现代,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的文化形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傩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冲击。
在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傩文化被一些人视为封建迷信和“四旧”文化的代表,遭到了严厉的打压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形态,政府与民间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傩文化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
政府在支持和维护傩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发掘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使得傩文化得以更好地发展壮大。
同时,民间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传承活动,推动傩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傩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承载着人们对神话、宗教、美学和社会意义的认识和表达,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在对傩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更好地发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特征,让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傩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各种瑰奇的文化竞相绽放共同组成演绎了美丽的中华文化。
其中,神秘悠远的傩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人存在于世界上,必定会在心里有一些寄托心灵的崇拜,或是图腾,或是宗教等等。
而傩文化也属于我国的一种精神崇拜,它是我国远古先民为了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而运用浪漫主义心性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正因为它的神秘原始并且极具原生态文化价值,所以它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了我国保护的对象。
傩文化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文化记忆,它的每一寸都暗藏古时的气息,它所记载的不仅是当时的文化概念,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年复一年默默诉说着当年的神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而傩文化则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傩文化的传承必须依赖人们的口耳相传。
如今的傩文化最突出的省份应当是江西。
赣傩,不仅比周边省份的傩文化更古老,更具原生态文化价值,而且江西还是傩文化重要输出地之一,国内一些著名的傩舞、傩戏,都与赣傩有一定的亲缘。
傩文化包容了乡村祭祀仪式,民间信仰习俗,以及舞蹈、音乐、器乐、咒语、卜辞、面具等方面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空间,属于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所以,傩文化属于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破坏与流失的尴尬境地当中,傩文化也在所难免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应该动员大家一起保护傩文化。
傩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独立的文化,而是丰富饱满的多元文化,它贯穿当地人民的方方面面面,戏剧、面具、服装、舞蹈和传说,每一项都如此打动人心。
简析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一 )保 护 现 状 傩文化作 为民俗文 化而存在 ,是对 民族 文化心理 、思 维 、价 值 观 念 、审美 追 求 的重 要 反 映 。 我 国对 傩 文化 的 重 视 源于 20世纪 30—40年代 ,从 50年代 开始 ,有研究 院对 傩 舞开展一系列调查 工作 ,使傩 文化 逐渐走进更多社会 公 众 的 视 野 中 。从 80年 代 起 ,我 国 对 傩 文 化 的 研 究 有 进 一 步 的深 化 。自 1988年 11月起 ,我 国正 式 成 立 傩 戏 学 研 究 会 。掀 起 一 股 傩 学 研 究 热潮 。2001年 5月 份 ,昆 曲艺 术 被 列 人 人 类 口头 与非 物 质 遗 产 代 表作 名 录 ,但 是 ,我 国 专 家 学者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意识 觉 醒 较 晚 ,所 以 对 傩 文 化 的保 护 起 步 也 相 对 较 晚[21。 (二 )存 在 问题 纵 观 傩 文化 保 护 现 状 ,虽 然 有部 分 人 员 能够 对傩 文 化 保 护 工作 给予 高 度重 视 ,并 采 取一 系列 有 效 的保 护 措 施 , 但 仍 然存 在 一 定 的 问题 。首 先 ,政 府 在 傩 文化 保 护 中未 能 充分 发 挥 带 领 性 作 用 。 政 府 对 社会 公 众 行 为 的 影 响 力 较 大 ,但政府未能推 出规定 政策 等 ,难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 对傩文化的重视。其次 ,对傩文化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以 傩 面具 、傩戏服饰为例 ,破损较 为严重 ,无法修补 ,而市场 流动 的仿制品却失去傩 文化原有 的神秘韵味 。再次 ,缺乏 专 业 的传 承 人 才 。有 研 究 表 明 ,从 事 傩 文 化 表 演 的人 员 大 多在 四五 十岁左 右 .而年轻人却 如同凤 毛麟角 ,不利于傩 文 化的传承 。最后 ,傩文 化的发 展空间越来越 狭窄 ,其生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调研报告
傩文化调研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调研报告江口傩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接到县城一个老贤士“关于傩文化艺术有快失传绝灭的危险”反映后,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江口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
现将江口傩文化传承简史、传承现状以及建议作探索如下:一、傩文化简介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
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
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
人们今天看到的傩,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
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
“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
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
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
“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
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
“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
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
“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
“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傩文化是一种祭祀活动,包括过傩、下傩、解傩等一系列传统仪式,主要体现在贵州省的土家、苗族、侗族等民族中。
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加强传承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将其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承保护傩文化的重要性傩文化是贵州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保护傩文化对于推动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综合实力、丰富全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保护傩文化不仅与贵州省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更是彰显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充分认识傩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恰当地传承保护。
二、傩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傩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显然具有非常良好的旅游资源价值。
传统傩文化活动中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极为精彩,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欣赏性,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科学有效地利用,推广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傩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保护优先原则,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文化遗产造成的不良影响。
2、积极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并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维护,通过社会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增强文化遗产的观赏性、欣赏性。
三、创新驱动承传保护为保护和发展傩文化,需要加强科学技术和文化人才的培训与传承,形成区域化和特色化的文化产业链。
同时,还需挖掘傩文化中的商业潜力,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活动。
1、鼓励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推动傩文化的线上推广和营销,提高文化遗产的可传承性和可持续性。
2、夯实文化人才队伍,注重傩文化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引导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进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
4、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傩文化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双重考虑。
傩戏文化传承方案
傩戏文化传承方案背景傩戏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傩戏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音乐等元素,深受民众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失去其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为了保护和传承傩戏文化,制定了这一傩戏文化传承方案。
传承方案文化保护针对傩戏文化保护方面,本方案提供以下保护方案:1. 保护傩戏资源对于传统傩戏所涉及到的人物、故事、习俗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傩戏文化保护数据库。
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文物保护和培训人才,确保傩戏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
2. 修缮寺庙傩戏在宗教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寺庙的大殿中表演,因此需要对寺庙进行修缮和保护,以确保傩戏的表演场所和表演环境。
同时,寺庙还是傩戏文化的重要场所,需要维护其原始风貌和神明的形象。
传承推广傩戏文化传承既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也要重视传承和推广。
下面是本方案的传承推广方案。
1. 普及傩戏知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加人们对傩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公众对傩戏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关注。
此外,实施普及傩戏知识的培训计划,提高傩戏传承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增加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
2. 组织展演和比赛通过组织傩戏文化展演、比赛等形式,扩大傩戏文化的影响力,增加傩戏文化的知名度,加强傩戏文化的传承意识。
比赛和展演还可以激发传承者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推动傩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束语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傩戏文化传承方案,旨在保护和发展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傩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为继承和发扬傩戏文化做出贡献。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1)
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贵州傩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体现了贵州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保护和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一、贵州傩文化的价值贵州傩文化是中国最为古老和特殊的民间信仰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庞大的信仰群体。
傩神是贵州地区重要的守护神,与水土、民俗相结合,彰显着尊重历史、信仰情感、民族特色的素养。
傩文化在贵州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是贵州的推广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二、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目前,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规范化尚未实现,民间传承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经济驱动之间尚未有效的协调。
其次,贵州傩文化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许多年轻人不再从事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贵州傩文化的保护存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缺失,在保存遗产的时间和功夫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第四,对傩文化的宣传、推广、教育和培训还存在很大空间。
三、保护传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为了有效地保护传承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加强傩文化传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让傩文化能够在传承和现代旅游业的经济驱动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提高贵州傩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理解和尊重贵州傩文化的价值。
(三)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业、学者和傩文化从业者的傩文化保护机制,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通过亲子活动、青年讲堂等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建设傩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引导人们前往学习、理解和感受贵州傩文化的信仰和艺术。
四、结论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之一,贵州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年 代 , 五 十 年 代 中 国 舞 蹈 研 究 院 对 傩 舞 进 行 了 调 查 , 并 出 版
了 中国古代舞蹈史 等相关 书籍,推动 了有关傩舞 的研究 ; 六七十 年代 受 “ 文革 ”时期 极左思潮 的影 响,傩 、傩 舞、傩 戏等被 划入 “ 牛鬼蛇神 ”的范 畴,有关傩 文化 的研究在 这一 阶段一 片空白 ;“ 文革 ”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 以来,国家对 于传统 文化 的重视加 强,傩文化 的研究 得到 了较 快 的发展 。 八十年代,时称 “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中的 中 国戏 曲音乐集成 中国 民族 民间舞蹈集成》 中国戏曲志》 、 、 等书的编撰对于傩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1 8 9 8年 1 1月中国 傩戏学 研究会 的成立,标 志着傩 学研究者 有 了自己合法 的学 术 团体 ;傩学研 究走 上 了有 组织、有计 划、有 明确 目标 的新 阶段,意 味着 中国傩 文化研究从 此走 向学 科的 自觉 。1 9 9 0年 4月,在 山西临汾 举办了中国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 。之后,在 湖南吉首、广西 、云南澄江 、北京、河北武安市 、青海西宁、 四川茂 县、贵州 德江县 、江西南 昌、山西长 治等地 区召开 了
于 自然、 山石充满 了崇拜 、敬仰,甚至有一些 畏惧 ,因此产 生了各种 图腾 崇拜,山神崇拜,对人 们有利的、善 于帮助人们的神和邪恶恐怖 的鬼在人们 的意识 中也 就诞 生了。傩 文化似乎 也是在这种认识状态下产生的,这种 文化 中的人们信鬼神 、敬祖先,驱邪禳 凶是他们生活 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 因为这些 是关乎他 们生命的东西。从 原始社会的傩祭 、傩舞,直到傩戏 的形成 ,以及在这些 活动 中的傩坛 、傩 歌、傩坛 师、傩面具等都留存着傩的 观念和影响,同时,它们也共同构成了原始的、朴实的傩 文化 。
傩文化介绍
傩文化南丰傩文化经千年传承,虽不断有新的文化艺术甚至是观念意识上的渗透,但至今仍保存了古代傩祭仪式中程序法则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已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全县共有173个傩班。
整个傩祭活动,有如一部庞大的古舞活动。
在这主要说的是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石邮村是个以吴姓为主的古村落。
石邮村傩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傩舞有着显著的区别。
如江西德安的傩戏,除了戴傩面具跳之外,甚至还有7个小木偶做道具,“戏”的成分更多一些。
石邮傩只有肢体动作,是典型的“哑傩”。
石邮傩保持着强烈的仪式和宗教色彩,他的傩舞还被称为“老傩”,因为它保留了绝大多数汉族先民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取向,较少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原生意识表征。
与其他傩班不同,石邮村傩班是村中吴氏家族的“私有财产”六个世纪以来,石邮村傩班一直是八位“伯”,且具有严格的辈分排列,按资论辈是惟一的也是权威的法则。
从大伯到八伯,跳傩是终身制的,只有一位去世了,下面的各位“伯”才能递补上来,最小的八伯由“头人”从村中的杂姓中挑选一位补足空缺,但傩班人员的总数必须是八位。
村中吴姓家族的成员是绝对不能去跳傩舞的,因为相传石邮村的傩舞是吴氏先祖——永乐年间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令的太尹公吴朝宗告老还乡时带回的,当时是由八位仆人跳傩给吴家人欣赏。
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吴氏家族绝不自己跳傩,也不允许族中的其他子弟跳。
石邮村傩祭过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进行,活动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而又丰厚的古老仪式,统称为“跳傩”。
起傩就是在傩神庙中请神,请神之后便是傩班经过村中每户时家家必须鸣鞭炮迎接拜年,即所谓“参神”。
“参神”完毕后开始“跳傩”仪式,傩班人戴上面具,身着朱衣,在村中公祭场所随锣鼓声起舞。
并且家家户户的人都拿着祭品去傩圣庙参拜,村中“跳傩”的前后回程路线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独特的古舞风貌一一呈现。
及至正月十六下午,在傩神庙前举行“搜傩”仪式,由三人分饰钟馗、开山、大神,以示捉鬼成功,预示着一年平安大吉。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本文对传统南丰傩舞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的艺术特色、音乐的风格、形式、种类及南丰傩舞面具形成的渊源和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南丰傩舞鲜明地方风格和独特神韵特色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历史悠久,傩风盛行。
与周边省市的傩文化相比,南丰傩舞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态特征。
它们大多保存了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融合了明清时期社祭中娱神乐人的习俗,渗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显示出了传统的科举进仕文化主题和人文精神的内涵[1](P141-145)。
南丰傩舞的这种历史渊源和浓郁的原生态性质,决定了它在动作、服饰、音乐、面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南丰傩舞的舞蹈艺术特色南丰傩舞的舞蹈形式,有大傩仪式舞和大傩娱乐舞两种。
大傩仪式舞不多,大傩娱乐舞主要是借娱神而娱人,分为单人舞和多人舞。
单人舞,由一人表演、结构完整、塑造人物并抒发人物内心感情。
多人舞,大多由两人以上表演、结构完整、有独立主题、内容和一定的情节。
不管是大傩仪式舞还是大傩娱乐舞,也不管是单人舞还是多人舞,其舞蹈特色都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戴面具表演。
面具是古傩的主要特征,南丰傩舞都脸戴面具,身穿彩衣,手持道具,合着音乐,应着节拍,霍然起舞。
演出时“手脚弯钩身段圆"是傩舞基本动作的规律。
艺人戴不同的面具,依照着规律,配以不同情绪音响节奏,可刻画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傩谚云:“发怒晃头笑抖肩,手舞足蹈顺一边,快慢缓急看人面(指角色),一举一动合鼓点。
”二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因傩舞戴面具表演,作为舞蹈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舞蹈表情由于面具表情的固定,而无法表现多样化。
这使得舞蹈另一基本要素——节奏显得更加鲜明。
许多表现英雄神将的独舞和双人舞,都力度强、速度快、幅度大,具有粗犷豪放、雄健明快的风格。
三是具有巫舞特征。
禹步手诀是临川傩舞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丰傩舞通常有五种巫步、四种手诀。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傩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始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中国南方地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傩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文化以其神秘、精彩的表演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的研究者和游客的关注。
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祭祀阶段、传统傩舞阶段和现代傩节阶段。
在早期的祭祀阶段,傩神活动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少年壮年平安健康等目的而进行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遮面跳欢舞和踩陈芝麻。
在传统傩舞阶段,傩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此时,傩文化开始加入了更多的宗教元素和民间传说,如猪头、大鹏鸟、龙太子、奶奶等等。
另外,在傩文化的传承中,也有更加严密的规范和组织,如按辈分世系分工、传授法术、祭祀制度等等。
而在现代傩节阶段,傩文化开始向社会各个方面深入发展,更多地呈现出文化营销化、艺术化和时尚化的特色。
如今,傩节和孔明灯节齐名,成为了中国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传承保护傩文化是当前傩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成立傩文化协会、傩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傩文化的传承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加强学校傩文化教育、鼓励地方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置傩文化博物馆等等。
总之,傩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它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祭祀、传统傩舞到现代傩节。
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应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加强傩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发展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等手段,促进傩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文化多元的交流。
傩文化——精选推荐
傩⽂化简介傩⽂化是⼀种远古的原始⽂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然中获得⽣息,繁衍后代,⽣存的欲望需要宗教(⾃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我,龙的传⼈以伟⼤的浪漫主义⼼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化。
“傩”乃⼈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
巫傩活动在⽣命意识上满⾜了⼴⼤信仰者的⼼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化定义傩戏巫傩活动在赣鄱⼤地可上溯到殷商。
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化遗存众多、⽂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傩⽂化⼴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直延续⾄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 247 各;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化的“活化⽯”,倍受瞩⽬,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了⼀定的影响。
诞⽣地世界上的⽂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
中国的⽂明是农业⽂明,中国农业⽂明的核⼼⽂化是⽔稻⽂化。
⽔稻是⼀种喜暖畏寒、宜⽔忌旱的农作物。
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稻的⽣长。
中国南⽅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积⽔域和它的⽔源地都有可能是⽔稻⽂化的发祥地。
由于“傩⽂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化才能⽣存。
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考古发现,中国⽔稻⽂化的发祥地,应以中国第⼀⼤湖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流域为⾸选。
洞庭湖地区正处于北纬30度的锦绣江南,延绵⼋百⾥的⽔域处处都有⼴⼤的沼泽地,是⽣长野⽣稻的理想环境,有发展农耕的最佳条件。
⽔稻⽂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具有万古粮仓实⼒的湖湘地区。
作为⽔稻⽂化的意识形态,傩⽂化当然也应产⽣在这⼀地区。
洞庭湖地区不但出现了9000年以前的彭头⼭遗址,⽽且还有⼤批时代相近的⽂化遗址,犹如众星拱⽉似的环绕着彭头⼭遗址,连绵千余⾥,持续数千年。
傩文化保护建议书
傩文化保护建议书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傩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傩文化,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加强傩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演变过程、传统仪式、祭祀对象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傩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加强傩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傩文化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傩文化的知识,增强人们对傩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如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将傩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傩文化。
三、加强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傩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制度,加强对傩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好传统傩戏、傩舞、傩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四、加强傩文化的传统仪式和活动。
傩文化的传统仪式和活动是其重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需要加强对这些传统仪式和活动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举办傩文化节庆活动,恢复和重现传统的傩文化仪式和活动,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傩文化的魅力。
五、加强傩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傩文化节、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傩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总之,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傩文化,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傩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宣传和推广、保护和传承,推动傩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傩文化的保护工作,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
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
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
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我国古籍中早有关于傩的记载,如《诗经·卫风·竹竿》载:“巧笑之,佩玉之傩。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国难(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难(傩),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傩),旁出土牛,以送寒气。
”说明周代傩文化已盛行,并且一年之内要举行三次活动。
傩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陕、甘、川、黔、桂、湘、皖的傩文化圈。
江西传傩,始于汉初,两千多年来,傩风不绝是我国傩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而赣傩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萍乡的傩文化因艺术种类多、内容量大等特色,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一、南丰傩文化的历史发展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
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
”《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
江西傩文化遗产特别权力保护模式的探讨_以江西省抚州傩文化保护为例
江西傩文化遗产特别权力保护模式的探讨*———以江西省抚州傩文化保护为例东华理工大学法律系余燕黄胜开傩文化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
抚州是傩文化的故乡,抚州傩保留了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融合了明清时期的社戏娱神乐人的特性,寓传统的才子文化教育与和谐的生态伦理教育思想于其中,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内学界比较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着力保护与开发利用好傩文化资源,以实现抚州傩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诸多保护措施中,法律保护无疑是关键,通过法律为权利人的权力获得救济,使义务人明了自己行为的界限的机制,实现傩文化保护与传承双重目的。
一.傩文化法律保护现状分析(一)与傩文化有关法律概念的辨析1.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10月17日UNESCO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提出非物质遗产概念。
它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
”依此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2.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也称民间文艺表达,1982年WIPO和UNESCO共同制定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条款》。
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定义为: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尤指下列内容:(1)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2)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3)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宗教仪式;(4)有形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等。
傩群文化与原生态丑学研究
Absr t Th gy i g si h o p ro ma c sa e t e man f co it i i gt e a c e ti — t ac : e u l ma e n t e Nu e f r n e r h i a t rman a n n h n in de oo y,n l dig s c f e p we , eif o n a d g d, y o f h a e nd e rh, n et i me t l g i cu n a ri o r b l fma n o s mb lo e v n a a t e tra n n , i c e te d fs ca ho g t a d t e Chia’S p o e a c u t r t r n so o i lt u h , n h n r v n n e c lu e wi mul v rae d n iis T e r - h t a it ie tt . h e i e manso olc ie Nu e oma c s ge ty r f c h rmi v c lg i cu i g s ca c l gc i fc le tv o p r r n e r al e e tt e p f l i t e e oo y,n l d n o i e oo i a i l l cr l c le tv Nu ice, rmiie c no c ice, d c to a d n ih e ice, ol cie o crl p i tv e o mi cr l e u ain n e lg tnme t ic e, n cr l whih c c n anst e h so y o t i x r s in,h se ta l me t fa i to t e r i n fp i — o t i h itr fehn c e p e so t e e s n ilee n so n ma in,h ud me to rmi t ed a i r ma, l r aie wid m , o v wid c e tv s o n n—v r a o e b lc mmu ia in,h e eo me to rgn i k n nc t o t e d v lp n fo ii a t n i g, l h ec.F o t e p rpe tv fp mi v e t ei s t i a e n e tg t d Nu u tr S g i i n t r m h e s c ie o r t e a sh tc ,h sp p r i v siae o c l e’ u dng a d i i u
傩戏的生态保护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
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
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
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
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
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
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资源在讲述先人故事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量流传,真正古老的面具却因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变质、损害。
在一些地区,傩文化正在变调、变味,它的学术价值也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傩戏、傩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轨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环,而保护、研究和发展傩文化,首当其冲就是保护文化的原生态。
这意味着傩技、傩仪、傩戏不能脱离它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它们(傩文化)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和现代的生产力、现代的科技,它有时候是格格不入的,它们产生了一种冲撞,在现代科学时代,它们将会逐渐的消失,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它们消失下去呢,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
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毕竟代表我们中国,古代人类所走过的历史的足迹。
”。
苗族傩文化是什么
人为地涂上迷信的印记,那不仅是对文化自身的误读,更是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误解,在我们凤凰县的很多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原生态的巫傩文化遗存。
如果把巫傩文化简单地定义为迷信,或者人为地涂上迷信的印记,那不仅是对文化自身的误读,更是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误解。
在我们凤凰县的.很多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原生态的巫
傩文化遗存。
据了解,湘西州入选国家级的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一半与沅水流域
的巫傩文化血肉相连。
无论是毛谷斯与摆手舞,土家族梯玛歌,还是盘瓠传说,都无一例外地证明:巫傩祭祀文化是史前至关重要的文明形式之一,是舞蹈、音乐与戏剧的文明之源。
湘西手诀是以湘西腊尔山台地现存的巫傩文化为对象,巴代(苗法师)在还傩愿
过程中,使用手诀这种肢体语言,配合还傩愿完成祭祀活动,消灾祈福,手语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巴代的手诀实际上就是对人类原始文化的传承和延伸。
然后通过语言,最后才发展为文字对文明进行清晰地记录,形成咒、诀、符的表现形式。
数千年来,儒、道、释等融入巫傩文化之中,使之信仰与崇拜的神祗较之于远古时代的巫傩文化更加宽泛。
因此,今天我们通过手诀这一文化细节,完全可以窥视博大的巫傩内核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的遗存。
据悉,沅陵辰州傩戏、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也是希望每一位来我们凤凰古城旅游的朋友们都可以去观看一下这些手诀符码,相信你们会因此而迷惑与沉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瑰宝”。
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
亟需我们的保护。
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
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
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
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资源在讲述先人故事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量流传,真正古老的面具却因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变质、损害。
在一些地区,傩文化正在变调、变味,它的学术价值也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傩戏、傩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轨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环,而保护、研究和发展傩文化,首当其冲就是保护文化的原生态。
这意味着傩技、傩仪、傩戏不能脱离它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它们(傩文化)和现代社
会,特别是和现代的生产力、现代的科技,它有时候是格格不入的,它们产生了一种冲撞,在现代科学时代,它们将会逐渐的消失,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它们消失下去呢,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
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毕竟代表我们中国,古代人类所走过的历史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