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_王蕊芳
民间偏方验方如何正确传承和利用中医药文化
民间偏方验方如何正确传承和利用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文化中,民间偏方验方是一种宝贵的传统医药知识。
它们是历经时代沉淀下来的宝贵智慧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疗效和疾病缓解作用。
然而,如何正确传承和利用这些偏方验方,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成为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正确传承、科学验证以及合理利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正确传承正确传承是保护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环节。
民间偏方验方作为这一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给后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口述传承。
很多偏方验方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去寻找并记录这些知识。
其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传统的偏方验方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教材。
最后,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专门从事中医药文化的记录、研究和传承工作。
二、科学验证民间偏方验方虽然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作用,但必须正确对待和科学验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偏方验方的使用范围和适应症。
不同的偏方验方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疗效,我们应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其次,要注重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
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偏方验方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经过验证的偏方验方进行评估和分类,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使用。
三、合理利用正确传承和科学验证只是偏方验方利用的前提条件,只有将其合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以个体化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偏方验方。
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用法的准确性,遵循中医药的基本原则。
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和副作用,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疗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民间偏方验方的正确传承和利用是保护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正确传承,可以将宝贵的传统知识传递给后人;通过科学验证,可以确保偏方验方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合理利用,使偏方验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12级骨伤一班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
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
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
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
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
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
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
医学论文: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探析
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探析1 中医文化的内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集中体现,不仅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也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医药文化,即“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医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的自然科学学科,本身就是“文化”[1]。
所以广义的中医文化就指中医本身。
狭义的“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蕴含的人文内容和文化特征[1]。
通常我们所指的“中医文化”是指狭义的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强调医者要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患者的生命,关心、同情患者,给患者以亲人般的人道之爱,以此为基础提出医治和防范预防手段,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中医的这种理念富含深刻的人文色彩,与现今医学界提倡的人文关怀理念是相通的,本文探析总结中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希望为凝炼和建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奠定基础。
2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强调以人为主体,倡导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也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务人员以人道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
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体现人类人文精神具体化的过程[2]。
我国自古便有“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大医精诚”思想更是我们传统医学思想的精华。
“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作医”,这些医学理念在早期的《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论著中随处可见。
所以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探析总结人文关怀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对建构当代的医学人文关怀思想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 中医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中医文化内涵丰富,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医理论包含文、史、哲、伦理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知识,作为中医主要的诊治方法的望、闻、问、切,救治过程强调尊重、关怀、同情患者,整个过程均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
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源于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历史见证。
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传统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医药文化面临着受到侵蚀、消失的现实危险。
因此,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护中医药文化的方法1.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文化价值。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更多人认识、了解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保护事业的投入;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普及;医学研究机构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文化研究。
2.强化中医药文化的保护法规中医药文化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能够有效保障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鼓励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和贡献。
3.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深化对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研究,从中挖掘并传承优秀的医药文化遗产。
同时,减少对传统文化的损害,通过科技手段保护中医药古籍、医方等文化遗产,推广中医药文化,以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方法1.医家传承医家传承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
医家传承是一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它既包含了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也蕴含了中医药文化的实践经验。
因此,医家传承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各种学术会议、专业研讨、学术交流等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相互学习,探讨中医药文化的问题,并根据实践经验和现代科技手段,更新和完善中医药文化知识和技能。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提高中医药的现代医学价值。
比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材的药效、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建设中医药信息化平台等均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中医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药香囊便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虽是民间说法,但它却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和疾病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一、中药香囊的渊源香囊又叫“荷包”“香包”“容臭”“香袋”。
佩戴荷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或更早时期。
据《礼记·内则》记载:年轻人在去拜访父母、姑舅时,随身都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可见,荷包不仅用来存放物品、作为装饰,而且代表了一种礼节,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
佩戴荷包、香囊的习俗从唐、宋、元、明、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使用者也非常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清末古玩藏家赵汝珍评论人们佩戴香囊日:“无论富贵贫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卖者尤多。
盖当时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齐……”香囊是随身之物,一般系在裙带、衣带上面,或系在胸前、怀中。
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红楼梦》里林黛玉曾给贾宝玉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
当代各种古装剧中香囊都具有传达思念、表示爱意、开窍疗伤的功效。
时至今日,在全国多地仍有佩戴香囊的习俗。
适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际,全国各地积极赶制中药香囊,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香囊,内装多种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干花或香料,又赋予香囊了特定的含义。
二、囊内药物组方各异孙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气,令人不染。
”瘟疫,古时称为时行、时疫、疫疠、天行时疫、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其预防尤为重要。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吴茱萸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
药香囊中中药挥发的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中药文化传统背景分析论文
中药文化传统背景分析论文中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中药文化不仅是一种医学系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中药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懂得利用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资源来治病防病,形成了丰富的中药学知识和经验。
中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古代医药学家们的探索和实践,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中药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古代医学著作,不仅是中药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药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
中药文化所蕴含的医学理论、药物知识、疾病防治经验等,不仅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中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医学实践,他们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为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文化所蕴含的药物知识、医学理论和疾病防治经验,不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中药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药文化,发扬中医药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芳香辟疫-中医预防、藏香藏药熏治
芳香辟疫——中医预防、藏香藏药熏治摘要:中国传统医学对瘟疫预防非常重视,为了达到未病先防,也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瘟疫的有效措施。
而在古方记载中,尤以香药药饮、熏治最为盛行。
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疫症是秽气所致,预防疫症需扶正驱邪、芳香辟秽。
本文由『华藏香堂』堂主、资深香师名香斋主华藏撰写。
关键词:藏香瘟疫香药熏治防疫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瘟疫频发的国家。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瘟疫发生于殷商时代。
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类:一是气候反常,包括大水、大旱、奇热、奇寒等;二是动物活动异常,包括鼠害、蝗灾、蝇灾、蛾灾等;三是社会因素如战乱等;四是其他自然因素,如陨石下落、海啸等[1]。
本文追溯古人对治防疫方法,结合眼下H7N9禽流感。
试图为国民防护空气传染疾病,保护家园,健康生活尽一份绵薄之力。
瘟疫的说法很多,古籍中记载的有数十种,古人对于瘟疫的认识,以及瘟疫的防护于古籍中多有记载。
而对瘟疫的认识。
我们的先祖较早地认识到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两大特点。
古人也多以“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户灭村绝”等语句形容瘟疫,可见瘟疫所带来的后果何其严重。
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①中已明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②中更明确提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前。
”古语也云:“用药如用兵。
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烦,独取其效。
”可见中国传统医学对预防的重视,为了达到未病先防,也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瘟疫的有效措施。
《瘟疫论》③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
炎黄子孙在千万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疫症的方法,所以疫病解决之根本在于未病未乱前的祛邪预防。
而在古方记载中,尤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
中医预防瘟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
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郁者散之,以平为期。
中医小讲堂-中医药文化及端午香囊文化
01
将端午香囊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相关技艺和
传承人的保护。
传承人培养
02
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收徒授艺,培养新一代端午香囊制作技艺的
传承人。
学术研究与资料整理
03
开展端午香囊文化的学术研究,整理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为
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端午香囊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利用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将端午香囊文化融入旅游线路和产品中,推出相关主题的旅游活 动和体验项目。
健康保健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 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加 注重健康保健。端午香囊作为一 种健康产品,满足了人们对于健
康的需求。
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和端午香囊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有助于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社会认同
端午香囊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在 节日期间赠送给亲朋好友,能够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促
中医小讲堂-中医药文化及端午 香囊文化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药文化概述 • 端午香囊文化 • 中医药与端午香囊的关联 •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端午香囊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01
CHAPTER
中医药文化概述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是 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 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
发展
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不断吸收和融合不同地区的医学 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诊疗方法。
中医药的基本理念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关系。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采 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传承中医文化议论文
传承中医文化议论文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传统智慧。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医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医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人体健康的认知和实践。
《黄帝内经》等古籍传承了古代医学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医养生、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医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倡导“药食同源”、“以食为药”等养生理念。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于保健养生、治疗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中医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推广和普及,中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质疑。
一些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面临丧失、遗忘的风险,中医从业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承环节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医文化是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中医文化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对于当代医学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丰富医学理论和方法,提高医学水平,造福广大民众。
五、加强中医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1.加大中医文化传统知识的整理、梳理与研究,挖掘其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2.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3.积极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总的来说,传承中医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才能使中医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传统节日的民间医学与草药疗法
传统节日的民间医学与草药疗法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的智慧。
而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民间医学与草药疗法更是一直以来被人们传承和应用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中的民间医学和草药疗法,并分析其对于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应用现状。
一、春节与草药疗法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
在春节期间,不仅有热闹的庙会活动和烟花爆竹的喧嚣声,还有许多与草药疗法相关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一些特定的草药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防范感冒等常见疾病。
例如,人参、黄芪等被广泛用于提高人体免疫系统,以抵御寒冬季节的寒冷和病毒的侵袭。
此外,草药茶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饮品,像桂花茶、金银花茶等,都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和养颜的作用。
人们相信通过饮用这些草药茶,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清明节与民间医学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人们祭扫先人坟墓的重要时刻。
而在祭祀先人的同时,人们也会借此时机进行一些与民间医学相关的活动。
首先,清明节被认为是一个进行祛病、保健的好时机。
人们会采集一些富含草本的山泉水,相信该水具有祛病、驱邪的作用。
同时,也会在墓前点燃一些防蚊、驱虫的草药,以保护自己免受蚊虫叮咬,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其次,清明节还与采集山野草药密切相关。
人们相信清明节这个节气时,一些草本植物的药性最佳,所以会选择这个时候采集一些常见的草药,比如苦参、黄连等,用于后续的药膏制作或中药煎煮。
三、中秋节与草药疗法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感恩丰收、团聚的重要时刻。
在中秋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中,也有与草药疗法相关的内容。
一些地方会在中秋节期间采集某些草药,像川贝、银杏等。
据民间传说,此时采集的草药具有更好的疗效。
人们相信这些草药能够辅助消化、预防感冒以及增强心脏功能等。
此外,在中秋节晚上,人们还会一起品尝月饼,并在月饼中加入一些草药成分。
比如,用草药制作的莲蓉月饼,据说可以清热解毒,消除因赏月而引起的一些不适症状,进而增强身体的健康。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一、前言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诊断治疗方法,被公认为是无价之宝。
保护与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将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承,还体现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智慧和灵魂。
中医药的保护,首要任务是增加公众文化认知,加强科学普及,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拯救和修复中华传统文化“家园”的目的。
1. 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医药作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其内部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包括中药学、针灸学、经络学等,各学科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交叉。
因此,如果要全面地研究和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则必须从多个角度和学科进行研究。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细致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着力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2.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工作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包括媒体宣传、专业培训和文化交流等。
加强中医药文化在媒体上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来推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
3. 统筹兼顾中西医融合发展中西医融合发展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来推动和促进中西医融合的发展。
在中西医融合的过程中,中医药传统文化也必须有所保留和传承。
因此,需要积极寻求中西医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医药和西医一起发展,共同推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三、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工作同样极为重要。
只有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才能使中医药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和完善。
1.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需要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
端午戴香囊,防病保健康
端午戴香囊,防病保健康作者:侯茜来源:《祝您健康》2020年第06期佩戴香囊,既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中医自古有“治未病”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载,佩戴香囊可以“避疫气,令人不染”。
中医认为,瘟疫的防护包括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的一种。
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功效的中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
香囊利用药物芳香走窜的作用,通过人体口鼻、皮肤毛孔及经络穴位的吸收发挥作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全面结束,日常生活中随身佩戴香囊,可起到“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预防功效。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里中草药浓郁的香味散发后,可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
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其芳香气味能够使神经系统兴奋,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从而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有效对抗病毒、细菌的侵袭,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的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
儿童鼻黏膜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最适合佩挂香囊。
让儿童经常将香囊置于衣兜、枕边,这对一些传染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发生瘟疫的地区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大都一样,可以用统一的药材制作香囊。
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不同,因此,最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选用香囊的药材。
这里介绍一种最常用的中药香囊配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草果10克、石菖蒲10克、艾叶10克、冰片5克。
共研細末,制成香囊,配挂胸前或随身携带,可用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日常防护。
(1)藿香、佩兰、苍术、菖蒲皆有芳香化湿、醒脾的效果,对新冠肺炎早期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胃口差等症状的人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从端午节节俗看古人的卫生预防理念
不 同形状 ,结成一 串 ,形形色色 ,玲珑可爱 ,
不仅仅 是为 了纪念伟 大 的爱 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屈 原 ( 一 白玉兰 等花草 ;在湖南 、广西 等地 ,则用 柏 既有 装饰 价值 ,又有 防灾祛病 的药用价 值 , 成为一种 独特 民间工艺品。 说纪念 伍子 胥 ),而 且还兼具 卫生 防疫 、驱 叶 、大风根 、艾 、蒲 、桃叶等煮成药水洗 浴。 除瘟疫 的社会 功能 ,是传统 意义上 的卫生预 不论 男女老幼 ,全家都洗 ,据说可舒筋 活血 、
防节 。
一
可见 ,古 人采 药 、沐兰汤 、饮雄黄酒 、
防暑 、去邪气 。
缘 起
挂插 艾和 菖蒲 、佩香囊 都是有一 定防病作 用 的。看似迷 信 ,却 又有 益于身体 健康 。端 午
、
3 . 饮雄 黄酒
端 午节 的形成 源于古人 对五月气 候环境
饮蒲酒 、 雄黄、 朱砂酒 , 以酒洒喷 。 《 荆 就可 以算 作传统意 义上的 医药 卫生节 ,是 人
这一天 ,人们洒扫 庭院 ,挂艾 枝 ,悬菖 蒲 ,
“ 以菖蒲或镂或 屑 ,以冷酒 。” 民群众 与疾病 、毒 虫做斗争 的节 E t 。端 午节 的独 特体验 。在先秦 时代 ,占人就称 五月 为 楚岁时记 》: “ 恶 月” ,五 E t 是毒 E t 、恶 日,相传 这天邪 蒲酒 味芳香爽 口,后来 又在酒 中加人 雄黄 、
叶成熟 ,药性 正好 ,才 形成此 俗 。此外 ,北 叶都 含有挥 发性芳 香油 。它所产生 的奇特芳 独特 的文化 内涵 ,这种 内涵依 然为海 内外 的 中华儿 女所认 同 ,在提升 民族 向心力 和凝聚 方 一些地 区,有端午采嫩树 叶 、野菜 叶蒸 晾 , 香 ,可驱 蚊蝇 、虫蚁 ,净化空气 ,插在 门口,
春节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
春节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传统医学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传统医学和中医药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传统医学实践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保护研究。
一、春节期间的传统医学实践春节期间,中国人民秉持着传统医学的理念,注重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因此,在春节期间人们更加关注调理自身,以求健康和福祉。
1. 传统中草药在春节期间,中草药被广泛运用于传统医学实践中。
人们经常饮用一些具有理气、活血、健脾、补肾等功效的中草药汤水,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芩、黄连、当归、人参等,它们都被认为是春季理气调理的良好选择。
2. 饮食调理春节期间,人们注重饮食调理,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根据中医理论,春季阳气生发,宜多摄入温热的食物,如韭菜、姜、豆浆等,以帮助人体平衡阳气和阴气。
3. 传统针灸疗法此外,春节期间人们也会寻求传统针灸疗法来调理身体。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被认为可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气血,促进健康和康复。
在春节期间,一些人会寻求针灸师的帮助来治疗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如头痛、腰痛等。
二、中医药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传统医学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受到了威胁,其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
因此,保护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知识保护中医药文化保护的核心是传承和保护传统的医学知识。
在春节期间,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医学的实践和传统草药的运用,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知识。
同时,应该加强对传统医学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知识传授,以确保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2. 传统文化推广通过在春节期间组织相关活动,如中医药知识讲座、中草药展览等,可以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加人们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和兴趣。
夏至民俗里的中医文化
夏至民俗里的中医文化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天正式到来。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
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夏至不仅是一个天文现象,更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这些民俗活动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文化。
在夏至时节,饮食习俗往往与中医的养生理念相契合。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从中医角度来看,新麦在夏至时节刚刚收获,吃面不仅是品尝新粮的喜悦,更有着滋养身心的意义。
新麦性凉,味甘,具有养心除烦、健脾益肾、除热止渴等功效。
在炎热的夏日,食用一碗用新麦制成的面条,既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又能清热消暑,调养心神。
除了吃面,夏至还有吃苦瓜、黄瓜、西瓜等蔬果的习俗。
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消暑的作用;黄瓜性凉味甘,能清热利水、解毒消肿;西瓜则是夏季消暑解渴的佳品,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
这些蔬果在夏至时节食用,顺应了季节的特点,有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暑热伤身。
在起居方面,夏至的民俗也体现了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
夏至过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人们的作息也应相应调整。
中医认为,夏季宜晚睡早起,但晚睡并不是熬夜,一般建议在晚上11 点之前入睡。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调养心神。
此外,夏至时节气温高,湿度大,容易使人感到困倦乏力。
因此,中午适当午休片刻,能够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在运动方面,夏至民俗提倡适量运动,但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剧烈运动。
中医认为,夏季运动应以舒缓平和为主,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方式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又不会因过度出汗而损伤阳气。
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大量饮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
夏至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与中医的预防保健观念相关。
比如,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夏至这天用艾叶、菖蒲等草药煮水沐浴。
艾叶和菖蒲都具有芳香化湿、祛邪解毒的功效。
用它们煮水沐浴,可以去除身体的湿气和秽气,预防皮肤病和蚊虫叮咬。
中药饮食文化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措施
中药饮食文化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措施中药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饮食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材料烹饪而成的菜肴或饮品。
它与中药学、中医学和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药饮食文化的文化价值,并提出保护措施。
首先,中药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
中药饮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中医学和中草药运用于食物制作中,既满足了人们的营养需求,又起到了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饮食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食材和烹饪技巧,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药膳理念享誉世界。
中药饮食注重食物与中草药的搭配和烹饪方法,追求药食同源的理念,既能调养身体,又能增进健康。
中药饮食的药膳文化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已经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例如,中药煲汤被广泛用于保健和疾病预防,中药茶则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保健功效受到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喜爱。
中药饮食文化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药饮食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药饮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风险。
为了保护中药饮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对中药饮食文化的研究和记录。
通过对中药饮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保留并归档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同时,加强对中药材的种植和收获技术的传承,确保中药饮食所需要的食材供应,避免过度采摘和滥砍滥伐。
其次,加强对中药饮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
通过学校、社区和传统医院等途径,普及和推广中药饮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
通过举办系列讲座、烹饪比赛和体验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中药饮食文化,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加强中药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开发。
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和市场推广,让中药饮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
春节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药文化保护
春节的传统医学与中医药文化保护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盛大庆祝的节日。
除了喜庆、吉祥和团圆的象征意义外,春节还与传统医学和中医药文化保护息息相关。
在春节期间,人们通过采用传统医学方法和使用中医药品来保护健康,同时也关注和传承中医药的智慧和价值观。
传统医学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在健康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
他们通常会参照传统医学的指导,调整饮食、起居和锻炼习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普遍认为吃饺子可以给予身体“团圆”的福气和健康。
此外,根据传统医学的理论,还有许多其他食物和草药可以帮助身体平衡,预防疾病。
通过传统医学的指导,人们在春节期间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享受节日的快乐。
除了传统医学,中医药文化也在春节期间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良机。
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展示中医药的瑰宝和传统知识。
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激发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兴趣。
此外,一些中医药学校和研究机构也推出各种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以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中医药的智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努力。
政府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
同时,医药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和推广中药,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为人们提供更多健康选择。
此外,民间组织、学术机构和媒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活动和媒体报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
中医药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国内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议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通过与中国合作,推广和应用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王蕊芳;曹瑛;于恒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9(17)12
【摘要】@@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从最具中国特色传统节日民俗中,去探求民俗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rn立春rn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每年立春日,民间都有吃春饼的风俗,春饼发展到民国是非常讲究的.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王蕊芳;曹瑛;于恒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云南岁时节日民俗活动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2.《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及其文化内涵
3.节日民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4.《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及其文化内涵
5.节日民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夕习俗浸润中医药防病文化(二)
七夕习俗浸润中医药防病文化(二)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11(10)4
【摘要】吃节令食物强身健体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
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
【总页数】1页(P36-36)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防病;浸润;习俗;强身健体;新鲜水果;药用价值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七夕乞巧习俗与古代女性文化心理 [J], 蔡丰明
2.中国七夕节与西方圣瓦伦丁节、阿多尼斯节文化习俗比较 [J], 汪保忠
3.中日"七夕"习俗比较——从原始形态、衍生过程到文化内涵 [J], 秦颖;张莉
4.鹊桥仙渡七夕节的习俗与文化——七夕的历史与神话 [J], 刘宗迪;
5.七夕习俗浸润中医药防病文化 [J], 岐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 第9期 2009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9Sep .,2009中医认为健康的要义在于阴阳平衡。
即通过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促进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
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为主;中医医欲病之病,以预防为主;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为主。
民俗中的预防思想古已有之。
民间就有“春捂秋冻,百病难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谚语广泛流传。
可见,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的习俗中,笔者试从精神、运动、饮食、卫生、药物等方面探讨一下其中的防御思想。
1 精神防御思想娱乐性是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
游戏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2]366民间游戏的种类很多,如工余时间的斗鸡、斗蟋蟀、摔交、赛力、抽陀螺等;岁时节日的耍龙灯、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及舞龙舞狮等。
它们自身的形式特征是自由、轻松、幽默或讽刺的“笑”,它们在调剂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它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增强了人们生活的自信心。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俗语几乎人人皆知,都知道笑有益身心健康。
笑可以帮助你释放体内郁积的有害能量。
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而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1]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1]这说明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营卫流通,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预防疾病的最好的精神营养。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1]明确指出精神与形体的内在联系:即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
情绪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形体气血的变化。
《素问·举痛论篇》进而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因此,不良情绪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2 运动防御思想运动是我国的许多民间习俗的又一特征。
如清明的踏青、放风筝习俗,还有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等,人们多从事了步行、爬山等运动,踏青赏景,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
再如“舞”是民间舞蹈如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舞狮、打花棍、踩高跷等民俗活动的重要表现手法。
表演者手执手绢、扇子等道具边唱边舞,舞姿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表演者可灵活地用肩、腰、胯的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王蕊芳,于 恒,曹 瑛(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国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包含着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民俗中的精华部分,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并将之发扬光大,让传统的民俗文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民俗;预防;思想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9- 0020- 02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olk CustomWANG Rui-fang,YU Heng,CAO Ying(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e ,Liaogni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was cultivated from the soi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in fact, various customs which bring Chinese people the idea of medical-prevention science. We should study the shining part of the folk custom conscientiously, and definitely, carry that custom forward. It's our duty to let the traditional custom be useful to the human-health.Key words:Folk custom;prevention;thought收稿日期:2009-04-21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05W155)作者简介:王蕊芳(1966-),女,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从事中医人文精神、养生文献研究。
20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扭动和步伐变化,采用走、摇、颤、跳、腾、挪、抖、闪等方式来活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它们都是寓娱乐中而有运动的群众性健身活动。
中医认为,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
《吕氏春秋·尽数》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
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这段文字表明“尧”的时代已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并用来治疗寒湿痹症,筋骨酸痛等病症了。
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人形体活动于外,气血流动于内,气血由于形体的活动而运行通畅。
尤其是东北大秧歌及二人转通过动手,则指、腕、臂、肘等关节灵活,掌握自如; 通过各种步伐常动腿,则足、胫、股、膝等骨骼坚强,步行矫健。
由于此项表演运动适量,所以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从保健意义上看,上述民俗都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3 饮食防御思想“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汤液的鼻祖伊尹,就曾是殷商王的厨师。
《吕氏春秋》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民间关于饮食防病的习俗有很多。
如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常用糯米、大米、赤小豆、红枣、薏苡仁、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1]中医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而“为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精细搭配,杂食五谷”。
食物也有偏性,腊八粥香糯可口,补精填髓的,严冬食之,能够暖身祛寒,且其性味平和,补而不腻,堪为冬季养生佳品。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风俗。
春饼的原料主要配菜是葱和韭菜,都是补阳食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1]中医认为,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这天起,阳气转盛,天气转暖,人体之阳气也要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葱和韭等菜都是补阳食物,所以民间在立春之日吃春饼,就是促使体内阳气升发,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立春时,民间的“啃春”的食俗,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防御措施。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
春季是阳气开始升发的起点,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
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
萝卜的辛辣之气是由于它含有芥子油,春天食用辛辣之味可以通五脏之气,因此能升发阳气、振奋精神除困。
4 卫生防御思想我国民间的传统卫生习惯亦是多种多样的。
从史料上看,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室内外洒水、清扫和除虫的记载。
清代中期人们对环境污染、蚊蝇鼠害及其与传染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岁时、年节风俗中更多地融进了一些卫生防御知识。
如加强户外运动,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施用药物进行消毒等。
民国年间,每年年终更有大扫除的风俗。
即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有官三民四之说)为祭灶日,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中,有一项就是“扫尘”,又称“扬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要把整个房屋清扫一遍,清清爽爽的迎接新的一年。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扫尘,对人体是有益的,据资料记载,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人们的居室内,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500多个微粒灰尘。
这些到处飘荡、无孔不入的灰尘,带着形形色色的细菌,以多种方式侵入人的肌体,引起种种疾病。
春节后,天气渐暖、苍蝇、蚊子、蟑螂等害虫开始孳生。
春节搞大扫除,既可灭害虫,又可预防春季传染病、流行病,可谓一举两得。
5 药物防御思想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医药民俗就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
如新春饮“屠苏酒”;端午有门前悬艾、菖蒲及喷雄黄酒,薰苍术、白芷祛毒虫、驱蚊蝇等之俗。
春节除了吃年夜饭、放爆竹外,在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喝屠苏酒,此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防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