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周周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周星期一节授课地点:6F任课教师姓名:郑陶凌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可分为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集体答疑的时间、地点与上课基本相同,个别答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人生仪礼、姓氏、生肖、传统节日以及民居和民间信仰共六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掌握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包括六大部分:①人生仪礼中的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中的不同仪式及其表达的丰富内涵和中国人的现世观;②中国姓氏的来源和变迁以及传统家庭观念;③十二生肖的来历传说以及各种生肖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同类取象”的传统思维;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以及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发展;⑤民居的建筑和居住习俗及其“天人合一”、“等级有序”“阴阳平衡”的居住理念;⑥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同时,结合实践,通过课外民俗专题的探讨,掌握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和生肖进行探究达到寻根问祖、重视家庭的目的;结合家乡和本土的民俗,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家乡以及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民俗文化 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 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俗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解释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内容。

3. 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4. 分享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京剧、杂技、民间音乐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活动实践:5.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并准备一个小组展示。

6.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展示。

展示和讨论:7.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节日的异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延伸活动:9. 邀请家长或社区的长辈来学校,分享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经验和故事。

10.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中国文化活动或展览,加深他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评估方式:1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2. 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评估学生对所选节日的研究和呈现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和演变。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中国结等,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

教案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在活动实践环节,教师应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小组研究和展示。

3.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的评价,而非只关注结果的好坏。

中国民俗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pdf

中国民俗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pdf

整理表格
对应课程
12 频 / 阅 读 / 讨
中,加深留学生
完成课后
目标 1-6

对中国文化的认
练习
识,并产生文化
上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在逐
步了解中国民俗
讲授/观看视 阅读相关 文化知识的过程
对应课程
2 频/阅读/讨 材料并回 中,加深留学生
目标 1-6

答问题 对中国文化的认
识,并产生文化
上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在逐
步了解中国民俗
PPT报告
讲授/观看视
文化知识的过程
收集资料
对应课程
4 频/阅读/讨
中,加深留学生
完成选题
目标 1-6

对中国文化的认
介绍
识,并产生文化
上的认同感
通过上海的
专题 海派习 历史文化背
四俗
景了解海派
习俗的形成
通过学习,在逐
步了解中国民俗
讲授/观看视 阅 读 相 关 文化知识的过程
对应课程
stories. Videos and extensive reading materials are also used as a teaching aid.
课程目标与内容(Cours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知 识、能力、素质、价值水平。 1.在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用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不同文化的异同(A3) *课程目标 2.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B1.2) (Course Object) 3.了解当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B4) 4.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C4) 5. 具备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C5) 6. 刻苦学习、不断进步(D1)

民俗的课程设计

民俗的课程设计

民俗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活动、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民俗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民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我国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

单元一:民俗的概述;单元二:民间节日习俗;单元三:民间艺术;单元四:民间信仰与习俗;单元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单元一:民俗的概述–民俗的定义与特点–民俗的分类与分布–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单元二:民间节日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其他节日习俗3.单元三: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与舞蹈4.单元四:民间信仰与习俗–民间信仰的起源与发展–民间祭祀活动–民间习俗与禁忌5.单元五: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与现状–民俗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青少年如何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等相关书籍;参考书包括《中国民俗大全》等;多媒体资料包括民俗活动的视频、图片等;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教学评估分为三个方面: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小组活动等,占总成绩的30%。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二级学科名称:民俗文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安排:32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培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掌握各地民俗的基本情况;4.培养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学时)a.民俗文化学的定义和内涵;b.民俗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c.民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2.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4学时)a.民俗的定义和特征;b.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c.民俗的分类及其内涵;d.基于时间、空间和内容划分的民俗分类。

3.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4学时)a.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演变;b.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特点;c.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4.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12学时)a.华北地区的民俗文化;b.华南地区的民俗文化;c.华东地区的民俗文化;d.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e.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f.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g.港澳台地区的民俗文化。

5.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学时)a.民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c.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6.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6学时)a.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b.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述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辅以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学的理论知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4.独立研究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独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论文。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民俗文化》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详细内容围绕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展开,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四大节日习俗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视频,引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大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熟悉的节日习俗,分享彼此的了解。

b. 制作手工:指导学生利用彩纸等材料,动手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窗花、粽子、月饼等。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节日习俗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四大节日习俗2. 内容:a. 春节:起源、发展、习俗b. 清明节:起源、发展、习俗c. 端午节:起源、发展、习俗d. 中秋节:起源、发展、习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春节的起源及习俗。

b. 请谈谈你对清明节扫墓的理解。

c. 请描述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

d. 请分析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的文化内涵。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节日习俗”一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章文化与民俗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

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

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

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

”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

“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民俗文化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历史文化专业的任意选修课,与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帮助历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史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使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民俗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起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为保护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做出一定的努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民俗文化学概论、春节习俗、婚姻习俗、育子习俗、丧葬习俗、民俗活动、民间艺术、民居文化八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都要介绍该种文化习俗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十八个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二、正文前言教学要点民俗学的兴起、民俗的定义与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位置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民俗学的定义民俗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一章春节习俗教学要点春节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春节的起源春节禁忌春节习俗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二章婚姻习俗教学要点婚姻习俗。

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求亲与定亲亲迎习俗的变化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三章育子习俗教学要点求子与育子习俗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求子风俗诞生礼仪育子习俗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四章丧葬习俗教学要点丧葬习俗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客家丧葬习俗各地丧葬风俗丧葬禁忌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五章民俗活动教学要点庙会、社火、傩戏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庙会的起源与发展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傩戏的起源与发展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六章民间艺术教学要点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内容民间年画的历史与文化习俗民间剪纸的历史与文化习俗民间面塑与风俗习惯考核要求识记、领会第七章民居文化教学要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其它民居教学时数四学时教学内容北京四合院与大门福建客家土楼欣赏其它典型民居介绍考核要求识记、领会、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一章《民俗概述》及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俗、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民俗的分类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重点:民俗的定义、特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民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民俗现象?2. 讲解新课(1)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①定义:民俗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所形成的共同习惯和风俗。

②特点:民俗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变异性。

③分类:生活民俗、生产民俗、社会民俗、文化民俗。

(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①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文化内涵为团圆、祈福、庆祝。

②清明节:起源于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发展至今已成为缅怀先烈、扫墓祭祖的节日,民俗活动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文化内涵为怀念、感恩、尊重。

③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文化内涵为爱国、团结、健康。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2.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春节:团圆、祈福、庆祝清明节:怀念、感恩、尊重端午节:爱国、团结、健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1.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1.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究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庆祝方式和习俗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探究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3.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的探究第四章: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理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关系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的探究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意义理解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保护措施与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案例5.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的探究第六章:中国传统民俗活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理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6.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意义与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民俗活动,体验其乐趣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的探究第七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差异与原因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与多元性7.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差异与原因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与多元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地方差异与原因比较法: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其差异与特色7.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地方差异与原因的探究第八章:中国传统民俗食品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理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传统民俗食品,体验其乐趣8.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的探究第九章:中国传统民俗用品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理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使用习俗与寓意实物展示法:展示传统民俗用品,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9.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的探究第十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变迁的原因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案例10.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现代变迁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的探究第十一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国际交流1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1.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传播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案例11.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的探究第十二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2.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中国民俗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创新实践活动,体验其乐趣12.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的探究第十三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掌握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3.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保护的策略与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研究保护的案例13.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的探究第十四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的未来展望1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未来展望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反思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展望未来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向与目标15.2 教学内容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未来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向与目标15.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讨论法:组织学生反思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15.4 教学评价个人总结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的探究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围绕中国民俗文化展开,内容包括民俗文化的概述、传统节日、传统艺术、民间信仰与宗教、民俗活动、地方特色、民俗食品、民俗用品、现代变迁、国际交流、创新发展、研究与保护、未来展望以及总结与反思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化》教材第四章“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中国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京剧等)的特点及代表性作品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素养。

3. 让学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中的传统节日习俗。

4. 例题讲解:讲解民间艺术品的鉴赏方法,以剪纸、泥塑、京剧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欣赏并分析教材中的民间艺术品。

6. 讲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如团圆饭、年夜饭等。

7.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文化2. 教学重点与难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饮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庆祝方式。

(2)请分析教材中的一幅民间艺术品,并阐述其艺术特点。

(3)请介绍一种你家乡的特色美食,并说明其民俗寓意。

2. 答案:(1)见教材第四章相关内容。

(2)例:剪纸《福字》,以红色为底色,寓意喜庆吉祥;采用对称构图,形象生动;刀法细腻,线条流畅。

(3)例:汤圆,寓意团圆美满,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学时:36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开课部门:旅游系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

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绪论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第一章汉族民俗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2019山大版四年级上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剪纸、京剧等。

3. 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

4.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史记》、《红楼梦》等。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3. 实践体验:安排学生参观传统建筑、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参考资源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大纲》2.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六、教学辅助工具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课件制作软件:PPT、Keynote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2. 第二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3. 第三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4. 第四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5. 第五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

6. 第六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剪纸。

7. 第七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京剧。

8. 第八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古代宫殿。

9. 第九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庙宇。

10. 第十周:介绍中国传统建筑-园林。

11. 第十一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

12. 第十二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13. 第十三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

以上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具体教学细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2.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3.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兴趣。

主要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俗信仰与宗教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信仰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信仰和宗教的理解和尊重。

主要内容:道教、佛教、儒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3.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力。

主要内容:民间绘画、剪纸、雕塑、民间舞蹈等。

4. 第四章:中国传统民俗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主要内容: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5. 第五章:中国传统民俗饮食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兴趣和健康饮食意识。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美食、饮食礼仪、饮食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民俗文化教案

民俗文化教案

民俗文化教案标题:传统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民俗文化:a. 定义:传统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 内容:包括传统节日、婚俗、葬俗、农耕文化等。

2. 重要的传统节日:a. 春节:- 起源:中国的传统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 习俗:贴春联、贴对联、放鞭炮、赏灯笼、包饺子、拜年等;- 意义:象征新的开始,祈求健康、幸福和繁荣。

b. 元宵节:- 起源: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元宵节; - 习俗:吃元宵、猜灯谜、舞龙灯、观灯展等;- 意义:丰收、团圆和希望。

c. 端午节:- 起源:农历五月初五,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穿香囊等;- 意义:守护健康和驱邪消灾。

d. 中秋节:- 起源:农历八月十五,是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习俗:赏月、吃月饼、赏菊花等;- 意义:团圆、祈求好运和家庭幸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相关的传统节日图片和资料,引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

2. 讲授:向学生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重点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练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在传统节日中的亲身经历和了解,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民俗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5. 总结:概括传统节日的共同点和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展示情况,评估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意见,评估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提高的方向。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资料: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部门:旅游系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

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绪论
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
第一章汉族民俗
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
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
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
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章斯拉夫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斯拉夫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斯拉夫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斯拉夫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一章伊斯兰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伊斯兰教的民族构成;熟悉伊斯兰教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二章佛教印度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佛教、印度教民俗的构成;熟悉佛教、印度教的民俗习惯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为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难点是各民族民俗的形成背景。

四、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笔试、提交小论文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听课情况、课堂讨论、答题及平时测验进行综合评定。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中外民俗概要》张世满、王守恩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六、课外自学要求
1、学生收集家乡民俗风情
2、建议学生网上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七、教学进度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