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姻习俗、葬礼习俗、饮食习俗、戏曲艺术等方面,每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历史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许多民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进行。
这种历史传承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三、幸福美好的理念中国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展望。
例如,婚礼习俗中常见的祝福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展示了人们对长久幸福婚姻的希望。
传统节日中的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也传递出人们对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四、社会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五、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也受到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社会,佛教、道教、儒教等都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扫墓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信仰和宗教活动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多样性、历史传承性、美好理念、社会凝聚力和宗教信仰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一、民俗的概念民俗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也就是风俗习惯。
民俗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民俗本身,又是一种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共同性特性2、历史性特征具有时代特点;具有传承性;可变性和创造性;有消亡的可能性3、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四、生产民俗从经济生产的民俗事象上看,生产民俗大体上有四种形态:山村狩猎民俗、渔村捕捞民俗、牧村畜牧民俗和农村农耕民俗。
1、种植与养殖民俗稻作风俗,山林风俗,养蚕风俗2、狩猎与采集民俗捕猎方法,捕鱼民俗,采集民俗——东北采参五、生活民俗1、中国的饮食民俗1)特点:食品种类之丰富属世间少有构成区域性食谱程式——菜系色、香、味俱全(烹调艺术化)构建了民间各种饮食风俗的惯制独特的茶艺与酒俗2)中国各地的饮食习俗1.北方人的饮食习俗:过年吃饺子(远为“交子”),主食吃馒头(馍馍),花卷(丧事),大碗喝茶、大口吃饭2.南方人的饮食习俗:过年吃馄饨、年糕(年年高),饮酒喝茶3.壮族人的饮食习俗: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逢年过节要吃糯米饭;壮族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4.满族人的饮食习俗: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面食;萨其马是传统食物;过年吃饺子,除夕吃手抓肉5.回族人的饮食习俗:宰杀牲畜时要念经文;饮食要求“清、净、香”;羊羔肉、肉夹馍、馓子等;盖碗茶3)中国饮食业发展现状餐饮业迅速发展菜肴自成特色,并有新的发展(1500种菜点)烹饪教育和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国外饮食进入中国市场。
4)中国饮食业发展趋势特色餐馆、酒楼会继续增加。
中式快餐会突现异军。
餐饮更重视营养配食。
中外饮食大融合。
2、中国的服饰民俗(1)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历史性特征,阶级性特征,职业性特征,民族性特征(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春秋战国服饰——出现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流行;隋唐服饰(转变时期);宋朝服饰——趋于保守(3)近现代服饰:旗袍3、中国的居住民俗4、中国的器用民俗文房四宝,算盘,筷子,扇子,泥人,陶瓷,窗花六、少数民族民俗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面作用增加民俗文化的吸引力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腾飞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的复兴,轿子、黄包车丰富旅游资源的内容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保护自然环境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真实的反映本土文化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有限文化侵犯。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传统的特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个,但是不同的节日特点都会不相同。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节日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
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
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
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
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
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
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
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中原地区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厚重而古老的历史: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祭祀崇拜的传统:中原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祭祀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特征,如祭祀祖先、神明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历史、传统和宗族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艺术瑰宝的创造和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和中原古战国文化,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形式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原地区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
5.重视家庭和亲情: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和睦,这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家族传统的珍视。
6.正直守信的精神传统: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正直守信的道德品质,注重诚信和责任的传统,这反映了中原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7.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倡导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力求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朴素和务实精神。
8.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强调尊重和敬重长辈,尊老敬老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中原人民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总之,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特质。
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有何特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发扬光大。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和民俗文化特点独特而多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一、民间艺术的特点1. 多种形式: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绘画、剪纸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
2. 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民间艺术起源于早期部落和氏族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风格。
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富有民间性:民间艺术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表演和创作形式,它充满了民间智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
它追求真实、朴实和自然,具有强烈的民俗文化气息。
4. 大众化: 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通常是面向大众的,它们常常出现在庙会、集市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场合。
这使得民间艺术能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承。
二、民俗文化的特点1. 传统观念的体现: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
例如,中国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年俗等都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贯彻。
2. 地域特色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民间传说和手工艺制作等都具备鲜明的地域特点。
3. 社会团结的象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行为的形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团结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俗活动往往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人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情感、增强交流和加强社区联系。
4. 寓意和象征的运用:民俗文化往往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民间节日、仪式和习俗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念。
例如,春节期间的红包、灯笼和舞龙舞狮等都具有吉祥和祝福的象征意义。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世世代代相传,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可从以下内容中得到直观的理解:1、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①.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②.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③.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④.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⑤.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⑥.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⑦.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⑧.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⑨.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⑩.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⑪.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3、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源远流长。
从古代祭祀和宗教到现代节日和婚礼,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深厚而多样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1. 古代祭祀和宗教中国古代是祭祀和宗教的社会。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神灵和天地之神来获得运气和保护。
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同时也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2. 民间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民间传统渐渐地取代了宗教信仰成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
这些传统包括结婚、葬礼、房屋祭祀、年俗等,它们更加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之中,代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3. 现代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节日和习俗也逐渐形成。
例如五一节、国庆节等,它们代表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特征。
同时,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新的体现,如情人节和光棍节等。
二、特点1. 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人际关系。
家庭、宗族和朋友关系在民俗文化中都非常重要。
婚姻、葬礼、宗族祭祀等事务都需要家庭成员和亲友玩聚在一起,共度祭祀。
2. 特别的标志和仪式中国民俗文化中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标志和仪式,如红色的婚礼和丧葬装束。
这些标志和仪式经常被人们用来区分不同的场合和社会阶层。
3. 丰富的象征和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和意义。
这些象征和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生、命运和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红色象征喜庆和幸福,黄色象征土地和收成,同时,对于花草树木的穿腰带、贴门神等行为也代表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祈福的追求和信仰。
4. 多样化和包容性中国民俗文化又非常的多样化和包容,其中蕴含了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无论是北方的庙会活动还是南方历史悠久的水上婚礼,都代表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形式,它不仅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宗教和信仰,也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某一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11、农耕型文化特点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2、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天、地、君、亲、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3、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民俗的特点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
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
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纵是迁动,也一般是由于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而“举族迁移”。
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
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
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
《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
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
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
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学发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
另外,在其他民俗学研究大家,如乌丙安、萧放等也都把稳定性与变异性列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目前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有必要首先弄清一个基本问题:到底何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提起它,我们并不陌生,但怎样来给民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而又通俗易懂的定义?民俗或风俗这类词语,从它的历史源泉说,在我国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
直到现在,它还流行于人们的口头或书写的文字上。
依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所谓民俗或风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较发展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
它不是属于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
它既然是集体的、传承的,就必然要逐渐形成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它被“定型化”,而决不是一种任意的、散漫无纪的文化现象。
所以,对于民俗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在明确了民俗文化的定义之后,我们再来试着说说本文的重点: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文化突出的表现之一。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
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主要是农业小生产制度的产物。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范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范围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元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其次,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民俗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此外,中国民俗文化还受到不同宗教、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 历史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3. 地域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注重细腻、柔和,而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则更加粗犷、豪放。
4. 传承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
许多民俗文化都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范围中国民俗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民俗文化领域:1.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各种地方特色小吃、茶文化、酒文化等。
2. 服饰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各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不同地区的服饰也有很大的差异。
3. 居住文化:中国的居住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包括传统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等。
4. 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地方性的节日。
5. 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包括剪纸、泥塑、木雕、皮影戏等。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价值。
6. 民间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多种多样,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信仰,以及各种地方性的神灵信仰。
这些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支柱,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既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有丰富的现代延伸。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一、节日民俗中国的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民俗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范围内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在华北地区,还有“舞狮子”、“舞龙灯”等诸多特色。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中秋节是中国又一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感恩的时刻。
民俗活动包括吃团圆饭、月饼、赏月、玩桂花灯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婚俗民俗婚礼是中国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婚俗文化的代表。
婚礼前会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选良辰吉日、订婚、闹洞房等。
在婚礼当天,人们会进行传统礼仪,如迎亲、拜堂、敬茶等。
婚俗活动还包括燃放礼花,赠款、举行酒宴等。
中国婚俗文化的特点是注重祖传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带有吉祥寓意。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式婚俗也不断涌现,如海外婚礼、婚纱照等。
三、宗教民俗中国是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民俗是这些宗教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寺庙中的香火文化,道教庙宇中的法会仪式,都是宗教民俗的典型体现。
伊斯兰教的宗教声音和礼拜仪式,基督教的庆祝圣诞和复活节等,也都拥有自己的民俗特点。
中国宗教民俗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传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四、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曲等。
舞蹈也有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功夫舞等丰富多彩的演出。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
民间艺术具有普遍性、生动性、纪实性、人民性等特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摘要:中原民俗文化类型丰富,表现为世俗性、渗透性、鲜活性的特色,而其特质表现为“根文化”、规范化和诗意追求。
关键词: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特质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点中原民俗文化表现为民间生产、民间生活、民间社会、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武术等几方面。
①总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物质民俗文化。
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民俗文化。
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
三、精神民俗文化。
包括信仰、岁时节日、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就中原民俗的特点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世俗性。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感恩”、“祈福”与“戏谑”。
世俗性表现在“敬畏”。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上。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传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而“敬”的基础是“畏”,这在民俗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比如祭灶(腊月二十三)民谚:“二十三,祭灶官。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为他饯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
在人们的意识里,这个灶神更倾向于向天帝打小报告、说坏话,所以要粘住他的嘴巴。
这与其说是敬,不如说是畏。
再如对祖先的敬,在民间意识里,祖先升天后,已变成自由之鬼,对祖先的敬首先是害怕他们重新回家祸害存世之人,其次才是希望他们保佑家人。
这还表现在民间生活及各行各业的信仰和禁忌中。
世俗性表现在“感恩”。
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
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
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精品课程:《蒙古民俗》教学大纲《蒙古民俗》教学大纲敖其编写扎格尔审定课程名称:蒙古民俗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1.通过传授蒙古民俗学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内容、概念、功能、研究方法、蒙古民俗的分类、学科研究现状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了解蒙古民俗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1. 理论结合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结合课堂教学、讨论和田野调查,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课时共:54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导言(1课时)在导言部分介绍民俗的涵义、蒙古民俗发展史及特征的同时介绍蒙古民俗的分类、研究现状等。
第一部分生产民俗民俗(2课时)第一章采集业民俗第一节文献中的信息本节主要从文献、游记中收集有关采集业民俗的内容,追述生产民俗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民间野生采集食物介绍了野生植物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的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将采集到的食物分为果实类植物、叶类植物,同时阐述了食用采集食物的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1. 说说您家乡野生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2. 从民俗角度出发,谈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第二章狩猎民俗(3课时)第一节狩猎目的本节将蒙古族狩猎的目的分为满足生活需要、进行军事演练、保证食品来源、娱乐作用等几方面加以解释。
第二节狩猎方法介绍蒙古族传统狩猎方法的同时,介绍狩猎工具及技巧。
第三节猎物的价值介绍狩猎是出于皮张、肉油、贵重器官的实用价值。
第四节特殊的狩猎习俗阐释狩猎习俗中的昂根仓(意为猎神祈颂词)、甘旗甘仓、朱力特礼、图腾崇拜、去躁礼及禁忌、思考与讨论题:1. 举例说明狩猎民俗。
2. 简述昂根仓与甘旗甘仓的联系与区别3. 信仰崇拜在狩猎过程中的影响?第三章牧业生产民俗(6课时)第一节五畜及其名称在饲养和管理五畜过程中,牧民们对牧养的牛、马、骆驼、羊、山羊根据毛色、牙齿、体态等不同特点命名。
第二节四季游牧营地及走场主要讲授游牧的目地;春、夏、秋、冬四季营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民俗事项,以及选择游牧迁居点的过程。
第三节饲养牧业生产是一项有规律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接羔、打印、育肥、配种、分群、驯化使用,以及相关民俗事象。
第四节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畜产品加工与利用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制作奶食品、肉食品棕毛利用、皮革加工、燃料利用等,通过介绍上述形式及相关的民俗事项,介绍五畜的价值及牧民利用畜产品的技艺。
思考与讨论题:1. 掌握根据五畜体态与特征的命名方式。
2. 游牧的有益之处是什么?3. 简述马奶宴?4. 举例说明利用畜产品的生产经验。
第四章农业生产民俗(3课时)第一节农耕史概要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证明蒙古草原很早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
随着清朝末期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及其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农耕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四大农业区。
生产方式的多方面改变影响了蒙古族生活方式,并促进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二节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蒙古族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起初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后来受到汉民族农民的影响,改进了耕种方式。
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粮农与菜农两类农民。
介绍私田、合作田、租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农业的其他民俗农业生产逐渐成为蒙古族生产中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新的农耕文化及独特的民俗。
其中包括梨米拉礼、驯礼、观征兆、福苗宴及颂词粮仓宴及正月二十五天仓日仪式等。
思考与讨论题:1. 了解蒙古族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2. 举例说明蒙古族农业民俗。
第五章工匠习俗(3课时)第一节蒙古族手工艺特点蒙古族手工艺产品是以家庭生产,仅供给家庭需求,牲畜及其皮毛等初级畜产品用于和异邦进行交易。
蒙古族工匠以自己娴熟的工艺技术展现了手工技术的高超,其中不仅有蒙古族还有中原地区的(工)匠、回族、尼泊尔、俄罗斯工匠。
第二节铁匠和其他工匠关于铁匠,在《史集》《蒙古秘史》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并主要记载了生产工具和在战争中使用铁的纪录。
使用铜制作家庭用具的同时作装饰。
金银为珍贵金属,所以能显示人们的富有、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等。
第三节木匠和其他工匠工匠在蒙古族生产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作品渗透于蒙古族生活各方面。
除蒙古族工匠,需专门提到瓦匠和农区的其他工匠。
思考与讨论题:1.讨论蒙古族手工艺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需完成的民俗。
第六章交易和运输的民俗(3课时)第一节交易民俗交易民俗的渊源;基本因素,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双方需有剩余产品或为了交易而生产的产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地点、媒介。
介绍蒙古族商贸的历史概况,从交易猎物皮张到交换五畜产品的规律,介绍各种媒介的区别。
第二节交通运输本节将注明交通运输习俗的构成因素,介绍蒙古地区交通运输概况、运输方式及工具。
介绍有关交通运输组织和阿音钦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1.交易习俗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掌握蒙古族商贸历史概况。
3.举例论述交易的基本因素。
第二部分生活民俗第七章服饰民俗(3课时)第一节蒙古族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讲述体现在蒙古服装的颜色、镶边儿、纽扣缝制针线的蒙古族传统思维和审美观。
介绍蒙古服装的种类及因性别、地区差别而产生的不同蒙古服装,总体介绍蒙古服装的象征礼仪、祝福礼、迷拉礼等。
第二节腰带本节要介绍腰带不仅是适应游牧生产的蒙古装饰,并且是精神、主权的象征物。
阐述蒙古族珍重腰带的历史记载及腰带的颜色、形状、阐释用腰带辨别性别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
第三节蒙古帽子本节阐释蒙古文化习俗中的尊重帽子的礼仪。
详细介绍蒙古帽子的种类:鹰帽、狐皮帽、圆顶帽、头巾等。
介绍蒙古帽子的形状、帽子颜色的象征礼仪和禁忌习俗。
第四节其他类蒙古服装本节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服装中的皮马甲、上衣等的制作工艺、形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