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政治
精英政治的必然合理性
精英政治的必然合理性————以精英政治理论浅析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吉林大学李默2010912046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流淌不息,中华文明之花欣欣向荣,时至今日,人们也常常唏嘘中国发展之不易。
中国今天的成就仍然为当世人所津津乐道。
一路走来,众多领袖人物对今日之中国发展功不可没。
本文仅拟以精英政治统治理论浅析中国社会政治转型发展以及今后趋势,以期佐证精英政治的合理性。
一,精英政治理论概述精英政治理论认为:在任何人类组织中,总是分为两个部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人数很少,属于精英,组织中的大多数是被统治阶级。
而统治阶级的意愿则能够左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此,我认为,在谈及现代政治学中的精英政治理论内涵时,应该正确理解如下三个概念:1,政治精英:在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结构中处于领导阶层的个人和团体。
且政治精英只有在对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做出权力运行支配的事实可能性存在的状况下才能被称之为政治精英,否则,则不能被称之为政治精英。
政治精英和非政治精英存在实际转化可能的唯一条件是政治权力的实际支配权的转移和分离。
2,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此,我认为不应按照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来理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传统意义上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阶级,但是实际生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状况仅限于理论且难以考察,并且考虑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并不单一,故应以实际占有社会资源状况及实际支配权归属划分阶级。
即,在一个国家内部,对现有的可供分配的社会资源的实际占有和支配程度的大小来划分阶级。
此处的社会资源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社会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料的实际占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即影响力,号召力和个人魅力等。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存在实际转化可能的唯一条件是社会资源的实际支配权的转移和分离。
3,民主政治:通常我们所提到的民主政治是指公民享有政治权力,公民是政治权力的天然所有权主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能够实际行使具体化了的政治权力和时刻参与到政治权力的具体运行和支配过程中去。
代议制民主与政治精英的关系
代议制民主与政治精英的关系代议制民主与政治精英的关系本文关键词:代议制,民主,精英,政治,关系代议制民主与政治精英的关系本文简介:直接民主在各国当今各国不具有大范围普遍适用性与一般而言可操作性,这导致代议制民主成为一种利皮扬卡真藓科青藓:由于现代伦理错综复杂、规模庞大且专业化程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无暇洛赞县每一项共同体决策,因而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制显然是现实的.[1] 虽然在少数情况下,广大群众可以通过创制、复决等形式直接代议制民主与政治精英的关系本文内容:直接民主在当今时序各国不具有大范围普遍适用性与实际可操作性,这导致代议制民主成为一种可以预见:"由于现代自由民主错综复杂、规模庞大且专业化不断增长程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无暇参予每步每一项共同体决策,因而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制显然是不游牧部落现实的."[1]虽然在少数情况下,人民可以通过创制、复决等形式直接参与决策,但这类形式明定面小、成本高,而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等民主类型虽然可以减少参与的人数,但由于议题单个且较窄,亦有其局限性.随着民主观念的转变与竞争性机制的导入,尤其是熊彼特对民主的重新定义,使得"精英民主"一说在西方国家成为民主学说的重要流派,而代议制也面临如何协调民主与精英的关系,有学者直言:"代议制事实上是精英政治,精英政治存在固有的弊端--只反应精英的偏好,民主与其说是表达了民主的人生哲理,倒不如说是描述描述了这种神话."[2]有美国史家也指出:"代议制使得更好或者越发持续的商议成为可能.但是为商议民主带来的这种好处这种要求付出依此的代价:它可能产生一个特殊的可能政治商议上层社会.代议员换成了商议专家,而公民变成了叙述者.这种政治劳动分工的第一种危险是精英主义,即商议那些商议者企图支配那些非商议者的倾向."[3]现代民主离不开代议制,而代议制又有可能远离民主的本意,成为特殊利益集团或者政治精英用以谋取私利的途径,这使得代议制面临着民主政体两难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代议制宪政与精英的关系呢?一、精英理论之述评论及精英理论,人们习惯把帕累托(Pareto)、莫斯卡(Mosca)以及米歇尔斯(Michels)作为代表人物,或将韦伯(Weber)、波普(Popper)、熊彼特(Schumpeter)、达尔(Dahl)、萨托利(Sartori)甚至是阿罗(Arrow)等人也归入这个谱系.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不准确的,不能因为竞争式民主论在气质或其他方面与莫斯卡或帕累托有关,就认为它也是精英论,这种错误的血统论相当严重地混淆本体论了精英论的概念,莫斯卡的统治阶级论与达尔的多元统治论的含义毫无相同之处;如果要按反精英论者的标准,那卢梭倒是个彻头彻尾的精英论者,因为他厌恶底比斯人,却赞扬令人鄙视怀疑民主政体下的罗马人,把日内瓦看成虚无可能体现他理想城邦的现实世界.确实,卢梭是这样论说人民与统治者关系的:"如同牧羊人的资质高于他那一群羊的资质一样,人民的牧放人,即人民的首领,其资质也高于广大群众的资质."[5]一般认为,政治精英理论是民权精英民主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因而政治精英、竞争性选举、寡头统治铁律等一些核心观点也就相应融入了精英民主理论中去了.1. 何谓"精英"?现代科学精英理论的肇始者帕累托曾多次定义"精英"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历史上,除了偶尔的间断不仅如此,依然各民族始终是被精英统治着,"精英是指格外强有力、最精明能干生气勃勃和最顾家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傻子.然而,根据一条数条重要的生理学定律,精英不可能持久不变.因此,人类的历史某些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某些人上升了,另一些雅兹迪人衰落了.真相便是如此,虽然它常常可能自我感觉为另一种布季形式.毛序精英力图取代旧的精英"[6].在这个定义中,帕累托不以道德而以能力来界定精英,并提出了着名的"精英循环论"动态地阐释了精英的流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帕累托还根据人们在各项各组活动中的能力来进行打分,得高分者就是"精英",他还很清楚地区分了精英与非精英、政治精英即非政治精英:"我们将民众分为两个阶层,即:(1)下层阶层,非精英阶级,现在我们不探讨他们在政府中能起的作用.(2)上层阶层,精英阶级,可一分为二:(a)执政的精英阶级;(b)不执政的菁英阶级."[7]他举例说明,如一名着名的棋手肯定是属于女选手精英阶级的,但他作为棋手不会的功绩并没有为他开拓通往政界之路,所以他不属于执政的精英社会群体.拉斯韦尔则是根据人们所享有权力的权重、范围等为判别标准来进行界定界定:"精英(Elite)指的是在群体中掌握权力最多的那些人;中层精英(Mid-elite)是指掌握权力相对较少的那些人;民众(Mass)掌握的权力是最少的."[8]拉斯韦尔认为,影响力与人际关系权力成正相关关系,精英和民众在影响力上的若干差异与精英权力成正相关关系,而且上层精英往往更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莫斯卡并没有直接使用"精英"一词,而是从阶级的角度来区分的:"在任何达到一定文明程度的人类集体中存在进行统治的少数人,这些少数统治者招募成员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它们占有总是如上所述对多种不同社会力量的占有上--换句话说,即拥有那些能够带来能够人性声望、以及知识与经济优势的素质和资源."[9]他提出"成功进行统治的少数人"这一论点精英就成为后来习惯将他也视为也论者的一个重要根据.还有个更为直接地对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界定:"在所有社会中……都会出现两个阶级--一个是统治阶级,另一个是被统治阶级.前一个阶级总是人数较少,行使所有社会职能,垄断权力并且享受权力带来的商业利益.而另一个阶级,也就是人数更加多的阶级,被第一个第一个社会群体以多少是合法的、又多少是专断和强暴的专断方式所领导和重新配置.被统治阶级至少在表面上要供应给第一个阶级生活资料和维持政治组织必需的资金."[10]除了这些通常被视为精英论者之外,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也有着类似的精英论,甚至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认精英的存在.目前,重要性西方有不少学者对政治精英在共和政体中的重要性之认同已是公然不讳了,甚至认为民主的实际运作离不开精英的存在,如德·马达言道:"撇开表面现象不谈,自由民主制度对领袖的依赖,大概更甚于其他威权个人主义的统治,因为……这种制度所的削弱政治权威的倾向,必须用领袖任何一方更高水平出去的权威去遏制."[11]他所谓的领袖即政经精英.而在日常生活中,如现代美国,精英论往往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词汇,以至威廉·亨利专门写了部《为精英主义辩护》的着作,他认为对精英的敌视是源于平民主义以及的思想导致的对智识上的甄别的藐视,因而他倡导人们:"要乐于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下见解:思想有优劣之分,贡献有大小之异,成就有高低之别."[12]诚然,精英理论不似"人民主权""人人生而平等"一类的话语看去具有正当性或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因而难免会遭到反感与反对.2. 精英存在的理由.熊彼特有鉴于此的论述很有代表性,他从民众缺乏政治兴趣与政治能力等角度来论证政治精英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因普通民众对政治缺乏兴趣与能力,而政治精英在政治上具有相对优越性,故应由精英来进行治理.他分析道,普通和对于与个人有直接关系的家庭民众工作方面的事情比较熟悉,可以整体表现得较为精明,但是"思想和圣塞雷县行动的明确性和合理性是非这种对人和对事的熟稔,也不是那种现实感和责任感遵行所能保证做到的"[13],一旦离开了所熟悉的事情,普通民众的意志、对事实的掌握以及推想方法马上就显得不够充分了.他举例说,主妇们在食物、衣服、熟悉的未必家用品等方面是不容易应受愚弄的,一般人可以在桥牌桌上表现得非常聪明与讨人喜欢头脑清晰,但对于出他们较远的政治生活就缺乏在这类事物中表现离的听话和判断力:"典型的公职人员一旦进入政治领域,他的技术水准精神状态就跌落到较低水平上.他会毫不犹豫地承认,自恋他辩论和分析的方法是幼稚的,局限于他实际利益的范围.他又成为原始人了.他的思想变得易于引起联想和充满感情."[14]因而,在熊彼特看来,普通民众在政治政治经济问题上往往会听任职业政客或集团的摆布,这些政客或集团不仅可能影响甚至可以制造出人民的意志来.当然,他也认识到这是有限度的,他引用林肯的话说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二、代议制下民主与精英的融合1. 民主的程序性转捩.作为经济学家的熊彼特居然在民主理论上做出突破性贡献,或许是因"不在此山中"而更易超脱.经典民主理论的假设是"人民的统治",而熊彼特发现:"人民实际上从未统治者过,但他们总是能被定义弄得像在进行统治."[15]在他看来卢梭的"公意"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他进行了逆向思考,将选民选举做出政治决定的人作为最初目标,而将选民直接决定政治问题置于第二位,即人民的是产生政府或是产生建立政府的一种中介,再由政府来进行统治,他给民主做了一个划时代的编出界定:"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16]熊彼特这一定义一经提出便受到许多学者的赞许,如亨顿廷认同"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17],并承认这一民主概念最重要的现代内含是由熊彼特首先探讨出来的.萨托利也有着非常类似的体认:"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相关政策.选举不能逐步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18]通过熊彼特这样的改造,民主的内涵其实已经悄然变换:从人民行使主权的政体(Government by the people)变成了广大群众不再直接行使权力、而只是国家权力来源的政体(Government by the consent ofthe people).这或许现实当更符合现实民主的状态,经过这样改造过的民主便主要是代议制民主.2. 选举与政治新贵的产生.现代代议制民主与选举是紧密地勾相联的,"如果说代议制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必然产物,那么选举制则是实现代议制的必定前提……选举制度是议会制运行机制度的基础"[19].有选举并不必然代表着代议制民权的实现,它只是代议制的充分条件而已;代议制民主包含着选举的内容,反之则未必.现代政治中代议制的具体运作需要意识形态选举制度的支持.与生俱来议会选举的选举必然是竞争性的,选举与政治新贵的产生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但主要是基于对"精英"的不同认识.沙斯泰对选举的认识是:"当我们说选民'选择'他们的代表时,我们的用语不很精确.事实是,代表使他自己被民主党员选举……在选举中,以及在弱势群体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那些意志坚定、并特别具有道德、知识和物质手段把他们意志施加给他人的人,领导着其他人,并命令着他们."[20]显然,在莫斯卡看来,最后当选者往往是那些意志坚定、具有各种优势能够领导他人的政治精英,确实他对选举会产生政治精英持肯定态度."多数决"是选举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得票多者获胜,在托克维尔看来,多数的道义"一部分来源于这样一种思想:许多人联合起来总比一个人的才智大……还来源于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于少数人的利益的起源于原则"[21].基于多数原则,道格拉斯·雷以概率为基础,借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这一假说来论证多数意见更有可能会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原初状态下,个人不清楚事情处理事务将如何进展以及他人会如何对其行事,规约故而每个人都会愿意有一个初选规则,或使他所支持惟一的观点失败或他所反对的观点获胜的概率降至最小,"在多数原则下,事件A 和事件B 的陷于预期发生率都一直处于最低点,因此在这一标准下多数基本处于下所最佳位置……这意味着多数原则会使自已最佳价值与集体政策得到最佳配合"[22].而同样是基于大部分原则,密尔则认为,政党为了争取尽可能多该党的选票,"为了确有把握纠合绝大部分力量,也不得不提出一个该党中谁也不会强烈反对的工人党候选人--也就是凸显一个没有任何显着特点,除了该党的陈词滥调以外没有任何为人所知的见解人"[23].并且认为,这样的情况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最为突出,最多可信赖的政党从不敢提出它的最强有力的人.在密尔看来,这是过于强调多数所导致的极少数顽疾,没有关注到少数人的利益,而少数人也必须有其人因自己的代表.所以,密尔是对选举的择优性持相对态度否定立场的.我国学者王绍光对竞争的择优性并无太大异议,他认为选举的工具性意义之一便是"选举会决定谁能够变成政治精英"[24],只是在他看来:"现在主流的民主体制下,民主被化约为选举,选举被化即约为竞选,竞选被化即约为推销,一系列推销手段便应运而生."[25]包括负面竞选、抹黑对手等,故而非常助选策略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公民成为"选主",竞选会成为骗取百姓选票的过程.选出人则来的人往往是最能推销自己的候选人,下一场胜出的可能是那些资源多、口才好、形象佳、甚至是演技拿手的人,选举产生的所谓"精英"只能是那些掌握了大批资源、工于政治计谋的人.综上,对于选举必须依靠地多争取选票这一点并没有太大的异议,而对于当选者是否属于精英存在着不同程度青年的认识分歧.对肯定论者的观点且不论,现从相对否定稍为的观点稍作分析.在密尔看来,可能会导致最终被提名者不是政党中最强的,而是"谁也不会不会强烈反对的投票者",其实,能做到不会已引起他人强烈反对的人至少不会是个最起码平庸之辈,甚至上所可能是政治上的稳健派,正如罗素指出的"一个反华如果要成功的话,必须取得他本党人格结构集团猜忌的信任,然后还要少数能激起多数选民的某种程度的热情"[26],只有这样就才有可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从王绍光的界定中我们俨然看到的是一个工于权术、机敏包装之人在选举中获胜.因而,关键要看如何定义"精英"一词了.根据帕累托对精英的理解,精英是那种"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不管他是傻子还是坏人,这应该是较为中性的表述.政治能力强弱与道德素养好坏必然并无必然关连关联,马基雅与其弗利更是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现代民主西欧国家的选举中,从候选人的产生、选举的过程、竞选人在选举中的表现,都不大可能会将一个"阿斗"选出来的,当然其前提是存在着真正民选的竞争性选举.而且政党对候选人的酝酿、考查,以及候选人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博弈,都会将一个相对能代表其利益并且具备相应政经能力的人推荐出来.而在之后的竞选中,候选人的口才、应变能力、传媒深度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通过现代思想表现出来以接受大众的辨验,最终的当选者应当是具备相应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即使不是最优,至少也是能代表多数人偏好的非平庸之辈.总之,通过竞选产生精英的政治整个过程会导致有如"丛林法则"那样优胜劣汰的结果,在竞选中被筛选出来的当选者应当是具有更强的获得、运用资源的愿望和能力、有着较强政治理性的政治精英.三、余论现代科学代议制民主往往会因为竞选而产生民主政治精英,形成精英政治.民主与精英之间并非绝然排斥、水火不容,诚如拉斯韦尔指出的:"社会结构的民主与否不是是否存在精英,而是取决于精英同民众的新贵关系--它是如何被组建的,以及它是如何行使权力的."[27]拉斯韦尔权力认为权力的配置在任何社会都不必可能是完全平等的,但只要统治阶层对人民负责,人民具有影响统治阶层的权力,同时社会提供给全体人民平等地获取权力潜质的机会,那么这个社会还是等同于民主制度民主的.因而,在一个民主社会风气中,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政治精英,而在于人民是否具有对精英的最终控制力的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规制,政治精英极有可能会"异化",这早已是一种宪法学与政治学上的共识,所以建立起完善的且运行高速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弊端是任何欲建立与经济发展民主的国家所不能不着重考虑的问题.概言之,直接民主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已然明显,对于巨型民主的追求就不在于是否由人民自己这样一来进行治理,是能否通过妥当的方法产生人民信任的代表,制约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置对产生的政治菁英份子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使其不至于滥用权力,为害人民,能上在真正或者至少客观上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仍不失为民主的现实可行之道.。
精英政治与人情社会
精英政治与人情社会张华引言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由少数政治人物构成的精英统治有关。
这些少数的政治领袖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政治精英”,他们执掌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大权,制定和执行着各项影响国家命运的决策、方针。
正确的的决策和领导,能够带来国家和社会的繁荣昌盛,这些领导者也会因此名垂千古;而错误的、偏执的领导则会祸国殃民,那些国家的始作俑者历来也不会得到好的下场。
因而,国家的兴衰与领导者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此过程中,王朝的更迭、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新、旧领袖精英式人物的循环、流动,“你方唱罢我登场”,饰演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
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时势往往造就了“英雄”,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
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往往伴随着旧的统治的消亡和新的统治的兴起。
为了维护代表新生阶级利益的统治,那些新兴统治的初创者们都会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招募和吸纳社会的精英人物,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治精英阶层,他们的作为可能对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我国来说,历代王朝的更迭及近现代民主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有精英主导的精英统治,不过,在传统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这种精英政治又呈现出了一些显著的特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精英理论的界定及阐述就“精英”这一概念而言,帕累托在其精英理论中曾指出:“精英”是由人类活动领域中能力最强的人组成的,兼具有“高度”和“素质”两方面的成分。
而所谓“高度”是指某种可以客观判断的成功标志: 如职位、得分、盈利等; 而“素质”则指个人的才智或涵养。
从政治的角度看来,进一步可以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前者由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组成,后者则由其他的社会精英所组成;从其所从事的行业,精英又可以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军事精英、知识精英四大类,他们构成了社会的精英阶层。
政治精英与民国初期政治发展-精品文档
政治精英与民国初期政治发展一、政治精英涵义浅释精英理论作为系统化的学说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
二战后,精英主义发展成为当代精英主义或民主精英主义。
意大利学者帕累托首先在政治意义上使用了该词。
他认为精英包括所有那些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掌握最高技术的人们,精英应兼具“高度”和“素质”两方面的要义。
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对精英概念进行了重大修正,把“高度”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
指出权势人物是在可以取得的价值中获取最多的那些人们。
根据上面对精英的释义来界定民国初期政治精英的范围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可以看出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等影响着政治发展的方向。
政治的核心内容是对公共权力的争夺和运用,那些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掌握、操纵和影响这种公共权力的人就是政治精英。
他们对政治活动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民初,辛亥革命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迁,政治权力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以及封建军阀旧官僚集团这三派为代表,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首先,革命派在民国建立之初掌握政权,即使在袁世凯夺取革命成果后,革命派还具有一定的实力与之抗衡,他们对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居功至伟的贡献;其次,辛亥革命后立宪派的政治主张虽失去市场,但他们通过组织政党,重新集结力量参与政权,在新形势下获得了继续占据权力一角的条件;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打垮封建军阀和旧官僚势力,他们利用革命派的软弱夺取了革命成果。
虽然这一派代表着反动与守旧,但在民国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把持着政权。
一般而言,精英是指那些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增进社会的福祉,推动人类发展的人们。
因此,对精英的界定应是正向的,应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初的政治精英应仅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国民主政治发展未起到积极作用的立宪派及封建买办势力则无须称之为精英。
二、政治精英与民国初期民主政治追求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中国这段时期政治发展的主要形式。
简述精英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精英论的主要观点
精英论是一种政治理论,主要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小部分拥有特殊才能、知识和资源的精英群体,他们在社会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精英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精英的统治。
根据精英论,社会的权力和资源集中在少数精英群体手中,而大多数人民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精英群体通过掌握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键领域的资源和机构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此外,精英论还强调了精英的特殊能力和知识。
精英群体被认为具有高超的智慧和专业知识,在决策和领导方面更为优秀,因此他们有权利和义务来指导和管理社会事务。
精英的特殊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加明智和有效的决策,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精英论的另一个观点是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
精英群体与大众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差距。
精英通过掌握资源和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大众则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这种不平等和分化会导致社会的紧张和冲突,也可能阻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然而,精英论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精英论忽视了大多数人民的权益和利益,过于强调精英的统治和特权,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
稳定。
还有人认为,精英并非完全无所不能,大众也可以通过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精英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小部分拥有特殊才能、知识和资源的精英群体,他们在社会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精英的统治、特殊能力和知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是精英论的主要观点。
然而,精英论也受到了批评,人们对于精英的角色和权力的合理性存在着争议。
精英政治
论精英与民主——中美建国之初精英政治比较内容摘要:中美分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典型代表,其政治制度更是成为世界政治的典型范式。
虽然在政治制度上两国间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行为中,二者都是将民主政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的,这一点在中美建国之初尤为突出。
虽然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大不相同,只能说是两国选择了不同的民主道路,因此,本文针对两国建国之初的精英政治进行比较,以此来进一步阐释和比较两国的政治。
关键词:中国;美国;精英政治;民主制度一、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与精英政治不是两种分开的政治制度,而是一种政治制度的两个面。
民主政治它是内容,是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它是从内容上考察政治,而精英政治是形式,是从参与政治的人员构成角度来考察政治。
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
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的对立面不是精英政治,而是专制政治。
民主政治首先是反对专制的,而反对专制的最佳手段就是实行多元政治,即一个国家应该是由多个政治团体和党派共同统治的,由于不同的党派代表这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级,各方的诉求在制定政策之时都会得到最大的考量。
精英政治与专制政治不可混淆,二者完全不在同一概念或属性层面。
不论在民主政治体系内还是专制政治体系内,政治管理中的人员构成一般都是“精英人物”,所谓“精英人物”是指社会中接受了较多教育的一群群体。
“精英政治”是指由社会中接受了较高教育的人员来管理社会。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精英政治几乎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而对于民主政治来讲,一直到了近现代才可以说是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合二为一的。
我们不可以说人类的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是完全被专制统治的,再专制的国家也会找到民主的影子,再民主的国家也会运用专制,但是,无论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整个政治运行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精英。
二、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精英中国可以说是精英政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是朝代更迭时期,还是营造太平盛世,都离不开精英的支持。
何为精英政治
何为精英政治作者:李沛艺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6期《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这篇文章分成了七个部分来论述,首先提出问题,即古代中国选拔政治文化精英为什么需要一种限制结构以及在古代中国建立的,为什么说,有何根据称其为是一种有关精英政治的宪制。
随后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政治精英的需求产生了选拔政治精英的需要,而在选拔方式上,对如何建立起有效选拔人才的全国统一的考试制度作了说明。
进而说明人才选拔的目的即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最后,苏力教授还论述了为了保证上层统治者对于全社会各个民意的充分了解,在全国统一的考试制度框架内,人性化地对各个地区确定一定数量的录取比例,保证每个地区的人民都有一定数量的代表进入国家政治治理体系,从而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中国古代社会自夏商周依然血缘分封天下,采世卿世禄制伟其本质政治制度管理国家的状况。
由于分封后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竞争,各国为增强其自身实力产生了对于政治精英的广大需求市场。
依血缘关系而建立的世袭政治逐渐被精英政治所取代。
虽然自春秋战国时期,依然存在束带经营的现象,但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再是血缘继承的结果,而是由于遗传、家教、书籍的拥有以及早早参与高层政治活动的便利。
注重个人才能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共识,但是对于才能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对于人才的认定主要是采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标准来判断,只要能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鸡鸣狗盗之类技能在特定时刻也会进入当权者的视野并获得的重视。
由于政治竞争产生的对人才的需要不仅催生了经营政治的共识,并且打破了精英的地域归属感,各诸侯国公开招募人才以及大量精英在各国应聘。
上述现象都意味着有个诸侯国构成的整个中国天下,由上到下都拒绝了“世卿世禄制”,都接受了精英政治,形成了相当牢固的共识。
由于产生了对于政治精英的市场需求,从而需要对何为政治精英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且提出如何来选拔在此定义之下的政治精英的问题。
这一部分苏力教授首先纠正了由韩愈所引出的关于影响政治精英的选拔的决定性因素,根据韩愈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认为选拔精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或者当权者自身,其需要独具慧眼,唯才是举,发现人才。
浅谈精英政治存在的问题
浅谈精英政治存在的问题姓名:***班级:行管2班学号:**********从人类的政治发展史来看,精英政治的理论光辉点就已有所体现。
诸如中国古代的“君权神授”封建制确立一代又一代的君主成为政治统治界的独特精英,随着“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为进一步扩大政治精英的规模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在古希腊贤人统治论中,柏拉图就已提出哲学家应当是国家最理想的统治者,因为哲人是知识与理论的拥有者。
但精英政治理论却形成于本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学说中。
精英政治理论认为:“政治统治来源于统治者的品德、才能和技巧”。
它一般是由“人类统治活动中的优秀人才和成功者”或者是由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对政治发展走向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组成。
他们是权力的操控者和使用者,他们对国家的政治活动进程的行为表现往往是导向、响应、破坏或是颠覆。
精英统治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异质性, 即首先承认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进而肯定在政治权力领域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必然性.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精英与大众的两分法。
莫斯卡指出:"最漫不经心的人也能注意到,在一切政治制度共有的,恒常存在的事实和倾向中,有一种极为明显的现象: 从最原始的,几乎还未跨入文明的社会, 到最发达,最强大的社会,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行使各种政治职能,垄断政权,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利益;而人数众多的被统治阶级则身受统治阶级或合法,或专断粗暴的管辖和控制"。
严格地说,精英——大众两分法有规范含义与经验含义之分。
所谓规范含义是指社会"应该"由精英来统治或治理。
在精英政治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其责难大于认同。
精英在其字义上指的就是只有一部分少数人能成为国家管理者。
不管是非民主国家还是民主国家,管理者总是居于少数,被管理者总是多数,这是管理界的一条定律。
由于权力资源不像其他自然资源那样丰富。
精英政治管理制度
精英政治管理制度引言精英政治管理制度是一种政治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由少数精英群体来负责政治管理和决策,以期达到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政治管理目的。
在精英政治管理制度下,决策者通常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精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参与政治管理并决策。
精英政治管理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着明显的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精英政治管理制度的特点1. 精英参与决策精英政治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精英群体的参与决策,精英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他们的参与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水平和效率。
2. 少数决策精英政治管理制度强调少数人负责决策,相比之下,民主制度侧重于广泛的民意参与和多数人决策。
少数人负责决策可以加快政府的决策速度,避免因为各方面利益矛盾而导致决策停滞。
3. 专业化管理精英政治管理制度鼓励政府管理的专业化,政府管理职能被分成不同的部门和机构,每个部门和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4. 领导者角色在精英政治管理制度下,政治领导者起着决策的主导作用,他们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制定政策和决策,确保政府决策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二、精英政治管理制度的优点1. 高效决策由精英负责决策可以避免由于多数人决策而导致政策决策的拖延,加快政府的决策速度,确保政府决策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
2. 稳定的政策精英政治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政府决策的稳定性,因为决策者不随着选举周期的变化而变动,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3. 专业化管理精英政治管理制度鼓励政府管理的专业化,政府管理部门和机构均遵循专业化管理,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 保护长远利益政治精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他们能够更好地综合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确保政府决策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三、精英政治管理制度的局限性1. 民意的忽视精英政治管理制度忽视了广大民众的民意,他们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政策有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
精英政治名词解释(一)
精英政治名词解释(一)精英政治名词解释1. 政治精英•定义:政治精英是指在政治领域具有一定权力、影响力和地位的人士,通常是政治组织或政府中的高级官员、议员或决策者。
•例子:政治精英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官员、政党领导人等。
例如,美国总统、英国首相以及各国内阁成员都是政治精英。
2. 政治精英论•定义:政治精英论是一种政治理论,强调政治决策由少数精英掌握,并且认为这些精英能提供最佳的领导和决策。
•例子:政治精英论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思想家皮埃尔·布尔代厄。
他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满足领导和政治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大多数人民则相对被动地接受这些决策。
3. 精英民主•定义:精英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结合了民主原则和政治精英的领导,旨在将民主决策与专业和有效的决策相结合。
•例子:瑞士的政治体制被认为是精英民主的典型例子。
在瑞士,公民可以通过直接民主方式参与政策决策,但政治精英仍扮演着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关键角色。
4. 知识精英•定义:知识精英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该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的人士。
•例子:科学家、学者、艺术家和工程师通常被视为知识精英。
例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学术教授和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知识精英的代表。
5. 精英主义•定义:精英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或理论,主张把权力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并认为这些精英有能力领导和决策,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例子: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如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是精英主义的早期倡导者。
他们认为,社会应该由具有优秀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少数精英来引领。
6. 精英治理•定义:精英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模式,强调由政治精英负责决策和政策制定,以确保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政府运作。
•例子:新加坡的政治体系以其高效和有效的治理而闻名,被认为是精英治理的典型范例。
新加坡政治精英在做出决策时注重专业知识和长期发展策略。
7. 精英队伍•定义:精英队伍是指政府、政治组织或其他机构内的一群有能力和经验的人士,被选拔和培养为领导者或高级职位候选人。
分析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权力运作
议程设置与议题选择偏好
领导人通过控制议程设置,决定哪些议题进入公众视野 ,进而影响政策制定方向。
政治精英在议题选择上往往偏好于符合自身利益或政治 立场的议题,以此来推动政策议程。
议程设置和议题选择偏好反映了领导人和政治精英在政 策制定过程中的权力运作策略。
决策程序规范化程度评估
列举反腐败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情 况,包括刑法、行政法、监督法等领域的 进展。
介绍反腐败机构的设置情况,包括纪委、 监察委、审计署等,并分析这些机构在反 腐败斗争中的职能发挥情况。
腐败案件的查处和惩治
国际反腐败合作与交流
列举近年来查处的重大腐败案件,包括领 导人和政治精英的腐败案件,并分析这些 案件对反腐败斗争的推动作用。
公民参与的效果评价
分析公民参与对领导人和政治精英权力运作的影响,以及公民参与 在推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作用。
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
评估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包括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 等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拓展公民参与渠道方面的作用。
反腐败斗争成果展示
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完善
反腐败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发挥
决策程序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 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权力运作方
式和效果。
高度规范化的决策程序有助于限 制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任意决策 行为,保障政策制定的公正性和
科学性。
然而,过于僵化的决策程序也可 能导致领导人和政治精英在政策 制定过程中失去灵活性和创新性
。
利益集团游说活动影响分析
01
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活动向领 导人和政治精英施加影响, 试图左右政策制定方向和结
相关理论框架介绍
权力精英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权力掌握在少数 精英手中,他们通过控制政治、经 济和社会资源来影响社会发展和政
政治精英理论
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社会组织都被控制在 人数少但内聚力极强的精英手中一。换言之,权力 的分配非但是不平衡的,而且是极不平衡的。精英 主义理论家认为,精英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多元 主义不过是神话而已。权力从来没有被广泛地分配 过。
1.精英主义认为人并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认为社 会总是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精英和大众的不 平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 展来说也是必要的。 2.精英主义者认为精英是民主的保障,可以防止极权 主义的威胁。 3.公共政策并不反映大众的需求而是精英价值取向的 体现。公共政策的变化是渐近的而非革命性的。 4. 现代精英是非常分散或分裂的,而不是团结与一 致的;精英之间的竟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非精英 群体得到政治发言权。
理想的精英主义是有一种高道德的自持,关于知识的 追求是无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长是身为精英的使 命.在政治理论上,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 治国;在政治认知上,精英主义贬低理性的作用,推崇 政治现实主义. 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反对民主,宣扬个人主 义的英雄观点,是存在缺陷的.
3.现代的精英主义 认为,精英统治的原因存在于特殊的经济、社会结构 中,而不存在于社会的必然结构里, 代表人物:熊彼特 观点:熊彼特(1 853一1950)的民主精英主义提出了 一种“现实的”民主制度模式,该模式强调:尽管选 举能够决定由哪一个精英进行统治,但却不能改变 权力始终由一个精英操控的事实。
“精英”一次的最初含义是最高级的,最优秀的, 最好的,现在仍然可以这样解释。根据安德鲁的 《政治学核心概念》一书,精英指的是在其手中掌 握着权利,财富,和特权的少数人,而不论这是否 正当。
精英理论是关于精英统治或少数人统治的观念或实 践,是从现实主义出发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以及 其发展的一种理论。
政治精英理论
Biblioteka 2.古典的精英主义 自称是经验性的,将精英统治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与不 可改变的社会存在事实。这意味着诸如民主和社会主 义等平等观念是无法实现的。 代表人物: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 观点: 莫斯卡指出,统治所需的资源和品质总是分配不均的, 少数人组成的内聚力强的群体总是能操纵或控制群众, 甚至在议会民主制中也是如此。 帕累托将精英统冶与两种心理类型相联系:一类是“狐 狸”,以狡诈和操纵来统治;另一类是“狮子”,以强 制和暴力来统治。 米歇尔斯提出了“寡头统冶铁律”,意思是:在所有组 织中权力都集中在由领导人组成的小集团手中。
理想的精英主义是有一种高道德的自持,关于知识的 追求是无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长是身为精英的使 命.在政治理论上,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 治国;在政治认知上,精英主义贬低理性的作用,推崇 政治现实主义. 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反对民主,宣扬个人主 义的英雄观点,是存在缺陷的.
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社会组织都被控制在 人数少但内聚力极强的精英手中一。换言之,权力 的分配非但是不平衡的,而且是极不平衡的。精英 主义理论家认为,精英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多元 主义不过是神话而已。权力从来没有被广泛地分配 过。
1.精英主义认为人并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认为社 会总是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精英和大众的不 平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 展来说也是必要的。 2.精英主义者认为精英是民主的保障,可以防止极权 主义的威胁。 3.公共政策并不反映大众的需求而是精英价值取向的 体现。公共政策的变化是渐近的而非革命性的。 4. 现代精英是非常分散或分裂的,而不是团结与一 致的;精英之间的竟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非精英 群体得到政治发言权。
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政治发展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政治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形态由不发达向发达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转型和政治主体运行规则的完善。
政治精英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而不受限制的权力会导致精英特权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政企不分、政治精英的“经济人”角色定位等原因,政治方面的制度缺失和法律漏洞和政策灰色空间等现象,文化方面的“官本位”“家长制”“利本位”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得特权现象仍存在于一些领域。
加强思想教育、肃清特权思想,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规范权力运作,培育公民社会、实现民主自治是治理特权问题的重要路径依赖。
标签:政治发展;精英特权;发生机制;路径依赖政治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形态由不发达向发达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为政治体制的转型和政治主体运行规则的完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政治精英依靠其政治智慧和民主建设经验,成为政治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民主转型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但是,如果政治精英的权力不断扩大且没有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则很有可能产生精英特权。
政治发展中政治精英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存在会带来诸多危害:精英特权妨碍社会公平正义,加剧社会矛盾,威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造成众多社会问题,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精英特权滋生腐败问题,没有边际的特权会导致不被追究的腐败,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腐败产生的温床和动机;精英特权破坏党群关系,政治精英搞特权会引发群众对于权力的盲目崇拜,造成社会价值观的错位,损害党执政的合法性;精英特权阻碍政治体制改革,滥用特权者会肆意破坏基本原则、践踏竞争规则,使政策和规则的制定实施向着个人私利的方向发展,阻挠社会进步。
因此,有必要探讨在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促进民主转型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精英特权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政企不分,政治精英的“经济人”角色定位等原因,政治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缺失或滞后等现象,文化方面的“官本位”“家長制”“利本位”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政治精英的侥幸心理、民众的容忍态度等,使得特权现象仍以以权谋私,以权为本,以权压法等形式存在于各个领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英阶层与政治权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英阶层与政治权力在欧洲历史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极其繁华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精英阶层对于欧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政治权力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生因素。
一、精英阶层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精英阶层是推动文化复兴的主体力量。
这个阶层包括了学者、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等各类文化精英,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成果推动和引领着意大利文化的复兴。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伟大的文艺复兴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都有着极高的成就。
其著名的作品包括梵蒂冈博物馆的天花板画《创世纪》、雕塑作品《大卫》等。
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代表性作品,为后来的欧洲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还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但丁和彼特拉克。
但丁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所创作的《神曲》至今仍然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彼特拉克则是意大利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的尊严》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英阶层还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
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精英阶层的代表之一。
他提出的日心说理论,彻底颠覆了当时君主专制和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对于人类认识宇宙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精英阶层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权力也在高度发展。
意大利当时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威尼托等,它们分别拥有着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为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这些城邦的统治阶层也试图利用文化精英阶层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政治家、威尼斯的杰出军事指挥官西蒙·伯杰利就是一位这样的政治家。
政治精英再生产与政党发展
研究展望
政治精英再生产的影响因素:社会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 政党发展的趋势: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等 政治精英再生产与政党发展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研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
THEME TEMPLATE
XX
感谢观看
加强教育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 研讨会等方式, 提高政治精英的 理论素养和实践 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励制 度、晋升机制等 方式,激发政治 精英的工作积极 性和创造力。
加强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监督机 构、加强舆论监 督等方式,确保 政治精英的行为 符合法律法规和 道德规范。
完善政治精英流动机制的策略与实践
民主化进程: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政治精英需要更加注重民主、公正和透明,以赢得公众的 信任和支持。
政治精英再生产对政党发展的影响
政治精英的再生产可以促进政党的稳定和发展
政治精英的再生产可以带来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政党的创新和发展
政治精英的再生产可以加强政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政党的竞争力 政治精英的再生产可以促进政党的民主化和制度化,提高政党的治理能力 和水平
实践经验:政治 精英需要在政府、 企业、非政府组 织等不同领域积 累实践经验
培训课程:政府 或政党会为政治 精英提供各种培 训课程,以提高 他们的领导能力 和政策制定能力
社交网络:政治 精英需要建立广 泛的社交网络, 以获取更多的资 源和信息,扩大 影响力
政治精英的流动机制
选拔机制:通 过考试、选拔 等方式选拔政
更高的要求
政党发展对政 治精英的培养 和选拔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政治精英再生产对政党发展的作用
提供人才支持: 政治精英的再 生产为政党提 供了源源不断 的人才支持, 保证了政党的
第六章精英主义政治
一、定义 精英多元化基础上的政府主导社会经济 发展型政治体制 二、范畴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 三、时间 1945—1993年的日本 1997年后的韩国 2000年后的台湾地区
三、特征 1、竞争性政党政治 自民党:“以拥护自由、人权、民主主义、议 会政治为基本理念,与试图独裁的共产主义势 力、阶级社会主义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支持者:52%的农林渔业者、63%工商业者、 37%的管理人员、36%的产业工人 社会党:“阶级性群众政党”,“以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的阶级斗争为中心,广泛地推动争取 民族独立的运动”,议会斗争及群众运动 支持者:24%的农林渔业者、24%工商业者、 52%的管理人员、51%的产业工人 意识形态绝对化、60年右派退党、结构改革受 批判、66年《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总评工会
4、候选人取向型投票行动 国会议员选举分为众议员选举(大选) 参议员选举(通常选举) 再选举和补缺选举 90年代以前众院选举分为130个中选区 每个选区选举三到五名议员 总数最多时512名 参院选举都道府县选区和全国区 选区152名,全国区100名 众议员选举为300个小选区和11个比例选举区 共选举480名议员,任期四年,平均2.5年 参议员选举分都道府县选区和全国比例区 247名议员,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半数 众院选举投票率60%左右、参院选举40%左右
政府主导的行政资源 第一,许任可制度,即审批权限 生产的“经济性规定”及消费的“社会性规定” 90年代有一万多项,GNP的40% ,美国6.6% 第二,经济专家型官僚,点子公署通产省 干部候补被培养成全面管理人才 进省厅12年后进入法令审查委员会 发展战略产业,如50年代钢铁、60年代汽车与 家电、70年代半导体、80年代计算机 第三,财政补助金分配权限 地税30%,公共事业70%,国税70%,事业30% 地方交付税、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 第四,财政投融资、政策性减税 邮政储蓄、简易保险、国民养老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精英可分为“体制精英”与“反体制 精英”(或称对抗精英),而构成“体制 精英”核心的则是“统治精英”。 “统治精英”:那些直接或间接地把在正式 制度化了(如宪法规定)的国家统治机构 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其正统性的根据,并 且对国家重要政策的决定具有直接影响力 的人。
“权力精英”(the power elite): 权力精英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中, 拥有全国性影响之决策权的联合性或重叠 性派系”,包括未必具有明确正统性的人 (如财界人士和军人等),是可向国家政 策中枢行使巨大影响力并具有一定凝聚力 的上层权力集团。 政治精英反映国家与专门实行统治和管理 的特殊集团、统治集团、统治阶级之间的 关系。
1、社会区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2、统治多数人的少数人并不代表被统治的多 数;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 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是缓慢而又不间断的; 4、精英对于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行 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是意见一致的;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 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很少受到态度 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
拉斯维尔开启了行为主义精英分析的先河。 ⑴既重视政治精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 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会精英甚至公民在 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和意义。 凯勒(Suzanne Keller)在《超越统治阶级: 现代社会中的战略精英》(1963) ⑵不再把政治精英局限于政治统治领域。
⑶重视少数人之成为政治精英的主观条件, 强调个人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专门技能。 ⑷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表 达利益. ⑸当代精英理论宣称“价值中立”,注重多学 科的实证研究.
⑵在任何国家里,统治者都是一定的社会阶级的代 表,他们所进行的统治和管理总是借以维护一定的 社会阶级的利益,由他们组成的国家机构总是借以 维护一个社会阶级对其他社会阶级的统治。 3、对以下三个命题进行辨析,用哪个定义更具有 分析能力? ⑴政治精英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里拥有并行使国家 权力的集团的成员; ⑵政治精英就是曾经、正在和将会拥有并行使国家 权力的集团的成员; ⑶政治精英就是社会和政治各个领域里有能力对政 治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⑴政治录用:狭义上是指选拔人才担任政 治职务。 ⑵政治录用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 ⑶政治录用涉及几类人员的更新。 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帕累托:精英循环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 英所取代的政治现象。 政治统治因时、因地、因势、因事而需要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而事实上精英个 体或者某一特定的统治精英集团又难以同 时兼具各种不同的品质,因而缺乏必要的适 应性、灵活性和必然性。
(一)理论背景 欧洲大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马克 思主义学说。 反对当时颇为流行的自由乐观主义。 (二)传统的政治精英理论 圣西门: 根据统治阶级的特征去区别中世纪和工业 社会(神权社会与知识社会); 工业社会的统治阶级必然具备社会的领袖 所最必需的条件和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分析基础不同; 2统治阶级的独立性程度不同; 3 对统治阶级的态度不同; 4历史的动力不同; 5存在的时间不同. 6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不同.
分析方法的特点; 分析角度:关注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大众的精英观; 精英政治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西方 民主制度的某些缺陷,精英政治倾向于将 民主视为程序的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 民主与自由政治的结合,为当代西方宪政 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政治精英的前提条件就是精英的品质 一是潜能。二是公共意识。 2、政治精英的现实条件是不同的社会因素 政治精英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实践经 验。 精英人物的背景、家庭、机会、财富等,是精 英人物培养(社会化)的现实条件。 精英素质的养成需要较长的训练期和实习期, 进行角色的社会化。 精英地位的上升以在本领域长期担任次要角色 的表现为基础。
任选两个国家,进行实证分析。 1、只要国家存在,每个社会就会分为两个集 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因此所谓权力属于人民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 而不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2、(悖论,可选其一,也可都反驳) ⑴在任何国家里,统治者都是一个独立自在的 政治阶级,他们从社会里分化出来并居于社会 之上,统治和管理社会上其余一切人,垄断政 治权力,并享有由此而来的特权,用合法与专 断的手段维持其统治地位。
㈠精英主义的基本假设 首先承认人类社会中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 等性,进而肯定在政治权力领域少数人统 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精英—大众两分法的两块基石: 在微观或个体层次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 不平等性; 在宏观层次上,这种不平等性在形式上是 结构化、制度化的。
1、所有社会(及大型组织)一直存在少数强有力 的统治精英。 2、人口极小的精英却控制着极大份额的资源。 3、精英往往运用所有手段来维持、增进其权 力。 4、精英会运用极其广泛的技术手段使自己的 权力和统治合法化。 5、精英允许甚至鼓励有限的社会变迁。 6、随着社会越来越庞大而复杂,精英权力趋 于隐秘。
莫斯卡:《统治阶级》(The Ruling Class , 1896) 任何社会都存在两大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 阶级。 帕累托:《思想与社会》 完善了“精英流动理论”,认为精英的兴衰和精 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 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 米歇尔斯(R.Michels)在《政治党派—对现代民 主中寡头制趋势的社会学分析》(1915)中, 提出了“寡头统治铁律”。
一是精英———精英流动,强调个体精英之 间的循环; 二是社会底层群众———精英层流动,强调的 是阶层性流动。
“政治公式”(political formulas):为了 给精英统治提供合法、道德的依据,政治 统治必须有相应的意识形态相伴随。 20世纪,民主和社会主义只是统治者借以 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的“虚假神话”。 政治精英统治方式: 象征(符号,symbols);暴力; 财物;实践(实际措施)。
1、决定政治体制的性质。 2、政治精英变化是社会变迁的最终源泉。 3、政治精英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㈠精英政治的实质和特征 精英政治的兴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对大众 民主兴起的保守态度,人们试图以精英政 治来对抗大众民主的潮流。 两个显著特征: 1、从微观角度看,以统治者和统治行为作 为分析起点和核心内容。 2、实证性。
4、政治精英是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代表, 他们只能改变事态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 变当时事态的一般趋势。 5、在西方民主国家里治理国家的是精英而 不是民众,和当代其他国家一样,有关社 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决策在那里也是由 一小撮人决定的。 6、在美国,现行制度的民主原则是由于精 英治理,而不是由于民众治理而得以保存 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