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明白它们的生命周期;
2.学习观察青蛙的行为和生长;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1. 前期准备
1.准备好青蛙蝌蚪、青蛙饲料、过滤水箱、温浴器等;
2.在教室铺好塑料布,放置过滤水箱及所有必备物品;
3.事先请家长们准备好相机或手机等设备,方便记录孩子们
的成长过程;
4.孩子们在教室外等待入场。

2. 实施过程
1.班主任和助教分发手册,让孩子们先了解青蛙的生命过程;
2.引领孩子们观察、分析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如蝌蚪变
成青蛙等;
3.分发青蛙饲料,由孩子们在巨型过滤水箱中喂养青蛙;
4.孩子们通过互相交流来观察和提出问题,并在实验中尝试
解决问题;
5.安排孩子们轮流测量水箱温度,保持温度稳定;
6.观察青蛙的行为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7.实验结束后,派出选择的学生小组共同总结青蛙的成长历程。

教学反思
1.这是一堂成功的实验课,孩子们深入了解了青蛙的成长历程;
2.教师需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加教学运营时需要的配合;
3.下一次实验应更加注重环保,使用更加可持续的饲料和过
滤器。

总结
本次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
了生动的生命教育。

孩子们通过实践锻炼了团队协作以及发现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此次教案能对孩子们的未来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在活动环节,给小朋友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可以自己观察、比较蝌蚪和成年青蛙的特征。这样的亲身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
如果有时间和条件的话,可以尝试组织小朋友们去户外观察和捕捉蝌蚪,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青蛙的成长过程。
总之,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小朋友们对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样的科学活动对于幼儿的综合发展非常有益。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认识青蛙的成长过程;
2.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科学认知能力;
3.培养小朋友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图片或模型展示青蛙的生命周Fra bibliotek;2.视频或图片展示青蛙的成长过程;
3.材料准备:盒子、土壤、水、青蛙蝌蚪或画纸青蛙。
教学流程:
1.引入:通过展示青蛙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青蛙成长的好奇心。
2.呈现: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青蛙的成长过程,让小朋友了解青蛙从蝌蚪到成熟的过程。
3.讨论:与小朋友一起讨论青蛙的生命周期,引导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
4.活动:给每个小朋友分发盒子、土壤和水,并给予他们分别为蝌蚪和成年青蛙准备好的青蛙蝌蚪或画纸青蛙,让他们在盒子里模拟青蛙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比较蝌蚪和成年青蛙的特征。
5.总结:引导小朋友总结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对于大班的小朋友来说,很有趣和有意义。通过观察和模拟青蛙的成长过程,孩子们可以加深对青蛙的认识,并理解到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五篇模版)

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五篇模版)

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五篇模版)第一篇: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一、导入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二、认识青蛙“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它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小结:小蝌蚪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我们看段视频就明白了!三、观看课件,幼儿总结出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一遍,提问:“小蝌蚪经过哪些变化,最后才成了青蛙呢?(师根据幼儿回答,张贴图片。

师不做评价)2、再次播放课件一遍,提问:“小蝌蚪是这样变成青蛙的吗?(请个别幼儿参与评价。

)师小结:原来呀,青蛙是经过了: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长过程。

四、分发作业单,巩固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

五、总结: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沟及水田中,以蛾、蚊、蝇类等农业害虫为主要食物。

据统,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只害虫。

每只青蛙吃掉这么多害虫,成千上万只青蛙吃掉的害虫就很多了。

因此,人们把青蛙称为“捉害虫高手”,并把青蛙当做人类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们,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能做到保护青蛙,爱护青蛙。

第二篇:青蛙的生长-教案幼儿园科学教案《青蛙的生长》14少儿1班张国秀 140510121 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2、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了解平日幼儿观看的书籍中关于青蛙生长的知识。

环境创设:ppt、视频、青蛙手绘图。

活动重点:尝试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找朋友。

“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能简单描述。

2.探究青蛙的生长环境及其特点。

3.观察体验青蛙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珍惜生命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实验用青蛙蝌蚪若干。

2.透明玻璃容器若干。

3.盐水及自来水。

4.青蛙美术图片若干。

5.讲解PPT。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青蛙的蝌蚪阶段1.展示青蛙蝌蚪,并让学生观察。

2.通过讲解PPT,介绍青蛙的蝌蚪阶段并让学生描述。

第二课时:青蛙的蝌蚪到成蛙1.将蝌蚪放入容器中,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2.让学生动手,给蝌蚪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观察蝌蚪变成成蛙的过程,并让学生描述生长变化。

第三课时:青蛙的生活习性1.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青蛙的外观特征。

2.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栖息地等。

3.讨论保护青蛙的意义,培养珍惜生命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的青蛙蝌蚪和成蛙进行学习。

2.实验法:让学生体验青蛙的生长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3.讲解结合讨论法: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五、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青蛙的成长》这一教学内容后,基本掌握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对保护动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力度。

下一次教学中,将注重互动与实践,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们对青蛙的成长过程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希望在教学中能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热爱生命的小卫士。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2.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3.发展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活体青蛙(2只);
2.青蛙生长过程图表;
3.青蛙成长特征图示;
4.显微镜、玻璃片、移液器等生物实验用具;
5.填空式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激发探究兴趣:利用青蛙图表,在介绍青蛙的生长之前,
先与幼儿展开交流互动,调研幼儿对青蛙的了解程度,以激发其对青
蛙的注意和好奇心。

2.引导探究重点: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各阶段特征和习性。

并请幼儿观察现场的两只青蛙,逐一发现青蛙身上的特征与介绍的
“生长特征图示”是否吻合。

并让幼儿以填空实验表的形式,落实所
发现的特征。

3.生物观察与实验:引导幼儿通过显微镜观察青蛙的血、皮肤、水泡等结构,并了解其生长与变化过程。

使幼儿通过实验,理解
青蛙的生长过程与杂交现象。

4.整合反思: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回顾活动的过程,分享
自己的收获与思考,并结合整个探究过程,让幼儿总结青蛙生长的特
征和生命周期。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探究,幼儿能够发现和了解青蛙生长的特征,以及感受
到自然界的引人入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引导、观察、
探究、互动”的教学方式,从美学、情感、认知等维度,激发幼儿的
学习欲望、好奇心、乐趣感和成就感。

不仅触发幼儿的自我学习意识,而且开发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生命教育思维,切实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

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

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幼儿园青蛙的生长过程案例分析一、引言青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也是幼儿园生命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幼儿可以深入了解到动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本文以某幼儿园的青蛙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教学效果。

二、青蛙的生长过程1. 卵青蛙的生命起源于卵,卵是青蛙生命发展的第一阶段。

青蛙的卵外表呈黑色,直径约为2毫米左右,有一层透明的黏液包裹着。

青蛙卵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在适宜的环境下,卵会孵化成小蝌蚪。

2. 蝌蚪青蛙的卵孵化出来后,就是小蝌蚪了。

小蝌蚪的身体呈长椭圆形,头部和尾部不明显,有一对黑色的眼睛,嘴巴很小,只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

小蝌蚪会通过吞噬水中的浮游生物来获取营养,同时通过呼吸皮肤上的氧气来生存。

小蝌蚪在水中生活,会不断生长和发育,直到变成青蛙。

3. 青蛙的蜕皮青蛙的蜕皮是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青蛙的蜕皮周期为2-4周,蜕皮后的青蛙身体会比较干净,皮肤会更加光滑。

在蜕皮期间,青蛙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运动减少等,需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关注。

4. 青蛙的发育青蛙的发育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青蛙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卵、蝌蚪、变态蝌蚪和成蛙。

在成蛙阶段,青蛙的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从水中走向陆地,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三、青蛙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促进幼儿的自然观察和探究能力。

2. 教学准备(1) 青蛙卵(2) 青蛙蝌蚪(3) 水族箱(4) 显微镜(5) 相关图书和教学素材3.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幼儿们看图说话,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环境。

(2) 观察卵教师将青蛙卵放在显微镜下,引导幼儿观察卵的形态、大小和颜色,了解卵的重要作用和孵化过程。

(3) 观察蝌蚪教师将蝌蚪放在水族箱中,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习惯,了解蝌蚪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需求。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讨论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2.学会观察和分析生命科学现象,并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1.蛤蟆卵的孵化。

2.蝌蚪的生活。

3.青蛙的生活。

4.青蛙的生殖。

2. 科学实验1.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速度。

2.观察青蛙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理特点。

3.研究青蛙的行为习性,探究其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活动前1.准备青蛙卵、蝌蚪和成年青蛙,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资料。

2.准备适当的视频、图片和绘本等教学资源,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在教学前,要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

2. 活动中(1)第一阶段:引入1.教师通过展示青蛙卵、蝌蚪和成年青蛙等实物引入学生,让学生初步认识青蛙。

2.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能答案。

(2)第二阶段:实验指导1.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青蛙生长的基本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实验报告撰写。

(3)第三阶段:展示和交流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说明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补充和点拨。

3. 活动后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2.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测量,学习和了解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深入探究了青蛙的形态结构、行为习性和生态环境等科学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辨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学生们还在活动中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实验报告的撰写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

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观察和描述青蛙的不同阶段。

•了解青蛙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

•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

•PPT或书籍资料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

•相关生态环境图片或展板。

•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引言•在课堂开始时,用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引导学生对青蛙产生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青蛙的问题或想法。

2. 青蛙的生长过程•通过PPT或书籍资料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包括蝌蚪阶段、蛹期和成蛙阶段。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生长阶段青蛙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

3. 青蛙的生活习性•介绍青蛙的生活习性,例如青蛙是冷血动物、怎样捕食食物等。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青蛙的生态环境•展示相关生态环境图片或展板,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生存条件和栖息地。

•引导学生讨论青蛙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青蛙生存的影响。

5. 活动设计•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对青蛙的理解。

•设计简单的问题和游戏,巩固学生对青蛙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延伸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青蛙或图片资料,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想。

•组织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青蛙及其生态环境。

六、结语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研究能力,引导他们珍惜和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青蛙和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与关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图片、青蛙生长5步图、视频《青蛙的成长》、音乐视频《变青蛙》、青蛙的叫声、害虫一个活动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先听听它好听的声音吧!(播放青蛙的叫声)大家很快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小青蛙。

(出示青蛙图)二、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师:“你们见到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眼睛、嘴巴怎么样的?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

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三、观看视频,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分段播放视频,提问:(1)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3)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碰到了谁?(长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鲤鱼和它的宝宝)(4)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由碰到了谁?(长出了前腿,碰到了小乌龟)(5)现在,小蝌蚪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认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学习青蛙的生活习性;2.通过观察、实验是了解青蛙的产卵、变形、蝌蚪、蛹、青蛙五个发育阶段;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会利器头脑,锻炼合作意识;4.培养幼儿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科学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内容1.确立主题本次科学活动主题为“青蛙的成长”。

2.教学准备买来青蛙蝌蚪和青蛙蛹,以及透明玻璃容器;制作学生实验记录表,小水杯,放大镜,纸巾,沙子等实验用具;准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料。

3.教学活动第一步:爬行的青蛙通过视频和图片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主要特征,如:身体平板和向两侧展开、黏性腺的存在、愿意在夜间及雨天活动、会用舌头抓住猎物等。

第二步:青蛙的生长1.了解青蛙的生长周期和其发育阶段;2.观察青蛙的卵粒及卵粒的孵化;3.观察青蛙的蝌蚪;4.采用组装模型的方法制作蝌蚪,了解蝌蚪的吸氧器和呼吸器官;5.观察青蛙蛹;6.观察青蛙的变形过程;7.观察青蛙的形态特征。

第三步:动手实验1.学习如何搭建透明容器作为蝌蚪生活的家;2.利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姿势及活动情况;3.进行比色实验,了解水质污染对蝌蚪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水环境;4.进行实验,用纸巾搭建蝌蚪某种工程体式,掌握和提高锻炼动手能力;5.学习做一只青蛙模型,着重了解和感悟作模型的乐趣。

三、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引起了孩子们对青蛙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孩子们观察、感知和思考,运用各种询问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并实现了手脑并用、合作思维的目标。

经过教学反思,我认为科学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接触自然界,让孩子们从视角不断地拓宽认知边界,提升其自我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幼儿英语学习打开新的思路,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和了解自然界的奥秘,这是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教案概述:科目:科学年级:大班(3-4岁)教案主题:《青蛙的成长》教学目标:1. 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

2. 观察和描述青蛙的外部特征。

3. 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4. 培养对动物及其生长过程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青蛙的成长》图片或PPT。

2. 青蛙模型或图片。

3. 教学板书及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入活动:给学生展示一张青蛙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部特征。

例如,青蛙有四条腿、长舌头等。

2. 引入问题:提出问题,询问学生青蛙从小到大会经历哪些变化?是否会与人类一样成长呢?探究活动:1. 展示《青蛙的成长》的图片或PPT,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和描述青蛙的不同发育阶段。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张青蛙生命周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并按顺序排列图片,描述青蛙每个阶段的特征。

3.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所排列的图片和描述,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4.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和变化过程。

巩固活动:1. 教师板书:将“青蛙的生命周期”、“蝌蚪”、“蛙卵”、“蛙蹲”等关键词写在教学板上,让学生朗读并复习刚才学习的知识点。

2. 示范游戏:教师模拟青蛙跳跃的姿势,让学生模仿,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围绕着青蛙的生命周期展开讨论并绘画。

例如,绘制青蛙在水中的蛙蹲姿势。

4.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反思:这堂科学课中,我尝试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

在引入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青蛙的外部特征,积极参与了讨论。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图片的排列和讨论,加深了对青蛙发育阶段的理解。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青蛙的生长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生长的基本过程,并通过实验方式观察和探究青蛙的生长规律,增进对青蛙的认识。

2.能够通过实验记录和观察,初步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通过互动合作,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青蛙蛙卵、透明瓶子、玻璃棒、显微镜、荧光笔等。

2.实验材料:钙石灰水和普通自来水。

3.制作生长记录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步:认识青蛙及其生长过程1.教师通过图片等材料认识青蛙,并简要介绍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2.让学生们观察学校中的青蛙并记录下来,培养对青蛙的兴趣。

第二步:观察青蛙蛙卵的发育过程1.教师将青蛙蛙卵放入透明瓶子中,倒入钙石灰水和普通自来水,并告诉学生们区别。

2.学生们记录下每天青蛙蛋的变化,包括大小和颜色等。

第三步:透视青蛙蛋1.将青蛙蛋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2.让学生们描述蛋中的图像和形状,并解释一些常见的生长符号。

第四步:孵化青蛙蛋1.今天是我们的“孵蛋日”了!教师将蛋放入水中,让学生们看到蛋中孵化的青蛙。

2.让学生们记录下孵蛋的过程,包括时间、观察和记录结果。

第五步:探究青蛙初生体型的变化1.通过观察和对照,让学生们记录下刚孵化出来的青蛙与成年青蛙之间的差别。

2.了解青蛙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和特点。

教学反思该教案采用了互动合作、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得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对青蛙的认识增加,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该教案还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指导,耐心讲解,确保学生们能够顺利的开展实验。

在课后,教师还需要及时总结与反思,加以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教学目标1.认识青蛙的外部特征并能用简单语言描述;2.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3.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青蛙模型或图片;2.视频资源或图片展示幼年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3.一个放青蛙蝌蚪的大鱼缸;4.小型放映仪或者电脑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青蛙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又有哪些外部特征。

学习环节1.展示生长发育历程的图片或视频,介绍青蛙从蝌蚪到成年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

2.联系蝌蚪水里生活的场景,向学生介绍蝌蚪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指导学生借助文化素材中的青蛙形象,让学生自己绘制青蛙形象或完成相应青蛙涂色练习。

4.通过比较幼年和成年青蛙图片,让学生能自己发现并简单描述青蛙的生长特点。

实践环节1.学生根据老师示范,将青蛙蝌蚪转移至大鱼缸的水中进行观察。

2.观察青蛙蝌蚪在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生长变化,感受青蛙生长发育的神奇过程。

3.借助观察发现,让学生形成初步意识,即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动物的成长影响可大可小,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有益于人类,也有益于野生动物。

总结环节1.通过回顾本次青蛙成长的实践活动,老师采用问答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2.进行有奖竞答,奖励最高分者精美小礼品。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图表演示,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青蛙的外部特征和生长发育过程。

在放置青蛙蝌蚪的大鱼缸中,学生能直观感受青蛙的生长变化,有更深刻的体验感。

对青蛙涂色及答题部分,老师还应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及自主性。

此外,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爱护野生动物的自觉行为。

小青蛙的生长历程幼儿园小班教案

小青蛙的生长历程幼儿园小班教案

小青蛙的生长历程幼儿园小班教案
1. 了解小青蛙的成长过程。

2. 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小青蛙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小青蛙玩偶或玩具。

3. 镜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出示小青蛙玩偶,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教师讲述一个小青蛙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观察小青蛙(10分钟)
1. 教师展示小青蛙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或视频。

2. 幼儿围坐在教师周围,一起观察小青蛙的变化。

3.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小青蛙是什么时候开始跳的呢?”
4.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和补充。

三、小青蛙的成长游戏(10分钟)
1. 教师准备若干个小青蛙玩偶,并分布在教室的不同角落。

2. 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寻找一个小青蛙玩偶。

3. 幼儿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如跳跃、捉虫等。

4.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模仿得生动有趣。

四、小青蛙的舞蹈(10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小青蛙跳舞的音乐。

2. 幼儿跟着音乐,模仿小青蛙的舞蹈动作。

3.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象自己也是一只小青蛙,感受成长的快乐。

五、分享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请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组内的小青蛙玩偶和玩耍的经历。

2. 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强调小青蛙的成长过程。

3.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关于小青蛙的知识。

【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做一个小青蛙的伸展运动,然后结束今天的课程。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青蛙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2.观察和描述青蛙的外部特征,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3.理解青蛙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4.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青蛙的成长》图文资料;2.工具:放大镜、笔记本、铅笔等;3.实验器材:放大镜、玻璃器皿、纸巾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已有的关于青蛙的知识,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思考和兴趣。

导入问题示例:•你们以前有没有看过青蛙?•你们觉得青蛙是怎样长大的?•青蛙住在哪里?2. 学习知识(15分钟)通过展示图文资料,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并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的词汇。

学习内容示例:•青蛙的生命周期包括蛋、蝌蚪、蛹和成蛙四个阶段;•青蛙的外部特征有皮肤、四肢、眼睛等;•青蛙的生存环境通常是水边或湿地等。

3. 实践观察(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活体青蛙,或观察青蛙的图片,进行相关的绘画和笔记记录。

实践观察步骤示例:1.学生分组观察一只青蛙或观察青蛙的图片。

2.使用放大镜观察青蛙的外部特征,例如皮肤、四肢、眼睛等。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用铅笔和纸记录和描绘青蛙的外部特征。

4. 分享和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结果,并组织讨论。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对比不同阶段的青蛙进行讨论。

讨论问题示例:•你们观察到了青蛙的哪些特征?•不同阶段的青蛙有什么不同?•青蛙为什么要住在水边或湿地?5. 总结回顾(10分钟)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回顾。

通过问题和回答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总结回顾问题示例:•青蛙有几个生长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青蛙为什么要住在水边或湿地?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们对青蛙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了实践观察和讨论的环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青蛙的成长》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的发育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青蛙的成长过程。

2. 青蛙的发育特点。

三、教学难点:1. 青蛙的发育特点。

2. 观察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青蛙的图片、青蛙成长的图片。

2. 实物:青蛙模型。

3. 教学视频:青蛙成长的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青蛙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包括受精、孵化、蝌蚪阶段、幼蛙阶段、成蛙阶段。

3. 观察:教师展示青蛙成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青蛙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4. 实践:幼儿观察实物青蛙模型,了解青蛙的发育特点。

6. 拓展:教师播放青蛙成长的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7. 反思:教师引导幼儿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画出青蛙的成长过程。

9. 课堂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观察实践活动,如观察附近的青蛙,记录青蛙的成长过程。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自然角设置青蛙成长的主题展示,放置青蛙的图片、模型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评价:1. 幼儿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幼儿对青蛙成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

八、教学建议:1. 对于观察实践活动,教师应提前做好安全提示,确保幼儿在观察过程中不受伤害。

2. 在讲解青蛙成长过程时,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的成长》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青蛙的成长过程展开。

主要学习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掌握青蛙各阶段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青蛙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变化。

教学重点: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青蛙成长过程图示、实物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青蛙成长过程图示,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各阶段特点。

(2)通过实物模型,让幼儿亲身体验青蛙的成长变化。

3. 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成长过程。

(2)请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观察和描述成果。

5. 情感教育:讲解青蛙对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青蛙的成长过程:卵→蝌蚪→幼蛙→成蛙2. 青蛙各阶段特点:卵:椭圆、透明蝌蚪:无四肢、尾巴长幼蛙:四肢短小、尾巴逐渐消失成蛙:四肢发达、尾巴消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青蛙的成长过程,用文字描述每个阶段的特点。

2. 答案示例:(1)画图:按照青蛙成长过程,画出四个阶段的青蛙。

(2)描述:卵阶段:椭圆、透明;蝌蚪阶段:无四肢、尾巴长;幼蛙阶段:四肢短小、尾巴逐渐消失;成蛙阶段:四肢发达、尾巴消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描述、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青蛙的成长过程。

但在情感教育方面,部分幼儿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共同观察青蛙,提高幼儿对动物保护的兴趣和认识。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山东省胜利油田孤岛小学周开春[案例]每当四、五月份,天气转暖,在有水的池塘里,便会见到青蛙和大量的蝌蚪。

讲授《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收集了大量的蝌蚪变成青蛙的资料,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如播放电脑课件、录象等,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心虚得很。

因为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是被动的学习知识,仔细琢磨新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蝌蚪,更谈不上见到蝌蚪的变态过程,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大大减弱。

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很难激发探究愿望。

青蛙的生长过程2、学生学习的空间缺少开放性,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学生不能现场观察,亲身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单一,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思想理念。

为此,近两年来的四、五月份,我在讲此课前,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根据天气的变化,以“青蛙的成长研究”为专题,组织学生饲养蝌蚪,服务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该课题参加的人数较多,资料齐全,成为了学校的重要科技活动项目,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少儿科学院的高度重视。

研究目标1、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两栖动物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饲养能力。

3、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崇高思想感情。

研究过程近两年来,我们青蛙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开展活动。

他们带着捕捞工具,到孤岛神仙河里捞来了青蛙或者蟾蜍的卵、蝌蚪,在科技活动室的饲养槽中、学校的睡莲池、鱼缸等处,饲养蝌蚪、孵化卵,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

为了科学地开展活动,学校要求青蛙研究小组的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查阅资料,了解蝌蚪的生长和饲养知识;2、每天早晚定时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3、按照要求定时喂养蝌蚪;4、定时换水和清除垃圾;5、做好记录,写好观察笔记。

为了做好记录,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观察实验报告”表格,按照青蛙的发育过程定时进行填写,对小组的饲养活动起了指导作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青蛙的一生经历,理解青蛙的成长和发育过程;•能够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形态特征;•能够通过对比不同青蛙的生长记录,了解同一物种个体间的差异;•能够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2. 教学准备•青蛙标本或者模型;•图片或者视频物料;•计时器、体温计等工具。

3. 教学过程3.1 引出活动将一个青蛙标本或者模型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自由观察和触摸,并引出问题: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青蛙的成长和发育过程是什么样的?3.2 初步认识通过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青蛙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发育过程,让孩子们体验一下青蛙的感官体验,例如:听到青蛙的鸣叫声、看到青蛙吐舌头捕蝇、甚至是用肤色变化表示情感等等。

3.3 观察和描述将不同生长阶段、生活环境不同的青蛙标本或者模型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围绕着标本或者模型观察和描述,例如:腹部的颜色、鼓膜的颜色、脚的长度和形状等等,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简要描述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青蛙的各个方面。

3.4 记录和对比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几只青蛙的成长记录表格,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生长信息,例如:长高和长宽等。

最后,老师统计每个孩子的生长表,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深入地理解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3.5 反思和总结教学结束后,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4. 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基于实物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适宜孩子们认知水平的引导问题,有助于孩子们逐步深入地了解青蛙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然而,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改进的是,因为孩子们年龄较小,对于单词和概念的掌握尚不稳定,我需要在使用专业术语的时候进行反复讲解和解释,使孩子们理解得更加深入。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青蛙的生命周期。

2.了解青蛙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3.观察、比较、总结青蛙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4.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1.青蛙模型、青蛙生长周期的图片资料、幼虫、虫子等材料。

2.大班幼儿的记录本、画笔等写作工具。

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1.教师为幼儿播放稚态青蛙、蝌蚪、青蛙等视频,带领幼儿探讨和讨论青蛙的生命周期和作用。

视频可以有多个来源,可以从YouTube上找到相关视频。

2.让幼儿想想青蛙当宠物的好处,让幼儿讲述一下自己经历过的对青蛙的喜爱,可以让幼儿说青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

2. 实践环节1.在幼儿园或教室内给幼儿展示不同年龄段青蛙的实物模型,让幼儿观察青蛙的身体和头部的变化,从而了解青蛙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外观。

幼儿可以自己发现不同成长阶段青蛙的不同之处。

2.给每个幼儿发放记录本并带领着幼儿们到野外寻找青蛙的踪迹,可以使用场地定制的环节来进行寻找。

在观察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观察中找到答案,其中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有多少青蛙?2.青蛙在做什么?3.青蛙在哪里?3. 内容总结1.教师向幼儿们展示青蛙的各种生命周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记录下来每个成长阶段的不同之处。

2.分组让幼儿讲述一下自己观察到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让幼儿对自己的观察特点进行总结。

4. 教学反思这个课程的科学内容较为丰富,做到了让幼儿们在观察的同时深入了解生命的成长规律,同时也能让幼儿们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们表现的十分积极和热情,成功地完成了整个课程,对于提升幼儿的科学知识和兴趣方面有很大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山东省胜利油田孤岛小学
周开春
[案例]
每当四、五月份,天气转暖,在有水的
池塘里,便会见到青蛙和大量的蝌蚪。

讲授
《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收集了大量的蝌蚪
变成青蛙的资料,运用了许多教学手段,如
播放电脑课件、录象等,教学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

但是,我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心虚
得很。

因为学生在这种课堂上,是被动的学
习知识,仔细琢磨新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存
在以下不足:
1、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蝌蚪,更谈不上见到蝌蚪的变态过程,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大大减弱。

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很难激发探究愿望。

青蛙的生长过程
2、学生学习的空间缺少开放性,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学生不能现场观察,亲身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单一,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思想理念。

为此,近两年来的四、五月份,我在讲此课前,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根据天气的变化,以“青蛙的成长研究”为专题,组织学生饲养蝌蚪,服务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该课题参加的人数较多,资料齐全,成为了学校的重要科技活动项目,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少儿科学院的高度重视。

研究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两栖动物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饲养能力。

3、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崇高思想感情。

研究过程
近两年来,我们青蛙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开展活动。

他们带着捕捞工具,到孤岛神仙河里捞来了青蛙或者蟾蜍的卵、蝌蚪,在科技活动室的饲养槽中、学校的睡莲池、鱼缸等处,饲养蝌蚪、孵化卵,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

为了科学地开展活动,学校要求青蛙研究小组的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1、查阅资料,了解蝌蚪的生长和饲养知识;
2、每天早晚定时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
3、按照要求定时喂养蝌蚪;
4、定时换水和清除垃圾;
5、做好记录,写好观察笔记。

为了做好记录,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观察实验报告”表格,按照青蛙的发育过程定时进行填写,对小组的饲养活动起了指导作用。

科研小组还对蝌蚪的饲养过程进行了录像,并刻录在电脑光盘中。

研究结果
经过观察,小组同学一般都能了解蝌蚪的发育过程,能描绘出蝌蚪发育的各阶段样子。

学生饲养的蝌蚪能变成青蛙、蟾蜍的占78%,并放回到生物园中。

每到夏天雨季,生物园一片蛙声,到处是蟾蜍、青蛙在捕捉蚊子。

为了保护青蛙,青蛙科研小组组成多个小分队,走上街头,散发“爱护青蛙,保护环境”的传单,前后散发传单达1000
多份。

青蛙科研小组同学还走上
市场,劝说农民放掉捕获的青蛙。

到田间地头,特别是稻田地,在
农田地边立了不少的“爱护环境,
保护青蛙”的牌子,受到了广大
居民的称赞。

在长期的饲养过程
中,不但培养了热爱小动物的良
好品质,还开阔了的视野,增长
了知识。

许多同学的观察日记、
科研论文都受到教师的好评,在学校和社区的科技节上获奖。

学生通过上网、订阅报刊等方式查资料,了解了许多青蛙的知识:
青蛙是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它们生活在水沟、池塘、小溪、辅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水田、沼泽地带。

它们能长时间地在水里呆着,有时能呆上几个小时。

青蛙和所有的两栖动物一样,也用肺呼吸,但它的肺的构造非常原始,因此不得不借助于辅助的呼吸器官——皮肤。

之所以青蛙能常常闷在水里而不至于闷死,是因为它可以通过皮肤和外界交换气体。

每年三至六月,是青蛙最喧闹、最活跃的季节,稻田地边、沟河湖畔,经常听到它们此起彼伏的歌唱声。

有两只的“对唱”,也有成千上万之一起的“大合唱”。

大合唱停下来以后,没有尽兴施展“音乐才华”的,还要再继续独自“高歌”。

它们扬声高歌的目的,意在寻找伴侣,招呼雌蛙来进行配偶。

青蛙的后代要经过变态才能和亲体一样。

孵化出来的小蝌蚪,拖着长长的尾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尾巴逐渐“收起来”,四肢长好了,开始蹦跳着到岸上来。

青蛙的种类很多,大的有一斤以上,小的只有小拇指那样大;有的通体黑斑,有的全身碧绿。

青蛙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它们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一只青蛙一天捕食的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200只。

有人计算,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能吃掉10,000只害虫。

因此,保护青蛙,相当于保护人类自己。

世界现在生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千种以上,我国分布有200种左右。


们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尤以
南方为多。

越往北,分布愈少。

两栖纲中常见的药用动物有蟾
蜍、蛙、大鲵和山溪鲵等。

其中
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分
泌物,经加工后为蟾酥,是有名
的中药。

具有解毒、消肿、止痛
等功效。

蛙、大鲵等,还是很好
的补益药。

蟾蜍和青蛙又是诊断
妊娠与否的重要试验动物。

在生
理学、胚胎学和科研方面,蛙和蟾蜍也是很好的实验材料。

此外,两栖纲类大多数还捕捉农作物的害虫为主食。

所以两栖动物是有益动物,应加以保护。

科研小组正在观察饲养蝌蚪
[反思]
我认为,“青蛙的成长研究”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兴趣多的特点,通过观察、实验操作、问题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将课堂、课外时间有机整合,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方式、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新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无论是知识量,还是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3年至今,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活动,2004年5月,我的《黄河三角洲环境与气候研究》课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了三等奖。

向《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投寄创意设计、小发明稿件,参加报社组织的“思维擂台”、“我想我做”活动,先后有296名学生获得了奖励,40多名学生被杂志社聘为“小通信员”,10多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

2004年我校因此获得了“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可以说,“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是一个高质量而又成功的案例。

“青蛙的成长研究”活动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