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叶(二)鲜叶的形态特征(精)

合集下载

叶的形态特征

叶的形态特征

有五枚或 以上小叶
比较特征
复叶
枝条
顶芽
复叶叶轴顶端无顶 芽
枝条顶端无顶芽
腋芽
叶轴基部有腋芽; 枝条基部无腋芽; 小叶基部无腋芽 叶片基部有腋芽 所有小叶排列在同 叶片在枝条上呈多 一平面上 方位排列,相互嵌 合 小叶先脱落,叶轴 最后脱落 叶片脱落,枝条 (一般)不落
叶片排列
落叶方式
区别单子叶与双子叶: 区别单子叶还是双子叶的关键是看叶片着生在哪 个结构上,是叶轴还是小枝 叶轴 顶端无顶芽 小枝 顶端常有顶芽
互生模式图
轮生模式图
簇生模式图
基生(水仙)
叶形:指叶片的形状,由叶片的长宽比和叶片的最宽处的 位置决定(可在基本形状前加上 “广”“狭”“倒”“深”“浅” 等字更准确的进行描述)。是个相当稳定的特征 叶尖:有尾尖、渐尖、急尖、钝等特性 叶基:绝大多数左右对称,但有少数植物叶基歪斜。 形 态有:楔形,圆形,心形,耳形,截形等。(有些 植物无叶柄,叶基向前延伸抱茎,左右愈合,形成 穿茎的叶基;还有些植物叶具柄,叶基在叶柄上端 扩展愈合,形成伞状结构,称作盾状着生。) 叶缘:叶片的边缘,从叶片基部直达叶尖。分为全缘、波 状、锯齿、钝齿、牙齿、浅裂、深裂、全裂等类 型。 脉序:叶脉在叶片上的分布式样,分为交叉脉序,网状脉 序,平行脉序,其中,交叉脉序在蕨类植物中常 见,还见于裸子植物银杏;种子植物脉序可分为网 状脉徐和交叉脉序。
簇生:多枚叶以互生叶序密集着生于枝条顶端,或多枚叶以互 生叶序着生于极度缩短的枝上。 杏,梨等 基生:多枚叶以互生或对生叶序密集着生于茎基部或近地表的 短茎上,具鳞茎的植物大多数为基生叶序 如:车前、 如:金钱松,银
蒲公英、石蒜、水仙
交互对生:上下相邻的两个节上对生叶方 向互相垂直 对生 二列对生:本来交互对生的叶序枝条水 平伸展,所有枝柄发生扭曲,使枝条排 在同一平面上呈二列状

叶的形态特征

叶的形态特征

圆形(orbicular) 阔椭圆形(broad 圆形(orbicular)、阔椭圆形(broad (orbicular)、 elliptical)和长椭圆形 和长椭圆形(long elliptical)和长椭圆形(long elliptical) 叶的最宽处位于中部, 叶的最宽处位于中部,叶长宽比分别近 1~1.5、1.5~2和3~4。 1.5、1.5~
牙齿状(dentate) 叶缘缺刻明显, 齿尖尖锐、两边基本相等,齿尖 直向外方,如桑。
刺芒状(aristate) 有侧脉 向外延伸的刺芒,如刺 叶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
6.叶裂 叶裂指叶缘具有较大缺刻的边缘形态( 14叶裂指叶缘具有较大缺刻的边缘形态(图14146,图14-7)。
马齿苋叶(Portulaca oleracea L.)多为倒卵形叶
玉兰叶(Magnolia denudata)多倒阔卵形叶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多 为倒披针形、倒长卵形叶。
确切描述叶形时,常用复合名称来描述, 确切描述叶形时,常用复合名称来描述, 如卵状披针形是指叶片兼有卵形、 如卵状披针形是指叶片兼有卵形、披针形的特 矩圆形是指兼有矩形、椭圆形的特征等。 征,矩圆形是指兼有矩形、椭圆形的特征等。 有时植物叶形十分特殊, 有时植物叶形十分特殊,用其形象来描述 更为准确、便捷,如管形( )、针形 油松) 针形( 更为准确、便捷,如管形(葱)、针形(油松) 、 三角形[三角叶蟹甲草, 三角形[三角叶蟹甲草,Cacalia deltophylla Maxim.)Mattf.]、箭形(慈姑)、 )、戟形 (Maxim.)Mattf.]、箭形(慈姑)、戟形 田旋花, L.)、 (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 盾形(蓖麻, L.)、 )、扇 盾形(蓖麻,Ricinus communis L.)、扇 银杏)、鳞形(侧柏)、肾形[ )、鳞形 )、肾形 形(银杏)、鳞形(侧柏)、肾形[大黄橐吾 Ligularia duciformis (C. Winkl.) Winkl.) Hand.-Mazz.]等 Hand.-Mazz.]等。

植物的叶和其特性讲解

植物的叶和其特性讲解

二、叶的形态
㈡ 叶片的形态
3.叶基形状 耳形:叶基两侧的裂片钝圆,下垂如耳,如白英的叶。
箭形:二裂片尖锐下指,如慈菇的叶。
戟形:二裂片向两侧外指,如菠菜、旋花的叶。
匙形:叶基向下逐渐狭长,如金盏菊的叶。
偏斜形:叶基两侧不对称,如朴树的叶。
二、叶的形态
㈡ 叶片的形态
4. 叶缘形状
全缘:叶缘平整,如女贞、玉兰。 波状:叶缘稍显凸凹而呈波纹状,如得颓子。 皱缩状:叶缘波状曲折较波状更大。 齿状:叶片边缘凹凸不齐,裂成细齿状。
叶舌:在叶片和叶鞘交界处的内侧常生有很小的膜状突起物,称 叶舌。能防止雨水和异物进入叶鞘的筒内。
叶耳:叶舌两侧,由叶片基部边缘伸出的两片耳状小突起。
叶舌、叶耳的有无、形状、大小和色泽。为鉴别禾本科植物种类的 依据,如稗叶无叶舌和叶耳,因此与水稻叶及小麦叶极易区别。
叶片 叶舌
叶耳 叶鞘
二、叶的形态
三、叶的发育
1.叶原基的形成和生长
定义:茎顶端分生组织的一定部位,产生许多侧生突起,为 叶分化的最早期,称叶原基。一般起源于原套表层下的1~几 层细胞。 叶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顶端生长使叶原基迅速生长,接着进 行的边缘生长形成叶的雏形,分化出叶片、叶柄和托叶几个 部分。除早期外,叶以后的伸长就靠居间生长。 生长特点:和其他器官一样,叶的生长也有细胞分裂和细胞 生长两个方面。与根茎不同,它属于有限生长,达到一定大 小后便停止生长。但某些单子叶植物的基部保留着居间分生 组织,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居间生长。如韭菜和大葱。
表皮 叶肉
叶脉
(二)单子叶植物 的结构特点
1.表皮
2.叶肉 3.叶脉 4.小结
(三)松针叶的结构
四、叶的结构

《制茶学》课程标准

《制茶学》课程标准

《制茶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介绍课程名称:制茶学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课程代码:0120108学时: 144学时学分:8学分(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 72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制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主要茶类制造,了解国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能从事茶叶加工研究,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1)教学实习通过六大茶类和典型茶叶品类的加工及茶叶审评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六大茶类的基本制作过程和典型名优茶的制作方法。

六大茶类的主要品质特点。

其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茶叶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茶叶加工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2)课堂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讲授内容主要是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理论和制茶科学新成就、新发展,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讲深讲透,并注意与制茶机械、茶叶化学、茶叶审评和检验以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的衔接,注意联系生产实践。

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查阅茶叶加工相关资料,自选专题,综合归纳,写成有资料、有内容、有综合分析、条理性好、合乎逻辑的课程论文。

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了解茶叶加工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3)生产实习以红绿茶初制生产、名优茶加工为主,适当安排眉茶精制加工内容,并与制茶机械、茶叶审评结合进行生产实习。

其目标是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茶叶生产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红绿茶初制技术和名优茶加工技术,了解眉茶精制工艺及拼配技术。

(4)毕业实习本次实习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调查,使学生了解茶叶生产实际,将理论应用于茶叶生产实际。

其目标是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茶叶工艺学第二章鲜叶

茶叶工艺学第二章鲜叶
第二章 鲜叶
第二章
• 目的要求:
鲜叶
掌握鲜叶内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组 成、含量、性质和鲜叶的形态特征与制茶品 质的关系。
• 本章重点:
鲜叶内含化学成分,鲜叶的质量标准, 鲜叶的适制性。
第二章 鲜叶
第一叶 顶芽
定义:指从茶树上采
摘的嫩梢,通常包
括顶芽、顶芽往下
的第 1-4 叶以及着生
嫩叶的梗。
第二叶
嫩度越高,含量越高:春茶早期>中期>晚期。 嫩梗氨基酸含量高于芽、叶。 绿茶品质中嫩梗香高味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
较多有关。
第二章 鲜叶
四、酶
茶树体内存在多种酶,在鲜叶内的酶,对茶叶品质 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水解酶和氧化酶。 水解酶:蛋白质酶、淀粉酶等。 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 酶、抗坏血酸酶等。特别是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
制茶过程中较稳定 幼嫩叶>老叶、叶>梗 大叶种>小叶种 夏茶>春茶
第二章 鲜叶
第五节
鲜叶质量
鲜叶嫩度 匀净度 新鲜度
第二章 鲜叶
一、鲜叶嫩度 嫩 度 芽叶伸育的成熟度。
鲜叶嫩度
嫩度是评定鲜叶质量的主要依据,是衡量茶中品质的 重要因子,是鉴定茶叶等级的重要指标。 主要看芽叶数和伸育情况,看叶质的软硬,看叶色深 浅等项目。
第二章 鲜叶
三、新鲜度 新鲜度指采下来的鲜叶尽量保持其 原有性状,同时要求现采现制,贮存时 间不能超过16小时。
第二章 鲜叶
制作珍眉、红茶(不包括红碎茶)的鲜叶原料 以长形为最好,近圆形、近卵形做成的条茶不紧 结欠匀整。
珠茶外形圆形,其鲜叶原料也以长形为好。珠 茶必先成条,而后卷紧,方能成圆,否则成团块 茶。 片状茶(六安瓜片、特级龙井)、尖状(猴魁、 毛尖),其鲜叶原料以卵形为好。

第三章 鲜叶

第三章 鲜叶
加工技术等。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制茶措施的制定;
香气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鲜叶
一、 鲜叶化学成分
4、色素:占干物0.24~0.85% 分类: 脂溶性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
水溶性色素:黄酮类、花青素、多酚类的氧化 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影响因子:品种、环境、季节、栽培 、加工等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制茶措施的制定;色泽品质的 形成。
龙井:芽扁、芽叶瘦小、绒毛少的品种。 卷曲形、针形:芽细圆、绒毛多的品种。
乌龙茶:要求多酚类含量适中,叶质较硬。
第三章鲜叶
一、鲜叶化学成分
7、糖类:含量:20~30%
分类:单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果糖、
阿拉伯糖等 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脂多糖 等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参与滋味和香气品质的形 成
第三章鲜叶
一、鲜叶化学成分
8、其它:咖啡碱、维生素、无机物 咖啡碱:含量3~5%,构成茶汤滋味物质。 维生素:
第三章 鲜叶
一、鲜叶化学成分
2、茶多酚:占干物总重量20~35% 影响因子:季节、嫩度、品种等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制茶措施的制定;参与 茶叶滋味和色泽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鲜叶
一、 鲜叶化学成分
3、芳香物质:占干物的0.03~0.005%。
分类: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酮
类、酯类、内酯类、酸类等
影响因子:品种、环境、季节、栽培、
第三章 鲜叶
一、鲜叶化学成分
1、水分:占鲜叶总重量的75~78%
影响因子:嫩度、芽叶生长部位、 季节、气候、管理、品种等。 与茶叶质的关系:是制茶措施制 定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鲜叶
一、鲜叶化学成分

叶的形态特征(上课课件)

叶的形态特征(上课课件)
叶的形态特征(上课课 件)https://REP NhomakorabeaRTING
• 叶的基本形态 • 叶的组成结构 • 叶的类型 • 叶的功能 • 叶的变异
目录
PART 01
叶的基本形态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叶的形状
01
02
03
04
圆形
叶片呈圆形或近圆形,如苹果 、桃子等。
托叶
托叶是位于叶柄基部或叶片边缘 的小型叶片,通常呈细小的三角
形或披针形。
托叶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幼嫩的茎 部和芽,防止昆虫和病菌的侵害。
托叶的大小和形状因植物种类而 异,有的托叶非常明显,有的则
非常微小或退化。
PART 03
叶的类型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单叶与复叶
单叶
一个叶柄上只有一个叶片,如柳 树叶、樟树叶等。
叶色的变异
叶色变异是指叶片的颜色变化。有些植物的叶片呈金黄色, 如金边龙舌兰;有些植物的叶片则呈紫红色,如紫背竹叶青 。
花纹变异:花纹变异是指叶片上的斑纹变化。有些植物的叶 片上有白色或黄色的斑纹,如黄金葛;有些植物的叶片则呈 镶嵌状花纹,如镶边朱蕉。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叶柄上可能具有叶片的附属物,如腺 体、毛状体、刺等,这些附属物具有 保护、繁殖或适应环境的功能。
叶片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 要器官,通常呈扁平状,具有 绿色或深绿色。
叶片的形状和大小因植物种类 而异,有的呈圆形、椭圆形、 披针形等,有的呈羽状、掌状 等。
叶片上可能具有各种形态的纹 路、脉络和毛状体等,这些特 征有助于植物适应环境。

鲜叶的形态特征.

鲜叶的形态特征.

三 叶片大小
• 分特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小叶类。
特大叶类 • 叶长14cm以上,叶宽5cm以上;
大叶类
• 叶长10~14cm,叶宽4~5cm;
中叶类
• 叶长7~10cm;
小叶类
• 叶长7cm以下,叶宽3cm以下。
四 鲜叶的厚度
鲜叶厚度一般在0.2mm左右。叶片厚度随幼叶生长老 化而增厚。
一般而言,新梢相同叶位的叶片,厚的比薄的质量好, 称肥厚。往往鲜叶厚实,内含有效物质增多,有利于茶叶 品质。
谢谢
比值(R)=叶片长度(mm)/叶片宽度(mm)
二 鲜叶色泽
• 茶树鲜叶常见的有深绿、浅绿、黄绿、紫 色、黄色等。
制茶品质的好坏与鲜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有关。一般 深绿色鲜叶的粗蛋白质含量高,多酚类、水浸出物、咖啡 碱的含量低,宜于制绿茶;浅绿色鲜叶却相反,粗蛋白质 的含量低,多酚类、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高,宜于制红 茶;紫色鲜叶的各种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鲜叶的形态特征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目录
四 三 二一 鲜 叶 鲜叶 叶 片 叶片 厚 大 色形 度 小 泽状
一 叶片形状
卵圆形、倒卵,可将叶片按长宽比值划分为两种类型: 即比值在2.2以下的统称为圆叶形,比值高于2.2的统称为长 叶形。

中药学:植物基础知识——叶

中药学:植物基础知识——叶

编者按:植物的基础知识,属于《药⽤植物学》的内容,是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础。

因此,我们为⼤家总结了⼀系列的植物学基本概念,以期帮助⼤家更好地掌握知识。

叶:叶是植物进⾏光合作⽤,制造养料,进⾏⽓体交换和⽔分蒸腾的重要器官。

叶主要着⽣于茎节处,芽或枝的外侧,其上没有芽和花(偶有,也是由于花序轴与叶⽚愈合形成⽽不是叶⽚本⾝固有的,如百部),通常含⼤量叶绿素,绿⾊⽚状。

许多植物的叶,如番泻叶、⼤青叶、艾叶、桑叶、枇杷叶等都是常⽤的中药。

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对于中草药的识别鉴定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给予较多的注意。

(⼀)叶的组成:⼀个典型的叶主要由叶⽚、叶柄、托叶等三部分组成。

同时具备此三个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缺乏其中任意⼀或⼆个组成的则称为不完全叶。

叶⽚通常⽚状,叶柄上端⽀持叶⽚,下端与茎节相连,托叶则着⽣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在叶⽚幼⼩时,有保护叶⽚的作⽤,⼀般远较叶⽚为细⼩。

(⼆)叶的形态: 1.叶⽚:叶⽚的形状,即叶形,类型极多,就⼀个叶⽚⽽⾔,上端称为叶端,基部称为叶基,周边称为叶缘;贯穿于叶⽚内部的维管束则为叶脉,这些部分亦有很多变化。

(1)叶形:即叶⽚的全形或基本轮廓,常见的有: 倒宽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兰)。

圆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莲)。

宽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马甲⼦)。

倒卵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栌兰)。

椭圆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叶黄杨)。

卵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贞)。

倒披针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曲草)。

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丝梅)。

披针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柳)。

线形:长约为宽的5倍以上,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沿阶草)。

剑形:长约为宽的5倍以上,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菖蒲)。

制茶工艺—鲜叶

制茶工艺—鲜叶

第二章鲜叶鲜叶是茶树顶端新梢的总称,包括芽﹑叶、梗。

鲜叶又称生叶、茶草、青叶等。

采摘下来的茶叶嫩梢,经过不同的加工之后,便形成各种不同品质特征的成品茶。

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

茶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的高低,制茶技术是否合理。

鲜叶的质量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茶叶形质转化的外在条件。

在制茶过程中,在加工技术条件下,通过鲜叶内含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各种茶叶形、质所要求的品质特征。

因此,要制出优良品质的茶叶,首先必须了解鲜叶内含化学成份的性质和这些化学成分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才能采取适当措施,获得高产、优质、低消耗的产品。

本章重点:鲜叶内含化学成分,鲜叶的质量标准, 鲜叶的适制性鲜叶是基础:(一)决定物质:色:叶绿素,花青茶等。

香:香气物质,醇、醛。

味:氨基酸、多酚类、咖啡碱、糖。

形:外形形状。

(二)比例决定茶叶适制性§1-1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经过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约有500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

构成这些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的基本元素,主要有30种,占自然界存在的72种,元素的41.60%,即H、C、O、N、P、K等。

鲜叶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三部分。

化学成分中除糖类、脂类物质(醚溶出物又称粗脂肪)蛋白质三大自然物质外,其它都是二级化谢产物。

三大自然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糖类约占干物量的20—25%,蛋白质约占20—30%,脂肪及类脂物质在茶叶中较少,约为10%。

二级代谢产物中,多酚类占20—35%,嘌呤碱3—5%,其它尚有香气物质,色素。

鲜叶:水分(75%)、干物质(25%):有机化合物(93—96%):含氮化合物——蛋白质(17%)、氨基酸(7%)、生物碱(3—5%)、酶;无氮化合物——有机酸(3%)、多酚类化合物(20—35%)、糖类(20—30%)、脂肪类(8%)、香气物质(0.003—0.02%);其它——色素(1%)、维生素(0.24—1%);无机化合物(4—7%):水溶性灰分(占灰分的50—60%)、水不溶性灰分(占灰分的40—50%)。

认识药用植物叶的特征 叶的组成与形态 叶的组成 药用植物识别课件

认识药用植物叶的特征 叶的组成与形态 叶的组成 药用植物识别课件
目录
1
叶的组成与形态
2
单叶与复叶
3
叶序
4
叶的变态
5
叶的内部构造
1 叶的组成与形态
1.1 叶的组成与形态 1.2 叶的分裂 1.3 异性叶性
概述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蒸腾作用,制造养料,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 重要器官。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少数还有繁殖功能。
叶主要着生于茎节上,芽或枝的外侧,通常含大量叶绿素,绿色片状。
叶尖
圆形——海桐叶
钝形——厚朴
叶尖
急尖——金樱子
渐尖——何首乌
叶尖
倒心形——醋酱草
截形——鹅掌楸
二、叶片的形态
4.叶基:指叶片的基部。 常见的有:心形、耳形、箭形、楔形、戟形、盾形、偏斜钝形、圆形、急
尖、渐尖穿茎、抱茎、合生抱茎、截形、渐狭等。
叶基
心形——紫荆叶
楔形——一叶荻
叶基
渐狭形——地黄、一枝黄花
叶片通常呈片状,叶柄上端支持叶片,下端与茎节相连,托叶则着生于 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在叶片幼小时,有保护叶片的作用。
一、叶的组成
叶片:为绿色扁平体,分上表面(腹面)和下表面(背面)。 叶柄:是连接叶片与茎的部分,呈圆柱形、半圆柱形或扁圆柱形,于腹 面凹陷形成沟槽。 少数叶柄基部有膨大的关节称为叶枕。有些叶柄基部扩大成鞘状称叶鞘。 如前胡、白芷等科、禾本科植物。
二、叶片的形态
5.脉序:叶脉在叶片上的排列方式称脉序。 (1)网状脉序 : 是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主脉明显,侧脉和细脉分枝形成网状。
二、叶片的形态
羽状网脉:如枇杷叶等 掌状网脉:如葡萄叶等。
脉的特征。 主脉和侧脉自叶片基部发出到 叶片顶端汇合。
概述

叶的形态特征描述

叶的形态特征描述

叶的形态特征描述哎呀,说到叶,我就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的时光。

那时候,我总喜欢在院子里的大树下玩耍,盯着那些形状各异的叶子看个不停,还会拿它们来玩各种小游戏。

现在想想,那真的是一段特别美好的回忆呢。

咱们来好好聊聊叶的形态特征哈。

首先呢,叶子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形状啦。

这形状的形成可有意思了,就像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一笔一笔勾勒出来的。

不同的植物叶子形状差别可大了去了。

比如说,荷叶那就是又大又圆,就像一把撑开的伞,它这样的形状能让它承接更多的雨水,也能为水下的生物提供一些遮蔽。

再看看柳叶,细细长长的,随风飘动的时候特别好看,这种形状让它在风中摇曳生姿,别有一番韵味。

叶子形状的作用那可多了去了。

像那种宽大的叶子,比如芭蕉叶,在夏天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一片阴凉,走在下面感觉特别凉爽。

而一些形状奇特的叶子,比如银杏叶,那可是秋天最美的风景之一呀,金黄的颜色加上独特的扇形,吸引了好多人拍照留念呢。

不过要说缺点嘛,可能就是有些叶子太脆弱了,风一吹就容易破掉或者掉落。

叶子的颜色也是个很重要的特征哟。

这颜色的来源主要和叶子里面的色素有关啦。

绿色的叶子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这可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呢。

到了秋天,有些叶子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变得五彩斑斓的,特别漂亮。

我记得有一次秋天去爬山,那满山的红叶、黄叶,简直让我陶醉其中。

叶子颜色的不同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呀,绿色让人感觉生机盎然,红色让人感觉热情似火。

当然啦,这颜色有时候也会让人有点小烦恼,比如秋天落叶的时候,打扫起来可麻烦了。

再说说叶子的纹理吧。

这些纹理就像是叶子的“身份证”一样,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

它们的形成也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些纹理的作用可不小呢,它们可以帮助叶子更好地运输水分和养分。

我有时候就喜欢盯着叶子的纹理看,感觉就像在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

不过这纹理也有个小问题,就是有时候会让叶子看起来比较粗糙。

说到安全性和潜在问题,一般来说叶子还是很安全的啦。

鲜叶(二)鲜叶的形态特征(精)

鲜叶(二)鲜叶的形态特征(精)

中间大小为中叶种。
叶种极少,通常是混杂在中叶种之中。 所以制茶学上只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两种叶型。
鲜叶的叶片形状多种,有卵圆形、倒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
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柳叶形等。 从制茶角度需要,可按叶片长宽比值来划分,分为二种类型:
比值 R=
叶片长度(mm)
叶片宽度(mm)
比值R在2.2以下统称为圆叶形;
比值R高于2.2的叶片统称为长叶形。
长叶形鲜叶适用于制细条形茶叶和圆(珠)形茶叶,圆叶形鲜叶 制扁片形的茶叶较好。
鲜叶叶片厚度一般在0.2mm左右。
叶片厚度随幼叶生长老化而增厚。
都是一芽二叶的第二叶,叶片厚度,厚的比薄的质量好,俗称
之肥厚,柔软度较高,内含有效物质较多。
二、梗长度
鲜叶的梗长和节间长度与制茶品质关系很大。一般是大叶种比中
鲜叶(二) 鲜叶的形态特征
漳州科技学院 杨双旭
鲜叶的形态,包括鲜叶叶片的大小、叶片形状、
叶片厚度、梗和节间长度、百芽重等。
不同形态特征的鲜叶,应该运用不同的制茶技
术,才能制出所需要的制茶品质。
一、鲜叶大小形态
鲜叶依叶片的大小,有大、中、小叶种之分。 按成熟老叶长度:
在10cm以上的,称之为大叶种; 5-6cm以下的称之小叶种;
三、鲜叶重量
鲜叶的芽叶个重和百克芽叶个数,依不同品种和不同嫩度而异。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嫩度的芽叶百克个数不同,越是嫩,其百克个数越多。 例如:苏州碧螺春鲜叶百克个数为2936; 二级毛峰鲜叶百克个数为781; 三级毛峰鲜叶百克个数为559。 在同一品种同一地区条件下,芽叶百克个数也可作为鲜叶嫩度的 指标。
多。
我国制茶经验: 1. 梗中含有较多的能转化为茶叶香气的物质,但转化为滋味 的物质较小,所以单纯梗子的制茶品质香高味醇而淡。 2. 梗中所含物质大多数是水溶性的,能随着水分从输导组织 向叶片转移。 3. 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内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 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但是长梗也给制茶技术带来一些难题,如干燥不匀,做形困 难,拣梗量大等。 鲜叶梗的长度多长为宜,要根据各种茶类、品种花色的要求 来定,不能一概而论。

鲜叶(一)鲜叶的定义(精)

鲜叶(一)鲜叶的定义(精)

叶、一芽四叶。 依叶子展开程度,有: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二叶初 展以及一芽三叶初展。 嫩梢生长成熟,出现驻芽的鲜叶叫做“开面叶”, 其中有: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 还有一种鲜叶有驻芽,但节间极短,二片叶片形为 对生,又小又薄又硬,是一种不正常新梢,叫做“对 夹叶”。
谢谢!
鲜叶(一) 鲜叶的定义
漳州科技学院 杨双旭
鲜叶的定义
鲜叶,指的是专门供制茶用的 茶树新梢,包括新梢的顶芽、顶芽 往下的第一、二、三、四叶以及着 生嫩叶的梗。鲜叶又俗称“茶鲜 叶”“茶青”、“茶草”、“生 叶”、“青叶”。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 优质的鲜叶才能制出优良的茶叶。

鲜叶的规格有: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

鲜叶叶片的内部结构特征

鲜叶叶片的内部结构特征

鲜叶叶片的内部结构特征鲜叶叶片的内部结构特征可分为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两大部分,细分可分为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支柱细胞(石细胞)和叶脉(包括机械组织、木质部、韧皮部)。

一、表皮细胞鲜叶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角质膜。

角质膜的最外一层是蜡质层。

蜡质层下面是角质层、角质层与表皮细胞之间有果胶质与纤维素组成的界面。

初展叶就有角质层,但是不明显。

不同品种的角质层厚度不同。

据严学成资料(《中国茶叶》1982.5.40)大叶种较薄(2~3μm),中小叶中较厚(3~4μm),野生茶树更厚(4μm以上)。

所以,中小叶种叶质不如大叶种柔软,嫩叶比老叶更柔软。

又由于幼嫩叶面缺少蜡质层保护,在热加工中容易灼焦,嫩叶耐热性较差,失水较快。

下表皮与上表皮都是波浪形细胞交错连接而成,同样在其外面覆盖着一层角质膜。

气孔和茸毛分布在下表皮。

据郑莹芳资料(1963年)大叶种(中小叶种)的单位叶片面积气孔数较少,气孔的保卫细胞较大,有利于蒸腾作用,所以大叶种萎凋过程失水较中小叶种快。

二、叶肉细胞上表皮细胞下面是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没有细胞间隙。

大叶种的栅栏组织只有1层,而中、小叶种却有2~3层。

大叶种的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多,有60~100片层,中小叶种只有20~40片层。

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面,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疏松,细胞之间气腔较大。

细胞内叶绿体较栅栏组织少,因此呈淡绿色(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多呈暗绿色)。

海绵组织细胞内液泡占据细胞的绝大部分,而栅栏组织的液泡面积较小。

液泡内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占干物质总量的22%。

此外还有咖啡碱(4.0%),氨基酸(7.0%),糖类(3.0%),有机酸(3.0%)和灰分(5.0%)。

这些化学成分均水溶性(灰分也大部分是可溶性的),是形成茶叶品质的有效物质的集中部位。

通常大叶种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为1:2,或1:3,而中小叶种的比例为1:1或1:1.5,即大叶种的海绵组织细胞较小叶种多,因此,儿茶酚等有效物质较多,制成的茶叶味道较浓。

采茶——鲜叶篇

采茶——鲜叶篇

天天喝茶的你,知道这些关于茶的小知识
吗?(鲜叶篇)
今日科普:春茶采摘之鲜叶(制茶小能手收藏)
鲜叶,顾名思义,就是春天里茶树长出的嫩芽,是茶的原材料,鲜叶的正确选择是制作优质茶品的关键。

一、形状
鲜叶一般分为长形、近圆形、卵形。

长形、卵形适合做珍眉、红茶、珠茶,卵形适合做瓜片、龙井、猴魁、毛尖。

二、质地
叶片肥厚、结实——青茶(香味高浓、身骨重实)
薄叶质——绿茶(外形美观)
厚而软的——绿茶
松软的——红茶(汤色厚)
薄软鲜叶——龙井(扁平)
厚而刚——瓜片(易成形)
三、大小
同一茶树上,鲜叶较小为优
较大叶——青茶
小叶——瓜片、龙井、毛尖
中叶——绿茶
(白毫:削绒毛的为好,不削绒毛的为次——这个可以参考茶店售价,经常喝茶的都懂)
四、质量(嫩度)
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对夹叶
最后,给各位尝试制茶的朋友一些小建议:
1.采茶时,按统一标准采摘同一品种的鲜叶,大小、嫩度相近,避免炒茶时有的好了有的还差得远,影响整体质量;
2.采茶区域跨度不要太大,尽量采生长条件相近的,保证茶品质量的稳定性;
3.最好现采现制,实在要保存一段时间(保持时间不可超过16小时),需要摊放和及时翻叶,翻叶动作要轻让鲜叶可以继续呼吸;
4.采摘时要防止污染、除了做好卫生工作外,采摘人员不可以洒香水;
5.叶温超过35度会变质,要避免高温环境,避免压紧;
6.采摘过程避免揉搓导致鲜叶机械损伤。

鲜叶

鲜叶
在绿茶制造中,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的性质,破坏蛋白酶,使之失去活性,制止茶多酚化合物氧化,保持 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蛋白质含量高的鲜叶适合制绿茶,品质好。
茶叶中氨基酸种类很多,有20多种,其中以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含量较高,其中尤以茶氨 酸的含量最为突出,通常要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香味的重 要物质之一,对绿茶品质影响较大。茶叶中的氨基酸极容易溶解于水,不少氨基酸都有着一定的香气和鲜味,对 茶汤品质影响较大。
无机成分
维生素 咖啡碱
糖类 色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水溶性的脂溶性的两类。其中包括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 维生素B3、维生素B11、类维生素P、维生素B5和肌醇等。
鲜叶中的维生素,以维生素C含量最多,它随着鲜叶的老化而增加,很容易被氧化破坏,因此,鲜叶中的维生 素C在制茶过程中被破坏,其含量减少。由于各种茶类的制作方法不同,加工中维生素C被破坏的程度也不同。如 红茶加工的发酵过程中,维生素C被大量氧化,受到破坏,绿茶不经过发酵过程,只是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一些, 所以绿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红茶多得多。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一类性质较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种类很多,含量很少,占干物质的0.01%左右。 若花青素含量稍高,就能使绿茶汤味苦,干色乌暗,叶底呈靛蓝色。
氨基酸和蛋白质都是茶叶中的重要含氮物质,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22%以上,但是绝大部分不溶于水,水溶性蛋白含量仅为1%-2%。茶叶中的蛋白质由谷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精 蛋白所组成,其中以谷蛋白所占比例最大,约为蛋白总量的80%,其他几种蛋白含量较少。能溶于水的白蛋白, 这种蛋白对茶汤的滋味有积极作用。

鲜叶的定义从茶树上及时采摘下来的芽叶嫩梢优秀文档

鲜叶的定义从茶树上及时采摘下来的芽叶嫩梢优秀文档
儿茶素具有强烈的收敛性,苦涩味较重;而简单儿茶素收敛性较弱,味 醇和不苦涩。 3. 蛋白质和氨基酸 a. 鲜叶中蛋白质含量约占物质总量的25-30%,鲜叶越嫩,含量越高。 b. 能溶于水的蛋白质只占总量的1-2% c. 游离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同时它也是茶叶的特征性物质
4. 酶 A.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功效高、专一性强的特 点。
一芽二叶占20% 一芽三叶初展占
不合标准的芽叶 不超过2%,如达 到3-5%降为二级; 达 8%6以-8%上降为为级三外级;各的级鲜均度要和求净鲜度叶,
否则分别降一级 不合标准的芽叶 处理,严重者当 不超过5%,如~ 劣变叶处理
40%其余为~
一芽三叶初展占 20%一芽三叶占 40%其余为~
不合标准的芽叶 不超过8%,超过
单糖和双糖都易溶于水,具有甜味,它是构成茶汤、
三9. 级维生素
海南岛南海农场鲜叶定级表
A. 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大类
B. 鲜叶中含量最多的是维生素C ,成茶中又以绿茶的含量高。
10. 矿物质
A. 可分为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
B.嫩叶含量低,老叶含量高,并且嫩叶中的水溶性灰分含量高
§2 鲜叶质量与成茶品质
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1. 水分
a. 鲜叶水分含量在75%左右,新梢中含水量较高。 b. 由自由水和束缚水组成。 c. 制茶的过程也是水分逐渐减少的过程,水分是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2. 多酚类化合物 a. 占鲜叶干物质总量的20-35%。 b. 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花色素类、酚酸类等组成。 c. 多酚类的主要部分是儿茶素类,占多酚类化合物的总量的70-80%。酯型
多酚类的主要部分是儿茶素类,占多酚类化合物的总量的70-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值R高于2.2的叶片统称为长叶形。
长叶形鲜叶适用于制细条形茶叶和圆(珠)形茶叶,圆叶形鲜叶 制扁片形的茶叶较好。
鲜叶叶片厚度一般在0.2mm左右。
叶片厚度随幼叶生长老化而增厚。
都是一芽二叶的第二叶,叶片厚度,厚的比薄的质量好,俗称
之肥厚,柔软度较高,内含有效物质较多。
二、梗长度
鲜叶的梗长和节间长度与制茶品质关系很大。一般是大叶种比中
中间大小为中叶种。
叶种极少,通常是混杂在中叶种之中。 所以制茶学上只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两种叶型。
鲜叶的叶片形状多种,有卵圆形、倒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
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柳叶形等。 从制茶角度需要,可按叶片长宽比值来划分,分为二种类型:
比值 R=
叶片长度(mm)
叶片宽度(mm)
比值R在2.2以下统称为圆叶形;
谢谢!
小叶种的梗长,不同品种的梗的长度是不同的。
表 2-1 安徽省祁门县各品种的节间长度
品种 节间 长度 大叶种 3.6~4.1 槠叶齐 3.4~3.7 柳叶种 3.4~3.8 早芽种 3.1~3.4 迟芽种 2.9~3.1 紫芽种 2.9~3.1 栗叶种 2.1~2.6
(cm)
太平小叶种 1.0~1.5
三、鲜叶重量
鲜叶的芽叶个重和百克芽叶个数,依不同品种和不同嫩度而异。
不同嫩度的芽叶百克个数不同,越是嫩,其百克个数越多。 例如:苏州碧螺春鲜叶百克个数为2936; 二级毛峰鲜叶百克个数为781; 三级毛峰鲜叶百克个数为559。 在同一品种同一地区条件下,芽叶百克个数也可作为鲜叶嫩度的 指标。
多。
我国制茶经验: 1. 梗中含有较多的能转化为茶叶香气的物质,但转化为滋味 的物质较小,所以单纯梗子的制茶品质香高味醇而淡。 2. 梗中所含物质大多数是水溶性的,能随着水分从输导组织 向叶片转移。 3. 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内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 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但是长梗也给制茶技术带来一些难题,如干燥不匀,做形困 难,拣梗量大等。 鲜叶梗的长度多长为宜,要根据各种茶类、品种花色的要求 来定,不能一概而论。
叶面积


中小叶种芽叶初展时的节间极 对夹叶的节间也极短,其叶质 短,两叶靠近,这种鲜叶适于 较硬,属生长不正常的鲜叶, 制龙井和珠形、圆形茶叶。 内含有效物质较少,制茶品质
较差。
我国广大茶区都有利用茶梗制出香气高的茶叶的好经验。如黄大 茶、青茶都要求鲜叶有一定长度的梗,否则茶叶香味这不到要求。
鲜叶(二) 鲜叶的形态特征
漳州科技学院 杨双旭
鲜叶的形态,包括鲜叶叶片的大小、叶片形状、
叶片厚度、梗和节间长度、百芽重等。
不同形态特征。
一、鲜叶大小形态
鲜叶依叶片的大小,有大、中、小叶种之分。 按成熟老叶长度:
在10cm以上的,称之为大叶种; 5-6cm以下的称之小叶种;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芳香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下
降,而梗的香气最高。
表 2-2 芽叶各部位的制茶香味评比 芽叶部位
第一叶带芽 第二叶 第三叶 梗
各部位数量比
25.5 30.9 22.0 21.6
香气
4.28 2.11 1.92 4.96
滋味
3.88 2.00 1.75 2.70
从化学分析资料,氨基酸含量,特别是茶氨酸含量,茎梗比嫩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