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赏析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8课 《木兰诗》(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8课《木兰诗》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节选自《木兰诗》)(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选自《木兰从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坐明堂..明堂:明亮的厅堂B.愿驰.千里足驰:赶马快跑C.当户理.红妆理:梳理、整理D.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甲)第二段的内容。
4.语段(甲)和语段(乙)都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有什么异同点?5.分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A2.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每张床上都坐一坐。
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时的衣裳。
3.亲人迎接木兰,木兰回家满心欢喜,换回女儿装束,火伴大为惊讶。
4.同:都完整地写了木兰从军的过程,表达了对木兰、对女子的赞叹之情。
异:【甲】文用诗歌形式,以描写为主,突出了木兰“女英雄”形象,辅以抒情。
【乙】文以简洁的叙述为主,目的是引出议论: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总结了全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翻译及课本注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翻译及课本注释第四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孙权劝学【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下注解】〔但〕只,只是〔辞〕推托。
〔涉猎〕粗略地阅读。
〔阿蒙〕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务〕事务。
事,指历史。
〔更〕重新。
〔及〕到,等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才略〕才干和谋略。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看待。
刮,擦拭。
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非复〕不再是。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称。
〔当涂〕当道,当权。
〔见事〕知晓事情【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木兰诗【参考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
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距离,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北朝民歌中给我们留下的花木兰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辔.头(pèi)燕.山(yān) 金柝.(tuò) 机杼.(zhù) 鞍鞯.(jiān) 溅.溅(jiān)(2)积累文言词语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②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解析
木兰诗 dark
干货区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 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 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 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 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3)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4)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 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 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 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 “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 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课文研读整体把握《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课文内容】【文章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景介绍】木兰是古代河南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屡立战功。
开桂得到了皇帝的赏赐,木兰却没有。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是“真实的”。
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出生在河南地,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木兰的故事在中外影响深远。
(一)《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3)当时,北魏的首都是靠近黄河的乐圣。
当时抽调的部队聚集在黄河边上。
(四)燕山即燕然山。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及文常。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诗,能概括主要情节,分析题材详略。
3.能举例分析花木兰的美好形象;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字词积累】词语解释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
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必读:木兰诗(PPT课件)
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1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 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三、诗歌赏析
1.互文
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
方法。请在诗中找出使用互文手法的诗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文言文必读: 《木兰诗》
第十讲
知识导航
一、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是古代官府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文义梳理
木兰诗
唧唧1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2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3,
可汗4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鞍马,从此替爷征。
[1]唧唧:叹息声。
[2]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3]军帖:军中的文告。
[4]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9]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10]啾啾:马叫的声音。
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11,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2。策勋十二转13,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1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诗”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诗”的含义是什么?(乐府诗)
(2)交流资料,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诗”字上重读;讲花木兰的故事,了解 花木兰奇人奇事。
(2)教师补充: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 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 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PPT显示):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四)、个人朗读,读出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 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在书本上用单斜线标出节奏,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PPT显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节奏,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 面。
(五)、概括诗歌,体会详略安排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概括成四字小标题,批注在每段诗的空白处。(个人发言) (2)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好在哪里?(小组讨论) 2.反馈指导: (1)学生归纳:停机叹息、从军缘由、征途思亲、征战沙场、凯旋辞官、团聚改装、设喻回答 (2)小组讨论:停机叹息——略写;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准备——略写;征途思亲——详写,详 写女儿情态;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团聚改装——详写;设喻回 答——略写。 (3)归纳好处(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 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总结: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详写;有关中心——略写;无关中心—— 不写。本文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家园、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8课李明哲《木兰诗》教案评析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兰诗》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文学背景、诗歌结构、韵律特点以及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木兰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木兰诗》的学习充满了热情。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我成功引起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得相对顺利,但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讲解诗歌结构时,我采用了图示和示例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起承转合的构成。同时,通过朗读和对比,他们也逐渐感受到了《木兰诗》的韵律美。然而,在关键词句解析环节,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情境教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词句背后的意义。
c.主题思想的内化:将诗歌的主题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教学策略:设计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文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
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
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木兰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木兰诗体裁:文言文题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名字:郭茂倩年代:北宋描述: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翻译: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译文: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
原文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士兵,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题解析第二单元 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题解析第二单元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目录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题解析第二单元 (1)第五课黄河颂课后习题答案。
(2)解析:(2)知识点: (2)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2)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2)•第四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3)•第五题•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3)第6课老山界课后习题解析答案。
(5)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那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5)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5)四、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
赏析下列语句 (6)五、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 (7)第7课土地的誓言 (7)一、文章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怎样的效果? (7)二、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7)三、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 (8)四、“我”的“誓言”是什么?大声读一读,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8)第8课木兰诗 (8)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梳理课文,看哪些详细,哪些简略。
好处在哪里? (8)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
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朗读注意节奏。
(8)【参考答案】 (8)三、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9)【参考答案】 (9)四、理解下列诗句 (9)【参考答案】 (9)五、背诵 (10)第五课黄河颂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及原文《木兰诗》课文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中 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3.多句互文。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课下搜集运用互文修辞 手法的诗句。 2.课下小练笔:我心目中的 木兰。
温馨提示
谢谢指导! 谢谢指导!
《木兰诗》中 互文修辞的运用
柘城县洪恩乡第一初级 中学 李作芝
故而知新
1.背诵《木兰诗》 2.你知道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你能翻译下面诗句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意思应理解为:木兰到各处的集市购齐了出 征所需之物。(而不是每到一个集市买一个 东西)
是一种上下文义互相交错, 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表达完整句意的修辞 手法。
意思应理解为:木兰回到昔日的闺房,坐在窗户边,对着镜子梳理像云 一样的头发,喜不自禁的贴上心爱的花黄。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意思应理解为:每一间房子都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屋的门而不 进去,然后到西屋的床上坐着。
互文的分类
1.单句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2.偶句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
文
互文的作用:能收到笔墨经济的效
果(文字简洁精炼)。在有限的字数 内表达完备的意义。
从文中 找出互文的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意思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们,在漫长的卫国戍边生涯里,经历了无数 次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血染沙场,为国捐躯了,有的立下战功,凯旋 而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及原文《木兰诗》课文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解析:“唧唧”(jījī)是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诗中是用来表示叹息声。
“唧唧”也有一种理解是织布声。
复,副词,又,再。
当,读作dāng,介词,介绍处所,在,对着。
比较:课文《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的“当”是动词,意思是“掌管”。
当户织,对着房门织布。
织,动词,织布。
“当户”是介宾短语做动词“织”的状语。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织布机。
这里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指整体。
再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译文为:舞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这里的“机杼”也是指织布机。
“机杼”还可用来比喻创意构思,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这里的“自出机杼”是指自己创出新意。
唯,副词,只。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解析:“问”的主语是谁呢?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木兰的母亲或者父亲问她;另一种理解是叙述者在问,属于自问自答,是设问修辞。
忆,动词,思念,惦记。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
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解析:帖(tiě),名词,文告。
可汗(kè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点兵,征集军队。
“点兵”也可指检阅军队,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沙场秋点兵。
”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具体是指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不是确指。
原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资料《木兰诗》文字资料:是儿是女说木兰
是儿是女说木兰《木兰诗》的人称使用和叙事角度很有意思,前面写决定代父从军时人称为“女”(7次),中间十二年征战荣耀凯旋时人称为“儿”(1次),回到家中恢复女性身份时称为“我”(5次)。
在叙事角度上,诗歌一开始好像是用全知的视角在叙述这个故事,但紧接着用“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句,叙述者与人物进行了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何等奇妙的叙述方式啊,很像现在的电影镜头一样,画外音与角色交流(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木兰与父亲之间的对话,本文不支持这种理解)。
在代父从军之前,木兰是女子身份,这个女字既有性别的成分,又有作为爷娘女儿的成分,叙述者称她为“女”,木兰也自称为“女”,而这个女子要做一件男子的事情——从军。
在辞别爹娘之后,面对黄河流水,面对燕山胡骑,木兰想到了爷娘亲切的声音,两个“女”字写出一个女子细腻的情怀,而叙述者仿佛就在木兰身边,与她一起感受这远在他乡荒野的孤独。
征战部分,叙述者好像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只对十余年的战斗生活进行概述;而凯旋封赏部分,叙述者又放缓了节奏,特别强调了木兰要驰马归家的急切心理。
在这段文字中,木兰面对可汗自称为“儿”,用男子身份自称,事实上,这十余年来木兰一直以此身份生活在军中,应该有很多的故事需要表达,而在这首诗中,这个称呼(也就是展示她的男子身份)只出现了这一次,从军的故事没有作为叙述的重点。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征战的残酷艰险生活不是叙述者感兴趣的,男子的身份——即使是个英雄——也不是木兰喜欢的。
回家部分,木兰回到闺阁,诗歌写了她一系列的动作“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我们先看叙述的角度,好像叙述者不再是那个开始和木兰对话的画外音了,而是与木兰合二为一了,叙述者开始站在木兰的视点讲故事。
这里人物自称用的“我”,不是那个织布的“女”,也不是那个疆场上的“儿”,是“我”。
但“我”是谁?织布女,将士男,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当年离开正是青春年华,十余年后容颜已改,征战的艰苦也把沧桑印在脸上,有没有一点伤感和感慨?十几年的男子身份和军旅生活在这一瞬间终结,在自我回归的喜悦中,是否也带着淡淡的失落和迷茫?一个“我”字,把种种复杂滋味含蓄地表达出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漫云女子不英雄
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的世界里,薄凉却不乏温暖。
1907年7月13日,军队荷枪实弹包围大通学堂之时,山阴县令李钟岳在现场,向士兵大呼“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被捕后,李钟岳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于是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字传世的绝命诗。
《民国文献合集·秋瑾篇》载,7月15日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告之“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
当场“泪随声堕”,身边吏役皆“相顾恻然”。
秋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请作书别亲友,一临刑不能脱衣带,一不得枭首示众。
李钟岳答应了后两个。
有士兵欲拽秋瑾前行,秋瑾杏眼圆睁,斥道:“吾固能行,何掖为?”及至轩亭口,秋瑾立定,对刽子手从容笑道:“且住,容我一望,有无亲友来别我?”乃张目顾,复闭目曰:“可矣。
”遂就义。
县官监斩毕,在肩舆痛哭以归,路人为之泣下。
秋瑾高贵的头颅搁在刽子手的刀下之前,向着世界最后的一瞥,那种目光,一定是母性的、柔情的。
她的心中,一定满溢着基督式的悲悯。
“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倘若得遇知己,秋瑾血液里铁马冰河的浓度是否得以稀释?这种畅想,令人心惊。
革命前的秋瑾,冷下心肠,与夫儿划清界限;为了引领女同胞走向高处,她抵制脂粉、嗜着男装……而在生命的倒计时,她恢复成儿女情长的女人本色,作书别亲友,秋瑾的亲情含量从未因革命而锐减;临刑不脱衣带,可见,她的性别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在男性化的着装与行动中,从头至尾,她都是一位女人,一位美丽的、高贵的女性……热血,女性,且美丽、年轻、富有才华,为革命献身,这是传奇。
秋瑾的血,牵动着古老民族的神经末梢。
砍瑾之死,激怒了中国人,引起公愤民怨。
秋瑾的“秋风秋雨”检验了中国人的良知底线——哀婉和抗争声充斥报端。
在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秋瑾以殷红的血,触痛了麻木的国人,让最无情的人也恻隐,让有良知的人愤慨。
她的血,没有白流。
美国版的木兰从军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队中的亨利·布福德是个又英俊又充满阳刚之气的年轻军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赏析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
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
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