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1
高考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高中学的文言文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叫做烛之武退秦师,那这篇文章要怎么翻译呢?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持续关注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假设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附属于晋的同时又附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设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容许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高中学的文言文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叫做烛之武退秦师,那这篇文章要怎么翻译呢?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烛 烛之武
于秦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于 秦
共其乏困 有
之 说服秦伯 武 (经过) 退 秦 师
晋有野心 (离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益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秦、晋围郑产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 年)。导致事情产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 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 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 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 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 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 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行李: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之: 主谓之间。
厚:增强
共:同“供”。 乏困:缺少的 (东西)。形→名
以(之)为;东道 主:东方道路上的 主人。现泛指主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疆,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 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 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 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 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 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 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氾南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郑
氾南
初读正音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许之。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2《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精讲+知识点《左传》
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回放】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军函陵⑤,秦军氾(fán)南。
佚之狐⑦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⑧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⑨曰:“臣之壮⑩也,犹⑪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⑫。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⑬,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⑭。
然⑮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⑯。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0年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④【貳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若】假如。
⑨【辞】推辞。
⑩【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⑪【犹】尚且。
⑫【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语气词。
⑬【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⑭【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过,过错。
⑮【然】然而。
⑯【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
越国以鄙远④,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⑦,行李⑧之往来,共其乏困⑨,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⑩,许君焦、瑕⑪,朝济而夕设版焉⑫,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⑬,又欲肆其西封⑭,若不阙秦⑮,将焉取之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⑰。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其实就像一杯热腾腾的茶,喝着喝着就暖了心。
话说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国家之间就像邻居家吵架,随时都可能打起来。
这个烛之武可不是什么寻常人,听说他聪明伶俐,嘴巴也挺厉害,简直是个“口才大师”。
当时,秦国的军队大举进攻,真是来势汹汹,搞得大家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哎,你想啊,烛之武心里可不安宁。
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秦军,心想这可怎么办呢?这帮家伙个个都是膀大腰圆,气势汹汹,简直像要把他们给吃了。
可他不慌,脑袋一转,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了一个妙计。
于是,他立马决定去找秦国的统帅,试试能不能把这群大哥们给劝退。
这一路上,烛之武可真是拼尽全力,心里不断琢磨着如何把话说得更好。
到了秦军营地,他看见那位统帅,心里打鼓,嘴边却挂着微笑。
他说:“大哥,你们也知道,我们这些小地方可不是你们的对手。
咱们打仗没啥意思,不如咱们来场经济合作?我这儿有很多好东西,绝对让你们心动。
”听到这话,秦军统帅一愣,心里瞬间被好奇占据。
烛之武继续说:“你看,现在打仗也费钱,杀人也不合算,不如咱们来场和平谈判,双方都能赚点好处。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简直像个推销员,把他的想法推销得淋漓尽致。
秦军统帅听着,慢慢露出了笑容,心里估计也在琢磨这个主意。
毕竟,打仗可没啥好处,真正的赢家是谁?大概也就是那些坐在后面数钞票的人。
然后,烛之武开始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打仗的坏处。
他说:“你看啊,打仗就像冬天的雪,覆盖了万物,但最后只留下冰冷的伤痛。
咱们要的是和平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话一出,秦军统帅忍不住点头,似乎被打动了。
心里那个犹豫呀,简直比鸡蛋碰石头还复杂。
烛之武一鼓作气,拿出更大的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家乡的美好,什么青山绿水,什么和睦相处,简直把人说得心痒痒。
他像是把春天的阳光洒在了大地上,让人觉得温暖又美好。
那位统帅最终被他的话感动了,心想:“这小子说得倒也有道理,打仗打得那么惨,何必呢?”就这样,经过一番口舌之争,烛之武不仅成功把秦军劝退,还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回去了。
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虽然难懂难学,但是只要多读多看就一定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篇目,讲述了___和___围攻郑国的故事。
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给___应有的礼遇,同时又向楚国投靠。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在氾南。
______告诉___说:“国家危急,如果让___见___,敌军必然会撤退。
”___听从了他的建议,但___推辞说:“我年老体弱,已经没有能力了。
”___说:“我没有早点任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但如果___亡了,你也会受到牵连。
”最终,___同意了。
___夜里爬墙而出,拜见了___,说道:“晋国和秦国正在围攻郑国,___已经知道必然会亡。
如果___亡了对你有好处,我愿意为你效劳。
___虽然远离,但你知道它的强大。
为什么要牺牲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你的好处微乎其微。
如果你放弃郑国,成为东道主,你们的贸易往来可以互相帮助,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而且你曾经送过礼物给___,___给他焦、瑕两个地方,但事实上你并没有兑现。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然你放弃了郑国,晋国就会把目光投向你的西部领地。
如果你放弃了秦国,让晋国得利,那就看你的决定了。
”___被说服了,与___结盟,派遣杞子、逢孙、___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去。
子犯建议攻击秦国,但___却说:“不行。
我们不能利用别人的力量来摧毁他们,这不公正。
我们也不能失信于我们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
我们不能用混乱来换取秩序,这不符合武人的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回归正道。
”于是,___撤退了。
焉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为什么不和邻国结盟呢?“焉”表示疑问,“用”表示原因,“陪”表示增加,“邻”指晋国。
邻国的势力强大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之”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表示雄厚。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也是一种选择。
“舍”表示放弃(围___)。
行李”这个词在古今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指出使的人。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出自/时期:《左传》/春秋作品体裁:散文作者:左丘明(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原文及翻译: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6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缒7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8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9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0,行李之往来11,共其乏困12,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13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1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
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
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
”公从(13)之。
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
”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
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
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
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
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
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
”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
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
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
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
吾其(81)还也。
”亦去(82)之(83)。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
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
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一书的精彩片段,也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
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秦伯:指秦穆公。
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
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
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
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贰,从属二主。
)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
(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
①军:动词,驻扎。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
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
氾,fàn。
)[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
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
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
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
”①佚之狐:郑国大夫。
佚,yì。
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
③若:如果。
④使:派遣。
)[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①晋侯、秦伯【2】围郑,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4】也。
晋军函陵【5】,秦军氾南【6】。
②佚之狐【7】言于郑伯【8】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9】也,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12】之。
③夜缒【13】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4】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5】。
越国以鄙远【16】,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7】?邻之厚,君之薄也【18】。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9】,行李【20】之往来,共其乏困【21】,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23】,朝济而夕设版焉【2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不阙秦【27】,将焉取之【2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9】。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30】戍之,乃还。
④子犯【31】请击之。
公【32】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35】;以乱易整,不武【36】。
吾其还也【37】。
”亦去之。
【1】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烛之武,郑国大夫。
【2】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3】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4】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5】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7】佚之狐:郑国大夫。
【8】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9】壮:壮年。
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10】犹:尚且。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还有吗?生3: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师: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最好用原文。
生3:“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师: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生4: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
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
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师:有道理,还有吗?生5:他豁达不计前嫌。
生6: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
师追问:何出此言?生6:他明明想出山却故意推辞。
师:是呀,凭他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出山的,为什么在“夜缒而出”之前要三缄其口,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生6(主动站起来):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
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没。
不要等到“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
师:见解深刻!从他的特征看,烛之武还不至于是那种为自己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小人物。
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有生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
师:大兵压境,的确危急。
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生7: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师:的确有主观因素。
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煽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
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原因呢?生8: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师: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生9: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
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师(笑):借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你的意思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
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生10: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
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
最后得出结论:郑若亡,则秦危矣。
师:说的很好,欲抑先扬,麻痹秦侯。
烛之武有口才,但不能信口开河的胡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秦穆公的心理防线,我想这在当时他也是费尽心思的,在这里我们应当学习一下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大家想一想他用哪几点理由说服了秦穆公?生11:第一步说“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焉用亡郑以陪邻”;看秦侯心已活遂又说“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说明了主旨“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师:说的很好!谁还能补充?生12: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
如果晋强则秦弱,“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取郑则利于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生13;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为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师:补充的好,因为秦用的就是“远交近攻”的政策。
这一点烛之武肯定清楚。
秦国野心勃勃想灭晋,不想看到晋国的强大。
这一点烛之武也有把握,所以才能够说服秦穆公。
我们以后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说话的要点,话不必多,点到为止。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晋文公,他为什么没有采纳子犯的意见击秦军呢?生14:因为重耳重义气,讲究仁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生15:因为“不仁、不知、不武”。
师:不错,这是原文,还有没有扩展的?我们历史上还学过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
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启发。
谁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生16:晋文公年少时作为人质的时候曾路过楚国。
楚国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
晋文公非常感动。
楚王问重耳,将来如何回报我?重耳答: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90里),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晋依照诺言退了90里。
名义上如此,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策略。
生14: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假话。
根本原因是秦郑已经联盟,晋怕腹背受敌,所以讲了一番大道理。
师:分析的好,看到了实质。
不过也不能说全是假话,还是有点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主要作用。
师:全文字数不多,开篇、结尾都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可是描述烛之武和秦穆公对话的时候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这样厚此薄彼到底对于表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生17: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
师:还有吗?生18:文章标题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应当详写“退”的过程。
生19: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
师:主次分明说得好!《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
教师小结: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
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
最后来一个课外拓展。
师: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系紧张。
制造领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
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力图从语文教学实例出发,表现出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
首先,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
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
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
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
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本案例中,在探讨烛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
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
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也精于刻画人物。
其笔下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几句,就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朱彝尊在《经文考》中称“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这是对其文学成就,尤其是人物塑造成就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亦可窥其一斑。
在这篇文章中,中心人物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其胆、识、言诸方面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
就是其中的次要人物郑伯、秦伯、晋侯,虽然着墨不多,却也是有言有行有情,形象鲜明生动丰富,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人物描写艺术。
先来看看郑伯,这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
当秦、晋两国气势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郑国可谓危矣,形势对于郑国实在是差到了极点。
郑国的出路,大致来说只有三条:要么抗争到底;要么屈膝投降;要么化解危机。
很显然,以郑国目前的实力,与秦、晋两个大国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郑国势必会因此而走上亡国之路,这是郑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结果或可保有相当的利益,最差无非是亡国,但这种结果是极不可靠的,郑伯没有主动权,所以他也不会接受;而想办法化解危机,既可避免一场劫难,又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谁来化解这一天大的难题?显然郑国大臣之中无人能够负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郑伯没有任何行动,而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就在事情即将顺利解决的时候,作者利用烛之武的牢骚形成了一次波澜,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
烛之武面对郑伯的重托,却大谈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无能为力也已”,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
尴尬之中的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这番自责,可谓动之以情,令烛之武为之语塞,对其牢骚情绪也是一个至好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