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联想的创业之路

合集下载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励志演讲稿三篇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励志演讲稿三篇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励志演讲稿三篇演讲稿一:柳传志谈创业历程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作为联想集团创始人的创业历程。

在我创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也收获了无数的成果和成功。

我想借此机会,鼓励大家勇敢追求梦想,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回顾起创业的那个时刻,我是充满激情和决心的。

我相信只要有信心和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的中国电脑市场还十分不发达,我看到了这个机会,并决心在这个领域创业。

起初,我们只有十几个员工,办公室也很简陋,但是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那就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企业。

创业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起初,我们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不足。

但是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学习和改进,我们就能够突破困境,取得成功。

我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最终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没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就无法取得成功。

我鼓励员工们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来。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奋斗。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谢谢大家!演讲稿二:柳传志谈成功的秘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成功的秘诀。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在我创业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但是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永不放弃,勇往直前。

首先,成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当初我创业的时候,中国电脑市场还十分不发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做好产品,用心服务客户,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1984年,那时的柳传志已经40岁了,谁也未曾料到,他由此翻开中国企业史传奇的一页。

作为一个早已跨越千亿门槛的企业,我们追寻它最初出发的脚步。

柳传志主导的联想,如何在中关村密密麻麻倒下的高科技企业中勇敢站起来?观察的维度有很多种,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写就企业历及传记。

1999年,柳传志在联想15周年的时候将这2019年划分为5个战略发展阶段:1984~1988年、1988~1994年、1994~1997年、1997~1999年、1999年之后。

对于联想这个“巨无霸”,我们主要观察1988年~1994年,联想从一个亿到十个亿的发展历程。

40岁创业:历经艰苦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生于上海,他的祖籍江苏镇江。

美国《商业周刊》说他是“衔着红色银勺子出生”(bornwithared-silverspooninhismouth),意即他出身富贵,其家庭又富有革命传统。

1984年11月,柳传志和11个同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20万元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当时公司由王树和任总经理,柳传志、张祖祥任副总经理。

1986年7月柳传志正式接任总经理。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

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2019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

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

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刻苦创业案例

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刻苦创业案例

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刻苦创业案例一、背景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知青上山下乡政策,许多年轻人离开城市,到乡村插队和农村劳动。

经历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许多知青在改革开放后返城,开始了创业之路。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刻苦创业的案例,探讨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 柳传志柳传志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也是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的创业典范。

他曾在农村插队,艰苦的劳动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

返城后,柳传志进入了计算机领域,创办了联想集团。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技术的追求,柳传志将联想集团打造成了世界知名的电脑品牌,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2. 许家印许家印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也是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的成功创业者之一。

他在插队期间,受到了农村务实的教育,培养了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品质。

返城后,许家印开始了他的汽车零部件生意,逐步发展成了我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比亚迪集团。

他的创业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坚持,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王石王石是我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家,同样也是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的杰出代表。

他在插队期间,通过与农民的交往,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的智慧。

回城后,他开始了他的房地产生意,并创办了我国复星集团。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王石将复星集团打造成了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这些成功的知青返城创业者,他们在插队期间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和创业的勇气。

返城后,他们在不同领域里不断创新,不断奋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艰苦的劳动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返城创业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四、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七十年代知青返城后的创业者在经历了插队的艰辛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取得了成功。

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成就,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杰出典范,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优秀品质和创业精神。

柳青的励志创业史

柳青的励志创业史

柳青的励志创业史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

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柳青的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柳青的励志创业史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北京上地的一家小餐馆里,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柳青和滴滴创始人程维一起用餐。

这次是柳青第三次代表高盛,想要投资这家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明星公司,却依然失败了。

席间,柳青佯带愠怒地说了一句玩笑话:“不让我投,我就给你打工吧!”让她意外的是,对这句玩笑话程维接招了,并开始和她认真讨论此事。

“到今天偶尔还会有不太真实的感觉,我从没想过自己人生当中如此重大的一个决定是这样拉开帷幕的。

”柳青笑着回忆。

对她来说,这将是她人生的第一次跳槽——从2002年哈佛毕业后,她就加入了高盛,为之效力了12年。

当程维把“想挖柳青”的决定告诉董事会成员时,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和A轮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都大跌眼镜。

“程维是个不给自己设限的CEO,我也一直告诉他,要持续找更牛的人加入滴滴,”王刚表示,“但敢挖柳青还是超过我的想象。

”此时柳青已是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这意味着她已经升到了投行金字塔塔尖,年薪超过千万。

出身名门的她,父亲是中国IT教父柳传志,联想集团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他和中国科学院里一群物质匮乏的知识分子一起创业,开辟了中国的PC时代。

柳青加入创业公司的决定遭遇了阻力:家人对此心情矛盾,出于理性和尊重的支持与出于情感的心疼兼而有之;高盛高层更是轮番挽留这名干将。

为了避开干扰,程维在柳青正式加入之前,为她安排了一次和六名高管一起自驾的西藏之行。

出于对高盛的不舍,在高原上,柳青大哭一场后,给团队的每位成员分别写了封长信,作为对12年投行生涯最后的告别。

当时柳青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挑战。

她的父亲此前曾多次对她表示,尽管做投资可以遇到不少企业家,但是两相比较,经营企业是最好玩的。

更早之前,柳青的理想其实是成为一名程序员,受到比尔·盖茨1996年出版的《未来之路》影响,1996年,柳青考入北京大学,选择攻读计算机系,毕业后她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这一专业。

lenovo联想的故事

lenovo联想的故事

984年lenovo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前瞻性的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2.5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坚定决心,这11名科研人员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开始创业,年轻的公司命名为“联想”(legend,英文含义为传奇)。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

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柳传志开始的时候已经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柳传志说“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

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

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

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

”当时,中关村街上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验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

面对于此,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

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

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

1987、1988年的时候,公司内部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

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

柳传志联想传奇的创业历程中国IT业巨头柳传志的创新之路

柳传志联想传奇的创业历程中国IT业巨头柳传志的创新之路

柳传志联想传奇的创业历程中国IT业巨头柳传志的创新之路柳传志,中国IT业巨头,联想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业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通过不懈努力和勇于创新,将联想从一家小型计算机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科技企业。

本文将详细介绍柳传志的创业历程和他在中国IT行业上的贡献。

一、初创时期的艰辛柳传志于1984年联合12名同事创办了联想公司,当时的计算机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柳传志率先意识到计算机市场的巨大潜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功底。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柳传志面临着种种困难和艰辛,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

然而,柳传志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积极拓展市场柳传志在初创时期就意识到了拓展市场的重要性。

他敢于面对竞争对手,以低价策略和高质量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让联想的产品进入更多的家庭,从而拉动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同时,柳传志也积极寻求国际市场的合作和拓展,将公司的产品推向全球。

通过积极的市场拓展,联想逐渐成为中国计算机行业的领导者。

三、创新的引领力柳传志对创新的追求是他成功的关键。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传志带领联想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他坚信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始终将创新放在公司发展的核心位置。

四、开放的思维和全球化战略柳传志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全球化的眼光,他深刻认识到全球化趋势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积极推动联想与全球领先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使得联想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更广阔的合作伙伴和市场。

柳传志的开放思维和全球化战略让联想在中国IT业崛起的同时也走上了国际舞台,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象征。

五、社会责任的履行柳传志深知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展开全文柳传志,1944年生,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以及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66年,他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之后,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所实习、做事。

1984年,他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曾担任总经理、总裁要职。

1988年创建香港联想并出任主席;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出任联想集团主席。

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

2011年11月2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卸任董事长一职,但仍身居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兼高级顾问的位置。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说明:创业,跟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有行动,有拼搏精神,就能够在创业中做出成就或成绩。

柳传志中年创业,一样铸就了人生的创奇。

柳传志也算有点生不逢时,大学毕业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求学、科研,有点像水泡的影子。

1968年11月,至1970年4月,他分别下放到湖南西湖解放农场和广东珠海白藤农场;柳传志后来说:当年的劳动锻炼和繁重劳动,那是“痛苦不堪的事”。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得已。

柳传志说:“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柳传志说:“挨过饿的人会更珍惜”;珍惜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日子;尽量减少坎坷,减少事业的损失。

从头开始时,柳传志已经整整40岁了;中年创业,谈何容易?当时,在中关村街上,哗啦一下,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决定,让柳传志领头为计算所办个实业公司;11个人,20万元资资本,就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初始根基。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而柳传志的名字,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

但今天,柳传志成了大事;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与标志。

而当年笑傲江湖的英雄,却被雨打风吹去。

柳传志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立意高远,胸有大志。

柳传志创业经历

柳传志创业经历

柳传志创业经历 柳传志不仅仅是个企业家,也是⼀位投资家。

在联想控股旗下的5家公司中,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仍然专注于IT领域,⽽另外3家则有着浓厚的投资烙印。

下⾯店铺就为⼤家解开柳传志创业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柳传志创业经历 要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因为是5%⽽不是1%,说明还是有⼀定希望的,那么就要坚定不移地把它做成功。

我觉得坚定不移是最为重要的 28年前,柳传志带领10个科研⼈员,在⼀间不⾜10平⽅⽶的⼩平房开始⾛上创业之路,那⼀年他40岁。

⾄今,柳传志对当年的创业坎坷仍历历在⽬,“原来总是被⼈骗,刚开始是被骗了14万元,后来差点被⼈骗⾛了300万元,两个礼拜之后把钱追回来了,⼼还继续狂跳不⽌。

联想年年都是要死要活的,我们当时不仅仅是伤筋动⾻,⽽是已经到了⽣死边缘,弄不好摔⼀跤就死了。

” 如今这位68岁的中国企业“教⽗级”⼈物,在带领联想集团⾛出困境、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业务,⽬前近乎登顶全球最⼤PC⼚商之后,⼜有了⼈⽣创业的新⽬标,即将资产超过1500亿元的联想控股在2014-2016年成功整体上市,“希望上市以后每年都能保证利润有两位数的增长,能够给中国股市带来⼀股清新的风。

”打造⼀个值得信赖、受⼈尊敬的有国际影响⼒的投资控股公司。

回顾28年的创业经历,柳传志说,在中国做企业要有理想,但是不能理想化,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要⽣存就不能理想化,⽽是把⼆者结合起来,“好好想⼀想如何在允许的红线范围之内,形势好的话就多做,形势不好的话就少做,我们没有和⼤形势抗争的能⼒。

要尽量从⾃⼰⾝上找原因,不要去怨天尤⼈。

” ⼀个创业企业要想暂时能够成功,柳传志指出两条必要条件,⼀是要有意志⼒,要能顶住,能不能创业还得看能不能熬得住,熬得住就能成功;⼆是学习能⼒,那些运动员能奋⽃成世界冠军都是因为他们有学习能⼒,意志品质只能说是必要条件,⾃⾝条件就是要有学习能⼒。

暂时的成功靠的是意志坚定,要想基业常青的话,柳传志认为还要再加上⼏个必要条件:⾸先⽬标需要不断提⾼,因为环境在不停地变成,⾏业也在不停地变化,要想吃这碗饭就得适应这个环境和⾏业。

联想集团励志创业史.doc

联想集团励志创业史.doc

联想集团励志创业史联想集团励志创业史2011年,柳传志荣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012年,美国《财富》杂志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联合将柳传志评选为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商界人物之一。

柳传志历数联想那些年经历的坎坷。

他从未想过放弃。

他说:在联想遇到那种千钧一发的时刻,我还坚持着,因为我身上肩负着使命。

看见街上有人蹬三轮,柳传志与老伴会相视一笑。

因为年轻时,夫妻俩曾相约,等老了,攒钱买一辆三轮。

到时,他驾着三轮拉着老伴,在北京游一游。

按照柳传志的说法,那时买一辆三轮,要攒钱啊。

那时就没想过会有改革开放,没想过会有今天的生活,真是梦里都梦不到。

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

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

这个传奇让每一个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传志那样地成功。

柳传志以其亲身经历告诉青年人,创业成功所必需的要素其实并不多。

十五大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前提,也使柳传志乐观地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会涌现大量的创业者,因为创业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40创业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

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

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

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从电子器件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创业历程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从电子器件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创业历程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从电子器件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创业历程柳传志是中国科技界的重要人物,他成功将联想集团从一家小型电子器件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巨头。

他的创业历程展示了勇气、智慧和坚韧的品质。

本文将介绍柳传志的创业历程,并探讨他的成功之道。

第一步:从电子器件起家柳传志于1984年创办了联想集团,当时的公司只是一家小型电子器件制造商。

柳传志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才智,带领联想渡过了困难时期。

他对中国市场的准确判断和迅速应对,使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他也意识到了全球化的重要性,将联想逐渐推向国际市场。

第二步:进入电脑行业柳传志很快认识到电脑行业的巨大潜力,并于1990年代将联想重点发展为电脑制造商。

他以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联想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品牌之一。

柳传志通过投资研发和创新,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卓越的产品,这进一步巩固了联想的市场地位。

第三步: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在2005年的一次重大收购中,柳传志领导联想成功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使联想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柳传志通过将联想与IBM的技术和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第四步:推动多元化发展柳传志深知科技行业的竞争激烈,为了保持联想的竞争力,他着手推动公司的多元化发展。

他将眼光投向了移动设备、智能家居和云计算等新兴领域。

柳传志通过战略合作和投资,将联想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使得公司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取得成功。

第五步: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柳传志一直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他致力于推动联想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等领域的积极参与。

柳传志将社会责任融入联想的核心价值观,并确保公司在做出商业决策时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柳传志从电子器件到全球科技巨头的创业历程展示了他的勇气、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市场的准确判断、迅速应对和全球化战略的意识。

柳传志谈28年创业路

柳传志谈28年创业路

柳传志谈28年创业路:我为联想做了四件事2012年11月15日新闻晨报一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趟出了一条路,从此以后很多研究院都开始走办企业这条路;二是跟外国企业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占了上风,我们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第一名。

以前的创业是前面一大片目标,但道路也许看不出来,有的一踩就是一摊烂泥,把你淹死。

今天创业的道路已经看得很清楚,但道路太拥挤,哪里挣钱哪里排长队。

“联想是我的命!”当年联想集团陷入亏损困境时,柳传志再次出山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

如今这位68岁的中国企业“教父级”人物,在带领联想集团走出困境、目前近乎登顶全球最大PC厂商之后,几乎把精力全部放在了联想控股身上。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将资产超过1500亿元的联想控股在2014-2016年成功推到资本市场上。

对柳传志而言,这将是他人生创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11月12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柳传志坐在记者对面,虽然略显疲惫,但谈到联想和创业,他眼睛亮了。

关于联想控股——要给中国股市带来清新的风问:您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联想控股这边,作为旁观者,您对联想集团和杨元庆这两年表现怎么评价?柳传志:我从联想集团离开的时候就已下决心让元庆独当一面,我不会进行很多干预,因为他有8%的股份。

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能力上都已经是主人了。

元庆是一个对业务感觉特别好的人,做事也非常执着,学习能力很强,原来欠缺的是跟人打交道,特别是跟国际人士,或者说在战略上看得更远,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

现在我是认为他已经比较稳、比较成熟了,不说别的,元庆在开中外记者会的时候非常自如,有些人是很怕(这种场合)的,但元庆真是迎着困难上。

问:联想控股的目标是在2014-2016年上市,上市以后您对它有着什么样的期许?柳传志:联想控股有这么几个愿景:一是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投资挣了钱不算完;二是要做一个值得信赖、受人尊敬的企业;三是在多个行业里成为领先企业;四是要成为国际影响力的投资控股公司。

在2014-2016年联想控股整体上市的时候,不仅希望有一定的“吨位”,还希望上市以后每年都能保证利润有两位数的增长,能够给中国股市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满门忠烈柳传志

满门忠烈柳传志

满门忠烈柳传志概述柳传志,字忠烈,是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企业家,联想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创业精神,柳传志将联想从一家小型计算机厂商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科技公司。

本文将对柳传志的生平经历和他对中国科技行业的贡献进行介绍。

生平经历柳传志于194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中国山东省一个普通家庭。

他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成为北京邮电学院的教师,开始了他在教育界的职业生涯。

然而,柳传志对科技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因此,他在1984年放弃了在教育界的工作,成立了联想公司。

当时,联想只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厂商,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柳传志通过卓越的领导才能,把联想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他将公司聚焦于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这使得联想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柳传志在经营和战略方面的才能,使得联想从一家本土公司迅速扩张成为国际知名的品牌。

对中国科技行业的贡献柳传志对中国科技行业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联想的领导和发展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整个科技产业的推动和引领。

首先,柳传志积极推动中国电脑领域的创新和研发。

他致力于将中国推上全球科技创新的舞台,引领联想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

他鼓励员工创新思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为中国的科技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柳传志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的重视也是他对中国科技行业的贡献之一。

他创办了很多教育基金和研究中心,为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他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最后,柳传志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他投资和支持了许多环保和教育项目,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柳传志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激情的企业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联想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

柳传志的传奇创业史

柳传志的传奇创业史

柳传志的传奇创业史2009年01月03日世界经理人1984年,40岁的柳传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改革的春风吹到研究所的时候,柳传志和10位同事在研究所面积仅为12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创立了一家叫做“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的公司。

改革中的诱惑很多,风险也很大,所以怎么去控制风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时我比较早提出一个说法,在改革中不做牺牲品。

意识到在这里面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自己要小心。

有了一个东西在头脑里面天天想着,形成你的指导思想,你就会去做。

目标坚定,越出红线更多的事情不能做,少管闲事,把你自己的事解决完了就好了。

———柳传志1984年,40岁的柳传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改革的春风吹到研究所的时候,柳传志和10位同事在研究所面积仅为12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创立了一家叫做“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的公司。

今天这家公司成了打入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联想,旗下有联想控股、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融科智地、弘毅投资五大公司。

柳传志被奉为中国IT的教父。

回顾联想24年的发展历程,年逾花甲的柳传志最得意的莫过于自己目标的坚定以及“把我那点事儿做了”。

从科研所主动请缨下海我1967年大学毕业,正赶上“文革”。

那时候提出知识分子继续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我们就被送到农垦去劳动了。

种了一年半的地就分到了科学院计算所工作。

那时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没心思干活儿,都在搞阶级斗争,成天斗这个斗那个。

打倒“四人帮”之后,大家希望做点儿工作,看资料搞科研,人人都心里痒痒的,都想多学习多工作。

这个时候国家进入到科学的春天,科研工作者地位提高了,生活逐步有改善了。

1978年以后我参加了三个科研成果的设计,都得过奖,但是最后的结果让我感到有点迷茫,做完以后怎么样?这个成果做完放在一边,写论文、评职称,到此而已,这个东西没变成生产力,对社会到底有什么用?别的科研工作者也许没这么去深入考虑这个问题,我反而比较着急,心里不舒服。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儿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儿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儿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咱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儿文/清如【人物手刺】柳传志,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

联想,诞生于一间不到20平米的小传达室,历经三十余年风霜雨雪,成为电脑销量稳居国内之首的神话,而柳传志也被誉为 IT教父。

可是谁能想到,盛名背面是从前咬牙坚持熬过的一道又一道坎。

一、困难创业1984年,是中国商业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业时间窗口。

这一年,王石创建万科,张瑞敏接手海尔,而40岁的柳传志创建了联想。

彼时,柳传志收入菲薄,日子窘迫,全家七口人挤在一间12平米的小房子里。

能够忍耐清贫,但不能忍耐自己碌碌无能、虚度韶光。

不甘平凡的他决议创业,联想应运而生。

可是,从知识分子转变为创业者,柳传志面临太多的检测。

为了度过创业初期的生计危机,他曾蹬着三轮车卖货,也曾为了一张批阅报表而忍耐办事员的脸色。

此外,适逢变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柳传志需求快速调整和自我迭代,以习惯新环境、新思想、新方针。

其时,面临国家操控电脑进口额度和关税的方针,柳传志活跃争抢进口批文,以继续发展电脑署理事务,一起他也据守底线,法令手续有必要齐备。

经过困难的署理时期,1990年,柳传志推出了联想品牌的电脑,敞开了新的征途,而新的应战也随之到来。

二、激战戴尔2021年,戴尔以直销形式打入中国市场,联想遭受劲敌,接连两年市场份额下降。

很多人都觉得联想遇到了克星。

柳传志并没有容易认输,他审时度势,拟定了两条线作战的战略,一条线预备和IBM的并购商洽,另一条线会集火力对立戴尔。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在深化了解对方的状况之后,柳传志将联想本来的分销形式改成双形式,既做大客户,也做商业客户。

真做是十分困难,像飞机在空中一边飞着一边加油,也就是说都没有拟定好内部的规矩,所以文明就极为重要。

因而,他雷厉风行地进行内部文明变革,上下各方面紧密配合,不能只管部分利益,在洽谈中拟定方针、标准。

柳传志——联想的创业之路

柳传志——联想的创业之路

柳传志:联想的创业之路今天来了这么多同学,让我很感动,因为这是大家对联想、对中国的民族的信息产业、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关心。

1984年的时候、联想公司初办,我们的11个人,平均年龄43岁,那一年我40岁。

我们把4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作为一个坎儿。

为什么呢因为1988年以前,我们只能从计算所进入,不从社会招聘。

1998年的时候我们是150人,当时是计算所公司,联想的前身,营业额是7800万。

最高层,就是当时管理层的负责人平均年龄48岁。

10年以后,说是1998年,到去年,公司7000多人,营业额达到176个亿,集团的管理层平均年龄34岁。

我们业务得到了大拓展,但是领导人的年龄却大大降低,说明联想集团新老交替的过程是积极的、平衡的发展。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讲这一点,其实这是一件很了不起、很难的事情,大家可以想像。

联想是20万块钱起家,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知道遇到多少困难,商业风险,甚至政策上的风险。

创业的同志在1990年、1991年,一个月才拿几百元工资的情况下,辛辛苦苦把树种大了,浇了水,施了肥。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该结果的时候,由于联想是国有企业,跟自己毫无关系,要全交给年轻同志,他们心里头能高兴吗所以自然这里面有一个过程。

为了说明问题的难度,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我们经过的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

我在这儿举两个例子。

商业风险大家都能想像到,企业亏损了、竞争激烈等等。

其实我在这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中国科学院的人,原来都做研究工作的,实际就是书呆子,因此一开始的商业风险实际上就是被骗。

我们这20万块钱,成立不到半个月,就被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同志骗走了。

我在这儿讲一个我被骗的最痛苦的一个例子,那是1987年,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积累资金。

什么叫出卖技术劳力就是给人家验收机器、讲课、维修做这些事情,积累了90万。

1987年以后我们就开发了联想汉卡。

联想汉卡本身的相对利润很高,比如说利润高达40%,但是绝对利润不高,因为它不是个大东西。

中国IT行业的开拓者——柳传志

中国IT行业的开拓者——柳传志

华 的事业 舞 台 , 培养 出多位 领军 人物 和大批 优秀 人才 。 柳传 志通 过 长期 的企 业管 理实 践 , 探 索 出了 以“ 管 理三 要素” 为核心 的一整 套企业 管理 理念 和方 法 , 形 成 了联 想 的
2 0 0 9 年2 月, 柳传志临危复 出, 携联想控 股转 战投资界 。 很
企业 “ 走 出去 ” 积 累了宝贵 经验 。
系列 股权 变革 和设计 , 并稳 健分 步实施 , 建 立 了最大 程度 发 挥员 工能 动性 和创造 性 的产权 机 制 、激励 机制 和公 司治 理
结构 , 极 大 地 激 发 了企 业 的 活 力 , 为 人 才 提 供 了 充 分 施 展 才
想 集 团 的母 公 司 联 想 控 股 的 全 新 事 业 。
不 忘肩 上的 责任
柳传 志缔造 了“ 企业 利 益第 一 、 求 实进 取 、 以人 为本 ” 的 联想 根 文化 ,总结 并践 行 “目的性 极 强 ” 、 “ 分 阶段 实施 ” 、 “ 复盘” 等一 系列 有着 丰 富 内涵 且极 其 实用 的方 法 论 , 这 些 都对 企业 的持续 发展 起到 了根本 性作 用 。 在柳 传 志 的推动 下 ,联想 控股 与 中 国科 学 院共 同创 办
于将 联想 控股 打造为 上市 的大 型综合 企业 。
柳传 志卓 有远 见地 主 导 了联想控 股及 其 成员 企业 的一
1 9 8 4年 联 想集 团成 立 以来 ,柳 传 志 历 任 联想 集 团总 裁、 董事 局主席 、 名誉 董事长 。他领 导联想 集 团突破 了长期 禁 锢科 研人 员头脑 的传 统观念 ,走 出 了一 条具有 中国特色 的高 科技 产 业化 道路 。他推 动 了联 想集 团对 I B M全 球 P C 业务 的并购 ,使联 想集 团成 功跻身 于 国际舞 台 ,也 为 中国

柳传志的创业过程

柳传志的创业过程

柳传志的创业过程 创业成功不在于退出,⽽在于怎样讲创业的过程。

下⾯店铺就为⼤家解开柳传志的创业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柳传志的创业过程 2011年6⽉2⽇,应成都物联⽹发展产业联盟的邀请,陪同黄总⼀起参加了由成都市⾼新区与联想控股联⼿打造的“联想之星创业⼤讲堂暨天府创业论坛”。

怀着⼗分感恩与尊敬的⼼情,与众多企业家和创业者们⼀起聆听了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现⾝论道,受益匪浅。

个⼈也有幸在互动环节对话柳总,求道管理,得到点拨,⼤有醍醐灌顶之感。

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由于长期从事管理之故,结合柳总的点拨,与个⼈的⼀些浅解,遂将⾃⼰的⼼得与诸位企业朋友汇报。

分享之余,恳请批评指正。

谈创业 “把想做的事做好”。

这句管理名⾔中有两个关键字:“想”与“做”。

于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尽量“想”清楚显得特别重要。

究竟“想”什么呢?对创业者⽽⾔,就想三件事:⾸先是所作的事能否赚到钱,即:盈利模式。

其次是⾃⾝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最后就是竞争对⼿的情况如何。

想的过程,其实就是⼀种再思考、再确认、再坚定的过程。

在充满挑战与考验的创业之途中,坚定,往往成为考量最终胜利的重要的关键性指标。

谈修炼 联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席管理顾问王建庆⼥⼠,从总结的众多创业案例中提炼出了⼀把⼿,即创业者应具有:坚定的信⼼、成功的欲望、极强的学习能⼒和完善的成果分享机制。

坚定的信⼼、强烈的成功欲望,与个⼈讲,可以促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不断、持续的奋进,遇到艰难困苦时,依然⾃信满满,逆风飞扬。

于团队讲,这种信⼼将直接成为团队前进的⼒量所在。

所以,⼀份事业的成功,不仅仅是看他顺境时的辉煌,更要看他逆境时的飞扬。

脑海中⼜想起了母校院长丁祖诒教授的⼀句名⾔:顺境中永不停顿,逆境中威武不屈。

极强的学习能⼒,是确保个⼈或组织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主席讲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管理⼤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书中明确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40岁才在一个几乎已中断商业传统的社会中创业,联想集团创始人20年来却总是领先于时代过去20年中,柳传志扮演过很多角色:科研人员、下海知识分子、中国最大电脑公司创始人、足球迷……但几乎无人能够想到,他会以一个从未尝试过的角色正式淡出联想集团:交易缔造者。

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的动作是一桩已经闻名全球的交易——虽然在2004年12月8日之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商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且不乏海尔、华为和TCL这样的大胆试水者,但联想的大收购还是使其一跃即登到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破冰之旅的最巅峰:此前,尚未有过一家中国企业吞下更大、更加成熟的西方标志性企业的资产。

这种“谋定而后动”的经历对于60岁的柳传志而言并非首次。

当多数国内企业家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时,柳已就普遍困扰中国企业的生存、改制、交接班等一系列问题给联想找到堪称业界典范的解决方案。

在其退休前,从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起步的联想已然是中国IT产业的代名词,在本土市场打败西方电脑巨头的大卫。

正像FORTUNE 杂志所评价的那样:“一个弱小的中国电脑公司努力汲取海外伙伴的智慧,然后,吃掉了他们的午餐。

”柳因此被舆论广泛称颂为中国商界的领袖人物。

但他并非盖茨那样的技术天才,他创业时凭的只是“要紧的是确实要做一点事情”的简单信念;他也不像韦尔奇那样有一大堆的管理玄学供同业顶礼膜拜,有的只是借助中国传统智慧形成的朴素管理观念;他非李嘉诚那般长袖善舞,联想集团总是“慢半拍”的多元化尝试,鲜有成功个案;在自创品牌方面,他不及施振荣,他留给接班人的,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在市场攻伐的韬略方面,他甚至不及任正非,让联想可以强行突破险滩。

正是这样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联想,成了中国自创品牌辛酸的最佳代言和做强做大的最接近样板。

可贵的是,和同时代其他惯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国内旗帜性企业家相比,柳愿意把联想的成败得失放在聚光灯下。

联想CEO柳传志的成功励志故事

联想CEO柳传志的成功励志故事

联想CEO柳传志的成功励志故事联想CEO柳传志的成功励志故事柳传志现担任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董事长,联想投资董事长,融科智地董事长,弘毅投资董事长。

小编整理了柳传志的成功励志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年龄:65岁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第一桶金:汉卡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

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

”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

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

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

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传志:联想的创业之路今天来了这么多同学,让我很感动,因为这是大家对联想、对中国的民族的信息产业、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关心。

1984年的时候、联想公司初办,我们的11个人,平均年龄43岁,那一年我40岁。

我们把4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作为一个坎儿。

为什么呢因为1988年以前,我们只能从计算所进入,不从社会招聘。

1998年的时候我们是150人,当时是计算所公司,联想的前身,营业额是7800万。

最高层,就是当时管理层的负责人平均年龄48岁。

10年以后,说是1998年,到去年,公司7000多人,营业额达到176个亿,集团的管理层平均年龄34岁。

我们业务得到了大拓展,但是领导人的年龄却大大降低,说明联想集团新老交替的过程是积极的、平衡的发展。

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讲这一点,其实这是一件很了不起、很难的事情,大家可以想像。

联想是20万块钱起家,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知道遇到多少困难,商业风险,甚至政策上的风险。

创业的同志在1990年、1991年,一个月才拿几百元工资的情况下,辛辛苦苦把树种大了,浇了水,施了肥。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该结果的时候,由于联想是国有企业,跟自己毫无关系,要全交给年轻同志,他们心里头能高兴吗所以自然这里面有一个过程。

为了说明问题的难度,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我们经过的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

我在这儿举两个例子。

商业风险大家都能想像到,企业亏损了、竞争激烈等等。

其实我在这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我们是中国科学院的人,原来都做研究工作的,实际就是书呆子,因此一开始的商业风险实际上就是被骗。

我们这20万块钱,成立不到半个月,就被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同志骗走了。

我在这儿讲一个我被骗的最痛苦的一个例子,那是1987年,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积累资金。

什么叫出卖技术劳力就是给人家验收机器、讲课、维修做这些事情,积累了90万。

1987年以后我们就开发了联想汉卡。

联想汉卡本身的相对利润很高,比如说利润高达40%,但是绝对利润不高,因为它不是个大东西。

后来我们就发现要把它插在PC机上同时卖PC 机。

当时我们卖别人的机器,又没有本钱,怎么办呢那几年,正是官倒很热闹的时候,有很多企业有外汇,他们就买来机器,但他们不会卖,就让我们来卖,我们就拿一台,卖一台,卖完了交给他钱,从中大概提5%或者10%的利润,使得我们自己能够运转起来。

到了1987年左右的时候,我们懂得了,用户要什么机的机器,我们应该怎么卖。

这时,我们想能不能从香港直接进口呢这本身的利润应该是很高的。

在1987年4月份,我们跟香港的一家公司联络,双方比较了解了以后,请他做IBM的代理,如果我们能够给IBM拿100万美元订单的话,我们将会拿到一批非常便宜的机器,利润达到40%,这就有很大和利润,于是我们就想做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做起来难度在哪儿呢因为在中国买IBM的机器要经过出口商,要通过进口公司。

进出口公司给批文,大家现在可能还记得,什么叫官倒,官倒就是倒批文,进出口公司有批文,另外还要有外汇,我们要拿人民币去换外汇。

因为我们确实没有任何背景,两眼一抹黑,在这种情况下,是我和我的主要助手,常务副总裁李勤同志,他在北京负责借钱,我到深圳去找进出口公司。

找到以后,请他把钱拿过去。

进出口公司还通过人介绍了一个林老板,见到了以后,我就把这笔钱交给他了,然后我就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以后,在那儿的人,后来告诉我,钱根本没打过去,这时候我再回到那儿去,发现人找不着了。

当时给了他多少钱呢300多万!当时人民币跟美元的汇价是1:,拿走300多万,当事人找不着了,一下就给我吓晕了。

这时候就到处打听那个人,后来终于知道了那个人家住在什么地方。

大家可以想像,那会儿准备拿砖头劈人的劲头都出来了。

林先生家里发现了这些情况以后,知道这是要拼命了,于是把我请进去了,我才弄清楚,他们以为我们是个官办的公司,公家的钱挪用了没关系,他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一来,我们才明白,他把我们的钱挪用了,还不是想拿走。

终于我们把钱要回来,然后大家费了很多周折才打出去,最后把这件事做成了。

事做成了,大概一共花了两三个月,这批机器运到北京以后,赚了很大的利润。

那天有个很动人的事情,我跟李勤几个人庆功,就在这时候,李勤一家伙躺在沙发上,经检查是特发性房颤,后来李勤背病一直背到今天,那次是第一次。

他被送到医院以后,我就犯毛病了。

追钱的过程有两个多月,在这两上月,一到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就被吓醒了,心狂跳不止,今天大家听着笑话,当年真的是很痛苦的。

后来钱追回来了,机器也买回来了,可毛病就去不了了,每天到夜里两点多钟吓醒,心狂跳不止,后来被送到医院,听人家说,我住院的那个样子,很像日本电影《追捕》里的横路竞二。

我再讲一个政策风险的例子。

也是1987年,就是那次机器买进来以后,我们内部实行了承包制——就是根据机器销售的情况来确定奖金多少。

谁知道由于进货特别好,渠道特别畅通,承包的效果特别突出,突出到吓人的程度。

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承包部门的经理和他那个部门里的十几个人,人均奖金高达6000多元。

当时我的工资才100百多块钱,按照当时国家的规定,奖金如果超过了3个月的工资,超出的部分要交奖金税300%。

这样一来,我们研究了一下,有三条三出路:第一个出路就是把钱发下去,把税交给国家,拿到工资,钱也没了,公司关门;第二条路,就是跟得奖金同志说“咱们来年再发”。

我们想了想,也不行。

那么只有走第三条路,就是拿支票换现金,把奖金发了,我们不是私营企业,我们是个国营企业,我和几个副总经理都是一点奖金没有,我们要担着风险,钱发给下面。

我们做的结果是群众的积极性大为高涨,但是两年以后东窗事发,发奖金的事出了毛病,出了毛病以后追查起来,一直追到联想了,我们企业赔了9万多块钱,同时给了我一个警告。

但是有意思的是什么呢不一年多的时间,国家的政策取消,改成现在的所得税。

因为那种税务局法根本不适合,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政策尚不健全,因此政策在不断调整。

一个企业跑在前面做的时候,你办的事原来政策不让办,这种情况就有很大的风险,这就是我们在开办的时候承担的政策风险。

至于说这些老的创业者,确确实实极其艰苦,付出了无比的艰辛。

这就存在一个机制问题,像美国的公司,像比尔·盖茨、格鲁夫创办微软和英特尔,他们当年创办了之后,拿的资本金可能比我们20万还少,也就是一两万美元。

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做成呢主要是创业者和管理人员本身就是主人。

高科技企业能不能发展,机制问题不能说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发展好的充分条件,但它一定是必要条件。

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跟中国科学院,我们的大股东非常开明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大股东在1993年左右的时候,就向我们主动提出,要把35%的分红权给我们的员工,这样,我们就能够给创业的一些员工和公司的所有的骨干有分红权,他不是股东但是有分红权,这样的话,老同志就能非常高兴的让年轻同志到第一线工作,也就形成了新老交替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跟大家讲,新老交替的事情,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国营企业很难做到。

在联想,人的层次分成三层,一种是战略策划层、一种是战术组织层、一种是具体实施层,大概分了这么三类。

讲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讲一下企业管理人。

因为大家知道,在硅谷每年是几百家企业挂牌上市,或者股票飙升,同时也有几百家企业会垮下来,为什么呢他们完全是靠一种产品本身来决定企业情况,产品好了就上去,产品被别人超过了就下来。

但是像联想这样,要求一个长远发展的企业,它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体系,所以我们把管理分成三个要素,有三个方面。

中关村有5000家企业,我想大概在1987年、1988年90%的企业带了一个辫子,就是说很多企业都垮了,垮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到底是在懵着打,还是在想着打。

懵着打就是毫无战略,什么好我做什么,什么急需我做什么。

倒卖光碟赚钱我就卖光碟,光碟卖到一定情况,国家抓的厉害了我就垮了,这样的公司就没有一种战略决策的考虑。

但是很多企业是制定战略的,仍有成败之分,可见战略制定极其重要。

我们知道Intel现在芯片,386、486,奔腾……大家觉得全是技术的发展,其实不仅如此,386和486发展的时候,Intel已经到极限了,为什么呢当时使用DOS操作系统,机器的速度根本就用不了这么多Intel如果再往高发展的话,就没有这么大和利润市场,如果他不做的话,他就会被CID这些企业淹了,这时候Intel就主动跟微软联系,能不能大家一起来把市场开拓起来,于是Windows操作系统在Intel的鼓励下才做开。

Windows操作系统一出来以后,奔腾立刻用上了。

跟着多媒体等出现,奔腾立刻用到了现在网络、Internet的时候,Intel公司根据我们的分析,原来闹了半天,他不仅是把精力投放在做芯片上,他花了很大的力量在推动应用市场,他在中国想尽办法帮着我们来扶植软件业。

这是什么意思你卖芯片你怎么扶植软件业呢,原来他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的道理。

像这样的例子,外国企业界很多,就是把把棋子后几步看得比较明白,这就是一个战略实施的作用。

刚才我讲到了我们公司起步的过程,我顺便说一下,我们联想走了一个什么轨迹呢先是出卖劳力,挣了钱以后,跟着我们做汉卡,然后把汉卡插在微机上卖微机,然后PC机路打通以后,跟着我们就想,我们不能光甘心这么做,我们科学院计算所的人,我们应该研制自己的微机,但是在中国非常困难。

在1988和1989年的时候,中国计划经济的体制还很强,我们拿不到国家的生产批文,无论如何不能给。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在全中国已经有上百条微机的生产线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你呢,他们每条线一年都生产很多,为什么你们还要做呢道理说不通啊!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条道路,打到海外去,我们打到了香港。

第一步我们怎么样去做流通领域。

积累了资金然后我们怎么样又去形成一个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制造机器。

这些做好了以后,国家计委的同志,电子部的同志到香港看了我们,认可了,觉得“哎呀”真是不简单,他们在海外能做到”。

这时候才给了我们生产批文,这时候我们才回到中国大陆,形成了联想在国内的品牌,那是1990年的冬天的事情。

现在的PC把品牌去掉了,已经变成市场经济了,情况就好多了。

但是走这条路的过程,不是我懵着干的,是我确实进行了精心的战略策划。

所以从1989年以后,我就开始学着进行战略分析。

那么进行战略分析都做什么事情呢后来我逐渐地为制定战略的部门定了这么几个步:第一步,要制定一个战略发展指导思想。

联想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第一,我们要办一个长期的公司,我们要办上百年、老字号,这是我们的想法。

第二,联想要有规模,要大到最后能够跟世界500强比。

第三,要的是高技术领域,我们不再在发展领域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这是第一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