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调查认定看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民俗习俗、传统节日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流失的困境。
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参与与支持、教育培训和传承方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加强。
只有通过政策法规的建设、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字数: 212】1.2 问题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不仅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也损害了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风气往往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疏远感,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没有人接手、没有人传承的困境。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年龄偏大,他们所掌握的技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这也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有效保护机制。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二、资金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记忆、传承着民族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遗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1. 保护意识不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民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和动力。
一些非遗项目因缺乏关注和投入而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保护机制不完善非遗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
同时,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管理。
3. 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导致一些非遗项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非遗保护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缺乏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4. 人才匮乏非遗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领域的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传承人和管理人才。
这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发展。
5. 商业化过度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非遗项目被过度商业化开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商业化开发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忽视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这不仅损害了非遗的声誉和形象,也威胁到了非遗的生存和发展。
6. 社会参与度低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普遍较低。
一些民众对非遗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这导致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解决策略1. 提高保护意识加强非遗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引言
非遗是指传承于民间的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表
现力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在推动文
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二、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1. 人才短缺:由于传承非遗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年轻人对
此缺乏兴趣,导致非遗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2. 资金不足:非遗产业在市场上的收益较低,很多传承人无法获得稳
定收入,导致资金不足以支持其持续发展。
3.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非遗项目已经
失去了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4. 保护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政策
过于简单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1. 增加非遗传承人口:政府可以通过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奖励、补贴等
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等方式,
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
3. 拓展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等方式,增加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
4. 完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四、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非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传承人老龄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遗传承人逐渐老龄化,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这导致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2.鼓励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3.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人投身于非遗保护事业。
三、保护资金不足非遗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传承人的培养、技艺的整理和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方面。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资金普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保护工作。
2.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事业,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3.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
四、缺乏有效传播途径目前,许多非遗技艺的传播途径有限,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渠道。
这导致许多非遗技艺不为广大民众所知,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非遗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广大民众普及非遗知识。
2.举办各类非遗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技艺。
3.加强与旅游、教育等行业的合作,将非遗资源融入旅游线路和文化课程中,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开发利用不足目前,许多非遗技艺的开发利用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导致许多非遗技艺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也制约了其保护和传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非遗技艺的开发和创新工作,鼓励传承人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代表,承载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经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存问题以及对策思考。
一、非遗问题分析1.非遗保护意识不足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缺乏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许多非遗文化因为缺乏公共宣传和教育,难以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许多地方政府也没有为非遗的保护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金。
2.传承者缺乏许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已经年迈,很难将他们的知识和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已经淘汰了一些非遗技艺,使得这些技艺缺少新的传承者。
3.非遗保护机构管理不善许多说不上话的非遗捏造出来了只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甚至仅仅为了获得非遗保护的资格。
些机构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和失误,导致非遗文化的保护效果不佳。
二、对策思考1.加强非遗宣传和教育非遗的保护需要公共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文化机构需要在媒体、网络、教育等渠道上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积极参与保护非遗文化的活动。
同时,加强非遗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培养更多的传承者。
政府需要加强非遗保护机构的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机构管理制度。
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保护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方面集中投入,不断提高遗产保护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3.开展非遗文化创新保护非遗并不是简单地保持传统,更重要的是将其发展和创新。
要让非遗文化具有活力和吸引力,政府和文化机构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动非遗文化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也使其更有价值和意义。
4.加强对传承者的支持传承者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加强对传承者的支持和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
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年轻人投身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在普及优秀非遗文化方面,为保护非遗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源。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等。
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目前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非遗传承人的流失是非遗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遗传承人都面临着老龄化和撤退的困境。
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遗传自己的技艺给下一代,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断。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的法律法规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
这使得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制度性的指导和规范。
非遗保护和传承缺乏专业化机构和人才。
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才来进行调研、保护技术、培训传承人等工作,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资源和支持。
非遗保护和传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经济困难。
在市场经济中,传统文化往往难以与商业利益相结合,维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生存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建立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培训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并将非遗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立法工作。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责任,并配套出台实施细则和措施,提供法律保障和指导。
建立专业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构。
加大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机构的支持力度,培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才。
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培训中心等,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和保障。
探索非遗与现代经济结合的途径。
可以通过非遗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将非遗文化和商业利益相结合,提高非遗的经济价值。
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扶持政策等措施,减轻非遗传承人的经济负担。
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完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建立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探索非遗与现代经济结合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工作将更加顺利推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缔约国在履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展具体保护工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其中,资金短缺是一个主要问题,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停滞不前。
其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保护机构不健全,法律体系不配套,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加强法规建设和完善保护传承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沿着正确的方向可持续地发展。
此外,针对特定地区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明确当地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非遗的“精品化”道路,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需要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注重其物质形态的保护,更要重视其精
神内涵和传承方式的多样性。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口头传统等。
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遗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重要任务。
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存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非遗保护与传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由于各地“非遗”遗产具有区域性和特色性,导致保护与传承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规划和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该机构应该负责制定统一的保护与传承标准,并协调各地的工作,确保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规范和有序的进行。
非遗保护与传承缺乏合适的传承人。
许多非遗技艺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艺或表演艺术。
这导致了传承人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遗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增加非遗传承人的吸引力。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鼓励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保证非遗技艺的传承。
非遗保护与传承缺乏足够的经费和资源投入。
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经费投入,包括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研究和宣传等方面。
目前的投入仍然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投入。
可以通过发起非遗项目的众筹或者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确保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非遗保护与传承还面临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遗技艺逐渐被商业化,使其脱离了其原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对非遗技艺商业化行为的监管和规范,避免非遗技艺的“卖身”和失去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包括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培养合适的传承人、增加经费和资源投入以及规范非遗商业化行为。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真正保护好非遗,传承好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创造并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迁,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存问题:1. 缺乏经费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活动举办、人员培训、场地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目前,许多非遗项目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难以长期持续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
2. 传承人口老化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进入老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不足,导致传承环节出现断裂。
缺乏后继者的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 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非遗项目开始转向商业化运作,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改变原有的传统特色,导致非遗传统的扭曲和失真。
4. 缺乏法律保障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机制,一些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侵权和不当利用。
二、对策思考:1.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政府应该增加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活动举办、人员培训和场地维护,保障非遗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加强传承教育,培养后继者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教育,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培养出一批批非遗传承的后继者,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不间断。
3. 坚持原汁原味,抵制商业化倾向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要坚持原汁原味,抵制市场化的倾向,保持传统文化的纯正和原始特色。
建立非遗项目的品牌价值,通过合理的推广和营销,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机制加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权益保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监管和管理,严惩侵权行为,保护非遗项目的合法权益,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非遗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前言非遗工作是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工作。
非遗工作的意义在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非遗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对于具体的操作细则、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执行力度不够即使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
部分地区或单位对于非遗保护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贯彻。
三、非遗认知度低1.普及教育不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低。
这与非遗普及教育不足有关。
很多人对于非遗的概念、内涵、价值等方面缺乏了解,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
2.文化认同感缺失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和非遗的认同感较低。
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城市尤为明显。
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或者时尚流行文化,而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四、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短板1.非遗保护技术不足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技术手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或单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非遗传承人缺失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代代相传而来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并没有选择继承自己家族或者地区的传统手艺或者技能。
这就导致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问题。
五、非遗市场化程度不够1.非遗产品开发不足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进而产生消费需求。
然而,在非遗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一些地区或单位缺乏市场意识,无法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2.品牌建设不足品牌建设是非遗市场化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一些有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品牌建设,导致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以传统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为代表的人类文化传统。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遗面临着消失和衰败的威胁。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思考。
问题一:非遗传承困难非遗传承困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年龄老化,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非遗传承面临困境。
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数量渐少,少数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造成了非遗传承的中断和漏洞。
解决对策: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了解决非遗传承困难的问题,可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
这些基地可以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场所和资源,使他们可以通过展示、交流和传授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
基地也可以成为传承人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二:非遗商业化和变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非遗项目开始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和传统性,呈现出一些变味的现象。
一些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改变了非遗项目的原本特色,造成了非遗的失真和混淆。
解决对策:加强非遗认证和监管为了解决非遗商业化和变味的问题,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认证和监管。
通过设立权威机构对非遗项目进行认证,确保非遗项目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和变味。
建立监管机制,严格管理非遗项目的生产和销售,杜绝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行为和失真现象。
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关键,但是目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存在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未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无法将技艺传承下去;由于传统手工艺的要求比较高,培养非遗传承人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但目前社会对此重视不足。
解决对策: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支持和投入为了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支持和投入。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目前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非遗保护并不充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但在实际保护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支持,无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一些非遗项目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和消亡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非遗保护的资金支持,并培育一支专业的非遗保护团队。
还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非遗传承面临断代的问题。
由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承,因此传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
一些老一辈传承人年纪大了,缺少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非遗技艺传承中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还可以通过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将非遗技艺纳入校园教育,促进非遗传承的活力和持续性。
非遗传承问题涉及到年轻人的参与度。
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压力,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够。
他们更多地关注现代文化和娱乐,而忽视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激发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可以将非遗项目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非遗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还可以通过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
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
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保护非遗的同时也要实现非遗的发展价值。
为了实现这个平衡,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非遗产品和旅游项目,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传承价值的双赢。
还需要对非遗保护进行规范管理,严禁非遗的商业化挪用和伪造。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现存问题:1. 非遗资源破坏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遗项目所在的村落、乡镇逐渐消失,大量非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传统技艺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
2. 传承人口老化: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经年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的兴趣不高,缺乏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一大难题。
3.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4. 市场需求不足:一些传统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传承人无法通过非遗活动维持生计,从而放弃传承。
5. 缺乏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对非遗的法律保护尚不完善,非遗作品很容易被盗用、仿制,甚至在传承人生活困难时被迫改变传统。
二、对策思考:1. 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提出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专门政策,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2. 加强非遗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非遗传承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非遗传承活动,树立对非遗的鉴赏和传承意识,激发对非遗的兴趣。
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提高非遗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需求。
4.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发展,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表演,吸引更多的受众。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和合作项目,借鉴国外保护传承非遗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创造活动所产生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以下我将从传承意识不足、传承环境不利、传承方式单一和传承资源不足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传承意识不足非遗的传承需要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意识的不足。
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没有年轻一代的接班人。
传承意识不足会影响传承行动的推进,使得很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传承环境不利非遗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
然而,目前社会上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非遗市场发展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环境不利。
在传承方面,传承环境不利可能会导致传承人失去传承的动力和信心。
在发展方面,非遗市场发展不健全会限制传承人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3. 传承方式单一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方法和渠道。
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传承范围有限、传承效果不稳定。
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需要整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传承方式,如书籍、影像资料、数字媒体等。
4. 传承资源不足非遗传承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专业技术、经济资金、场地设施、文化政策等。
然而,目前传承资源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非遗传承的发展。
很多传承人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去。
传承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1. 提高传承意识提高传承意识是非遗传承的基础。
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鼓励传承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非遗教育,并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提供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机会。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存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政策保障不足政策保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但现实中却存在着政策保障不足的情况。
首先,政策制定不够科学,难以满足非遗保护的需要。
其次,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足,比如基层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不够,执行情况不统一等。
对策: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建立科学规范的非遗保护政策,并严格执行。
同时,建立健全政策宣传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
二、非遗传承人才不足非遗项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但现实中非遗传承人才不足的情况很普遍。
由于非遗传承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大,以及现代技术的冲击等因素,非遗传承人才已经逐渐减少。
对策:首先,注重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充分发挥高校等教育机构的作用。
其次,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保护,采取终身制的传承人才待遇,提高非遗传承的社会地位。
三、非遗传承方式陈旧传承方式对非遗保护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非遗传承方式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化的需求,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兴趣。
同时,非遗传承经常依靠口传心授,信息流通不畅,传承的难度倍增。
对策:积极探索新的非遗传承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多种传承方式,包括网络、手机、平板等先进设备。
同时,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将非遗传承信息化,以优化非遗传承的形式和效果。
四、非遗保护意识不足非遗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但现实中,很多人对非遗保护的意识不足。
包括非遗的定义、价值等认识不清,对非遗的态度不够认真等。
对策: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非遗的知识和价值,增强其认识和关注度。
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如非遗展览、非遗文化体验等。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与传承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指由人们口耳相传、习俗、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领域中所创造的、形成的、发展的一系列文化传承体系。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现存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思路。
问题一: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不高,缺乏保护意识。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许多人不了解什么是非遗,怀着对非遗的陌生和无知,不能够真正体会和认识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
其二,即使有了一定的认知度,许多人仍然存在对非遗和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漠视,不重视保护工作。
对策思路:政府加强非遗教育普及,通过专业机构和主流媒体等平台向公众宣传非遗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
同时,加强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引导公众多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行动中来。
问题二: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传承环境受压。
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有一批具备传承意识和传承技能的人才。
但目前的情况是,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数量不足,无法承担起传承工作,传承环境也相应受到压制。
对策思路: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加强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中来。
此外,政府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吸引力,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
问题三:非遗的商业化过度,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扭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被商业化运营。
这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商业化过度会导致非遗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扭曲,让非遗变得缺乏人文和传统文化价值。
对策思路:要求政府与商家合作,做到商业化和传承的平衡,保持非遗的纯粹性,防止商业化对非遗文化的侵蚀。
此外,政府可以适当规范非遗商业化经营的模式和规则,促进非遗文化的正常发展。
问题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存在重心不明的问题。
由于我国非遗文化非常丰富,政府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重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索研究[摘 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方面,要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使非遗传承人可以放心地进行非遗的传承,这样才能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非遗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8-0025-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黄本平,刘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工,2023(18):25-27.黄本平 刘 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简介:黄本平(2001—),男,汉族,广西博白人,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刘坚(2000—),男,汉族,湖南浏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学。
一、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式(一)传承人的研习培养为了进一步扩充非遗传承人队伍,提高传统工艺设计与制作水平,2015年5月,我国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技艺的传承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技能培训。
2015年11月,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在之前项目的基础上,这一项目的重点是“打牢根基,开拓视野”,目的是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定期的艺术研修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的装饰设计和制作技术水平,推动中国传统工艺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二)高校研究机构参与非遗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类型、专业定位的培养方向进行研究,不仅是国内教育界、理论界的普遍呼声,也是地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指导的必然产物。
地方高校要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来,为更多的地方高校提供历史文化遗产专业信息,特别是对推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研成果信息,高校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制定符合当地非遗的传习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传承者、创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就是保护传承人。
然而,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面临着保障不力、环境改变、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它既有传承人地位低下保障不力的原因,也有社会演化观念变迁的原因,要解决此问题,可从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保障传承人身份地位、保护传承人传习空间等角度着手。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些地方因保护理念错位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保护性”破坏,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它是一种无形的,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样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传承人世代相传。
可以说,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传承者、创造者,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就是保护传承人。
换言之,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意味着对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忽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失去了根基与价值。
所以,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而对传承人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迫切而重要的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隨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现代化、价值多元化、娱乐多样化的不断演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既迎来了机遇,也遭遇了挑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其技艺的获得是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传承人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累积。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其本身性质的局限,无法为人们带来直接客观的经济利益。
因此,在当今社会转型与经济变革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处境尴尬: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更愿意到大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并不愿意跟随父辈在老家学习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 抢 工 项 耄 是 出 承 产2 妻 点 ,“国 间 化 传 程 口耄 鲁 文 救 重 目中 民 杰
、
一推 定 作 、荐 ~ ” ~选 的 用 一~…
( ) 一 推荐程 序 传承人 的推荐和选定是认定传 承人 的关键 。 传 承人 的推 荐首 先 应该 弄清 个 人或 群 体在 社 区的 身份 、 承内容 、 传 传承谱 系、 传承方式 、 濒危程度以 及 其所 传 承文 化 的 内涵等 等 内容 。这 是传 承人 推 荐的基础工作 ,必须依赖于扎实的田野调查 和学 术研究才能够获得 。而如果 只是凭借填写几张表 格 ,是无法掌握真正切合传 承人实际情形 的资料 的。 但我国 目 前传承人的推荐和选定 ,如 同长期 以来制 度 化 的评先 进 、评优 秀 、评 职 称等 程序 一
。
舌 2
收 稿 日期 :0 00 —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5 0
至 作者 简介:冯 1 7 , 甘肃张 莉( 7~) 9 女, 掖人, 天津大学 冯骥才文学艺 研究院 09 博士生,民 化论坛》 社编辑。 术 20年 《 间文 杂志 主
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 究、 民间艺术研究。
a d ie t yn n ei r . n d n i i gi h rts f o
K y w r s i ei r ivs g t na die t c t n l i a s si ; u jci t e o d :n ro ; e t ai n ni a o ; i n t nmi o sbe t i h t n i o d f i i vgr sn vy
中图分类号 :95 c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5, 8( 1) — 120 1 一6 1 00 40 6—6 0 5 2 0
I s e n I plm e tng t e I s u si m e n i h CH o e to e t o g h Pr t c n Se n hr u h t e i
I v s g to n d n fc t n o n e i r n e t a n a d I e t a o fI h rt i i i i i o
F ENG i L
Ab t a t B s d o ed su y a d w r ig e p re c n r lt d af i , h sp p riv sia e e is e n t ei e t c t n sr c : a e n my f l t d n o k n x e n e i e ae ' ar t i a e e t t st u s i d n i a i i i f s n g h s h i f o
行分析 , 作者认为 , 非遗 ” ” 保护工作 中存在执行 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和价值认识的不足 , 专家意见 没有 充分起指 导作 用, 因而在认定和制定政 策中忽视 了传承人的主体性 , 忽略 了活态传承的重要性 , 使保护缺乏全面性考量 。 关键词 : 传承人 ; 调查与认 定; 活态传承 ; 主体性
o tnil C l rl e t eihro . ym i agm n i s c ea m n t n n xc t fC rt t npo c lc fnag e ut a H ra e t M a ru ets i et d iir t deeuo o H poei r etak I b u i g n ir s n : n h sa a r I co j o u c n nes n igo tepoet t l ad teieso eer esad epr ol o b o pe l acpe o f f i u drt dn f h r c ie , n h d a fr ac r n xet cudn t ecm ley cet t sf e i t a j sf s h s t d isut ew r,h hro' sb ci t adtes nfa c fi n as si r bt el t r ua n o c s nt c t ok tei e t s u j t i n i icn eo v gt nmi o ae ohng ce i f m lt gp li r h n i r e v y h gi li r sn e dn o i ie
至
呈 4 兰 4
.-
— . "- — .
篇 舅 全
三
人调 查 、 认定 命 名 ” 作 。为 了更 好地 开展 此 项工 工 作 ,探索和实践有关 民间传承人的更加行之有效 的 田野 调查方 法 ,在 中国 民间文 艺家 协会 的 支持 下 ,笔者= 2O 年年底  ̄20 年初前往云南丽江 / O5 = 06 和香 格 里拉 一带 ,对 该 地 区东 巴文化 传 承现 状进 行了为期一个 多月的调查 。本文拟以这次田野作 业以及之前和之后几年间笔者对传承人所作调查 的一手资料为基础 ,结合他人调查和 目 前传承人 保护工作现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 作 中选定的作用 、保护的实际意义以及主体性等 诸 问题进行 探讨
2 1
v
第
- z 0# 叭
岫
.
哥氏研
厌 簇
吏
传承人调查认定看当前“ 非遗" 保护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冯 莉
( 天津 大学 , 津 307 ) 天 002
亿
石 a
宓
摘 要: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 中的传承人认定为 中心 , 结合田野调查个案 、 工作 实践以及 当前一些普遍现 象进
l 62
N ATl NAu T拄 I 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