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参考学时:约48学时)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

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

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1.教学内容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定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指令系统和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系统概论1.1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1.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1.3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2.指令系统2.1指令的分类与特点2.2指令的寻址方式2.3指令的执行过程2.4简单指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中央处理器3.1数据通路和控制器3.2指令的执行过程3.3中央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3.4流水线技术4.主存储器4.1存储器的基本概念4.2存储器的层次结构4.3存储器的组织与管理4.4高速缓存存储器的设计与实现4.5虚拟存储器5.输入输出系统5.1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分类5.2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技术5.3中断处理和DMA技术5.4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实验课将对部分计算机系统组成部分进行仿真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材与参考书主教材:《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第5版)- David A. Patterson, John L. Hennessy,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1.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程》- M. Morris Mano, 赵洁,高等教育出版社2.《计算机体系结构》-王肇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本课程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考试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性问题。

评分标准包括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计算机系统设计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表现等。

六、实验内容1.设计一个简单的指令系统,包括指令集、寻址方式和控制流程。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基础教师:袁春风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授课、实验实践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运行原理和应用技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

3. 了解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

4. 学习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概述与基本概念(2周)- 计算机系统的定义与层次结构-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2.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4周)- CPU与内存的结构与功能- 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 存储系统与磁盘管理- 中断系统与总线技术3. 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4周)-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进程管理与调度算法- 内存管理与虚拟存储技术- 文件系统与磁盘调度4.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3周)-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网络协议与分层结构- 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协议- 传输层与应用层协议5.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性能优化(2周)-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漏洞分析- 性能优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系统调试与故障排除技术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项评估指标,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以上是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的计算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

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

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1.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计算机教学1.2课程代码:COMP10011.3学时:36学时1.4学分:2学分1.5先修课程:无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3.1计算机基础知识3.1.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3.1.2计算机的组成部分3.1.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1.4计算机的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3.1.5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网络3.1.6计算机的安全和伦理问题3.2计算机应用基础3.2.1常见应用软件的介绍和使用方法3.2.2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3.2.3数据库软件的基本操作3.2.4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3.2.5图形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3.2.6网络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的使用技巧3.3编程基础3.3.1编程语言的概念和分类3.3.2算法和流程图的基本概念3.3.3编程环境的搭建和使用3.3.4基本的编程语法和数据类型3.3.5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使用3.3.6数组和函数的概念和使用4.教学方法4.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

4.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软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能力。

4.4作业和项目:布置作业和项目,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考核方法5.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

5.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5.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和编程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4课程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实际项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6.参考教材6.1《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6.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6.3《编程基础与实践》7.参考资源7.1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行实践操作。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二. 学时与学分学时共64学时(52+12+8)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学分 4三.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四.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信息大类各专业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

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

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绪论4学时∙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存储管理6学时∙设备管理4学时∙文件系统6学时∙Linux系统8学时七、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中的实验一.实验课时:12+8 (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并熟悉Linux系统的用户界面及使用,包括linux下vi 的使用、c程序的编译和运行。

实现文件拷贝、进程及线程创建、进程同步等功能。

四.实验环境Linux系统五.基本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实验1 Linux系统的安装与配置(4学时)(1) 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安装和配置;(2) 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和桌面环境;(3) 掌握VMWare虚拟机的使用。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课程名称: Computer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授课语言:中文学分:3课内学时:51 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试/考查:考试是否全英/双语课程:否一、课程定位和基本要求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这一层次来研究和分析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概念、原理、结构以及设计和分析方法,并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

2.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测技术。

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并行性的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2:理解指令集结构的分类及指令系统设计中应考虑的各种因素,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指令操作码的优化编码。

课程教学目标3:掌握流水线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性能分析,掌握基本MIPS流水线的实现,掌握流水线中的各种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4:掌握向量处理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能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5:掌握指令级并行的概念及其硬件开发方法,掌握Tomasulo算法以及动态分支预测技术。

课程教学目标6:掌握指令级并行开发的软件方法,包括基本指令调度、循环展开、全局指令调度(踪迹调度和超块调度)、静态多指令流出、显式并行指令计算;掌握开发循环级并行的方法,如软流水。

课程教学目标7:掌握多级存储层次,掌握Cache的组成及性能分析,掌握改进Cache 性能的方法;课程教学目标8:掌握磁盘冗余阵列RAID以及通道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课程教学目标9:掌握互连函数、互连网络的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静态互连网络和动态互连网络。

课程教学目标10:掌握多处理机系统的两种存储结构模型, 掌握实现多Cache一致性的监听法和目录法。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预修课程: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高级语言总学时数:45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课内实验4学时。

学分:2.5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员开课学期:第6学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系统介绍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专业知识,重点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评价分析方法。

本课程内容广、概念多、系统性强、实例多,涉及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领域前沿。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基本思想,并培养学生按照定量分析的方法初步设计和评价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内容和要求:了解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了解计算机性能与成本的影响因素,以及性能的评价方法,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重点:计算机设计的基本任务,计算机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原理(二)计算机指令集结构设计内容和要求:从计算机系统指令集结构设计出发了解典型指令集结构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指令集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掌握一种RISC指令集结构实例。

重点:计算机系统指令集结构设计,RISC指令集结构实例(三)流水线技术内容和要求:掌握流水线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评价方法;掌握RISC指令集结构流水线的基本设计方法,并能够从数据相关与控制相关两个方面分析流水线性能,掌握提高流水线性能的软硬件方法。

掌握向量处理机原理;了解基本的向量处理机结构;掌握向量处理机性能改善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重点:流水线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分析评价方法、向量处理机原理(四)指令级并行内容和要求:掌握指令级并行的基本概念、指令的动态调度技术,理解控制相关的动态解决技术,掌握多指令流出技术的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参考学时:约48学时)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

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

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1.教学内容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重点: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1. 教学内容1.数据类型;2.寻址技术;3.指令系统的设计;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2.掌握内容:引入数据表示的原则,编址方式,程序装入与定位方式,指令功能的设计,CISC指令系统。

3.了解内容:浮点数据表示,其它数据表示,指令系统的优化发展方向。

3.重点和难点重点:1.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软件与硬件的接口;2.数据表示;3.寻址方式;4.指令格式的优化设计;5.指令系统的功能设计;6.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7.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8.CPI。

难点:1.指令格式的优化;2.程序装入与定位方式。

第三部分存储系统1. 教学内容1.存储系统及原理;2.虚拟存储器;3.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4.三级存储系统;5.并行存储器;6.RAID系统;7.存储域网络(SAN)。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 存储系统的定义,存储系统的性能参数, 存储器访问局部性的概念;存储层次结构中的命中率概念及计算。

Cache 存储器工作原理,虚拟存储器工作原理,地址映象与变换方法, 替换算法。

2.掌握内容: Cache的一致性及性能分析,存储器的频带平衡,提高主存命中率的方法,替换算法实现,低位交叉访问存储器,高位交叉访问存储器。

了解内容: 11种先进的Cache性能优化方法,三级存储系统,RAID系统,存储域网络(SAN)。

3.重点和难点重点:1.提高存储器性能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存储器、并行存储器;2.存储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3.块/页的定位问题,替换问题,一致性问题。

难点:1.块/页的定位问题,替换问题,一致性问题。

第四部分输入输出系统1. 教学内容1.输入输出系统的特点;2.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3.输入输出总线;4.I/O处理机。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基本的输入输出方式,通道处理机原理。

2.掌握内容:输入输出系统的特点,I/O性能评价。

3.了解内容:输入输出总线的设计,通道流量的计算,外围处理机。

3.重点和难点重点:1.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的异步性、实时性和设备无关性;2.程序控制输入输出方式、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和中断输入输出方式;3.字节多路通道、选择通道和数组多路通道;4.外围处理机。

难点:1.通道流量的计算第五部分流水线技术与向量处理技术1. 教学内容1.流水线基础;2.流水线技术;3.流水线的相关性分析及处理;4.向量的流水处理与向量流水处理机。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流水线工作原理,时空图,线性流水线,输入任务连续情况下单功能线性流水线的吞吐率、加速比和效率。

向量处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内容:指令的重叠执行,RISC对流水线技术的支持,先行控制技术,输入任务不连续情况下单功能、线性流水线的性能分析,向量流水处理机的链接技术。

3.了解内容:非线性流水线的调度,流水线的相关性分析及处理,流水线的分类,提高向量流水处理机性能的其他技术。

3.重点和难点重点:1.先行控制技术(look-ahead);2.流水线的原理、特点及其分类;3.流水线的性能分析。

难点:1.流水线的性能分析第六部分并行处理机1. 教学内容1.阵列处理机;2.阵列机中并行存储器的无冲突访问;3.相联处理机;4.脉动阵列机;5.互连网络;6.超标量流水线和超流水线;7.超长指令字处理机。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SIMD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模型,阵列处理机基本结构, 阵列处理机的特点;互连网络的概念,超标量、超流水线、超长指令字处理的基本原理。

2.掌握内容: 超标量处理机性能分析,超流水线处理机性能分析,超流水线超标量处理机性能分析。

静态互联网络的特性和拓扑结构, 动态互联网络的置换函数。

3.了解内容:阵列机中并行存储器的无冲突访问,脉动阵列机,相联处理机,多级互联网络,互联网络的通信问题。

3.重点和难点重点1.SIMD计算机模型;2.阵列处理机基本结构;3.互连网络的特性:结点度,距离,网络直径,网络规模,带宽总和,对分宽度;静态互联网络的拓扑结构;4.动态互连网络的置换函数,网络的传输性能特性;5.超标量处理机性能分析,超流水线处理机性能分析,超流水线超标量处理机性能分析。

难点1.动态互连网络的置换函数,网络的传输性能特性;第七部分 PC计算机的系统结构1. 教学内容1.PC计算机的发展回顾;2.Intel Core微架构;3.AMD 64处理器架构;4.主板芯片组;5.未来PC处理器的发展方向。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影响PC处理器发展的两个重大事件,Intel Core微架构的特点,AMD64处理器架构的特点,主板芯片组的概念。

2.掌握内容:PC计算机的四代发展,未来PC处理器的发展方向。

3.了解内容:前端总线FSB。

3.重点和难点重点1.影响PC处理器发展的两个重大事件分析;2.Intel Core微架构的分析;3.AMD 64处理器架构的分析;4.主板芯片组的功能;5.未来PC处理器的发展方向。

难点1.Intel Core微架构的分析;第八部分多处理机系统1. 教学内容1.指令级并行性的限制和超线程技术;2.多处理器构成的系统结构;3.多处理器的Cache一致性;4.多处理器系统的同步机制;5.集群系统;6.多处理器系统的程序并行性;7.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 MIMD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共享存储多处理机, 分布存储多处理机),Cache一致性,集群系统及其特点。

2.掌握内容:指令级并行性的限制,限制单处理器发展的其它主要因素,超线程技术,多核处理器结构,对称式共享存储器系统和多处理器的Cache一致性,分布式共享存储器系统和基于目录的Cache一致性,多处理器系统的同步机制概念,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多处理器系统的程序并行性挖掘。

3.了解内容:多处理器并行处理定量分析和所遇到的问题,多处理器系统的同步机制处理,支持并行程序的软件工具,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

3.重点和难点重点1.MIMD计算机的基本结构;2.指令级并行性的限制;3.多核处理器结构;4.Cache一致性;5.多处理器系统的同步机制概念;6.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7.多处理器系统的程序并行性挖掘。

难点1.Cache一致性;2.多处理器系统的程序并行性挖掘。

第九部分 DLX虚拟处理器及其实验1. 教学内容1.WinDLX虚拟处理器概述;2.WinDLX虚拟处理器的指令系统;3.WinDLX汇编;4.WinDLX的流水线结构;5.WinDLX虚拟处理器上机操作;6.DLX虚拟处理器实验。

2.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内容:WinDLX虚拟处理器,WinDLX的流水线结构,WinDLX虚拟处理器上机操作。

2.掌握内容:DLX虚拟处理器实验。

3.了解内容:WinDLX虚拟处理器的指令系统;WinDLX汇编。

3.重点和难点重点1.WinDLX的流水线结构;2.WinDLX虚拟处理器上机操作;3.DLX虚拟处理器优化流水线处理的实验。

难点1.WinDLX的流水线结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组织讨论方式。

结合理论进行实验,自主分析实验结果。

1.学时分配(共计48学时)1.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角度,让学生重点建立起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在讨论各种系统结构时,紧紧围绕系统可能出现的瓶颈和克服瓶颈的方法进行介绍。

2.紧密结合学生计算机应用实际,突出现代高级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介绍和分析,为学生掌握主流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打下基础。

3.利用PC平台上的DLX虚拟处理器进行以流水线结构研究为主的实验,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4.适当开展教学讨论、作业难题分析和实验结果分析。

2.课程考核论文写作、实验和平时作业、学习表现相结合构成成绩总分,其中论文成绩占70%,实验及平时成绩占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