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世界民族曾少聪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世界民族曾少聪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世界民族方向曾少聪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院系(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504民族学系(7)030401民族学(2)02世界民族曾少聪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选一②2094民族学概论③3193民族问题研究二、导师介绍曾少聪,1962年12月生于福建省平和县,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9年在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做博士后;2004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和1996年到菲律宾雅典耀大学人类学系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现任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等职;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华人研究国际学报》主编之一。

曾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

从事民族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世界民族、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汉民族研究、生态人类学。

出版专著《东洋航路移民》(1998年)、《漂泊与根植》(2004年);主编《生态人类学丛书》(2013年);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承担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国际移民的发展趋势、政策和理论研究》、2011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与地域特色文化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东洋航路移民》获“中国图书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_企业报告(业主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_企业报告(业主版)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1.5
2022-09-28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1.5
2022-10-21
TOP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1.4
2022-08-17
TOP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0.9
2022-07-07
TOP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0.8
2022-09-28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3 日 生成
4/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这个字与古人今人同在,与天地日月共存。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 向和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 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 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 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 和灵魂。因此,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 能,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 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 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等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个字与古人今人同在,与天地日月共存。
郝时远研究员简历
权威期刊《民族研究》、《世界民族》 主编。著作有:《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 桶”》(独著)、《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 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 实践》(独著)。《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人”(!合著)、《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合著)。 ——是《谁当创代造世了界这民个字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主编)、 这个字《是苏人联所民创族造危,人机必与须联全盟力解保体护》这(个主字编。)。
第二十期博雅论坛
主办单位:教务处 承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郝时远研究员简历
1952年8月生,内蒙古武川人,中国社 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 究员、博导、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 社科基金民族问题组副组长、中国世界民 族学会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 主要 “人”学!术专长是民族理论,现从事民族史及民 族理论研究。1981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硕 ——是士谁研创究造生了毕这个业字。?1982年至今在本院民族研 这个字究是所人工所作创。造,人必须全力保护这个字。

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

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

25藏羌地区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遗保护的实践为考察对象卢芳芳(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以田野民族志深描四川平武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现状,观照政府行为、公益力量、村民态度的话语特点,展示全域旅游背景下藏羌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多方协商、互为主体、互为环境、互惠共生;政府、村民、公益(或学术界)三方主体性互补共存,这是当下藏羌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真实呈现。

关键词:藏羌;白马藏族;文旅融合;非遗保护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2-025-08收稿日期:2020-02-27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科与工程项目“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区域发展影像民族志”(项目编号: 2019MZSCX007)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卢芳芳(1982-),女,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助 理研究员、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民族民间文化传承。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工作中的思索平武县地处川西,古代氐羌地,今为藏羌区,位于藏彝走廊东北边缘,自古以来,是藏羌等民族迁徙与聚居之地。

本人自2018年5月7日前往平武县民宗局挂职副局长以来,因分管民族文化工作,曾前往白马藏族乡帕西加古寨、亚者造祖村、木作藏族乡,在2018年至2019年度,数次下乡开展田野调查工作(见图1,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组村尼苏家采访。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24日);就民族文化工作中对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进行了入户调查。

2019年2月春节期间节日期间“跳朝盖”进行参与式观察,也曾3次参加过县内外白马藏族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各级会议,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态度、措施与困惑。

英雄模式与中国北方三少民族萨满生成

英雄模式与中国北方三少民族萨满生成

124英雄模式与中国北方三少民族萨满生成卢芳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200433)摘 要:坎贝尔提出的“分离-传授奥秘-归来”与“成为萨满-习得知识-解决问题”内在相通。

英雄发现自我,发现神性的心灵之旅,是坎贝尔理论的根基所在,这也是萨满必经的心路历程。

通过对时下中国北方三少民族的萨满生成过程的梳理,结合坎贝尔神话理论中的英雄模式,互相印证。

“东学西学,其心莜同,南海北海,道术未裂”。

关键词:三少民族萨满;英雄原型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9)03-124-06收稿日期:2019-08-30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批准号 17ZDA152)论文之一。

作者简介:卢芳芳(1982-),女,山东省临沂市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 坎贝尔在其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千面英雄》中,系统地提出“英雄之旅”(The hero’s journey),并总结“出发、分离-传授奥秘-回归”的具体过程与旅途中对应的各种象征阶段,这一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代故事创作。

有学者认为:“英雄之旅不是新发明,它只是对事物的总结。

它是一种对美丽结构的认识。

它是一套管理人生和讲故事的原则,就像掌管着物质世界的物理学和化学一样。

它就像一种永恒的真理、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形态、一种神圣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无限的和充满变化的衍生品,各个都反映着基本的精神”。

[1]英雄发现自我、发现神性的心灵之旅,既是坎贝尔理论的根基所在,也是各民族萨满必经的心路历程。

本文试图比较坎贝尔英雄模式与中国北方三少民族萨满生成实践,跨越时空、地域、文化,试图形成理论对话,为新时代当下萨满研究提供多维视角。

对于国内萨满研究,孟慧英老师在《萨满医术:北方民族精神病学》提到:“对萨满医术,应从心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多种角度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全面而相对正确的结论”。

蒙古国语言文字概况

蒙古国语言文字概况

2019年1期(总第68期)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Nol,2019(General N o.68)蒙古国语言文字概况曹道巴特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蒙古国境内有蒙古语、哈萨克语、图瓦语等语言,其中蒙古语是蒙古国国家通用语言,除了蒙古族以外,哈萨克族、图瓦族都会蒙古语。

20世纪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放弃传统蒙古文.,改用西里尔蒙古文字,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提出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倡议。

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国开始推行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的尝试,但学界对延续使用西里尔蒙古文或回复使用传统蒙古文等问题持有不同观点。

关键词:蒙古国;蒙古语;西里尔蒙古文;传统蒙古文中图分类号:H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73(2019)01-0048-04一、蒙古国语言概况蒙古语、哈萨克语、图瓦语是蒙古国境内的主要语言,其中,蒙古语是蒙古国国家通用语言,居住于巴彦乌列盖省、科布多省的哈萨克人使用哈萨克语,同时通晓蒙古语;居住于巴彦乌列盖省、库苏古尔省、乌布苏省的图瓦人除了小部分人使用图瓦语以外,大部分人已转用蒙古语。

1.蒙古语蒙古国蒙古语有4个方言,即北部的布里亚特方言、西部的卫拉特方言、中部的喀尔喀方言,以及东南部的内蒙古人方言。

蒙古国蒙古语的方言差别较小,仅存语音与词汇差异,不同方言人可无障碍交流。

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蒙古语的最大方言,全国近80%的人使用喀尔喀方言。

在蒙古国21个省市中,后杭爱省、巴彦洪格尔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等地的居民全部使用喀尔喀方言。

此外,布尔干省97.4%、中央省91%、肯特省82.9%、库苏古尔省80.6%、乌兰巴托市80%、色楞格省75.8%、东方省58.7%、苏赫巴托省44.1%、科布多省31.3%、乌布苏省20%、巴彦乌列盖省1.2%的居民也使用喀尔喀方言。

蒙古国国家通用语言以喀尔喀方言乌兰巴托语音为标准音,使用其他方言的蒙古人及哈萨克人、图瓦人都通晓喀尔喀方言。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饮食文化研究近30年的发展情况,进而从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总结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拓展了人类学对饮食文化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做了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饮食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的各类书籍中都不乏有关饮食的叙述,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到烹饪的原料、技巧;食物的菜名、菜系、器皿;饮食文化的历史、功能、宗教礼仪、应用与创新以及各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等。

为了更加深入的用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作研究,有必要对与人类学视角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我国的饮食文化研究(一)饮食文化的界定目前,对饮食文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般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如毛丽蓉认为,所谓餐饮文化指的就是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的形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和被人们普遍接受、沿袭相传的各种习俗。

广义的饮食文化则同时关注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正如在《中华膳海》中饮食文化表述为: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本文所说的是广义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于“烹饪研究”,这种“研究”是以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菜谱的编写为前奏。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这种研究很快进入了总结传统烹调技术经验和“弘扬国粹”阶段。

这种烹饪热和烹饪研究滞缓了中国传统烹饪的改造更新步伐,使饮食文化研究失去正确的方向。

深入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近20年的事情。

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饮食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著名学者徐吉军和姚伟钧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一文中列举了20 世纪研究中国饮食史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达189 篇(本)。

(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制与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每一版的最终成果以“要览”的形式发布。

以下发布的核心期刊表,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的一部分。

该要览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主要研制原则,同时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对核心区范围做了一些调整,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

该“要览”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三部分:第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收文量较大的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主流期刊,数据质量可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现收录1999年至2011年度733种来源刊中的一千万条数据,曾为多项大型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该要览选择该库近5年(200 7-2011年)的数据为主要的统计样本(部分指标用到2006年数据)。

第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

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统计量较大的转摘数据库。

该库收录的文摘刊物有三种类型:(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重要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第三,其他统计源。

主要参考公开发表的各种期刊统计数据,包括其他评价系统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类统计数据。

该“要览”的学科分为24个大类目和综合类,包括法学、管理学(含科学学、人才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

其中经济学下列7个二级学科,政治学下列2个二级学科。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将于近期出版,其中的核心期刊表先期公布如下,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当代生态民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杨庭硕教授采访记(下)

当代生态民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杨庭硕教授采访记(下)

当代生态民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杨庭硕教授采访记(下)舒 瑜1,杨庭硕2(1.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海淀 100081;2.吉首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摘 要:杨庭硕教授基于他多年来在生态民族学领域积累的厚重扎实的研究经验,就生态民族学研究的瓶颈、理论进展,以及学科建设展望等方面发表了看法。

这些见解对于推动生态民族学学科建设将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民族学;制衡理论;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2-0104-05此次访谈承蒙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秋萍同学整理录音,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舒瑜(1981-),女,云南文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类学;杨庭硕(1942-),男,苗族,贵州贵阳人,吉首大学历史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学。

舒瑜(以下简称“舒”):杨老师,此前的访谈我们对您个人是如何走上生态民族学研究之路的,有了深入的了解。

现在我们想请您谈一谈您对中国生态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看法。

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本土生态知识的收集整理,而且特别注重精细的民族志编写。

包括您对苗族石漠化治理的问题研究,罗康隆老师关于稻鱼鸭生计系统的研究,我认为都是特别精彩的个案。

从生态民族学的整个学科发展来看,经过了这些个案积累的阶段之后,您觉得之后我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取向?期待生态民族学下一步怎么走?杨庭硕(以下简称“杨”):这下一步如何走,其实挑战很多。

问题在于,既然生态具有相对性,人类建构的生境也具有相对性,文化本身也有相对性。

那我们如何正确的评价它们的适应水平呢?我们到底要吸收什么?扬弃什么?怎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传承下来的很多传统,确实有很多精华,但是我们要继承、发掘、提升和创新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

基于社科基金项目学科类别数据特征的民族问题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社科基金项目学科类别数据特征的民族问题研究热点分析

探索与争鸣DOI:10.16661/ki.1672-3791.2008-5042-0357基于社科基金项目学科类别数据特征的民族问题研究热点分析①王小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该文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的2009—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民族问题研究领域(民族学学科)立项课题的项目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对项目数据进行二级学科分类,在分类数据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民族问题研究的主题与热点,以期为民族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从学科分布数据看出,近10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顺应了时代的特点,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民族问题 数据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学科类别 数据特征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1(c)-0213-04A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Ethnic Issue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CategoryData of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sWANG Xiaoxia(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oject data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ethnic issues research field (ethnology discipline) project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Office in 2009—2018, and conducts data analysis, classifies the project data into secondary disciplines, and then classifies the project data. On the basis of data, the themes and hot spots of current ethnic issues in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ethnology researchers.It can be seen from the distribution data of disciplines that in the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folklore has conform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Key Words :Ethnic issues; Data analysi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Subject category; Data characteristics①作者简介:王小霞(1971—),女,硕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计量分析、电子社会科学、科研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绿洲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漫谈——崔延虎教授访谈录(下)

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绿洲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漫谈——崔延虎教授访谈录(下)

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绿洲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漫谈——崔延虎教授访谈录(下)范明明,崔延虎(1.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2. 新疆师范大学 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摘 要:在此次访谈中,崔延虎教授从生态人类学家的视角,分享了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草原牧区政策及发展路径、新疆绿洲生态人类学的看法。

崔延虎教授指出,生态人类学研究人员要重视不同区域的生态文化研究,并把相关科研工作做到前面,助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

在草原牧区,科学研究和国家政策应重视草原特殊生态社会系统的顶层设计,综合解决草原面临的生态、社会和文化问题。

在新疆的绿洲研究中,人与水的关系是关键节点,以此派生出来的文化、政治、宗教问题仍然有待研究,这些都可作为生态人类学的重要研究点。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牧区;绿洲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3-0103-08作者简介:范明明(1985-),女,河北任丘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崔延虎(1950-),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退休),研究方向:生态人类学、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范:我国目前进入到了生态建设的高峰期,而且不同于以前单纯的污染治理、种树绿化等工程式的生态建设,而是将生态相关的制度设计提到了新的高度上,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到省市再到乡镇都行动了起来。

“生态文明”可能就和以前的生态保护不一样了,您觉得这些年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国家层面上观念和决策的巨大变化,习总书记的这个观点正在被层层地落实和接受。

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基本国策提出来,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中国发展到了关键时刻,不能不面对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需要做出新的决策。

任国英教授访谈记

任国英教授访谈记

任国英教授访谈记张姗I,任国英2(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此次访谈,任国英教授讲述了其开展生态人类学研究,开设生态人类学课程的契机与经历,介绍了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总结了生态人类学在俄罗斯、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不同发展路径与特点.任国英教授结合自身在内蒙古地区开展的生态移民研究指出,民间生态智慧以及地方性知识虽有自身局限性,但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学者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与借鉴.关于中国生态人类学的未来走向,任国英教授认为在现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国家力量的影响下,生态人类学学者不能再单纯地使用一种学科理论解释人与生态的关系,而是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开阔的视野,将生态人类学与环境人类学、环境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关注现实问题,反映民众声音,开展“跨界”研究.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经济文化类型;地方性知识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任国英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生态人类学研究并将国外生态人类学理论及发展情况介绍到中国的学者,其所做的内蒙古生态移民研究是我国生态移民研究的重要代表。

除此之外,任国英教授于1995年在中央民族大学率先开设了“生态人类学”课程,二十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从事生态人类学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学生。

基于任国英教授在生态人类学领域所做出的成绩与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源环境与生态人类学研究室对其进行了专访。

张姗(以下简称张):任老师,您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拜访您,向您学习请教。

您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今天我们的访谈主要围绕生态人类学展开。

生态人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国内的起步比较晚,但是您在2004年就发表了《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一文,这篇文章也成为后来生态人类学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必读文章。

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让您关注到生态人类学?任国英(以下简称任):这个话题还要从我读书时说起。

回鹘摩尼教诸神之名考

回鹘摩尼教诸神之名考

回鹘摩尼教诸神之名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木再帕尔[摘要]结合回鹘摩尼教文献,解释文献中常见神祇之名的来源,以此来揭示粟特语对回鹘语的影响。

文章比较详细地整理和说明了摩尼教教义中经常出现的诸神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

[关键词]回鹘语;摩尼教诸神;粟特语[中图分类号]K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21)01-0029-07[DOI ]10.13874/ki.62-1171/g4.2021.01.005Mani The Origin of Manichaean chaean Gods in Old Uighur Muzappar ABDURUSUL(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fluence of Sogdian on old Uighur by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Manichaean gods in Old Uighur Literature.It provides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Manichaean Gods which appear in Manichaean doc⁃trine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arranges their order.Key words :Old Uighur ;Manichaean Gods ;Sogdian收稿日期:2020-08-20作者简介:木再帕尔,男,维吾尔族,新疆乌什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阿尔泰语言学及生成语法。

“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The“Five Identifications”and the Community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 孙懿[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历史解读
摘要:对于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现状来看,推动研究进一步发展,最先要解决的是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的形成作深入地历史解读。

通过这一解读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既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更离不开正确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西夏的汉族和党项民族的汉化

西夏的汉族和党项民族的汉化

作者: 史金波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夏;汉族;党项族;汉化
摘要:西夏王朝境内原有大量汉族。

汉文和西夏文文献表明,西夏的汉族与主体民族党项族关系密切,一些汉人在西夏政府中有重要地位,更多的汉族在基层与党项族杂居。

西夏社会主流提倡番、汉民族友好和交流。

党项族因受到汉族的强大影响,在物质生产方面,在衣、食、住、婚姻等风俗习惯方面,甚至在语言方面都在不断向汉族趋同。

西夏灭亡后党项族在蒙、元时期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不少人流向内地,其中一些党项族后裔在湖北地区留下了足迹。

无论是留居西北还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党项族后裔都经历了更深刻的汉化进程,加速了党项族的消亡,在明清之际多数融入汉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4年度博士后招聘信息
序号拟招博士后研究项目
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
研究方向
主持人
姓名
职称最终成果形式
研究起止
时间
1 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社科基金民族经济
社会保障
王延中研究员研究报告2013-7-2015-7
2 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
抢救性研究
社科基金语言学朝克研究员专著2013.—2015
3 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
省部级项目民族学何星亮研究员专著2014---2016
4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汉
藏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
社科基金语言比较江荻研究员数据库和论文2014---2016
5 从世界语言透视东亚人
群和语言的起源和演化
自然基金语言演化江荻研究员数据库和论文2014---2016
6 西夏文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特别委托项目
译释、研究西
夏文文书
史金波研究员专著2014---2016
7 中国民族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特别委托项目
重点研究中
古时期民族

史金波研究员专著2014---2016
8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
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民族理论王希恩研究员专著2012---2015
10 当代国际移民的发展趋
势、政策与理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重点项目
国际移民与
海外华人
曾少聪研究员专著
2014年7月至
2016年6月
11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态
环境与地域特色文化研

福建省哲学社
会科学重大项目
汉文化研究曾少聪研究员专著
2014年7月至
2016年6月
12 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
社科基金
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
色音研究员专著2014---2016
13 “西藏问题”研究社科基金西藏文化郝时远研究员专著2016---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