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格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枣
麻、李、韭
大豆、栗、藿
麦、杏、薤
黄黍、桃、葱
补
肝用辛补之
心用咸补之
脾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五志
怒
喜
思
忧、悲
恐、惊
五谷
麦\小麦
黍\高粱
稷\小米
稻\大米
豆
五畜
鸡
羊
牛
马
猪∕肉
五果
李
杏
枣
桃
栗子
五劳
久行伤肝
久视伤心
久坐伤脾
久卧伤肺
久立伤肾
五常
木主仁
火主礼
土主信
金主义
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藏
肝藏血
心藏脉
脾藏营
肺藏气
肾藏精
伤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南(属阳)
中(大地)
西(主肃降)
北方(主寒)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化
生
长
化
收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
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格
徵
宫
商
羽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
东(主生发)
南(属阳)
中(大地)
西(主肃降)
北方(主寒)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火、热
湿
燥∕干燥
寒
五炁
魂
神
志
魄
精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眼(目)
舌
唇(口)
鼻
耳
五体
筋
血脉
肉
皮毛
骨(髓)
五华
爪
面
唇四白
毛
发
五津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枣
麻、李、韭
大豆、栗、藿
麦、杏、薤
黄黍、桃、葱
肺藏气
五脏与五志
病
脾虚
气血亏虚,思维迟缓、精力难以集中的表现
理
状
态
思虑过度
脾的运化
脘腹胀闷 食欲不振 头目眩晕 思则气结
在志为忧 (悲)
七情中悲和忧为两种情志变化,在五志中同属肺志。悲哀忧愁过度,
常见神疲乏力、意志消沉、声低气短喘息等气不足之象。肺主气, 故称“悲伤肺”、“悲者气消”
悲易伤肺
病理意义
影响宣降运动
肺病生悲——肺气虚,
肺气耗伤而呼吸气短无力 气机消沉——易悲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肾在志为恐
恐是自我感觉惧怕的情志状态,俗称胆怯。恐为自知,乃人
自心内生之恐惧;惊是人突然遭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惊骇情绪反
应,为不自知。恐惧太过,最易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 泄等肾气不固之证,故以恐为肾志。
病理状态下: 恐伤肾------二便失禁、遗精、滑泄
五脏与五志
❖肝在志为怒: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
变化。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故为“刚脏”。其性喜条达而恶违逆,应志为怒。
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
面红目赤
肝气亢奋 心烦易怒
病 理
怒伤肝
疏泄失常 血随气逆 吐血衄血
状 态
卒然昏仆
下 肝失疏泄 情志失常
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病病理理状状态态下下::
1、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欲哭的情绪 2、痰热痰火扰乱心神------ 喜笑不休。 3、喜乐无度,心气涣散,耗伤心神,是谓
“喜伤心”------注意力不能集中
脾在志为思:凝神为之思,是精力集中思
考、思虑的状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又 是完成思虑活动的物质基础,故以思为脾志。
五神与五脏的秘密关系?
五神与五脏的秘密关系?五神与五脏有哪些关系?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五神、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类经?脏象类》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
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
2、肺藏魄魄是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类经?脏象类》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魄与生俱来,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
故肺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
3、肝藏魂魂是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思维意识活动,即《灵枢?本神》所谓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当失去心神统领时,则会表现为梦幻及梦游现象。
大凡做梦、幻觉、梦游等皆属于魂的活动范围,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犹如现代心理学描述的潜意识活动。
魂与肝的疏泄及藏血功能关系密切,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即《灵枢?本神》所谓肝藏血,血舍魂、一旦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
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类经脏象类》曰: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
4、脾藏意意即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
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记忆,如《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心有所念,而未定也是意。
《类经?脏象类》指出: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意与脾关系密切,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脾的功能失常,则表现为少思、健忘。
5、肾藏志志为志向、意志。
《灵枢?本神》曰意之所存谓之志,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欲付诸行动,谓之志。
意与志,均为意念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
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
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华,是荣华、光彩之意。
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
五脏--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讲义2五脏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心肺相互协调,则保证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化赤而为血,故脾主运化,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
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循行之枢纽,肝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藏神而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心肝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心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强调维持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
水火既济: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阴)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
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
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君相相安: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
(五)肺与脾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五志与五脏的关系
五志与五脏的关系
五志与五脏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
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喜一般属于良性反应,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
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
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
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
若怒而无节,则它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阳气升发。
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
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3、脾在志为思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
若脾虚则不耐思虑,而思虑太过又易伤脾。
4、肺在志为忧
忧愁是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动,尤其是在过度忧伤的情况下,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忧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耗人体之气。
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
肺气虚弱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
5、肾在志为恐
恐惧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产生不良的刺激。
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五脏情志相互制约的内容
五脏情志相互制约的内容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机能活动密切相关。
情志的变化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而脏腑的功能也会对情志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五脏与五志(怒、喜、思、悲、恐)的对应关系如下: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当五志的活动异常时,会直接影响到五脏的功能。
例如,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同时,五志的变化也会对相应的脏腑机能活动产生影响。
另外,在中医理论中,情志的相互制约是指一种情志活动能够制约另一种情志活动。
例如,喜悦能够制约忧愁,怒气能够制约思虑,思虑能够制约恐惧,忧愁能够制约喜悦,恐惧能够制约怒气。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调节人体的气机,维持身体的平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中医专家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格
中(大地)
西(主肃降)
北方(主寒)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火、热
湿
燥∕干燥
寒
五炁
魂
神
志
魄
精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眼(目)
舌
唇(口)
鼻
耳
五体
筋
血脉
肉
皮毛
骨(髓)
五华
爪
面
唇四白
毛
发
五津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嗅
臊、臭、羶
焦
香
腥
腐、朽
五质
静
燥
力
坚
敬
五志
怒
喜
思
忧、悲
恐、惊
五谷
麦\小麦
黍\高粱
稷\小米
稻\大米
豆
五畜
鸡
羊
牛
马
猪∕肉
五果
李
杏
枣
桃
栗子
五劳
久行伤肝
久视伤心
久坐伤脾
久卧伤肺
久立伤肾
五常
木主仁
火主礼
土主信
金主义
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十二脏腑十二生肖十二寓意23:00--1:00(子时)胆属鼠此时是老鼠活跃的时间(﹡胆主管大脑﹡)1:00--3:00 (丑时)肝属牛牛脾气(脾气不好肝火旺)3:00--5:00 (寅时)肺属虎声吼如虎(肺活量大;肺主宿降是深度睡眠时间)5:00--7:00 (卯时)大肠属兔大便时间,多吃青菜排便好7:00--9:00 (晨时)胃属龙胃蠕动该吃早饭了9:00--11:00 (巳时)脾属蛇脾蠕动消化吸收时间11:00--13:00 (午时)心属马心脏跳得快〈马跑得快〉血流量大(﹡心主神明,小睡一会儿,养神、养气、养精﹡)13:00--15:00 (未时)小肠属羊需要素食营养(是小肠吸收营养时间)15:00--17:00 (申时)膀胱属猴承上启下〈猴上蹿下跳〉﹝﹡此时间段全身气化最强、头脑最灵活,是最好的学习工作时间﹡)17:00--19:00 (酉时)肾属鸡需补钙(鸡吃石头为补钙)19:00--21:00 (戌时)心包经属狗保护心脏(保持心情愉悦)21:00--23:00 (亥时)三焦经属猪该睡觉了平和的心态(怒伤肝,过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的营养(颜色搭配口味搭配粗细搭配生熟搭配荤素搭配)适量的运动(干活属劳动,锻炼属活动,运气动血才叫运动)充足的睡眠(睡眠的过程是排毒的过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枣
麻、李、韭
大豆、栗、藿
麦、杏、薤
黄黍、桃、葱
补
肝用辛补之
心用咸补之
脾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南(属阳)
中(大地)
西(主肃降)
北方(主寒)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火、热
湿
燥∕干燥
寒
五炁
魂
神
志
魄
精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眼(目)
舌
唇(口)
鼻
耳
五体
筋
血脉
肉
皮毛
骨(髓)
五华
爪
面
唇四白
毛
发
五津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嗅
臊、臭、羶
焦
香
腥
腐、朽
五质
静
燥
力
坚
敬
用苦补之
五味、五官、五指、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五指、五官、五体、五液、五脏、五腑、五行、五味、五色、五志、五个原则人之饮食,各有适味,均与五脏相关。
五脏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甜,心主苦,肺主辛,肾主咸。
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甜味,因甜能补脾;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花椒、大葱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
知此医理,便可据其所好之味,测知其病。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
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中指--心(供血)、小肠(吸收)内分泌系统--开窍于舌、汗—忌喜--喜苦、益食红色食物—属火--火生土克金—主血(脸)食指--肝(解毒)、胆(消脂)免疫系统--开窍于目、泪—忌怒--喜酸、益食绿色食物—属木--木生火克土—主经(筋甲)拇指—脾(运化)、胃(消化)消化系统--开窍于口、涎—忌思--喜甜、益食黄色食物—属土--土生金克水—主肉(肌肉)小指--肺(换气)、大肠(排泄)呼吸系统--开窍于鼻、涕—忌悲--喜辛、益食白色食物—属金--金生水克木—主气(皮毛)无名指--肾(滤毒)、膀胱(排泄)循环系统--开窍于耳、唾—忌恐--喜咸、益食黑色食物—属水--水生木克火—主骨(性腺)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共计88种: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鼓、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松花粉、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覆盆子、薤白、藿香。
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焦
香
腥
腐、朽
五质
静
燥
力
坚
敬
五志
怒
喜
思
忧、悲
恐、惊
五谷
麦\小麦
黍\高粱
稷\小米
稻\大米
豆
五畜
鸡
羊
牛
马
猪∕肉
五果
李
杏
枣
桃
栗子
五劳
久行伤肝
久视伤心
久坐伤脾
久卧伤肺
久立伤肾
五常
木主仁
火主礼
土主信
金主义
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藏
肝藏血
心藏脉
脾藏营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枣
麻、李、韭
大豆、栗、藿
麦、杏、薤
黄黍、桃、葱
宫
商
羽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
东(主生发)
南(属阳)
中(大地)
西(主肃降)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讲解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情志泛指人的情感、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活动,亦属于神的范畴。
故曰:“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
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类经·脏象类》)。
对于情志的分类,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
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整个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志活动要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而表现出来,故也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
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
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医`学教育网整理。
故曰:“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如,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
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
若怒而无节,则它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阳气升发。
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
故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尤以病理为最,所谓“忿怒伤肝”(《灵枢·百病始生》)。
8、五志五色对五脏的道理
五志对应五脏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情志疗神: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肺者以喜胜之
五行说法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色五味对五脏
五色五味五脏五腑季节
绿色酸肝胆春
红色苦心小肠夏
黄色甘脾胃仲夏
白色辛肺大肠秋
黑色咸肾膀胱冬
五豆的功用:
绿豆的功效: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
红豆的功效:性平,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黄疸等症。
有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
黄豆的功效:性微寒,能活血通便、解毒祛风热、益气补脾,入脾经。
白豆(饭豆)的功效:性平,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频数,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
黑豆的功效:性平,调中益气,活血解毒,治消胀,下气利水,止汗药物,入肾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志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
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
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
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
《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
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
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
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
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