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图-信号流图-传递函数
f (t)
(t)
1(t )
t t2 2
e at
sin t cos t
F (s)
1
1s 1 s2 1 s3
1 (s a)
(s2 2) s (s2 2)
2.2 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 拉普拉斯反变换:部分分式展开法
时域 差分方程
解析式模型
状态方程
复域
传递函数 结构图-信号流图
图模型
频域 频率特性
数学模型是一个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在不同的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引言
解析法: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 达式,并实验验证。
实验法: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号(例如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 号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
k 1 v n1
s
l 1 n2
(Ti s 1)
(T
2 j
s2
2Tj
s
1)
i 1
j 1
适用于 频域分
析
3.2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K:增益
K*=根轨迹增益
K与K*的关系:
两者关系
m
zj
K K*
j 1 n
pi
i 1
3.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一个传递函数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因子的乘积,每个基本因子就称为典型环节。常见 的几种形式有:
Y (s)
R(s)
Y (s)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编辑全文】
Z2
减速器
J Lc fL
负载
r
操纵手柄
W1
ur
uε
u
放大器
ua
电机 m
减 速
c
负载
ut uc
测速电机
器
W2
W1
W2 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绘制
r (s)
U(rs)
m (s)
1 r
操纵手柄
k
Ut (s)
1
i
kW1
Urr (s)
U(s)
c
(s)
uε
E
ur uε
ut
cc (s) k Uc (s) Ur (s) Uc(s) U
G(s)
Ut (s) (s)
Kt
Kt U(s)
ut (t)
Kt
d (t)
dt
Ut (s) Ks(s)
G(s)
Ut (s) (s)
Kt
s
(s)
U (s)
Kts
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直流电动机:
Tm
dm (t)
dt
m (t)
K1ua (t)
K2Mc (t)
Tm
dm (t)
dt
m
(t)
K1ua
(t)
Tm
X3(s)=X2(s)+R(s)G4(s)+N(s)G3(s)
G4(s)
N(s) G3(s)
R(s)
E(s) X1(s) G1(s) X2(s)
X3(s) G2(s) X4(s) C(s)
C(s)
H(s) X4(s)
)
C(s)
C(s)
T2
X1(s) N(s) C(s) sX2(s) k1R(s) T2C(s)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⑴ 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 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记为G(S),即:
C ( s) G( s) R( s)
(2-4)
注:所有初始条件为零,指的是原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设线性定常系统的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为
dn d n 1 d a0 n c(t ) a1 n 1 c(t ) an 1 c(t ) an c(t ) dt dt dt dm d m1 d b0 m r (t ) b1 m 1 r (t ) bm1 r (t ) bm r (t ) dt dt dt
F(t)
K
F(t) F2(t)
m
f
m
x(t)
F1(t) b)
x(t)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
d 2 x (t ) F (t ) F1 (t ) F2 (t ) m dt2
a)
图2-2 机械位移系统
(2-2) 7
式中:
F1 (t ) ——阻尼器阻力。其大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方向 与运动方向相反,阻尼系数为f,即: dx (t ) F1 (t ) f dt F2 (t ) ——弹簧力。设为线性弹簧,根据虎克定律有:
F2 (t ) Kx(t )
K——弹簧刚度 联立以上三式并整理得:
d 2 x (t ) dx(t ) m f Kx (t ) F (t ) 2 dt dt
(2-3) 8
综上所述,列写元件微分方程的步骤可归纳如下: ① 根据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确定其 输入量和输出量; ② 分析元件工作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或化学规律,列写相 应的微分方程; ③ 消去中间变量,得到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 程,便是元件时域的数学模型. 9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全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
((23))式消LuLCcdd中去(titd)i中2d是utRc间2(中Cti1)变间C1量iR变dCti量idd后udt,ct,(t它)u输r与u(入tc输)(输t)出出uu微rc((tt)分)有方如程下式关系
或
T1T2
d 2uc (t) dt 2
T2
duc (t) dt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称为传递函数。
令线C性(s定)=常L[c系(t统)],由R下(s)述=Ln阶[r(微t)]分,方在程初描始述条:件为零
时[[aab,nnmbssdmdn进mt+ndn+dt行acmmbn(tm拉-r1)-(s1t氏ns)-am1变n+-1b1+…m换dd…1t+,nndd+1a1t得mm1bcs1(11到+ts)r+a关(t0b)]于0C]的RD(sM的s的a(()分s1s(分))=代sdbd为母)t1子为数cd传d多(tt多传方)r递项(项t程递函)式a式0函数c。b(0数tr) (t)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R
a
La
Ea
+
if -
i a (t ) U a (t )
m Mm
Jm fm
MC
dia ( t ) R a i a (t) E a dt E a C e m ( t ) u a La M m (t) M c (t) J m M m (t) C mi a (t) dm ( t ) f m m ( t ) dt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 的传递函数。 即,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结构图表示:
若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nc(t ) dn 1c(t ) dc(t ) a0 a1 a n 1 anc(t ) n n 1 dt dt dt m m 1 d r(t ) d r(t ) dr (t ) b0 b1 b m 1 b mr(t ) m m 1 dt dt dt
设 c(t)和r(t)及其各阶导数初始值均为零,对上 式取拉氏变换,得
(a0s a1s
n m
n 1
an 1s an )C(s)
(b 0s b1s
m 1
bm 1s bm )R(s)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 b 0sm b1sm 1 bm 1s bm G (s ) R(s) a0sn a1sn 1 an 1s an
L[f (t )] e sF(s)
F ( s ) f ( 1 ) ( 0 ) ( 1 ) L[ f (t )dt ] , f (0) f (t )dt t 0 s s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引言●数学模型(1)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及内部各变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I—O—内部变量(2)系统中各物理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各自的变化规律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3)是舍弃了各种事物的具体特点而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性质(即运动)来加以研究的工具。
●控制理论研究的问题是:(1)一个给定的控制系统,它的运动有何性质和特性—分析* 运动:泛指一切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2)怎样设计一个控制系统,使其运动具有给定的性质和特性—综合和设计●工程角度上:控制理论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解释)(1)不满足于求解方程c(t)=f(r(t) )—数学课程已有(2)提出更深入的问题a.这些曲线有何共同性质;b.系统参数值波动对曲线有何影响?c.如何修改参数甚至结构才能改进这些曲线,使之满足工程要求。
—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也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故建立描述控制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理论的基础。
数学模型的形式不只一种:它们各有特长和最适合的场合;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各种数学描述方法的共同基础是微分方程;一元高次微分方程多元一次微分方程(状态方程)Laplace变换为工具——传函传函阵§ 2.2 基本数学模型例 用数学模型表示下图的RC 无源网络给定r u 为输入量,c u 为输出量解:由克希霍夫定律 ⎰+⋅=idt i R u C r 1 r c c u u dtdu RC =+ ⎰=idt u C c 1 令T RC =(时间参数),则微分方程为:r c c u u dtdu T =+ 线性定常系统在初始条件为零时,传递函数为:£{c(t)}/£{r(t)})()()(s U s U s U s T r c c =+⋅⋅ 1.1)(/)()(+==→s T s U s U s G r c 其形式和参数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与r(t)无关。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一. 系统模型系统的模型包括实物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等。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研究(信息方法)。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
相似系统是控制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二. 系统数学模型1. 系统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描述。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揭示了系统结构及其参数与其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2.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模型又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1) 静态数学模型静态条件(变量各阶导数为零)下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反映系统处于稳态时,系统状态有关属性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2)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描述动态系统瞬态与过渡态特性的模型。
也可定义为描述实际系统各物理量随时间演化的数学表达式。
动态系统的输出信号不仅取决于同时刻的激励信号,而且与它过去的工作状态有关。
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常用作动态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成静态模型。
在控制理论或控制工程中,一般关心的是系统的动态特性,因此,往往需要采用动态数学模型。
即,一般所指的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三. 系统数学模型的形式对于给定的同一动态系统,数学模型的表达不唯一。
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及频率特性等等。
对于线性系统,它们之间是等价的。
但系统是否线性这一特性,不会随模型形式的不同而改变。
线性与非线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完全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确定。
经典控制理论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以传递函数为基础。
而现代控制理论采用的数学模型主要以状态空间方程状态空间方程为基础。
而以物理定律及实验规律为依据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又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是列写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方程的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t
f (t)dt 0
t
f ( )d
n
ki .L[ f (t )]
i 1
sF (s) f (0 )
s2F (s) sf (0 ) f (0 )
snF (s) sn1 f (0 ) sn2 f (0 ) f (n1) (0 )
电枢回路方程为
La
dia (t) dt
Raia (t)
Ea (t)
ua (t)
电磁转矩方程 M m Cmia (t)
电动机轴上转矩平衡方程
Jm
dm (t)
dt
fmm (t)
Mm
MC
(t)
若以角速度 m 为输出量、电枢电压 ua 为输入量,
消去中间变量,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为
(s2+s+1)Uc(s)= Ur(s)+0.1(s+2)
即 U S 1 U S 0.1S 2
C
S2 S 1 r
S2 S 1
通电瞬间, ur(t)=1 或 Ur(s)=L[ur(t)]=1/S
故 U S 1 1 0.1S 2
C
S2 S 1 S S2 S 1
再对上式两边求反拉氏变换:
u c
t
L1 U C
S
L1
S
2
1 S
1
1 S
S
2
1 S
1
=1+1.15e-0.5tSin(0.866t-120°)+ 0.2e-0.5tSin(0.866t+3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一、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基本步骤(P23,第二自然段):⑴ 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立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⑵ 依据支配系统工作的基本规律,逐个列写出各元件的微分方程;⑶ 消去中间变量,列写出只含有输入和输出变量以及它们的各阶导数的微分方程; ⑷ 将方程写成规范形式。
例2-1:系统输入i u ,输出o u ;从输入到输出顺序列写各元件方程, td id Lu L =,i R u R =,⎰=t id C u o 1,及o R L i u u u u ++=利用输出电压与回路电流的关系消去中间变量,t d u d C i o =,22t d u d C t d id o =;o o o i u t d u d RC td u d LC u ++=22 写成规范的微分方程(标准形式):i o o o u u td u d RC t d u d LC =++2;或 i o u u p T p T =++)1(221,其中LC T =1,RC T =2,t d dp =。
“系统初始条件均为零”是指在零时刻以前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及他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
在复数域,复变量s 对应微分算子,而s /1对应积分运算。
“输出对输入的响应” 是指,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运动情况。
因此,可以直接列写控制系统在复数域的方程。
就本例而言有:)()(s sI L s U L =,)()(s I R s U R =,)(1)(s I sC s U o =,及 )()()()(s U s U s U s U o R L i ++=; 消去中间变量)()(s U s C s I o ⋅=,得()()1(221U s U s T s T i o =++例2-2:系统输入F ,输出x ;力平衡方程:)()()()(2s X K s f s F s X ms +-=;整理得,)()()(2s F s X K s f ms =++。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R1 ui C1 K
R2 C2 uc
U c ( s) K U i ( s ) ( R1C1s 1)( R2C2 s 1)
有源网络:
Ur R0
R1
C1 +12V
+
-12V
Uc
U c ( s) R1C1s 1 U r ( s) R0C1s
2-3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环节:具有某种确定信息传递关系的元 件、元件组或元件的一部分称为一个环 节。 系统传递函数可写为:
例2 电学系统: 其中:电阻为R,电感为L,电容为C。
+ ur(t) - i
+ uc(t) -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如下
d U c (t ) dUc (t ) LC RC U c (t ) U r (t ) 2 dt dt
2
拉氏变换后(零初始条件下)
U c ( s) 1 2 U r ( s ) LCs RCs 1
2 2
1 1 1 , 2 2 s Ts 1, T s 2Ts 1
各典型环节名称:
比例环节:K 一阶微分环节:s 1 2 2 s 二阶微分环节: 2 s 1 1 积分环节: s 1 惯性环节: 1 Ts 1 二阶振荡环节:2 s 2 2Ts 1 T
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 参数,与输入输出无关; (2)传递函数概念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 (3)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的有理真分式, 即n≥m; (4)传递函数是系统冲激响应的拉氏变换;
传递函数的性质: (5)传递函数与真正的物理系统不存在一 一对应关系; (6)由于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 项式的系数均为实数,故零点和极点可以是 实数,也可以是成对的共轭复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QQQr00(((sss)))−−=QQH0c1(((sss)))R=−=1Hcc122s(sHsH)12(s()s)
qc (t)
=
h2 (t) R2
Qc
(s)
=
H2 (s) R2
G(s)
=
Qc (s) Qr (s)
=
R1R 2C1C 2s 2
1 + (R1C1 + R2C2
机理分析法:
依据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定律并通过理论推导 来得到数学模型的方法 。
实验辨识法:
通过整理基于系统输入-输出的实验数据来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着重讨论机理分析 法。
建模特点:相似性、简化性、准确性。
数学模型类型: 经典控制理论: 微分方程(连续系统)、
差分方程(离散系统) 、传递函数、系 统方框图和信号流图; 现代控制理论:状态方程
注:如果在第(3)步结束时已经得到符合第(4)步要求的微分方程,则 无须第(4)步。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an
d nc(t) dt n
+
an−1
d n−1c(t ) dt n−1
+
...
+
a1
dc(t ) dt
+
a0c(t )
=
bm
d mr(t) dt m
+
bm −1
d m−1r(t ) dt m−1
d x(t ) + dt
Kx(t ) = f (t )
当f(t)=f1(t)时,上述方程的解为x1(t); 当f(t)=f2(t)时,上述方程的解为x2(t); 如果f(t)=f1(t)+ f2(t) ,方程的解为x(t)= x1(t)+x2(t),这就是叠加性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fkt)
(2)比较点(合成点、综合点)Summing P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可省略不写。
Υ1
+ +
Υ 1+Υ 2
R1 (s)
R1(s) R2 (s)
Υ3 Υ1
-
-
Υ 1-Υ 2+Υ 3 Υ2
Υ2
R2 (s)
图2-15比较点示意图
U i ( s) U o ( s) I ( s) R I ( s) U o ( s) sC
(1) (2)
U i (s) - U o ( s)
I(s)
U o ( s)
(d)
将图(b)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 图(d)为该一阶RC网络的方块图。
例2-9 画出下列R-C网络的方块图 解:(1)根据电路定理列 出方程,写出对应的拉氏 变换,也可直接画出该电 路的运算电路图如图(b); (2)根据列出的4个式子作 出对应的框图; (3)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 方框依次连接起来。
R(s)
G(s) 比较点前移
+
C(s) Q(s)
R(s)
+
G(s)
C(s)
比较点后移 Q(s)
R(s)
+
G(s) C(s)
R(s) G(s)
+
C(s)
Q(s)
Q(s) G(s)
C ( s) R( s)G ( s) Q( s) Q( s ) [ R( s ) ]G ( s) G( s)
C ( s) G1 ( s) G2 ( s) G3 ( s) G ( s) R( s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两个输人一个输出的线性系统,可以应用叠加原理进行分析。
如果忽略电枢电阻R 和电动机转动惯量J ,则Tm = 0 。
上式可变为 ω = cd ua 此时,电动机转速与电枢电压成正比。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三、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
由直流电机例分析 如果电机处于平衡状态,则方程中各阶导数均为零。 此时微分方程变成代数方程,即
3.积分定理
若f(t) n重积分,各重积分在t=0 的值为0时,
2.2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运算定理
4.位移定理 ⑴实位移定理(时间坐标中有一个位移)
该定理又称延迟定理。 ⑵复位移定理(在复数s坐标中有一位移)
2.2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运算定理
5.终值定理 6.初值定理 Nhomakorabea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例3
解 ua为给定输人,ML为干扰输人,ω 为输出。
据KVL 电枢回路方程:
据牛顿转动定律,电机转子的运动方程(动力学方程):
当激磁磁通不变时,M与ia 成正比: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例3
将各式联立,消去中间变量M、ed、ia可得:
Ta :电磁时间常数 Tm :机电时间常数
4.整理微分方程,使其规范化,
将输出项放到方程左侧, 输人项放到方程右侧, 各阶导数项按阶次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二、举例
例1:已知RLC 电路系
统如图所示,试列写其 输入—输出之间的微分 方程。
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例2:带阻尼的弹簧系统( k-m-f ), 输入力x,输出位移y , 试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目录2.1 传递函数2.2 传递函数的说明2.3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数学模型2.5 用方块图表示的模型2.6 信号流程图与梅逊公式2.7* 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小结本章简介系统是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着的对象之间的有机组合。
许多控制系统,不管它们是机械的、电气的、热力的、液压的,还是经济学的、生物学的等等,都可以用微分方程加以描述。
如果对这些微分方程求解,就可以获得控制系统对输入量(或称作用函数)的响应。
系统的微分方程,可以通过支配着具体系统的物理学定律,例如机械系统中的牛顿定律,电系统中的克希霍夫定律等获得。
为了设计(或者分析)一个控制系统,首先需要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即描述这一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描述方法:一种是把系统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称之为输入--输出描述,或外部描述,例如微分方程式、传递函数和差分方程。
第二种不仅可以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间关系,而且还可以描述系统的内部特性,称之为状态变量描述,或内部描述,它特别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也适用于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和随机控制系统。
另一种方式是用比较直观的方块图模型来进行描述。
同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不同的形式,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这些模型进行取舍,以利于对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分析。
本章所讨论的数学模型以传递函数和方块图为主。
2.1 传递函数在控制理论中,为了描述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最常用的函数是所谓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扩充到一定的非线性系统中去。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设有一线性定常系统,它的微分方程是(2-1)式中y是系统的输出量,x是系统的输入量。
初始条件为零时,对方程(2-1)两端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就可以得到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2)传递函数是一种以系统参数表示的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式,它表达了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与输入量无关。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举例 例1:电路无源网络 试列写以 u (t ) 为输入量,以 u (t )为 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
i
o
解:设回路电流为 i(t ) ,由基尔霍夫 定律可写出回路方程为
di ( t ) 1 + i ( t ) dt + Ri ( t ) = u i ( t ) dt C ∫ 1 u o (t ) = i ( t ) dt C ∫ L
f 2 (t )
c(t ) = c1 (t )
作用时, c(t ) = c2 (t ) 叠加性:当 f (t ) 、 f (t ) 同时作用时,c(t ) = c1 (t ) + c2 (t ) 均匀性:当 f (t ) = A ⋅ f1 (t ) 时, c(t ) = A ⋅ c1 (t ) 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表明:两个外作用同时加于系统所产生的 总输出,为各个外作用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输出之和。
[
]
1 1 1 F ( s ) + n f ( −1) (0) + L + f ( − n ) (0) n s s s
式中
f
( −1)
f ( −1) (0)、f ( −2) (0) L f ( − n ) (0)
(−n)
为
f (t )
的各重积分在 t = 0 时的值。如果
(0) = f ( −2 ) (0) = L = f
(0) = 0 ,则有
L ∫ L ∫ f (t )(dt ) n =
[
]
1 F (s) sn
(4)初值定理 若函数 f (t ) 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则
f (0 + ) = lim f (t ) = lim sF ( s)
第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sa
1
(s a)n
18
拉普拉斯变换简表
f (t)
9
sin t
10
cost
11
1 (1 eat )
a
12
1 a
(a0
(a0
a)eat
)
13
1 a2
(at
1
e at
)
14
a0t a2
(
a0 a2
t)(eat
1)
F (s)
s2 2
s
s2 2
s s(s a)
s a0 s(s a)
1 s2 (s a)
(1)独立性(可加性):线性系统内各个 激励产生的响应互不影响
xi1(t) xi2(t)
xo1(t) xo2(t)
xi1(t)+xi2(t) xo1(t)+xo2(t)
(2)均匀性(齐次性)
8
线形系统的一般形式
an
dn dtn
y(t) an1
d n1 d t n 1
y(t) ... a1
d dt
dt
s
则
证:
f (0) lim sF (s)
s
由微分定理有:
L( df (t)) sF (s) f (0) dt
两边取极限
lim[ df (t) est dt] lim[sF (s) f (0)]
s 0 dt
s
27
lim[ df (t) est dt] lim[sF (s) f (0)]
0 dt s0
s0
lim est 1
s0
[ df (t) dt] lim[sF (s) f (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编辑全文
r(t)
b1
d m1 dt m1
r(t)
bm1
d dt
r(t)
bm r (t )
c(t)是系统输出量,r(t)是系统输入量,参数是常系数。
性质:满足叠加原理
6
3.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步骤
第一步: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环节的 输出输入的数学表达式。
利用适当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s2 2
n 1 2
e nt
s in( n
1 2t)
n2 s 2 2n s n 2
12
4、拉氏反变换
查表实现
f
(t )
1 2pj
s j F ( s )e st ds
s j
F(s)化成下列因式分解形式:
F (s) B(s) k(s z1)(s z2 ) (s zm ) A(s) (s s1)(s s2 ) (s sn )
设双变量非线性方程为:y f (x1,, x工2 ) 作点为
则可近似为:
y K1x1 K2x2
y0 f (x10 , x20 )
x1 x1 x10 x2 x2 x20
K1
y x1
| , K x1x10
2
x2 x20
y x2
|x1 x10
x2 x20
[注意]: ⑴上述非线性环节不是指典型的非线性特性(如间隙、饱和特 性等),它可以用泰勒级数展开。 ⑵实际的工作情况在工作点附近。 ⑶变量的变化必须是小范围的。其近似程度与工作点附近的非 线性情况及变量变化范围有关。
◆F(s)中具有单极点时,可展开为
F (s) c1 c2 cn
s s1 s s2
s s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放Ⅱ:微分方程 ,传函 3)功放:微分方程:, 传函: 4)电机:微分方程
由于传函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情况 迭加原理有: 5)测速机:微分方程 ,传函 6)总系统传函:(各部分传函合并后即可,也可根据总系统微分方程 求) 微分方程:
对应。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且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原则上 不能反映系统在
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律。 (4)传函是系统的数学描述,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
函。在同 一系统中,当取不同的物理量作输入或输出时,其G(s)一般也不相同,但
却具 有不同的分母。该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形成的方程叫特征方
,
。如网络,-回路。
(四)微分环节: 1.微方: 2.传函:,只有一个零值极点。 3.响应:,则
——脉冲函数 若, 则——阶跃函数
因此微分环节能预示的变化趋势。
如测速机:当时有 运放组成的微分器:
*实际系统中,微分环节常带有惯性, 如右图的网络: 当时,才有
(五)一阶微分环节: 1.微方: 2.传函:,有一个负值零点。 *同样实际中常带有惯性,如右上图的网络:
化处理,常用的方法――小偏差法,此法只适用于 非本质性非线性元件,对于本质性非线性将在 非线性系统一章中讨论。 ★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可表示为:y = f (x) 若取某一平衡状态为工作点。 如A点.: 当时, ,如B点。 设函数y = f (x)在附近连续可导,则可将函数在附近展开成台劳级数:
(4)一般表示法: 系统可能还会有零值极点,若为个,则有: 在此:
二、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从上述传函的一般表示中看出,任何系统均由、等环节组成,此为 典型环节。 (一)比例环节:
1、微分方程:c(t)=Kr(t) 2、传函:G(s)=K. 既无零点也无极点。 3、响应:若r(t)=1(t),则c(t)=K1(t)。
可研究初始条件为零的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
一、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以网络为例。 ,设, 则有 。 其中随形式而变, 而完全由网络的结构及参数确定。 令, 则有 若不变,则不变,所以的特性完全由的形式与数值来决定,且将 传到了反映了系统自身的动态本质,表达了传递信号的性质和能力,故 称它为RC网络的传函。 1、 定义:对于线性定常系统来说,当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拉 氏变换之比叫做
当变化量很小时,可忽略高次项。 则有:
这就是y= f (x)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表示----用斜线代替曲线。 对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 同样的处理方法: , , 当很小时,有,其中及。 例5.铁芯线圈:或
设原来处于某平衡点,则;且工作过程中只在附近变 化: 则 ∴ ∴; 即--------线性化增量方程。 实际使用时为: 。 结论: ⑴ 线性化增量方程:以平衡点处的切线代替曲线而得到变量对平 衡点的增量方程。
传函: 2.性质与说明:
(1)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 性质,且所有系
数均为实数。 (2)传函是一种用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
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r(t)的形式无关,也不 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3)传函是描述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数学模型,而形式上和系 统的动态微方一一
解:在F(t)作用下,若弹簧恢复力和阻尼器阻力之和
不平衡,则质量 m 将有加速度,并使速度和位移改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假设弹簧是线形的,则; 假设阻尼器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则,
∴,即-------二阶微分方程
令 则有
(3)
比较(2)、(3)式可以发现:当两方程的系统相同时,从动态性能的
角度看,两系统是相同的。这就有可能利用电气来模拟机械系统进行实
代数运算,且可查表,简单实用。 步骤:⑴将系统微方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以
为变量的代数方程,其初始值取系统t = 0
时的对应值。 ⑵解代数方程,求出c(s)表达式。
⑶将c(s)展开成部分分式。 ⑷进行拉氏反变换,即得微方的全解c(t)。
例7 、RC网络,K闭合前C上有, 求K闭合后的。
解:K闭和瞬间, ,则
令,则,只有当时,才有。 (六)振荡环节:
1.微方: 2.传函:
有两个极点: (1) (2) (3)为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4) 一对共轭负数根。
3. 响应:当时,四种不同的 响应如图所示。实际中如枢控电机、R-L-C 网络、动力系统等等。 (七)延迟环节:(输出延迟后复现输入)
1.微方: 2.传函:(拉氏变换的位移定理)
程) (5)传函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
义: ①指r(t)是在时才作用于系统,在t=0-时,r(t)及其各阶导数均为零。
②指r(t)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c(t)及其各 阶导数在
时的值也为零。 3.电网络用复阻抗法求传递函数: 例4 、有源网络求。 解:∵点为虚地点,∴
模型—客观实际物体的代表。如电机模型,机械零件模型等。 几何模型—几何尺寸放大或缩小。(如建筑物预先做的模型) 模拟模型—物质相似的量间的模拟。如电气模拟机械,也叫物理模 型。 数学模型—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系统的一种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 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代数方程。 静态数学模型—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各阶导数为0),描述变量之 间关系的代数方程。 动态数学模型—描述诸变量动态关系得数学表达式。 常用的动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传递函 数、动态结构图、信号流图、脉冲响应函数、频率特性等。 用数学表达式描述自控系统,首先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准 确性和简化性之间应全面考虑,在误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简化数学模 型。
重点
1、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2、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由动态结构图或信号流图求传递函数 4、用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 4、....等概念及求取
难点
微分方程的列写与求各种传递函数
§2-1 引言
为使其设计的系统能满足要求,须对系统的过度过程在理论上进行 分析,掌握其内在规律。为此将系统的过度过程用一个反映其运动状态 的方程式表达出来,再加以分析和计算,即为建模。它是分析、设计控 制系统的第一步。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方,虽思路明确,简单实用。但如果系统参数改 变,特征方程及其解都会随之改变。要了解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响应的 影响,就必须多次计算,方程阶次愈高,计算工作量越大,故引入另一 种数模—传递函数。它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工具,也是经典理论 中两大分支—根轨迹和频率响应的基础。利用传递函数不必求解微方就
例1. RC网络, 为输入,为输出列微分方程。 解: ,
(1) 令T=RC为时间常数,则有
---一阶微分方程。 例2.R-L-C 电路,为输入,
为输出列微分方程。 解:
,
故 — 二阶微分方程 令 均为时间常数。
则有
(2)
例3.弹簧-质量-阻尼器的机械位移系统。
当外力F(t)作用时,系统将产生运动x(t)-位移。
输出与输入成比例,不失真也不延时,如无弹性变形的杠 杆、放大器、分
压器、齿轮、减速器等等。
(二)积分环节: 1. 微分方程:
[] 2. 传递函数:, 只有一 个零值极点。
3.阶跃响应:
▲ 如积分器: ,, 其中T=RC是增长到时所需的时间。
(三)惯性环节: 1.微方: 2.传函:, 有一个负极点 。 3.响应:
则 则, ,
例5.无源RC网络求。 解: =, ,
∴ 4.传函的其他表示法: (1)零、极点表示法:
当时,G(s)=0. 为传函的零点。 当时,G(s)= 为传函的极点。
而——传递系数。(根轨迹中 叫根轨迹增益)
(2)时间常数表示法:
其中――放大系数。且,有 (3) 二项式表示法:
如为一对共轭复数,则有 或
则
稳态解 零状态解 零输入解 暂态解
§ 2-2 微分方程
四.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若对系统的元件特性尤其是静特性进行严格的 考察,不难发现:几乎程度不同的都存在着非线性 关系。如铁心线圈:
, [空心时,为常数,所以]
这时有:
在此不是一个常数,与I是非线性关系。 故建立的方程为非线性的。其求解是相当困难的, 且没有通用解法。所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线性
二.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先列写各元件的微方,再合并,消去中间变量。 例6、速度控制系统。
_
+
uf
+
ug
功率 放大
TGG 负载 R1 R2 R3 R3 R4 _ _ +
ua
_
M
R1 u1
C
u2
1. 运放Ⅰ: 2. 运放Ⅱ: 3. 功放:
4. 电机: 5. 测速机: 最后合并上述方程有:
令 则有: 可见:
⑵ 小偏差法:将非线性特性在某工作点附近的邻域内作台劳级 数展开,忽略高次
项,仅取一次近似式即可。 ⑶ 简化方法:将原非线性微分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代之以线性增量形 式,而其他线
性项的变量直接写成增量形式即可。 ⑷ 注意:变量的变化必须是小范围的,增量方程中的
一般可略去,形式与线性 方程一样。
§2-3 传递函数
§2-2 微分方程
一、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列写方法: (1) 确定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2) 从输入端开始,根据物理、化学基本定律写出原始方程式。 (3) 消去中间变量,写出只含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 标准化——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右边,与输出有 关的各项放在等号的左边,各阶导数按降幂排列。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微分方程 §2-3 传递函数 §2-4 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2-5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2-6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2-7 脉冲响应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