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

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

(2)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 ( )
A.820千米
B.1 020千米
C.1 220千米
D.1 420千米
(3)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 )
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
答案 (1)C(2)C(3)D
考向二 地球自转的意义
【例2】(2008·上海地理)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
冰穹A: 80°22′S 77°21′E
东 0°
西
冰☆点 ★
极点
长城站 60°W
◆南磁极 180°
①当我国科考队首 次成功登上冰穹 A 时,长城站的 区时是( B )
A.17日14时16分 B.17日15时16分 C.18日15时16分 D.17日16时16分
强化专练 1.读右图,完成(1)~(2)题。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辨析: “昼夜现象”--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
意义:对调节地表温度有重要作用。
2.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





球 地平面
用太阳高度 表示昼夜情况
太阳高度角大于0
太阳高度角小于太0 阳高度角等于0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4、速度
角速度——15°/小时→ 1°/4分钟→ 15′/分钟→ 1′/4秒)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深化探究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线速度等于赤道上线速度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docx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方向、周期、速度方面来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要充分利用教材及地图册中的示意图片,结合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进行复习。

要借助实际演示建立空间观念,并落实在图上,从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

要学会利用图解法,进一步加深有关知识的理解。

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图解。

要采用逆向思维法,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如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那么对同纬度地区地方时的早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习中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要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地方时和日期的计算方法等等。

【知识构建】本讲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章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大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图1仁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2.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该讲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虽有直观感受,但并没有形成概念,如何使日常观察到的熟悉的现象,从感性认识提升到形成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宇宙中的地球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2、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4、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5、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把握难易,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学习策略】1、充分利用地图,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2、结合近年来有关宇宙探测、时事的热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重点问题。

【课堂活动】图1活动建议1:读图1,描述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移动规律,讨论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掌握日界线和特殊地点的地方时的判读。

本环节可能需要用到的相关图:图3图2图4活动建议2:读图5,掌握地方时、区时计算方法图5图6 图7图8图9【典型例题1】北京时间xx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

图2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T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A、2月18日12时B、2月18日20时C、2月19日4时D、2月19日12时【典型例题2】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A、北京时间8 点B、北京时间11 点C、北京时间14 点D、北京时间17 点【典型例题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1材料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xx年3月27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展开。

从斐济开始,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城市率先熄灯,欧洲、美洲等国的城市紧随其后。

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意义;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地球自转的意义:形成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难点:地球自转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4. 实践活动法: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时区差异等;6. 总结与反思: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2. 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案例;3. 教学视频:播放地球自转现象的视频资料;4.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6.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利用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3)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举例解释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4.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强调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3)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利用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学生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 实例分析:(1)教师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2)学生分享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艺术生高考地理复习导学案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艺术生高考地理复习导学案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案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知识梳理1、地球自转的方向:侧视;俯视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规律:线速度分布规律:3、顺着地球自转,是晨线,是昏线。

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昼弧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夜弧中央经线地方时为。

5、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为。

6、某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为日出时间;某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日落时间。

同一条纬线上的点日出、日落时间、昼长、夜长相同。

7、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小时。

8、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9、日界线两条:180°和。

10、地方时计算公式:区时计算公式:11、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课堂练习1、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比较。

2、晨昏线的应用。

(:(3)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图中丙点的日出时间是;昼长约为;(4)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上图所示北京时间为:;北京的时间为:上图中新旧两天的比例为:3、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晨线是____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____。

(2)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

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____(东或西)侧。

(3)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_____时。

(4)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A.等于1/2 B.等于1/3C.小于1/2D.大于1/2地球表面有甲、乙、丙、丁四点(如下图)。

4、四个地点中线速度最慢的是()A.甲B.乙C.丙D.丁5、在乙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下图为“地球自转等速度线分布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球自转示意图、PPT等;2. 教学资源:相关阅读材料、讨论题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展示: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特点;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让学生反思地球自转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材料,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 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相关地理现象;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3. 作业布置: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的掌握。

七、教学延伸1. 探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2. 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讨论地球自转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相关的科学新闻和研究成果;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直观认识;3. 开展地球自转主题的科学竞赛或展览活动。

高中地理1.3《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1.3《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中图版必修1

1.3《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导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

3.能以河流、风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地球自转造成的地方时差;时间的换算。

【基础知识梳理】1、地球自转的规律(1)方向: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 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__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恒星日——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长度为___________;太阳日——通常使用,即一个昼夜,时间长度为________。

思考:造成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线速度和角速度:角速度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速度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先到达正午,因而东边的地点地方时大;每隔经度______度,相差一小时。

(2)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沿着运动方向看,北半球向______ 偏,南半球向________偏,赤道上不偏转。

通常纬度越高,偏转的角度越__________。

(3)产生昼夜更替。

周期为_________小时。

3、时区和区时(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_____个经度。

(2)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4、日界线(1)原则以______ 经线为界,实际上一条大体沿1800 经线穿行的折线。

(2)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的日期_______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______一天。

【合作探究】一.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实验演示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模拟精选演练提升课件

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模拟精选演练提升课件

4.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时间 9 时 至 17 时, 并计划召开 1 小时电话会议。 为了保证总部和至少 4 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在办公时间参加会议, 会议的时间应 为北京时间( A.8~9 时 C.15~16 时 ) B.14~15 时 D.20~21 时
解析:第 3 题,首先计算出圣保罗的区时是西三区,然后根据 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 可以得出该题的答案是 3 月 1 日 8 时- (8+3),即 2 月 29 日 21 时。第 4 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计算 出伊斯兰堡位于东五区, 利雅得位于东三区, 东京位于东九区, 悉尼位于东十区,底特律位于西六区,圣保罗位于西三区。该 题可以用演算的方法解答,如北京时间是 8~9 时时,伊斯兰 堡、利雅得、东京、悉尼、底特律、圣保罗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5~6 时、3~4 时、9~10 时、10~11 时、18~19 时、21~22 时, 然后看能否找出 4 个地方时在 9~17 时之间的海外分支机 构。依次计算可以得出答案为 B。
)
解析:第 5 题,在北京机场 17 时 10 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 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 D 与上述分析相符。第 6 题, 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 当北京时间为星期一的 17: 10 时, 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 12:10;飞机从罗马经过 18 小时 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 12:10 减去 18 小时,即星期日的 18:10。
答案:3.C 4.B
(2017· 太原模拟)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 18 小时的飞 行,于某星期一的 17 时 10 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此时,飞 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完成 5~6 题。 5.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影响;2. 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运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的日出日落现象。

活动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变换,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2. 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是指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和地貌的影响。

活动三:观察和实验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对地球上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有何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长度、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活动四:分析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是地理现象的基础,如日出和日落、昼夜的变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等都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活动五: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温和季节相反?2. 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对气温和季节的影响。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2. 检查学生的笔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总结;2. 准备相关素材,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2)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提高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学生结合地球仪或地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时区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计算、导航等;(2)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地理环境等。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2. 收集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 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5. 反思学生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影响;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球仪、地图、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地理现象;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3.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以赤道半径。

4.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周期、速度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软件:用于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八、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意义。

第2-3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

第2-3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

1.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

2.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3.学会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4.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甲)。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乙)。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丙)。

3.周期4.速度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6)二、昼夜交替和时间计算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现象①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②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

③晨昏线:图中AOB为晨线。

(2)昼夜交替①成因:地球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

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2)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5°, 地方相差1小时(3)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深度思考 有同学认为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当地时间为当地的地方时。

请判断是否正确。

【答案】不正确。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当地时间是指当地的区时而不是地方时。

【要点解读】 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第3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5年2考)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图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1.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提示: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2.在航天发射时为什么总是向偏东方向发射?提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充分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节省发射燃料。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1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1)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 447 km/h→中纬度1 447~1 670 km/h→低纬度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2017·武威模拟)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 .b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 .a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 .b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解析:第1题,图示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部分大于赤道处的一半,说明大部分位于中纬度;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

2018秋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3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 新人教

2018秋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3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 新人教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

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3.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1)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①不发光、也②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③自转 (2)周期⎩⎪⎨⎪⎧ 长度:④1个太阳日意义:影响人类起居作息,是基本时间单位2.晨昏线(圈)(1)概念:⑤昼半球与⑥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⑦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⑧自转,同一纬度地区⑨东边的地点比⑩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⑪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⑫4分钟 4.时区和区时(1)时区划分:图中共可划分⑬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A 是⑭中时区,B 是 ⑮东一区,C 是⑯西一区。

(2)区时:每个时区⑰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⑱东八区的区时(⑲120°E 的地方时;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4)区时的换算:图中B 与C 相差⑳2小时。

5.国际日界线(1)图中D 与E 合称○21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22180°经线,原则上作为国际日界线。

(2)意义:“○23今天”和“○24昨天”的分界线。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2.规律⎩⎨⎧ 北半球向○25右偏南半球向○26左偏赤道上○27没有偏转我的疑惑1. 。

2. 。

3. 。

探究点一 昼夜交替探究材料 教材P 16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1.“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2.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如何移动?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3.分别在下图中标出晨线和昏线,由此总结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探究归纳】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考点考法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晨昏线的特点及判断。

(重点)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重点)3.晨昏线的应用。

(难点)4.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及日期变更的判断。

(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难度降低,主要命题点为地方时、区时、日期的计算。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5年2考)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图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1.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提示: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2.在航天发射时为什么总是向偏东方向发射?提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充分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节省发射燃料。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1因素 影响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 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1)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 447 km/h→中纬度1 447~1 670 km/h→低纬度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2017·武威模拟)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 .b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 .a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 .b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解析:第1题,图示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部分大于赤道处的一半,说明大部分位于中纬度;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

第2题,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a 、b 两地纬度相当,但a 点线速度比b 点大,说明a 点的海拔高度较大。

答案:1.A 2.A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5年2考)1.产生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AOB ︵为晨线。

(2)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3)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1.若地球不自转,只有公转,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如果有,其周期大约为多少?提示:有。

昼夜交替周期为1年。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①定义:因不同经度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②特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3)日界线⎩⎪⎨⎪⎧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24时(或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又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 180°经线3.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2.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则地球上哪些现象会发生改变?请列举三条以上实例。

提示:①日月星辰西升东落;②地方时东晚西早;③水平运动物体偏向会是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④河流、气流的偏转方向是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等。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求地方时的步骤与规则如下图所示:2.区时的计算在进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时,尽量要按照东(经度或时区)早西(经度或时区)晚的原则,尽可能不跨越日界线;在跨越日界线时,一定要注意日期的变更。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注意:“±”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日期的变更因地球自转,一般情况下,地球上有两个日期,故在进行时间的换算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的变更,因此我们应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日界线的类型日界线自然日界线人为日界线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180°经线日期分割特点0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180°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变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如下图所示:①经线展开图示②极地投影图示(3)确定日期范围①新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②旧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4)计算日期比值①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②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③新旧两天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1.(2016·高考浙江卷)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A.24日2时52分B.24日2时08分C.23日3时08分D.22日2时52分解析:选A。

当太阳直射103°W时,当地时间为正午12时,120°E经线位于该市东侧,经度相差223°,时间相差14时52分。

该市为5月23日12时,北京时间应加上14时52分,即24日2时52分。

2.(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

读图,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 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A.北京时间8 点B.北京时间11 点C.北京时间14 点D.北京时间17 点解析:选B。

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香港采用东八区区时,东京采用东九区区时,洛杉矶采用西八区区时,奥兰多采用西五区区时,然后计算出北京时间为选项中某时时,各城市的当地时间,比照相应的开放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北京时间11点,巴黎为4点,东京为12点,洛杉矶为19点,奥兰多为22点,除巴黎外,其余4个城市的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

以此类推,计算出A、C、D三项错误。

3.(2015·高考全国卷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

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 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A.8:00~9:00 B.11:00~12:00C.14:00~15:00 D.17:00~18:00解析:选A。

M国国土大部分位于0°经线和10°W经线之间,主要属于中时区,与北京时间相差8个小时。

当地时间是8:00~9:00时,北京时间为16:00~17:00,都处在工作时间,故选A。

4.(高考四川卷)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A.1日17时30分B.1日21时30分C.2日1时30分D.2日9时30分解析:选A。

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东八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是中时区的区时,与北京时间相差8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中时区在东八区西侧),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就是国际标准时间,即1日17时30分。

日期的计算5.(高考天津卷)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A.1/4 B.1/3C.1/2 D.3/4解析:选D。

日期范围的确定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即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180°经线的地方时,以180°经线的地方时确定新旧两天的范围(注: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180°经线以西总是全球新的一天(即今天),以东是昨天,因此,180°经线的地方时是N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N个小时。

本题中已知客机出发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2时,此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月22日16时,客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时,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月23日6时,此时6月22日为旧的一天,可见,新的一天6月23日约占全球范围的1/4,那么旧的一天6月22日占全球的范围约为3/4。

6.(高考广东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B.13C.12D.23解析:选A。

此题以冬至为切入点,其实“冬至”这条信息不影响做题。

当北京时间为2012年12月21日19:18时,计算出东十二区区时为21日23:18,也就是说还没有地区进入12月22日。

晨昏线图的判读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故又称为晨昏圈。

晨昏线是太阳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隐含的诸多地理信息是我们判读太阳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

在不同的光照图中晨昏线的形态不一样,有的图只显示晨线或昏线,有的图显示晨线和昏线的一部分,有的图显示整个晨昏线。

如下列四幅图:图1 侧视图图2 极地投影图图3 矩形图图4 局部图1.晨昏线的判断方法(1)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夜进入昼→晨线昼进入夜→昏线(2)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6时→晨线18时→昏线(3)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如下图中,ACB ︵为晨昏线,据东经增加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可判断AC ︵为昏线,BC ︵为晨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