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讲——王瑞朋2014年9月5日

合集下载

教育学

教育学
5.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1.加强信息公开。 2.加强制度保障。

3.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 2.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3.开展改革试点。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细化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 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 方案,经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二)有序推进实施。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 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 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 善措施。
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大对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 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下同), 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 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 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 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 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 文提高到200分;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 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 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 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 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 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 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 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 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第二章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老子 :《老子》
庄子 :《庄子》
无名氏 :《大学》、《中庸》
朱 熹:《四书集注》
王守仁:《传习录》
思孟学派(乐正克?):《学记》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西方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毕达哥拉斯:《金言》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苏格拉底:“助产术(产婆术)”
代表人及著作:
• 孔子——《论语》 •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 述教育、教学的教育著作,被一 些人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 苏格拉底——产婆术 •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 西方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被誉 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 •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 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 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 则和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 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提出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点,主 张广泛设置课程,进行分科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 识,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 统——方法)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特点
• • • • • 1、有了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概念、术语; 3、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5、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专著。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6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6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六章课程一、课程概述(一)课程一般概念在西方,“课程”即“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意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常年编制的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关于课程的类型有以下5种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基础型课程的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并可以作为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拓展。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教育学》笔记完全版(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笔记完全版(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教育概论》叶澜解读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 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 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
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
定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
素之总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五、劳动技术教育
概 念 : 培 养 学 生 劳 动 的 观 点 、 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 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学习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一定的职业
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掌握使用
基本劳动工具的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重视早期教育; ➢重视关键期教育; ➢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 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 才的规模;
简、浅、宽、新 经验、思考、应用

教资科目二理论精讲

教资科目二理论精讲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P68)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
(二)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p64
(一)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1.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中,建成
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A. 个人本位论
B. 教育无目的论
C. 社会本位论
D. 生活目的论
2. 我国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可以选择读普通高中,也可以选
择读职业中学,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 )学制。
A. 双轨型
(一)按照内容属性划分(P62)
学科课程
知识的逻辑体系
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直接经验
(二)按照组织方式划分(P62)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学科整合 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 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
(三)按照实施要求划分(P62)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所 有学生必须修习
选修课程
(二)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5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5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受自然属性的制约。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

由于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和独立意志。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

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做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

教育学王志明

教育学王志明

一。

教育的产生1,神话起源说。

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2.生物起源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否定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

是错误的观点。

3.心里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

将教育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是不全面的。

4.劳动起源说恩格斯,教育从劳动中产生,备认为是马格斯主义的观点。

论点:1教育从人类产生的时候就存在了。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史同时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5.交往起源说我国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教育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中的关系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人一生中的学习的开始并不是在劳动中产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首先学习的是生活而不是生产。

二。

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

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1原始教育特点:1非独立性,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2.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简单,粗糙,原始。

3.人类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内容为六艺。

欧洲产生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类;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与劳动劳动相脱离3.教学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教育制度尚未健全;封建社会:学校内容:四书五经,三纲五常;欧洲,教会和骑士教育,后期出现了大学和行会学校;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与劳动生产相分离3.教学方法呆板,奉行强迫和棍棒教育 4.官学和私学并存.3.现代教育:工业革命的兴起;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点:1教育的.普及型,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2.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形式多样化4.内容丰富,深入,系统;手段现代化,网络化5.教育国际化.三教育的内涵中庸:修道之为教;学记:教学相长;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中;四、教育的本质明确教育的本质,对认识教育规律,理解教育功能,确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意义。

李帅军《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李帅军《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教育”的词源1. 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上心》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 《说文解字》对教育进行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 1906年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自此,“教育”替代“教”和“学”(二)教育的定义1. 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 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是具有教育作用,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有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地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1. 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1)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学材料或教科书 (2) 形式上: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地实践活动系统。

1.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开展,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2.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真正地主体和存在根据;3. 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再好的教育意图和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4. 教育是由以上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地实践活动系统,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相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或天等最高主宰创造出来的,是人的发展皈依于神的要求或顺应填的规定。

(二)生物起源说1.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2.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成就: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相比于神话起源说,对问题的解释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9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9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九章德育一、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①社会性。

②历史性。

③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

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四)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一、德育目标;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8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8

2015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报考即将启动,兴安盟人事考试信息网整理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资料,帮助广大考生备考。

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第八章教学(下)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二)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情况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①组织教学。

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

②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等。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教学机智概述 第二章 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教学机智的发生过程 第四章 教学机智的可能引发
3.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 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影响
• 某教师上课,遇到电脑坏了,他说自己无 法上课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4.教学与学习的关系
•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 人的大脑怎样学习 • 利用学习理论的成果促进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原理)
1.培养硕士生开放的社会视野、良好的思 想品德和学术道德,重视合作精神、创新 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培养。
2.通过拓展教育学基本理论基础、强化教 育理论研究,培养硕士生教育理论研究的 基本素养与能力;注重培养硕士生的分析 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现代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与 灵活运用。
3.注重硕士生的信息素养,提高硕士生外 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 说能力。
(二)教育价值取向透析 1.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觉选择 2.不存在没有价值取向的、中性的教育活动
(三)学校培养目标透析 1.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
2.认识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性 • 学校培养目标综合渗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 • 渗透着具体区域发展的需要 • 渗透着对各学段特殊性的认识 • 体现了一所所学校的具体办学中 • 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转化为学生的成长
(四)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代更新
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基本层面的结合层面 • 社会价值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的层面 •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更高层面的结合
2.对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化(一与多) •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下化、直接化 •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凝固化

赏识引领成功,真爱创造奇迹

赏识引领成功,真爱创造奇迹

赏识引领成功,真爱创造奇迹发布时间:2021-09-03T07:36:03.604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9期作者:王翠兰[导读] 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王翠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中心学校 256655摘要: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竞争与合作引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弱是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检验小组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我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学生不会合作、“假合作”、全组“合做” 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想帮”、“不愿帮”、“不敢帮”,也有很多学生“不要帮”、“拒绝帮”。

人大多是自私的,这毋庸置疑;然如何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小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现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有关做法和感悟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赏识引领成功,真爱创造奇迹哀莫大于心死。

《教育学》第六讲——王瑞朋2014年9月23日

《教育学》第六讲——王瑞朋2014年9月23日

而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 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 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 与教学的紧密配合。因此,发展现代生产需 要发展现代科技、现代教育为其服务。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现代生产的生产率的提高与古代生产不同, 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 间;而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 广和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 中的创造性。
在现代劳动中,智力因素日益重要,脑力劳 动的比重日益提高,这都使生产劳动对教育 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应当 指出,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成果的知 识体系,它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只有当科学知识运用到生产过程,物化为机 器、设施和技术,为扩大利用自然力和劳动 对象开辟新的方法、途径和领域时,才有可 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传 递文化、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 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 青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 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 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 制的变革与完善。 孔子讲:“为政在人”,“人存则政举,人 亡则政息”。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为了适 应情况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的学校、系科。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 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就显得越重要。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变化多端的, 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由于会受到 各种不同因素的复杂影响,教育投资增长与 国民收入增长将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和数据; 尤其是个人的收入的情况更为复杂,不一定 高学历的人就一定比低学历的人的收入高。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教育投入与经济 增长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般的规律性。

公共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
1)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普及教育,扩大了 教育对象 世界上最早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 德意志的普鲁士公国(1763年)
2)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教育的生 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内容上加强了自然科学的教学,教育的手 段逐步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 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摹仿。在 他看来,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 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 仿”。 缺陷: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观点: 1)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 而产生的。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 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 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 缺陷: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起源观, 从80年代初开始受到质疑,因劳动是整个人类生 活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中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和形成阶段 2、独立学科的初创阶段 3、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 4、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5、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经验与思想的积累和形成阶段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 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恩格斯
(二)泛智教育思想 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 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 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他也斥责 有人主张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的谬论, 指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 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

如何使小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

如何使小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

如何使小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发表时间:2013-05-30T17:53:46.04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6月供稿作者:王士朋[导读] 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王士朋河北省邱县香城固中心校【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想学数学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究竟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手段达成目标。

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

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

12.21晚全国班学霸作业1

12.21晚全国班学霸作业1

2020年全国班教育学——理论精讲主讲:王婷梳理总结梳理总结梳理总结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01020304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生理心理身高、体重、骨骼、肌肉认知、情感、个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概念身身互补 身心互补 1 2 3表现启示 常考例子 (四)互补性(五)个别差异性1 2 3表现启示常考例子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从...到... 先...后.... 顺序不可跨越方向不可逆 1 2 3 表现启示 常考例子 (一)顺序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不同矛盾,面临不同发展任务中学...小学... 1 2 3表现启示 常考例子 (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1 2 3表现启示常考例子速度有快有慢规律表现启示例子顺序性从…到…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盈科而后进《学记》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特点针对阶段教育幼儿园小学化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匀速不同方面,不同步关键期劳伦兹狼孩当其可之谓时互补性身身互补身心互补扬长避短盲人听力灵敏身残志坚个别差异性群体不同个体不同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考点归纳:易混淆区分——顺序性vs阶段性顺序性:从…到…阶段性: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任务关系:顺序性是由阶段构成的,整体与部分1.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A.阶段性B. 不平衡性C. 差异性D. 顺序性2.小学教学通常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则进行抽象的讲解,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

A.阶段性B. 不平衡性C. 差异性D.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速度阶段性:阶段...特点、任务1.儿童身心发展由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2.维果斯基认为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中学学生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

《教育学》第十讲《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教育学》第十讲《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整理课件
45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 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 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 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整理课件
3
一年以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闹隆重的社 交场所,一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年轻人 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说,“ 您可能早已不记得我,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 字,可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给了 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推销 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您和我一 样都是商人为止。”
愕然,又不甘心地问:
“为什么?”儿子仰起苹
果般的笑脸,答道:“
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
妈妈呀!” 前一刻还心中
愤然的母亲,此时把孩
子紧紧搂在怀里,热泪
盈眶。
整理课件
28
3、幼儿期学生的教育对策
幼儿期的核心任务是做好早期教育,具体而 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帮助孩子掌握好两种基本的工具, 一种是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另一种工 具则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2)要帮助孩子形成两种重要的社会交往 模式,即与人合作、理解与遵从规则。这 些模式主要形成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家 长或教育工作者,在此过程切忌溺爱或迁 就孩子,以免贻误终生。
整理课件
29
在培养动手能力与使用器具的能力方面,可以 给孩子买些积木玩具等,以促进孩子思维的发 展。
整理课件
30
积木玩具:伦敦的塔桥。
整理课件
44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 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 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 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 好担心的。”

李帅军《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李帅军《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一)生理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1.2.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需求人才需求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的知识质量、数量和人的发展水准的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显然不一样。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1.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结构的制约(1)教育结构其主体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结构——小学、初中、高中、承认学校和高等大学等。

(2)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限制,特别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

(3)发展好教育需要注意促进教育结构优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1整(2)新专业的基础学科(数量和质量)(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课程的设置(是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的多少、难易程度及性质(2)科学技术的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手段的制约(1)教育手段——使用的物质工具(2)口耳相传——黑板、粉笔、实物演示等——幻灯片、照相机、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教育的普及和效率)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1)掌握生产资料(前提)政权经济政治统治者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上:颁布政策和法令,规定办学宗旨和方针。

例如:学在官府、选士制度、官学、私学;教会控制,政教合一;法律条文等。

(3)经济上:拨款、捐款控制学校;(4)思想上:管理教科书的编订和读物的发行,保证思想上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1)原始社会:无阶级,所有人受同等教育;(2)奴隶社会:奴隶主子弟接受教育;(3)封建社会:平民没有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内存在等级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4)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教育没有实现人人平等。

教育学 王彦才 郭翠菊编 知识要点

教育学 王彦才 郭翠菊编 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5.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经济保障2)国家发展的需要——接班人3)脑体的分离——从事文教的专门人员4)文字的产生——教育内容的积累和传递6.时间——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教育产生的条件——劳动和个人发展需要7.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无阶级性和原始性的特点8.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出现了古代学校a)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b)课程内容主要是古典学科,如“六艺”c)教学方法简单机械d)没有严格的班级和学年区分2)教育具有阶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9.现代社会的现代教育有以下共同特征:1)公共性2)民主性3)生产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10.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a)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功能3)教育的负向功能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如应试教育)b)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整体和局部)第二章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a)代表儒家思想的《论语》b)孟子的《孟子》c)朱熹的《四书集注》d)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2)独立形态阶段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b)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中将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3)多样化阶段a)这一阶段的特点:学派繁多——以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最为重要,观点不一,相互借鉴,批判继承,对立斗争4)理论深化阶段a)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倡“发现法”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c)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把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学论的研究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反思教育行为2)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科学解释教育问题4)有助于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5.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用“系统”的方法学习和分析教育问题4)要注意扩展学习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发展:是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发展: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为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e)批判“遗传决定论”的观点2)环境a)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b)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c)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d)环境作用具有局限性e)批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与遗传等因素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主观能动性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自上而下:头部颈部躯干下肢自中心向边缘: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2)阶段性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3)不均衡性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同一时期,发展是不均衡的4)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之间的差别性教育应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紧紧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其得到充分的、最佳的发展,错过就会难以弥补)、个别差异性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教育、劳动者与经济发展a)教育是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再生产:指延续和培养新的劳动能力,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与形态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与形态: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还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是从事简单劳动还是从事复杂劳动,是从事一般性劳动还是从事专业性劳动c)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养d)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2)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a)教育是科技继承和传递的最重要的手段b)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即专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c)教育是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2.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可能性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直接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必要性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社会的教育需求水平息息相关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不同的时代,要求工人的文化水平不一样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从讲授法、问答法到实验法、演示法教学手段——从幻灯机到计算机教学组织形式——从班级教学到远程教学3.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迁移与流动资本4.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3)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劳动能力4)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5)政府负担教育费用所占比重应逐步增大,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社会公平5.教育对政治发展的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大量的政治人才,为政治发展服务2)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政治社会化: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3)教育可为政治稳定或变革制造所需的舆论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通过学校教育制造政治舆论,保证其稳定或变革,是各个时期政治运行的基本做法,如五四运动4)教育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进政治民主的主要力量6.政治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权和受教育权2)政治体制影响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封建社会教育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教育培养国民,现代社会教育培养公民;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3)政治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政治制度对其他社会制度的确立起制约作用,对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是如此4)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思想的发展政治意识形态通过政治文化、价值、观点和信仰等形式表现出来;政治意识心态影响教育思想是通过(直接向受教育者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和(影响教育者的意识形态间接影响受教育者)两种方式进行的7.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教育的文化保存与传递功能2)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首先,教育机构是学习机构,研究活动大量存在,直接提供文化创新成果其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再次,教育可以保持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对文化创新提供价值审视的内在动机最后,教育可以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补充、更新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发展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会选择文化中有积极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通过这种文化的选择和整理,教育可以改造、净化文化4)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或形式相互适应和协调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8.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积淀直接影响教育内容一方面,教育内容必然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为教育提供直接素材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选择时的偏好(如各民族对其语言的钟爱;中国古代因重农抑商导致教育内容主要以社会典章制度为主)3)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文化观念: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渐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策略的选择9.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要完成对人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性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如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但教育却明显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另一种情况是,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10.坚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1)以育人为本,要求教育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有所选择一方面,通过自主选择去适应合理和正确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保持一定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抵制社会发展中的错误现象3)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11.教育目的的意义——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第五章教育目的1.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2.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3.教育目的包含四个层次:1)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2)培养目的(学校的)3)课程目的(学科的)4)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的)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1)社会依据a)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b)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人的依据a)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可接受性)b)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可变性)c)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差异性)5.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社会本位论:主要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包括智力、体力、精神、道德和情感最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个人能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辩证统一,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7.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所培养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8.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9.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10.素质教育的特性1)基础性和基本性2)全体性和全面性3)本体性和主体性4)持续性和终身性11.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1)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从根本上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3)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学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受到下列因素决定的: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3)文化因素4)人口因素5)传统教育制度以及国外教育制度6)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中国学校有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类型4.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只挑了“首次”的学制)1)1902年,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并未实施2)1903年,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实施的第一个学制3)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类似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即壬戌学制4)1986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5)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关注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学制5.1)我国现行教育的形式构成a)教育领域构成○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b)教育阶段构成○1学前教育○2学龄教育○3继续教育c)受教育方式构成○1面授教育○2函授教育○3远程教育○4自学考试2)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1基础教育体系○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3高等教育体系○4成人教育体系○5特殊教育体系6.义务教育:国家根据一定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一定程度的教育,家庭、社会、学校和国家必须给予保证7.义务教育特征:强迫性、普遍性、免费性、公共性8.各国的学制改革有以下一些共同的趋势:1)重视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化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5)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第七章教师与学生1.广义的教师:凡是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人都可以称为教师2.狭义的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非专门化阶段2)专门化阶段3)专业化阶段4.对国家和社会: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对学生个体:影响个人发展5.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6.教师职业的特点:1)示范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效性7.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1)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学生的心理调节者5)终身学习的践行者8.教师的专业素养:1)专业知识a)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b)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c)丰富的实践性知识d)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专业技能a)教学能力b)细致观察学生,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c)组织管理能力d)交往能力e)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f)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3)专业道德a)爱国守法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教书育人e)为人师表f)终身学习4)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是指教师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专业自我9.学生的本质属性:1)独特性2)生成性——学生正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教师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3)自主性4)整体性——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10.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理解宽容3)互尊互信4)和谐合作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八章课程1.课程:是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规范下有计划开设的学科与活动以及学校环境中对学生起着影响的因素2.课程研究的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论、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和社会中心课程论3.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a)学科课程:是以某一学科知识的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优点:简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缺点:不利于学生直接经验获得和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需要、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b)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实践,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a)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b)综合课程: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课程编制: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1)课程目标a)按照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课程目标分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c)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2)课程内容a)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社会性和生本化(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b)课程组织有3种不同层面的方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c)课程内容组织好后,其文本的表现形式从宏观到微观有三个基本的层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工作)a)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忠实执行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新取向b)课程是目的,教学是手段4)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课程本身评价)a)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激励、诊断、调节b)课程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课程改革1)外因a)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b)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经验2)内因a)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4)课程实施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课程评价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观6)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第九、十、十一章教学(上、中、下)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2.1)教学和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教学与智育a)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b)教学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但智育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3.教学的任务(可以用六子口诀帮助记忆——双基,三力,两发展):1)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3)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与能力4)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4.教学的地位与作用1)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3)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活动5.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师生身心发展的过程3)师生交往是实施教学的基础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前提2)感知教材——基础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发展5)运用知识——目的6)检查效果——评价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c)要处理好二者关系防止顾此失彼3)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 “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 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 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 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 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 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地 讲,这本书“它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的全部艺术”。
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出特 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 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 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 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 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 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 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 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 了。
另一位德国教育家拉伊在1908年出版的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 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 说,这种教育学说是杜 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 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 主义与教育》。杜威的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 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 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 主的“传统教育”基础 上提出来的。
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 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斯宾塞 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 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 和记录。他强调生理学、卫生学、数 学、机械学、物理学等实用学科的重 要性,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 义教育;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 教育;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 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 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 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 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 育问题。但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未 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 题,因而,他们的教育著作还没有达到 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通过 发现来学习。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对 于选编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具有 积极意义。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 《教学与发展》一书出版,这本书全面阐述 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通过实验,他批 评了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 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 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对苏 联的学制和教育改革,一度起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提到了一条教 学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学生有好、中、差 三种类型。赞可夫认为:差生之所以差,主 要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低,对学习没有兴趣, 缺乏学习信心,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薄弱。
而教师对待差生的传统办法就是补课,反复 做机械的练习。结果,差生的负担更重,在 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差生见到的东西少,想 到的东西少,因而学习的东西少。智力活动 的减少,又使得发展水平难以提高。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 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
这些学科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 成果,而且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 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 育问题,使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 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 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 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在科 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1776年到1787年, 德国著名哲学家 康德曾经先后四 次在哥尼斯堡大 学讲授教育学, 是较早在大学开 设教育学讲座的 教授。
后来,赫尔巴特接替了康 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 育学教席,并于1806年 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已 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 一般目的、教学、德育 四个部分。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曾一度 风行世界,对很多国家 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柏拉图( Plato,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 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 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 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 育体系的人。柏拉图认为,3~6岁的 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 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 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 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 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 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
《爱弥儿》书中的名言:“出自造物主 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 里,就全变坏了”;“遵循自然,跟着 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 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 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 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 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够运用自己 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坚实了”。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 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 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 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 门比较独立的学科。
1632年,捷克著名教 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大教学论》,这是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著作。在这本著作 中,他提出了普及初 等教育,主张建立适 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 校教育制度,论述了 班级授课制。
杜威提出了两个非常著名的口号:“教育即 生活”与“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 是为将来生活做预备。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 以外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 之中;他反对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 生长的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 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 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 雏形的社会。”
王瑞朋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 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 门科学。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 很低,人类的经验很简单,这时就很 难寻找得到教育学的端倪。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 脑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文字,出现 了学校,人们的教育经验逐渐丰富, 教育工作日益复杂,越来越需要对教 育工作进行研究,对教育经验加以总 结,这样就产生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 以下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时期;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 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 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如《论语》一书,其中就有很多的孔 子关于教育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 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 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比如,荀子论述学习知识的过程,重在 积累,需要坚持不懈。“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在不舍”。
再比如,《师说》中,韩愈对师生关系 的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再比如,朱熹所制定的著名的《白鹿洞 书院学规》,其中引用《中庸》里的 话语,写道:“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对学 习过程的深刻描述。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学的科学性问 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 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 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 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 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 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 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论语》一书中,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 学方法。 比如,学、思、行相结合的方法,“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 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 他;虽然对知识已经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 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因材施教的方法,《论语》中有一则针对学 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事例,子路问孔子: “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 吗?”,孔子回答“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 作主张就去做呢?”冉求问:“听到一个很 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子回答 “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 解,孔子告诉他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 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 制一下使他审慎些。”这一个具体的事例, 表明孔子能区分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意识、 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 两位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 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 的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 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常常这样安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 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 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 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 现了“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这个术语是由德国的梅伊曼在1901年 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 概念化的,往往与实际相抵触,为了 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然经验下结论, 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 和学习。
在他看来,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 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概括地 说,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和 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 本能和活动。”杜威心目中的教育是 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 而学校生活的组织则以儿童为中心。
1919年,中国有五个学术团体联名邀请杜威东 游。当时虽是北洋政府统治,但是民间学术 社团与外国人交往却无任何限制。五个教育 团体请他到北京、上海、南京和其它几个城 市讲演,他也接受了。发起这件事的是胡适、 蒋梦麟(十五年的北大校长)、陶行知等杜 威的弟子,代表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和 北京大学知行学会等五个团体。他在中国的 时间总共是两年又两个月,就是从1919年5 月到1921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