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课程作业台山市宁阳中学朱然俊一、整体内容的大变化特点1.强调“德育为先”初中生物学课程既要呈现这门学科课程特有的价值和任务,又要为实现国家义务教育的总目标做出贡献.所以,在这次修订中,不论是国家对各个课标组的要求,还是各位专家对《标准》的审看,都不断强调落实中所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2.提出“能力为重”《标准》修订的第二个变化是提出“能力为重”,这和《纲要》的要求相契合.在《标准》的前言部分,重点提到“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提高。
”3.反映“时代变化”第三个变化是反映时代精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比如:“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等,均有所体现。
4.控制“总体容量"少而精的选材原则;内容总量与课程总量匹配的原则;内容要求与学生认知能力吻合的原则。
5.凸显“重要概念”二、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思考(一)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标准》认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二)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精心组织。
“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概念性知识”,是与生物科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
在教学中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获得,其学习的主要形式为记忆,检测时主要是复述;而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归纳推理,需要逻辑加工,需要学生理解,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当然,这种关注核心概念的教学并不是忽视对事实的学习,它是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途径,使他们能够组织并应用对于理解核心概念至关重要的那些事实.例如: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中,列举了以下的重要概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The middle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 lesson example interpretation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well-rounded science education. These examples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complex scientific concepts by applying them to real-world situations. By incorporating practical examples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an make science more engaging and relevant for students. This approach can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world around them.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这些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将它们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通过将实际例子纳入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科学更具吸引力和相关性。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鼓励他们对周围世界有更深入的欣赏。
Furthermore, the use of lesson examples based o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 can help students connect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y demonstrating how scientific principles can be applied in real-life situations, students cansee the relevance of their learning and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This approach can also foster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in students, as they begin to se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what they learn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world outside.此外,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课例式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1)一、课程性质(2)二、课程基本理念(5)三、课程设计思路(7)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一、科学探究(13)二、生命科学(15)三、物质科学(26)四、地球和宇宙(39)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一、教学建议(52)二、评价建议(59)三、教材编写建议(65)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附录(72)附录1 行为动词(72)附录2 教学案例(73)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
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
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
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课程标准(2011版)》变化
数学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 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 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 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 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数学课程应致 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 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交流话题: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与与2001版课标比较
数学文化: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 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 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 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 用技能;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 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 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 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 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 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 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 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 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 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 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 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各科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初中语文(蔡少军)义务教育课程语文标准(2011版)为小学和初中共用,其中初中语文部分有以下特点:一、明确了语文课程基础任务在于语文文字能力的培养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进一步强调了传统语文的重要性新修订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三、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多读多写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
四、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阐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五、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新修订课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对当前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
如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法修辞。
新修订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STEM教育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探索
STEM教育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探索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STEM教育模式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各年龄段孩子们的教学中,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终年段,在我国孩子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所以在初中段采用新型教学模式----STEM教育对推动我国国民整体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初中科学学科为代表进行研究,从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出STEM教育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
标签:初中;科学;STEM教育引言: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有用的人才,以保证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旧形式的教育下培养的人才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高速发展了。
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为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研究背景随着网络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此影响下,各大国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烈。
这样的趋势下,各大国都具有巨大压力,尤其像美国这样的想独占鳌头的大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力下,也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意识。
在此影响下,美国要想保障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美国教育专家在针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美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科学中的表现情况进行研究下首次提出STEM教育战略,提出后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美国各大组织也不断为STEM进行推动,从而使STEM 教育战略在美国的教育模式中成为主流趋势。
STEM教育不仅仅是美国教育模式中的單一学科或者单一层面上的教育模式,而是贯穿于美国总体教育备受美国人民和政府重视的一种教育战略模式。
他国的教育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战略基础,从而使我国各界人士越来越重视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在我国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中所占有的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不断地加大了其占有的比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小16开
2012.1
33.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6.00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4.00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2.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12.1
20.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3.00
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8.00
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17.0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37.0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8.0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16开
2012.1
20.00
总计(元)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3.25
6.00
978-7-303-13334-5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4
7.00
978-7-303-13318-5
我国《初中科学课标》和美国NGSS内容对比探析
* [基金项目]2016 年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中小学教师效能的内在机制和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 16JDJYA007) 。
[收稿日期]2016 - 09 - 11 [作者简介] 曲 鹤,女,山东青岛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
王晶莹,女,辽宁营口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博士后。
以下 先 对 美 国 NGSS 进 行 分 析。美 国 NGSS 详细阐述 了 三 维 科 学 学 习 的 目 标,即 科 学 和 工 程 实践( Practices) 、学科核心概念 ( Disciplinary Core Idea) 和跨学科概念 ( Crosscutting Concepts) ,并用 表现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来描述学生的 学业成就,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学习的联系性、关联 性和情境性。[3]
2016 年 11 月 第 32 卷 第 11 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Science)
Nov. ,2016 Vol,32 No. 11
*
我国《初中科学课标》和美国 NGSS 内容对比探析
— 12 —
1. 科学和工程实践
NRC 在 NGSS 中使用 “科学实践”替代“科学 探究”,更好 地 解 释 了 在 科 学 认 知 范 围 内,何 谓 真 正意义上的“探究”,“ 实践”更加拓展了工程领域 的科学教育。NGSS 中将实践的步骤概述为 8 个 方面:(1 ) 提出问题并明确问题;(2 ) 构造模型并将 其付诸实践;(3) 策划、实施调查;(4) 分析和解释 所得数据;(5)使用数学和计算思维;(6) 阐明数据 并设计方案;(7) 参与基于证据的讨论;(8) 取得、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精炼版)【针对教师招考】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1.课程性质:①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②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基础)③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2.课程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4)体现科学探究精神(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3.设计思路(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1)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3)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4)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5)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6)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4.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5.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6.课程目标: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①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②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③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
④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学知识与技能①逐步加深对自然科学中一些统一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物质、能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②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④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⑤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
皮蛋DIY(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项目主题:我为传统美食松花蛋代言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复习二、主题解读:《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要求:认识酸和碱的主要性质,说出某些常见的盐的性质及用途;举例说明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与对人类的影响。
章节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变化、物质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以及几种重要的盐。
化学物质是内容组织的明线,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是暗线。
从化学学科角度来看,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变化是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浙教版教材在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栏目中设置了单一物质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相关内容,例如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等作用,波尔多液等配制等。
学生能够认识一类物质与生产生活联系应用,但缺乏多类物质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这样应用实践缺乏系统认识。
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应该建构学科大概念: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方面是物质的转化,另一方面是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改变。
基于以上分析,有必要在实际情境中对酸碱盐多类物质相互间化学变化建构系统认识模型,以“我为传统美食松花蛋代言”为主题,通过“探寻松花蛋中的制作”“探究优质松花蛋制作工艺”“我为松花蛋代言”三个驱动性任务,围绕着学科大概念“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展开教学,以科学探究这一“高阶学习”,驱动“低阶学习”,在观察、提出科学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科学解释、质疑、设计实验、论证与重新实验、设计与制作宣传中,发展学生变化观念、证据推理、科学探究、质疑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单元学习目标:(1)在“探寻松花蛋的制作”中,能够灵活应用常见酸、碱、盐的有关性质解释松花蛋的制作中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实验验证皮蛋粉中成分,以及反应后主要物质。
选取信息,解释松花蛋的科学问题,并设计实验探寻松花蛋制作关键原理。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笔试部分
《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1.科学专业知识(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现象。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最新发展动态。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详细信息。
该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文件,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
该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观点和方法论。
2. 生物学知识。
3. 化学知识。
4. 物理学知识。
5. 地理学知识。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教学要求
-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实验和观察。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现象。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评价标准
根据该标准,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制定科学课程的评价
标准。
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
实施指导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提供了教师的具体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科学课程。
教师可以根据指导
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以上是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简要介绍。
该标准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规范的教学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
养和创新能力。
请参考该标准以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工作。
(完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目录第一部分前言前言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二、生命科学三、物质科学四、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附录一、案例二、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第一部分前言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
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生物科学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倒如,DNA 分子双 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也向 着 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 环境 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 社会文 明的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 ,生物科 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 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 厚 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能够 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 、创新 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4 一、科学探究.....................................................................................................................5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7 三、生物与环境.................................................................................................................9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0 五、生物圈中的人...........................................................................................................12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5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16 八、生物的多样性...........................................................................................................18 九、生物技术...................................................................................................................20 十、健康地生活...............................................................................................................21
科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质量的测量
科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质量的测量摘要本课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课前要求学生自制天平。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制作优秀天平的设计者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自己的天平有哪些优点可以供同学们借鉴参考。
然后让其他设计师对照市面上生产的天平--托盘天平的结构以及功能,对这三位设计师的作品提出优化建议,这一环节深化学生理解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最后让同学们用天平测自己喜欢的物体。
整节课通过分享、优化、体验这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思考,会质疑,会表达。
关键词天平结构;质量测量;优化天平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质量的测量》第二课时《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
规范使用测量工具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中考实验操作的重要内容。
质量的测量是体现物理实验课的一种课型,要求学生知道测量工具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1]。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课时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及单位,理解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本课时顺应教学内容的安排,介绍质量测量的工具及其操作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制作秤砣,初步有了“轻”、“重”的概念;托盘天平则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测量仪器,学生对天平的结构比较陌生,对天平的操作步骤比较模糊,但初一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天平[2]。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天平各部分的构造,学会规范使用天平。
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天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4]。
2、通过设计师分享自己设计天平的理念,以及其他设计师的优化建议,加深学生对托盘天平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功能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进而提高学生使用天平的能力,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体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严格按照天平的使用方法来测固体的质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活动,明确了初中生应学习的7项基本技能。
对这些重大变化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并就“如何完成好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实验技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有2个较为重大的变化:一是在原有3个一级主题的基础上新增了1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规定了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活动;二是明确了初中生应学习的7项基本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具体要求——“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为什么要规定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活动?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与7项基本的实验技能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去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本文拟对这几个问题展开探讨。
1为什么要规定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规定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等8个必做的学生实验活动,这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相比变化最为重大的一点。
为什么要增加这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活动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老一辈化学教育家一再指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从课程标准到教科书都强调化学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并从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高度来安排和设计基本的化学实验。
同时,为了能让全国各地条件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验设备和课程资源状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科书都没有明确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为发挥学校、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留下了空间。
但实际教学中的现状怎样呢?调查表明,一些学校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开设学生实验,只做演示实验,为了应对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直到考前两三周,才根据公布的考试抽签范围,组织学生突击练习,使得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初中科学“三环六步”目标分解例析
初中科学“三环六步”目标分解例析新课改推进已有数年,很多地方应试教学的根本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仍然“涛声依旧”,初中科学教学现状堪忧。
现状1:评价方式单一,仍然以分数论英雄。
现阶段还有不少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仍然以简单、粗暴的单一评价方式来评价教师,导致教师成为印刷资料、分发试卷、批改作业的机器,教育从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
学生体验、探究、分析思考等各种实践或思维活动严重受阻,最终以丧失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为代价,造成高分低能,学生的学科素养得不到长足发展,步入社会后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达不到义务教育应该达到的结果。
现状2:学校考试频繁,以升学为唯一宗旨。
就我国目前初中教育现状看,“以考为纲”造成教育性质的深度和强度的改变,频繁的考试紧跟而来的是:学生不是因今后的“用”而学,教师也不是因学生今后的“发展”而教,其共同目的只是“升学”。
这种“唯升学率论”的背景下,教师只会大量印发讲义,真正的“传帮带”反而消失。
现状3:教师素质弱化,课程意识淡薄。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师范教育中普遍缺乏专业的课程理论学习经历,在平时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教师更多接触的也是关于学科教学的培训,课程开发与创生的意识严重缺乏。
现状4:课标内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作为指导纲要的课程标准,它不可能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点)作出很具体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体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而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不具操作性,难以一一落实,需要一线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与解读。
现状5:专家引领方向不明,视角不到位。
名特优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在评价教学,评估教学教育过程中地位独特。
广大一线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在备课中大多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落实,很少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设计教学时,名特优教师如果方向明确、视角到位,就会起到很好地引领和传帮带作用。
现状6: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掉链脱节,互不搭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
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
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
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
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
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
题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内容,归入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专题“(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归入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中,成为新增的专题(一)。
2、删除了部分对学生认知要求过高的内容条目。
如:删除了“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了解人工降雨的主要方式”等内容条目。
3、修改了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将“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改为“列举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将“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改为“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将“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改为“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即把“节气”限定为4个主要的节气,把“月相”也限定为4个主要的月相;将“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改为“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将“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观测四季的星空”改为活动建议“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认星”,等等。
4、增加了少量内容。
例如,在“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专题中,增加了“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电和磁”专题中,增加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专题中增加了“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类岩石”、“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这主要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很大的缘故。
5、活动建议中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反映现代科技内容,删除了不易实现的内容的条目,如:在“波”中增加了“观察琴弦、鼓面的振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等条目。
6、将领域标题“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地球和宇宙”。
将“科学史”改为“科学技术史”。
增加了对技术素养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