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学海》2000.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处在重大历史性变迁的过程之中。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变;二是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前一种转变,学术界称之为社会转型,后一种转变称之为体制转轨。

这两种转变交织在一起,又是在这样一个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呈现了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国外的许多议论。

但是,无论是2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还是这20年来中国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都可以从中国正处在这两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得到说明,这是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视角。

第一,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之中,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

从1978年到1999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1978年的G DP为3624亿元,1999年为82054亿元,扣除物价因素,G DP平均中递增9.5%。

超过了原定翻两番的目标。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3.048亿吨,要靠进口粮食维持温饱,到1996年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从此解决了粮食问题。

各种农产品也是逐年增长的。

近几年,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农产品都自给有余,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但由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得更快,所以,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产值中的相对比重是下降的。

1978年,G DP一产占28.1%,二产占48.2%,三产占23.7%;到1998年,一产占18.4%,二产占48.7%,三产占32.9%。

20年来,中国的工业持续高速发展,1978年-1999年,工业增加值每年递增11.71%。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她悠悠历史中的每一次社会变迁,都使得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的强大和成熟,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影响,但是着眼于整体的趋势来看,社会变迁还是促进着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变迁进行的尤为剧烈,伴随着这种剧烈的变化,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和自我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更是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个体绝对的服从整体的利益,同事个人之间在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之下实现平均,这种平均化是在各个由职业划分的板块中实现的,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等,在这样的结构下。

个人依附于集体,是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就会丧失一切。

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行政,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忘记了个人利益。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

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政策也允许在公有制外存在多种所有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人们的利益意识也开始觉醒。

同时,单位和集体对个人的约束的放松,也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别的商业活动。

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

这样的热情和渴望,在各个领域里迅速展开,给整个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并依靠这种活力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长期被抑制的个人利益突然的觉醒,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强烈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完全的忽略原有的规则,加之新的社会规则还没有完善,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落后于现实,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局面,例如:不择手段的无规则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人际关系的商品化;体制内外利益差距的加大,使体制内的人们产生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从而把权力与职业方便转化为利益源泉;体制内的懒惰的竞赛;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经济犯罪的普遍化;对公共事务的冷淡,甚至产生损人不利己的社会破坏行为,等等。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札记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札记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阅读札记目录一、背景介绍与概述 (2)1.1 书籍背景及作者简介 (3)1.2 书籍内容概述 (4)二、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分析 (5)2.1 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 (6)2.2 民族与宗教的多元性 (8)2.3 经济社会的分层与流动性 (9)三、中国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11)3.1 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 (12)3.2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4)3.3 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15)四、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16)4.1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18)4.2 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 (19)4.3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冲突 (20)五、中国社会的未来展望与机遇 (21)5.1 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的机遇 (23)5.2 文化自信与社会和谐的愿景 (24)5.3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景 (25)六、结论与个人感悟 (26)6.1 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深入理解 (27)6.2 书中观点对个人认知的启示与影响 (29)一、背景介绍与概述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以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变迁历程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了解中国的视角。

本书不仅关注中国的历史变迁,也着重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走向。

本书概述了中国作为一个复杂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动态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和机遇。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揭示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也指出了中国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在背景介绍部分,本书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近20年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与加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呈现多向度的特征,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分别处于不完全相同的转型度之中。

中国社会多向度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四大社会变迁与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含义、基本趋势、社会效果、社会代价及其度量方法。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

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 ition"的中文版。

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注:参见〔英〕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译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

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

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

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

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影响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父母、子女同住一起,三代同堂是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

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向城市迁移,小家庭的形态开始逐渐出现,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也开始增多。

本文将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1.小家庭的增多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小家庭这种形态越来越普遍。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是这种趋势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家庭中,家族观念非常强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但在小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比较少,理解关系也比较单纯。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家庭结构也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2.单亲家庭的出现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也开始在社会中出现。

单亲家庭一般由一方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责任的负担更加重。

在这种家庭中,由于只有一方父母,可以想象家庭独立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的困难。

3.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一般是指老年人子女离开家庭后的家庭结构。

因为人们对于生活水平和人生观等各种因素选择离家去城市等原因,老年人常常是孤独的。

因此,这种家庭结构一般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出现。

同时,空巢家庭也往往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心理上的困扰和孤独感。

二、家庭结构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1.人口结构的改变随着家庭结构变化的发生,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单身、单亲、小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变化。

同时,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推进,也加速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也导致了人口的发展漏洞和问题。

2.社会关系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变化,也直接给社会关系带来了影响。

像以前那种大家庭式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协助和互助关系比较紧密,而现在的小家庭和单亲家庭等形态,则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另外,由于城市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网络也发生了变化,个人价值的提升,也导致了人们更加独立和对社会的依赖性更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同名143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同名143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同名1430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光金所谓社会结构,简单地说,是社会成员的群体组成和关系组成的总称。

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骨架,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直至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启动到现在已持续近30年。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结构以及蕴涵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都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作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内涵,并且同时指出,在这些变化中也蕴涵着诸多问题和矛盾。

在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罗尔斯主义、古典和新古典自由主义都把重点放在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利益分配关系结构上。

马克思高度看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造成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或等级结构,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现代社会冲突论也主要把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以及基于社会阶级结构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

例如,科瑟认为,任何冲突的原因本来就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

任何社会都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建构起来的整体,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往往处于不协调和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这种不平衡性正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科瑟,1989)。

达伦道夫认为,不同社会阶级或等级群体之间的权力结构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注定了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Dahrendorf,1966)。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阶层分析得还不错,碎片化的概念也不错。
连试读部分都没读完,内容太水了,总给我一种是硕士论文的感觉!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 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从社会学家韦伯开始提出了三元社会分层的观点:即财产地位分层、权力地位分层和声望地位分层。
4 第二十三章
贫富差距与社 会公平
5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学界 关于社会分层 的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或互动模式。
身份(social status)是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由法律、法规、规范等认可的与一套权利义务相的社 会位置。所谓身份制,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将获得某种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限定在具备某种资格的身份 群体内部,为此,就会选定某种社会的或自然的属性或条件作为排斥其他身份群体的正当理由。
不均等(不平等)指资源在人们或人群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得到的多一些,有的人得到的少一些。 而不公平指的是,从某一种价值观看,资源分布的格局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
社会学主张社会走向中产化,即未来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用中央文件的语言说,就是扩大中等收 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社会结构的调整。只有提高了广大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扩大了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重, 社会结构变了,多数人变成了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我们的市场过剩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解决。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的显著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然后详细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变迁对社会分析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从传统分析模式向新型分析模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文章还指出了在转换分析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转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结构的变迁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和变迁动力。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了宗法家族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系在一起,形成了严格的家族等级和家族秩序。

这种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宗法家族制度逐渐解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剧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的变革。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
1.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 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 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 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
2.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 主体,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GDP主义盛行,非经济方面的发展大多被忽视,导致环保恶化,资源 浪费,贫富差异扩大和社会分化严重。加上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群体 事件越来越频繁,表现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对立。 国家发改委《2010年,中国可能的三种前景》——盛世危言!(就 业危机、三农危机、资源与环境危机、台湾问题危机、三信危机、金 融危机、公共卫生体系危机、艾滋病危机等)。

五、体制转轨:“六位一体”的民主政治建设
1.选举民主 从十六大报告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到十七大报告 的“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再到十八大的“支持和保证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一次比一次具体化,体现出 党对选举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主体的科学认识。 2.协商民主 独具魅力的新型民主制度。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命题。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制度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来看都大大拓展了原有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基层民主 基层民主制度作为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最有效的政治制度,在党的 十八大有了全新的拓展。

4.政府民主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态。 “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行 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行政层级和行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 方式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的民主性、服务性、专业性。 5.权力民主 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的要求提升为“健 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党内民主 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人民民主的带头示范,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及主张

英国温斯坦来《自由法》(1649 年)掘地派 领袖。重视家庭,主张民主政治,议会共和制, 农业社会; 法国摩来里《自然法典》(1755 年); 法国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意义》(1758年)


温斯坦莱

温斯坦莱(1609-1652年)是英国十七世纪空想共产主义 者、掘地派(DIGGER;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 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空想共产主义派别。“真正的自由就是 自由使用土地”,主张土地公有 )运动的著名领袖和杰出 的思想家。他代表当时英国城乡贫民的利益,要求废除土 地私有制和一切封建义务,主张人人都必须劳动,都有利 用村社土地的自由,同时也有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的权利。 虽然掘地派运动被克伦威尔政府镇压下去,但温斯坦莱的 光辉思想却是扑灭不了的,它对于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马斯· 莫尔

托马斯· 莫尔( St. 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 , 1478年2月7日 — 1535 年7月6日)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 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 而名垂史册。
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一书是莫尔的不朽之作,它的全名是《关于最完 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 1515年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用拉丁语写成。书中叙述一 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莫尔第一 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莫尔说,“乌托邦” 是南半球的一个岛国。 在那里,社会的基础是财产公有制,人们在经济、政治权力 方面都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公民们没有私有财 产,每十年调换一次住房,穿统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装,在公 共餐厅就餐,每人轮流到农村劳动二年,官吏由秘密投票方 式选举产生,职位不得世袭。居民每天劳动六小时即能满足 社会需要,其余时间从事科学、艺术、智慧游戏活动。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 ) 。 可见, 民主化不仅关注人民主权的至上性, 而且 过程 ”
还力主凸现公共生活的理性化, 即通过民主程序和方式 实现人民治理、 公共治理以及社会发展成果的共同分 享。 所以, 对政 府 治 理 而言 , 民 主 化 就 是要 造 就 公 民政 府, 即公平、 公开与公正的法治政府与效能政府, 确保公 共利益的有序发展和合理分配。 民主的培育、发展至少需要如下方面:一是物质条 件。如便利的地理条件、 充足的参与设施、 基本富足的经 济条件,有适度的经济民主和经济福利作保障。二是法 制条件。要有基本的自由权利作基础, 如政治自由、 言论 自由等。 三是智力条件。 公民教育有相当的发展, 民众有 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四是心理条件。譬如社会 成员的气质(批判态度、灵活性、重实践验证 ) 、和解精 神、 掌权者自我克制。 五是保护性条件。 即有能力防止外 来威胁和内部对参与的威胁。 ( 0 ) , &*"! / !"* 1 因此, 民主化就 是满足上述一系列民主条件的实际努力过程及其所取 得的积极结果。民主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 用, 如有利于明智政策、 促进公正、 消除暴力, 培育公民 忠诚等。 ( 0 ) , &!*! / !+! 1 在中国, 民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 *2 有利于扩大公共参与, 有效性 发展政治民主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特别是政治现代 化的关键内容和核心主题之一。在迈向现代化的起飞阶 段,中国政治民主化要解决包括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政 治领导权的监督制约与问责,政治行为和过程法制化、 程序化和规则化,政治体制的合理化和功能专门化等问 题。在一个经济社会状况极为复杂、多层重叠的国家实 现民主化,涉及到对公民权利自由的规定和保障,改变 (或体制 ) 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 的性质、 制度性权威的 运作方式,创造有利于制度发展和制度建设的社会环 境,锻造民主政治所需要的价值观和政治文化、市场化 的经济制度、为民主的理想和制度提供社会依托的公民 社会。( 3 ) , &*+ 1 作为一种管理体制, 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其执 政者在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要对公众负责,公民的行为通 !"#$%"

浅析中国当代社会结构

浅析中国当代社会结构
4、正在向倒“丁”字型社会发展 根据《重庆市社会各阶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重庆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呈倒丁字型。 上层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最下层为普通职员、产业工人、农业 劳动者和无职业人员。重庆一城未必足以表征整个中国,但其结论有一定普适性。本 该成为“橄榄”的那部分群体,生成了倒丁字型中的一横。加班、柴米油盐,教育、 医疗、住房的挤压……原来,一切“白领、金领、中产、精英”等美丽标签,不过是 舆论贴牌的误会一场。
建国之初 , 以财产所有权为区分标志的阶级体系被打破 , 进而发展为以身
份制为标志的阶层结构 ,即两大阶级一大阶层的阶层结构 ,形成了以农民占 大多数 、工人和知识分子占少数的 “金字塔型 ”社会阶层结构 。
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政治 、经济和其他社会政策的重大调整 ,身份制逐渐
衰落 ,社会阶层日益呈现以职业为基础的特点 , 金字塔底部的构成有所变 化 ,规模开始缩小 ,整个结构形态出现向 “橄榄型 ”转变的趋势 ,形成现代 化阶层结构的雏形 , 陆学艺称其为 “洋葱头型 ”。但这种雏形离我国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提出的现代化阶层结构即 “两头小 、中间大 ”的 “橄榄型 ”社会阶层结构仍有差距 。
动者收入的增加。
2
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当前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相当的不合 理性。在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中国的收入分配却主要向 三个方向倾斜,造就了中国的规模较小却拥有巨大财富的三大高收入群体。因此要实现 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实现建构橄榄型社会的目标,现如今的收入分配格局必须改变。


1979年,美国的上等阶级的年收入在41000美
元以上,中产阶级的年收入在17000到41000 美元,而下层阶级在17000美元以下,各占百 分之15、54、31,这里可以看出上等阶级和 下层阶级的比例加起来还不及中产阶级的比例,

[论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和新挑战

[论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和新挑战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015年第7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巨型发展中经济体,这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国情。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增长率低但基数巨大,经济发达程度有限但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城市化水平不高但流动人口规模巨大,这三个“巨大”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态势。

此外,还有令人头痛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既是难题,也是隐患。

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个“发展中”不但体现在经济上,也同样体现在社会上;这个“大国”不但体现在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上,也体现在地区、城乡、阶层发展的差异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化和转型愈演愈烈。

伴随市场化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变化,农民阶级人数不断减少,大量新社会阶层涌现。

伴随工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分配要素多元化使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显著拉大。

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相对贫困问题凸显。

本文拟对上述现象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和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两高一低”过渡型转变为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李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呈下降态势,很快就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户均人口减小、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从农村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工已经是中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分工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以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得到成长壮大,但总体上社会流动并不通畅,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底层过大、中层过小。

这种社会分化现象从差距不断拉大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特别是由于隐性收入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全球性突发性结构不良性复杂动态性第一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具有历史性、发展的过程性、极端的复杂性(当代中国社会浓缩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所在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之间是相互缠绕的、相互裹挟的)、演变趋于恶化、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体缺失(解决社会断裂问题,打同民间、学界和官方的桎梏,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是社会多元化、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极为重要的、必要的条件。

)、存在长期性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需要解释的框架九大社会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犯罪猖獗问题(经济犯罪、黑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人口生态问题、教育危机问题(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迷茫与困惑、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教育行政化)、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信仰的民族能不能走向强大?信仰重建)、婚姻家庭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演变趋势、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问题、国富民强与国强民不富的问题九大问题总结:权力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开始悬殊、下岗失业困难重重、农民增收仍很艰难、团伙犯罪如意猖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婚姻家庭问题增多、环境污染趋于恶化、应试教育成为顽症。

国外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情景或情况;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存在。

国内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1.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对较多的人,他们的生活或进步遇到了障碍,社会有些失序,开始没有安全感,原来正常的生活或者应该正常的生活越来越不顺利。

2.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失调,社会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

3.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变迁或者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这些矛盾的生成虽然是局部的,但其演变及后果具有全局性,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日益复杂的利益摩擦和关系紧张。

中国当代社会的特点

中国当代社会的特点

中国当代社会特点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我国不容置疑地进入社会利益结构主体深刻变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计划体制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与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碰撞所交织于一起的“高风险时代”。

在这特殊时期,社会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结构向复杂的结构转变,其具体体现于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需求更为多样。

在这种多变的情势下,人们原来所熟悉的社会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整体性移位,一些在大家看来陌生甚至是无法想像的行为方式、游戏规则也相继呈现于周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要得到普遍认同,大致需要一定的调整期、适应期和整合期,而在这“三期”的特殊转型期间中,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贫富悬殊鸿沟、社会分层现象、收入不平衡性、贪污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就业形势严峻、物价波动以及购买压力等等问题而引发起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将始终并在一定时期内渗透并影响着每一位中国公民,这种影响也会通过彷徨、质疑、困惑、牢骚甚至是采取极端的行为予以反映和暴露。

社会公民大多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效益最大化的人力基础。

员工既是企业一员,更是社会一介公民,他们不仅工作于企业这个组织环境中,更多的是与家人一道生活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内,因此,他们的思维、观念、行为规范不仅与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环境休戚与共。

那么,作为企业如何正确看待员工身上呈现的“社会转型综合症”,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综合症弊端通过员工群体带入企业所引发的各类不利因素,这应该是当前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

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浅析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

浅析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

浅析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摘要】当代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样化的实践形式,面临着各种挑战,但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持续发展壮大。

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表明,社会主义在未来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概念在当代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状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综合考量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全球影响力,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多样性、挑战、优势、特点、国际运动、中国特色、发展趋势、未来前景、重要意义1. 引言1.1 当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当代社会主义的概念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当代社会主义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当代社会主义旨在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世界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与传统社会主义相比,当代社会主义更加注重民主、自由、人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念。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和制度选择。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当代社会主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当代社会主义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1.2 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在当代世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独立自主和自我发展的成功,为本国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推动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合作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互联互通,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3.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世界 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它改变了“资本的逻辑”,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第三,它有效地遏制了帝国主义战争,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的重要力量。 第四,它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 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为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实现民族的独立 和解放、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正确道路。 第五,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资本主义以 强大的压力,迫使资本主义社会改善劳资关系,对生产关系 和分配方式进行某些改良和调整,使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 件和社会福利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矛盾。
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社会主义的未来
1.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从中国古代《诗经》的“小康”、《礼记》的“大 同”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大同书》的“大同世 界”、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古希 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 “乌托邦”、“太阳城”、“新和谐公社”,人类 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充分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三个方面彰显社会主义的强大 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突破了苏联僵 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在所有制上 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 性计划管理和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政治权力高度 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实行高度集中的思想 文化管理,等等。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中国社会将进一步走向城市化。

当前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0%,相对较低。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将加快。

城市在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中国社会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挑战,如推动农村产业转移和提升农民收入,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其次,中国社会将迈向更加开放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同时,开放也意味着要面对世界各种挑战和竞争,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中国社会将注重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社会将越来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四,中国社会将迈向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老龄化、医疗保险不全等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将更加完善,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水平更高,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福利。

第五,中国社会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付出和奉献,而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

中国社会将逐渐理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相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包括城市化、开放化、可持续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这些趋势将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和保障。

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可以从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诸多方面来分析。

经济发展趋势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阶段。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已由过去的两位数逐渐下降,但增长质量却在不断提升。

例如,人均GDP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逐渐增加等。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例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全球贸易伙伴的合作,开放市场等。

科技发展趋势方面,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并超越其他国家。

中国正积极推动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例如,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5G网络建设和应用实践国家,全球领先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探月工程等。

此外,中国在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投入上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等。

环境发展趋势方面,中国正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年来推动了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行动。

例如,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限制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等,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

同时,中国也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例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间环境合作等。

社会发展趋势方面,中国正迈向更加开放、包容和公平的社会体制。

例如,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

此外,中国正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例如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改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住房保障等。

综上所述,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是经济质量提升、科技追赶、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

中国正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把一批青年一代抛入 历史大转折的游涡 。法西斯主义虽然被粉碎了 , 但 5000 万人死于非命 , 半个地球成了废墟 。大战废墟中长大的 一代在 60 年代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 在中国 , 青年人戴上了红卫兵袖章 , 冲上街头横扫上一代人留下 的一切 ; 在法国 , 大学生们和青年工人掀起了 “红五月 风暴”, 传奇英雄戴高乐总统被迫下台 ; 在美国 , 青年人 拒服兵役 , 占领校园 ; 在北爱尔兰 , 共和军分子拿起了 武器 ; 在捷克斯洛伐克 , 青年人卷入了自由主义的 “布 拉格之春”和随之而来的反抗苏军占领行动 ; 在拉丁美 洲和亚洲热带丛林 , 年轻人模仿毛泽东 , 追随古巴英雄 切·格瓦拉展开丛林游击战 ; 在日本 , 青年人由抗议美军 占领发展到到处扔炸弹的 “赤军运动”。狂飙过后 , 理想 乌托邦的废墟上出现的是绝望的 “红色旅”恐怖分子和 以 “嬉皮士”为代表的 “垮掉的一代”。
[ 关键词 ] 社会 ; 发展趋势 ; 结构转型 [ 中图分类号 ] C9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 - 3541 (2004) 05 - 0006 - 10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Social Progres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表 1 社会活动节奏的加速倍增化趋势
时间 社会类型 制造业产值
知识 人口 行走时速
公元前 2000 年 农业社会
0 1 种书/ 年
1亿 15 公里 (乘马)
公元 1830 年 工业社会
34 1700 种书/ 年
10 亿 100 公里 (火车)
公元 1980 年 信息社会
3043 200 万种/ 年
Key words : society ; trend of development ;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四年前 , 我们迎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 刻 ———公元 2000 年的到来 。一个人一生跨越一个世纪 , 已十分难得 。一个人一生跨越一个千年世纪 , 更是千载 难逢 。何止是千载难逢 ? 人类历史虽屡经沧桑 , 悠悠数 百万年 , 但自有公元纪年以来 , 这样的机遇也仅仅出现 过两次 。丹尼尔 ·贝尔告诉我们 , 随着 2000 年的到来 , “后工业社会即将来临 。”阿尔温·托夫勒告诉我们 , “第 三次浪潮来了 !”约翰·奈斯比特则大声疾呼 : “我们即将 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未来的 10 年 , 又将是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 10 年 , 因为它的结尾是 2000 年 ———本千年岁的 终点 。”[1] (p11) 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则断言 : “人类处在转 折点”[2 ] (扉页) 。
48 亿 17000 公里 (航天飞机)
从上表看 ,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 4000 余年间 , 人类社会的行走时速提高了近 7 倍 , 制造业产值提高了 34 倍 , 知识提高了 1700 倍 , 人口增长了 10 倍 ; 从工业 社会到信息社会的 150 年间 , 人类社会的行走时速提高 了 170 倍 , 知识提高了 110 倍 , 人口增长了 5 倍 。与古代 和近代相比 ,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既不是走 , 也不是跑 , 而是在飞 !
现代社会活动节奏的加速倍增化给全球社会带来一 系列的深刻影响 。
第一 , 社会变革的频繁化 。加速倍增的社会活动节 奏使原来几代人经历的社会变革浓缩到一代人身上 , 甚 至一代人在一生中须经历多次 。从全球发展看 , 自 20 世 纪以来百余年间 , 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 、 原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变革 ; 经历了 20 世纪初的 电力革命 , 20 世纪中期的核能 、航天 、电子计算机革命 等重大科学技术革命 ; 经历了全球性的工业化浪潮和以 第三产业 、信息革命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的浪潮 。变革 ,
[ 摘 要 ] 在当代 , 全球的社会发展呈现出社会活动节奏加速倍增化 , 社会活动方式信息一体化 , 社会 活动性质利害两重化 , 社会活动群体全球协同化四个大的发展趋势 。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展开的当代中 国社会发展中的结构转型 ,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 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 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 会 , 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 , 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 。
和老鼠相比 , 我们人类并不处处都比它们强 , 恰恰
[ 收稿日期 ] 2004 - 06 - 08
—6 —
相反 , 在许多方面 , 我们在老鼠面前自叹不如 。凡是人 能到的地方 , 老鼠都能留下踪迹 , 而老鼠能生活的地方 , 人类则常常无法适应 。然而 , 对老鼠们来说 , 最大的悲 哀莫过于 “动物只会学习 , 但不会教”。老耗子日积月 累 , 学会不少生活经验 , 但他们一无语言二无文字三不 会办学校四没有图书馆 , 这些丰富的经验对小耗子们来 说等于零 。于是 , 新一代小耗子们只能从零出发 , 重蹈 一遍老耗子们的覆辙 , 如此循环往复 , 距离人类的活动 水平就越来越远 。假如老鼠有文化能办所学校 , 这个星 球上谁是主人恐怕很难预料 !
2004 年第 5 期 (总第 187 期)
【本刊特约稿件】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 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
No15 , 2004 Total No1187
邴 正1 , 钟贤巍2
(11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 21 吉林大学 商学院 , 吉林 长春 130012)
BING Zheng , WEI Xian - wei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 Jilin Province 130000 , China)
Abstract : In modern times , the global social progress presents four main trends of development : the doubled acceleration of the tempo of social activity , th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the ways of social activity , the duality of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activity’s nature , and the global cooperation of social activity’s group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ogress in moder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integr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e industrial society , from the industrial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from the deficient society to the developed society , and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oriented economy.
已经成为 20 世 纪 的 代 言 词 。这 一 切 恰 如 梁 启 超 所 言 : “变亦变 , 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 , 变之权操诸己 ; 不变而 变者 , 变之权让诸人 。”
第二 , 代际冲突的普遍化 。代际关系是指不同年龄 之间的关系 。每一代人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 。如果 社会变迁放慢 , 不同年龄段之间的社会背景大体相同 , 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冲突 , 代际关系比较稳定 。如果社 会变迁加快到每隔几十年 、十几年 , 甚至几年更新一次 , 每一代人之间的社会背景相差甚远 , 普遍的代际冲突就 会发生 。
假如一切真如他们所言 , 那么我们正站在人类命运 的十字路口 ! 我们都是历史选中的一代 , 注定要完成这 一跨越千年世纪的壮举 !
跨越 2000 年 , 全球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大的
发展趋势 。
一 、社会活动节奏加速倍增化
跨越 2000 年 ,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发展大趋势 , 是社 会活动节奏的加速倍增化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工业革命造成的 “维多利亚 时代”的乐观主义情绪和古典资本主义的传统道德 。战 争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面 , 邻人之间嗜血般地自相残杀 , 几乎把所有新的科学发明都用于杀人 , 飞机 、坦克 、潜 艇 、贝尔塔巨炮 、毒气弹 , 等等 。战争撕裂了人们的心 灵 , 战后崛起了海明威笔下的 “迷惘的一代”, 他们苦 闷 , 彷徨 , 孤独 , 充满被嘲弄感和失望 。他们之中有人 向左转 , 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 , 也有相当多的人向右转 , 成了法西斯主义信徒 。
所谓加速倍增化 , 是指社会活动成果数量以越来越 快的速度成倍地增长 。
人的本质活动是实践 ,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 。实事求是地说 , 某些聪明的动物 , 特别 是人类的近亲黑猩猩 , 也能制造简单工具 , 对自然界加 以 “改造”。但人类实践的另一特质 , 即人的存在方式 ———文化 , 却是任何聪明绝顶的动物都可望而不可即的 。 文化是人的实践成果及其积累 、传递的方式 。仅有改造 自然的活动而没有文化行为 , 改造自然的任何成果都不 能存留下来 , 传递下去 。
第三 , 文化矛盾的明朗化 。代际关系频繁 、剧烈的
—7 —
冲突 , 根源在 于 社 会 加 速 发 展 造 成 的 “文 化 断 裂 综 合 症”。这种综合症的表现之一是传统的断裂 。加速发展 , 在文化上的表现是传统和现代化的冲突 。社会发展加速 倍增 , 在短期内造成活动成果的急剧膨胀 , 使前人留下 的成果比重急剧下降 , 传统的魅力亦随之黯然失色 。美 国社会学家詹姆斯·马丁告诉人们 , 90 %的知识是你出生 后才创造出来的 。这一巨变使传统无法成为对应现代社 会挑战的主要依据 , 从而挑动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 离心倾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